点到平面距离的若干典型求法

点到平面距离的若干典型求法

目录

1. 引言………………………………………………………………………………………1

2. 预备知识 ………………………………………………………………………………1

3. 求点到平面距离的若干求法 …………………………………………………………3

3.1

3.2

3.3

3.4

3.5

3.6

3.7 定义法求点到平面距离 ………………………………………………………3 转化法求点到平面距离 ………………………………………………………5 等体积法求点到平面距离 ……………………………………………………7 利用二面角求点到平面距离 …………………………………………………8 向量法求点到平面距离 ……………………………………………………… 9 最值法求点到平面距离 ………………………………………………………11 公式法求点到平面距离 ………………………………………………………13

1.引言

求点到平面的距离是高考立体几何部分必考的热点题型之一,也是学生较难准确把握难点问题之一。点到平面的距离的求解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本讲将着重介绍了几何方法(如体积法,二面角法)、代数方法(如向量法、公式法)及常用数学思维方法(如转化法、最值法)等角度等七种较为典型的求解方法,以达到秒杀得分之功效。

2.预备知识

(1)正射影的定义:(如图1所示)从平面外一点P向平面α引垂线,垂足为P',则点P'叫做点P在平面α上的正射影,简称为射影。同时把线段PP'叫作点P与平面α的垂线段。

图1

(2)点到平面距离定义:一点到它在一个平面上的正射影的距离叫作这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也即点与平面间垂线段的长度。

(3) 四面体的体积公式

V=1Sh 3

其中V表示四面体体积,S、h分别表示四面体的一个底面的面积及该底面所对应的高。

(4)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5)三垂线定理: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它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和这条斜线也垂直。

(6)二面角及二面角大小:平面内的一条直线l把平面分为两部分,其中的每一部分都叫做半平面,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每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图2所示为平面α与平面β所成的二面角,记作二面角α-l-β,其中l为二面角的棱。如图在棱l上任取一点O,过点O分别在平面α及平面β上作l的垂线OA、OB,则把平面角∠AOB叫作二面角α-l-β的平面角,∠AOB的大小称为二面角α-l-β的大小。在很多时候为了简便叙述,也把∠AOB称作α与平面β所成的二面角。

图2

(7)空间向量内积:

代数定义: 设两个向量a=(x1,y1,z1),b=(x2,y2,z2),则将两个向量对应分量的乘积之和

定义为向量a与b的内积,记作a b,依定义有a b=x1x2+y1y2+z1z2

几何定义: 在欧几里得空间中,将向量a与b的内积直观地定义为a b=|a||b|cos,

这里|a|、|b|分别表示向量a、b的长度,表示两个向量之间的夹角。 向量内积的

几何意义为一个向量的模与另一个向量在这个向量正方向上投影向量模的乘积。当

0=90,即a⊥b时,a b=|a||b|cos=|a||b|cos900=0。

下面说明这两种定义是等价的。

如图3所示,设O、P、Q为空间的三点,令a=OP,b=OQ,c=PQ

图3

2 2 2 由余弦定理 |c|=|a|+|b|-2|a||b|cos

再设a=(x1,y1,z1),b=(x2,y2,z2),则c=(x2-x1,y2-y1,z2-z1)

从而有

(x2-x1)+(y2-y1)+(z2-z1)=x+y+z+x+y+z-2|a||b|cos 2222

[1**********]

x1x2+y1y2+z1z2=|a||b|cos

这就证得了两个定义是等价的。

3求点到平面距离的若干求法

3.1 定义法求点到平面距离(直接法)

定义法求点到平面距离是根据点到平面的定义直接作出或者寻找出点与平面间的垂线段,进而根据平面几何的知识计算垂线段长度而求得点与平面距离的一种常用方法。定义法求点到平面距离的关键在于找出或作出垂线段,而垂线段是由所给点及其在平面射影间线段,应而这种方法往往在很多时候需要找出或作出点在平面的射影。

以下几条结论常常作为寻找射影点的依据:

(1)两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他们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2) 如果一个角所在平面外一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那么这个点在该平面内的射影在这个角的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上。

(3)经过一个角的顶点引这个角所在平面的斜线。设斜线和已知两边的夹角为锐角且相等,则这条斜线在这个平面的射影是这个角的角平分线。

(4)若三棱锥的三条棱长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是底面三角形的外心。

例 如图4所示,所示的正方体ABCD-A'B'C'D' 棱长为a,求点A'到平面AB'D'的距离。(注:本文所有解法均使用本例)

图4

解法一(定义法):如图5所示,连结交B'D'于点E,再连结AE,过点A'作A'H垂直于AE,垂足为H,下面证明A'H⊥平面AB'D'。

图5

AA'⊥平面A'B'C'D'

∴B'D'⊥AA'

又 在正方形A'B'C'D'中,对角线B'D'⊥A'C',且AA' A'C'=A'

AA'⊂平面AA'E, A'C'⊂平面AA'E

∴由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知道B'D'⊥平面AA'E

A'H⊂平面AA'E

∴A'H⊥B'D'

又由A'H的作法知道A'H⊥AE,且有B'D' AE=E,

B'D'⊂平面AB'D',AE⊂平面AB'D'

∴由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知道A'H⊥平面AB'D'

根据点到平面距离定义,A'H的长度即为点A'到平面AB'D'的距离,下面求A'H的长度。 ∆

AB'D'中,容易得到AB'=B'D'=D'A=,从而∆AB'D'为正三角形,∠AB'D'=600。 进而在Rt∆

AB'E中,AE=AB'sin∠AB'D'=sin600=

由S∆AA'E=11AA'⨯A'E=AE⨯A'H得到

22。 1'⨯A'C'aAAAA'⨯A'EA'H==== AEAE3从而A'到平面AB'D'

。 3.2转化法求点到平面距离

有时候限于几何体的形状,不易直接寻找出点在平面的射影,或者由直接法作出的射影线段在所给几何体中不易计算其长度,此时转化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转化法即是将点到平面的距离转化为另一点到平面间的距离的方法。

转化法依据主要有以下两点:

(1)若直线l//平面α,则直线l上所有点到平面α的距离均相等。

(2)若直线AB与平面α交于点M,则点A、B到平面α的距离之比为AM:BM。特别地,当M为AB中点时,A、B到平面α的距离相等。

下面用转化法重解上面例题

解法二(转化法)

如图6所示,连结AC、A'C、A'C'、A'B、AB',A'C'交B'D'于点E,连结AE交AC于点H,延长A'C'至点G使得C'G=1A'C',连结CG。 2

图6

CB⊥平面AA'B'B

∴从而斜线A'C在平面AA'B'B的射影为A'B

A'B、AB'为正方形AA'B'B对角线

∴AB'⊥A'B,

∴由三垂线定理知道AB'⊥A'C

同理可以得到AD'⊥A'C

又 AB' AD'=A,AB'⊂平面AB'D',AD'⊂平面AB'D'

∴A'C⊥平面AB'D'

∴A'H⊥平面AB'D',即点H为A'在平面AB'D'的射影,A'H的长度为所求

AC//A'C'即AC//EG,且EG=EC'+C'G=

∴四边形ACGE为平行四边形

∴AE//CG

在∆A'CG由等比性质有 A'HAE1== A'CEG3

1∴A'H=A'C 311A'C'+A'C'=A'C'=AC 22

而在正方体ABCD-

A'B'C'D'中对角线A'C==

∴A'H=a 在本例中,未直接计算垂线段A'H的长度,而是找出了其与正方体ABCD-A'B'C'D'中对角线A'C的数量关系,从而转化为求正方体ABCD-A'B'C'D'对角线A'C长度,而A'C长度

是极易计算的,故用这种转化方法降低了运算量。本例运用的转化方法与依据(2)类似,都是寻求所要求的垂线段与某一已知或易求线段的数量关系,从而简化计算。

3.3等体积法求点到平面距离

用等体积法求点到平面的距离主要是一个转换的思想,即要将所要求的垂线段置于一个四面体中,其中四面体的一个顶点为所给点,另外三点位于所给点射影平面上,这里不妨将射影平面上的三点构成的三角形称为底面三角形。先用简单的方法求出四面体的体积,1然后计算出底面三角形的面积,再根据四面体体积公式V=Sh求出点到平面的距离h。在3

常规方法不能轻松获得结果的情况下,如果能用到等体积法,则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解题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遇到四面体的有一条棱垂直于其所相对的底面时,首选此方法。下面用等体积法求解上面例子.

解法三(等体积法):如图7所示,作A'H垂直于平面AB'D'于点H,则AB'D'长度为所求。对于四面体A'AB'D',易见底面AB'D'的高为A'H,底面A'B'D'的高为AA'。对四面体A'AB'D'的体积而言有:

VA-A'B'D'=

VA'-AB'D'

图7

11即有: AA'⨯S∆A'B'D'=A'H⨯S∆AB'D' 33

也即: A'H=AA'⨯S∆A'B'D'

S∆AB'D'

由AB'=B'D'=D'A=,从而∆AB'D'为正三角形,∠AB'D'=600,进而可求得

S∆AB'D'=

112AB'⨯AD'sin∠AB'D'=)2sin600=a 222

又易计算得到Rt∆A'B'D'的面积为S∆A'B'D'=12a

2

12a⨯aAA'⨯S∆A'B'D'= 所以A'H==S∆AB'D' 我们在使用等体积法求点到平面距离时使用的点与平面间的垂线段只是概念上的,并不一定要知道点在平面射影的具体位置,从而也就不需要使用几何方法寻找或者求作垂线段,垂线段的长度在这种方法上只是作为几何体高的意义而存在的。

3.4利用二面角求点到平面距离

如图8所示,l为二面角α-l-β的的棱,∠AOB为二面角α-l-β的一个平面角。下面考虑点B到平面α的距离。作BH⊥OA,垂足为H,下面证明BH⊥平面α。

图8

∠AOB为二面角α-l-β的一个平面角

∴OA⊥l、OB⊥l

又 OA OB=O

∴l⊥平面AOB

又 BH⊂平面AOB

∴BH⊥l

又 BH⊥OA,OA l=O,OA⊂平面α,l⊂平面α

∴BH⊥平面α

在Rt∆OBH中,有

BH=OBsin∠BOH .....................①

这个公式就建立点到平面距离与二面角的一个数量关系。从而如果能将点与平面置于一个二

面角中,则可利用通过所给点关于平面的一条斜线及二面角计算点与平面间的距离。 下面利用二面角法求解上面例子。

解法四(二面角法):如图9所示,连结A'B、AB',A'B与AB'相交于点O,连结D'O。 A'B与AB'为正方形ABB'A'的对角线

,O为AB'中点

∴A'B⊥AB'(即A'O⊥AB')

图9

又 ∆AB'D'中AD'=B'D'

∴D'O⊥AB'

∴∠A'OD'为二面角A'-AB'-D'的平面角

设A'到平面AB'D'的距离为d,OA'是过点A'的关于平面AB'D'的一条斜线,又上面得到的公式 ①有

d=OA'sin∠A'OD'

易见,D'A'⊥平面ABB'A',从而D'A'⊥OA'.在Rt∆A'OD'中有

tan∠A'OD'=A'D'=OA'=从而点A'到平面AB'D'的距离为

d=OA'sin∠A'OD'=a==a 2233.5向量法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向量法求点到平面的距离主要是依据如下结论: 点到平面的距离等于这个与平面上任一点所连接的向量与该平面法向量方向上的单位向量数量积的绝对值。

证明:如图10所示,P为平面α外一点,Q为平面上任意一点,PO⊥平面α于点O,n

为平面α的单位法向量。

PQ n=|PQ|

|n|cos=|PQ|cos

图10

∴|PO|=|PQ|cos∠QPO=|PQ| |cos=|||PQ|cos=||PQ n|

|PO|=|PQ n| .....................②

这个公式将点到平面的距离转化为了过所给点的任意斜线上的起点和终点分别在所给点及所给平面上一点的向量与平面法单位法向量的内积。

下面用向量法从新求解上面例子

解法五(向量法) 如图11所示以D点为原点,DA,DC,DD'所在的正方向分别x,y,

z轴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图11

由所给条件知道坐标点A(a,0,0)、A'(a,0,a),B'(a,a,a),D'(0,0,a),从而有AB'=(0,a,a),

AD'=(-a,0,a),AA'=(0,0,a)。设平面AB'D'的任意一个法向量为n0=(x,y,z),则有

n0⊥AB',n0⊥AD', 即

⎧⎪n0 AB'=0 ⎨ ⎪⎩n0 AD'=0

代入已知得到

⎧ay+az=0 ⎨

⎩-ax+az=0

这是一个关于x,y,z的不定方程,为了方便起见,不妨设z=1,这样上式变为

⎧ay+a=0 ⎨ -ax+a=0⎩

解该式得到x=1,y=-1

这样就得到平面AB'D'的一个法向量为n1=(1,-1,1),将其单位化得到平面AB'D'的一

n1个单位法向量为n==。设点A'到平面AB'D'的距离为d,结合②式所给|n1|出的结论有

d=|AA' n|=|00a=即点A'到平面AB'D'

的距离为。 3

用向量法求解点到平面的距离比之前面提供的几种几何方法而言,这种方法不需要大量的几何证明,而主要是较为机械地进行代数运算。因而在实际使用这种方法时,第一步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常常成为最为关键的步骤,如果所建立的坐标系不能确定所给几何图形中关键点(所给平面外点及所给平面上不共线的任意三个点)在建立的坐标系的坐标,则无法进行后续步骤;如果所建立的坐标系虽然能够表示的关键点的坐标,但在所建立的坐标系中得到关键点坐标的计算过程复杂,或者得到的关键点坐标表达式复杂,都将会导致繁琐的的计算。因此,选择恰当的直角坐标系对于使用本方法及简化计算都是相当重要的。

3.6利用最值求点到平面距离

在介绍最值法之前,先介绍一个简单的知识,即点到平面的距离是点与平面上任意点连线的最小值。以下对这点做简要说明。

如图12所示,平面α外一点P在平面α的射影为点P',Q为平面α上任意一点。

11

图12

若Q不与P'重合,则P'Q≠0,因PP'⊥平面α,PP'Q构成三角形。P'Q⊂平面α,PP'⊥P'Q,三角形PP'Q为直角三角形,从而由勾股定理有

PQ=>PP'

这样就证得了结论。

有了上面这个结论,那么只要找到平面外一点到平面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的函数表示,再求出该函数的最小值,则由上面结论即可知该最小值即为点到平面的距离。一般构造函数没有确定的方法,不同的角度构造出的函数表示很可能是不一样的,不过这并不影响最终结果。下面用常用的向量构造方法构造函数求解上面例子中点到平面的距离.

解法六(最值法)如图13所示,E为平面AB'D'上任意一点,以D点为原点,DA,DC,

DD'所在的正方向分别x,y,z轴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图13

由所给条件知道A(a,0,0)、A'(a,0,a),B'(a,a,a),D'(0,0,a)

''从而有AB=(0,a,a)AD=(-a,0,a),A'A=(0,0,-a)。

设点E在所建立的坐标系下的坐标为E(x,y,z),因E在平面AB'D'上,从而向量

12

''' AE=(x-a,y,z)可由相交向量AB、AD线性表示,不妨设AE=λAB+μAD' (λ,μ∈R)

A'E=A'A+AE=A'A+λAB'+μAD'=(-aμ,aλ,aλ+aμ-a)

因此

' |AE|=

=

=

≤1 (当且仅当λ=μ=时取等号) 33

从而A'到平面AB'D'

,也即点A'到平面AB'D'

。 最值方法提供了求解点到平面距离的一种较为新颖的方法,同时这种方法是建立在对点到平面距离的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的,也有助于加深理解点到平面距离的概念。不过这种方法对使用者的代数知识素养要求较高,要将几何图形中的几何关系转化为代数关系,构造出平面外点到平面上点的函数关系,而且对函数最值的求法也需要较高的变形技巧,否则即使构造出平面外点到平面上点的函数关系也难求出函数最值,故一般这种方法对水平较高的读者比较适用。

3.7利用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主要是利用解析几何的知识,将所给点及平面均给予代数表式,从而用代数方法得到的点与平面距离的统一的代数表示。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的推导方法有相当多,如直接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推导、利用直线参数方程中参数的几何性质推导、利用球的切平面性质推导、利用极值法推导等等。公式法的实质是几何量代数化的结果,因此绝大多数求解点到平面距离的几何方法转化为代数语言都可以得到一般意义上的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限于本文篇幅,就不对这些方法一一介绍了,下面仅从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的角度给出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一种推导。

如图14所示,平面α外一点P在平面α的射影为点P'。

13

图14

在某空间直角坐标系下,设平面α的代数方程为:Ax+By+Cz+D=0,点P的坐标为P(x0,y0,z0)。将平面α的方程改写为

A(x-x0)+B(y-y0)+C(z-z0)=-(Ax0+By0+Cz0+D).....................③

又由PP'⊥平面α及直线PP'过点P(x0,y0,z0)知道直线PP'的方程为

x-x0y-y0z-z0== ABC

下面不妨设

将④代入③中得到

t=-Ax0+By0+Cz0+D 222A+B+Cx-x0y-y0z-z0===t .....................④ ABC

显然P'的坐标P'(x,y,z)在直线PP'上,从而满足④,即有

A(Ax0+By0+Cz0+D)

A2+B2+C2

B(Ax0+By0+Cz0+D) y-y0=Bt=-A2+B2+C2

C(Ax0+By0+Cz0+D)z-z0=Ct=-A2+B2+C2x-x0=At=-

进而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d=|PP'|=

= 14

d= .....................⑤

这样就得到了点与平面的距离公式,依据⑤式,只要知道在同一空间直角坐标系下所给点的坐标与平面的方程即可求得点与平面的距离。

下面用公式法求解上面例子

解法七(公式法)如图15所示,以D点为原点,以向量DA,DC,DD'的正方向分别x,

y,z轴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由所给条件知道A(a,0,0)、A'(a,0,a),B'(a,a,a),D'(0,0,a)。设平面AB'D'在该空间直角坐标系下的方程为Ax+By+Cz+D=0,因A',B',D'均在平面AB'D'上,从而满足平面方程,即有

⎧aA+D=0⎪⎨aA+aB+aC+D=0

⎪aC+D=0⎩

图15

由这个方程组得到

A:B:C:D=-1:1:-1:a

从而平面AB'D'的方程为

-x+y-z+a=0

15

设点A'到而平面AB'D'的距离为d,由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有

d===a 即点A'到而平面AB'D'

。 有了⑤这个公式之后,求点与平面的距离将变得更加简单,同时也变得更加机械化。对于机械化的方法,一般都有较多的计算过程,从而也使得在使用公式法时更加注重运算效率,从而选取恰当坐标系以简化计算特别是求平面方程的计算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地,如果所要求得距离在一个立方体中,则应首先考虑以立方体三条互相垂直的棱作为坐标轴,在一般的几何体中建立坐标系时,也应选择互垂线条数多的作为坐标轴以达到简化的目的。

总之,本质上来说,求解点到平面的距离每种解法都是特定的数学工具,都包涵了其所必需的条件及相应的程序过程 。这也就决定了点到平面的距离不存在一种普遍适用的解法,各种解法各有所长,各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

16

点到平面距离的若干典型求法

目录

1. 引言………………………………………………………………………………………1

2. 预备知识 ………………………………………………………………………………1

3. 求点到平面距离的若干求法 …………………………………………………………3

3.1

3.2

3.3

3.4

3.5

3.6

3.7 定义法求点到平面距离 ………………………………………………………3 转化法求点到平面距离 ………………………………………………………5 等体积法求点到平面距离 ……………………………………………………7 利用二面角求点到平面距离 …………………………………………………8 向量法求点到平面距离 ……………………………………………………… 9 最值法求点到平面距离 ………………………………………………………11 公式法求点到平面距离 ………………………………………………………13

1.引言

求点到平面的距离是高考立体几何部分必考的热点题型之一,也是学生较难准确把握难点问题之一。点到平面的距离的求解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本讲将着重介绍了几何方法(如体积法,二面角法)、代数方法(如向量法、公式法)及常用数学思维方法(如转化法、最值法)等角度等七种较为典型的求解方法,以达到秒杀得分之功效。

2.预备知识

(1)正射影的定义:(如图1所示)从平面外一点P向平面α引垂线,垂足为P',则点P'叫做点P在平面α上的正射影,简称为射影。同时把线段PP'叫作点P与平面α的垂线段。

图1

(2)点到平面距离定义:一点到它在一个平面上的正射影的距离叫作这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也即点与平面间垂线段的长度。

(3) 四面体的体积公式

V=1Sh 3

其中V表示四面体体积,S、h分别表示四面体的一个底面的面积及该底面所对应的高。

(4)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5)三垂线定理: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它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和这条斜线也垂直。

(6)二面角及二面角大小:平面内的一条直线l把平面分为两部分,其中的每一部分都叫做半平面,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每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图2所示为平面α与平面β所成的二面角,记作二面角α-l-β,其中l为二面角的棱。如图在棱l上任取一点O,过点O分别在平面α及平面β上作l的垂线OA、OB,则把平面角∠AOB叫作二面角α-l-β的平面角,∠AOB的大小称为二面角α-l-β的大小。在很多时候为了简便叙述,也把∠AOB称作α与平面β所成的二面角。

图2

(7)空间向量内积:

代数定义: 设两个向量a=(x1,y1,z1),b=(x2,y2,z2),则将两个向量对应分量的乘积之和

定义为向量a与b的内积,记作a b,依定义有a b=x1x2+y1y2+z1z2

几何定义: 在欧几里得空间中,将向量a与b的内积直观地定义为a b=|a||b|cos,

这里|a|、|b|分别表示向量a、b的长度,表示两个向量之间的夹角。 向量内积的

几何意义为一个向量的模与另一个向量在这个向量正方向上投影向量模的乘积。当

0=90,即a⊥b时,a b=|a||b|cos=|a||b|cos900=0。

下面说明这两种定义是等价的。

如图3所示,设O、P、Q为空间的三点,令a=OP,b=OQ,c=PQ

图3

2 2 2 由余弦定理 |c|=|a|+|b|-2|a||b|cos

再设a=(x1,y1,z1),b=(x2,y2,z2),则c=(x2-x1,y2-y1,z2-z1)

从而有

(x2-x1)+(y2-y1)+(z2-z1)=x+y+z+x+y+z-2|a||b|cos 2222

[1**********]

x1x2+y1y2+z1z2=|a||b|cos

这就证得了两个定义是等价的。

3求点到平面距离的若干求法

3.1 定义法求点到平面距离(直接法)

定义法求点到平面距离是根据点到平面的定义直接作出或者寻找出点与平面间的垂线段,进而根据平面几何的知识计算垂线段长度而求得点与平面距离的一种常用方法。定义法求点到平面距离的关键在于找出或作出垂线段,而垂线段是由所给点及其在平面射影间线段,应而这种方法往往在很多时候需要找出或作出点在平面的射影。

以下几条结论常常作为寻找射影点的依据:

(1)两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他们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2) 如果一个角所在平面外一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那么这个点在该平面内的射影在这个角的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上。

(3)经过一个角的顶点引这个角所在平面的斜线。设斜线和已知两边的夹角为锐角且相等,则这条斜线在这个平面的射影是这个角的角平分线。

(4)若三棱锥的三条棱长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是底面三角形的外心。

例 如图4所示,所示的正方体ABCD-A'B'C'D' 棱长为a,求点A'到平面AB'D'的距离。(注:本文所有解法均使用本例)

图4

解法一(定义法):如图5所示,连结交B'D'于点E,再连结AE,过点A'作A'H垂直于AE,垂足为H,下面证明A'H⊥平面AB'D'。

图5

AA'⊥平面A'B'C'D'

∴B'D'⊥AA'

又 在正方形A'B'C'D'中,对角线B'D'⊥A'C',且AA' A'C'=A'

AA'⊂平面AA'E, A'C'⊂平面AA'E

∴由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知道B'D'⊥平面AA'E

A'H⊂平面AA'E

∴A'H⊥B'D'

又由A'H的作法知道A'H⊥AE,且有B'D' AE=E,

B'D'⊂平面AB'D',AE⊂平面AB'D'

∴由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知道A'H⊥平面AB'D'

根据点到平面距离定义,A'H的长度即为点A'到平面AB'D'的距离,下面求A'H的长度。 ∆

AB'D'中,容易得到AB'=B'D'=D'A=,从而∆AB'D'为正三角形,∠AB'D'=600。 进而在Rt∆

AB'E中,AE=AB'sin∠AB'D'=sin600=

由S∆AA'E=11AA'⨯A'E=AE⨯A'H得到

22。 1'⨯A'C'aAAAA'⨯A'EA'H==== AEAE3从而A'到平面AB'D'

。 3.2转化法求点到平面距离

有时候限于几何体的形状,不易直接寻找出点在平面的射影,或者由直接法作出的射影线段在所给几何体中不易计算其长度,此时转化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转化法即是将点到平面的距离转化为另一点到平面间的距离的方法。

转化法依据主要有以下两点:

(1)若直线l//平面α,则直线l上所有点到平面α的距离均相等。

(2)若直线AB与平面α交于点M,则点A、B到平面α的距离之比为AM:BM。特别地,当M为AB中点时,A、B到平面α的距离相等。

下面用转化法重解上面例题

解法二(转化法)

如图6所示,连结AC、A'C、A'C'、A'B、AB',A'C'交B'D'于点E,连结AE交AC于点H,延长A'C'至点G使得C'G=1A'C',连结CG。 2

图6

CB⊥平面AA'B'B

∴从而斜线A'C在平面AA'B'B的射影为A'B

A'B、AB'为正方形AA'B'B对角线

∴AB'⊥A'B,

∴由三垂线定理知道AB'⊥A'C

同理可以得到AD'⊥A'C

又 AB' AD'=A,AB'⊂平面AB'D',AD'⊂平面AB'D'

∴A'C⊥平面AB'D'

∴A'H⊥平面AB'D',即点H为A'在平面AB'D'的射影,A'H的长度为所求

AC//A'C'即AC//EG,且EG=EC'+C'G=

∴四边形ACGE为平行四边形

∴AE//CG

在∆A'CG由等比性质有 A'HAE1== A'CEG3

1∴A'H=A'C 311A'C'+A'C'=A'C'=AC 22

而在正方体ABCD-

A'B'C'D'中对角线A'C==

∴A'H=a 在本例中,未直接计算垂线段A'H的长度,而是找出了其与正方体ABCD-A'B'C'D'中对角线A'C的数量关系,从而转化为求正方体ABCD-A'B'C'D'对角线A'C长度,而A'C长度

是极易计算的,故用这种转化方法降低了运算量。本例运用的转化方法与依据(2)类似,都是寻求所要求的垂线段与某一已知或易求线段的数量关系,从而简化计算。

3.3等体积法求点到平面距离

用等体积法求点到平面的距离主要是一个转换的思想,即要将所要求的垂线段置于一个四面体中,其中四面体的一个顶点为所给点,另外三点位于所给点射影平面上,这里不妨将射影平面上的三点构成的三角形称为底面三角形。先用简单的方法求出四面体的体积,1然后计算出底面三角形的面积,再根据四面体体积公式V=Sh求出点到平面的距离h。在3

常规方法不能轻松获得结果的情况下,如果能用到等体积法,则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解题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遇到四面体的有一条棱垂直于其所相对的底面时,首选此方法。下面用等体积法求解上面例子.

解法三(等体积法):如图7所示,作A'H垂直于平面AB'D'于点H,则AB'D'长度为所求。对于四面体A'AB'D',易见底面AB'D'的高为A'H,底面A'B'D'的高为AA'。对四面体A'AB'D'的体积而言有:

VA-A'B'D'=

VA'-AB'D'

图7

11即有: AA'⨯S∆A'B'D'=A'H⨯S∆AB'D' 33

也即: A'H=AA'⨯S∆A'B'D'

S∆AB'D'

由AB'=B'D'=D'A=,从而∆AB'D'为正三角形,∠AB'D'=600,进而可求得

S∆AB'D'=

112AB'⨯AD'sin∠AB'D'=)2sin600=a 222

又易计算得到Rt∆A'B'D'的面积为S∆A'B'D'=12a

2

12a⨯aAA'⨯S∆A'B'D'= 所以A'H==S∆AB'D' 我们在使用等体积法求点到平面距离时使用的点与平面间的垂线段只是概念上的,并不一定要知道点在平面射影的具体位置,从而也就不需要使用几何方法寻找或者求作垂线段,垂线段的长度在这种方法上只是作为几何体高的意义而存在的。

3.4利用二面角求点到平面距离

如图8所示,l为二面角α-l-β的的棱,∠AOB为二面角α-l-β的一个平面角。下面考虑点B到平面α的距离。作BH⊥OA,垂足为H,下面证明BH⊥平面α。

图8

∠AOB为二面角α-l-β的一个平面角

∴OA⊥l、OB⊥l

又 OA OB=O

∴l⊥平面AOB

又 BH⊂平面AOB

∴BH⊥l

又 BH⊥OA,OA l=O,OA⊂平面α,l⊂平面α

∴BH⊥平面α

在Rt∆OBH中,有

BH=OBsin∠BOH .....................①

这个公式就建立点到平面距离与二面角的一个数量关系。从而如果能将点与平面置于一个二

面角中,则可利用通过所给点关于平面的一条斜线及二面角计算点与平面间的距离。 下面利用二面角法求解上面例子。

解法四(二面角法):如图9所示,连结A'B、AB',A'B与AB'相交于点O,连结D'O。 A'B与AB'为正方形ABB'A'的对角线

,O为AB'中点

∴A'B⊥AB'(即A'O⊥AB')

图9

又 ∆AB'D'中AD'=B'D'

∴D'O⊥AB'

∴∠A'OD'为二面角A'-AB'-D'的平面角

设A'到平面AB'D'的距离为d,OA'是过点A'的关于平面AB'D'的一条斜线,又上面得到的公式 ①有

d=OA'sin∠A'OD'

易见,D'A'⊥平面ABB'A',从而D'A'⊥OA'.在Rt∆A'OD'中有

tan∠A'OD'=A'D'=OA'=从而点A'到平面AB'D'的距离为

d=OA'sin∠A'OD'=a==a 2233.5向量法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向量法求点到平面的距离主要是依据如下结论: 点到平面的距离等于这个与平面上任一点所连接的向量与该平面法向量方向上的单位向量数量积的绝对值。

证明:如图10所示,P为平面α外一点,Q为平面上任意一点,PO⊥平面α于点O,n

为平面α的单位法向量。

PQ n=|PQ|

|n|cos=|PQ|cos

图10

∴|PO|=|PQ|cos∠QPO=|PQ| |cos=|||PQ|cos=||PQ n|

|PO|=|PQ n| .....................②

这个公式将点到平面的距离转化为了过所给点的任意斜线上的起点和终点分别在所给点及所给平面上一点的向量与平面法单位法向量的内积。

下面用向量法从新求解上面例子

解法五(向量法) 如图11所示以D点为原点,DA,DC,DD'所在的正方向分别x,y,

z轴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图11

由所给条件知道坐标点A(a,0,0)、A'(a,0,a),B'(a,a,a),D'(0,0,a),从而有AB'=(0,a,a),

AD'=(-a,0,a),AA'=(0,0,a)。设平面AB'D'的任意一个法向量为n0=(x,y,z),则有

n0⊥AB',n0⊥AD', 即

⎧⎪n0 AB'=0 ⎨ ⎪⎩n0 AD'=0

代入已知得到

⎧ay+az=0 ⎨

⎩-ax+az=0

这是一个关于x,y,z的不定方程,为了方便起见,不妨设z=1,这样上式变为

⎧ay+a=0 ⎨ -ax+a=0⎩

解该式得到x=1,y=-1

这样就得到平面AB'D'的一个法向量为n1=(1,-1,1),将其单位化得到平面AB'D'的一

n1个单位法向量为n==。设点A'到平面AB'D'的距离为d,结合②式所给|n1|出的结论有

d=|AA' n|=|00a=即点A'到平面AB'D'

的距离为。 3

用向量法求解点到平面的距离比之前面提供的几种几何方法而言,这种方法不需要大量的几何证明,而主要是较为机械地进行代数运算。因而在实际使用这种方法时,第一步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常常成为最为关键的步骤,如果所建立的坐标系不能确定所给几何图形中关键点(所给平面外点及所给平面上不共线的任意三个点)在建立的坐标系的坐标,则无法进行后续步骤;如果所建立的坐标系虽然能够表示的关键点的坐标,但在所建立的坐标系中得到关键点坐标的计算过程复杂,或者得到的关键点坐标表达式复杂,都将会导致繁琐的的计算。因此,选择恰当的直角坐标系对于使用本方法及简化计算都是相当重要的。

3.6利用最值求点到平面距离

在介绍最值法之前,先介绍一个简单的知识,即点到平面的距离是点与平面上任意点连线的最小值。以下对这点做简要说明。

如图12所示,平面α外一点P在平面α的射影为点P',Q为平面α上任意一点。

11

图12

若Q不与P'重合,则P'Q≠0,因PP'⊥平面α,PP'Q构成三角形。P'Q⊂平面α,PP'⊥P'Q,三角形PP'Q为直角三角形,从而由勾股定理有

PQ=>PP'

这样就证得了结论。

有了上面这个结论,那么只要找到平面外一点到平面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的函数表示,再求出该函数的最小值,则由上面结论即可知该最小值即为点到平面的距离。一般构造函数没有确定的方法,不同的角度构造出的函数表示很可能是不一样的,不过这并不影响最终结果。下面用常用的向量构造方法构造函数求解上面例子中点到平面的距离.

解法六(最值法)如图13所示,E为平面AB'D'上任意一点,以D点为原点,DA,DC,

DD'所在的正方向分别x,y,z轴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图13

由所给条件知道A(a,0,0)、A'(a,0,a),B'(a,a,a),D'(0,0,a)

''从而有AB=(0,a,a)AD=(-a,0,a),A'A=(0,0,-a)。

设点E在所建立的坐标系下的坐标为E(x,y,z),因E在平面AB'D'上,从而向量

12

''' AE=(x-a,y,z)可由相交向量AB、AD线性表示,不妨设AE=λAB+μAD' (λ,μ∈R)

A'E=A'A+AE=A'A+λAB'+μAD'=(-aμ,aλ,aλ+aμ-a)

因此

' |AE|=

=

=

≤1 (当且仅当λ=μ=时取等号) 33

从而A'到平面AB'D'

,也即点A'到平面AB'D'

。 最值方法提供了求解点到平面距离的一种较为新颖的方法,同时这种方法是建立在对点到平面距离的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的,也有助于加深理解点到平面距离的概念。不过这种方法对使用者的代数知识素养要求较高,要将几何图形中的几何关系转化为代数关系,构造出平面外点到平面上点的函数关系,而且对函数最值的求法也需要较高的变形技巧,否则即使构造出平面外点到平面上点的函数关系也难求出函数最值,故一般这种方法对水平较高的读者比较适用。

3.7利用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主要是利用解析几何的知识,将所给点及平面均给予代数表式,从而用代数方法得到的点与平面距离的统一的代数表示。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的推导方法有相当多,如直接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推导、利用直线参数方程中参数的几何性质推导、利用球的切平面性质推导、利用极值法推导等等。公式法的实质是几何量代数化的结果,因此绝大多数求解点到平面距离的几何方法转化为代数语言都可以得到一般意义上的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限于本文篇幅,就不对这些方法一一介绍了,下面仅从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的角度给出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一种推导。

如图14所示,平面α外一点P在平面α的射影为点P'。

13

图14

在某空间直角坐标系下,设平面α的代数方程为:Ax+By+Cz+D=0,点P的坐标为P(x0,y0,z0)。将平面α的方程改写为

A(x-x0)+B(y-y0)+C(z-z0)=-(Ax0+By0+Cz0+D).....................③

又由PP'⊥平面α及直线PP'过点P(x0,y0,z0)知道直线PP'的方程为

x-x0y-y0z-z0== ABC

下面不妨设

将④代入③中得到

t=-Ax0+By0+Cz0+D 222A+B+Cx-x0y-y0z-z0===t .....................④ ABC

显然P'的坐标P'(x,y,z)在直线PP'上,从而满足④,即有

A(Ax0+By0+Cz0+D)

A2+B2+C2

B(Ax0+By0+Cz0+D) y-y0=Bt=-A2+B2+C2

C(Ax0+By0+Cz0+D)z-z0=Ct=-A2+B2+C2x-x0=At=-

进而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d=|PP'|=

= 14

d= .....................⑤

这样就得到了点与平面的距离公式,依据⑤式,只要知道在同一空间直角坐标系下所给点的坐标与平面的方程即可求得点与平面的距离。

下面用公式法求解上面例子

解法七(公式法)如图15所示,以D点为原点,以向量DA,DC,DD'的正方向分别x,

y,z轴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由所给条件知道A(a,0,0)、A'(a,0,a),B'(a,a,a),D'(0,0,a)。设平面AB'D'在该空间直角坐标系下的方程为Ax+By+Cz+D=0,因A',B',D'均在平面AB'D'上,从而满足平面方程,即有

⎧aA+D=0⎪⎨aA+aB+aC+D=0

⎪aC+D=0⎩

图15

由这个方程组得到

A:B:C:D=-1:1:-1:a

从而平面AB'D'的方程为

-x+y-z+a=0

15

设点A'到而平面AB'D'的距离为d,由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有

d===a 即点A'到而平面AB'D'

。 有了⑤这个公式之后,求点与平面的距离将变得更加简单,同时也变得更加机械化。对于机械化的方法,一般都有较多的计算过程,从而也使得在使用公式法时更加注重运算效率,从而选取恰当坐标系以简化计算特别是求平面方程的计算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地,如果所要求得距离在一个立方体中,则应首先考虑以立方体三条互相垂直的棱作为坐标轴,在一般的几何体中建立坐标系时,也应选择互垂线条数多的作为坐标轴以达到简化的目的。

总之,本质上来说,求解点到平面的距离每种解法都是特定的数学工具,都包涵了其所必需的条件及相应的程序过程 。这也就决定了点到平面的距离不存在一种普遍适用的解法,各种解法各有所长,各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

16


相关内容

  • 点到平面的距离的求法
  • 求点到平面的距离是立体几何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基本问题,是近几年高考的一个热点.本文试通过对一道典型例题的多种解法的探讨,结合<立体几何>(必修本) 中的概念.习题,概括出求点到平面的距离的几种基本方法. 例已知ABCD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E.F分别是AB.AD的中点,GC垂直于ABCD ...

  • 立体几何的求距离问题 2
  • 立体几何的求距离问题 1.两点间的距离: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 求法:(1)纳入三角形,将其作为三角形的一边,通过解三角形求得 (2)用公式,A (x 1, y 1, z 1), B (x 2, y 2, z 2) ,则. (3)利用向量的模,|AB|=| |= =- (4)两点间的球面距离 :A , ...

  • 例析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三角形面积的求法
  • 例析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三角形面积的求法 湖北省黄石市下陆中学 陈 勇 我们常常会遇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求三角形面积的问题.解题时我们要注意其中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现举例说明如下. 一.有一边在坐标轴上 例1 如图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的顶点坐标分别为(-3,0),(0,3),(0,-1),你 ...

  • 数学概念.方法.题型.易误点技巧总结--直线.平面.简单多面体(一)
  • 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第五中学 龚光勇收集整理 1.三个公理和三条推论: (1)公理1:一条直线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的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这是判断直线在平面内的常用方法. (2)公理2.如果两个平面有两个公共点,它们有无数个公共点,而且这无数个公共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是判断几点共线( ...

  • 高考几何证明题
  • 输入内容已经达到长度限制 ∠B=2∠DCN 证明: ∵CN⊥CM,∴∠2+∠3=90°,∴∠1+∠4=90°; 又∠1=∠2,∴∠3=∠4,∴∠BCD=2∠DCN; ∵AB//DE,∴∠B=∠BCD; 于是∠B=2∠DCN. 11 输入内容已经达到长度限制 ∠B=2∠DCN 证明: ∵CN⊥CM,∴

  • 2016数学一大纲
  • 2016年数学一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高等教学 约56% 线性代数 约2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约22% 四.试卷题型结 ...

  • 渐近线的欧氏定义.射影定义一致性证明及求法的多样性
  • 渐近线的欧氏定义.射影定义一致性证明及求法的多样性 摘 要:通过二次曲线的欧氏定义和射影定义,以及两定义一致性 的证明,并且从不同的方法和角度介绍了二次曲线渐进线的几种求 法. 关键词:渐近线 定义 切线 方程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673-9795(2012)03 ...

  • 立体几何解答题
  • 龙文教育一对一个性化辅导教案 1 2 第3讲:高三第二轮复习:立体几何 一. 知识点归纳讲解 (一)空间中各种角包括: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以及二面角 1.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范围是(0, π 2 ] 求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大小一般方法是通过平行移动直线,把异面问题转化为共面问题来解 ...

  • 高考立体几何知识点详细总结
  • 八.立体几何 一.立体几何网络图: (1)线线平行的判断: ⑴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⑶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 ⑹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⑿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直线平行. (2)线线垂直的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