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

说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

林存华

在我国刚刚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中,有一门特殊的必修课程,它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正如《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总则》所说的,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何谓综合实践活动?查阅有关的资料,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般而言,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独立探究活动、小组合作活动和班级团体活动。基础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也不外乎这三种形式。笔者认为,在基础教育的实践中,在指导学生进行具体的综合活动时,教师灵活地选择和运用合适的组织形式,对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的思维的开发,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理念和精神要落到实处,要真正实现基础教育改革的目的,那么组织形式就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下面笔者就这三种组织形式进行具体的探讨,并辅之以实例分析加以印证。

一、独立探究活动

独立探究活动指的是每个学生一个人单独地探究、解决所设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它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综合实践活动非常重视学生个人的独立探究活动,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课题,独立完成课题研究。

对于独立探究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来说,他们可以按照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设计活动的具体目标,选择活动的内容,并决定用什么方式完成活动,以及撰写研究报告。以研究性学习活动为例,从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目标的制定,到研究活动的展开和研究方法的采用,都可由学生自己去规划和设计。在其中,教师只需要适当引导和组织,并适时的提供力所能极的帮助。

对于部分独立活动有困难的学生来说,他们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之下,结合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速度、学习时间等来设计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在这里,主要指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师可以一开始就介入到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规划与设计,与学生一起经历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也可以在学生独立地初步确定好研究课题后,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辅导,比如,帮助一些学生完善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设计,要求少量的学生重新选择课题,或是直接给个别学生提供适合于他们能力的课题。

严格地讲,独立探究活动要求学生独立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完成相关的问题解决报告。在独立探究活动中,学生脱离了对教师

的依赖,独立地进行思考与展开活动。因而,独立探究活动对于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独立探究活动这一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比较适合于独立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即使是那些独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较为独立的探究活动,对他们来说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但是,独立探究活动也有不足之处。不可否认的是,独立探究活动实质上是个别学习的一种形式,它难以避免个别学习所固有的一些弱点。具体而言,其弱点在于,当学生潜心于自身课题的解决时,学生的思维倾向偏于自我中心,而班级集体的意识淡薄,这就有陷于利己主义的危险。因此,他们不能学习到友爱互助、合作共事的态度与方法。另外,在个别学习中,教师无法持续地直接指导每一个学生,而只能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领域、有限的问题上,依次对每一个学生做出指导和提供帮助。

实例1 FD中学的屈鸣志同学的研究活动是独自进行的。在他父亲的实验室里培养着大量的水螅,他很小就认识它们,并喜欢观察它们。在长期的观察中,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水缸里的水螅碰到脏水时,反应明显异常,那么,能不能用水螅指示水质污染的情况呢?出于对这个问题本身的兴趣,他提出关于这个问题的课题研究的目的与内容,独自开展研究。 [资料来源:王厥轩主编:《高中研究型课程案例100例》,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9页。] 在这个实例中,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而产生的。只要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这种基于个人独立探究的活动,就可以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自主思考的魅力,享受成功的喜悦。与其他组织形式相比,这种组织形式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家长和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在条件允许下,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形式的指导。指导教师只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不能替代、包揽学生的工作。师生双方在其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课程,而非根据预定目标预先设计的课程。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新的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将不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随之不断完善。

二、小组合作活动 通常而言,在我国的基础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诸组织形式中,小组合作活动是最为常见的基本形式。其原因在于,作为基础教育的八个学习领域之一的综合实践活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在高中学习期间,学生必须修满23个学分的综合实践活动。但是,我国普通高中的一个班级的学生数一般在40—60人左右,有的地方甚至更多。假如普通高中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进行独立的探究活动,至少在指导教师的配备方面力有不逮。而将学生进行分组,并将每组的学生数控制在一定数量(10人以下,通常为3—6人)之内,教师就有比较多的时间来指导的高中生的综合实践活动。

至于如何将学生分成恰当的小组,可以是学生自由组合,也可以由教师来决定,或者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来讨论分组。在具体的分组方式上,充分地尊重学生的意愿,尽可能采用民主的方式,或许是较为可行的。有研究者做过的一项大规

模问卷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喜欢自由组合和教师根据学生的意愿作调整这两种分组方式。其中约60%的学生首选自由组合,赞同由教师决定这种方式的人数不到一成。 当然,完全由学生自由组合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小组可能人数过多,而有的小组却人数不足,甚至个别的学生找不到自己的小组。这时候,教师的协调就必不可少。

小组合作活动虽然要求每个组员都要围绕研究课题进行良好的合作,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合作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分工,甚至是少量的独立活动成分。因而,在分好小组后,组内分工的问题就伴随而来。至于组内分工的具体内容,一是课题分工,即每个组员都要主动承担一部分相对独立的课题工作,有机会真正参与课题研究;二是角色分工,即每个组员都要承担一个角色,如组长、文书、资料管理员、制作统筹员、信息技术员、公关联络员、报告人/答辩人/表演者等,既各展所长,又密切配合,以支持组内活动的顺利开展。

如果能够进行恰当的分组和组内分工,学生又乐于并善于与同学进行合作,那么小组合作活动的确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形式。它能够让学生在与人合作的过程中,完成单靠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培养合作的精神与协调的能力。在现实中,小组合作活动也是综合实践活动采用非常多的一种组织形式。但是,不能因为小组合作活动的优点及现实条件的限制,而排斥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组织形式,把小组合作活动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唯一的组织形式。其实,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既需要学会合作,也需要学会独立的做事。

实例2

胡欢是WS中学2002届学生,从2001年3月学校设置研究型课程后,他多了一个头衔——“自清河治理”课题组组长。同属于该课题组的还有同班同学张军和比他低一届的学生张翼,他们三人和指导教师一起开始治理富营养化的自清河的研究。作为课题组组长,胡欢负责带领其他成员制订研究方案,决定课题组的实验、调查,协调小组成员关系和对外交流等一系列学习活动。他既要对教师负责,又要对整个课题组负责。当然,胡欢也并不是只指导别人做,他自己也要做实验、查资料,和课题组的其他同学没什么区别,当指导教师不在身边时,胡欢就是课题组的管理者,也是研究活动的组织者。 [资料来源:王厥轩主编:《高中研究型课程案例100例》,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8—59页。]

实例2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小组合作的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形式。这种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协作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批判思维、探索发现精神、与学习伙伴的合作共处能力都极具价值。从实例2来我们可以发现,小组合作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即要确定小组的负责人。假如小组合作活动缺乏组长,那么小组内部的合作与分工,特别是与之相关的协调就难以进行。这样一来,小组就难以形成一个有战斗力的小团体,而容易成为无组织的一盘散沙。

三、班级团队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的第三种组织形式是班级(跨班级、年级)团队活动。班级团队活动是以班集体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单位,或是跨班级、年级组成规模较大的团队,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班级团队活动可以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综合实践

活动组织形式,也可以作为独立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活动的辅助形式。

班级团队活动是当前课堂教学实践中,较为普遍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组织形式。它最大的优势是其开放性和参与性。它可以容纳所有的学生,在全局上满足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需要。其次,这种形式的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可选择的范围更加广泛,也就是说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再次,这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学习活动方式与活动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教师在评价时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过程的重视和评价,而不仅仅是其答案或结果。

一般而言,研究性学习活动和社区服务不适合采取班级团队活动这一组织形式。出于组织或管理上的方便,社会实践宜采用班级团队活动这一组织形式,在校外建立的实践基地或联系的实践单位组织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既强调以班集体的团体活动,又要有一定的分工与小组合作,并由教师或由教师指定班级负责人予以统筹和管理。

实际上,独立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活动的最后一环“交流评价”,可以看作为班级团队活动与独立探究活动或小组合作活动的结合。另外,有的时候,综合实践活动是以班级团队活动、独立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活动三者相互交织的状态实施的。特别当全班同学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时候,学生们独自或以小组的形式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取得结论或形成观点,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或辩论,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由此推动学生们在各自的基础上深化研究。

实例3

QB中学是一所寄宿制中学。1998年起,该校进行了“开放性主体活动课程”的实验。该校从1999年开始,所有的高中生从第一学期起就全部参加开放性主题活动课程,他们在高一年级的第一学期以“艺术暨人生”为主题,要求学生通过对某一位艺术家、文学家或美术家的作品、经历等某个问题进行研究,写一篇研究后的报告,以解读人生,感悟人生,热爱生活。高一下学期到高二上学期以“人与自然”领域中的某个问题为主题,要求学生通过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高二下学期到高三则分别以“上海的今天和明天”和“社会现象分析”为专题,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同学开展研究,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关心人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的意识。该课程先在高一、高二年级实施,全年级采用统一活动主题,全部学生均参与活动。学生根据各自兴趣,每4—6人自愿组成一个课题组,每位学生均参加一个小组。实施初期,研究小组是在一个班级内部组成的。在配组的过程中,班主任可以进行必要的协调。各小组在主题范围内拟定本小组的题目。各小组在确定课题后,组内共同讨论拟订课题研究活动的计划,根据小组所定课题的性质,自行选聘校内外的辅导教师。时间为每周半天,连续一个学期为一个课程周期。 [资料来源:王厥轩主编:《高中研究型课程案例100例》,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9页。]

实例3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信息,即班级团队活动比较容易组织与管理,

班级团队活动还要结合小组合作活动进行。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特点和学校周边的情况,确定一个大主题,然后,根据大主题,分年级、班级组织综合实践活动,从而形成一个综合实践活动的系列。需要注意的是,班级团队活动这种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形式,也要结合小组合作活动、独立探究活动进行。否则,仅仅依靠形式单一的班级团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往往不易深入开展。

当然,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除了以上提到的三种形式之外,它还会内在地涉及到其他相关的因素。比如说,时间的安排和空间的利用问题。有研究者认为,每个学校都要依据各自的情况灵活地安排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将每周的时间集中在一个单位时间使用,也可以将几周的时间集中在一起使用,还可以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间与相关学科打通使用。在空间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仅满足于教室和学校,它同时把学生推向了社会、推向了大自然,这是其开放性和实践性的具体体现。 (说明:本文与林存富、孙菊萍合撰。)

说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

林存华

在我国刚刚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中,有一门特殊的必修课程,它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正如《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总则》所说的,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何谓综合实践活动?查阅有关的资料,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般而言,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独立探究活动、小组合作活动和班级团体活动。基础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也不外乎这三种形式。笔者认为,在基础教育的实践中,在指导学生进行具体的综合活动时,教师灵活地选择和运用合适的组织形式,对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的思维的开发,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理念和精神要落到实处,要真正实现基础教育改革的目的,那么组织形式就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下面笔者就这三种组织形式进行具体的探讨,并辅之以实例分析加以印证。

一、独立探究活动

独立探究活动指的是每个学生一个人单独地探究、解决所设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它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综合实践活动非常重视学生个人的独立探究活动,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课题,独立完成课题研究。

对于独立探究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来说,他们可以按照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设计活动的具体目标,选择活动的内容,并决定用什么方式完成活动,以及撰写研究报告。以研究性学习活动为例,从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目标的制定,到研究活动的展开和研究方法的采用,都可由学生自己去规划和设计。在其中,教师只需要适当引导和组织,并适时的提供力所能极的帮助。

对于部分独立活动有困难的学生来说,他们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之下,结合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速度、学习时间等来设计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在这里,主要指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师可以一开始就介入到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规划与设计,与学生一起经历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也可以在学生独立地初步确定好研究课题后,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辅导,比如,帮助一些学生完善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设计,要求少量的学生重新选择课题,或是直接给个别学生提供适合于他们能力的课题。

严格地讲,独立探究活动要求学生独立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完成相关的问题解决报告。在独立探究活动中,学生脱离了对教师

的依赖,独立地进行思考与展开活动。因而,独立探究活动对于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独立探究活动这一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比较适合于独立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即使是那些独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较为独立的探究活动,对他们来说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但是,独立探究活动也有不足之处。不可否认的是,独立探究活动实质上是个别学习的一种形式,它难以避免个别学习所固有的一些弱点。具体而言,其弱点在于,当学生潜心于自身课题的解决时,学生的思维倾向偏于自我中心,而班级集体的意识淡薄,这就有陷于利己主义的危险。因此,他们不能学习到友爱互助、合作共事的态度与方法。另外,在个别学习中,教师无法持续地直接指导每一个学生,而只能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领域、有限的问题上,依次对每一个学生做出指导和提供帮助。

实例1 FD中学的屈鸣志同学的研究活动是独自进行的。在他父亲的实验室里培养着大量的水螅,他很小就认识它们,并喜欢观察它们。在长期的观察中,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水缸里的水螅碰到脏水时,反应明显异常,那么,能不能用水螅指示水质污染的情况呢?出于对这个问题本身的兴趣,他提出关于这个问题的课题研究的目的与内容,独自开展研究。 [资料来源:王厥轩主编:《高中研究型课程案例100例》,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9页。] 在这个实例中,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而产生的。只要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这种基于个人独立探究的活动,就可以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自主思考的魅力,享受成功的喜悦。与其他组织形式相比,这种组织形式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家长和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在条件允许下,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形式的指导。指导教师只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不能替代、包揽学生的工作。师生双方在其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课程,而非根据预定目标预先设计的课程。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新的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将不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随之不断完善。

二、小组合作活动 通常而言,在我国的基础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诸组织形式中,小组合作活动是最为常见的基本形式。其原因在于,作为基础教育的八个学习领域之一的综合实践活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在高中学习期间,学生必须修满23个学分的综合实践活动。但是,我国普通高中的一个班级的学生数一般在40—60人左右,有的地方甚至更多。假如普通高中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进行独立的探究活动,至少在指导教师的配备方面力有不逮。而将学生进行分组,并将每组的学生数控制在一定数量(10人以下,通常为3—6人)之内,教师就有比较多的时间来指导的高中生的综合实践活动。

至于如何将学生分成恰当的小组,可以是学生自由组合,也可以由教师来决定,或者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来讨论分组。在具体的分组方式上,充分地尊重学生的意愿,尽可能采用民主的方式,或许是较为可行的。有研究者做过的一项大规

模问卷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喜欢自由组合和教师根据学生的意愿作调整这两种分组方式。其中约60%的学生首选自由组合,赞同由教师决定这种方式的人数不到一成。 当然,完全由学生自由组合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小组可能人数过多,而有的小组却人数不足,甚至个别的学生找不到自己的小组。这时候,教师的协调就必不可少。

小组合作活动虽然要求每个组员都要围绕研究课题进行良好的合作,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合作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分工,甚至是少量的独立活动成分。因而,在分好小组后,组内分工的问题就伴随而来。至于组内分工的具体内容,一是课题分工,即每个组员都要主动承担一部分相对独立的课题工作,有机会真正参与课题研究;二是角色分工,即每个组员都要承担一个角色,如组长、文书、资料管理员、制作统筹员、信息技术员、公关联络员、报告人/答辩人/表演者等,既各展所长,又密切配合,以支持组内活动的顺利开展。

如果能够进行恰当的分组和组内分工,学生又乐于并善于与同学进行合作,那么小组合作活动的确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形式。它能够让学生在与人合作的过程中,完成单靠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培养合作的精神与协调的能力。在现实中,小组合作活动也是综合实践活动采用非常多的一种组织形式。但是,不能因为小组合作活动的优点及现实条件的限制,而排斥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组织形式,把小组合作活动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唯一的组织形式。其实,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既需要学会合作,也需要学会独立的做事。

实例2

胡欢是WS中学2002届学生,从2001年3月学校设置研究型课程后,他多了一个头衔——“自清河治理”课题组组长。同属于该课题组的还有同班同学张军和比他低一届的学生张翼,他们三人和指导教师一起开始治理富营养化的自清河的研究。作为课题组组长,胡欢负责带领其他成员制订研究方案,决定课题组的实验、调查,协调小组成员关系和对外交流等一系列学习活动。他既要对教师负责,又要对整个课题组负责。当然,胡欢也并不是只指导别人做,他自己也要做实验、查资料,和课题组的其他同学没什么区别,当指导教师不在身边时,胡欢就是课题组的管理者,也是研究活动的组织者。 [资料来源:王厥轩主编:《高中研究型课程案例100例》,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8—59页。]

实例2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小组合作的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形式。这种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协作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批判思维、探索发现精神、与学习伙伴的合作共处能力都极具价值。从实例2来我们可以发现,小组合作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即要确定小组的负责人。假如小组合作活动缺乏组长,那么小组内部的合作与分工,特别是与之相关的协调就难以进行。这样一来,小组就难以形成一个有战斗力的小团体,而容易成为无组织的一盘散沙。

三、班级团队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的第三种组织形式是班级(跨班级、年级)团队活动。班级团队活动是以班集体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单位,或是跨班级、年级组成规模较大的团队,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班级团队活动可以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综合实践

活动组织形式,也可以作为独立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活动的辅助形式。

班级团队活动是当前课堂教学实践中,较为普遍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组织形式。它最大的优势是其开放性和参与性。它可以容纳所有的学生,在全局上满足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需要。其次,这种形式的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可选择的范围更加广泛,也就是说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再次,这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学习活动方式与活动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教师在评价时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过程的重视和评价,而不仅仅是其答案或结果。

一般而言,研究性学习活动和社区服务不适合采取班级团队活动这一组织形式。出于组织或管理上的方便,社会实践宜采用班级团队活动这一组织形式,在校外建立的实践基地或联系的实践单位组织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既强调以班集体的团体活动,又要有一定的分工与小组合作,并由教师或由教师指定班级负责人予以统筹和管理。

实际上,独立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活动的最后一环“交流评价”,可以看作为班级团队活动与独立探究活动或小组合作活动的结合。另外,有的时候,综合实践活动是以班级团队活动、独立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活动三者相互交织的状态实施的。特别当全班同学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时候,学生们独自或以小组的形式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取得结论或形成观点,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或辩论,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由此推动学生们在各自的基础上深化研究。

实例3

QB中学是一所寄宿制中学。1998年起,该校进行了“开放性主体活动课程”的实验。该校从1999年开始,所有的高中生从第一学期起就全部参加开放性主题活动课程,他们在高一年级的第一学期以“艺术暨人生”为主题,要求学生通过对某一位艺术家、文学家或美术家的作品、经历等某个问题进行研究,写一篇研究后的报告,以解读人生,感悟人生,热爱生活。高一下学期到高二上学期以“人与自然”领域中的某个问题为主题,要求学生通过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高二下学期到高三则分别以“上海的今天和明天”和“社会现象分析”为专题,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同学开展研究,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关心人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的意识。该课程先在高一、高二年级实施,全年级采用统一活动主题,全部学生均参与活动。学生根据各自兴趣,每4—6人自愿组成一个课题组,每位学生均参加一个小组。实施初期,研究小组是在一个班级内部组成的。在配组的过程中,班主任可以进行必要的协调。各小组在主题范围内拟定本小组的题目。各小组在确定课题后,组内共同讨论拟订课题研究活动的计划,根据小组所定课题的性质,自行选聘校内外的辅导教师。时间为每周半天,连续一个学期为一个课程周期。 [资料来源:王厥轩主编:《高中研究型课程案例100例》,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9页。]

实例3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信息,即班级团队活动比较容易组织与管理,

班级团队活动还要结合小组合作活动进行。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特点和学校周边的情况,确定一个大主题,然后,根据大主题,分年级、班级组织综合实践活动,从而形成一个综合实践活动的系列。需要注意的是,班级团队活动这种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形式,也要结合小组合作活动、独立探究活动进行。否则,仅仅依靠形式单一的班级团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往往不易深入开展。

当然,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除了以上提到的三种形式之外,它还会内在地涉及到其他相关的因素。比如说,时间的安排和空间的利用问题。有研究者认为,每个学校都要依据各自的情况灵活地安排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将每周的时间集中在一个单位时间使用,也可以将几周的时间集中在一起使用,还可以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间与相关学科打通使用。在空间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仅满足于教室和学校,它同时把学生推向了社会、推向了大自然,这是其开放性和实践性的具体体现。 (说明:本文与林存富、孙菊萍合撰。)


相关内容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和实施纲要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和实施纲要 一.基本理念 1.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生成性很强的课程.它既包括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指定性学习领域,也包括了社会教育活动.科学技术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卫生活动.团队活动.学校传 ...

  •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情况
  • 一.总体情况 1.各校都能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关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定位,为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保障.个别学校还向学生家长宣传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和对学生成长的好处,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2.多数学校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或研究小组,初 ...

  • 实践作业的三种形式
  • 在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都有学生作业,我认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要有学生作业,因为这能有利提高小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素养,有利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真自我,有利促进学生科学精神.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而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作业应力求切合主题,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面对生活的实践性, ...

  •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工作汇报
  • 我校位于抚宁县茶棚乡,共有学生316人,均是农民子弟,属于典型的农村小学.我校自xx年开始,全面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由国家规定.地方管理.学校开发与实施的多级管理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极大的适应了学校,适应了学生,成为最能体现学校特色和学校办学思想的课程. 五年多的探索中,我们坚持:制度规范,学校重视 ...

  • 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
  • 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 第一章 新课程与教学组织的变革 第一节 教学组织概述 一. 教学组织的含义 所谓"教学组织",就是对教学活动的各种因素的安排.组合或者"联结'. 二. 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学校和教师会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来组织教学?通常情况下,取决于教育者对教学任务的 ...

  • 黛溪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情况2012
  • 黛溪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一.课程内容及具体实施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明确规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即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的各指定领域的关系,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 ...

  • 孔子中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 孔子中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 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服务学习的体验.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 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服务意识与实事 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关注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该课程的设置是 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 ...

  • 综合实践活动教研计划
  • 一、指导思想: 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内容的课程,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充分地展示,人际交往和分工协作能力得到提高,遇事应变能力、分析能力及心理承受挫 ...

  • 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方案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与各学科课程领域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领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