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4

第 5 章 操作风险管理 5.1 操作风险识别(要求不高,只需做到一一对应)  风险管理是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所指操作风险包括一些法律风险,但不包括声誉风险和战略风险。  5.1.1 人员因素  1.内部欺诈  2.失职违规  3.知识/技能匮乏:含欺诈项  4.核心雇员流失  5.违反用工法:《劳动合同法》  5.1.2 内部流程  1.财务/会计错误  主要是新的会计准则实施之后,上市商业银行在不良贷款拨备方面的处理,也是银监会监管的重点。  2.文件/合同缺陷  作为关键流程的有效控制与否的证据,文件/合同历来是各商业银行加强档案管理的一个重点。  3.产品设计缺陷  产品设计缺陷是指商业银行为公司、个人、金融机构等客户提供的产品在业务管理框架、权利义务结构、风险管理要求等方面存在不完善、不健全等问题。产品的竞争是各商业银行市场竞争的一个体现。  4.错误监控/报告  5.结算/支付错误  6.交易/定价错误  5.1.3 系统缺陷  1.数据/信息质量  2.违反系统安全规定  3.系统设计/开发的战略风险  4.系统稳定性、兼容性、适宜性  5.1.4 外部事件  1.外部欺诈/盗窃  2.洗钱(重点了解含义)把违法、非法所得变成合法的过程就是洗钱  3.政治风险  4.监管规定  5.业务外包  6.自然灾害  7.恐怖威胁5.2 操作风险计量与经济资本配置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操作风险经济资本的计量主要有三种方法:第一个是基本指标法,第二个是标准法,第三个是高级计量法,这三种方法在复杂性和风险敏感性方面是逐渐增强的。  5.2.1 基本指标法  (1)以单一的指标作为衡量银行整体操作风险的尺度,并以此为基础配置操作风险资本的方法。  (2)理由是银行越大,非利息收入越高,操作风险就越大,分配的经济资本就越多。  操作风险的监管成本=[前三年的总收入*固定百分比加总]/3  总收入=净利息收入+净非利息收入,不包括保险收入、银行账户上出售证券实现的盈利,固定百分比为15%。  5.2.2 标准法  (1)将整个业务分成8条产品线,度量每个业务线的风险,再把风险加总。  (2)标准法中银行的产品线:公司融资、交易和销售、零售银行业务、商业银行业务、支付和清算、代理服务、资产管理、零售经纪,巴塞尔设定了每个产品线的β值。β值代表商业银行在特定产品线的操作风险损失经营值与该产品线总收入之间的关系。  (3)采用标准法的基本要求:三条(多选题)  1.董事会和高管层

应当积极参与监督操作风险管理架构。  2.应当具备完整而且切实可行的操作风险的管理系统。  3.银行应该拥有充足的资源来支持在主要产品线上和控制及审计领域采用该方法。  5.2.3高级计量法  高级计量法就是通过精确化的模型,把实际需要的经济资本计算出来,高级计量法需要得到监管部门的批准之后才可以使用。一旦通过批准使用了高级计量法,没有经过监管部门的批准,不能从高级计量法退回到标准法或者是单一指标法。  (1)内部衡量法  (2)损失分布法  巴塞尔委员会对实施高级计量法提出了具体标准。包括:  (1)资格要求  (2)定性标准  商业银行必须设置独立的操作风险管理岗位,负责设计和实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  商业银行必须在全行范围内对主要业务条线分配操作风险资本。必须以正式文件形式制定内部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和流程,并在文件中明确规定对违规的处理办法。  (3)定量标准  商业银行必须表明采用的操作风险计量方法考虑到了潜在的较为严重的概率分布“尾部”损失事件,也就是说,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商业银行必须表明操作风险计量方法,与信用风险的内部评级法具有相当的稳健标准。任何操作风险内部计量系统,必须提供与巴塞尔委员会所规定的操作风险范围和损失事件类型一致的操作风险分类数据。除非商业银行表明,在内部业务实践过程中,能够足以准确的计算出预期损失,即:若要只基于非预期损失,而计算出最低监管资本,商业银行必须有充足的理由和证据,来说服监管当局,它在计算监管资本要求时,已经充分的考虑到了预期损失.也就是商业银行的风险计量系统必须足够分散,这样就可以将影响预期损失估计分布尾部形态的主要操作风险考虑在内。  (4)内部数据要求  无论是用于损失计量还是用于验证,商业银行必须具有至少五年的内部损失数据。对于初次使用高级计量法的商业银行要求可以适度放宽,允许使用三年的历史数据.  (5)外部数据要求  商业银行必须对外部数据配合专家的情景分析,求出严重风险事件下的风险暴露,这相当于一个极端情况下的压力测试。  (6)业务经营环境和内部控制因素5.3 操作风险评估与控制  商业银行通过内部管理能够有效的防范操作风险,但是并非所有的操作风险都能够被控制和防止。对于巨灾可以通过风险转移。  5.3.1 风险评估与控制环境  1.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稳健运营/发展的核心;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商业银行有效的防范和控制

操作风险的前提。  良好的公司治理目标:  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对董事会讨论事项发表客观公正的意见。  建立外部监事制度,对董事会、董事、高级管理层及其成员进行监督。  必须明确董事会、监事会、高管层和内部相关部门在控制操作风险的职责:  第一,高管层负责具体执行董事会批准的操作风险管理系统。  第二,风险管理部门具体执行操作风险管理系统。  第三,业务管理部门要定期的向风险管理部门就操作风险状况进行报告。  第四,内部审计部门要监督操作风险管理措施的贯彻落实,确保业务管理者将操作风险保持在可容忍的程度以下,以及要保证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2.内部控制  加强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管理操作风险的基础。巴塞尔委员会认为,资本约束并不是控制操作风险的最好方法。对付操作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应该是操作风险的内部控制。  3.合规管理文化  合规问题是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核心问题。内部控制体系和风险管理文化,是操作风险管理的基础。  健康有效的合规管理文化包括以下内容:  一、树立正确的合规管理理念  二、加强管理层的驱动作用  三、充分发挥人的主导作用  四、创建学习型组织  4.信息系统  5.3.2 风险评估要素、原则和方法  目前商业银行一般采用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相结合来评估操作风险。  1.风险评估要素  一、内部操作风险损失事件数据  内部操作风险损失数据主要包括操作风险损失事件发生后的,可以标记,可以计量,可以描述的各项数据信息。  内部操作风险损失事件收集的内容:  总损失数据;  损失事件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单位信息;  总损失中收回部分;  损失的原因。  二、外部数据  使用外部数据进行分析的时候,必须配合专家情景分析法。求出在严重的风险事件下,也就是小概率的极端事件下风险的暴露。情景分析主要是依靠有经验的业务经理和风险管理专家的知识水平进行定性分析。  三、业务环境和内部控制因素  (1)要将因素调整为有意义的风险要素(应基于实际经验、并征求专家意见);  (2)在风险评估中,银行对这些因素变动的敏感度和不同因素相对权重的设定必须合理。  (3)风险评估框架及各种实施情况,包括针对实际评估作出调整的理由,都应当有文件支持,并接受银行内部和监管当局的独立审查。  2.风险评估原则  两个层面:业务管理和风险管理;  三种原则:由表及里、自下而上、从已知到未知。  由表及里

的识别操作风险因素包括非流程的风险,流程环节的风险以及控制派生风险。  非流程风险就是由政策管理模式等系统性因素所产生的。流程环节风险是流程环节所固有的一些风险,可以通过流程环节的改进、提升,有效的识别和规避。第三种风险是控制派生风险。如增加人工授权控制环节后所派生出来的内部欺诈等风险。  第二个原则就是自下而上原则。操作风险一般发生在基层机构和经营管理的基础环节。所以操作风险控制的关口应该前移,自下而上逐级的来开展操作风险的识别控制。  第三个原则就是由已知到未知原则。操作风险识别与评估要从已知的风险逐步延伸到未知的风险。   3.风险评估方法1.自我评估法  自我评估法就是银行在加强内控体系的基础之上,通过开展一种全员的风险识别,识别出全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点,并从损失金额和发生概率两个角度来评估风险大小。同时,识别这些风险点是否有控制措施,并评估控制措施质量,进而提出优化控制措施的方案,不仅要对没有控制措施或控制不足而具有潜在风险的环节进行修订完善,补足控制措施,更要对控制过度引起服务效率低下的环节进行修订和完善。  风险评估的工作流程:  全员风险识别与报告,作业流程分析和风险识别与评估,控制活动识别与评估,制定与实施控制优化方案以及报告自我评估工作与日常监控五个阶段。  5.3.3 主要业务风险控制  巴塞尔规定了8个产品线,国内银行分为5个业务。  业务主要分为:柜台业务,法人信贷业务,个人信贷业务,资金交易任务,代理业务。  (1)柜台业务  柜台业务泛指通过商业银行柜面办理的业务,是商业银行各项业务操作的集中体现,也是最容易引发操作风险的业务环节。  柜台业务的风险点:现金存取款。  操作风险的形成原因:柜台人员安全意识不强,缺乏岗位制约和自我保护意识;柜台工作强度大,但收入不高,工作缺乏热情和责任感等等。  操作风险控制要点注意的细节:首先严格执行各柜台业务规定,严禁不经授权办理业务查询;有价单证应该视同现金管理,有价单证应该按照“专人管理,柜员领用”的要求,业务的印章遵循“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只能在业务办理的时候使用,不能预先加盖业务印章。印、押、和证相互分管使用,严禁混岗操作。库房管理要求“双人库管,同进同出”。  (2)法人信贷业务  法人信贷业务是国内企业/机构类业务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国内商业银行最主要的商业银行业务。  (3)个人信贷业务  个人信

贷业务的主要风险点: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风险点主要包括房地产开发商与客户串通,或直接使用虚假客户资料骗取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未核实第一还款来源或在第一还款来源不充足的情况下,向客户发放个人住房贷款;房产中介机构以虚假购房人名义申请二手房贷款,骗取商业银行信用;内部勾结编造客户资料骗取商业银行贷款等等。  对于个人信贷要严格做好三查制度即:贷前的调查,贷时或贷中的审查以及贷后的检查。  (4)资金交易业务  三台职责分工:1.前台交易;2.中台风险管理;3.后台结算清算。  主要操作风险点:体现权限等级,部门分工,职责分离原则,做到前台交易和后台结算分离,自营业务与代客业务分离,业务操作和风险监控分离,建立岗位和部门之间的监督约束机制。  (5)代理业务  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一种。  5.3.4 风险缓释  风险缓释是风险管理和风险操作的有效办法。可以将操作风险划分为四大类:可以规避的操作风险、可降低的操作风险、可缓释的操作风险、应承担的操作风险。风险缓释,是目前巴塞尔协议和我国银监会都重点强调的一种风险管理方法。  1.连续营业方案  连续营业方案就是使得银行在实际的业务构成中,不中断实现连续的营业。这主要通过建立灾难应急恢复和业务连续方案,明确在中断事件中恢复服务的备用机制,确保商业银行在低概率的严重业务中断事件发生时能够执行这些方案。  2.保险  保险作为操作风险缓释的有效手段,一直是西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主要包括:第一、商业银行一揽子保险。主要承担商业银行内部盗窃和欺诈以及外部欺诈风险。第二、经理与高级职员责任险。第三、财产保险,主要承保由于火灾、雷电、爆炸、碰撞等自然灾害引起的银行的财产损失。第四、营业中断保险,主要承保因设备瘫痪、电信中断等事件所导致的营业中断引发的损失。另外一些就是责任保险等。我国对于银行操作风险类的保险主要是意外事故险和财产险。  保险只是操作风险管理的补充手段之一,预防和减少操作风险的发生,最终还是要靠商业银行自身加强风险管理。  3.业务外包  业务外包就是把一些自身可能会出现操作风险的业务流程,或者一些机构方面的职责外包出去。从本质上说,操作或服务虽然可以外包,但其最终责任并未被"包"出去,外包服务的最终责任人仍然是商业银行。对客户和监管者仍然承担着保证服务质量、安全、透明度和管理汇报的责任。所以,一些关键过程和核心的业务,如账务系统、资金交易

业务等不应外包出去。过多的外包也会产生额外的操作风险或其它隐患,即流程中的派生风险。  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管理力度的通知》是2005年三月份公布的,是第一个关于操作风险的管理指引。银行界把它称为十三条。强调两点:1、建立和实施基层主管的轮岗轮调和强制休假制度,同时要进行有效的审计跟踪。2、严格规范重要岗位和敏感环节工作人员8小时内外的行为,建立相应的行为失范监察制度。5.4 操作风险监测与报告  5.4.1 风险监测  1.风险诱因/环节  从内部因素来看,主要是包括人员、流程、系统等这些方面带来的操作风险,外部因素比如外部欺诈等等。实际操作中,要对内外因素同时加以防范。  2.关键风险指标  (1)KRI是用来考察银行风险状况的统计数据或指标。  (2)选择风险指标的原则:  相关性、可测量性、风险敏感性、实用性。  (3)确定风险指标的步骤  了解业务和流程;  确定并理解主要风险领域;  操作风险关键指标强调:一个是前后台交易不匹配占比,即前台和后台没有匹配的交易数据,。另外一个是反洗钱警报占比,这是对洗钱风险的度量指标。  3.因果分析模型  为了量化操作风险,邓肯·威尔逊开发出了"因果关系模型"方法,运用VaR技术对操作风险进行计量。  5.4.2 风险报告程序  1.岗位设置及职责  (1)各部门对操作风险的管理情况负直接责任,应指定专人负责操作风险管理。  (2)设置独立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或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全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这就为操作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设立了一个机构保障。  (3)建立独立的内审部门,负责对操作管理系统的监督。内部审计部门是直接向董事会来报告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运行效果的评估。内审部门不直接负责或参与其它部门的操作风险管理。  2.报告路径  一般而言,各业务部门负责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并报告至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分析整理后,上报高管层。  5.4.3 风险报告内容  1.风险状况  风险状况描述的形式是风险图或者风险表,二者没有优劣之分,对于揭示风险的状况以及风险的迁移变化的效果是一样的。  2.损失事件  3.诱因与对策  对于可以转移的操作风险,可以在报告中通过建议,运用一定的风险缓释工具,来降低操作风险。  4.关键风险指标  5.资本金水平  按国际惯例,30%给操作风险、30%给市场风险、40%给信用风险,这里指的是增量,指银行需要额外增加的那部分资本占总资本

的比例。这里的百分比比率不是总量上的指标,而是对业务开展额外增加的部分的资本占总资本的比率。它是一个增量指标,而不是总量指标。按照巴塞尔协议,商业银行应该为操作风险配置相应的资本。

第 6 章 流动性风险识别??  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在一定时间内、以合理的成本获取资金用于偿还债务或增加资产的能力。从定义上看它包括两方面,一是减少负债,一是增加资产。  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因无力为负债的减少和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而造成损失或破产的可能性。6.1 流动性风险的识别  流动性的识别体现在资产流动性和负债流动性两方面:  1.资产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资产可以随时得到偿付或者在不贬值的情况下出售,即无损失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  根据流动性的高低将银行的流动性资产分成四大类:第一类,最具流动性的资产;第二其他可以上市交易的证券;第三是商业银行可以出售的贷款组合;第四个是流动性最差的资产。注意:在计算资产的流动性时,应该扣除掉抵押给第三方的资产。  2.负债流动性是商业银行以较低的成本来获取资金,负债流动性应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第一,零售客户,通常零售客户指的就是个人存款,个人存款被看作是核心存款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是公司\机构存款,通常不稳定,对银行的流动性影响比较大。  6.1.1 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  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里最容易产生的问题就是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最常见的是通过一个较短的负债来支撑一个较长的资产,也就是通过一个较短的存款来支撑一个较长的贷款,即“借短贷长”,这种情况极易面对流动性风险。  大多数持有到期日为零的活期存款反而扮演着核心存款的角色。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历史经验形成每个营业日存款净流失额的概率分布,设法在资金的流出和流入之间寻求一个最佳的平衡点。所以通常认为商业银行正常范围内的“借短贷长”的资产负债结构所引致的持有期缺口,是一种正常的、可控性较强的流动性风险。  但是对于一些易变的负债,特别是一些“存款搬家”现象比如说由于股票市场的看好,大量的银行存款流失到了资本市场,这对银行市场的流动性构成了很大的风险,这是需要特别关注的。而且,银行在面对流动性缺乏的时候,可以通过主动负债来借入流动性,但是借入流动性是商业银行降低流动性风险“最具风险”的方法,原因在于,借入资金时商业银行不得不在资金成本和可获性之间作出艰难选择。  6.1.2 币种结构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规定,商业银行应该对它经常

使用主要币种的流动状况进行计量、监测和控制。一般的是对持有"一揽子"外币资产组合并获得无风险收益率。  6.1.3 分布结构  分布结构主要是通过分散化获得稳定性、多样性的现金流量。  通常,零售性质的资金相比批发性质的资金,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因为它的来源更为分散,同质性更低。因此,以零售业为主的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相对来说比较低。  虽然流动性风险通常被认为是商业银行破产的直接原因,但是实际上,流动性风险是信用、市场、操作、声誉及战略风险的长期积聚、恶化的综合作用结果。流动性风险一般是在其它的风险发生了之后,所引致的一种最终的表现形式。而且,流动性风险具有传染性,一家银行遭到挤兑风险,极易通过市场情绪,传染到其它银行,被传染的银行一般为与遭到挤兑风险的银行业务相类似的银行。6.2 流动性风险评估  流动性和收益性永远是两个无法同时满足的指标,一项资产流动性强,它的收益性就低,流动性差,为了对它的流动性进行弥补,它就会具有一个较高的收益性,所以收益性和流动性是一对负相关的指标.  6.2.1 流动性比率/指标  1.现金头寸指标,现金头寸指标=(现金头寸+应收存款)/总资产。  现金不仅包括库存现金还包括应收存款,应收存款是一种变现能力比较强,可以类似于现金头寸来使用的一种资产。  2.核心存款指标,核心存款的比例=核心存款/总资产。  核心存款就是指那些稳定性更强的存款,用它除以总资产,比率越高,流动性越强。  3.贷款总额与总资产的比率,这个比率越高说明银行的资产运用越多,表明流动性就比较差。虽然目前证券化的发展,已经使流动性大大增强了,但是传统观念仍然认为贷款是商业银行盈利资产中,流动性最差的资产。一般来说贷款总额与总资产的比率是随着商业银行的增加而增加的,大银行的贷款总额与资产的比率是大于中小银行的。  4.贷款总额和核心存款的比率,就是用贷款总额除以核心存款,把它分解为:  贷款总额与核心存款的比率=贷款总额/资产÷核心存款/总资产。这样把它归为,一个是核心资产比率,一个是贷款总额和总资产比率。  5.流动资产和总资产的比率,流动资产是指,其到期期限在一年以内,信誉比较好,变现能力比较强的资产。总的来说商业银行的规模越大,流动资产和总资产的比率反而越小.因为大银行往往不需要存储太多的流动性。  6.易变负债与总资产的比率,易变负债是指受利率等经济因素影响较大的资金来源,易变指的是它的波动比较大。  7.大

额负债依赖度=(大额负债-短期投资)/(盈利资产-短期投资)  对于主动负债比率较低的大部分中小型商业银行来说,大额负债的依赖性通常是负值,所以大额负债依赖度这个指标仅适合衡量大型的特别是跨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我国的流动性监管要求:  1.存贷款比率,即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率不得超过75%。  2.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25%。  流动性比率指标是一种静态分析法,不能简单根据一项或几项指标就判定流动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在于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他们业务的特质以及获取流动性的途径和能力并不相同。所以,必须结合各种比率、指标综合考虑各种内外因素,才能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作出比较正确的评价。  6.2.2 现金流分析  现金流分析就是通过对商业银行短期内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预测和分析,来评估商业银行的一个流动性状况。一般是根据历史数据,剩余额度与总资产之比若小于3%~5%时,就是对流动性风险的一个预警。因为剩余额度太少了,一旦面临流动性的大幅的风险状况,很容易出现流动性危机。  现金流分析的可信赖度是随着银行规模的增加、业务的复杂以及获取现金流的可能性和准确度的降低,而减弱的。在实践操作中,现金流分析法和缺口分析法是经常一起使用的,互为补充。  6.2.3 其他评估方法  1.缺口分析法  缺口分析法是巴塞尔委员会比较推荐的方法,也是对流动性风险度量的一个重要方法。  缺口分析法针对的是特定时段,计算到期资产和到期负债之间的差额,公式:到期资产(即现金流入)-到期负债(即现金流出)。  注意:在特定时段之内,虽然没有到期,但是可以在不遭受任何损失或者是承受的损失额度很少的情况下,那些能够出售、变现的资产,也列入到期资产。因为它的性质和作用与到期资产是一样的。  在美国,商业银行通常是将包括活期存款在内的平均存款,作为核心资金,为贷款提供融资余额。商业银行的贷款平均额和核心存款平均额的差,就构成了融资缺口。公式:  融资缺口=贷款平均额-核心存款平均额  如果缺口为正,那么说明商业银行必须动用现金和流动性资产,或者是介入货币市场进行融资。   所以,融资缺口从弥补的角度来看,就产生了第二个公式:  融资缺口=借入资金-流动性资产  第二个公式变形为:借入资金=融资缺口+流动性资产  借入资金相当于商业银行从外部融资的需求,所以:  融资需求(借入资金)=融资缺口+流动性资产  同

时以上的公式再作变形得出:  贷款平均额+流动性资产=借入资金+核心存款的平均额  商业银行的融资缺口和流动性资产持有量愈大,商业银行从货币市场上需要借入的资金也愈多,从而它的流动性风险亦愈大。融资缺口扩大可能意味着存款流失增加,贷款因客户增加而上升。  房地产和股市发展的过热,意味着存款流失的增加和贷款的增加,从而使得融资缺口扩大,使得银行面临相当大的流动性风险。当然,流动性风险是银行面对的风险的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风险是,股市和楼市属于资产市场,如果说资产市场被过度的炒作的话,会形成泡沫,一旦泡沫破裂,商业银行就会面临非常大的市场风险。  当然,积极的流动性缺口分析的时间序列很短,大多数商业银行重视的是四五周之后的流动性缺口分析。   2.久期分析法  久期分析通过久期缺口来判断流动性的风险。  (1)久期缺口是正值,利率的变化和银行经济价值的变动是正相关的。市场利率下降,银行的经济价值增加,流动性增强;市场利率上升,经济价值减少,流动性减弱,流动性风险增强。  (2)久期缺口是负值,市场利率下降,流动性会减弱,流动性风险会增强。  案例及分析(教材第274页)  本案例通过计算利率的变化,得出商业银行资产价值的变动和负债价值的变动,从而通过两者变动之后的净差,求出合计价值的变动。  书上的例子,久期缺口是正值,利率上升,合计价值或者经济价值与利率上升反方向变动,从而经济价值减少,银行的流动性减弱,流动性风险增加。6.3 流动性风险监测与控制  现代商业银行普遍采用概率和统计的分析方法,监测和控制流动性风险,并且结合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等多种方法,更加深入、准确的分析判断,最大限度的降低流动性风险的损失。  6.3.1 流动性风险预警  流动性风险的预警信号/指标:  (1)内部指标/信号——主要包括商业银行内部的有关风险水平、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及其他可能对流动性产生中长期影响的指标变化。比如,资产或者负债过于集中。  (2)外部指标/信号——主要包括第三方评级、所发行的有价证券的市场表现等指标变化。  (3)融资指标/信号——主要包括银行的负债稳定性和融资能力的变化。负债的稳定性,主要是存款的稳定性。存款大量流失或者“存款搬家”很容易导致流动性的减弱。  6.3.2 压力测试  除了监测在正常市场条件下资金的净需求之外,商业银行还有必要定期的进行压力测试。根据不同的假设情况进行流动性测算。以确保商业

银行储备足够的流动性,来应付可能出现的各种极端状况。  6.3.3 情景分析  对商业银行可能出现的各种情景进行保守的估计,有助于减少流动性缺口分析偏差。  情景分析包括:  1.正常状况。  2.自身问题造成的流动性危机。实际上,绝大多数严重的流动性危机都源于商业银行自身管理或技术上(公司治理或者内控体系)存在一些致命的薄弱环节。  3.某种形式的整体市场危机,即在一个或多个市场,所有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最重要的假设:市场对风险的信用评级特别重视,商业银行之间以及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融资能力的差距会有所扩大,在市场形式发生恶化,市场流动性普遍收紧的情况下,一些风险信用等级比较高的、声誉比较强的商业银行,可能从中受益;而另一些,可能就会受损。  不确定性是不可避免的,这时商业银行应该采取一种审慎的态度,在分析现金流入时,应该采取一个较晚的日期,在分析现金流出的时候采用较早的日期。  整体市场危机和自身的危机可能出现的情景存在很大区别:商业银行自身出现危机的时候,它的资产变现能力会下降,而如果在自身出现危机的同时,市场普遍收紧,市场总体出现危机,这时它自身的变现能力会下降更快。但是在市场发生一些恶性或不良变动的时候,不同的银行或金融机构所遭受的风险是不一样的。享有极高声誉和风险控制能力的银行会从中受益,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尽量的提高自身声誉。  6.3.4 流动性风险管理方法  总分行之间的流动性的调控。  一方面,通过行内“上存下借”机制调剂各行头寸余缺,将分行缺口集中到总行;  另一方面,通过计划资金部的交易员,运用货币市场、公开市场与外部市场进行平盘,从而保证在总行层面集中管理和配置资金,动态调整流动性缺口。  1.对本币的流动性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存款按照流动性需求不同分为三类:  (1)敏感负债。是指对利率比较敏感,随时都有可能提取,例如证券业存款。对这部分负债应计提一个非常高的流动性需求,比率规定为0.8。  (2)脆弱资金。是指短期内可能会提取,一般以流动资产的形式应该持有30%左右。  (3)核心存款。核心存款一般是个人零售业的存款,投入流动资产的比率设为15%。  银行总的流动性需求=0.8×(敏感负债-法定储备)            +0.3×(脆弱资金-法定储备)            +0.15×(核心存款-法定储备)            +1.0×新增代款  2.对外币的流动性

风险管理  可以选择将流动性管理权限集中到总行或者分散到各分行,但是一般都要赋予总部最终的监督和控制全球流动性的权力。  商业银行制订外汇融资能力受到损害时的流动性应急计划,一般包括两个方式:  ①使用本币资源并通过外汇市场将其转化为外币,或者是使用外汇的备用资源。  ②根据某些外币在流动性需求中占有较高比率的情况,为其建立单独的备用流动性安排。  3.制定流动性应急计划  应急计划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①危机处理方案。危机发生时,商业银行必须牺牲某些利益持有者的局部利益来换取整体所必需的流动性。  ②弥补现金流量不足的工作程序。  我国银监会及监管部门的重要提示:  第一,重视提高流动性管理的预见性。  第二,建立多层次的流动性屏障。  第三,通过金融市场控制风险。  专栏:  巴塞尔委员会关于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稳健原则  强调:银行应该对其经常使用的主要币种的流动性状况进行计量、监测和控制,除了结合本币承诺来评价总的外汇流动性需求以及可接受的不匹配之外,银行还应对其持有的各币种的流动性进行单独的分析。

第 7 章 声誉风险和战略风险管理 7.1 声誉风险管理  实践表明,良好的声誉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竞争优势,有助于提升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和实现长期的战略目标。  7.1.1 声誉风险管理的内容及作用  7.1.2 声誉风险管理的基本做法  1.明确董事会和高管的责任  2.建立清晰的声誉风险管理流程  该管理流程主要包括四个步骤:  (1)声誉风险的识别  声誉风险可能产生于商业银行运营的任何环节,通常与信用、市场、操作、流动性等风险交叉存在、相互作用。声誉风险识别的核心在于:正确识别信用、市场、操作、流动性风险中可能威胁商业银行声誉的风险因素。  (2)声誉风险的评估  声誉风险管理部门应当将收集到的声誉风险因素按照影响程度和紧迫性进行优先排序。因为声誉本身是无形的,所以评估工作很难进行。关键是要理解相关风险事件中的利益持有者对商业银行有什么期待,以及商业银行应当作何反应。  (3)监测和报告  (4)内部审计  商业银行必须通过定期的内部审计和现场检查,保证声誉风险管理政策的有效执行  3.采取恰当的声誉风险管理方法  以下是普遍认为有助于改善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最佳操作实践:  (1)强化声誉风险管理培训  (2)确保实现承诺  无论是对利益所有者作出了何种承诺,商业银行都应该努力的实现

。如果经过努力,确实无法实现承诺,那么应该作出明确、诚恳的解释。承诺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事前一定要审慎,通过努力一定能做到的可以进行承诺。  第二,事后方面,作出了承诺就要严守承诺,这就是诚信力,诚信是声誉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3)确保及时处理投诉和批评  恰当处理投诉和批评对于维护商业银行的声誉固然重要,但是商业银行不能将工作目的仅停留在解决问题的层面上,通过接受利益持有者的投诉和批评,深入发掘商业银行潜在的风险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收获。(4)从投诉和批评的过程中积累早期预警经验  (5)保持大多数利益持有者的期望和商业银行发展战略一致  (6)增加对客户/公众的透明度  (7)将社会责任感和经营目标结合起来  这是创造公共透明度,维护商业银行声誉的一个重要层面。社会责任感不是提高声誉的万能药,但是的确可以提高员工的凝聚力,提高投资者的信心,吸引更多优质客户。要创建更加友善的机构/人文环境。  (8)保持和媒体的良好关系  (9)制定危机管理规划  7.1.3 声誉危机管理规划  不要采取“辩护和否认”,要采取“化敌为友”,勇于承担责任,敢于接受暂时性的危机和挑战,并且要积极的与内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协调沟通,以降低利益持有者或者公众的持续对抗反应。所以,声誉危机管理应当是建立在良好的道德规范和公共利益基础之上。为了有效的进行声誉危机管理,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战略性的危机沟通机制  (2)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危机现场处理  (4)提高发言人的沟通技巧  (5)危机处理过程中要持续沟通  (6)管理危机过程中的信息交流  (7)模拟训练和演习  无论危机是否发生,在系统规划声誉危机管理时,很多潜在的风险就已经被及时发现并得到有效处理,所以声誉危机管理计划为商业银行创造了增加值。7.2 战略风险管理  战略风险是一种全面、预防性的风险。  它具有两个层次的内涵:  第一,商业银行应当系统的识别和评估既定的战略目标、发展规划以及实施方案中潜在的风险,并且采取科学有效的决策方法和风险管理措施来避免或降低可能的风险损失。  第二,商业银行应该从长期的角度和战略的高度确保商业银行健康、持久的运营。  7.2.1 战略风险管理的作用  7.2.2 战略风险管理的基本做法   1.明确董事会和高管的责任,自上而下的推动  2.建立清晰的战略风险管理流程:  (1)战略风险识别  战略风险识别分为三个层面:  1)战略

层面(总行),董事会和高管层。  2)宏观层面(业务领域),所有业务。  3)微观层面(工作岗位),各岗位工作人员。具体而言,商业银行面临的战略风险可以细分为:  1)产业风险,产业风险具体就是银行业的行业风险。  2)技术风险,主要是指信息方面的风险,要确保信息系统的高度适用性和安全性以及前瞻性。  3)品牌风险,品牌是商业银行的无形资产,良好的品牌可以为银行带来经济价值。  4)竞争对手风险。  5)客户风险。  6)项目风险。  7)其他例如财务、运营以及各种外部风险因素。  (2)战略风险评估  战略风险也是无形的,因此难以量化。所以主要是通过优先顺序,通过定性方面进行评估。  (3)监测和报告  (4)内部审计  (5)应急方案  战略风险应急方案应该合理包含可能对商业银行产生不利影响的所有风险事件。  3.采取恰当的战略风险管理方法  战略风险涵盖了商业银行的发展愿景、战略目标以及当前和未来的资源制约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所以,有效的战略风险管理应当定期采取自上而下的方法,全面的评估商业银行的愿景、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且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体现在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  需要强调的知识点:  (1)商业银行战略风险管理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要制定以风险为导向的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并且深入贯彻到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如图7-3)。  (2)战略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是其经济资本配置。  利用经济风险配置,可以有效的控制每个业务领域所承受的风险规模。  战略风险管理主要是通过整合内部营运流程来实现的,它的核心是协调经营目标、长期战略以及可利用资源。

第 8 章 银行监管与市场约束? ?  2004年6月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明确提出三大支柱,即:资本要求、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近年来,我国银行监管也由合规监管向风险监管与合规监管并重转变。三大支柱相辅相成,不可或缺。8.1 银行监管  1.银行监管的必要性:(共5个方面)  (1)公共性质论,即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具有一定公共产品的性质,应该接受作为公共权力机构的政府或授权机构的监管。  (2)利益冲突论,主要从外部性的角度解释,涉及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个概念。  1)逆向选择是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银行在贷款之前,无法充分有效的甄别风险高、风险低的不同贷款者,从而导致了信贷供给曲线向后弯折。随着利率的提高,市场上风险度越来越高,这就是逆向选择

的后果。它的主要原因在于信息的不对称,商业银行无法正确、全面、有效的甄别借款者的风险情况。  2)道德风险或道德危机是指银行在把资金贷款给企业或者是借款者之后,贷款资金的实际支配权掌握在借款者手中,当然银行可以通过贷款合同来约定客户应该遵守的规范,但是毕竟此时商业银行的控制力已经比较差了,商业银行对贷款的约束力或监督力下降,而借款者知道风险高收益也高,所以可能把资金用在风险比较高的项目上,从而使得商业银行的风险度提高,因为银行无法监督借款人,由借款人给银行带来的潜在的风险。  外部性包括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负外部性,例如银行出现了银行危机,除了给银行本身带来影响之外,由于它的产品涉及到了千家万户,很容易引起经济社会的不稳定,带来的是一种社会的成本,所以它是一种负外部性。要有效的规避负外部性就需要监管部门进行有效监管。  (3)债权保护论,债权保护论是由于存款者和银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  (4)银行风险论。  (5)适度竞争论,目的是为了引导商业银行公开、公平、公正适度的竞争,防止恶性竞争和不正当竞争。  以上这五个角度,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解释,都是需要政府部门进行调控的地方。而政府部门之所以进行调控,是因为市场无法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这五个方面正好是市场失灵的表现:第一,公共产品;第二,外部性;第三,信息不对称;第四,微观主体和宏观主体的合成谬论;第五垄断。  2.巴塞尔委员会的成立背景  1975年由于两家银行(德国赫斯塔特银行和纽约富兰克林国民银行)的倒闭促成了它的成立。1988年第一个巴塞尔资本协议出台,其中规定资本充足率应该达到8%的要求。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公布标志着银行从资产负债管理时代向风险管理时代过渡。  注意:教材第307页有错误的地方,应该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公布于2004年6月,2006年开始在十国集团中实施。  8.1.1 银行监管的内容  1.银行监管的目标和原则  (1)银行监管的目标  国际: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  我国:促进银行业的合法、稳健运行,维护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同时,保证银行业公平竞争,提高银行业竞争能力。  银监会提出的具体目标:  1)通过审慎有效的监管,保护广大存款人和金融消费者的利益;  2)通过审慎有效的监管,增进市场信心;  3)通过金融、相关金融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和相关信息的披露,增进公众对现代金融的了解;  4)努力减少金融犯罪,维护

金融稳定。  (2)银行监管的基本原则  银行监管的基本原则:  1)依法  监管行为的法律性质它是一种行政行为.依法行政是有效实施监管的基本要求。  2)公开  主要包括三方面:  第一,监管的立法和政策标准公开;  第二,监管执法和行为标准公开;  第三,行政复议的依据、标准、程序公开。   3)公正  第一,实体公正,要求平等的对待监管对象;  第二,程序公正,要求所有的商业银行监管应该履行法定的完整程序。  4)效率   (3)银行监管理念和标准  1)监管理念: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  2)良好银行监管的标准:(共6条)  ① 促进金融稳定和金融创新共同发展  ② 努力提升我国银行业在国际金融服务中的竞争力  ③ 对各类监管设限做到科学合理,有所为有所不为  ④ 鼓励公平竞争,反对无序竞争  ⑤ 对监管者和被监管者,都实行严格、明确的问责制  ⑥ 高效、节约的使用一切监管资源  (4)风险监管  1)风险监管概述   我国银行监管提出应当逐步从合规监管向风险监管的方向转变。  风险监管是指通过识别商业银行固有的风险种类,进而对其经营管理所涉及的各类风险进行评估,并按照评级标准,系统、全面、持续的评价一家银行的经营管理状况的监管方式。这种监管方式重点关注银行的业务风险、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水平,检查和评价涉及银行业务各个方面,是一种动态、全面的银行监管方式。  ①从风险监管实质来看,风险监管和合规监管并不是相互排斥的两种监管方式,合规监管是银行风险监管的一个组成部分。  ②从监管实践看,风险监管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骆驼"评级监管阶段。  第二阶段是以风险为本的监管,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采用风险为本的监管,是一种最具成本效益的选择。风险为本的监管,代表的是国际银行业监管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2)风险监管的优点和作用:  ① 具有前瞻性  ② 具有计划性、灵活性和针对性  ③ 形成共识和良性互动,具有一致性  ④ 节省监管资源,提高现场工作的效率  ⑤ 对银行管理层的风险管理责任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   ⑥ 使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分工更清晰、结合更紧密  3)风险为本的持续监管框架:  ① 了解机构  ② 风险评估  ③ 规划监管行动  ④ 准备风险为本的风险检查  ⑤ 实施风险为本的现场检查并确定评级。  检查根据事先分析确定的检查范围和目标业务逐项进行,但是首要的目的是通过一定量的

测试确定银行本身风险管理系统的可靠性。  ⑥ 监管措施、效果评价和持续的非现场监测。  这是风险为本监管的后续阶段,也是最能体现持续监管的阶段。  2.银行风险监管指标体系  (1)概述  银行风险监管指标是量化反映。银行风险监管指标设计以风险监管为核心,以法人机构为主体,兼顾分支机构,并形成分类、分级的监测体系。  银行风险监管指标的监测评价应该遵循的原则:  ①准确性。  ②可比性。  ③及时性。  ④持续性。  ⑤法人并表。即对法人机构的监测指标应遵循并表原则,整体涵盖银行机构各类业务。  ⑥保密性。即应当对银行风险监管指标的使用加以限制,对银行机构风险指标数据保密。  (2)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体系的类别和定义  1)风险水平类指标——流动性风险指标、市场风险指标、信用风险指标、操作性风险指标。以时点数据为基础,属于静态指标.  2)风险迁徙类指标——属于动态指标,主要包括正常贷款迁徙率和不良贷款迁徙率.  3)风险抵补类指标——盈利能力、资本充足程度、准备金充足程度。  (3)主要风险监控指标的定义、公式和计算要素的含义  1)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  商业银行流动性监管核心指标:  ① 流动性比例(流动比例),不得低于25%。即流动性比例=流动性资产余额/流动性负债余额×100%  流动性资产和流动性负债的界定标准是一个月。  ②超额备付金比率=(在中国人民银行超额准备金存款+库存现金)/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00%,该指标不得低于2%。  库存现金是指银行的库存现金或者是银行业务收支活动中的结余款.它不包含银行内部各部门周转使用的备付金。各项存款不包括财政性存款和委托性存款。  外币超额备付金率=(在中国人民银行超额外汇准备金存款+存入同业外汇款项+外汇现金)/外币各项存款期末余额×100%,该指标不得低于2%。  外汇存放同业款项是指存放境内外同业的清算款项,不包括存放同业的定期存款。   ③核心负债比率=核心负债期末余额/总负债余额×100%,不得低于60%。  核心负债包括距到期日三个月以上的定期存款和发行的债券以及活期存款的50%。  ④ 流动性缺口率=(流动性缺口+未使用不可撤销承诺)/到期流动性资产×100%,本指标分别计算本外币和外币口径数据,不得低于-10%。  流动性缺口是指90日内到期的流动性资产减去90日内到期的流动性负债的差额。  商业银行流动性监管辅助指标  ①经调整资产流动性比例  ②存贷款比例  存贷款比例=各

项贷款余额/各项存款余额,不得超过75%。  ③最大十户存款比例  外资银行流动性监管的指标  根据规定,外国银行分行的外汇业务营运资金的30%应以六个月以上(含六个月)的外币定期存款作为外汇生息资产;人民币业务资金的30%应以人民币国债或六个月以上(含六个月)的人民币定期存款作为人民币生息资产。外国银行不得对以人民币国债形式存在的生息资产进行质押回购,或采取其它影响生息资产支配权的处理形式。  2)信用风险监管指标  ①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资产率  不良贷款率就是不良贷款与总贷款的比率,不良贷款包括五级分类法里的次级类、可疑类和损失类。  ②预期损失率=预期损失/资产风险敞口×100%  ③ 单一客户授信集中度  单一客户授信集中度=最大一家客户贷款总额/资本净额×100%  ④贷款损失准备金率=贷款损失准备金余额/贷款类资产总额  一般来说贷款损失准备金率等于或者大于不良贷款率,说明银行已经足额提取拨备,风险较低.  ⑤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  拨备覆盖率=(一般准备+专项准备+特种准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  一般准备是根据银行全部承担风险和损失的资产余额,根据此余额的比例所计提的用弥补没有被识别出来的可能性损失。两个要点:第一,它是对一定的资产余额计提的,而资产余额包括所有的承担损失的风险和资产,包括贷款资产和股权资产。第二,它是根据一定比率计提的,此比率是固定化标准。  专项准备,专项准备就是对贷款进行风险分类之后,按照每笔贷款损失的程度计提的用于弥补专项损失的准备。  特种准备,是针对某一特种风险计提的。  3)操作风险指标衡量由于内部程序不完善,或者是操作人员差错或舞弊以及外部事件造成的风险,表示为操作风险损失率,即操作造成的损失与前三期净利息收入加上非利息收入平均值之比。  4)市场风险类指标  ①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累计外汇敞口头寸/资本净额,不得高于20%。在条件成熟时应该采用风险价值法(VaR方法)。  ②市场敏感度是修正持续期缺口乘以1%/年。  5)贷款风险迁徙指标。属于动态指标,包括正常类的贷款迁徙率和不良贷款的迁徙率。   6)风险抵补类的指标。  盈利能力监管指标  ①资本金收益率  即股本收益率(ROE)=税后的净收入/资本金总额  ②资产收益率(ROA)=税后净收入/资产总额  ③净业务收益率、净利息收入率、非利息收入率及非利息收入比率指标  分两大类:  第一大类是前三种,以毛利

作为分子的。  第二大类是非利息收入比率,是结构性指标,这个指标反映了商业银行营业收入水平和结构,既是盈利性指标又是效率性指标。  准备金的充足程度指标包括信贷资产准备充足率和非信贷资产准备的充足率。信贷资产准备充足率指授信资产实际计提准备和应计提准备之比,不得低于100%。非信贷资产准备充足率为非信贷资产实际计提准备与非信贷预计损失之比,不得低于100%。   3.风险监管的内容和要素  (1)风险状况  ①建立银行风险的识别、评价和预警机制,建立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  ②建立高风险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判断和救助体系;  ③建立应对支付危机的处置体系;  ④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及金融安全网,包括存款保险体系建设等。  (2)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的核心含义是在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为妥善解决委托代理关系而提出的董事会、高管层组织体系和监督制衡机制。  良好银行公司治理的特征:  ①银行内部有效的制衡关系和清晰的职责边界;  ②完善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  ③与股东价值相挂钩的有效监督考核机制;  ④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  ⑤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  (3)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有效防范风险的第一道防线。  完善、健全内部控制体系需要遵循的原则:  ①董事会和高管层要明确责任,并在银行内部创造有影响力的内控文化;  ②商业银行要对经营中的各种风险有充分的认识,并持续监控;  ③商业银行要建立良好的控制结构和具体控制措施,特别是职责分离与审批制度;  ④内部各部门要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流机制;  ⑤内部要有健全的内部审计、监督和问题整改机制。  (4)风险管理体系  (5)风险计量模型  一是建立各类风险计量模型的原理、逻辑和模拟函数是否正确合理;  二是是否积累了足够的历史数据,用于计量、监测风险的各种主要假定、参数是否恰当;   三是是否建立对管理体系、业务、产品发生重大变化,以及其它突发事件的例外安排;   四是是否建立对风险计量模型的修正、检验和内部审查程序;  五是对风险计量目标、方法、结果的制定、报告体系是否健全;  六是风险管理人员是否充分理解模型设计原理,并充分应用其结果。  (6)管理信息系统  一般而言,管理信息系统包括两大基础模块,即业务运营系统和管理报告系统。  (7)管理人员素质和人力资源管理  8.1.2 银行监管方法  1.资本监管  (1)资本的含义分为三类

:账面资本,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  账面资本:就是名义资本也叫所有者权益,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资产减去负债就是账面资本。  监管资本:是按照监管当局的要求,商业银行必须计提的资本。  经济资本:经济资本并不是一些实实在在的资本,是一种虚拟的资本,是一种通过计算得出的资本,它是商业银行用于弥补非预期损失的一种资本,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下,在一定的期限内,使得银行的损失不超过一定水平的资本量。在银行经营中,可以预期的损失是由拨备,比如冲减利润,提取损失准备金来消化的并且计入成本,对于非预期的损失是由经济资本来进行弥补的。经济资本是通过对风险的度量来强调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而监管资本是通过对资产的度量来强调资本的重要性。资本是吸收损失的第一来源,是银行资金、资产运营的来源,也是银行扩张的基础。  (2)资本的作用  第一:为商业银行提供资金来源。资本的作用可以和负债也就是可以和资产一样,可以支撑银行的贷款。  第二:吸收和消化损失。资本的本质是可以自由支配,并且承担未来的不确定损失。资本金是承担风险和吸收损失的第一资金来源,是保护债权人的缓冲器。  第三:约束银行扩张,增强银行系统稳定性。因为资本和风险是联系在一起的,银行的对外扩张和银行的稳定性都是和风险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和风险匹配的资本要求,就可以有效的规避银行扩张的风险和扩张的损失。  (3)资本监管的重要性  ①资本监管是审慎银行监管的核心;  ②资本监管是提升银行体系稳定性,维护银行业公平竞争的重要手段;监管资本规定了商业银行的最低资本要求,增强了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可以使商业银行能够及时的冲销经营过程中各种不确定性造成的损失,从而保护存款人,降低银行清算破产的概率,并且维持银行系统的稳定.  ③银行监管是促使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监管手段。  (4)资本充足率的计算  ①资本充足率=(资本-扣除项)/(信用风险加权资产+12.5×市场风险资本要求)不得低于8%  商业银行直接计算针对市场风险的资本要求,而不是采取风险加权计算资产信用风险的方法。另外注意:巴塞尔协议对于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转换是一样的,而我国并未对操作风险规定计提相应的资本金,所以我们的转换只有市场风险。  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核心资本扣除项)/(信用风险加权资产+12.5*市场风险资本要求)不得低于4%  12.5的来历:8%的倒数  ②资本的组成:  资本

由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构成,  核心资本=股本+税后留存利润中提取的公开储备,  从抵补损失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应该具备两个特征:核心资本应该不受限制的冲销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任何损失,第二个是随时可以动用。  附属资本根据各国的不同法律和会计准则有不同的约定,比如说:未公开储备,资产重估储备以及贷款损失准备金,混合性资本工具和次级债。  可转债是在一定期限内依据约定条件可以转换为商业银行普通股的债券。计入附属资本的可转债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可转债的索偿权位于存款人和其它债权人之后。第二,债券不可由持有者主动回售,未经中国银监会的同意,发行人不准赎回。  长期次级债  银行附属资本包括次级债,很多银行都是发行次级债来有效的补充附属资本,从而使得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监管要求。  对于普通的债券市场来说,国内的债券市场包括主体债和次级债,主体债就是国债、公司债、企业债等。另外属于次级债,“次级”体现的是债券的清偿顺序,列在其它主体债或者普通债券之后,比如说商业银行所发行的次级债就是属于和主体债相对应的层次。我们现在所说的商业银行发行的次级债务属于商业银行的负债,而和优先级的住房抵押贷款相提并论的次级债属于商业银行的资产项。两个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我国规定次级债要归入附属资本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原始期限至少在五年以上,而且应是普通的、没有担保的、不以银行资产为抵押或质押的长期次级债务工具,可以列入附属资本。而且对于列入附属资本并非是全额的列入,它的比例是随着到期日的越来越近,列入附属资本的比例是越来越低的。其中最后一年是20%,每往前一年提20个百分点。例如对于15年期的次级债务,它第十五年可以计提20%,第十二年计提80%,第十一年计提100%。  重估储备就是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的正差额也就是重估储备。我国规定: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之间的正差额要计入附属资本时,必须经过银监会的批准,而且计入附属资本的部分,不得超过重估储备的70%。  ③资本扣除的有关规定:  商誉要全部扣除;对未并表金融机构资本投资应分别从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中各扣除50%;对向非自用不动产和企业投资,也扣除50%;贷款损失准备缺口也要扣除。  ④表内资产风险权重:  商业银行持有的其他银行发行的次级债务工具,权重100%;对其他金融机构债权100%权重;  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为了处理不良贷款而发行的债券权重0;  四大资

产管理公司:华荣,主要是剥离工商银行的不良贷款。长城,主要剥离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东方,主要是剥离中国银行的不良贷款。 信达,主要剥离建设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的不良贷款。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权重为50%;  ⑤风险缓解的处理,就是质押的处理;质押的处理非常严格,仅仅包括高质量的金融工具,因为它的所有权要发生转移,所以要求比较高。并且规定:各类质押品保护的贷款直接取得与质物或者质物的发行者相同的风险权重。  认可的质押品主要有两大类:第一是现金类资产,第二是高质量的金融工具。  担保:是合格担保主体提供的全额担保的贷款,取得对保证人直接债权的风险权重。如果不全额担保,会相应的提高它的权重。  ⑥表外项目的处理  一般分为两大步:第一,通过信用转换系数,把表外的项目转化为表内项目。第二步就是根据表内业务相应的风险权重,套用相应的风险权重。对于利率、汇率及其它衍生产品合约的风险加权资产,使用现期风险暴露法。  利率和汇率合约的风险资产是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按照市价计算出来的重置成本。第二部分就是账面的名义本金乘以一个固定系数得到。  ⑦市场风险资本要求  由于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境内不得从事或参与股票交易或者商品交易,所以我们国内商业银行计提的市场风险资本就不包括商品价格波动和股票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目前只是有:交易性人民币债券投资、外币债券投资的利率风险,以及外币贷款、外币债券投资和外汇交易中的汇率风险。我国规定交易账户头寸超过85亿元人民币,或者超过总资产的10%才需要单独计提市场风险资本。  (5)资本监管的要点  纠正措施包括:对股东纠正;对董事会和高管层纠正;对商业银行机构进行纠正;  商业银行董事会直接负责资本充足率的披露,没设董事会的由行长负责。同时信息披露的内容必须要经过董事会或者是行长的批准。  2.市场准入  (1)概念:包括机构准入、业务准入、高级管理人员准入。  市场准入是银行监管的首要环节,把好市场准入关是保障银行机构稳健运行和金融体系安全的一个重要基础,市场准入应该遵循公开、公平、公正、效率以及便民的原则。  (2)市场准入监管的必要性  银行是一种含有复杂风险体系的行业;  银行具有特殊的资产结构;  银行具有很强的公众性;  存款人挤提存款是对银行业稳定的最大的威胁;  银行对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再分配有重大影响;  银行业具有很强的竞争性。  (3)市场准入

监管的目标  保证注册银行具有良好的品质,预防不稳定机构进入银行体系。  维护银行市场秩序;   保护存款者的利益。  (4)市场准入的范围和标准  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  合作金融机构行政许可;  外资金融机构行政许可。  3.风险评级  (1)概述。风险管理评级是对银行风险管理系统,即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风险的政策、程序、技术等的完整性、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定级的过程。它是以防范风险为目的,通过综合评级,系统的分析、识别银行存在的风险,实现对银行持续监管和分类监管,以此促进银行健康稳健的发展。  (2)作用  风险评级的结果是为了监管机构确定监管重点,分类监管。对于不同级别的监管机构,提供实施不同的监管标准和要求。  风险监管的意义:  提高金融监管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提高金融监管的持续性;  提高金融监管的针对性。  (3)原则和程序  全面性、系统性、持续性、审慎性  收集评级信息、分析评级信息、得出评级结果、制定监管措施、整理评级档案。  (4)风险评级的主要方法  ①CAMELs评级  也称骆驼评级,该体系包括: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管理、盈利性、流动性、市场风险敏感度;  评级结果共分为5个级别,数字越大表明级别越低和监管关注程度越高。  ②其他方法  ROCA方法,(risk management; Operational controls; compliance; asset quality)  主要针对外资银行。外资行的分行和代理行不是独立的法人。   SOSA方法,strength of support assessment,这个是指对外国银行进行有效经营和背景支持的评估。  (5)监督检查  1104工程的全称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系统,它是为了加强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各自的侧重点,分离以及有效的配合和制衡。  ①非现场监管  程序包括7步,制定监管计划,监管信息收集,日常监管分析,风险评估,现场检查立项,监管评级和后续监管。  ②现场检查  程序5步,检查准备、检查实施、检查报告、检查处理、检查档案管理。  ③风险处置纠正  纠正、救助、市场退出。  8.1.3 银行监管规则  1.银行监管法规体系:三个层次,法律、行政法规、规章。  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宪法》,并依据法定程序制定的,是法律框架的最基本组成部分。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依法制定,以国务院令的形式发布各种有关活动的法律规范。规章是银行监督管理部门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在权限内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指引”形式的监管文件不具有强制力,

而是对监管部门所推介的良好经验和最佳实践的概括总结,并通过审慎监管要求的形式加以推广。  2.银行监管的原则和要求  《核心原则》是有效银行监管的最低标准,不是最高要求,也不是规范做法,只是一个最低标准。8.2 市场约束  8.2.1 市场约束与信息披露  1.市场约束机制及各参与方的作用  信息披露是市场约束发挥作用的基础。监管部门是市场约束的核心。  银行资本充足率是银行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容。  2.信息披露要求  (1)信息披露概述  (2)信息披露的要求  评价一个信息是否是重要信息的标准在于:如果缺少这样信息,就会改变或者影响信息使用者的评估或者是决策,即为重要信息。  第一内容要全面,第二质量要高,要公正、准确、及时。  信息披露质量的标准:  全面性:包括两点,第一是要包括并表的披露,第二要对不同的信息进行汇总;  有用性或者相关性;  时效性;  真实性;  可比性;  对重要事项的充分、完整披露。  在信息披露时,如果某些项目是专业信息,或是保密信息,商业银行可以不披露,但是对于需要披露的信息要进行一般性的披露,并且解释某些项目不能对外披露的事实和原因。  信息披露的媒体  三大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和证券时报。   8.2.2 外部审计  在我国,三方会谈制度已经开始广泛使用。三方指:监管者,外部审计机关和商业银行。  透明的信息披露是消除信息不对称及降低代理成本的最有效途径,它是公司治理机制的主要组成部分。

第 5 章 操作风险管理 5.1 操作风险识别(要求不高,只需做到一一对应)  风险管理是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所指操作风险包括一些法律风险,但不包括声誉风险和战略风险。  5.1.1 人员因素  1.内部欺诈  2.失职违规  3.知识/技能匮乏:含欺诈项  4.核心雇员流失  5.违反用工法:《劳动合同法》  5.1.2 内部流程  1.财务/会计错误  主要是新的会计准则实施之后,上市商业银行在不良贷款拨备方面的处理,也是银监会监管的重点。  2.文件/合同缺陷  作为关键流程的有效控制与否的证据,文件/合同历来是各商业银行加强档案管理的一个重点。  3.产品设计缺陷  产品设计缺陷是指商业银行为公司、个人、金融机构等客户提供的产品在业务管理框架、权利义务结构、风险管理要求等方面存在不完善、不健全等问题。产品的竞争是各商业银行市场竞争的一个体现。  4.错误监控/报告  5.结算/支付错误  6.交易/定价错误  5.1.3 系统缺陷  1.数据/信息质量  2.违反系统安全规定  3.系统设计/开发的战略风险  4.系统稳定性、兼容性、适宜性  5.1.4 外部事件  1.外部欺诈/盗窃  2.洗钱(重点了解含义)把违法、非法所得变成合法的过程就是洗钱  3.政治风险  4.监管规定  5.业务外包  6.自然灾害  7.恐怖威胁5.2 操作风险计量与经济资本配置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操作风险经济资本的计量主要有三种方法:第一个是基本指标法,第二个是标准法,第三个是高级计量法,这三种方法在复杂性和风险敏感性方面是逐渐增强的。  5.2.1 基本指标法  (1)以单一的指标作为衡量银行整体操作风险的尺度,并以此为基础配置操作风险资本的方法。  (2)理由是银行越大,非利息收入越高,操作风险就越大,分配的经济资本就越多。  操作风险的监管成本=[前三年的总收入*固定百分比加总]/3  总收入=净利息收入+净非利息收入,不包括保险收入、银行账户上出售证券实现的盈利,固定百分比为15%。  5.2.2 标准法  (1)将整个业务分成8条产品线,度量每个业务线的风险,再把风险加总。  (2)标准法中银行的产品线:公司融资、交易和销售、零售银行业务、商业银行业务、支付和清算、代理服务、资产管理、零售经纪,巴塞尔设定了每个产品线的β值。β值代表商业银行在特定产品线的操作风险损失经营值与该产品线总收入之间的关系。  (3)采用标准法的基本要求:三条(多选题)  1.董事会和高管层

应当积极参与监督操作风险管理架构。  2.应当具备完整而且切实可行的操作风险的管理系统。  3.银行应该拥有充足的资源来支持在主要产品线上和控制及审计领域采用该方法。  5.2.3高级计量法  高级计量法就是通过精确化的模型,把实际需要的经济资本计算出来,高级计量法需要得到监管部门的批准之后才可以使用。一旦通过批准使用了高级计量法,没有经过监管部门的批准,不能从高级计量法退回到标准法或者是单一指标法。  (1)内部衡量法  (2)损失分布法  巴塞尔委员会对实施高级计量法提出了具体标准。包括:  (1)资格要求  (2)定性标准  商业银行必须设置独立的操作风险管理岗位,负责设计和实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  商业银行必须在全行范围内对主要业务条线分配操作风险资本。必须以正式文件形式制定内部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和流程,并在文件中明确规定对违规的处理办法。  (3)定量标准  商业银行必须表明采用的操作风险计量方法考虑到了潜在的较为严重的概率分布“尾部”损失事件,也就是说,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商业银行必须表明操作风险计量方法,与信用风险的内部评级法具有相当的稳健标准。任何操作风险内部计量系统,必须提供与巴塞尔委员会所规定的操作风险范围和损失事件类型一致的操作风险分类数据。除非商业银行表明,在内部业务实践过程中,能够足以准确的计算出预期损失,即:若要只基于非预期损失,而计算出最低监管资本,商业银行必须有充足的理由和证据,来说服监管当局,它在计算监管资本要求时,已经充分的考虑到了预期损失.也就是商业银行的风险计量系统必须足够分散,这样就可以将影响预期损失估计分布尾部形态的主要操作风险考虑在内。  (4)内部数据要求  无论是用于损失计量还是用于验证,商业银行必须具有至少五年的内部损失数据。对于初次使用高级计量法的商业银行要求可以适度放宽,允许使用三年的历史数据.  (5)外部数据要求  商业银行必须对外部数据配合专家的情景分析,求出严重风险事件下的风险暴露,这相当于一个极端情况下的压力测试。  (6)业务经营环境和内部控制因素5.3 操作风险评估与控制  商业银行通过内部管理能够有效的防范操作风险,但是并非所有的操作风险都能够被控制和防止。对于巨灾可以通过风险转移。  5.3.1 风险评估与控制环境  1.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稳健运营/发展的核心;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商业银行有效的防范和控制

操作风险的前提。  良好的公司治理目标:  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对董事会讨论事项发表客观公正的意见。  建立外部监事制度,对董事会、董事、高级管理层及其成员进行监督。  必须明确董事会、监事会、高管层和内部相关部门在控制操作风险的职责:  第一,高管层负责具体执行董事会批准的操作风险管理系统。  第二,风险管理部门具体执行操作风险管理系统。  第三,业务管理部门要定期的向风险管理部门就操作风险状况进行报告。  第四,内部审计部门要监督操作风险管理措施的贯彻落实,确保业务管理者将操作风险保持在可容忍的程度以下,以及要保证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2.内部控制  加强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管理操作风险的基础。巴塞尔委员会认为,资本约束并不是控制操作风险的最好方法。对付操作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应该是操作风险的内部控制。  3.合规管理文化  合规问题是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核心问题。内部控制体系和风险管理文化,是操作风险管理的基础。  健康有效的合规管理文化包括以下内容:  一、树立正确的合规管理理念  二、加强管理层的驱动作用  三、充分发挥人的主导作用  四、创建学习型组织  4.信息系统  5.3.2 风险评估要素、原则和方法  目前商业银行一般采用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相结合来评估操作风险。  1.风险评估要素  一、内部操作风险损失事件数据  内部操作风险损失数据主要包括操作风险损失事件发生后的,可以标记,可以计量,可以描述的各项数据信息。  内部操作风险损失事件收集的内容:  总损失数据;  损失事件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单位信息;  总损失中收回部分;  损失的原因。  二、外部数据  使用外部数据进行分析的时候,必须配合专家情景分析法。求出在严重的风险事件下,也就是小概率的极端事件下风险的暴露。情景分析主要是依靠有经验的业务经理和风险管理专家的知识水平进行定性分析。  三、业务环境和内部控制因素  (1)要将因素调整为有意义的风险要素(应基于实际经验、并征求专家意见);  (2)在风险评估中,银行对这些因素变动的敏感度和不同因素相对权重的设定必须合理。  (3)风险评估框架及各种实施情况,包括针对实际评估作出调整的理由,都应当有文件支持,并接受银行内部和监管当局的独立审查。  2.风险评估原则  两个层面:业务管理和风险管理;  三种原则:由表及里、自下而上、从已知到未知。  由表及里

的识别操作风险因素包括非流程的风险,流程环节的风险以及控制派生风险。  非流程风险就是由政策管理模式等系统性因素所产生的。流程环节风险是流程环节所固有的一些风险,可以通过流程环节的改进、提升,有效的识别和规避。第三种风险是控制派生风险。如增加人工授权控制环节后所派生出来的内部欺诈等风险。  第二个原则就是自下而上原则。操作风险一般发生在基层机构和经营管理的基础环节。所以操作风险控制的关口应该前移,自下而上逐级的来开展操作风险的识别控制。  第三个原则就是由已知到未知原则。操作风险识别与评估要从已知的风险逐步延伸到未知的风险。   3.风险评估方法1.自我评估法  自我评估法就是银行在加强内控体系的基础之上,通过开展一种全员的风险识别,识别出全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点,并从损失金额和发生概率两个角度来评估风险大小。同时,识别这些风险点是否有控制措施,并评估控制措施质量,进而提出优化控制措施的方案,不仅要对没有控制措施或控制不足而具有潜在风险的环节进行修订完善,补足控制措施,更要对控制过度引起服务效率低下的环节进行修订和完善。  风险评估的工作流程:  全员风险识别与报告,作业流程分析和风险识别与评估,控制活动识别与评估,制定与实施控制优化方案以及报告自我评估工作与日常监控五个阶段。  5.3.3 主要业务风险控制  巴塞尔规定了8个产品线,国内银行分为5个业务。  业务主要分为:柜台业务,法人信贷业务,个人信贷业务,资金交易任务,代理业务。  (1)柜台业务  柜台业务泛指通过商业银行柜面办理的业务,是商业银行各项业务操作的集中体现,也是最容易引发操作风险的业务环节。  柜台业务的风险点:现金存取款。  操作风险的形成原因:柜台人员安全意识不强,缺乏岗位制约和自我保护意识;柜台工作强度大,但收入不高,工作缺乏热情和责任感等等。  操作风险控制要点注意的细节:首先严格执行各柜台业务规定,严禁不经授权办理业务查询;有价单证应该视同现金管理,有价单证应该按照“专人管理,柜员领用”的要求,业务的印章遵循“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只能在业务办理的时候使用,不能预先加盖业务印章。印、押、和证相互分管使用,严禁混岗操作。库房管理要求“双人库管,同进同出”。  (2)法人信贷业务  法人信贷业务是国内企业/机构类业务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国内商业银行最主要的商业银行业务。  (3)个人信贷业务  个人信

贷业务的主要风险点: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风险点主要包括房地产开发商与客户串通,或直接使用虚假客户资料骗取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未核实第一还款来源或在第一还款来源不充足的情况下,向客户发放个人住房贷款;房产中介机构以虚假购房人名义申请二手房贷款,骗取商业银行信用;内部勾结编造客户资料骗取商业银行贷款等等。  对于个人信贷要严格做好三查制度即:贷前的调查,贷时或贷中的审查以及贷后的检查。  (4)资金交易业务  三台职责分工:1.前台交易;2.中台风险管理;3.后台结算清算。  主要操作风险点:体现权限等级,部门分工,职责分离原则,做到前台交易和后台结算分离,自营业务与代客业务分离,业务操作和风险监控分离,建立岗位和部门之间的监督约束机制。  (5)代理业务  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一种。  5.3.4 风险缓释  风险缓释是风险管理和风险操作的有效办法。可以将操作风险划分为四大类:可以规避的操作风险、可降低的操作风险、可缓释的操作风险、应承担的操作风险。风险缓释,是目前巴塞尔协议和我国银监会都重点强调的一种风险管理方法。  1.连续营业方案  连续营业方案就是使得银行在实际的业务构成中,不中断实现连续的营业。这主要通过建立灾难应急恢复和业务连续方案,明确在中断事件中恢复服务的备用机制,确保商业银行在低概率的严重业务中断事件发生时能够执行这些方案。  2.保险  保险作为操作风险缓释的有效手段,一直是西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主要包括:第一、商业银行一揽子保险。主要承担商业银行内部盗窃和欺诈以及外部欺诈风险。第二、经理与高级职员责任险。第三、财产保险,主要承保由于火灾、雷电、爆炸、碰撞等自然灾害引起的银行的财产损失。第四、营业中断保险,主要承保因设备瘫痪、电信中断等事件所导致的营业中断引发的损失。另外一些就是责任保险等。我国对于银行操作风险类的保险主要是意外事故险和财产险。  保险只是操作风险管理的补充手段之一,预防和减少操作风险的发生,最终还是要靠商业银行自身加强风险管理。  3.业务外包  业务外包就是把一些自身可能会出现操作风险的业务流程,或者一些机构方面的职责外包出去。从本质上说,操作或服务虽然可以外包,但其最终责任并未被"包"出去,外包服务的最终责任人仍然是商业银行。对客户和监管者仍然承担着保证服务质量、安全、透明度和管理汇报的责任。所以,一些关键过程和核心的业务,如账务系统、资金交易

业务等不应外包出去。过多的外包也会产生额外的操作风险或其它隐患,即流程中的派生风险。  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管理力度的通知》是2005年三月份公布的,是第一个关于操作风险的管理指引。银行界把它称为十三条。强调两点:1、建立和实施基层主管的轮岗轮调和强制休假制度,同时要进行有效的审计跟踪。2、严格规范重要岗位和敏感环节工作人员8小时内外的行为,建立相应的行为失范监察制度。5.4 操作风险监测与报告  5.4.1 风险监测  1.风险诱因/环节  从内部因素来看,主要是包括人员、流程、系统等这些方面带来的操作风险,外部因素比如外部欺诈等等。实际操作中,要对内外因素同时加以防范。  2.关键风险指标  (1)KRI是用来考察银行风险状况的统计数据或指标。  (2)选择风险指标的原则:  相关性、可测量性、风险敏感性、实用性。  (3)确定风险指标的步骤  了解业务和流程;  确定并理解主要风险领域;  操作风险关键指标强调:一个是前后台交易不匹配占比,即前台和后台没有匹配的交易数据,。另外一个是反洗钱警报占比,这是对洗钱风险的度量指标。  3.因果分析模型  为了量化操作风险,邓肯·威尔逊开发出了"因果关系模型"方法,运用VaR技术对操作风险进行计量。  5.4.2 风险报告程序  1.岗位设置及职责  (1)各部门对操作风险的管理情况负直接责任,应指定专人负责操作风险管理。  (2)设置独立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或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全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这就为操作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设立了一个机构保障。  (3)建立独立的内审部门,负责对操作管理系统的监督。内部审计部门是直接向董事会来报告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运行效果的评估。内审部门不直接负责或参与其它部门的操作风险管理。  2.报告路径  一般而言,各业务部门负责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并报告至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分析整理后,上报高管层。  5.4.3 风险报告内容  1.风险状况  风险状况描述的形式是风险图或者风险表,二者没有优劣之分,对于揭示风险的状况以及风险的迁移变化的效果是一样的。  2.损失事件  3.诱因与对策  对于可以转移的操作风险,可以在报告中通过建议,运用一定的风险缓释工具,来降低操作风险。  4.关键风险指标  5.资本金水平  按国际惯例,30%给操作风险、30%给市场风险、40%给信用风险,这里指的是增量,指银行需要额外增加的那部分资本占总资本

的比例。这里的百分比比率不是总量上的指标,而是对业务开展额外增加的部分的资本占总资本的比率。它是一个增量指标,而不是总量指标。按照巴塞尔协议,商业银行应该为操作风险配置相应的资本。

第 6 章 流动性风险识别??  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在一定时间内、以合理的成本获取资金用于偿还债务或增加资产的能力。从定义上看它包括两方面,一是减少负债,一是增加资产。  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因无力为负债的减少和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而造成损失或破产的可能性。6.1 流动性风险的识别  流动性的识别体现在资产流动性和负债流动性两方面:  1.资产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资产可以随时得到偿付或者在不贬值的情况下出售,即无损失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  根据流动性的高低将银行的流动性资产分成四大类:第一类,最具流动性的资产;第二其他可以上市交易的证券;第三是商业银行可以出售的贷款组合;第四个是流动性最差的资产。注意:在计算资产的流动性时,应该扣除掉抵押给第三方的资产。  2.负债流动性是商业银行以较低的成本来获取资金,负债流动性应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第一,零售客户,通常零售客户指的就是个人存款,个人存款被看作是核心存款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是公司\机构存款,通常不稳定,对银行的流动性影响比较大。  6.1.1 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  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里最容易产生的问题就是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最常见的是通过一个较短的负债来支撑一个较长的资产,也就是通过一个较短的存款来支撑一个较长的贷款,即“借短贷长”,这种情况极易面对流动性风险。  大多数持有到期日为零的活期存款反而扮演着核心存款的角色。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历史经验形成每个营业日存款净流失额的概率分布,设法在资金的流出和流入之间寻求一个最佳的平衡点。所以通常认为商业银行正常范围内的“借短贷长”的资产负债结构所引致的持有期缺口,是一种正常的、可控性较强的流动性风险。  但是对于一些易变的负债,特别是一些“存款搬家”现象比如说由于股票市场的看好,大量的银行存款流失到了资本市场,这对银行市场的流动性构成了很大的风险,这是需要特别关注的。而且,银行在面对流动性缺乏的时候,可以通过主动负债来借入流动性,但是借入流动性是商业银行降低流动性风险“最具风险”的方法,原因在于,借入资金时商业银行不得不在资金成本和可获性之间作出艰难选择。  6.1.2 币种结构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规定,商业银行应该对它经常

使用主要币种的流动状况进行计量、监测和控制。一般的是对持有"一揽子"外币资产组合并获得无风险收益率。  6.1.3 分布结构  分布结构主要是通过分散化获得稳定性、多样性的现金流量。  通常,零售性质的资金相比批发性质的资金,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因为它的来源更为分散,同质性更低。因此,以零售业为主的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相对来说比较低。  虽然流动性风险通常被认为是商业银行破产的直接原因,但是实际上,流动性风险是信用、市场、操作、声誉及战略风险的长期积聚、恶化的综合作用结果。流动性风险一般是在其它的风险发生了之后,所引致的一种最终的表现形式。而且,流动性风险具有传染性,一家银行遭到挤兑风险,极易通过市场情绪,传染到其它银行,被传染的银行一般为与遭到挤兑风险的银行业务相类似的银行。6.2 流动性风险评估  流动性和收益性永远是两个无法同时满足的指标,一项资产流动性强,它的收益性就低,流动性差,为了对它的流动性进行弥补,它就会具有一个较高的收益性,所以收益性和流动性是一对负相关的指标.  6.2.1 流动性比率/指标  1.现金头寸指标,现金头寸指标=(现金头寸+应收存款)/总资产。  现金不仅包括库存现金还包括应收存款,应收存款是一种变现能力比较强,可以类似于现金头寸来使用的一种资产。  2.核心存款指标,核心存款的比例=核心存款/总资产。  核心存款就是指那些稳定性更强的存款,用它除以总资产,比率越高,流动性越强。  3.贷款总额与总资产的比率,这个比率越高说明银行的资产运用越多,表明流动性就比较差。虽然目前证券化的发展,已经使流动性大大增强了,但是传统观念仍然认为贷款是商业银行盈利资产中,流动性最差的资产。一般来说贷款总额与总资产的比率是随着商业银行的增加而增加的,大银行的贷款总额与资产的比率是大于中小银行的。  4.贷款总额和核心存款的比率,就是用贷款总额除以核心存款,把它分解为:  贷款总额与核心存款的比率=贷款总额/资产÷核心存款/总资产。这样把它归为,一个是核心资产比率,一个是贷款总额和总资产比率。  5.流动资产和总资产的比率,流动资产是指,其到期期限在一年以内,信誉比较好,变现能力比较强的资产。总的来说商业银行的规模越大,流动资产和总资产的比率反而越小.因为大银行往往不需要存储太多的流动性。  6.易变负债与总资产的比率,易变负债是指受利率等经济因素影响较大的资金来源,易变指的是它的波动比较大。  7.大

额负债依赖度=(大额负债-短期投资)/(盈利资产-短期投资)  对于主动负债比率较低的大部分中小型商业银行来说,大额负债的依赖性通常是负值,所以大额负债依赖度这个指标仅适合衡量大型的特别是跨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我国的流动性监管要求:  1.存贷款比率,即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率不得超过75%。  2.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25%。  流动性比率指标是一种静态分析法,不能简单根据一项或几项指标就判定流动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在于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他们业务的特质以及获取流动性的途径和能力并不相同。所以,必须结合各种比率、指标综合考虑各种内外因素,才能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作出比较正确的评价。  6.2.2 现金流分析  现金流分析就是通过对商业银行短期内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预测和分析,来评估商业银行的一个流动性状况。一般是根据历史数据,剩余额度与总资产之比若小于3%~5%时,就是对流动性风险的一个预警。因为剩余额度太少了,一旦面临流动性的大幅的风险状况,很容易出现流动性危机。  现金流分析的可信赖度是随着银行规模的增加、业务的复杂以及获取现金流的可能性和准确度的降低,而减弱的。在实践操作中,现金流分析法和缺口分析法是经常一起使用的,互为补充。  6.2.3 其他评估方法  1.缺口分析法  缺口分析法是巴塞尔委员会比较推荐的方法,也是对流动性风险度量的一个重要方法。  缺口分析法针对的是特定时段,计算到期资产和到期负债之间的差额,公式:到期资产(即现金流入)-到期负债(即现金流出)。  注意:在特定时段之内,虽然没有到期,但是可以在不遭受任何损失或者是承受的损失额度很少的情况下,那些能够出售、变现的资产,也列入到期资产。因为它的性质和作用与到期资产是一样的。  在美国,商业银行通常是将包括活期存款在内的平均存款,作为核心资金,为贷款提供融资余额。商业银行的贷款平均额和核心存款平均额的差,就构成了融资缺口。公式:  融资缺口=贷款平均额-核心存款平均额  如果缺口为正,那么说明商业银行必须动用现金和流动性资产,或者是介入货币市场进行融资。   所以,融资缺口从弥补的角度来看,就产生了第二个公式:  融资缺口=借入资金-流动性资产  第二个公式变形为:借入资金=融资缺口+流动性资产  借入资金相当于商业银行从外部融资的需求,所以:  融资需求(借入资金)=融资缺口+流动性资产  同

时以上的公式再作变形得出:  贷款平均额+流动性资产=借入资金+核心存款的平均额  商业银行的融资缺口和流动性资产持有量愈大,商业银行从货币市场上需要借入的资金也愈多,从而它的流动性风险亦愈大。融资缺口扩大可能意味着存款流失增加,贷款因客户增加而上升。  房地产和股市发展的过热,意味着存款流失的增加和贷款的增加,从而使得融资缺口扩大,使得银行面临相当大的流动性风险。当然,流动性风险是银行面对的风险的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风险是,股市和楼市属于资产市场,如果说资产市场被过度的炒作的话,会形成泡沫,一旦泡沫破裂,商业银行就会面临非常大的市场风险。  当然,积极的流动性缺口分析的时间序列很短,大多数商业银行重视的是四五周之后的流动性缺口分析。   2.久期分析法  久期分析通过久期缺口来判断流动性的风险。  (1)久期缺口是正值,利率的变化和银行经济价值的变动是正相关的。市场利率下降,银行的经济价值增加,流动性增强;市场利率上升,经济价值减少,流动性减弱,流动性风险增强。  (2)久期缺口是负值,市场利率下降,流动性会减弱,流动性风险会增强。  案例及分析(教材第274页)  本案例通过计算利率的变化,得出商业银行资产价值的变动和负债价值的变动,从而通过两者变动之后的净差,求出合计价值的变动。  书上的例子,久期缺口是正值,利率上升,合计价值或者经济价值与利率上升反方向变动,从而经济价值减少,银行的流动性减弱,流动性风险增加。6.3 流动性风险监测与控制  现代商业银行普遍采用概率和统计的分析方法,监测和控制流动性风险,并且结合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等多种方法,更加深入、准确的分析判断,最大限度的降低流动性风险的损失。  6.3.1 流动性风险预警  流动性风险的预警信号/指标:  (1)内部指标/信号——主要包括商业银行内部的有关风险水平、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及其他可能对流动性产生中长期影响的指标变化。比如,资产或者负债过于集中。  (2)外部指标/信号——主要包括第三方评级、所发行的有价证券的市场表现等指标变化。  (3)融资指标/信号——主要包括银行的负债稳定性和融资能力的变化。负债的稳定性,主要是存款的稳定性。存款大量流失或者“存款搬家”很容易导致流动性的减弱。  6.3.2 压力测试  除了监测在正常市场条件下资金的净需求之外,商业银行还有必要定期的进行压力测试。根据不同的假设情况进行流动性测算。以确保商业

银行储备足够的流动性,来应付可能出现的各种极端状况。  6.3.3 情景分析  对商业银行可能出现的各种情景进行保守的估计,有助于减少流动性缺口分析偏差。  情景分析包括:  1.正常状况。  2.自身问题造成的流动性危机。实际上,绝大多数严重的流动性危机都源于商业银行自身管理或技术上(公司治理或者内控体系)存在一些致命的薄弱环节。  3.某种形式的整体市场危机,即在一个或多个市场,所有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最重要的假设:市场对风险的信用评级特别重视,商业银行之间以及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融资能力的差距会有所扩大,在市场形式发生恶化,市场流动性普遍收紧的情况下,一些风险信用等级比较高的、声誉比较强的商业银行,可能从中受益;而另一些,可能就会受损。  不确定性是不可避免的,这时商业银行应该采取一种审慎的态度,在分析现金流入时,应该采取一个较晚的日期,在分析现金流出的时候采用较早的日期。  整体市场危机和自身的危机可能出现的情景存在很大区别:商业银行自身出现危机的时候,它的资产变现能力会下降,而如果在自身出现危机的同时,市场普遍收紧,市场总体出现危机,这时它自身的变现能力会下降更快。但是在市场发生一些恶性或不良变动的时候,不同的银行或金融机构所遭受的风险是不一样的。享有极高声誉和风险控制能力的银行会从中受益,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尽量的提高自身声誉。  6.3.4 流动性风险管理方法  总分行之间的流动性的调控。  一方面,通过行内“上存下借”机制调剂各行头寸余缺,将分行缺口集中到总行;  另一方面,通过计划资金部的交易员,运用货币市场、公开市场与外部市场进行平盘,从而保证在总行层面集中管理和配置资金,动态调整流动性缺口。  1.对本币的流动性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存款按照流动性需求不同分为三类:  (1)敏感负债。是指对利率比较敏感,随时都有可能提取,例如证券业存款。对这部分负债应计提一个非常高的流动性需求,比率规定为0.8。  (2)脆弱资金。是指短期内可能会提取,一般以流动资产的形式应该持有30%左右。  (3)核心存款。核心存款一般是个人零售业的存款,投入流动资产的比率设为15%。  银行总的流动性需求=0.8×(敏感负债-法定储备)            +0.3×(脆弱资金-法定储备)            +0.15×(核心存款-法定储备)            +1.0×新增代款  2.对外币的流动性

风险管理  可以选择将流动性管理权限集中到总行或者分散到各分行,但是一般都要赋予总部最终的监督和控制全球流动性的权力。  商业银行制订外汇融资能力受到损害时的流动性应急计划,一般包括两个方式:  ①使用本币资源并通过外汇市场将其转化为外币,或者是使用外汇的备用资源。  ②根据某些外币在流动性需求中占有较高比率的情况,为其建立单独的备用流动性安排。  3.制定流动性应急计划  应急计划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①危机处理方案。危机发生时,商业银行必须牺牲某些利益持有者的局部利益来换取整体所必需的流动性。  ②弥补现金流量不足的工作程序。  我国银监会及监管部门的重要提示:  第一,重视提高流动性管理的预见性。  第二,建立多层次的流动性屏障。  第三,通过金融市场控制风险。  专栏:  巴塞尔委员会关于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稳健原则  强调:银行应该对其经常使用的主要币种的流动性状况进行计量、监测和控制,除了结合本币承诺来评价总的外汇流动性需求以及可接受的不匹配之外,银行还应对其持有的各币种的流动性进行单独的分析。

第 7 章 声誉风险和战略风险管理 7.1 声誉风险管理  实践表明,良好的声誉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竞争优势,有助于提升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和实现长期的战略目标。  7.1.1 声誉风险管理的内容及作用  7.1.2 声誉风险管理的基本做法  1.明确董事会和高管的责任  2.建立清晰的声誉风险管理流程  该管理流程主要包括四个步骤:  (1)声誉风险的识别  声誉风险可能产生于商业银行运营的任何环节,通常与信用、市场、操作、流动性等风险交叉存在、相互作用。声誉风险识别的核心在于:正确识别信用、市场、操作、流动性风险中可能威胁商业银行声誉的风险因素。  (2)声誉风险的评估  声誉风险管理部门应当将收集到的声誉风险因素按照影响程度和紧迫性进行优先排序。因为声誉本身是无形的,所以评估工作很难进行。关键是要理解相关风险事件中的利益持有者对商业银行有什么期待,以及商业银行应当作何反应。  (3)监测和报告  (4)内部审计  商业银行必须通过定期的内部审计和现场检查,保证声誉风险管理政策的有效执行  3.采取恰当的声誉风险管理方法  以下是普遍认为有助于改善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最佳操作实践:  (1)强化声誉风险管理培训  (2)确保实现承诺  无论是对利益所有者作出了何种承诺,商业银行都应该努力的实现

。如果经过努力,确实无法实现承诺,那么应该作出明确、诚恳的解释。承诺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事前一定要审慎,通过努力一定能做到的可以进行承诺。  第二,事后方面,作出了承诺就要严守承诺,这就是诚信力,诚信是声誉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3)确保及时处理投诉和批评  恰当处理投诉和批评对于维护商业银行的声誉固然重要,但是商业银行不能将工作目的仅停留在解决问题的层面上,通过接受利益持有者的投诉和批评,深入发掘商业银行潜在的风险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收获。(4)从投诉和批评的过程中积累早期预警经验  (5)保持大多数利益持有者的期望和商业银行发展战略一致  (6)增加对客户/公众的透明度  (7)将社会责任感和经营目标结合起来  这是创造公共透明度,维护商业银行声誉的一个重要层面。社会责任感不是提高声誉的万能药,但是的确可以提高员工的凝聚力,提高投资者的信心,吸引更多优质客户。要创建更加友善的机构/人文环境。  (8)保持和媒体的良好关系  (9)制定危机管理规划  7.1.3 声誉危机管理规划  不要采取“辩护和否认”,要采取“化敌为友”,勇于承担责任,敢于接受暂时性的危机和挑战,并且要积极的与内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协调沟通,以降低利益持有者或者公众的持续对抗反应。所以,声誉危机管理应当是建立在良好的道德规范和公共利益基础之上。为了有效的进行声誉危机管理,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战略性的危机沟通机制  (2)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危机现场处理  (4)提高发言人的沟通技巧  (5)危机处理过程中要持续沟通  (6)管理危机过程中的信息交流  (7)模拟训练和演习  无论危机是否发生,在系统规划声誉危机管理时,很多潜在的风险就已经被及时发现并得到有效处理,所以声誉危机管理计划为商业银行创造了增加值。7.2 战略风险管理  战略风险是一种全面、预防性的风险。  它具有两个层次的内涵:  第一,商业银行应当系统的识别和评估既定的战略目标、发展规划以及实施方案中潜在的风险,并且采取科学有效的决策方法和风险管理措施来避免或降低可能的风险损失。  第二,商业银行应该从长期的角度和战略的高度确保商业银行健康、持久的运营。  7.2.1 战略风险管理的作用  7.2.2 战略风险管理的基本做法   1.明确董事会和高管的责任,自上而下的推动  2.建立清晰的战略风险管理流程:  (1)战略风险识别  战略风险识别分为三个层面:  1)战略

层面(总行),董事会和高管层。  2)宏观层面(业务领域),所有业务。  3)微观层面(工作岗位),各岗位工作人员。具体而言,商业银行面临的战略风险可以细分为:  1)产业风险,产业风险具体就是银行业的行业风险。  2)技术风险,主要是指信息方面的风险,要确保信息系统的高度适用性和安全性以及前瞻性。  3)品牌风险,品牌是商业银行的无形资产,良好的品牌可以为银行带来经济价值。  4)竞争对手风险。  5)客户风险。  6)项目风险。  7)其他例如财务、运营以及各种外部风险因素。  (2)战略风险评估  战略风险也是无形的,因此难以量化。所以主要是通过优先顺序,通过定性方面进行评估。  (3)监测和报告  (4)内部审计  (5)应急方案  战略风险应急方案应该合理包含可能对商业银行产生不利影响的所有风险事件。  3.采取恰当的战略风险管理方法  战略风险涵盖了商业银行的发展愿景、战略目标以及当前和未来的资源制约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所以,有效的战略风险管理应当定期采取自上而下的方法,全面的评估商业银行的愿景、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且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体现在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  需要强调的知识点:  (1)商业银行战略风险管理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要制定以风险为导向的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并且深入贯彻到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如图7-3)。  (2)战略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是其经济资本配置。  利用经济风险配置,可以有效的控制每个业务领域所承受的风险规模。  战略风险管理主要是通过整合内部营运流程来实现的,它的核心是协调经营目标、长期战略以及可利用资源。

第 8 章 银行监管与市场约束? ?  2004年6月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明确提出三大支柱,即:资本要求、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近年来,我国银行监管也由合规监管向风险监管与合规监管并重转变。三大支柱相辅相成,不可或缺。8.1 银行监管  1.银行监管的必要性:(共5个方面)  (1)公共性质论,即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具有一定公共产品的性质,应该接受作为公共权力机构的政府或授权机构的监管。  (2)利益冲突论,主要从外部性的角度解释,涉及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个概念。  1)逆向选择是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银行在贷款之前,无法充分有效的甄别风险高、风险低的不同贷款者,从而导致了信贷供给曲线向后弯折。随着利率的提高,市场上风险度越来越高,这就是逆向选择

的后果。它的主要原因在于信息的不对称,商业银行无法正确、全面、有效的甄别借款者的风险情况。  2)道德风险或道德危机是指银行在把资金贷款给企业或者是借款者之后,贷款资金的实际支配权掌握在借款者手中,当然银行可以通过贷款合同来约定客户应该遵守的规范,但是毕竟此时商业银行的控制力已经比较差了,商业银行对贷款的约束力或监督力下降,而借款者知道风险高收益也高,所以可能把资金用在风险比较高的项目上,从而使得商业银行的风险度提高,因为银行无法监督借款人,由借款人给银行带来的潜在的风险。  外部性包括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负外部性,例如银行出现了银行危机,除了给银行本身带来影响之外,由于它的产品涉及到了千家万户,很容易引起经济社会的不稳定,带来的是一种社会的成本,所以它是一种负外部性。要有效的规避负外部性就需要监管部门进行有效监管。  (3)债权保护论,债权保护论是由于存款者和银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  (4)银行风险论。  (5)适度竞争论,目的是为了引导商业银行公开、公平、公正适度的竞争,防止恶性竞争和不正当竞争。  以上这五个角度,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解释,都是需要政府部门进行调控的地方。而政府部门之所以进行调控,是因为市场无法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这五个方面正好是市场失灵的表现:第一,公共产品;第二,外部性;第三,信息不对称;第四,微观主体和宏观主体的合成谬论;第五垄断。  2.巴塞尔委员会的成立背景  1975年由于两家银行(德国赫斯塔特银行和纽约富兰克林国民银行)的倒闭促成了它的成立。1988年第一个巴塞尔资本协议出台,其中规定资本充足率应该达到8%的要求。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公布标志着银行从资产负债管理时代向风险管理时代过渡。  注意:教材第307页有错误的地方,应该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公布于2004年6月,2006年开始在十国集团中实施。  8.1.1 银行监管的内容  1.银行监管的目标和原则  (1)银行监管的目标  国际: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  我国:促进银行业的合法、稳健运行,维护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同时,保证银行业公平竞争,提高银行业竞争能力。  银监会提出的具体目标:  1)通过审慎有效的监管,保护广大存款人和金融消费者的利益;  2)通过审慎有效的监管,增进市场信心;  3)通过金融、相关金融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和相关信息的披露,增进公众对现代金融的了解;  4)努力减少金融犯罪,维护

金融稳定。  (2)银行监管的基本原则  银行监管的基本原则:  1)依法  监管行为的法律性质它是一种行政行为.依法行政是有效实施监管的基本要求。  2)公开  主要包括三方面:  第一,监管的立法和政策标准公开;  第二,监管执法和行为标准公开;  第三,行政复议的依据、标准、程序公开。   3)公正  第一,实体公正,要求平等的对待监管对象;  第二,程序公正,要求所有的商业银行监管应该履行法定的完整程序。  4)效率   (3)银行监管理念和标准  1)监管理念: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  2)良好银行监管的标准:(共6条)  ① 促进金融稳定和金融创新共同发展  ② 努力提升我国银行业在国际金融服务中的竞争力  ③ 对各类监管设限做到科学合理,有所为有所不为  ④ 鼓励公平竞争,反对无序竞争  ⑤ 对监管者和被监管者,都实行严格、明确的问责制  ⑥ 高效、节约的使用一切监管资源  (4)风险监管  1)风险监管概述   我国银行监管提出应当逐步从合规监管向风险监管的方向转变。  风险监管是指通过识别商业银行固有的风险种类,进而对其经营管理所涉及的各类风险进行评估,并按照评级标准,系统、全面、持续的评价一家银行的经营管理状况的监管方式。这种监管方式重点关注银行的业务风险、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水平,检查和评价涉及银行业务各个方面,是一种动态、全面的银行监管方式。  ①从风险监管实质来看,风险监管和合规监管并不是相互排斥的两种监管方式,合规监管是银行风险监管的一个组成部分。  ②从监管实践看,风险监管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骆驼"评级监管阶段。  第二阶段是以风险为本的监管,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采用风险为本的监管,是一种最具成本效益的选择。风险为本的监管,代表的是国际银行业监管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2)风险监管的优点和作用:  ① 具有前瞻性  ② 具有计划性、灵活性和针对性  ③ 形成共识和良性互动,具有一致性  ④ 节省监管资源,提高现场工作的效率  ⑤ 对银行管理层的风险管理责任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   ⑥ 使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分工更清晰、结合更紧密  3)风险为本的持续监管框架:  ① 了解机构  ② 风险评估  ③ 规划监管行动  ④ 准备风险为本的风险检查  ⑤ 实施风险为本的现场检查并确定评级。  检查根据事先分析确定的检查范围和目标业务逐项进行,但是首要的目的是通过一定量的

测试确定银行本身风险管理系统的可靠性。  ⑥ 监管措施、效果评价和持续的非现场监测。  这是风险为本监管的后续阶段,也是最能体现持续监管的阶段。  2.银行风险监管指标体系  (1)概述  银行风险监管指标是量化反映。银行风险监管指标设计以风险监管为核心,以法人机构为主体,兼顾分支机构,并形成分类、分级的监测体系。  银行风险监管指标的监测评价应该遵循的原则:  ①准确性。  ②可比性。  ③及时性。  ④持续性。  ⑤法人并表。即对法人机构的监测指标应遵循并表原则,整体涵盖银行机构各类业务。  ⑥保密性。即应当对银行风险监管指标的使用加以限制,对银行机构风险指标数据保密。  (2)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体系的类别和定义  1)风险水平类指标——流动性风险指标、市场风险指标、信用风险指标、操作性风险指标。以时点数据为基础,属于静态指标.  2)风险迁徙类指标——属于动态指标,主要包括正常贷款迁徙率和不良贷款迁徙率.  3)风险抵补类指标——盈利能力、资本充足程度、准备金充足程度。  (3)主要风险监控指标的定义、公式和计算要素的含义  1)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  商业银行流动性监管核心指标:  ① 流动性比例(流动比例),不得低于25%。即流动性比例=流动性资产余额/流动性负债余额×100%  流动性资产和流动性负债的界定标准是一个月。  ②超额备付金比率=(在中国人民银行超额准备金存款+库存现金)/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00%,该指标不得低于2%。  库存现金是指银行的库存现金或者是银行业务收支活动中的结余款.它不包含银行内部各部门周转使用的备付金。各项存款不包括财政性存款和委托性存款。  外币超额备付金率=(在中国人民银行超额外汇准备金存款+存入同业外汇款项+外汇现金)/外币各项存款期末余额×100%,该指标不得低于2%。  外汇存放同业款项是指存放境内外同业的清算款项,不包括存放同业的定期存款。   ③核心负债比率=核心负债期末余额/总负债余额×100%,不得低于60%。  核心负债包括距到期日三个月以上的定期存款和发行的债券以及活期存款的50%。  ④ 流动性缺口率=(流动性缺口+未使用不可撤销承诺)/到期流动性资产×100%,本指标分别计算本外币和外币口径数据,不得低于-10%。  流动性缺口是指90日内到期的流动性资产减去90日内到期的流动性负债的差额。  商业银行流动性监管辅助指标  ①经调整资产流动性比例  ②存贷款比例  存贷款比例=各

项贷款余额/各项存款余额,不得超过75%。  ③最大十户存款比例  外资银行流动性监管的指标  根据规定,外国银行分行的外汇业务营运资金的30%应以六个月以上(含六个月)的外币定期存款作为外汇生息资产;人民币业务资金的30%应以人民币国债或六个月以上(含六个月)的人民币定期存款作为人民币生息资产。外国银行不得对以人民币国债形式存在的生息资产进行质押回购,或采取其它影响生息资产支配权的处理形式。  2)信用风险监管指标  ①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资产率  不良贷款率就是不良贷款与总贷款的比率,不良贷款包括五级分类法里的次级类、可疑类和损失类。  ②预期损失率=预期损失/资产风险敞口×100%  ③ 单一客户授信集中度  单一客户授信集中度=最大一家客户贷款总额/资本净额×100%  ④贷款损失准备金率=贷款损失准备金余额/贷款类资产总额  一般来说贷款损失准备金率等于或者大于不良贷款率,说明银行已经足额提取拨备,风险较低.  ⑤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  拨备覆盖率=(一般准备+专项准备+特种准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  一般准备是根据银行全部承担风险和损失的资产余额,根据此余额的比例所计提的用弥补没有被识别出来的可能性损失。两个要点:第一,它是对一定的资产余额计提的,而资产余额包括所有的承担损失的风险和资产,包括贷款资产和股权资产。第二,它是根据一定比率计提的,此比率是固定化标准。  专项准备,专项准备就是对贷款进行风险分类之后,按照每笔贷款损失的程度计提的用于弥补专项损失的准备。  特种准备,是针对某一特种风险计提的。  3)操作风险指标衡量由于内部程序不完善,或者是操作人员差错或舞弊以及外部事件造成的风险,表示为操作风险损失率,即操作造成的损失与前三期净利息收入加上非利息收入平均值之比。  4)市场风险类指标  ①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累计外汇敞口头寸/资本净额,不得高于20%。在条件成熟时应该采用风险价值法(VaR方法)。  ②市场敏感度是修正持续期缺口乘以1%/年。  5)贷款风险迁徙指标。属于动态指标,包括正常类的贷款迁徙率和不良贷款的迁徙率。   6)风险抵补类的指标。  盈利能力监管指标  ①资本金收益率  即股本收益率(ROE)=税后的净收入/资本金总额  ②资产收益率(ROA)=税后净收入/资产总额  ③净业务收益率、净利息收入率、非利息收入率及非利息收入比率指标  分两大类:  第一大类是前三种,以毛利

作为分子的。  第二大类是非利息收入比率,是结构性指标,这个指标反映了商业银行营业收入水平和结构,既是盈利性指标又是效率性指标。  准备金的充足程度指标包括信贷资产准备充足率和非信贷资产准备的充足率。信贷资产准备充足率指授信资产实际计提准备和应计提准备之比,不得低于100%。非信贷资产准备充足率为非信贷资产实际计提准备与非信贷预计损失之比,不得低于100%。   3.风险监管的内容和要素  (1)风险状况  ①建立银行风险的识别、评价和预警机制,建立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  ②建立高风险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判断和救助体系;  ③建立应对支付危机的处置体系;  ④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及金融安全网,包括存款保险体系建设等。  (2)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的核心含义是在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为妥善解决委托代理关系而提出的董事会、高管层组织体系和监督制衡机制。  良好银行公司治理的特征:  ①银行内部有效的制衡关系和清晰的职责边界;  ②完善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  ③与股东价值相挂钩的有效监督考核机制;  ④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  ⑤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  (3)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有效防范风险的第一道防线。  完善、健全内部控制体系需要遵循的原则:  ①董事会和高管层要明确责任,并在银行内部创造有影响力的内控文化;  ②商业银行要对经营中的各种风险有充分的认识,并持续监控;  ③商业银行要建立良好的控制结构和具体控制措施,特别是职责分离与审批制度;  ④内部各部门要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流机制;  ⑤内部要有健全的内部审计、监督和问题整改机制。  (4)风险管理体系  (5)风险计量模型  一是建立各类风险计量模型的原理、逻辑和模拟函数是否正确合理;  二是是否积累了足够的历史数据,用于计量、监测风险的各种主要假定、参数是否恰当;   三是是否建立对管理体系、业务、产品发生重大变化,以及其它突发事件的例外安排;   四是是否建立对风险计量模型的修正、检验和内部审查程序;  五是对风险计量目标、方法、结果的制定、报告体系是否健全;  六是风险管理人员是否充分理解模型设计原理,并充分应用其结果。  (6)管理信息系统  一般而言,管理信息系统包括两大基础模块,即业务运营系统和管理报告系统。  (7)管理人员素质和人力资源管理  8.1.2 银行监管方法  1.资本监管  (1)资本的含义分为三类

:账面资本,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  账面资本:就是名义资本也叫所有者权益,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资产减去负债就是账面资本。  监管资本:是按照监管当局的要求,商业银行必须计提的资本。  经济资本:经济资本并不是一些实实在在的资本,是一种虚拟的资本,是一种通过计算得出的资本,它是商业银行用于弥补非预期损失的一种资本,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下,在一定的期限内,使得银行的损失不超过一定水平的资本量。在银行经营中,可以预期的损失是由拨备,比如冲减利润,提取损失准备金来消化的并且计入成本,对于非预期的损失是由经济资本来进行弥补的。经济资本是通过对风险的度量来强调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而监管资本是通过对资产的度量来强调资本的重要性。资本是吸收损失的第一来源,是银行资金、资产运营的来源,也是银行扩张的基础。  (2)资本的作用  第一:为商业银行提供资金来源。资本的作用可以和负债也就是可以和资产一样,可以支撑银行的贷款。  第二:吸收和消化损失。资本的本质是可以自由支配,并且承担未来的不确定损失。资本金是承担风险和吸收损失的第一资金来源,是保护债权人的缓冲器。  第三:约束银行扩张,增强银行系统稳定性。因为资本和风险是联系在一起的,银行的对外扩张和银行的稳定性都是和风险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和风险匹配的资本要求,就可以有效的规避银行扩张的风险和扩张的损失。  (3)资本监管的重要性  ①资本监管是审慎银行监管的核心;  ②资本监管是提升银行体系稳定性,维护银行业公平竞争的重要手段;监管资本规定了商业银行的最低资本要求,增强了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可以使商业银行能够及时的冲销经营过程中各种不确定性造成的损失,从而保护存款人,降低银行清算破产的概率,并且维持银行系统的稳定.  ③银行监管是促使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监管手段。  (4)资本充足率的计算  ①资本充足率=(资本-扣除项)/(信用风险加权资产+12.5×市场风险资本要求)不得低于8%  商业银行直接计算针对市场风险的资本要求,而不是采取风险加权计算资产信用风险的方法。另外注意:巴塞尔协议对于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转换是一样的,而我国并未对操作风险规定计提相应的资本金,所以我们的转换只有市场风险。  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核心资本扣除项)/(信用风险加权资产+12.5*市场风险资本要求)不得低于4%  12.5的来历:8%的倒数  ②资本的组成:  资本

由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构成,  核心资本=股本+税后留存利润中提取的公开储备,  从抵补损失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应该具备两个特征:核心资本应该不受限制的冲销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任何损失,第二个是随时可以动用。  附属资本根据各国的不同法律和会计准则有不同的约定,比如说:未公开储备,资产重估储备以及贷款损失准备金,混合性资本工具和次级债。  可转债是在一定期限内依据约定条件可以转换为商业银行普通股的债券。计入附属资本的可转债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可转债的索偿权位于存款人和其它债权人之后。第二,债券不可由持有者主动回售,未经中国银监会的同意,发行人不准赎回。  长期次级债  银行附属资本包括次级债,很多银行都是发行次级债来有效的补充附属资本,从而使得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监管要求。  对于普通的债券市场来说,国内的债券市场包括主体债和次级债,主体债就是国债、公司债、企业债等。另外属于次级债,“次级”体现的是债券的清偿顺序,列在其它主体债或者普通债券之后,比如说商业银行所发行的次级债就是属于和主体债相对应的层次。我们现在所说的商业银行发行的次级债务属于商业银行的负债,而和优先级的住房抵押贷款相提并论的次级债属于商业银行的资产项。两个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我国规定次级债要归入附属资本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原始期限至少在五年以上,而且应是普通的、没有担保的、不以银行资产为抵押或质押的长期次级债务工具,可以列入附属资本。而且对于列入附属资本并非是全额的列入,它的比例是随着到期日的越来越近,列入附属资本的比例是越来越低的。其中最后一年是20%,每往前一年提20个百分点。例如对于15年期的次级债务,它第十五年可以计提20%,第十二年计提80%,第十一年计提100%。  重估储备就是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的正差额也就是重估储备。我国规定: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之间的正差额要计入附属资本时,必须经过银监会的批准,而且计入附属资本的部分,不得超过重估储备的70%。  ③资本扣除的有关规定:  商誉要全部扣除;对未并表金融机构资本投资应分别从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中各扣除50%;对向非自用不动产和企业投资,也扣除50%;贷款损失准备缺口也要扣除。  ④表内资产风险权重:  商业银行持有的其他银行发行的次级债务工具,权重100%;对其他金融机构债权100%权重;  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为了处理不良贷款而发行的债券权重0;  四大资

产管理公司:华荣,主要是剥离工商银行的不良贷款。长城,主要剥离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东方,主要是剥离中国银行的不良贷款。 信达,主要剥离建设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的不良贷款。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权重为50%;  ⑤风险缓解的处理,就是质押的处理;质押的处理非常严格,仅仅包括高质量的金融工具,因为它的所有权要发生转移,所以要求比较高。并且规定:各类质押品保护的贷款直接取得与质物或者质物的发行者相同的风险权重。  认可的质押品主要有两大类:第一是现金类资产,第二是高质量的金融工具。  担保:是合格担保主体提供的全额担保的贷款,取得对保证人直接债权的风险权重。如果不全额担保,会相应的提高它的权重。  ⑥表外项目的处理  一般分为两大步:第一,通过信用转换系数,把表外的项目转化为表内项目。第二步就是根据表内业务相应的风险权重,套用相应的风险权重。对于利率、汇率及其它衍生产品合约的风险加权资产,使用现期风险暴露法。  利率和汇率合约的风险资产是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按照市价计算出来的重置成本。第二部分就是账面的名义本金乘以一个固定系数得到。  ⑦市场风险资本要求  由于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境内不得从事或参与股票交易或者商品交易,所以我们国内商业银行计提的市场风险资本就不包括商品价格波动和股票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目前只是有:交易性人民币债券投资、外币债券投资的利率风险,以及外币贷款、外币债券投资和外汇交易中的汇率风险。我国规定交易账户头寸超过85亿元人民币,或者超过总资产的10%才需要单独计提市场风险资本。  (5)资本监管的要点  纠正措施包括:对股东纠正;对董事会和高管层纠正;对商业银行机构进行纠正;  商业银行董事会直接负责资本充足率的披露,没设董事会的由行长负责。同时信息披露的内容必须要经过董事会或者是行长的批准。  2.市场准入  (1)概念:包括机构准入、业务准入、高级管理人员准入。  市场准入是银行监管的首要环节,把好市场准入关是保障银行机构稳健运行和金融体系安全的一个重要基础,市场准入应该遵循公开、公平、公正、效率以及便民的原则。  (2)市场准入监管的必要性  银行是一种含有复杂风险体系的行业;  银行具有特殊的资产结构;  银行具有很强的公众性;  存款人挤提存款是对银行业稳定的最大的威胁;  银行对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再分配有重大影响;  银行业具有很强的竞争性。  (3)市场准入

监管的目标  保证注册银行具有良好的品质,预防不稳定机构进入银行体系。  维护银行市场秩序;   保护存款者的利益。  (4)市场准入的范围和标准  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  合作金融机构行政许可;  外资金融机构行政许可。  3.风险评级  (1)概述。风险管理评级是对银行风险管理系统,即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风险的政策、程序、技术等的完整性、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定级的过程。它是以防范风险为目的,通过综合评级,系统的分析、识别银行存在的风险,实现对银行持续监管和分类监管,以此促进银行健康稳健的发展。  (2)作用  风险评级的结果是为了监管机构确定监管重点,分类监管。对于不同级别的监管机构,提供实施不同的监管标准和要求。  风险监管的意义:  提高金融监管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提高金融监管的持续性;  提高金融监管的针对性。  (3)原则和程序  全面性、系统性、持续性、审慎性  收集评级信息、分析评级信息、得出评级结果、制定监管措施、整理评级档案。  (4)风险评级的主要方法  ①CAMELs评级  也称骆驼评级,该体系包括: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管理、盈利性、流动性、市场风险敏感度;  评级结果共分为5个级别,数字越大表明级别越低和监管关注程度越高。  ②其他方法  ROCA方法,(risk management; Operational controls; compliance; asset quality)  主要针对外资银行。外资行的分行和代理行不是独立的法人。   SOSA方法,strength of support assessment,这个是指对外国银行进行有效经营和背景支持的评估。  (5)监督检查  1104工程的全称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系统,它是为了加强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各自的侧重点,分离以及有效的配合和制衡。  ①非现场监管  程序包括7步,制定监管计划,监管信息收集,日常监管分析,风险评估,现场检查立项,监管评级和后续监管。  ②现场检查  程序5步,检查准备、检查实施、检查报告、检查处理、检查档案管理。  ③风险处置纠正  纠正、救助、市场退出。  8.1.3 银行监管规则  1.银行监管法规体系:三个层次,法律、行政法规、规章。  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宪法》,并依据法定程序制定的,是法律框架的最基本组成部分。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依法制定,以国务院令的形式发布各种有关活动的法律规范。规章是银行监督管理部门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在权限内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指引”形式的监管文件不具有强制力,

而是对监管部门所推介的良好经验和最佳实践的概括总结,并通过审慎监管要求的形式加以推广。  2.银行监管的原则和要求  《核心原则》是有效银行监管的最低标准,不是最高要求,也不是规范做法,只是一个最低标准。8.2 市场约束  8.2.1 市场约束与信息披露  1.市场约束机制及各参与方的作用  信息披露是市场约束发挥作用的基础。监管部门是市场约束的核心。  银行资本充足率是银行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容。  2.信息披露要求  (1)信息披露概述  (2)信息披露的要求  评价一个信息是否是重要信息的标准在于:如果缺少这样信息,就会改变或者影响信息使用者的评估或者是决策,即为重要信息。  第一内容要全面,第二质量要高,要公正、准确、及时。  信息披露质量的标准:  全面性:包括两点,第一是要包括并表的披露,第二要对不同的信息进行汇总;  有用性或者相关性;  时效性;  真实性;  可比性;  对重要事项的充分、完整披露。  在信息披露时,如果某些项目是专业信息,或是保密信息,商业银行可以不披露,但是对于需要披露的信息要进行一般性的披露,并且解释某些项目不能对外披露的事实和原因。  信息披露的媒体  三大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和证券时报。   8.2.2 外部审计  在我国,三方会谈制度已经开始广泛使用。三方指:监管者,外部审计机关和商业银行。  透明的信息披露是消除信息不对称及降低代理成本的最有效途径,它是公司治理机制的主要组成部分。


相关内容

  • 工程管理本科毕业论文选题(1031个)
  • 毕业论文(设计) 题学 专目院业学生姓名 学号年级级指导教师 教务处制表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一日 工程管理毕业论文选题(1031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起,具体可以联系 二.论文参考题目 柔性化管理在年轻护 ...

  • [企业风险管理]教学大纲
  • <企业风险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执 笔 人:刘淑珍 宗 强 编写日期:2014年3月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编号: 2.课程名称:企业风险管理 课程名称:Enterprist Risk Management 3.课程层次/性质:专业必修课 4.学时/学分:32 5.先修课程:管理学.会 ...

  • 全面风险管理办法06.14
  • 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办法 (兖煤股发„2006‟274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根据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关于加强公司风险管 ...

  • 国资委出台[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及相关附件
  • 国资委出台<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6月22日 来源:国资委网站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强风险管理,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根据<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 ...

  • 风险管控培训资料
  • www.pwc.com 中冶集团 风险管理培训及经验交流 2011 年 12 月 季瑞华 季瑞华 普华永道系统与流程管理部门合伙人 英国和威尔士会计师协会资深会员:执业会计师 香港会计师协会资深会员:执业会计师 国际资讯科技审计协会中国香港分会副会长 中国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咨询专家 中国财 ...

  • 管理风险创造价值-ISO31000
  • G0161 教育 2.1 风险 risk 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 2.2 风险管理 risk management 一个组织针对风险所采取的智慧和控制的协调的活动. 协调的活动 coordinate activities 指挥以为这领导作用及其承担的责任,控制在标准中属于风险管理术语,主要指该表风险 ...

  • 保险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系统框架构建
  • 作者:曾忠东 经济体制改革 2006年05期 一.保险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系统的界定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亚洲金融危机.巴林银行倒闭.UBS.长期资本公司(Long Term Capital)等巨额损失的出现,使人们意识到要确保金融机构的安全运作,必须对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给予足够的重视,传统的头痛医 ...

  • 加强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问题研究
  • 加强全面风险管理的问题研究 [摘要]全面风险管理是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最主要的任务之一.针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效果不佳的问题,结合我国现实需要,提出有利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措施,为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风险管理:管理理念:组织机构 随着现代社会活动的复杂,每个人 ...

  • 档案安全风险管理模型初步构建
  • 档案安全风险管理模型初步建构 摘 要:档案安全是档案持久发挥价值作用的基础,是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风险管理是有效控制风险,降低不安全因素的有效方式.将风险管理模型引入到档案安全中,以风险管理标准为蓝本,尝试构建档案安全风险管理模型,保障档案安全. 关键词:档案安全 风险管理 模型 1 研究背景 ...

  •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识别.评估与控制
  •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识别.评估与控制 2008-10-21 15:28 来源:<中国总会计师>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