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的用量用法

附子的用量与用法分析

附子始载于《本经》,列入下品。《本草经集注》云:“乌头与附子同根。

”《纲目》载:“初种为乌头,象乌之头也。附乌头而生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乌头如芋魁,附子如芋子,盖一物也。”根据以上本草所载附子与乌头的原植物应为同一种,即主根称为乌头,侧根称为附子。关于附子的产地,按《别录》载:“附子生犍为山谷及广汉,冬月采为附子,春采为乌头。”据考证,犍为和广汉即今四川省犍为县和广汉市,目前仍为附子产地之一,其原植物为毛茛科植物乌头(栽培品)。《本草图经》龙州乌头图和《纲目》所附头、附子图均为本种

谈到附子,我就先给大家讲讲附子的故事吧! ..„

张景岳有言,夫人参、熟地、附子、大黄者,实乃药中之四维……. 人参、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清代名医陆懋修称:“药之能起死回生者,惟有石膏、大黄、附子、人参。有此四药之病一剂可以回春,舍此之外则不能。”现代名医吴佩衡则把附子、干姜、肉桂、麻黄、桂枝、细辛、石膏、大黄、芒硝、黄连列为中药十大主帅,指出“此十味药品,余暂以十大主帅名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已故名医何绍奇谓“附子一物,可上可下,可攻可补,可寒可热,可行可止,可内可外,随其配伍之异而变化无穷,用之得当,疗效卓著,在群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说它是 „百药之长‟,是并不过分的。” 从上述昔贤论述中,足见附子在名医心目中地位之重。今天就让我们来好好谈谈附子吧! 说到附子我们就不得不谈谈它的品种和毒性了!

附子,又名乌头,别名:草乌、乌药、盐乌头、鹅儿花、铁花、五毒,拉丁文名: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 毛茛科、乌头属植物的子根的加工品。主产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炮制为盐附子、黑附子(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1958年卫生部根据简化商品规格的精神,决定只保留盐附子,黑顺片,白顺片三种。所以如何辨别正品也成了医家的一门必修课。 附子的毒性

附子始载于《本经》,是中医临床一味要药、猛药,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等功效。其中因对亡阳脉微,寒痹剧痛等危急症候的独特功效,受到古今众多名医的推崇但附子性烈有毒,用之不当容易出现毒副反应,又被称“最有用亦最难用之药”,致使不少医家用之忌之.附子的中毒量约为30-60克,也有煎煮连渣服9克即中毒者,因而,在《中华本草》中附子的用法用量为5-15克(摘自《附子的临床全用药》) 但古往今来善用附子之大家却多有附子用至200克之例,疗效奇佳。

附子的主要活性成分是乌头类生物碱,它们既是附子的药效成分,也是主要的毒性成分口。J。乌头类生物碱尤其是双酯二萜类生物碱,如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等的毒性大,致死量为3~4mg, 人口服0.2mg 即中毒[1]。。附子的毒性主要是对神经与心脏的损害。中毒机制是附子生物碱刺激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一1,首先兴奋感觉神经末梢、横纹肌和心肌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继而发生对上述各部分的抑制‘j麻痹作用。附子中毒临床症状多为I-1舌及肢体麻木,胸闷,呼吸困难,咽喉、食管、胃均有烧灼感,烦躁不安,心慌,心悸,呆滞,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等;体征主要表现为流涎,脉搏减慢,如同大醉,皮肤苍白,瞳孔略大,对光反射迟钝,膝反射迟钝,呼吸急促,四肢及颈部肌肉痉挛,肢体湿冷,眼睑颤动,心律不齐,有期前收缩。最为突出体征为心律失常,主要改变为室E性及室性期前收缩、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等.(摘自(附子的毒性及临床应用简析)因此,如何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降低和消除附子毒性成分是附子临床安全用药的关键。 患者魏某,女,35 岁。患者因人流后不慎受风,导致全身肌肉、关节冰凉疼痛,疲乏无力,动则汗出,遇风加重。2012年3 月住甘肃省中医院白银分院进行针灸理疗配合服用中药汤剂治疗,病情有所缓解出院,但每遇受凉、受风及劳累反复发作,未能彻底治愈。后求诊于该院门诊主任医师,给予中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三剂,方中用黑附子10g,与诸药同煎,煎药1h。服药期间患者有口辣舌麻之感,未引起重视,因服药后关节冷痛症状有所减轻,遂再服三剂,黑附子加至15g,煎法同前。回家煎服1 剂口辣舌麻加重,随之出现全身发麻、头痛、头晕,烦躁不安、胸闷、心悸等症,继而出现神志不清,抽搐,二便失禁,急送该院急诊抢救。检查: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呼吸微弱,脉微欲绝,血压下降,心电图表现为:心动过缓,经催吐洗胃、吸氧、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阿托品0.5~1mg 分次静脉推注、积极补液等处理,2h 后神志转清,自主呼吸恢复,窦性心律。诊断,附子中毒。(见《附子中毒10例分析》,张兰芳)

2 分析

③ 附子未先煎造成的中毒。②附子炮制不当造成的中毒。

③身体素质差引起的中毒。

虽然附子有毒,在历史长河中却从来不乏善用附子而成一代大家者。如明代仁和县(今杭州)名医严观因擅用附子而有“严附子”的美称。严氏常用姜汁制附子。 人难之曰“:附子性热, 当以童便制, 奈何复益以姜? ”他回答说:“附子性大热而有毒,用之取其性悍而行速。若制以童便则缓矣,缓则非其治也。今佐以生姜之辛,而去其毒,不尤

见其妙乎? ” 临证多用此法, 皆见奇效。 清代四川名医郑钦安, 善用大剂量附 (生附子、 熟附子) 、 姜 (生姜、 干姜) 、 桂 (桂枝、 肉桂)等大辛大热药, 人称 “火神” 。 吴佩衡因擅用附子而有 “吴附子” 的雅号。 有类似美誉的, 还有由川至沪, 因擅用附子而开一代风气的现代名医祝味菊 (人称 “祝附子; 由川入黔, 精

研《伤寒》、 《金匮》, 擅长补火, 善用附子的现代名医李彦师 (人称“李附子; 以及临证六十余年, 善用附子的浙江名老中医傅梦商 (人称 “附子先生)

然,何以让毒药变为妙药,从而使其用起来得心应手呢?这些便是我们今天需要思考的重点问题了。我们不妨从名家们的病案中来探求蛛丝马迹!

邓某,夜半迎诊,谓其子腹痛,腹泻,日夜无度,食不能入口已2星期。近地诸医皆束手,奄奄待毙,请朱氏星夜临诊:脉六部沉细而数,但按之有力,冷汗淋漓如雨,四肢逆冷如冰,声音低小,腹痛剧烈,按之更甚,泻后痛减。病由元宵日食粉团后,遂至痛泻交加。朱氏沉思良久,非导滞推荡不可,而其脉之沉细,四肢逆冷,汗出如雨,非补中扶阳,莫能奏效。遂以见症论治,拟用附子理中汤合大承气汤治之:人参69,野白术159,姜99,附片18,大黄159,厚朴99,枳实69,芒硝99,炙甘草99,晨饭后服完l帖,大便连两次,痛遂减少,汗亦旋止,继用附子理中汤加香砂少许,诸症霍然。

按腹痛拒按,泻后痛减,按脉有力,显然食积实证之象;然六脉沉细,冷汗如雨,四肢逆冷,声音低小,又是一派阳虚之征。如何处置?难怪朱氏沉思良久。有是证用是药,既现复合证候,自当用复合式方剂,故以附子理中汤合大承气汤治之,病竟霍然。(《火神派名家医案选3》)

附子既然有毒,怎样善用附子从而减其毒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面来分析:

一.炮制减毒

如何炮制减毒呢?张景岳就曾说附子制法“其中宜否,最当详辩” 附子炮制工艺:

现代多以黑附片、白附片、淡附片等饮片规格入药,其主要炮制方法及种类有:

1.泥附子:挖出子根,洗净泥土

2.盐附子:取较大的泥附子,浸入盐卤,每日取出晾晒,逐渐增加晾晒时问,直到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体质变硬为止。

3.黑附片(黑顺片):取中等大小泥附子洗净,浸入食用胆巴水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水漂、纵切成片,再用水洗,用黄糖和菜油制成调色液使附片染成浓茶色,用水漂洗至口尝无麻辣感时,取出蒸熟,蒸到出现油面光泽后,烘至半干,再晒干或继续烘干。(变法是用工业黑色剂煮成,成品表面黑,内心黑透像玻璃片,又称玻璃附片)

4.白附片:取较小泥附子,浸入盐卤水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剥去外皮,横切成薄片,用水漂洗至无麻辣感时,蒸熟,晒至半干,以硫磺熏后晒干。

5.淡附片:取盐附子,用清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至盐分漂尽,与廿草,黑豆加水共煮透,以切开后稍有麻辣感取,去甘草,黑豆,刮去皮,切为两瓣,置锅内加水煮约2小时,取出晾晒,反复焖润数次,浸润后切片,晒干。每100斤盐附子,用甘草5斤,

6.炮附子:取盐附子洗净,浸泡一夜,除去皮、脐,润透后切顺刀片1 cm厚,再用水浸泡至口尝稍有麻辣感取出,用姜汤浸1-3 天,煮熟,再焙至七成干,倒入锅中,用武火急炒至烟起,微鼓裂为度,取出放凉(目前市售炮附子流程,多以上述的泡胆和硫熏等制附增重流程为基础,加上一重直接加热的步骤,令之有点烤焦的外观,便充为炮附子了)

7.黄附片:祝味菊一般用松花粉炮制的黄附片

附:制假法:1.在炮制基础上用化学染料柠檬黄来染制附片,煮十分钟即可。缺点是色不自然且半年后褪色。2,用嫩肉黄(严重致癌物)染制,成本低,成品色美,自然,不褪色。(摘自《温法述药》)

从以上流程来看正品附子的炮制过程之后再久煎以后是能达到减毒目的的,然,由于标准不当,行业生产不规范,假冒伪劣产品盛行与医者不识药等诸多因素极大影响到附子疗效,给医者使用附子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附子虽有大毒,但通过炮制可以改变其性能,减轻其毒

性、烈性和副作用,故占有“生熟异治”之说。其炮制之法有

三:一是盐制法.将泥附子洗净,浸入盐卤和食盐的混合液

中,每13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时间,如此反复直至其表

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质地变硬为止。二是加热法。将砂置锅

内,用武火炒热,加入净附片,拌炒至鼓起并微变色,取f{j筛

去砂,放凉。三是水制法。将泥附子洗净浸入盐卤水液中数

El,并与盐卤水煮沸捞出,水漂,切片再入稀盐卤水中。并加

入红糖和菜油制成的调色剂,使其染成浓茶色,用水漂洗至

无麻辣感时,取出蒸熟,烘至半干,冉晾干。附子经不同的炮

制方法.有制附片、熟附片、盐附子、黑附块、淡附片之名,其

毒性成分乌头碱含鼍与未经炮制者相比大为降低田,故附子

须经严格炮制后方可人药。

二.配伍减毒

中药大多是以复方的形式配伍运用,附子通过合理配伍也可降低其毒性。诚如《本经》所谓:“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古有用黑豆、生姜、蜂蜜、绿百、童便、什草或犀角、黄连等削减附子之毒。汉张仲景常将附子与生姜、十姜、甘草、蜜配伍,方如四逆汤,是方以网阳救逆见长,主治少阴阳气衰微之厥寒吐利以及误汗亡阳之证,此与现代陕学中的休克、心衰相似。该方若单用附子,强心作用并不明显,也不持久,且具有毒性,然与甘草、干姜配伍后,其强心升压作用显著而持久,且毒性大为降低,较单用附子的毒性降低四倍14|。所以中药的合理配伍会使方剂的药理作用更加完善。《类经》云:“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现代毒理学认为,药物的任何作用对健康人和非适应证的人都是有毒性作用的,在这种情况下。药物具有毒物的性质,只有通过合理的配伍后,才能削减其毒性和烈性,从而达到调整其偏

性而为病情所需嘲。(摘自《附子减毒七法》,中医药导报)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由于附子炮制方法不同,其临床功用各异。如黑附片长于温肾暖脾。多用于心腹冷痛,虚寒吐泻;淡附子长于回阳救逆,散寒止痛。常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诸证。经临床验证,附子用于阳虚寒证毒性较小,阳热实证毒性较大。易于中毒。故临床运用时须熟悉附子性能,并从整体出发,密切结合病情,准确辨析病证,辨证使用附子。附子为回阳救逆。散寒止痛的要药,适用于阳气虚衰之畏寒肢冷,慢性心动过缓,慢性心衰,慢性低血压,休克,慢性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功能减退,水肿,慢性肠炎。稀泡沫痰,尿清,便溏,慢性前列腺肥大,慢性腰肌劳损等病证。(摘自《附子减毒七法》,中医药导报) 说了这么多我们是不是该追根溯源了呢?

附子的用量与用法分析

附子始载于《本经》,列入下品。《本草经集注》云:“乌头与附子同根。

”《纲目》载:“初种为乌头,象乌之头也。附乌头而生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乌头如芋魁,附子如芋子,盖一物也。”根据以上本草所载附子与乌头的原植物应为同一种,即主根称为乌头,侧根称为附子。关于附子的产地,按《别录》载:“附子生犍为山谷及广汉,冬月采为附子,春采为乌头。”据考证,犍为和广汉即今四川省犍为县和广汉市,目前仍为附子产地之一,其原植物为毛茛科植物乌头(栽培品)。《本草图经》龙州乌头图和《纲目》所附头、附子图均为本种

谈到附子,我就先给大家讲讲附子的故事吧! ..„

张景岳有言,夫人参、熟地、附子、大黄者,实乃药中之四维……. 人参、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清代名医陆懋修称:“药之能起死回生者,惟有石膏、大黄、附子、人参。有此四药之病一剂可以回春,舍此之外则不能。”现代名医吴佩衡则把附子、干姜、肉桂、麻黄、桂枝、细辛、石膏、大黄、芒硝、黄连列为中药十大主帅,指出“此十味药品,余暂以十大主帅名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已故名医何绍奇谓“附子一物,可上可下,可攻可补,可寒可热,可行可止,可内可外,随其配伍之异而变化无穷,用之得当,疗效卓著,在群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说它是 „百药之长‟,是并不过分的。” 从上述昔贤论述中,足见附子在名医心目中地位之重。今天就让我们来好好谈谈附子吧! 说到附子我们就不得不谈谈它的品种和毒性了!

附子,又名乌头,别名:草乌、乌药、盐乌头、鹅儿花、铁花、五毒,拉丁文名: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 毛茛科、乌头属植物的子根的加工品。主产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炮制为盐附子、黑附子(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1958年卫生部根据简化商品规格的精神,决定只保留盐附子,黑顺片,白顺片三种。所以如何辨别正品也成了医家的一门必修课。 附子的毒性

附子始载于《本经》,是中医临床一味要药、猛药,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等功效。其中因对亡阳脉微,寒痹剧痛等危急症候的独特功效,受到古今众多名医的推崇但附子性烈有毒,用之不当容易出现毒副反应,又被称“最有用亦最难用之药”,致使不少医家用之忌之.附子的中毒量约为30-60克,也有煎煮连渣服9克即中毒者,因而,在《中华本草》中附子的用法用量为5-15克(摘自《附子的临床全用药》) 但古往今来善用附子之大家却多有附子用至200克之例,疗效奇佳。

附子的主要活性成分是乌头类生物碱,它们既是附子的药效成分,也是主要的毒性成分口。J。乌头类生物碱尤其是双酯二萜类生物碱,如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等的毒性大,致死量为3~4mg, 人口服0.2mg 即中毒[1]。。附子的毒性主要是对神经与心脏的损害。中毒机制是附子生物碱刺激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一1,首先兴奋感觉神经末梢、横纹肌和心肌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继而发生对上述各部分的抑制‘j麻痹作用。附子中毒临床症状多为I-1舌及肢体麻木,胸闷,呼吸困难,咽喉、食管、胃均有烧灼感,烦躁不安,心慌,心悸,呆滞,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等;体征主要表现为流涎,脉搏减慢,如同大醉,皮肤苍白,瞳孔略大,对光反射迟钝,膝反射迟钝,呼吸急促,四肢及颈部肌肉痉挛,肢体湿冷,眼睑颤动,心律不齐,有期前收缩。最为突出体征为心律失常,主要改变为室E性及室性期前收缩、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等.(摘自(附子的毒性及临床应用简析)因此,如何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降低和消除附子毒性成分是附子临床安全用药的关键。 患者魏某,女,35 岁。患者因人流后不慎受风,导致全身肌肉、关节冰凉疼痛,疲乏无力,动则汗出,遇风加重。2012年3 月住甘肃省中医院白银分院进行针灸理疗配合服用中药汤剂治疗,病情有所缓解出院,但每遇受凉、受风及劳累反复发作,未能彻底治愈。后求诊于该院门诊主任医师,给予中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三剂,方中用黑附子10g,与诸药同煎,煎药1h。服药期间患者有口辣舌麻之感,未引起重视,因服药后关节冷痛症状有所减轻,遂再服三剂,黑附子加至15g,煎法同前。回家煎服1 剂口辣舌麻加重,随之出现全身发麻、头痛、头晕,烦躁不安、胸闷、心悸等症,继而出现神志不清,抽搐,二便失禁,急送该院急诊抢救。检查: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呼吸微弱,脉微欲绝,血压下降,心电图表现为:心动过缓,经催吐洗胃、吸氧、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阿托品0.5~1mg 分次静脉推注、积极补液等处理,2h 后神志转清,自主呼吸恢复,窦性心律。诊断,附子中毒。(见《附子中毒10例分析》,张兰芳)

2 分析

③ 附子未先煎造成的中毒。②附子炮制不当造成的中毒。

③身体素质差引起的中毒。

虽然附子有毒,在历史长河中却从来不乏善用附子而成一代大家者。如明代仁和县(今杭州)名医严观因擅用附子而有“严附子”的美称。严氏常用姜汁制附子。 人难之曰“:附子性热, 当以童便制, 奈何复益以姜? ”他回答说:“附子性大热而有毒,用之取其性悍而行速。若制以童便则缓矣,缓则非其治也。今佐以生姜之辛,而去其毒,不尤

见其妙乎? ” 临证多用此法, 皆见奇效。 清代四川名医郑钦安, 善用大剂量附 (生附子、 熟附子) 、 姜 (生姜、 干姜) 、 桂 (桂枝、 肉桂)等大辛大热药, 人称 “火神” 。 吴佩衡因擅用附子而有 “吴附子” 的雅号。 有类似美誉的, 还有由川至沪, 因擅用附子而开一代风气的现代名医祝味菊 (人称 “祝附子; 由川入黔, 精

研《伤寒》、 《金匮》, 擅长补火, 善用附子的现代名医李彦师 (人称“李附子; 以及临证六十余年, 善用附子的浙江名老中医傅梦商 (人称 “附子先生)

然,何以让毒药变为妙药,从而使其用起来得心应手呢?这些便是我们今天需要思考的重点问题了。我们不妨从名家们的病案中来探求蛛丝马迹!

邓某,夜半迎诊,谓其子腹痛,腹泻,日夜无度,食不能入口已2星期。近地诸医皆束手,奄奄待毙,请朱氏星夜临诊:脉六部沉细而数,但按之有力,冷汗淋漓如雨,四肢逆冷如冰,声音低小,腹痛剧烈,按之更甚,泻后痛减。病由元宵日食粉团后,遂至痛泻交加。朱氏沉思良久,非导滞推荡不可,而其脉之沉细,四肢逆冷,汗出如雨,非补中扶阳,莫能奏效。遂以见症论治,拟用附子理中汤合大承气汤治之:人参69,野白术159,姜99,附片18,大黄159,厚朴99,枳实69,芒硝99,炙甘草99,晨饭后服完l帖,大便连两次,痛遂减少,汗亦旋止,继用附子理中汤加香砂少许,诸症霍然。

按腹痛拒按,泻后痛减,按脉有力,显然食积实证之象;然六脉沉细,冷汗如雨,四肢逆冷,声音低小,又是一派阳虚之征。如何处置?难怪朱氏沉思良久。有是证用是药,既现复合证候,自当用复合式方剂,故以附子理中汤合大承气汤治之,病竟霍然。(《火神派名家医案选3》)

附子既然有毒,怎样善用附子从而减其毒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面来分析:

一.炮制减毒

如何炮制减毒呢?张景岳就曾说附子制法“其中宜否,最当详辩” 附子炮制工艺:

现代多以黑附片、白附片、淡附片等饮片规格入药,其主要炮制方法及种类有:

1.泥附子:挖出子根,洗净泥土

2.盐附子:取较大的泥附子,浸入盐卤,每日取出晾晒,逐渐增加晾晒时问,直到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体质变硬为止。

3.黑附片(黑顺片):取中等大小泥附子洗净,浸入食用胆巴水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水漂、纵切成片,再用水洗,用黄糖和菜油制成调色液使附片染成浓茶色,用水漂洗至口尝无麻辣感时,取出蒸熟,蒸到出现油面光泽后,烘至半干,再晒干或继续烘干。(变法是用工业黑色剂煮成,成品表面黑,内心黑透像玻璃片,又称玻璃附片)

4.白附片:取较小泥附子,浸入盐卤水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剥去外皮,横切成薄片,用水漂洗至无麻辣感时,蒸熟,晒至半干,以硫磺熏后晒干。

5.淡附片:取盐附子,用清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至盐分漂尽,与廿草,黑豆加水共煮透,以切开后稍有麻辣感取,去甘草,黑豆,刮去皮,切为两瓣,置锅内加水煮约2小时,取出晾晒,反复焖润数次,浸润后切片,晒干。每100斤盐附子,用甘草5斤,

6.炮附子:取盐附子洗净,浸泡一夜,除去皮、脐,润透后切顺刀片1 cm厚,再用水浸泡至口尝稍有麻辣感取出,用姜汤浸1-3 天,煮熟,再焙至七成干,倒入锅中,用武火急炒至烟起,微鼓裂为度,取出放凉(目前市售炮附子流程,多以上述的泡胆和硫熏等制附增重流程为基础,加上一重直接加热的步骤,令之有点烤焦的外观,便充为炮附子了)

7.黄附片:祝味菊一般用松花粉炮制的黄附片

附:制假法:1.在炮制基础上用化学染料柠檬黄来染制附片,煮十分钟即可。缺点是色不自然且半年后褪色。2,用嫩肉黄(严重致癌物)染制,成本低,成品色美,自然,不褪色。(摘自《温法述药》)

从以上流程来看正品附子的炮制过程之后再久煎以后是能达到减毒目的的,然,由于标准不当,行业生产不规范,假冒伪劣产品盛行与医者不识药等诸多因素极大影响到附子疗效,给医者使用附子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附子虽有大毒,但通过炮制可以改变其性能,减轻其毒

性、烈性和副作用,故占有“生熟异治”之说。其炮制之法有

三:一是盐制法.将泥附子洗净,浸入盐卤和食盐的混合液

中,每13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时间,如此反复直至其表

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质地变硬为止。二是加热法。将砂置锅

内,用武火炒热,加入净附片,拌炒至鼓起并微变色,取f{j筛

去砂,放凉。三是水制法。将泥附子洗净浸入盐卤水液中数

El,并与盐卤水煮沸捞出,水漂,切片再入稀盐卤水中。并加

入红糖和菜油制成的调色剂,使其染成浓茶色,用水漂洗至

无麻辣感时,取出蒸熟,烘至半干,冉晾干。附子经不同的炮

制方法.有制附片、熟附片、盐附子、黑附块、淡附片之名,其

毒性成分乌头碱含鼍与未经炮制者相比大为降低田,故附子

须经严格炮制后方可人药。

二.配伍减毒

中药大多是以复方的形式配伍运用,附子通过合理配伍也可降低其毒性。诚如《本经》所谓:“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古有用黑豆、生姜、蜂蜜、绿百、童便、什草或犀角、黄连等削减附子之毒。汉张仲景常将附子与生姜、十姜、甘草、蜜配伍,方如四逆汤,是方以网阳救逆见长,主治少阴阳气衰微之厥寒吐利以及误汗亡阳之证,此与现代陕学中的休克、心衰相似。该方若单用附子,强心作用并不明显,也不持久,且具有毒性,然与甘草、干姜配伍后,其强心升压作用显著而持久,且毒性大为降低,较单用附子的毒性降低四倍14|。所以中药的合理配伍会使方剂的药理作用更加完善。《类经》云:“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现代毒理学认为,药物的任何作用对健康人和非适应证的人都是有毒性作用的,在这种情况下。药物具有毒物的性质,只有通过合理的配伍后,才能削减其毒性和烈性,从而达到调整其偏

性而为病情所需嘲。(摘自《附子减毒七法》,中医药导报)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由于附子炮制方法不同,其临床功用各异。如黑附片长于温肾暖脾。多用于心腹冷痛,虚寒吐泻;淡附子长于回阳救逆,散寒止痛。常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诸证。经临床验证,附子用于阳虚寒证毒性较小,阳热实证毒性较大。易于中毒。故临床运用时须熟悉附子性能,并从整体出发,密切结合病情,准确辨析病证,辨证使用附子。附子为回阳救逆。散寒止痛的要药,适用于阳气虚衰之畏寒肢冷,慢性心动过缓,慢性心衰,慢性低血压,休克,慢性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功能减退,水肿,慢性肠炎。稀泡沫痰,尿清,便溏,慢性前列腺肥大,慢性腰肌劳损等病证。(摘自《附子减毒七法》,中医药导报) 说了这么多我们是不是该追根溯源了呢?


相关内容

  • 2015年中药学考试大纲
  • 2015年中西医执业医师中药学考试大纲 第一单元 中药的性能 细目一:四气 要点: 1.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四气的确定 2.四气的作用及适应症 细目二:五味 要点: 1.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五味的确定 2.五味的作用及适应证 细目三:升降浮沉 要点: 1.各类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 2.影响药物升降 ...

  • 常用非处方中成药:内科用药(虚证类药)1
  • 内科用药(虚证类药) 虚证是指由于多种原因所致的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不足为主要病机的多种慢性衰弱证候的总称. 虚证患者合并外感.伴内科疾病或伴消耗性疾病:病情严重患者:儿童.老年人.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不适于自己选择用药,宜在医师指导下选择用药或去医院进行诊治. 天麻首乌片 [药物组成]天麻.何首乌.熟 ...

  • 薯蓣丸剂量和用法对疗效的影响
  • 杨杰 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薯蓣丸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系仲景为"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而设的专方.该方由二十一味中药组成,看似庞杂,但组方补中有疏,静中有动,药物用量比例明晰,配伍精当,主辅分明,其中薯蓣和炙甘草的总量约占全方的三分之一, ...

  • 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技术
  • 中国中医药报 2011年9月6日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病原体侵入婴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全身感染性疾病,本病病死率高,合并症多,是严重危害新生儿健康的疾病.早产儿.男孩.胎膜早破>24小时.母产时发热.羊水有腐败恶臭味的婴儿发病率高. 病因病机 内因多与新生婴儿的形体不足,尤 ...

  • 附子汤和真武汤的区别,方歌方解,临床医案
  • 一.附子汤 [方剂组成]附子(炮)6克,茯苓9克,人参6克,白术12克,芍药9克. [用法]水煎温服. 歌诀:附子汤方苓术附,腹痛痹疼芍药主,人参补胃扶正气,风湿痹痛常可服. [方解]苓术利小便,伍以附子并解痹痛.人参补胃气之虚,芍药缓挛急之痛,故此治胃虚有寒饮.小便不利.身疼.骨节痛或腹挛痛者. ...

  • 桂附地黄丸.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的区别
  • 今方的桂附地黄丸.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和古方有很大区别,专门到药店买了几盒.这是3种完全不同的药,不能混为一谈!! 桂附地黄丸:六味地黄丸 + 肉桂.附子 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 + 桂枝.附子.牛膝.车前子 济生肾气丸:六味地黄丸 + 肉桂.附子.牛膝.车前子 <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 ...

  • 温和补肾的金匮肾气丸
  • 温和补肾的金匮肾气丸 方药:干地黄240克,山药.山萸肉各120克,泽泻.茯苓.牡丹皮各90克,桂枝.炮附子各30克. 用法:将药物混合研细,炼蜜和丸,每丸重9克(含药量约4.5克),早.晚各服1丸,温开水送下.或根据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现代更有片剂.口服液等剂型可供选用. 功用:温补肾阳 ...

  • [桂枝]桂枝的功效与作用
  • [桂枝]桂枝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桂枝的功效与作用是散寒解表,温通经脉,治风寒表证,寒湿痹痛,桂枝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有生姜桂枝粥,桂枝丹皮地黄汤,桂枝附子汤,桂枝苓泽汤,桂枝橘皮汤,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桂枝的功效与作用: 桂枝的功效与作用是散寒解表,温通经脉,治风寒表证,寒湿痹痛,桂枝的功 ...

  • 中药.药方
  • 肉桂 功效分类:止痛药:助阳药. 性味:性大热,味辛.甘. 功能: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经.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治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亡阳虚脱,腹痛泄泻,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经闭症瘕,阴疽,流注,及虚阳浮越,上热下寒 主治:用于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经闭.痛经.温经通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