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与金文的特点分析

  文字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六千年左右的仰韶文化,也就是刻在彩陶上的类似文字的早期刻画。甲骨文、金文作为早期的成系统的文字,有着共同的特点,即象形程度高、异体字多、具有装饰性笔画。但二者内部特点的强弱也有所不同。   众所周知,甲骨文是铸刻在龟甲或者兽骨上的文字。这些甲骨文大部分是商王用来占卜的,称为甲骨卜辞。除此之外,还包括一些记事刻辞。当然,甲骨文并没有包含殷朝所有的文字,依旧有没有铸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所谓金文,是指在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先秦称青铜为“金”,故此青铜文又称金文。金文在商后期开始流行,盛于周。作为历史上已知出现最早的两种字体,我们有必要了解二者的特点。   第一,象形程度较高   所谓象形,就是指用描绘事物的形状的来创造文字的方法。象形字“表示语言中的词,用字形来记录词的声音和意义”。综观世界上各种文字,象形是造字之初的最基本的方法。古埃及象形字、苏美人的楔形文字、美洲的玛雅文字都是以象形字为基础的。我国的少数民族纳西族和水族的东巴文是世界最后的象形文字。象形与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并称为“六书”,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象形这种最初的造字方法决定了早期文字所具备的共同特点,即象形程度高。早期先民尚在蒙昧阶段时就以图画形式来表述最简单的意思,象形文字是由图画文字演化而来。这些文字分为两种,一种是保持着局部的图画特征,例如“牛”字:(《明义士藏》四七�)、(《续甲骨文编》153)。牛字就是局部由图画文字产生,只保持了牛身上的一部分明显特征,也就是牛头的部分来代表牛字。许慎释曰: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象角头三。与之相似的还有“羊”字:、(《甲古文编》二六四,续甲8871),与牛字一样,羊字取羊身上的一个明显特征的部件,也就是羊角来表示。还有一种情况是全部由图画文字产生,例如“舟”: (甲六三七),像一舟做横置状的图画。又如“鸟”字:(续甲1961),几乎完全是鸟的图画形状来表示。随着先民们生产生活的进步及文字沟通意识的增强,才逐步产生了表意文字,到了商周朝时期甲骨文字已经形成严密成熟的体系,但依旧存在着较高的象形程度。例如:甲骨文中“鱼” 写作、、(明藏七二六,甲二七五,续甲6751),金文中写作、、(父丁鱼尊,鱼从卣,鱼鼎)。就鱼字上看,甲骨文与金文无异,都保持了较高的象形程度,甲骨和金文中的形象显然是一条鱼的形状,只是用作鱼鳞状的笔画走向不同,形状也大小不一,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先民们对不一样种类的鱼已经有了较初步的认识。甲骨文和金文虽然都保持了较高的象形度,但二者依旧有不同之处。如甲骨文中的雨写作、、《铁云藏龟》三二・三,续甲216,1756),金文中的雨写作、、(子雨己鼎,子雨卣,亚止雨鼎)。叶玉森释曰:疑为初文,像雨�形,、为准初文,增从一,象天,之小直线或平列,或参差,上下两层或三层,当同状一物,后上半渐变为,。又变为、、。后变为,与篆文近。许君乃认为上一画为天,而以为云。甲骨文中的雨比金文中的雨更接近图画形式,形象也更接近雨的初文,金文中作雨滴状的点和点的位置及点数开始逐步固定下来,已经有楷体雨的初形。又如足,许慎释曰:“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甲骨文中的足写作、(续甲2878,8422),像人的脚的形状,整个文字几乎都是简单的线条所勾画出来的图画形式,而金文中的足与甲骨文的足产生了很大的差别,与我们现在所用的楷体足差别不大,写作、(免簋,善鼎)。从雨和足两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也有着不同的差别,越是早期的文字其象形程度也越高。甲骨文作为早于金文的文字其象形程度要更比金文更高些。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金文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金文,也就是族徽金文,其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常常单独出现在器物之上,且其象形程度要高于一般金文甚至是甲骨文。它们大多是专属于本民族的特殊的符号,常用来表示一种所属关系。解放前夕客家人依旧会在新铸造的工具上刻绘本家族的符号以表示从属关系,即使有些本家族的人读不出也依旧要照例为之,如果从家族分裂出去,则会有新的符号产生,这种传统遗存也与先民的族徽金文有着相通之处。   第二,异体字较多   作为早期文字,无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都存在着大量的异体字。“异体字就是彼此音义相同而外形不同的字。严格地说,只有用法完全相同的字,也就是一字的异体,才能称为异体字。但是一般所说的异体字往往只有部分用法相同的字。严格意义的异体字可以称为狭义异体字,部分用法相同的字可以称为部分异体字,二者合在一起就是广义的异体字。”因此,异体字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同字异形。所谓的同字异形就是同一个字有着不同的字体存在形式,指读音相同,意义相同,但是字形不同的两个字甚至是多个字。例如甲骨文中的、、(续甲571,3108,8585)。这三个结构不甚相同的字都为“福”字,罗振玉释曰:“从两手奉尊示于前,或省廾,或并省示,即后世之福字,在商则为祭名,近以字形观之,福为奉尊之祭。”为酒尊之形,是福字存在的基本形体,为组成福字的主构形。酒尊或放置于示前,或有灌酒之形的点滴状,但都是围绕着主构形发生形体变化,同时也说明了所用酒尊及酒在商朝祭祀中的重要地位。金文中的福字异体现象依旧存在,如、、(善鼎,周乎卣,井侯簋)。金文中的福在形体上笔画开始明朗清晰,但异体现象依旧严重,甚至作为福字的主结构的形体也尚未完全确定下来。又如:、、(甲编乙二三七三,粹五五三,粹三六九)、(续甲6037)。四个字同为牡,构造略有差异,而表达字意的基本构形,也就是主构形(土)具有其通用性,另一形旁从鹿、从牛、从羊、甚至从豕等不定。“牡,畜父也。”由此可以见得先民们在进行土地耕作中所使用的家畜种类。后来牛在农业生产中的普遍使用与牡最终确定从的关系是分不开的。这种异体字大量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汉字偏旁位置不固定,二是意义相近的偏旁可以互换。第二种情况就是异字同形。所谓异字同形就是不一样的物体或形态用同一个字形来表示,字音和字义都略有不同但字体却相同的现象。例如甲骨文中的甲表示为(续甲3・176)。甲骨文中的七可以表示为(甲燕三七八)。于醒吾释曰:甲骨文与金文七字均做,与甲字形同,商周均无若何变化。又如甲骨文中的火写作(甲甲一�七四),像火苗燃烧状。甲骨文的山写作(续甲9067),金文中的山写作(父乙�校�,像山峰耸立状。二者略微的区别就是火下为圆形,山下为平直状,但商周时期的书写者为了为了书写的便利性,忽略了刻写的严谨性,便常常把二者混为一字,也就是典型的由于书写变异造成的笔画微异现象。总结以上异体字特点分析,甲骨文和金文中都存在着大量异体字,这种现象造成了我们在阅读上的一些障碍,只能依据语境来分辨。无论是上述的哪种情况所存在的异体字现象,都说明当时的统治者并未产生规范文字的意识,或者可以说当时社会没有对文字流通产生必要的规范,汉字正处在一个发展成熟的时期。   第三,具有装饰性笔画   所谓装饰性笔画就是饰笔,字已写完,但造字者为了对所写的字进行美化,往往在字的某个部分添上一笔或几笔做装饰用,这些笔画的存在并不影响字义的表达。先民们在创作文字的时候往往根据个人喜好或社会条件的驱使为文字增加一部分的装饰性笔画。这些饰笔主要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这些笔画有的就成为约定俗成的文字的一部分。例如羊字,在甲骨文里写作:、(甲二三一,续甲8818)。用羊身上最富有特征的羊角来表示,羊角下横置的一笔或者两笔就为装饰性笔画。这种装饰性作用甚至在金文中更甚,、(象羊首形羊卣,父庚鼎),对比甲骨文,金文上的羊字装饰作用更明显,装饰笔画并未消失,但主要装饰部位转移到了羊角部分,羊角弯曲或向下折的更甚,比甲骨文中的更加夸张。在后来发现的睡虎地秦简中的羊字写作:,夸张的羊角装饰色彩完全简化,羊角下装饰的一笔或两笔也增加为三笔成为固定的字形笔画。再如十天干中的辛字在甲骨文中写作、(续甲2325,甲二九零三)。为刑具,其上一横为装饰性笔画。当然,也并非所有的辛字里都带有装饰性的笔画,如(甲二三三一)。至于装饰性的笔画何时何地何人才能用,怎么用,我们尚不得而知。金文里辛字写作、(大父辛卣,仲辛父簋),金文与甲骨中辛的形象并无太大差异,装饰性笔画依旧存在,并且在出土青铜器上出现的频率增加,逐渐成为固定存在的笔画结构。包山楚简文字编中辛的形象为,装饰性笔画开始逐渐变短,整个辛字的笔画及其构架已与现代楷体辛字相同。在文字系统接受装饰性笔画的条件下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就是装饰性笔画与原先的字区别开来形成新字。如甲骨文女写作、(甲一二六五,续甲7426),金文中的女写作、(者女觥,盂鼎),与甲骨文女字无异。罗振玉释甲骨文中的母字曰:卜辞中母字亦通作女。甲骨文中母字就是在女字的基础上作出装饰,写作(甲二三�),但大多数为女字加过两点装饰性的笔画,如:、(甲二三一六,铁一二八・四),在金文中未加装饰性两点的母字几乎不再出现,有的甚至还会同时加上两种装饰,如:、(父己母癸卣,北子鼎)。但在金文中还有一部分母字对字体进行了简化,但并未删减做装饰的两点,如:、(颂簋,陈侯鼎)。这说明在金文中装饰性的两点开始作为母字的固定结构出现。   二是饰笔在使用过程中并未被文字系统所接收。例如在金文中的正写作、、(楚赢�F,王子午鼎,子璋钟),上端都有一横做饰笔,在汗简中也还有存留,但后来秦始皇书同文小篆里的正字并未把装饰性的一横录入。又如金文中的可,也曾出现过装饰性的笔画,加饰笔写作(蔡大师鼎),多了饰笔的可应未被录入文字系统,因为在金文中相同饰笔的可字极为鲜见,且后世文字中出现频率也不高,在现在的楷体字中几乎没有出现。由以上饰笔特点分析可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存在并具有延续性的装饰性笔画,传承后世成为固定笔画的可能性较大,但只在一种文字系统中出现的大多饰笔在文字发展中则逐渐被淘汰。   甲骨文和金文的发展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成熟于商周,影响于后世。但把握清楚它们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于甲骨文和金文的释读会有不少帮助。不管是后来生产力发展、社会的进步而促使官方所推行的文字改革,还是普通民众追求高效率的书写而无意识所产生的文字革命,中国文字都在向着一个方向发展,那就是趋简。(作者系河北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专业2013届学生)

  文字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六千年左右的仰韶文化,也就是刻在彩陶上的类似文字的早期刻画。甲骨文、金文作为早期的成系统的文字,有着共同的特点,即象形程度高、异体字多、具有装饰性笔画。但二者内部特点的强弱也有所不同。   众所周知,甲骨文是铸刻在龟甲或者兽骨上的文字。这些甲骨文大部分是商王用来占卜的,称为甲骨卜辞。除此之外,还包括一些记事刻辞。当然,甲骨文并没有包含殷朝所有的文字,依旧有没有铸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所谓金文,是指在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先秦称青铜为“金”,故此青铜文又称金文。金文在商后期开始流行,盛于周。作为历史上已知出现最早的两种字体,我们有必要了解二者的特点。   第一,象形程度较高   所谓象形,就是指用描绘事物的形状的来创造文字的方法。象形字“表示语言中的词,用字形来记录词的声音和意义”。综观世界上各种文字,象形是造字之初的最基本的方法。古埃及象形字、苏美人的楔形文字、美洲的玛雅文字都是以象形字为基础的。我国的少数民族纳西族和水族的东巴文是世界最后的象形文字。象形与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并称为“六书”,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象形这种最初的造字方法决定了早期文字所具备的共同特点,即象形程度高。早期先民尚在蒙昧阶段时就以图画形式来表述最简单的意思,象形文字是由图画文字演化而来。这些文字分为两种,一种是保持着局部的图画特征,例如“牛”字:(《明义士藏》四七�)、(《续甲骨文编》153)。牛字就是局部由图画文字产生,只保持了牛身上的一部分明显特征,也就是牛头的部分来代表牛字。许慎释曰: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象角头三。与之相似的还有“羊”字:、(《甲古文编》二六四,续甲8871),与牛字一样,羊字取羊身上的一个明显特征的部件,也就是羊角来表示。还有一种情况是全部由图画文字产生,例如“舟”: (甲六三七),像一舟做横置状的图画。又如“鸟”字:(续甲1961),几乎完全是鸟的图画形状来表示。随着先民们生产生活的进步及文字沟通意识的增强,才逐步产生了表意文字,到了商周朝时期甲骨文字已经形成严密成熟的体系,但依旧存在着较高的象形程度。例如:甲骨文中“鱼” 写作、、(明藏七二六,甲二七五,续甲6751),金文中写作、、(父丁鱼尊,鱼从卣,鱼鼎)。就鱼字上看,甲骨文与金文无异,都保持了较高的象形程度,甲骨和金文中的形象显然是一条鱼的形状,只是用作鱼鳞状的笔画走向不同,形状也大小不一,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先民们对不一样种类的鱼已经有了较初步的认识。甲骨文和金文虽然都保持了较高的象形度,但二者依旧有不同之处。如甲骨文中的雨写作、、《铁云藏龟》三二・三,续甲216,1756),金文中的雨写作、、(子雨己鼎,子雨卣,亚止雨鼎)。叶玉森释曰:疑为初文,像雨�形,、为准初文,增从一,象天,之小直线或平列,或参差,上下两层或三层,当同状一物,后上半渐变为,。又变为、、。后变为,与篆文近。许君乃认为上一画为天,而以为云。甲骨文中的雨比金文中的雨更接近图画形式,形象也更接近雨的初文,金文中作雨滴状的点和点的位置及点数开始逐步固定下来,已经有楷体雨的初形。又如足,许慎释曰:“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甲骨文中的足写作、(续甲2878,8422),像人的脚的形状,整个文字几乎都是简单的线条所勾画出来的图画形式,而金文中的足与甲骨文的足产生了很大的差别,与我们现在所用的楷体足差别不大,写作、(免簋,善鼎)。从雨和足两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也有着不同的差别,越是早期的文字其象形程度也越高。甲骨文作为早于金文的文字其象形程度要更比金文更高些。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金文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金文,也就是族徽金文,其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常常单独出现在器物之上,且其象形程度要高于一般金文甚至是甲骨文。它们大多是专属于本民族的特殊的符号,常用来表示一种所属关系。解放前夕客家人依旧会在新铸造的工具上刻绘本家族的符号以表示从属关系,即使有些本家族的人读不出也依旧要照例为之,如果从家族分裂出去,则会有新的符号产生,这种传统遗存也与先民的族徽金文有着相通之处。   第二,异体字较多   作为早期文字,无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都存在着大量的异体字。“异体字就是彼此音义相同而外形不同的字。严格地说,只有用法完全相同的字,也就是一字的异体,才能称为异体字。但是一般所说的异体字往往只有部分用法相同的字。严格意义的异体字可以称为狭义异体字,部分用法相同的字可以称为部分异体字,二者合在一起就是广义的异体字。”因此,异体字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同字异形。所谓的同字异形就是同一个字有着不同的字体存在形式,指读音相同,意义相同,但是字形不同的两个字甚至是多个字。例如甲骨文中的、、(续甲571,3108,8585)。这三个结构不甚相同的字都为“福”字,罗振玉释曰:“从两手奉尊示于前,或省廾,或并省示,即后世之福字,在商则为祭名,近以字形观之,福为奉尊之祭。”为酒尊之形,是福字存在的基本形体,为组成福字的主构形。酒尊或放置于示前,或有灌酒之形的点滴状,但都是围绕着主构形发生形体变化,同时也说明了所用酒尊及酒在商朝祭祀中的重要地位。金文中的福字异体现象依旧存在,如、、(善鼎,周乎卣,井侯簋)。金文中的福在形体上笔画开始明朗清晰,但异体现象依旧严重,甚至作为福字的主结构的形体也尚未完全确定下来。又如:、、(甲编乙二三七三,粹五五三,粹三六九)、(续甲6037)。四个字同为牡,构造略有差异,而表达字意的基本构形,也就是主构形(土)具有其通用性,另一形旁从鹿、从牛、从羊、甚至从豕等不定。“牡,畜父也。”由此可以见得先民们在进行土地耕作中所使用的家畜种类。后来牛在农业生产中的普遍使用与牡最终确定从的关系是分不开的。这种异体字大量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汉字偏旁位置不固定,二是意义相近的偏旁可以互换。第二种情况就是异字同形。所谓异字同形就是不一样的物体或形态用同一个字形来表示,字音和字义都略有不同但字体却相同的现象。例如甲骨文中的甲表示为(续甲3・176)。甲骨文中的七可以表示为(甲燕三七八)。于醒吾释曰:甲骨文与金文七字均做,与甲字形同,商周均无若何变化。又如甲骨文中的火写作(甲甲一�七四),像火苗燃烧状。甲骨文的山写作(续甲9067),金文中的山写作(父乙�校�,像山峰耸立状。二者略微的区别就是火下为圆形,山下为平直状,但商周时期的书写者为了为了书写的便利性,忽略了刻写的严谨性,便常常把二者混为一字,也就是典型的由于书写变异造成的笔画微异现象。总结以上异体字特点分析,甲骨文和金文中都存在着大量异体字,这种现象造成了我们在阅读上的一些障碍,只能依据语境来分辨。无论是上述的哪种情况所存在的异体字现象,都说明当时的统治者并未产生规范文字的意识,或者可以说当时社会没有对文字流通产生必要的规范,汉字正处在一个发展成熟的时期。   第三,具有装饰性笔画   所谓装饰性笔画就是饰笔,字已写完,但造字者为了对所写的字进行美化,往往在字的某个部分添上一笔或几笔做装饰用,这些笔画的存在并不影响字义的表达。先民们在创作文字的时候往往根据个人喜好或社会条件的驱使为文字增加一部分的装饰性笔画。这些饰笔主要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这些笔画有的就成为约定俗成的文字的一部分。例如羊字,在甲骨文里写作:、(甲二三一,续甲8818)。用羊身上最富有特征的羊角来表示,羊角下横置的一笔或者两笔就为装饰性笔画。这种装饰性作用甚至在金文中更甚,、(象羊首形羊卣,父庚鼎),对比甲骨文,金文上的羊字装饰作用更明显,装饰笔画并未消失,但主要装饰部位转移到了羊角部分,羊角弯曲或向下折的更甚,比甲骨文中的更加夸张。在后来发现的睡虎地秦简中的羊字写作:,夸张的羊角装饰色彩完全简化,羊角下装饰的一笔或两笔也增加为三笔成为固定的字形笔画。再如十天干中的辛字在甲骨文中写作、(续甲2325,甲二九零三)。为刑具,其上一横为装饰性笔画。当然,也并非所有的辛字里都带有装饰性的笔画,如(甲二三三一)。至于装饰性的笔画何时何地何人才能用,怎么用,我们尚不得而知。金文里辛字写作、(大父辛卣,仲辛父簋),金文与甲骨中辛的形象并无太大差异,装饰性笔画依旧存在,并且在出土青铜器上出现的频率增加,逐渐成为固定存在的笔画结构。包山楚简文字编中辛的形象为,装饰性笔画开始逐渐变短,整个辛字的笔画及其构架已与现代楷体辛字相同。在文字系统接受装饰性笔画的条件下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就是装饰性笔画与原先的字区别开来形成新字。如甲骨文女写作、(甲一二六五,续甲7426),金文中的女写作、(者女觥,盂鼎),与甲骨文女字无异。罗振玉释甲骨文中的母字曰:卜辞中母字亦通作女。甲骨文中母字就是在女字的基础上作出装饰,写作(甲二三�),但大多数为女字加过两点装饰性的笔画,如:、(甲二三一六,铁一二八・四),在金文中未加装饰性两点的母字几乎不再出现,有的甚至还会同时加上两种装饰,如:、(父己母癸卣,北子鼎)。但在金文中还有一部分母字对字体进行了简化,但并未删减做装饰的两点,如:、(颂簋,陈侯鼎)。这说明在金文中装饰性的两点开始作为母字的固定结构出现。   二是饰笔在使用过程中并未被文字系统所接收。例如在金文中的正写作、、(楚赢�F,王子午鼎,子璋钟),上端都有一横做饰笔,在汗简中也还有存留,但后来秦始皇书同文小篆里的正字并未把装饰性的一横录入。又如金文中的可,也曾出现过装饰性的笔画,加饰笔写作(蔡大师鼎),多了饰笔的可应未被录入文字系统,因为在金文中相同饰笔的可字极为鲜见,且后世文字中出现频率也不高,在现在的楷体字中几乎没有出现。由以上饰笔特点分析可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存在并具有延续性的装饰性笔画,传承后世成为固定笔画的可能性较大,但只在一种文字系统中出现的大多饰笔在文字发展中则逐渐被淘汰。   甲骨文和金文的发展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成熟于商周,影响于后世。但把握清楚它们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于甲骨文和金文的释读会有不少帮助。不管是后来生产力发展、社会的进步而促使官方所推行的文字改革,还是普通民众追求高效率的书写而无意识所产生的文字革命,中国文字都在向着一个方向发展,那就是趋简。(作者系河北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专业2013届学生)


相关内容

  • 美术史1:中国美术史导学纲要(先秦美术)
  • 先秦美术 --中国美术史导学作业之一 (雅盛文化-内部培训资料) (1)甲骨文 1,什么是甲骨文?它的别称有哪些? 2,甲骨文流行于什么时期(含起止年份)?它在当时的用途是什么?(50字) 3,作品欣赏: 从网络上搜集10件甲骨文作品(高清大图).并予以命名,保存在"001-甲骨文&quo ...

  • 汉字字体演变
  • 汉字的字体演变 汉字的字体长时间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汉字字体的演变大约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商周甲骨文.金文变为小篆,二是从小篆变为隶书,三是从隶书变为楷书.其中小篆变为隶书是最大的一次变化,这次变化标志着由古文字阶段进入了今文字阶段.本章分为甲骨文.金文.秦系文字.六国文字.隶书.草书和楷书等六节, ...

  • 语文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 语文研究性学习结 题报告 课题名称 :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 班 级 : 高二(1)班 小组成员 : 董恩奇 牟晓宇 刘燕 梁婷 梁汝豪 指导教师 : 刘维 2012年6月15日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第一部分:有关情况说明及课题研究过程 一.课题名称:汉字的起源和发展 二.课题组成员:董恩奇 牟晓宇 刘 ...

  • 古汉语文字学
  • 古汉语文字学 张珊珊 第一部分:试题分析 一.题型介绍 本次考试共设以下几种题型: 1. 填空题(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 2. 解释术语(共8小题,每题3分,共24分) 3. 将下列著者名与书名连线(共7分) 4. 简述题(共19分) 5. 简述题(共20分) 6. 指出下列汉字的部首及其本 ...

  • 青铜器与金文书法
  • 青铜器与金文书法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称.所以金文又称为钟鼎文.金文与甲骨文相比,已经减弱和简化了文字的象形意味,且与甲骨文笔道二头尖细.直笔偏多而带有方折已 ...

  • 汉字的构造(讲义)
  • 汉字的构造 汉字的构造讲的实际上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平面静态地分析汉字结构类型,可称为"结构类型":一是动态发展地考察某个字是怎样形成的,可称为"造字方法".结构类型肯定都是由某种方法形成的,这样看,它们二者之间是有必然联系的,例如,用象形的方法造出来的字, ...

  • 汉字的演变 微课教学设计
  • 汉字的演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 记住商朝使用的文字和秦朝的标准字体,理解甲骨文在中国文字发展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 2. 能力与方法 通过汉字的演变过程及其规律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区分事物的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 ...

  • 甲骨文与青铜器教案
  • 第9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 [课程标准]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了解汉字的演变. 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明白甲骨文.金文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对 ...

  • 中国汉字字体的演变
  • 中国汉字字体的演变 摘要:汉字的字体长时间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商周甲骨文.金文转变为小篆:由形体随意接近图画的写实,象形变为形体整齐接近抽象的符号.二,小篆变为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最大最重要的一次变化,是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使汉字从古文字阶段进入了今文字阶段,隶书打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