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中国影子银行的金融监管研究

题 目:中国影子银行的的界定与监管思路研究文献综述学 院:经济学院

专 业:金融学

班 级:

学 号:

姓 名:梁涛

中国影子银行的的界定与监管思路研究:文献综述

1.引言

美国次贷危机被认为首先在影子银行体系内爆发并传导至整个国民经济。全球经济为此已付出巨大代价,人们不断反思、研究金融危机。在此过程中,影子银行体系逐渐凸显出来,引起国际社会的巨大关注,一时成为金融研究领域的新焦点。这个体系伴随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的金融自由化产生、发展与膨胀起来,成为现在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改变了金融体系结构,直接关系着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发展。

随着我国金融脱媒现象和表外资产的大量出现,影子银行发展迅速,导致表内信贷已不能完全反映全社会的信贷资金供求状况。游离于监管体制之外的影子银行已成为削弱中央银行宏观调控能力的重要因素,影响了我国的信用创造和金融稳定运行,因此,中国式“影子银行”及其存在的问题也引起了国际国内的广泛关注。

2.正文

2.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影子银行问题,首先要明确目的是什么,才能够有的放矢。在我国的银行体系之外,仍然存在着接受较少监管依然提供融资服务的机构,也存在一些类似资产证券化的业务,这些都具备了影子银行的特征,其潜在风险和在局部地区形成的借贷风波已经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研究影子银行,其目的主要是防止影子银行对我国金融体系造成冲击,从而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最终提出监管政策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是我们关注影子银行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2.2关于影子银行的界定

2007年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McCulley)于首次提出影子银行的概念。他认为影子银行通过发行无担保的、缺乏传统银行流动性支持的商业票据进行投融资,脆弱性很高,在投资者拒绝票据展期的情况下容易出现挤兑和流动性危机。

2011年4月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对影子银行体系的定义为“传统银行体

系之外的信用中介机构和信用中介活动”。

综合诸多监管机构和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影子银行体系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从事与传统银行业务相似的业务,但不受监管部门的监管、缺乏央行最后贷款人的流动性支持,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市场型非银行信用中介。

影子银行在我国具体表现形式为“银行的影子”,主要的问题是表外业务占用并透支表内信用,形成了“高收益零风险”预期,风险与收益不匹配,形成了隐性担保和刚性兑付市场困局,加剧了金融市场的系统风险。综合各方观点,影子银行至少应具备信用中介、结构复杂、高杠杆率、不受监管等基本特征。

2.2影子银行的形成机制与影响

巴曙松(2013)认为“影子银行”典型特征是以资产证券化为核心的产品创新,是创新泛滥的必然结果;中国“影子银行”典型特征是以套利性融资为核心的市场创新,是金融抑制的博弈产物。由于大量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无法从正规金融渠道满足,资金市场量价失调,从而催生大量灰色机构和市场安排以绕开金融监管规定,诱发以金融创新为特征的中国“影子银行”体系超常规发展,并在现有金融制度框架下部分突破利率市场化和融资渠道多元化的改革目标。

刘艳艳(2014)认为影子银行体系的形成是金融创新的结果。金融创新对影子银行体系的产生有直接的影响:一方面,金融创新为影子银行体系提供了新的金融工具。另一方面,金融创新为影子银行体系提供了新的交易模式。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反映了金融创新对金融监管的挑战。

从影子银行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的方面来说,李蔚,苏振天(2012)认为影子银行体系冲击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冲击了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影子银行体系通过其复杂的结构化产品设计使产业链条加长,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金融体系存在的实际风险。我国存在的且不能很好估测规模的民间金融、私募基金、大型国企的委托贷款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加剧我国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当它们受到经济政策或者外部冲击的影响时将可能通过资产负债、信心等渠道将风险传递给整个金融系统,引发金融危机。

从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影响的方面来说,Pual Verona(2011)以次贷危机为切入点,以动态一般均衡模型论述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作用,认为长期宽松的

货币政策为影子银行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殷剑锋(2011)指出影子银行作为信用创造部门,对货币的流动性结构以及货币总量产生很大的变化,并提出基于信息的泰勒规则是未来货币政策的方向。杨小平(2012)认为影子银行具有的货币创造功能会导致信贷过度扩张,民间高利率则干扰了货币政策的传导,造成央行宏观调控的失灵。陈剑、张晓龙(2012)采用短期约束的VAR模型,实证研究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影子银行能促进经济增长,但会提高货币供应量,对通胀不产生显著的影响。骆振心,冯科(2012)认为影子银行通过信用创造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利率渠道和信贷渠道造成“梗阻”和“渗漏”,大大减弱了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成为货币政策传导中最不确定的因素。

2.3影子银行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朱孟楠,叶芳等(2012)结合当时影子银行的国际监管现状及我国的实际情况,对Plantin(2012)构建的最优资本监管模型进行拓展。模型分析表明引入影子银行后,对传统银行更加严格的监管会导致影子银行的活动更加活跃,并降低社会总体福利。因此,为提高社会福利,应避免对传统银行过于严格的管制。对影子银行的活动,在传统银行受监管较严时实行部分监管,而在传统银行受监管较松时实行全面的监管。考虑到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的特殊性,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营造更为宽松的金融信贷环境,有助于减少监管套利;正确引导和规范影子银行要优于对其严格的管制。

潘静,柴振国(2013)以市场约束理论为切入点,认为影子银行凭借其创新性、自由化、复杂化,开创了一条“创新—监管制止—再创新”的监管套利模式,而政府监管总是滞后于金融创新。为提高影子银行监管的有效性,需引入市场约束规则,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市场约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官方监管的缺陷,即逐步在以政府监管为主的体系中运用市场约束,以实现政府监管与市场约束的最佳配合。

冯科(2014)认为影子银行不像所定义的那样仅仅是一种游离于监管之外而引起金融风险的金融组织,而是一种金融脱媒现象。在本质上则是降低传统商业银行存贷利差和手续费及佣金、因而是降低交易成本的过程。但是,在我国的金融抑制背景下,影子银行其实维护了现有的金融市场超额利润和金融体制。对此,结合我国的金融市场结构特征,提出如下建议:对金融监管者来说,一是放宽金

融监管边界和创新空间。二是改变由金融抑制所造成的二元影子银行结构。对影子银行来说,一是完善非正规影子银行组织架构,改进风险管理水平。二是加快影子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

3.结论

目前业界对影子银行的界定还存在着分歧,所以应尽快对“影子银行”范围进行界定,对风险进行评估,并对下一步监管原则达成共识。

为防范影子银行的负面效应,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推进利率市场化和消除监管差异可以消除“影子银行”的优势。第二,监管部门应根据达成的共识,在短期内通过修改部门规章,提高对银行理财产品和信托产品的监管标准和监管要求,防止其进一步快速、无序发展。第三,中国立法部门应尽快启动相关法律体系的修改和制定工作,明确各类资产管理业务的法律结构和监管原则,为统一监管规则提供法律支持。第四,在新的法律和监管框架下,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应逐步整合对资产管理业务的监管职能,从现有的机构监管架构向机构与功能监管相结合的双重监管转变,并逐步将所有共同基金或投资计划的监管职能统一到证券监管部门。

参考文献

[1].潘静,柴振国.中国影子银行的金融监管研究——运用市场约束优化政府监管.[J]《现代法学》.2013年9月第35卷第5期.

[2].朱孟楠,叶芳,赵茜,王宇光.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问题——基于最优资本监管模型的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2(7)

[3]李建军,田光宁.影子银行体系监管改革的顶层设计问题探析 [J].《宏观经济研究》2011年第8期

[4]巴曙松.从金融结构演进角度客观评估当前的“影子银行”[N].《中国经济时报》,2013(3.29).

[5] 刘艳艳.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以影子银行为视角.[J].《南方金融》.2014(3)

[6].贾甫,冯科.金融脱媒视角下的影子银行.[J].《西南金融》.2014(3)

[7].李蔚,苏振天.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及其监管研究.[J]《学术界》,2012(4)

题 目:中国影子银行的的界定与监管思路研究文献综述学 院:经济学院

专 业:金融学

班 级:

学 号:

姓 名:梁涛

中国影子银行的的界定与监管思路研究:文献综述

1.引言

美国次贷危机被认为首先在影子银行体系内爆发并传导至整个国民经济。全球经济为此已付出巨大代价,人们不断反思、研究金融危机。在此过程中,影子银行体系逐渐凸显出来,引起国际社会的巨大关注,一时成为金融研究领域的新焦点。这个体系伴随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的金融自由化产生、发展与膨胀起来,成为现在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改变了金融体系结构,直接关系着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发展。

随着我国金融脱媒现象和表外资产的大量出现,影子银行发展迅速,导致表内信贷已不能完全反映全社会的信贷资金供求状况。游离于监管体制之外的影子银行已成为削弱中央银行宏观调控能力的重要因素,影响了我国的信用创造和金融稳定运行,因此,中国式“影子银行”及其存在的问题也引起了国际国内的广泛关注。

2.正文

2.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影子银行问题,首先要明确目的是什么,才能够有的放矢。在我国的银行体系之外,仍然存在着接受较少监管依然提供融资服务的机构,也存在一些类似资产证券化的业务,这些都具备了影子银行的特征,其潜在风险和在局部地区形成的借贷风波已经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研究影子银行,其目的主要是防止影子银行对我国金融体系造成冲击,从而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最终提出监管政策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是我们关注影子银行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2.2关于影子银行的界定

2007年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McCulley)于首次提出影子银行的概念。他认为影子银行通过发行无担保的、缺乏传统银行流动性支持的商业票据进行投融资,脆弱性很高,在投资者拒绝票据展期的情况下容易出现挤兑和流动性危机。

2011年4月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对影子银行体系的定义为“传统银行体

系之外的信用中介机构和信用中介活动”。

综合诸多监管机构和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影子银行体系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从事与传统银行业务相似的业务,但不受监管部门的监管、缺乏央行最后贷款人的流动性支持,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市场型非银行信用中介。

影子银行在我国具体表现形式为“银行的影子”,主要的问题是表外业务占用并透支表内信用,形成了“高收益零风险”预期,风险与收益不匹配,形成了隐性担保和刚性兑付市场困局,加剧了金融市场的系统风险。综合各方观点,影子银行至少应具备信用中介、结构复杂、高杠杆率、不受监管等基本特征。

2.2影子银行的形成机制与影响

巴曙松(2013)认为“影子银行”典型特征是以资产证券化为核心的产品创新,是创新泛滥的必然结果;中国“影子银行”典型特征是以套利性融资为核心的市场创新,是金融抑制的博弈产物。由于大量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无法从正规金融渠道满足,资金市场量价失调,从而催生大量灰色机构和市场安排以绕开金融监管规定,诱发以金融创新为特征的中国“影子银行”体系超常规发展,并在现有金融制度框架下部分突破利率市场化和融资渠道多元化的改革目标。

刘艳艳(2014)认为影子银行体系的形成是金融创新的结果。金融创新对影子银行体系的产生有直接的影响:一方面,金融创新为影子银行体系提供了新的金融工具。另一方面,金融创新为影子银行体系提供了新的交易模式。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反映了金融创新对金融监管的挑战。

从影子银行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的方面来说,李蔚,苏振天(2012)认为影子银行体系冲击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冲击了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影子银行体系通过其复杂的结构化产品设计使产业链条加长,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金融体系存在的实际风险。我国存在的且不能很好估测规模的民间金融、私募基金、大型国企的委托贷款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加剧我国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当它们受到经济政策或者外部冲击的影响时将可能通过资产负债、信心等渠道将风险传递给整个金融系统,引发金融危机。

从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影响的方面来说,Pual Verona(2011)以次贷危机为切入点,以动态一般均衡模型论述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作用,认为长期宽松的

货币政策为影子银行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殷剑锋(2011)指出影子银行作为信用创造部门,对货币的流动性结构以及货币总量产生很大的变化,并提出基于信息的泰勒规则是未来货币政策的方向。杨小平(2012)认为影子银行具有的货币创造功能会导致信贷过度扩张,民间高利率则干扰了货币政策的传导,造成央行宏观调控的失灵。陈剑、张晓龙(2012)采用短期约束的VAR模型,实证研究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影子银行能促进经济增长,但会提高货币供应量,对通胀不产生显著的影响。骆振心,冯科(2012)认为影子银行通过信用创造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利率渠道和信贷渠道造成“梗阻”和“渗漏”,大大减弱了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成为货币政策传导中最不确定的因素。

2.3影子银行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朱孟楠,叶芳等(2012)结合当时影子银行的国际监管现状及我国的实际情况,对Plantin(2012)构建的最优资本监管模型进行拓展。模型分析表明引入影子银行后,对传统银行更加严格的监管会导致影子银行的活动更加活跃,并降低社会总体福利。因此,为提高社会福利,应避免对传统银行过于严格的管制。对影子银行的活动,在传统银行受监管较严时实行部分监管,而在传统银行受监管较松时实行全面的监管。考虑到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的特殊性,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营造更为宽松的金融信贷环境,有助于减少监管套利;正确引导和规范影子银行要优于对其严格的管制。

潘静,柴振国(2013)以市场约束理论为切入点,认为影子银行凭借其创新性、自由化、复杂化,开创了一条“创新—监管制止—再创新”的监管套利模式,而政府监管总是滞后于金融创新。为提高影子银行监管的有效性,需引入市场约束规则,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市场约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官方监管的缺陷,即逐步在以政府监管为主的体系中运用市场约束,以实现政府监管与市场约束的最佳配合。

冯科(2014)认为影子银行不像所定义的那样仅仅是一种游离于监管之外而引起金融风险的金融组织,而是一种金融脱媒现象。在本质上则是降低传统商业银行存贷利差和手续费及佣金、因而是降低交易成本的过程。但是,在我国的金融抑制背景下,影子银行其实维护了现有的金融市场超额利润和金融体制。对此,结合我国的金融市场结构特征,提出如下建议:对金融监管者来说,一是放宽金

融监管边界和创新空间。二是改变由金融抑制所造成的二元影子银行结构。对影子银行来说,一是完善非正规影子银行组织架构,改进风险管理水平。二是加快影子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

3.结论

目前业界对影子银行的界定还存在着分歧,所以应尽快对“影子银行”范围进行界定,对风险进行评估,并对下一步监管原则达成共识。

为防范影子银行的负面效应,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推进利率市场化和消除监管差异可以消除“影子银行”的优势。第二,监管部门应根据达成的共识,在短期内通过修改部门规章,提高对银行理财产品和信托产品的监管标准和监管要求,防止其进一步快速、无序发展。第三,中国立法部门应尽快启动相关法律体系的修改和制定工作,明确各类资产管理业务的法律结构和监管原则,为统一监管规则提供法律支持。第四,在新的法律和监管框架下,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应逐步整合对资产管理业务的监管职能,从现有的机构监管架构向机构与功能监管相结合的双重监管转变,并逐步将所有共同基金或投资计划的监管职能统一到证券监管部门。

参考文献

[1].潘静,柴振国.中国影子银行的金融监管研究——运用市场约束优化政府监管.[J]《现代法学》.2013年9月第35卷第5期.

[2].朱孟楠,叶芳,赵茜,王宇光.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问题——基于最优资本监管模型的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2(7)

[3]李建军,田光宁.影子银行体系监管改革的顶层设计问题探析 [J].《宏观经济研究》2011年第8期

[4]巴曙松.从金融结构演进角度客观评估当前的“影子银行”[N].《中国经济时报》,2013(3.29).

[5] 刘艳艳.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以影子银行为视角.[J].《南方金融》.2014(3)

[6].贾甫,冯科.金融脱媒视角下的影子银行.[J].《西南金融》.2014(3)

[7].李蔚,苏振天.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及其监管研究.[J]《学术界》,2012(4)


相关内容

  • 影子银行研究的文献综述_吴越
  • 金融视线 Finance 影子银行研究的文献综述 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 吴越 摘 要: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界开始不断反思金融体系和监管的缺失,而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及其影响也引起了监管机构和学术界的关注.于是,围绕影子银行有关问题的研究开始大量涌现,成为众多研究的重点.本文就影子银行的界 ...

  • 近期知网收录金融类职称论文题目汇总
  • 1. 金融创新.审计质量与银行风险承受--来自我国商业银行的经验证据 2 金融创新理论的发展与金融监管体制演进 3 论我国金融创新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 4 金融创新背景下中国金融稳定性研究 5 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耦合研究 6 金融创新.金融稳定的历史回望与当下风险管控 7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风险管理 ...

  • 宏观审慎监管理论研究综述_史建平
  • 银行业研究 宏观审慎监管理论研究综述 史建平 高 宇 内容摘要:2008年金融危机后,人们深刻反思危机带来的教训,开始积极寻求各种解决方案.针对本次危机中暴露出的监管缺位问题,理论界普遍提倡加强金融监管,而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成为大多数学者的共识.实践中,各国监管部门也逐渐意识到对系统性风险进行监管的重 ...

  • 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实证分析--基于影子银行业务视角
  • 2015年第3期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32015 (总第127期) JOURNALOFFUZHOUUNIVERSITY(Philosophy锄dSociMSciences) SerialNo.127 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实证分析 --基于影子银行业务视角 陈丽英余志鸿 (福州大学 ...

  • 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及其风险防范
  • 第30卷第6期 2013年11月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henzhen 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Sciences) V01.30No.6Nov.2013 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及其风险防范 齐红倩.黄宝敏 (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暨 ...

  •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文献综述_基于存款保险制度建立流程的角度
  • 2012年2月第1期 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JournalofHarbinFinanceUniversity 总第111期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文献综述 ---基于存款保险制度建立流程的角度 涂 真,吕 雅 ① (西南财经大学,四川成都611130) 摘 2010年"两会"要:我国建立 ...

  •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规模.动因与影响
  • 内容摘要:与美国发达的影子银行体系相对比,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具有中国特色.本文着重探讨目前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状况.剖析其快速发展的动因和对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影响.从整体规模上看,我国影子银行规模暂且无法确定.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货币政策转换和民间金融兴起成为影子银行迅速发展的原因.影子银行能够缓解二元 ...

  • 消费金融公司的运营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 消费金融的运营模式研究 文献综述 作者:瞿骠捷 班级:F100412 学号:F10041226 一.引言 消费金融是一种金融服务,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居民对最终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消费者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可能在当期储蓄留作未来消费,也可能在当期借贷预支未来储蓄.在这种需求下,消费金融应运而生. ...

  • 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压力测试建模与流动性风险管理_以余额宝为例
  • ■博士论坛■现代管理科学■2015年第8期 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压力测试建模与流动性风险管理---以余额宝为例 ●潘庄晨 邢博 范小云 摘要:文章以近年来兴起的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为研究对象,以金融机构的流 动性风险压力测试模型为基础,结合货币市场基金的特点建立了基于现金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