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语文的本真

  快速发展经济的需求,让教育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立场和空间。围绕“教育与人才”的讨论因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成为舆论焦点,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样的命题与当前亟须回归教育本性实际上是殊途同归的。身处教育大环境的语文教育急待回归本真。回归语文真正的含义是什么?怎么样才能回到语文教育的本真呢?  对于回归语文本真,笔者认为要明确三层问题:一是明确语文本原的问题,即要明白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什么;二是明确语文本位的问题,即要体现语文这一学科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三是明确语文本色的问题,即要探究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是什么。明确这三个问题,语文的本真问题才有可能弄清楚。  一、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呢?假如认为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让孩子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那么语文课必然沦为考试的附庸。笔者以为,语言教学最基本的任务是培养孩子热爱语文的感情,激发孩子学习语文的动力,提高孩子运用语文的能力。  对经典课文,应该引导孩子怎样去读。首先就是要让孩子有兴趣,然后要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名著选读课文,在有一定深度的同时,也要教会一定的方法。要引导学生寻求文本经典的表达方法,而不是通过一、二节课,就能透过这篇文章把孩子领进名著的大门。  语文教学是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应该把目前课堂教学的“讲问式”变为“读说式”,以读促学,读中感悟,以生为本,以文为本,以“读悟仿习”返璞归真,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更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升。语文教育专家商友敬说:“文章的精华在句子之中,字句之中有深情,有气韵,有见识,有抱负,你不读,这一切精华不会自己显露出来,而只能是纸上的铅字符号,那是死的,要把死的变成活的,只有读,让它在你嘴里活起来,然后才能在你心里活起来。”  语文教学,就是要在明确任务的基础上,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是为了语文的基本任务而教,而不是为了考什么才教什么。考什么教什么的观点之所以是错误的,原因就是严重缩小语文教学的范围,庸俗化了语文的教学内容,功利性地把语文当成了一种应试工具。  二、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现已得到人们广泛的认同。从工具性出发,语文课主要解决的是学生如何运用语言工具的问题,而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就成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从人文性出发,它强调语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观念、品德、情操等方面,看重的是语文学科的内在价值,强调它的思想涵养、情操陶冶、知识汲取、经验积累作用。著名语文教学专家于漪老师对此作出了精辟的阐述。她指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训练,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充分肯定现行语文教学大纲对于语文性质认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样新的表述。这一表述,摆脱了长期以来人们关于语文学科功能的争论,正面论述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地位,即不能单纯强调二者中的某一方面,应在二者统一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是新的课程标准的一大突破和进步。  长期以来,学术界围绕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争执不休。工具论者从语言的工具性推及语文的工具性,认为语文是人们进行思维、交流思想、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储存传递信息的工具,并因此将语文定位于工具学科。人文论者认为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语文学科是站在人的高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这两种观点都有偏颇处:工具论仅把语文作为工具手段,忽略了语文的本来价值,忽略了语文的多重功能;人文论则是以语文学科去附会“人文性”,使语文失去了自身存在的理由和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从方法论入手,对语文课程进行重新定位,并遵循“统一”的思路,对课程目标、组织实施、评价进行重新整合,提出了二者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其基本内涵是:语文课程必须遵照语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掌握语言这一重要的工具;语文课程同时还要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与课程文本形成互动,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构筑学生一生发展的文化基础。  三、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在实际教学中,不少中学教师在授课时走入两难境地,一方面改变了教学形式,把单纯灌输方式改变为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但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为应对高考,摸索各种“规律性、技术性方法”。在“新课标”中,在力求保持语文工具性的同时,更突出人文性;希冀改变以往将文章分拆细解的“暴力式解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  通过研究,我们会发现语文有这样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习得性。就是在语文学习中,要发挥模仿的优势,就要多看多读,精讲少讲,发挥儿童形象记忆的优势,加速认读能力的提高。发挥单线的优势,应该提倡认、读、写三段分级要求的教学方法。  第二,情感性。语文的情感性,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应充分发掘的一种巨大潜力,也是医治学生厌学的一剂良药。王尚文认为:“语文情趣是读写听说的原动力,是对语文之美的爱好与追求。如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爱好,将使主体集中他的时间、精力专注于它,并从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从而自然而然地提高自己的鉴赏口味,不断地进入新的接受境界。”  第三,应用性。只有注重在应用中学习,努力造成学生学习中迫切需要应用的心理机制,学生才能发现学习本身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喜悦,也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实战能力。要研究学校里怎样“教语文”,首先得研究他们在生活中怎样“用语文”。要把视角“外向型”地延伸到课堂以外的广阔天地,用“大语文教育观”作指导,构建开放式的教学格局。  总之,我们只有在三个明确上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才能真正了解语文的特性,把握语文教学的真正含义,才能在我们的教学中,自觉地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真正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三维目标统一,使语文真正回归本真。

  快速发展经济的需求,让教育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立场和空间。围绕“教育与人才”的讨论因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成为舆论焦点,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样的命题与当前亟须回归教育本性实际上是殊途同归的。身处教育大环境的语文教育急待回归本真。回归语文真正的含义是什么?怎么样才能回到语文教育的本真呢?  对于回归语文本真,笔者认为要明确三层问题:一是明确语文本原的问题,即要明白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什么;二是明确语文本位的问题,即要体现语文这一学科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三是明确语文本色的问题,即要探究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是什么。明确这三个问题,语文的本真问题才有可能弄清楚。  一、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呢?假如认为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让孩子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那么语文课必然沦为考试的附庸。笔者以为,语言教学最基本的任务是培养孩子热爱语文的感情,激发孩子学习语文的动力,提高孩子运用语文的能力。  对经典课文,应该引导孩子怎样去读。首先就是要让孩子有兴趣,然后要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名著选读课文,在有一定深度的同时,也要教会一定的方法。要引导学生寻求文本经典的表达方法,而不是通过一、二节课,就能透过这篇文章把孩子领进名著的大门。  语文教学是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应该把目前课堂教学的“讲问式”变为“读说式”,以读促学,读中感悟,以生为本,以文为本,以“读悟仿习”返璞归真,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更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升。语文教育专家商友敬说:“文章的精华在句子之中,字句之中有深情,有气韵,有见识,有抱负,你不读,这一切精华不会自己显露出来,而只能是纸上的铅字符号,那是死的,要把死的变成活的,只有读,让它在你嘴里活起来,然后才能在你心里活起来。”  语文教学,就是要在明确任务的基础上,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是为了语文的基本任务而教,而不是为了考什么才教什么。考什么教什么的观点之所以是错误的,原因就是严重缩小语文教学的范围,庸俗化了语文的教学内容,功利性地把语文当成了一种应试工具。  二、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现已得到人们广泛的认同。从工具性出发,语文课主要解决的是学生如何运用语言工具的问题,而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就成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从人文性出发,它强调语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观念、品德、情操等方面,看重的是语文学科的内在价值,强调它的思想涵养、情操陶冶、知识汲取、经验积累作用。著名语文教学专家于漪老师对此作出了精辟的阐述。她指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训练,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充分肯定现行语文教学大纲对于语文性质认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样新的表述。这一表述,摆脱了长期以来人们关于语文学科功能的争论,正面论述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地位,即不能单纯强调二者中的某一方面,应在二者统一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是新的课程标准的一大突破和进步。  长期以来,学术界围绕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争执不休。工具论者从语言的工具性推及语文的工具性,认为语文是人们进行思维、交流思想、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储存传递信息的工具,并因此将语文定位于工具学科。人文论者认为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语文学科是站在人的高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这两种观点都有偏颇处:工具论仅把语文作为工具手段,忽略了语文的本来价值,忽略了语文的多重功能;人文论则是以语文学科去附会“人文性”,使语文失去了自身存在的理由和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从方法论入手,对语文课程进行重新定位,并遵循“统一”的思路,对课程目标、组织实施、评价进行重新整合,提出了二者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其基本内涵是:语文课程必须遵照语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掌握语言这一重要的工具;语文课程同时还要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与课程文本形成互动,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构筑学生一生发展的文化基础。  三、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在实际教学中,不少中学教师在授课时走入两难境地,一方面改变了教学形式,把单纯灌输方式改变为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但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为应对高考,摸索各种“规律性、技术性方法”。在“新课标”中,在力求保持语文工具性的同时,更突出人文性;希冀改变以往将文章分拆细解的“暴力式解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  通过研究,我们会发现语文有这样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习得性。就是在语文学习中,要发挥模仿的优势,就要多看多读,精讲少讲,发挥儿童形象记忆的优势,加速认读能力的提高。发挥单线的优势,应该提倡认、读、写三段分级要求的教学方法。  第二,情感性。语文的情感性,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应充分发掘的一种巨大潜力,也是医治学生厌学的一剂良药。王尚文认为:“语文情趣是读写听说的原动力,是对语文之美的爱好与追求。如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爱好,将使主体集中他的时间、精力专注于它,并从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从而自然而然地提高自己的鉴赏口味,不断地进入新的接受境界。”  第三,应用性。只有注重在应用中学习,努力造成学生学习中迫切需要应用的心理机制,学生才能发现学习本身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喜悦,也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实战能力。要研究学校里怎样“教语文”,首先得研究他们在生活中怎样“用语文”。要把视角“外向型”地延伸到课堂以外的广阔天地,用“大语文教育观”作指导,构建开放式的教学格局。  总之,我们只有在三个明确上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才能真正了解语文的特性,把握语文教学的真正含义,才能在我们的教学中,自觉地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真正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三维目标统一,使语文真正回归本真。


相关内容

  • 校本教研交流会汇报材料
  • 河南省小学语文学科实验基地学校 校本教研经验交流材料 筑牢三梯一线,回归本真语文 突出目标跟踪,优化课例研究 项城市文化路小学 2015年3月 筑牢三梯一线,回归本真语文 突出目标跟踪,优化课例研究 项城市文化路小学 项城市文化路小学是一所规模较大的现代化窗口学校,在校学生将近五千人,教职工180人 ...

  • 语文教学应回归本真
  • 语文教学应回归本真 学员 李世兵 许多语文专家也提议要简简单单.朴朴实实上语文,反对语文教学课上作秀,教学环节繁琐,让人不着边际,学生得不到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 我认为可以从一下一些方面作一些改进: 1. 制定简明的教学目标 教师要明确这节语文课想要干什么,防止把课文内容分析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防止 ...

  • 回归本真生活,放飞心灵写作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学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是的,写作是一个人真实情感的再现,它以生活为源泉,是丰富生活,享受生活,超越生活的记录,是在表达中发展自我,宣泄情感.同时,写作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

  • 2012学年度上学期教研工作计划
  •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教研工作,坚持质量第一不动摇,积极.稳步.有效推进课程改革:以"回归教学本真,构建本色课堂"为重点,围绕教育教学中心工作,不断研究并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小问题.小现象,以研促教,以教促研,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工作思 ...

  • 本真教育理念下语文多支点探究教学模式
  • 提交要求:可提交10次,已提交了0次 单选题 1. <古诗两首>这课教学的内容是古诗<小儿垂钓>和(b ). (A) <所见> (B) <池上> (C) <清平乐 村居> (D) <春雨> 难度:易 分值:5.0 2. 判断:分 ...

  • 教学工作发言提纲工作报告
  • 主要向老师们汇报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所听省优质观摩课的情况及我的感想,二是我对“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一点粗浅的认识,将穿插在“感想”里边谈。不当之处,恳请老师们斧正。 一、关于省优质观摩课的情况 四月廿三、廿四日两天,我们语文组的五位老师在张店观摩了十节省级优质课:《社戏》、《土地的誓言》、《心 ...

  • 语文的本真课堂
  • 语文的本真课堂 ------观薛发根<剪枝的学问>有感 今年"千课万人"的精品课中,我对薛法根老师执教的<剪枝的学问>印象深刻.因为从薛老师的课堂我真正体会到了语文学科的"独当之任",感受到了本真语文课堂的魅力所在. 一.教知识 薛老师 ...

  • 语文教师的专业尊严感
  •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郑桂华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有一种专业尊严感,要有一种不可替代性."一般来说一名教师的专业尊严感主要来自于自身的专业能力,即自身的专业功底.人文素养以及教育理念.然而,在目前的教育形式下,我们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尊严感已严重缺失,概言之大致有以下 ...

  • 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 新课程改革十余年了,我们的教学方式方法不可否认地发生了一些变化,涌现出一批批新的教学模式.我们的语文课堂尤为热闹,如:问题模式.发现模式.朗读模式.背诵模式.情境模式.训练模式.讨论模式.自学模式--但热闹过后我们冷静的想一想:学生学到了什么?是不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这是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诚然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