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红楼梦]的佛教文化内涵 论文

湖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浅论《红楼梦》的佛教文化内涵

姓名:袁波兰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指导教师:宋克夫

20100501

摘要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部小说,它以叙事结构的庞大、主题思想的复杂、人物形象的经典、包罗万象的社会文化知识、独特的美学价值名动古今中外。不仅如此,《红楼梦》所蕴含的哲理与诗情,折射出了传统文化厚重的心理积淀。作家的历史感受和人生体验,反映出了人类生活共同心理的某种特质。一个多世纪以来,《红楼梦》研究经久不衰,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使得它成为一门显学。人们对它的研究涵盖了各个方面,但关于《红楼梦》中虚拟世界反映出来的佛教文化涵蕴,却总被人们无意或者有意地忽视了:要么不涉及,涉及了的,要么也只是界定佛教的运用不过是作者思想认识上的局限,是作者思想消极的表现。其实,这样的界定,我以为并不公正。从社会学或者哲学的角度,我们固然可以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对作品反映出来的这一思想给出消极的评判,但从美学角度来审视《红楼梦》包含的佛学文化内涵,却不能拿社会学或者哲学的标准来衡量。因为,文学作品的深层意蕴本质上是作家个人在实践生活中感受到的人生真谛,是社会历史在主体的感性世界中积淀的结果。本文拟将在深入分析小说文本及国人深厚的文化传统心里积淀的基础上,着重探讨《红楼梦》主题思想中包含的佛教文化内涵,及佛教的运用在小说中的意义何在,作用如何。

本文分三大部分,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前言,按时间顺序,简要梳理了小说产生以来学界对《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叙事结构、美学价值等方面的研究情况,为本文展开的可行性做一些佐证。

第一部分,《红楼梦》的佛教文化背景。从文本入手,分析小说诸多情节中出现的天命观,指出小说中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另一个是虚拟世界,虚拟世界中的佛道人物的出现,融合了小说中两个世界的界限,说明虚拟世界在小说中的重要性。由此,才有必要关注小说中反映出来的佛教文化内涵。第一小节通过分析小说所处时代在政治、经济、生活方方面面的特征,归纳出小说中反映出的世俗风气的特点:一是封建儒学依旧是社会规则的风向标,但主张个性自由、平等,反对封建儒学男权统治的思想已经出现;二是社会上层追求放纵颓废的情欲与奢华糜烂的生活。第-d,节由世风特点作为切入口,总结出小说中宗教人物的三种现状:第一类反映的是宗教内部世俗僧道的信仰与处世之道,第二类则反映了世俗男女的宗教修养和信仰,第三类则是作者心目

湖北大学硕:}:学位论文

中理想化的神仙和佛道人物。

第二部分,《红楼梦》的佛教文化内涵。先对佛教的传入、演变、宗旨作简明概述,转而从文本入手,分析佛教文化内涵在小说中的五种具体表现:一、《红楼梦》中佛教的“色空观”。阐述色空观的含义,指出其在小说中的指向;二、《红楼梦》中佛教的禅之精神与禅之体悟。简要阐明了禅宗的实质,分析了小说中各人的禅体验。三、《红楼梦》中的“因缘果报观”。具体分析了小说中因缘果报的各种情景。四、《红楼梦》中佛教苦谛思想的表现。分析了小说中“八苦”的具体表现。五、《红楼梦》中佛教的慈悲救渡职能。点明慈悲救渡的作用及可能性。

第三部分,《红楼梦》中佛教运用的意义。指出佛教作为传统文化积淀的一部分,对《红楼梦》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具体分三小节加以论述:第--d'节阐述佛教思想的运用对小说叙事结构的影响,指出它在小说中的作用和意义,表现为控制着整部小说的叙事结构及大致规定了小说的走向。第--d'节探讨佛教文化内涵对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指出它的作用在于帮助作家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第三小节分析佛教文化的运用对小说主题及审美风格的影响,主要是增强了小说主题的悲剧色彩,使作品的审美风格倾向于幻灭、感伤。

关键词:红楼梦;佛教;文化内涵Il

Abstract

”TheDreamofRedMansion”isthehistoryofChineseliterature’Sgreatestnovel,itsnarrativestructureofthelargethemeofthecomplexcharactersoftheclassic,

ata11.encompassingsocialandculturalknowledge,auniqueaestheticvalueswerefixedall

times.Moreover,the”TheDreamofRedMansion”isthephilosophyandpoetrycontains,

thefeelingsreflectsthepsychologicalheritageoftraditionalculture,heavy.Writerstoandlife

experiencesreflectthepsychologyofhumanlifb,somecommon

century,”Thecharacteristics.MorethanaDreamofRed

seeMansion”ofenduring,isatheSO-calledbenevolentfieldofstudy.Initcoversseebenevolenceandthewise

aspectsofresearch,butonwisdom,whichmakesitintoallthe”TheDreamofRedMansion”isreflectedin

orthevirtualworldofBuddhistcultureimplies,butalwaysbypeopleaccidentally

eithernotintentionallyoverlooked:involved,involved,andeitheronlydefinetheuseofBuddhistthought,butis

aunderstandingofthelimitationsistheperformanceofnegativethinking.Infhct,such

definition,Ithinkisnotfair.Fromasociologicalorphilosophicalpointofview,wecertainlyCanrelyontheworldoutlookofdialecticalmaterialismandhistoricalmaterialism,theworks

negativeevaluationofthisideareflectedaWaspresented,butfromaestheticpointofviewto

orexaminethe”Dream”containstheBuddhistculturecontent,butnotsociologyphilosophy

couldgetstandards.BecausetheDeepMeaningofliteratureisessentiallyawriterpersonallifeexperienceinpracticethetruemeaningoflifeisthesubjectofsocialhistoryintheperceptualworldofaccumulatedresults.Thisarticleintends

texttoin—depthanalysisofthenovelonandrichculturaltraditionofpeoplebasedonhe:疵accumulation,focusingthe”Dream”themeofthecontentcontainedinBuddhism,andBuddhisminthenoveluseoftheimplicationofhowtherole.

Thisarticleisdividedintothreeparts,thebasisoftheresultsofpreviousstudies,mainlytostartdiscussionfromthefollowingaspects:

Foreword.Chronologicalorder,brieflycombedthe110、,,elhasproducedscholarsofthe”TheDreamofRedMansion”ofthetheme,narrativestructure,aestheticvalueoftheresearch

tosituation,asthefeasibilityofthisstarteddosomecorroboration.

Thefirstpart,”TheDreamofRedMansion”oftheBuddhistculturalbackground.FromIII

湖北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thetext,analyzingthemanyplotnovelconceptoffateappearsthatthere

aaretwoworldsnovel:realworld,theotherisavirtualworld,virtualworldtheemergenceofBuddhistfigures,the

boundariesoftheworld,indicatingthevirtualworld

tonovelintegrationoftwooftheimportanceinthenovel.Thus,onlynecessary

Culture.ThefirstsectionoffictionbyerafocusonthenovelreflectedtheBuddhistinwhichpolitical,economic,aspectsoflifefeatures,summarizethenovelreflectsthecharacteristicsoftheseculartrend:First,thesocialrulesoffeudalConfucianismisstillthevane,butadvocatesindividualfreedom,equality,opposetheruleofthefeudalpatriarchalConfucianthoughthasoccurred;Second,thepursuitofthesocialupperclassindulgencedecadentlili:oflustandluxuryerosion.ThesecondsectionastheentrypointbytheWorldWindfeaturesandsummarizethenovelsituationofthreereligiousfigures:thefirstreflectstheintemalreligiousbeliefsandsecularmonkoflifeskills,thesecondreflectsthesecularreligioustrainingofmenandwomenandbelief,thettl硼categoryistheidealmindofBuddhistgodsandpeople.

Thesecondpart,”TheDreamofRedMansion”ofBuddhistCulture.BeforetheintroductionofBuddhism,evolution,purpose,aconciseoverview,turnfromthetext,analyzingmeaningofBuddhistcultureinthespecificperformanceofthefivenovels:first,”TheDreamofRedMansion”inBuddhism.the”colorspaceconcept.”Explainthemeaningofcolorspaceconcept,thatthepointinthenovel;2,”TheDreamofRedMansion”inthespiritofZenBuddhismandZenrealizedthat.BrieflyexplainedtheessenceofZen,ofthenovelineachoftheZenexperience.Third,”TheDreamofRedMansion”in’’viewofreasonandtheresult.”Detailedanalysisofthenovelreasonandtheresultofvariousscenarios.4,”TheDreamofRedMansion”inBuddhistthoughtKudiperformance.Analysisofthenovel”Eightbitter”specificperformance.5,”TheDreamofRedMansion”inBuddhism,thecompassionatefunctions.Pointingtotheroleofthecompassionateandpossibility.

Thethirdpart,’’TheDreamofRedMansion”intheBuddhistuseofsignificance.PointedoutthattheBuddhisttraditionofculturalaccumulation,aspartofthe”TheDreamofRedMansion”ofthecreationhadaprofoundeffect.Specifictobediscussedinthreesections:thefirstsectiondescribedtheuseofBuddhistideasonthenarrativestructure,pointingoutthatits

andsignificanceofthenovel,theperformanceforthecontroloftheentirenovel’S

structureandgenerallyprovidesnoveldirection.ThesecondsectionoftheBuddhist1Vrolenarrative

湖北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thetext,analyzingthemanyplotnovelconceptoffateappearsthatthere

aaretwoworldsnovel:realworld,theotherisavirtualworld,virtualworldtheemergenceofBuddhistfigures,the

boundariesoftheworld,indicatingthevirtualworld

tonovelintegrationoftwooftheimportanceinthenovel.Thus,onlynecessary

Culture.ThefirstsectionoffictionbyerafocusonthenovelreflectedtheBuddhistinwhichpolitical,economic,aspectsoflifefeatures,summarizethenovelreflectsthecharacteristicsoftheseculartrend:First,thesocialrulesoffeudalConfucianismisstillthevane,butadvocatesindividualfreedom,equality,opposetheruleofthefeudalpatriarchalConfucianthoughthasoccurred;Second,thepursuitofthesocialupperclassindulgencedecadentlili:oflustandluxuryerosion.ThesecondsectionastheentrypointbytheWorldWindfeaturesandsummarizethenovelsituationofthreereligiousfigures:thefirstreflectstheintemalreligiousbeliefsandsecularmonkoflifeskills,thesecondreflectsthesecularreligioustrainingofmenandwomenandbelief,thettl硼categoryistheidealmindofBuddhistgodsandpeople.

Thesecondpart,”TheDreamofRedMansion”ofBuddhistCulture.BeforetheintroductionofBuddhism,evolution,purpose,aconciseoverview,turnfromthetext,analyzingmeaningofBuddhistcultureinthespecificperformanceofthefivenovels:first,”TheDreamofRedMansion”inBuddhism.the”colorspaceconcept.”Explainthemeaningofcolorspaceconcept,thatthepointinthenovel;2,”TheDreamofRedMansion”inthespiritofZenBuddhismandZenrealizedthat.BrieflyexplainedtheessenceofZen,ofthenovelineachoftheZenexperience.Third,”TheDreamofRedMansion”in’’viewofreasonandtheresult.”Detailedanalysisofthenovelreasonandtheresultofvariousscenarios.4,”TheDreamofRedMansion”inBuddhistthoughtKudiperformance.Analysisofthenovel”Eightbitter”specificperformance.5,”TheDreamofRedMansion”inBuddhism,thecompassionatefunctions.Pointingtotheroleofthecompassionateandpossibility.

Thethirdpart,’’TheDreamofRedMansion”intheBuddhistuseofsignificance.PointedoutthattheBuddhisttraditionofculturalaccumulation,aspartofthe”TheDreamofRedMansion”ofthecreationhadaprofoundeffect.Specifictobediscussedinthreesections:thefirstsectiondescribedtheuseofBuddhistideasonthenarrativestructure,pointingoutthatits

andsignificanceofthenovel,theperformanceforthecontroloftheentirenovel’S

structureandgenerallyprovidesnoveldirection.ThesecondsectionoftheBuddhist1Vrolenarrative

culturalconnotationsofthenovelcharacterizationoftheimpactthatitsroleistohelpwriterscreatebettercharacters.ThethirdsectionofthenoveluseofBuddhistcultureandaestheticstyleofthetheme,themainthemeofenhancingthetragicnovels,worksofaestheticstyletendstovanish,sentimental.

Keywords:TheDreamofRedMansion;Buddhism;culturalconnotationV

己l言_J1日

任何一部优秀的作品,均有它独自的特色。《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集大成者,代表着古典小说的最高峰。它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百科全书,内容包罗万象,在人情世故及官场是非的生活情节中呈现出作者对医药、园林、建筑、书画、诗词、烹调、服饰、花草、古董等知识的深厚素养,艺术特色鲜明。于诗化的意境里蕴涵着作者由传统文化心理积淀的深厚感受和深刻的人生哲理体验。整部小说以宝、黛、钗三人的爱情纠葛及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主线,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极其生动地描述了十八世纪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体生活和各种矛盾,真实地再现了封建社会走向瓦解的过程。在日常生活的细节描写中,展示出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小说的伟大,不仅在于它的结构的伟大,更在于它所包涵的社会内涵的伟大,它始于言情,又终于言情,但不止于言情。清代的二知道人曾将《红楼梦》与《史记》放在一起比较衡量:“盲左、班、马之书,实事传神也;雪芹之书,虚事传神也。然其意中,自有实事,罪花业果,欲言难言,不得已而托诸空中楼阁耳。"又道:“太史公纪三十世家,曹雪芹只纪一世家。太史公之书高文典册,曹雪芹之书假语村言。然雪芹纪一世家,能包括百千世家,假语村言不啻晨钟暮鼓,虽稗官者流,宁无俾于名教乎?况马、曹同一穷愁著书,雪芹未受宫刑,此又差胜牛马走者。”①这段话,不仅生动地阐明了《红楼梦》这部小说深刻的主题思想及所具有的社会现实意义,而且在与《史记》的比较中阐释出了它的警世作用。

《红楼梦》问世以来,便受到社会各阶层读者的喜爱。但在读者的眼里,对它的看法,莫衷一是。正如鲁迅所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日艮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史。"@几百年来,因它内涵的丰富、精巧的趣味、盛而衰的体悟、结构的伟大和不朽的艺术价值,《红楼梦》已成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堡垒,使得人们从各个角度来关注它、研究它,至今找不出第二本小说有它那样受关注的热度,文学史、小说史对其都给予了最高评价。但《红楼梦》最早只在文人圈这个狭小范围中流传,其成为一门显学,归因于现代中国思想文化舞台上许多学者们,他们先后不同程度地参与到对它的研究中末。这些学者包括王固维、蔡元培、胡适、鲁迅、吴宓、陈寅恪、俞平ffI等等。20皑纪初,王图维是第一个站在文12月版.o(清)二二知道人《红楼梦说梦》,~粟编《古典文学研究资*SpL编.红楼梦卷》第102页,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圆鲁迅.《鲁迅全集.集外集拾遗补编・<绛洞花主>小引》,北京:人民文学Ⅲ版}t,1981年9月版.

湖北大学颀十学位论文

学批评的角度,借西方美学理论来研究《红楼梦》的学者,开一代研究之先河。此后,不同时期的研究者对小说的版本、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叙事结构、甚至作家本人的出身等领域都有了较多涉及,其中很多层面的研究相当深刻,成果甚丰。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对其研究开始回归理性,由政治范畴转向美学范畴,更加注重解读小说本身的文化意蕴。尤其是诸多海外学者,如林以亮、余英时等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探索《红楼梦》的内在世界,开拓了研究的视域。

《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首,想必人人都不否认,它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悲剧。但是这个悲剧到底是怎样的一回事呢?王国维在研究《红楼梦》时从现实世界的角度出发,早已给了比较合理的解释,他说:“由叔本华之说,悲剧之中又有三种之别: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及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第二种之悲剧由于盲目的运命者。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此种悲剧,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若《红楼梦》,则正第三种之悲剧也。"①小说作者本人对人生有着大体验、大感悟,一方面他看到腐朽的封建末世必然走向崩溃的结果;另一方面他又对那个赖以生存的社会有着无限的怀念和哀婉,却无力对当时社会现象给出合理的诠释,因此在个人历史体验上形成了一种无法排造的人生忧郁。“悲凉之雾,遍被华林。”②而这种忧郁的唯一排遣又通过十分独特的方式才完成了读者对小说悲剧意识的转化。那么,这种方式,究竟又是怎样的一种方式呢?长期以来,我们往往执着于探讨现实世界对《红楼梦》悲剧的影响,却忽略了小说中虚幻世界的一面对于红楼悲剧的形成,以及它对于小说结构、作品艺术审美风格、人物形象等方面的作用,比如,女娲补天、木石前盟、金玉良缘、太虚幻境等等。我们知道,《红楼梦》中出现的“天命”的虚拟世界的情节次数之多,篇幅比重之大是客观存在的,但这些情节的指向却往往被人们有意或者无意地忽视了,要么认为它的作用,只是作者对生活体验的一种无奈情绪的抒发,要么干脆认为它是作者认识上的局限。可以说,这虚拟世界,其实就是作者的理想世界,它与小说的现实世界浑然一体,它们共同构成了密不可分的《红楼梦》艺术世界,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发展,并任很大程度上规定了小说未来的走向。“假作真时真办假,无为有处有还无。”’1’山此可见。①二}:国维.《<红楼梦>评论》,见壬国维等著.《王国维、蔡/i培、鲁迅点计红楼梦》,团结…版社,2004年版第18,19页.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人民文学…版辛{:,1981年9月版.。曾雪芹.《红楼梦》第一闻.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版9月版第3页.

作者虚拟的理想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预示,具有天命性质,而现实世界则是对虚拟的理想世界的展示,具有人力的性质。这种天命性质,在小说中的主要体现,几乎都与佛教有关。由此,《红楼梦》悲剧的产生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这种人力无法胜天的结果。

湖北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二、《红楼梦》的佛教文化背景

脂砚斋在介绍《红楼梦》成书缘起时说此书是作者“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并评价:“《石头记》一部中皆是近情近理必有之事,必有之言,又如此等荒唐不经之谈,间亦有之,是作者故意游戏之笔,聊以破色取笑,非如别书认真说鬼话也"①其在庚辰本七十四回有批云:“盖此等事作者曾经,批者曾经,实系一写往事,非特造出,故弄新笔。’’又于七十七回再批云:“况此亦此(是)予旧日睹新问(闻),作者身历之现成文字,非搜造而成者。"脂批语说明了红楼梦虽是小说,但书中事情,却带有自传成分,这说明它即写实,也写虚。小说中,虚拟世界的僧道充满了智慧和先知先觉,在不同场合的出现都预示着情节的发展,成了揭示现实人物命运结局的一种方式,此外,红楼梦由“好”入“了”的不可抗拒的天命观又往往以诸如判词、图册、梦曲、灯谜、对联、酒令、异兆等各种形式出现,预示着人物或者事件的必然结局,显示出天命的存在和威力。

“天命”的存在,始终让人有一种大悲剧的感觉。然这种大悲剧的缘起,基于人对于人生不可把握的宿命所致,而这种宿命观正是体现在被我们无意或者有意忽视的虚拟世界之中。宿命的指向其实是一种非人力所能操控的无名之力,它让人无能为力,使人无可奈何,产生出因害怕不幸降临自身的“恐惧”和同情他人遭遇的“怜悯”。牟宗三谈到对红楼悲剧的看法时说,“悲剧为什么演成?辛酸泪的解说在那里?日:一在人生见地之冲突,一在兴亡盛衰之无常。”圆所以他说“宝玉出家一幕,其惨远胜于黛玉之死”,他认为:“有恶而不可恕,以怨报怨,此不足悲。有恶而可恕,哑叭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此大可悲,第一幕悲剧是也。欲恕而无所施其恕,其狠冷之情远胜于可恕,相对垂泪,各自无言,天地黯淡,草木动容,此天下之至悲也。第二幕悲剧是也。’’@牟宗三看到了小说中现实世界的“无常”以及它让人产生的宿命情绪。然而,这种宿命情绪,又饱含着作家本人强烈的历史感受和人生体验。《红楼梦》的宿命观,我们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圃然可以依据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作给出消极的评判,但是,当我们从美学角度来研究时,发现作家的历史感受与人生体验却是人类共同心理的积淀。我们知道,“’《帷降甲戌脂砚斋蕈详,fi’大记》影印本,.1:海.古籍m版社2004年4月l版l印.

。牟宗三.《红楼梦悲删之演成》,见吕启祥、林东海主编.《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上),人民文学{J;版÷I:,2001年版笫605负.

。牟宗一.《红楼梦悲删之演成》,见R启祥、林东海主编.《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亍L编》(上),人民文学i};版礼,2001年版筇624‘灭.

二、《红楼梦》的佛教文化?i景

文学作品的深层意蕴本质上是作家在实践中感受到的生活的基本意义与人生的真谛。更是作家在感性世界中对生活有了深切的体验之后所积淀的结果。小说所蕴含的佛教观、哲理、诗情与主体感受,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积淀与文人平生遭际碰撞的结果。

我们从《红楼梦》的艺术描写所涉及的内容来看,作者的知识储备相当丰富,领域涉及了文学、史学、哲学、宗教、民俗、地理、法制、伦理、经济等众多学科。这诸多方面的知识修养,正是形成作者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基础。而其中有关历史、哲学、宗教等方面的知识自然会更深刻地影响到他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作为一种人生观念,“无常”、“人生如梦"在世世代代人们心理中不断沉积。这种关于社会人生的严肃思考和悲凉感慨,在中国世代文人心理及文学领域中有相当的反映。先秦时代,庄子用庄周梦蝶之喻阐述是“非齐一、物我两忘”的哲理时,就透露出人生如梦的情绪。至汉代,佛教的传入,其“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认为世间万物只不过皆因因缘和合而成,始终处于变化不定的状态,这对文人思想的影响很大。东汉末年,人生短暂、无常的哀伤几乎成了文学表达的主旋律,这完全可从著名的《古诗十九首》中找到佐证。“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的喟叹同离别、怀乡、相思、企盼等因素结合在一起,把生命短促、悲伤苦多的情绪表现得相当沉郁、悲凉。从此,这种人生无常、生命易老的感伤几乎成了文学表现的一个普遍命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反映着人们对于生命、人生的思索、追求、拥有、失落。曹氏父子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中有“己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的叹喟;就连张若虚旋律轻快的《春江花月夜》抒发的也是对宇宙永恒而人生短暂的惆怅与哀伤;杜甫诗的沉郁;元明小品、戏曲中对世路坎坷的感慨和韶华易逝的叹惋……这些贯穿于各时代,涉及到哲学与宗教、文学与审美领域中的世事无常、浮生若梦、万镜归空的感伤,作为一种文化心理积淀显然影响到了作者对《红楼梦》的创作。那么,小说中作为文化心理积淀而出现的宗教思想,确切说是佛教思想,它的文化内涵在小说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又是如何影响着红楼梦的呢?我们知道,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或深或浅地打上了时代的社会印记,体现了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及作家个人的人生阅历。要寻找到答案,我们须对当时的社会大体情况有所了解,并进一步追根溯源,爿信邑弄清以上问题。

(一)《红楼梦》中的世俗风气小说的背景在明末清初。在《红楼梦》的同常生活描写中,多次出现西洋货物,如

湖扎大学硕一{:学位论文

自鸣钟、金表、大穿衣镜、西洋来的金自行船、玻璃灯、西洋珐琅、洋烟、俄罗斯来的金丝孔雀裘,波斯玩器、西洋来的止头痛药膏等等。在小说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薛宝钗小惠全大体”这一章中,探春暂时接替凤姐管家,大刀阔斧地在大观园内搞起了经济改革,把园里的花、草、树木、笋、菜、鱼、虾等都承包了出去,不但不用付给日常打理园子之人的工钱,每年竟还可以获利不少银子。再有王熙凤在与奶妈闲扯时都说:“凡有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国小说中的这些反映,说明了当时社会已不是闭关的世界,而是一个开放的,外贸频繁的社会。

社会大环境如此,那么《红楼梦》中所反映出来的世风又是怎么样的呢?小说中所反映出来的世风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点:第一是主张个性自由,平等,’反对封建儒学的男权统治思想。以宝玉为代表的向往民主、自由的这一群贵族青年,他们一方面深恶痛绝封建社会提倡的功名道德、利禄等级制度,讨厌那些伪善的所谓的忠臣孝子,另一方面又主张追求个性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可是,作者的这种平等、民主思想是基于一种什么样的立场来反对封建主义的呢?如不搞清这个问题,我们很难深层次的理解小说的意义所在。我们明白贾宝玉反对一切经济文章,仕途之举,主张书本除了“明明德"尚可以读外,在小说中,相对封建正统思想,贾宝玉的异端思想观念十分出格:他曾扬言要把“四书”以外的书一把火烧了。不仅口头上毁谤儒家典藉,日常言谈行为中更是流露出不合时宜的思想,把走“仕途经济”道路的封建知识分子一概斥为“禄蠹国贼",对“文死谏,武死战”等传统儒家伦理道德不屑一顾。几千年的文化几乎被他全盘否定,不值一提,显然这种想法很激进,也很偏颇。对于那些一心想往封建庙堂上爬而不择手段的人们,比如贾雨村之流,作者借了宝玉之口,对其进行了无情地批判。甚至当温柔敦厚、少言罕语的薛宝钗劝导他学些经济文章,博取功名仕途,以便将来安身立命时,他竞改往同笑脸,毫不留情面的加以批驳,甚至要撵她走,要不就自己回避。而对于正统儒教提倡的父严子孝、夫和妻顺、兄谦弟恭、君仁臣忠、主仆有序这些应礼仪,他也置之脑后,认为兄弟之间是平等的,主仆之间也没有那么森严的等级观念,他甚至甘受丫头们的差谴,为丫头们充当役使。

对于忠孝观念,他认为不必对君主愚忠愚孝。宝玉的思想倾向显然是受了当时还处在萌芽状态中的新兴市民要求个性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我们知道,新的经济关系的产生,总会有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产生。宝玉受到了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自由、。曾丐芹.《红楼梦》第十六H,长沙:岳簏书社,1987年9月版第80页.

●6

二、《红楼梦》的佛教文化背景

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不仅把追求爱情自由与个性解放,思想主张完全与封建礼教背道而驰的《西厢记》、《牡丹亭》等小说带入大观园,更是自体力行,公然提出不必对君主愚忠及男女平等的观点。正统儒学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教义。要求女人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可是小说中处处有宝玉的呼喊:女儿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人就觉浊气逼人。这种想法出自封建男权社会的男人之口,实在有些异端,这种思想把女性的地位头一次抬得那么高,有甚于男性。而宝玉面对自己的父亲贾政,总是噤若寒蝉。按理,贾政在小说中还算是正统的饱学之士,品质符合儒家规范,虽可世袭官爵,亦可买官来做,但是他学而优则仕,完全靠自己的能力走经济仕途之路,他不贪便宜,秉公做事,为人正直,忠于朝廷,总想尽力报效国家。对宝玉家教较严,总想把其培养成如他一样的于国于家有望的人才,故他出现在宝玉面前时,总是保持-N威严的面孔。大观园建设好后各处景点需要命名,贾政带着宝玉及众清客在园里边逛边想着给各处的景点取适合名字,宝玉的才情在这次活动中得到众清客的捧场与赞扬,贾政虽然心里对宝玉的聪明才华感到高兴,但面上却不忘扁损,大概怕宝玉得意忘形吧。父亲的威严不可冒犯,这种父子关系,体现出的正是封建社会男权至上的统治思想,在这种被社会约定俗成的父子关系中,宝玉不可能得到平等、民主的权利,永远只能处于被动地位。所以宝玉对于父亲的威严除了害怕,就是逃避,再有就是背地里的反抗与不屑。每逢贾政叫他,能躲就躲,躲不掉再壮着胆去见。就连薛蟠都知道要找到宝玉,以他父亲的名义传话,保管能快速找到。对于父亲、宝钗及湘云的期望,宝玉却厌烦得很,大骂博取功名之人为利禄蠢蠹,除了知道文死谏,武死战的愚忠,并无其他长处,他也不屑于做迎合文章顺应趋势。这种行为,已经开始对封建忠君思想有了动摇与抗议。

第二是追求奢华糜烂的生活与放纵颓废的情欲。吃喝享乐是《红楼梦》中花了很大篇幅来描写的过程。小说中有很多关于贾府饮食文化场血_的描写:如小姐,奶奶的生日宴、接风宴、中秋宴、诗社宴等宴会。写到的吃食,花样繁多。精美菜肴、各色果品数不胜数,精美绝伦。光是吃的粥就多得不得了,如燕窝粥、鸭粥、腊八粥、枣粥等,点心也是琳琅满目,如奶油松酿卷、桂花糖新蕉栗粉糕、酥藕粉桂糖等。刘姥姥进入大观园,眼罩见的全是她活了一辈子都没仃见过、吃过的东西。大观闻,真是让她大开了眼界,不知道世上的菜还可以精致得吃彳i出原味了。她在贾家吃的第一道菜为“茄鲞”,因不知道是什么原料做成的,就请教_t熙凤,王熙凤告诉她这菜名nLI茄鲞,须先把茄子皮刨了,取净肉,切成碎丁,用鸡油炸了。再将鸡肉脯子合着切成丁儿的香菌、新笋、蘑

湖北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菇、五香豆腐干子、各色于果子,用鸡汤煨干后再用香油淋,再与鸡爪子一拌算完成了。一道菜的工序如此复杂,刘姥姥当下就感叹这菜得要多少只鸡才可做得成呢。可见,贾家在饮食上非常奢华精美,相当地追求色、香、味俱全。贾家地位最高的人一一贾母,可以吃遍天下的菜蔬。王熙凤作为贾府的实权人物,每日所吃,也是极丰盛。平儿作为下人中最体面的一个,伙食的标准,规定为四样分例菜,而且不能与主子同食,就算主子邀其同食,也不能与主子坐一桌,须单腿跪在炕上站着吃饭。小说中,作者将各色人物放在吃喝享乐的场面里进行描写,以此呈现给读者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的同时,电向读者明示了当时的上层社会在吃喝享乐中除了极力追求食物的精美,场面的气派外,更是要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

如果说饮食是天下人活命的需要,其粗与精还不足以说明当时的社会风气的话,那么小说中关于情的描写,却足以说明当时世风的一个侧面。我们知道,《红楼梦》中的情,贯穿了整部小说的始终。小说以情开始,以情结尾。而情的种类又包含极广,《红楼梦》中既有纯洁的男女之情描写,也有非主流的同性恋描写,甚至不回避对违背人伦道德的乱伦恋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是天地之间最正常不过的情感,这里暂且先不论,乱伦恋也不在此讨论之列。这里要提及的是小说中对于同性恋这种社会客观存在现象的描写,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发生在男人之间的同性恋,比如贾宝玉、薛蟠对有着女性化外表的男性的迷恋;二是荒淫奢靡的娈童之僻:三是发生在女人之问的同性恋,如藕官与药官的暧味之情。

对于发生在男性之间的同性恋,小说中当属宝玉眷恋的同性对象较多,秦钟、蒋玉函、柳湘莲等人,他都与之温柔缠绵。他第一次见到秦钟时,便如有所失,痴了半日,自惭形秽。秦钟生得眉清目秀、粉面朱唇、身材俊俏,神态举止又害羞,这些女儿态,正是吸引贾宝玉的地方。对于名优蒋玉函,更是爱恋中生出一种恭顺。宝玉初次见到他时就觉得他妩媚温柔,心中便十分留恋。蒋玉函又与他互赠汗巾,把北静王给的茜香国女国贡品赠与宝玉,又叫宝玉把自己系的解下来给他系着,俩人情意绵密,可见一斑。

如果说宝玉对同性的爱恋,按小说的理解,被称为“意淫”,还只处于精神层面上的话,那么薛蟠对H性的爱恋则纯系肉欲之贪了。他看见柳湘莲长相英俊,举手投足间充满了洒脱之气,心生相思,总想把他弄到手。他的一番轻薄调戏之语,换来了柳湘莲的一顿猛揍。尽管如此,他却从不长记性。在小说第九回“训劣子李贵承申饬,嗔顽童茗烟闹书房”中,薛蟠进入贾家私塾,表面上假接上学读书之名,内心却揣着广交青年子弟之意,将私塾罩生得风流漂亮的“香怜”,“玉爱”哄上手。小说第七十五回:“开

.-2、《红楼梦》的怫教文化背最

夜宴异兆发悲音赏中秋新词得佳谶”中描写这个呆子,与人“抢新快”爽利,结果赢了之后,心中动了兴头,搂着打扮得粉妆玉琢的娈童吃酒。

发生在女人之间的同性恋,以伶人藕官与药官为代表。明知道自己是女儿身,却假戏真做,二人心里当彼此是恋人,恩爱夫妻。每日唱戏,亲热无此。药官儿病死,藕官哭的死去活来的,每天不忘,每节烧纸。实际上,小说中对同性恋的描写,当然并不只这些,像贾莲、贾蓉这等只用性不用情之人皆有份。我们说小说是一个了解当时世情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我们了解了当时的上层社会,就男性而言,对情欲是放纵颓废的,在生活方式上是奢华糜烂的。对于女性,情欲却是普遍的压抑。良家妇女不论贫贵,依旧只能束缚在理学禁欲的观念里。

世俗风气一方面追求奢华糜烂的吃喝享乐,放纵颓废的情爱生活;另一方面儒教依旧起着社会的风向标作用,指导着社群约定俗成的人情世故。虽然一些生活在奢华生活里的才子佳人开始怀疑正统的主流思想是否合理,无条件忠君思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着重与伦理关系的融洽,正道与邪道往往通过人伦来论定,故没有超越人际之上的正义论。各代统治者总把以和为贵,维持纲常作为主流思想,为了社会和谐,主流思想必然要打压这个突出的异端思想。这就使得个人纵然有更合理的要求,也无法对抗不合理的人伦思维。既然对抗不了强大的约定俗成的正统思想,超越时代的思想者在无力抗拒的传统之下,又不甘于被平庸人役使而挣扎着,那么延续老庄思想成为一种无奈的选择,要么看破一切,脱离红尘,做隐逸高士:要么只能做犬儒式的讥讽,目空一切,反对一切。而犬儒式的讥讽行为往往不得善终,且为一般世人厌,显然并不可取,小说中的人物无路可走,其价值取向的结果,自然是以隐逸或者遁入空门较理想。小说的核心人物偏离了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佛老思想里找到了安慰,这也许是作者在小说里要表达的个人思想,却也IF是作者无法排遣的忧郁。

(二)《红楼梦》中的佛教现状

《红楼梦》所反映的宗教现状大致可以归为三类:第一类反映的是宗教内部世俗僧道的信仰与处世之道;第二类则反映了世俗男女的宗教修养和信仰;第三类则是作者心目中理想化的神仙和佛道人物。

对于第一类情况,小说直接提到的人物有张道士、王一贴、马道婆、静虚、妙玉、贾敬等各色人物。张道士是清虚观的掌门人,处世老道,极懂得察颜观色,善于投入所好,处事分寸也拿捏得恰到好处,深谙看见相公说书,看见屠夫说猪的公关策略,所以

湖北大学硕卜学位论文

深得贾府位高权重的贾母喜欢。他有着出家人的身份,但却有着世俗的老谋深算,在为世俗消灾延寿的名目下过着游刃有余的自在世俗生活。王一贴相比较而言,地位就比较低了,基本上是个披着出家人外衣的江湖骗子,弄些什么海上偏方来哄骗人钱财,以此解决生计问题,至于出家人的道义修为却是没有。而马道婆更是连做人的基本道义都没有,专门弄些歪门邪道来获取钱财害人性命。至于老尼姑静虚,作为铁槛寺的女主持,本应该一心向佛,为人布道,多结善缘,可是却好干涉世事,拆散别人的姻缘。妙玉算得上是出家人中文化修养最高的人,而且出身高贵,模样又生得标致,家境又极富有,难免身在高处,心性很高。对于不搭界的贫苦人没有同情心,只有蔑视。刘姥姥喝过的茶杯,她嫌脏,要砸了它,全无一点出家人的慈悲,有违出家人的道义。佛门讲普渡众生,往往渡的对象都是受苦受难之人,用有色眼镜看人却是无法完成布道的。贾敬,是小说中可以找到的唯一不信佛教而对道教痴迷的人,他不同于一般的贵族老爷,他肯舍弃爵位,舍弃舒服而富足的生活,离开家到玄真观修身养性。他花重金刻印《阴陟文》,还亲自为《阴陟文》作注,相信世上有神仙,而且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得道成仙的结果。家里孙媳妇死了,他无悲伤,也不管事,只凭贾珍去料理。儿孙辈要给他过生日,他也不放在心上,其行为果然如他自己说的“清净惯了,不愿意在是非场中去闹”。再次,他很热衷于炼丹术,最终为此枉送了性命还不知道怎么了事。他从行为上看,完全具有了道家隐者的风范。大致讲来,第一类人物,虽然身在世俗外,但是心染世俗事。宗教不过是他们手上的工具,利用它来达到个人心中所想要的目的。

对于第二类情况,王夫人、惜春、刘姥姥、宝钗、宝玉等可算是代表,他们对宗教的理解各不相同。王夫人成天不问世事,常年吃斋念佛,心里却是放不下世事,当个人利益受到威胁,她还是会置佛教教义于不顾,如世俗功利之人不择手段以保全自身利益不受损失。信佛的目的只为佛祖满足其所求,保佑他们长久平安,富贵长存。可以说王夫人是贵族阶层净土宗信仰者的代表。惜春看多了大家族的你争我夺,人情冷暖,产生了厌世情绪,又受庄老消极无为思想影响,年纪轻轻就弄得心如枯槁。刘姥姥对佛教的态度应该算得上是盲目崇拜。她一出场,便是佛不离口。小说中描写刘姥姥第一次到贾府攀亲戚,她找阁瑞家的作牵引,周瑞家的满口答应时,他就念:“阿弥陀佛!”及见到王熙凤,便又“点头咂嘴念佛”。第二次来贾府听到吃的螃蟹竟然耗去二十多两银子,心里又感叹,口里又自然念起:“阿弥陀佛!"感叹那顿螃蟹宴花去的银子,够他们庄家人过一年了!后来留在贾府过夜,为取悦贾府太太、少爷、小姐们而讲述的茗玉小姐死后成精,及九十多岁老奶奶因吃斋念佛、感动观音菩萨而回报她得孙子的故事更是包含

二、《红楼梦》的佛教文化背景

着极浓郁的宗教气息。在大观园游玩时,贾母问她这园子好不好时,刘姥姥一开口又是念佛,又称赞大观园比画上画的还好看。当来到潇湘馆时,贾母提到用软烟罗纱糊窗子,刘姥姥还是忍不住口罩念佛,又说道:“我们想做件衣裳也不能,拿着糊窗子岂不可惜?"后来吃饭时,刘姥姥说怕打坏了瓷杯,如果用木杯就好了。他没想到凤姐还真的拿出了一套大木杯子,吓得连忙说:“阿弥陀佛!”等刘姥姥要回家去时,看着贾家送她的东西,她感动得不得了,乎儿在一旁为她清点物品,每点一样她就念一句佛,点完时念了几千佛。待向贾母辞行时,姥姥又得到许多老太太和姐妹们赠送的物品,这让她更是感激不尽,早又念了几千声佛。刘姥姥这个目不识丁的老妇言必称佛,看到大观园里的省亲别墅就条件反射般地爬下磕头,并自以为是宗教庙宇,盲目崇拜的行为不免有些搞笑。虽说她对宗教的教义一无所知,但这并不妨碍她在日常生活中把神佛当作她的唯一精神支柱。由此可见,当时普通百姓对世俗宗教信仰的虔诚到了五体投地的程度。至于宝钗,她文化素养高,悟性好,参禅厉害,思想上却不出世。她很自觉地把自己平常的行为举止严格地与儒家思想规范结合起来,成了封建社会温柔敦厚的典范。,她对儒家的理解非常透彻,《红楼梦》中无人可及。从宝玉参禅及她协助探春管理大观园时与探春的对话来看,可看出她赞同儒家的正统社会地位,认为人应该顺应主流大势,而男人就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至于宝玉,他对宗教的理解远在宝钗、黛玉甚至湘云之下。他有异端的想法,却无力对抗整个社会,只能以出家这种方式隐逸自己,也算是作者对社会不满意却找不到出路的一种无奈吧。

第三类情况,指的神仙化的僧道仙人,他们不过是作者为表达心中理想而虚化的人物。这些人物,如警幻仙姑、疯僧跛道,可谓全知全能.法力无边,关键时候总能现身,救人所急,化解困难。警戒世人不可皮肤滥淫,不可溺于情欲声色之中,要脱离梦幻,找对位置,认识自我的本来面目。警幺J仙姑在第h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中以情欲声色等事警戒宝玉,勿使他痴顽其中,步入J下途,又将金陵十二钗的正册、副册、又副册各女子命运归宿判词给他过目,以便他从中得到警悟,可结果却适得其反,宝玉不仅没有醒悟,反倒引发了他对风月之事的好奇,促使其性意识觉醒。贾瑞调戏王熙风,结果得到的是王对他多次的作弄,之后他一病不起,气若游丝时,跛足道人恰时出现,赠他两面皆町照人的风月宝鉴,告知他这尔_Jfi术白太虚幻境空灵殿,专治邪思妄动症,有济世保生之功效。并一再叮嘱他f万不r1丁照一面,只照它的背面,三日内包管治好。但可悲的足,贾瑞到死时都执迷不悟。这不得不让人感叹,这些寄托了作者心中理想,法力无边的=})111'th僧道,他们虽用心良苦,但若被度化的人无法领会,纵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然是佛法无边,却也无力救渡世人。宝玉最后出家,被疯僧、跛道挟持着回归原地,隐入茫茫大荒,正是作者找不到社会出路的表现,最终只能用神话的手段来划上这个不圆满的结局。12

三、《红楼梦》中的佛教义化内涵

三、《红楼梦》中的佛教文化内涵

《红楼梦》里的宗教,主要所指为佛教,其次是道教。那么,佛究竟是什么?简单的说,佛是“觉者”,是大智、大悲与大能的人。或者说是指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我们知道佛讲究人是平等的,人人皆可成佛。而然,起源于印度的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即受到中国本土文化浸染,魏晋以来,与儒、道二家由相互攻诘到相互妥协,再调和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其佛理已不再等同于初最的印度佛理,而是在继承印度佛教的基础上产生了新意。其发展的结果,形成如华严宗、律宗、密宗、禅宗、及净土宗等众多支派。

佛教宗派众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三支,一支是禅宗,另一支是净土宗,再一支是密宗。小说中所谈佛教,主要指fi{『两支宗教。禅宗的纲领就是释迦牟尼拈花微笑时对受众所说的一段话:“我有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①后来六祖惠能吸取了庄子追求自由之精神,两晋玄学家豁达狂放、纯任自然之举,再融入儒家性善之论及孝悌之说,形成了禅宗。禅宗应该说是极具中国味的佛教宗派,此后得迅速繁衍,明清时期盛极一时。禅宗因讲究悟,一般只在有一定文化修养的文人之间流行。

净土宗则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为唐代善导刨立。因其第一代祖师慧远曾在庐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净土,又别称莲宗。净土信仰源于古印度。古代印度人相信人生是苦的基本观念,寄希望于脱离现实的娑婆世界,而往生超越的净土世界。其宗旨凭借修行者的念佛行业为内因,辅以弥陀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达到往生极乐净土。该宗修行方法简便,且无阶级贫富条件限制,只要能念阿弥陀沸即可修行,故信仰者最多。小说中如刘姥姥这类人物正是社会底层大多数净土宗信仰者的代表。

那么道教指的又是什么昵?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与传统文化联系相当紧密。道教奉老子为教主,承袭了中国古代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传统,故其为多神教,它针对古人对R月星辰、河海山岳以及祖先亡灵有膜手1:习惯,从“天”、“地”、“人”、“鬼”四个方面论述其教义,并提倡无极、元极、太极三极,将中庸视为其教理。道教的主要行为表现为炼丹。炼丹又可区分为外丹与内丹。所谓外丹就是凭借月’炉或者鼎烧炼铅汞等矿石,制作成所谓丹药,供人服用,据说能长生不死。内丹,则指行气、导引、o(宋)普济著,苏渊雷点校《五兀灯会》卷一,中华书局,1984年10版13

湖北大学硕‘l:学位论文

呼吸吐纳之类的总称,将人体视作炉鼎,使精气神于人体内凝结成丹而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故此,道教的理想世界有两种,即世俗的和宗教的。世俗的理想世界把现实社会看成为一个公平又和平的世界。而宗教的理想世界则是“仙境”,道教追求得道成仙,超脱生死,在仙境中过仙人的生活。道教与其它宗教的区别在于道教并不认为人只有在死后才能到达仙境,而相信人的外在形体通过一些形式的锻炼可以达到长生不死,成仙以后也可以一样生活在普通人的世界里,做“活神仙”。罗天大醮是教道祭祀的主要形式,醮仪最早是于夜间,露天设供祭诸神。大唐《六典》中列有七种斋仪:黄、金篆、明真、三元、八节、涂炭、自然等斋。唐以后,历朝每逢国有大事或大灾,均召请道士在宫中或名山宫观设坛建醮,清代以后道教走向衰落。其教派主要有全真道和正一道两大教派。道教认为活在世界上是美好的,死亡却是痛苦的,《红楼梦》里道教人物提及不多,信奉的人主要是贾敬。他不问世事,离群修养,痴迷于炼丹,总想通过修道成仙而获得长生不老,最终却因此而丧命。可见,作者本人对道教的炼丹方式并不太有好感。

(一)《红楼梦》中佛教的“色空观"

《红楼梦》所要表达的主要宗教观念之一就是“色空观”。作者衡量小说人物形象精神境界高低的重要标准都是通过将人物置入色空这个大环境下来检验的。小说第一回开宗明义就说:空空道人“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怊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而道人取名“空空”,否定了对任何事情的执著,即便是对“空”的执著,也算是一种迷妄,可见小说要讲的首先是关于“色空”的问题。而色空,在佛教中却是有具体指向的。我们知道我国的佛教,深得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的影响。小乘佛教侧重于讲求个人解脱,苦修苦行,遁迹山林;提倡出世,主张禁欲;倡导四禅八定,以求得罗汉果位为目的。大乘佛教侧重于人生,既强调个人了悟,又提倡普渡众生,以佛国为净土,主张共同转化。大乘佛教注重修持悟道及人生真谛的领悟。中国佛教吸取了外来佛教精髓的同时.也融入了本上儒、道两家的一些精神,其在哲学上主要谈人生现象的本质,指出解脱人生苦难的途径及人£E应当追求的理想境界;并山此生发出关于人生、宇宙的“真实”探讨,形成了“缘起”、“无常”、“无我”的世界舰。《会川般符波罗蜜多心经》泌:“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①曹雩芹.《红楼梦》第一同,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9月版第l页14

三、《红楼梦》中的佛教文化内涵

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按此说法,那么宇宙万物,都因因缘和合而生,其在未生之前,本无此物,既灭之后,亦无此物。即使在其生后灭前这段时间内,也只不过是众缘凑合在一起的假相,本无自性可言。就如外在山川秀美,不过是众缘和合的产物,某天地震袭来,秀美的山川变成汪洋大海,那原来的山川也就不成其为山川,故此,秀美的山川只不过是一时的假相。在佛教眼里,世界由五蕴和合而生,五蕴分别指色、受、想、行、识。色指所有的物质世界。而物质又可分为两种类形:第一类形指不依他而有的元素,第二类形指依他而有的事物。不依他而有的“色”即“四大”和合而有,而“四大”指地、水、火、风。依他而有的事物包括“五根”和“五境”等,所谓“五根"指眼、耳、鼻、舌、身;而“五境”则指色、声、香、味、触。受、想、行、识四蕴共同构成精神世界。而受、想、行、识均系由妄想分别所致,终究皆无实体,所以是“空"。诸法自体空,佛家把一切外在可感知的对象都称之为“色”,而“色”的本质说到底就是“空",整个世界一空到底,就是大乘佛教对于“色”与“空”的合理解释。

相对来说,佛教认为世界的本性为“空",这个“空”表明本体原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必须要凭借外在假相才可呈现出来,感情必须借外在客体才能引起,故风月之情融入在客体的世界中。所以作者在“色空”观念中,融入“情”的因素就有了“因情而悟禅”的意味。但大乘佛教的“色”与“空"观传入中国后,与本土的儒、道两教融合,已与印度佛教有了很大区别。中国化了的佛教“色空”观,最讲究人对于世界的看法,这个看法用神秀与惠能二人各自的偈语对比说明能很好地把握这个“色”与“空”的分寸。神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心中有尘,尘本是心,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中罔古人对空的界定,往往把外界定为“不真空”。不真空,即以“不真”来界定“空”,虽有而非真有,也并非真无,因为若是真无,便不会缘起。这种具有明显中罔特色的“色窄”观念,体现于外在世界则表现为“人生无常,世事如梦”。这种无常,不可把握,说到底也足一种空的表现。《红楼梦》诸多人物的关系与命运充满了虚虚实实、空窀也色。小说中多处运用“盛筵必散”、“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千罩搭长棚,没有彳i散的筵席”等俗语来说明人生之回《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人一藏》第八册,北京:北京体育人学Ⅲ版礼,2009年6月版

曾徐义明注释《六祖坛绛》,郑州:中州古籍iI;版{},2008年lJJ版.15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无常。

《红楼梦》所提到的“色”既指男女间的情色,又指整个人生。揣摩小说构思,其“色空”观主要强调现实人生的虚无,提倡一种出世哲学。色即是空,而空即是无。小说从头至尾,都笼罩在浓厚的虚幻、空无氛围中。小说前五回,这种空无表现得最为集中。第一回作者就借《好了歌》来否定了世俗社会所追求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姣妻孝子等一切东西都是一场空,否定人对世俗人生的贪恋。将功名利禄、金银财富、娇妻孝子等一切外在物质世界看成虚无缥缈,不可把握的空,只有做神仙,放下这一切才是好的。这种思想将佛家色空观念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透出老庄的出世哲学与佛法的禁欲主义。

在《红楼梦》中,凡是过分纵情声色的男女,比如秦钟、贾瑞之流,往往把身家性命都弄丢了。原由在于不明情色之空的道理,一味贪色纵欲,终致命归黄泉。而“风月宝鉴”除了指对色欲的诱惑,更直指对世人的警戒和提醒。十二金钗之命运,宝黛之爱情,都不过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假相”。说是“空”,但又有些许淡淡的缠绵悱恻;说不“空”,却又如同水月镜花,到头来归于虚无,这情色终究还是个空。一曲《飞鸟各投林》,更是将色空、世间诸法无常作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刻画: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

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自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

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述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尽乌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o

这完全是在强调观色悟空,便是人生的最后归宿,而“落了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实在是“空”的最好注释,人们从滚滚红尘中超脱出来,要从假有中悟到性空之理。而预测惜春出家的《虚花悟》命运判词: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情淡天和。说什

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

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

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

上结着长生果。“

此判词将惜春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心路历程作了详细展示。在如诗如画的词句描绘出①曹‘哼芹.《红楼梦》第五luf,K沙:岳麓书社,1987年9月版第24页.

圆曹嗡片.《红楼梦》第五【廿|,长沙:岳麓书{},1987年9月版第23贞.16

三、《红楼梦》中的佛教义化内涵

来的却是“诸法无常”的图景,从自然界的“春荣秋谢”到人世间的“昨贫今富”,不过是转瞬即逝、变化无常的“虚花”罢了。作者要世人冷若旁人,视色为假有,由情色而悟空,涤荡尽尘世间的一切烦恼,由此而进入西方极乐世界。

(--)《红楼梦》中禅之精神与禅体悟

禅之精神与禅之体悟,是作者用来观察人生百态,感受世情的尺度之一。《红楼梦》通过诗词来塑造人,而禅味就体现在小说的诗词里,细细品味,处处皆有禅的韵味。当然,禅与禅宗是有区别的,禅讲究心注专一,而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最大体现,是人依靠内心精神意念高度专注,反观内心以消除杂念,达到觉悟与彻明的精神境界的一种修行方式。但禅宗不只强调按照禅定的方法修行,它还有一套建立在对佛教教义理解基础上的组织。佛教在印度创立后经由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再发展到小乘佛教终至大乘佛教,佛教的教义与思想逐步完善,并形成了系统化的佛学理论。佛教在两汉初传入国内,逐渐与中国传统儒家、道家思想相融合,中国化了的佛教已脱离了印度佛教,揉合了儒家心性学说与道家自然思想,至唐代开始占据了宗教界的主导地位。禅宗主张“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基本思想,讲求对人生意义的悟。它提倡的修行方法直指人生意义境界,提倡“N,G且N佛”,“法不外求"的理论要旨,这正是禅宗的根本。世人视宗教教义消极,但纵观宗教的根本,从存在的角度上看,宗教不但不否定生命,而且相当重视生命。佛教教义提倡众生平等,再细究到生命的本源,平等理念则是生命本质自由张扬的表现。当然,宗教中的平等与自由不能理解为是对彼岸世界的向往,而应当看作是对人格尊严的必然诉求,其内在指向是对生命的真切肯定,使人超越现实又不脱离现实,生命因此变得剧满而饶有旨趣。对此,李泽厚说:“否定生命厌弃世界的佛教最终变成了这种具有生意的禅果,并且通过诗歌、绘商等艺术王国给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增添了安慰、寄托和力量。’’①同时,禅宗在强调觉悟人生,体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思想宗旨时又提供了极为简便的修行方法。温金玉先生认为,“禅借助艺术的观点来美化人生,要求对整个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利害、是非、功过,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从而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在这~审美境界哩,尘世的思虑、外在的自然与其说是被抛弃,还不如说是得到了升华。”人i廿=IH佛法无处不在让人的生活富有意义,更增添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因此看来,若说禅是一种宗教哲学,还不如沈是一种人生审美境界更贴切。因为禅能使人物我两忘,超越现实存在,升华自我∞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之(庄玄禅漫述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版.

白温仑玉.《禅宗宗派源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jJ;版社,1998年.17

湖北犬学硕一}:学位论文

而使人生富有意义。

禅宗与其它宗教最大的不同就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强调的是“自心证悟”。故其传授教法须强调因人而异,而对佛法的理解也是因人而有所差异。禅在《红楼梦》中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表现为对空之境界的追求。佛禅“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追求一种无欲无求的空灵,抛弃各种杂念,从而使心灵升华到一种超功利的审美境界。这种澄明无垢的审美境界在《红楼梦》中多次出现。如小说第七十六回,黛玉月下咏诗:“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描写了鹤渡寒塘,而塘不留影,月照诗魂,而月无留影之心。诗境空灵清幽,诗人之心也随着这一池清水皓月,既映现着世上万物影子,却保持着澄透宁静的心态。而史湘云在《菊影》中有诗描绘菊花的情景:

“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

珑。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户

读此诗,我们脑海中会清晰浮现出疏淡摇曳的灯光,散碎的月影及缥缈的菊影意境,这意境是那么如梦如幻,迷离朦胧。而这些影像,实际上都不过是过往现实人生痛苦的经历在作者心灵上的再现罢了。宝钗制作的那个灯谜:.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晓筹不用鸡人报,五更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固

描写的是寂静深夜罩的香的燃尽熄灭,虽然没有任何人关心它的存在,但它却从来不计寒暑朝暮,也毫不关-t]4't-界风雨阴晴如何变化,只管自燃自灭。这种对“空”境界的追求显然已达到了:忘怀尘世的无我之境,但表现的却是一种随缘自适的状态。

其次,禅在小说中体现的是人的随缘任运,率意自适。人只有深切体验到世事的兴衰荣辱、人生变幻无常的痛苦后,才能够找到超越痛苦的途径。作者在佛教里找到了观照万物的标准,那就是禅宗不二法门和庄子“等生死、泯荣辱”的齐物论思想。宝玉顿悟时得出的一偈子:

“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

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徐义!¨J注释《六衬1坛绛》,郑州:中州古篇…版十l:,2008年1月版.

@徐文明注释《六卒H坛经》,郑州:中州古籍…版{l:,2008年I门版.

@曾雪芹.《红楼梦》第三_f.八回,长沙:岳簏书St.,1987年9月版第194页

国曾i哼芹.《红楼梦》第一二十二同,长沙:岳麓书}E,1987年9月版第l12贝@曾?哼芹.《红楼梦》第二十-L.I,氏沙:岳麓}5社,1987年9月版第110页

三、《红偻梦》中的佛教文化内涵

这里可看出:他唯有挣脱掉尘世的各种羁绊,才能超越“自我”而达到不以物喜,不已悲伤的无我境界,而获得了“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也无悲”的精神自由和忘我境界。这种精神自由和忘我境界皆是人之真性情的自然流露,体现在生活态度上就表现出随缘任运,率意自适的特点。禅的体验只有结合曰常生活,在行住坐卧等生活细节中才能有所了悟。如此,禅宗所主张的随缘就转化为平易和顺的人生境界,使人获得心灵的明净、安适,领悟到禅的真谛。

再次,禅在小说中体现在人追求禅宗的圆融境界。这种圆融境界表现为事物与事物之间的互相呈现,人不必从现象界外寻求超越现象的世界,不必离现象来求索本体。这种圆融境界在小说里表现为时间长短的圆融、空间大小的圆融。薛宝钗在《忆菊》诗里有云: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

知。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这诗表达的是夏秋之际时,宝钗见不到菊花而怅望西风的情景,之后笔锋一转,将思绪转到去年菊圃曾繁盛一时景象,如今却已荡然无迹。想着唯有在冷寂月夜的梦罩,才能见着想见的菊花,于是又盼望在重阳之际与之相逢。这样,将过去回置到了现在的位置,而现在又与未来交融。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三维空间里被回置到现在的某一瞬间,从而在时间上融消掉了过去、现在、未来三者时空的对峙与差别,将时间的单向流程转变为双向互融,蕴涵着时间上的圆融妙境。而空间的圆融,则体现在诗句中的江南归雁所飞、征妇捣衣时思念征人所在的边塞意境里,这些意境大都与宝钗所居之地大观园的环境相互涵摄,于此体现出了二维时间大小、空间大小上的圃融,当然更体现出“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的境界。

实际上,《红楼梦》佛禅意趣表现是正是已超越了人生痛苦和尘世利欲束缚,破除了“小我”,让,tl,灵达到空静淡泊,使万事万物互融,使人心随缘自适。毋庸置疑,《红楼梦》中的诗词曲是为塑造人物性格、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背景而采用的。这些诗词曲所蕴涵的禅意以及由此所体现的禅境,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体现了作者的情感世界和宗教情结。他,}-t不过借小说人物之口,结合自身生活经历,表达了自己对佛教禅意的领悟。’凿J;!.|j片.《红楼梦》第三f‘八I口I,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9月版第195页.19

湖北人学硕上学位论义

(三)《红楼梦》中佛教的“因缘果报观”

佛法讲因缘生力.法。宇宙万物动静生灭变化,皆是因果现象。佛教认为因是事物的本源,而缘却足架接因与果的助力,即指万物生起的一种互相交涉关系,果报是结局。由因得果,全助于缘的力量。佛法从心、色角度将缘分为四缘:亲因缘、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世间一切诸法生起都离不了此四缘。佛法按结果的方式将缘分为善缘、恶缘、无记缘。而果报按前世、今生、来世三世顺序而分为现果、来果、后果的三种。人所做的善恶,此生成熟招果的谓之现果;来生成熟的,谓之来果;在后来生成熟的,叫做后果。有如是因,招如是果,揭示了事物转化之间的一种必然。而果报成生时间有顺,究其因一为因的力量有迟早;二为缘的力量有强弱。世间诸人多有怀疑因缘果报,以眼见行善者,有不得善终,反受苦报,恶贯满盈者,日夜享乐,自由自在。《涅磐经》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业有三报,一现报,现作善恶之报,现受苦乐之报;二生报,或前生作业今生报,或今生作业来生报;三速报,眼前作业,目下受报。"u如此说来,好人今受苦报,不得善终,皆因过去所种的恶因,今已缘熟,须承受苦果,今生虽然做好,却善因薄弱,善缘未熟,要待来生,才受好果,反之亦然。恶人纵恶却得好报,没有惩罚,皆因他前生种的好因已熟,先享福报;今生造的恶因,恶缘未熟,尚等来生。可见,佛教处处讲究有果必有因,果由因生,因由果来,今生种何因,来世得何果。

《红楼梦》中的因缘果报的场合屡屡出现。首先,它体现在贾宝玉,林黛玉两位主人公的“木石前盟”关系上。宝黛“木石酊盟”所展示的是一个受前生灌溉之恩,于今生下凡以泪报恩,至来生泪尽而归的爱情因果悲剧。小说第一回就回顾了宝黛前世做j{J,之因:宝玉前世之神瑛侍者于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用仙水浇灌黛玉前世之绛珠仙草,使仙草得以久延岁月,受天地精华与雨露滋润后,脱却草胎木质,修成女儿身。得了灵气的仙草见神瑛侍者投胎下儿,领略世I’日J温柔富贵,遂决定足艮其后下凡,用一生H艮泪报答他前世浇灌之恩。于是,石头下凡历劫,绛珠还泪的因果报应在今生缘熟。此因缘果报蕴涵小说始终,所以贾宝玉,林黛玉之间的爱情实质上讲述的却足一个因缘果报的“还泪”过程a小说时不时会向读者点明他们之间前世的宿缘,以照应今f}J=“还泪”果报。小沈第三叫写宝黛初见,双方都有彼此好像在那聚见过的感觉,接卉贤?江j三摔j三,林黛玉就流泪,一见面就丌始了“还泪”行动。我们知道林黛玉在小晚罩伤心流泪成了

20。姜子夫主编.《人般涅磐经》,北京:大众文艺}}:版衬:,2005年1月版

三、《红楼梦》中的,弗教文化内涵

家常便饭,诸多动人情节,譬如“黛玉葬花”、“宝玉挨打”、“睛雯送帕”、“风雨夕闷制风雨词”等情节没有不眼泪涟涟的。明明起初心情很好,但最后她总会乐极生悲,从开心到梨花带雨,转瞬完成,世人只谓是佳人天生多愁善感,却不知她的“泪”是用来报果的。当林黛玉告诉宝玉近来泪好像比往年少了些时,宝玉还当她是疑心,那有会少泪的道理,只劝她想开些,保重身子要紧。但不久,当黛玉虬一点泪也没有了”,前世宿缘了了,魂归原处。因缘果报随之消失,留给读者的只有无尽感叹。除此,刘姥姥的知恩图报,蒋玉涵与花袭人的汗巾情缘,王熙凤的机关算尽,王板儿与巧姐儿的拂手情缘,无不是因缘果报的体现。

从宏观上体现了因缘果报关系最深刻的当属贾府荣败。《红楼梦》中的宁荣二公浴血奋战,为子孙积攒下了一份庞大的家业,种下的善业使得贾家名噪一时,成为名门望族。然而人在钟鸣鼎食的富贵之家,终日不思进取,自然会坐吃山空。“生齿繁盛,事物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多,运筹谋划者无一,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尽上来了”①最可悲的是“这样的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却一代不如一代了”。@实际掌权者,八面玲珑的凤姐只为了自己打算,贪脏枉法,好弄权柄。而贾家的后辈青年男子,要么不学无术,要么不思进取,要么纵情声色享乐,他们仗着祖辈的军功得来的富贵,终于如“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这些上层贵族在领取朝廷俸禄的同时,还通过征收地租、发放高利贷、贪污受贿等各种手段,处心积虑地疯狂敛财,只要能捞钱的法子都能想尽,敛财的同时却挥霍无度。秦可卿的葬礼,做法事动辄就请几百和尚道士,出殡时用了百余辆的车轿,浩浩荡荡摆了三四里远,场面如“压地银山一般”,对于巨额花费.主子从不计较,只要排场阔气就好。而省亲别墅的奢华程度连久居皇宫的贾元春看了都感叹太奢侈过度了。贾家的仆人之多,仅供贾宝玉使唤的丫头就有二十多个,几十口之家竟然得有几百仆人彳‘够使用。人口多必将开支大,但这些费用支出再大,贾府也不会去省俭,外面的排场还是要的。贾府被抄家时,抄检出来的珍宝都是价值连城的国宝。而“所抄家资,内有借券,实系盘剥。”,*n-j-见其主要财产都足贪污、盘剥而来的。但真『F影H向大家族哀败下去的却是贾府及姻亲家的男子的不成器,那些重要男予如贾赦、贾珍、贾琏、贾环、贾蓉等,无不过着生色犬马的糜烂生活,寻花问柳、不学无术、买官买官、聚众斗睃、情欲乱伦无所∞曹雪片.《红楼梦》第二回,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9月版第7页.

。l叫上.

“曹,-q-芹.《红楼梦》第五同,K沙:岳麓书社,1987年9月版第26页.

“’曾省芹.《红楼梦》第七十口q吲,陈沙:岳麓书社,1987年9月版第372页.21

湖北大学硕+学位论文

不为。难怪柳湘莲对贾宝玉说:你们贾家,除了门口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如此情况,荣极一时的贾府怎能不衰败下来。

《红楼梦》从字面上最能最能体现这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论,莫过于《飞鸟各投林》,这首曲子将佛教中善恶果报分析十分到位。它直接指出:为官而富贵的一拨人,如贾赦、薛蟠等之流,因仗势倚财,恃强凌弱,荒淫无度,草菅人命而招致抄家丢官,钱财散尽、家道中落之果报;无情的如王熙凤之流,因为好弄权柄,重利盘剥,到头来机关算尽而反误了自家性命,又因为偶尔对刘姥姥济困扶贫所结的善缘,而使巧妇儿死里逃生,这是最分明的因果报应。欠泪的如林黛玉,前世受神瑛侍者甘露灌溉得以延命,用今世一生的眼泪还他,眼泪流尽时,命也终结。冤冤相报是缘于凶果循环,分离聚合是起于前世业因,生命短暂只因前生作了恶业,长寿富贵皆因前世积善。看破世间功名利禄者如贾宝玉、妙玉等人,无奈遁入佛门以追求个人认为的人生最高精神境界;痴迷风流情爱而看不透浮生若梦者如尤二姐、尤三姐等只能在情场枉送了性命。这些不过就如众鸟吃完食后各自飞散,到头来仅留下白茫茫一片“万境归空"。作者以一首曲子叹尽现了过去、今生、未来的三世果报。小说中的因果报应论,如同冥冥中一只大手,操控了所有人物的命运,一定程度上规定了小说情节的走向。

(四)《红楼梦》中的佛教苦谛

佛教之所以在中国古代大放光彩,就在于它弥补了中华文化在人生关注方面的严重不足,中国的诸子百家主要讲究治国平天下,却不太关注人的本身,而佛教对人世的生、老、病、死却非常专注和纯粹。每个人在人生中都会遭遇到各种坎坷,甚至灾难,而这些坎坷或者灾难总归起来就是一个“苦”字,苦谛是佛教最基本的人生观。佛教教义认为,世间好比苦海,人来到世间就是为了受苦,人生是苦难的历程。也就是说三界众生之六道轮回,所赋予的一切存在,无不都是苦的表现。佛教将人生的痛苦按不同性质划分为“二苦”、“四苦”、“八苦”等无量诸苦。佛教所说的“二苦”指客观存在的苦与个人主观感受到的苦,即外苦与内苦;而“四苦”,为人的生、老、病、死这四种苦难;至于“八苦”则是在“四苦”之上再加上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蕴盛苦。总的来讲,佛教认为人生诸苦的产生受制于自然规律及世问众生在情与欲等方面的吲执与贪欲。佛教以“八苦”为主。小况罩,作者也许并非主观故意,但卸以真切的感受、动人的情节将人生中常遇的各种苦痛描述得淋漓尽致,让人深悟人生皆苦。其实,苦的原因无非就在于人有无法实现的“欲望”,而要摆脱“欲望”,就得要把

三、《红楼梦》中的佛教义化内涵

这个世界看得简单一点,也就是要看“空”。但说来容易做来难,识得苦之根本,但能放得下来又有几人。所以各种苦感,才会伴人一生。佛教认为,世上个人的名利得失与人生的荣辱祸福都不过是一时虚幻,众生受苦受难究其原因,实为放不下心中的欲望,故以虚为实,并执着追求虚幻不实之物。《金刚经》有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复如电,应作如是观。"。故此,佛教认为浮生如梦,一切世事既然都是虚幻,追名逐利实为不必。’

所谓“生苦",不但指人在出生时所经受的痛苦,更涵盖了人降生后一生所受的苦。活在人世间本来就是苦。要想解脱苦,就只能是学“无生’’之法。对于初生之苦,婴儿因没有意识,奔生路上体会不到生苦,但于母亲而言,这种苦痛却如奔死,无法用言语能形容得出。生的第一触感便是痛,而这种痛,将在接下来人生中贯穿始终,牵牵绵绵,缠绕不去。从身体上的磕碰外伤痛到日后成人为生计奔波,无一不与苦相关联。《红楼梦》中,整个都是关于生苦的表露,为家庭生计奔波劳碌、为个人名利追逐算计等……贾雨村为了高官厚禄,从一个想有所作为、想干一番事业的负责任的男子汉变成了一个唯利是图、忘恩负义、阿谀逢承的小人。虽然官场春风得意,风光无限,但其背后,却做了多少违背了自己意愿的事情,隐藏了自己多少个性才换来的?他往上爬的过程中难道不因这些而卑微,而辛酸么?香菱,这个老实又冰雪聪明的姑娘,生来不知道父母姓名,连自己多少岁也不得而知,还被当牲口一样贩卖了几次,落在薛蟠之手,却还要在夏金桂的淫威之下才能求得到生存,这种苦痛,更是生苦。贾府家的丫头,就算平日里很体面的,也难脱生苦之命。能在贾莲之淫、王熙凤之威下生存下去的平儿,显然不是一般人,生之苦痛只有她自己知道。鸳鸯,这个贾母十分满意且得贾家上下尊敬的丫头,其日子却也不甚如意,活在贾赦的阴影之下,精神上始终不得安宁。贾母过世,依靠消失,她只得出家为尼姑才能躲过贾赦的魔爪,于晨钟暮鼓,青灯黄卷下打发寂寞光阴难道是她这样的年轻姑娘愿意选择的吗?可见生苦于她而言-.i乜道不尽的。

对于老苦,人都要面对。老,是任何人无口丁避免的,也是人人所不愿面对却又无可奈何的规律,如若可以用钱财留住时光,估计老去的人,只要有钱}ls…-;-Jfr-】q匕己都愿意这么做。人生不满百,老来万事休。人一旦老化,身体智力精神逐渐衰退,诸事皆会力不从心,除了心理上多一份l}{:故与微漾的伤感,也三l能看千帆过JS,任肯符爬蔓,将不安分收敛而归于平淡。老,除了带给人生理的苦痛外,于女人而者‘,更添一分痛苦,所以美人迟薯的叹息无不充满了感伤。而人成了老者,一切激情都归于平静,与年轻一代的隔阂、q陈秋f,尚荣译注《金刚经.心终.坛绛》,北京,中4#书局,2007年12』J版23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冲突将无法避免,这无疑更是苦不堪言的老苦,除了无奈接受无法抗拒的生老规律还能怎么样呢?请看宝玉对老苦的感受。“慧紫鹃情辞试莽玉",惹起宝玉怕黛玉离去而病了一场,多日未到园中走动,病愈后他从沁芳桥一带散步,看见柳垂金线,桃吐丹霞,山石后的一株大杏树,花己全落,叶稠阴翠,豆子大小的许多小杏结在树上。宝玉心想病了几天,竞把杏花辜负,不觉到绿叶成阴子满枝了!因此仰望杏子不舍。联想到邢岫烟已择了夫婿一事,不过二年,便也要“绿叶成阴子满枝"了;再过几日,这杏树就会子落枝空,再几年,岫烟也免不了乌发如银,红颜似槁。因此,不免伤心,只管对着杏树叹息,满心的无奈,伤感。

病苦有身病和心病之分。人自呱呱坠地,病就相伴而生,虽说人的四大假合之身,难免有寒热失调之时,不过病却因人而异。小病是小苦,大病则是大苦,长年生病就更是苦不堪言。身体有病,百事难为。身病之苦不过使身心备受折磨和摧残,心病则会因遇失意之事而内心忧悲,甚至于精神崩溃,枉送性命。《红楼梦》中描写病苦相当广泛,主要人物几乎都在生病。丰满健康的薛宝钗吃冷香丸、漂亮刚烈的睛雯贴西洋膏药;大病如王熙风患崩漏、香菱难产等;而长期生病者如贾宝玉、林黛玉等更是让人感觉病苦无处不在,当然,林黛玉是身病与心病兼有。在红楼诸人中,林黛玉可算是病苦最典型的代表。她的身病,正如她自己所说:

“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

配药,皆不见效。……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

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生。”。

但更严重的则是她的心病。爱恋宝玉,疑心宝玉,糟蹋身体,心病无药可医,因此她生命的流逝更要快于身病。

佛门教义的核心就是“空”。人的肉体的死亡导致人的毕生追求最终荡然无存,毫无意义。因此,“死苦”将曾经存在过的一切彻底毁灭掉。佛教认为,世间诸事的存在,表象为“有”,但实质为“空”。世I训众生往往只见表象“有”而不见实质其“空”。烦恼徒生,不得解脱。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永久,都有一个生、发、异、灭的过程。那么,佛教“八苦”中,“死苫”厦是诸种痛苦中最大的痛苦,虽然说宇宙力.物,生死相间,周而复始,那么夕E之于人,也就不足为异了!但是,人都有放之不下的东西,再者肉体上和精神上均遭受四大分离之痛苦,使人对“死”甚为敏感。《红楼梦》中,死亡是常见的,而死亡形式也多样,有吊死的、自杀死的、病死的、遭谋害死的、被胁迫死的、∞曹嗜芹.《红楼梦》第三l口I,长沙:岳麓书{f:,1987年9月版第14页.24

三.《红楼梦》中的佛教文化内涵

受凌辱死的,可谓一个比一个痛苦。而其中,又以秦钟和赵姨娘对死的体验最深,死苦最大。对于秦钟之死,小说中云:

“那秦钟旱已魂魄离身,只剩得一1:2悠悠余气在胸,正见许多鬼判持牌提

索来捉他。那秦钟魂魄那里肯就去,又记念着家中无人掌管家务,X./.6挂着父亲还有留积下的三四千两银子,又记挂着智能尚无下落,因此百般求告鬼判”;①

而赵姨娘死时大叫:“打杀我了!红胡子的老爷,我再不敢了!"一时双手合着,一时叫疼,眼睛突出,嘴流鲜血,头发披散,人人见了都感觉害怕而不敢近前。她痛苦得自己拿手撕开衣服,露出胸膛,苦时状况实在难堪。秦钟死时心里放不下家产和情人,死时心苦;赵姨娘做事问心有愧而精神崩溃,死时身心皆苦。

人生在世,父母夫妻、兄弟姐妹、朋友亲戚间和睦相处,一朝父子东西,兄弟南北,朋友杳无音信,骨肉分离,甚至阴阳相隔,必痛不欲生,所谓“无情何必生斯世,有好都须累此生。”。此即是爱别离苦。虽说生死离别,是人间惨事,但爱别离苦,谁也无可避免。“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第五回)说明红楼女子个个命薄。金陵十二钗中,病死的病死,守寡的守寡,流落的流落,少有善终。就算命运稍济一点的探春也难逃爱别离苦: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散。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

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

也,莫牵连”。国

一首《分骨肉》将探春远嫁难舍骨肉亲的那分无奈矛盾心情刻画得细致入微。这好强的玫瑰花儿也逃脱不了爱别离苦,空留悲苦于心细细品味。

有利害冲突,两不相容的人,偏又聚会在一起,愈是互相怨憎的人,愈被安排在一起,如影随形,这便是怨憎会苦,正所谓“不是怨家不聚头”。《红楼梦》中夏金桂之于香菱,秋桐之于尤二姐,柳湘莲之于薛蟠,就是明显的怨憎会苦。怨憎会苦容易给人带来祸患,当恶果临门,后悔也迟。要避免怨憎会苦,需要“忍”字为先,时刻“忍耐”才可化解。

人生活在世界上,常为财色名利所累。有人知足常乐,更有人奢望尼度。奢塑无度者必千方百计追逐寻求,求不得时顿生痛苦,这便是求不得苦。此苦在《红楼梦》中比∞营嗜片.《红楼梦》第十六回,长沙:岳麓二}弓社,1987年9月版第82贞

。农枚.《随同诗话》卷f’,北京:京f仁…版利:,2004年l门版.。’世’葺片.《红楼梦》第五刚,长沙:岳簏书社,1987年9月版第26页.

湖北大学颁‘lj学位论文

比皆有。木石前盟姻缘渺茫,二玉两人“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才有“水中月”、“镜中花”之痛苦。贾瑞贪求王熙风美貌而起邪心,直至送了性命才罢休。山谷易满,人欲难平。人只要不知足,这“求不得苦"将如影随形般地缠绕,直至心力交瘁而亡。

《红楼梦》中的“人生唯苦”思想与浮生若梦的“色空"思想是相辅相承的。小说中的人物,要么冰雪聪明、富贵泼天,要么精明能干、才貌双全,要么才高八斗、文雅脱俗,但都无法逃出“苦”谛命运。小说中所写的种种苦况,无一不是作者所亲身体验的切肤之痛,尽管悲凄微弱,但它是作者承受种种人生苦难后发自心灵深处最真切最深刻的人生感受,所以展示在读者面前时,它十分具体、生动、感人。

(五)《红楼梦》中佛教的“慈悲救度黟的职能

大乘佛教认为,人世间的一切烦恼和痛苦都来源于人们的分别心。即是说现象世界的一切差别,起源于人们的这种分别心。人因分别心而生出我执、法执;生贪、嗔、痴三种毒心,终成种种颠倒妄想,最终陷于无尽的苦恼与无边的苦海而无法解脱,而要彻底解脱出来,就必须以无分别的、平等的“般若”智慧,从根本上去除人们的分别心。

《红楼梦》书中有关宗教行使慈悲救度,点化众相的场合相当多。最深刻的莫过于第一回一僧一道点化甄士隐,第十二回僧道点化贾瑞的过程。甄士隐生活富裕,性格恬淡,淡泊名利,热心助人。他见贾雨村是个人才,于是在经济上接济他,支持他赶考。这样的一个人品似神仙的人,对他的点化,却也费了一番功夫。第一次点化,书中原文如下:

甄士隐闲坐书房而朦胧睡去后,梦里他进了一地,却不知道此地是何处

时,见得一僧一道边走边谈关于神英侍者想要下凡,绛珠仙子为了报答他的灌

溉之恩,也准备下凡,用终生的眼泪还他之事。甄士隐忙上前施礼笑问道:“适

闻仙师所谈因果,实人世罕闻。但弟子愚拙,不能洞悉,若备细一闻,大开痴

顽,弟子洗耳恭听,可免沉沦之苦。”二仙笑道:“此乃玄机,不可预泄。到那

时不可忘我二人,方可跳出火坑矣。”刚说完话,忽然到了一个大石牌坊跟前,

上书四个大字“太虚幻境”,他刚想跨进去,忽听霹雳一声,若山崩地陷,甄士

隐大叫一声,从梦中惊醒。定睛一看,烈日炎炎,芭蕉冉冉,所梦之事便忘了

大半。回

。曾香芹.《红楼梦》第一回,长沙:岳簏书社,1987年9月版第3页26

三、《红楼梦》中的佛教文化内涵

据此可见甄士隐听到却正是小说习惯用主要人物的因缘故事,即情色来点化他,士隐正求两位神仙指点迷津,神仙却说:“到时别忘记我二人,便可跳出火坑。”可见两位神仙已看出他未来的命运,料到他日后必然得道出家。第二次点化转到甄士隐家庭上来,当他抱着三岁的女儿英莲当街的大门口玩耍,

一僧一道走来见了英莲,便大哭起来,并对他说:“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

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舍我吧!”甄士隐知是疯话,抱著女儿要进门。那

僧指著他大笑,口内吟了四句诗:蚝质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

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息火灭时。坳

这大哭、大笑中说的话暗里告诉他,女儿英莲的命运很苦,而且会连累爹娘,将来婚姻上要受到薛姓男人欺负;元宵佳节后,士隐家将会因一场火灾而元气大伤。对于神仙如此清楚的点化,士隐却还处在我执的无明阶段,待他岳丈哄完他的钱财,见他越发穷困便骂些难听之词让他急忿怨痛,百感交集。他已从无明状态进入了我悟,机缘已到,神仙使用一首“好了歌”点悟了他。小说借神仙之全知全能,用洞悉未来的眼光,在时间相始终的无限久长的经历与上天入地的无限广阔的空间,将人的历时经验渗透到共时的,即时的体会中去,用以淡化、虚化人物的情感,甚至整个的现实世界。警诫世人对待情感生活,始终要持一种超然物外的理智态度。他们先后点化了甄士隐、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柳香莲、贾瑞等人。但能通过自身顿悟并战胜内心业障者只有甄士隐、柳香莲两人。其余各人,或因未曾悟透,或因虽悟透但心魔未除而不甘受度。甄士隐是神仙一流的人物,悟性极高,一曲《好了歌》形象生动地揭示了芸芸众生的生命状态,使他悟透了“万境归空”,于是头也不回,同道人飘然而去。

而对柳香莲的点化,则又是另一番景象。第六十六回,柳湘莲梦见尤三姐后惊觉,睁眼一看,他所在的地方竟是一座破庙,旁边坐着一个跛腿道士捉虱,柳湘莲起身稽首相问:“此系何方?仙师仙名法号?”道士笑道:“连我也不知此系何方,我系何人,不过暂来歇足I面已。”柳湘莲听了,不觉冷然如寒冰侵骨,掣出那股雄剑,将万根烦恼丝一挥而尽,便随那道士,不知往那覃去了。用佛家术语说,柳湘连也“顿悟”了人生无常,色空不二的禅理,并去掉了内在心魔而白度。

与甄:卜隐、柳湘莲的“顿悟”恰好相反,贾瑞却执迷小‘Iti,枉送了轻轻性命。在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跛足道人征贸瑞生命垂危时刻,应Q曾雪芹.《红楼梦》第-Ial,艮沙:岳簏书社,1987年9门版第4贝

湖北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贾瑞爷爷之求将褡裢中的一面镜子交给贾瑞,明白交代他镜子的来源与功效:此镜出在太虚幻境,专治邪思妄动之症。并叮嘱他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包管就好。贾瑞接过镜子,照背面,竟是一个骷髅立在里面;照正面,见凤姐站在里面招手,他心中一喜,荡荡悠悠进了镜子,与风姐云雨一番,如此三四次送了命。道人点化贾瑞,贾瑞却沉溺于情欲而致死不悟,始终处于我执无明状态而不能渡脱。

可见,宗教救渡,成功与否,还在于人本身的情色悟空,以清净本性,无欲无求才可。

四、《红楼梦》中佛教运用的意义

四、《红楼梦》中佛教运用的意义

通过分析小说中佛教的文化内涵,我们明白,它作为传统文化积淀的一部分,对《红楼梦》的创作,影响非常之大。具体说来,大致有如下几点:首先,它在小说中的作用和意义,表现为控制着整部小说的叙事结构及大致规定了小说的走向;其次,帮助作家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再次,增添了小说主题的悲剧色彩并影响着作品的审美风格。

(一)佛教思想的运用对小说叙事结构的影响

《红楼梦》作为鸿篇巨著,却能把人物、事件、情节和细节都安排得有条不紊、详略有序,表明作家构思的巧妙。探讨小说的叙事结构之前,我们先从小说文本的一个情节开始着手,看看作者对作画布置谋篇的看法。《红楼梦》第四十二回宝钗论画时有一通议论,原文如下:

如今画这园子,非离了肚子里头有几幅丘壑的才能成画。这园子却是象

画儿一般,山石树木,楼阁房屋,远近疏密,也不多,也不少,恰恰的是这

样。你就照样儿往纸上一画,是必不能讨好的。这要看纸的地步远近,该多

该少,分主分宾,该添的要添,该减的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这

一起了稿子,再端详斟酌,方成一幅图样。第二件,这些楼台房舍,是必要

用界划的。一点不留神,栏杆也歪了,柱子也塌了,门窗也.fi4竖过来,阶矶

也离了缝,甚至于桌子挤到墙里去,花盆放在帘子上来,岂不倒成了一张‘笑

话’儿了?第三件,要安插人物,也要有疏密,有高低。衣折裙带,手指足

步,最是要紧;一笔不细,不是肿了手就是瘸了腿,染脸撕发,倒是小事。母

这段话的意思大致说了三点:一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总体结构要有“界-90”;二是剪裁和情节发展线索的关系,要有添减藏露;三是总体布局要和谐匀称,疏密问隔须错落有致,不要出现歪、塌、倒、离、挤、肿、瘸现象。其实,不仅作画如此,写文章又何不是如此呢?这段议论,实可看作是作者启发我们了解《红楼梦》结构的最好提示。

一般来说,优秀的小说总有一个好的丌头,古人谈到写文章的法则,有“风头、猪肚、豹尾”之说,所谓“凤头”,指的就是文章起头要漂亮、吸引人,下笔就能抓住读者的Ⅱ艮光。但怎样的开头-.d4算得上是“凤头”呢?许多大-.d。的作家们为我们留下了可供借鉴的经验。比如张爱玲的《金锁记》是这样开头的:

曾?叶芹.《红楼梦》第四十二回,K沙:岳麓书社,1987年9月版第212页29

湖北人学硕J二学位论艾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

的月亮。年轻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

轩信笺上落了的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

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

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①

这个开头,一下予抓住了读者的心,大、圆、白的月亮给人一种美丽又苍凉的想象空间,而这美丽的月色似乎被一种虚空所笼罩,使人想起月宫,想起嫦娥,进而想起三十年前美丽而苍凉的故事。这样的开头,的确很美,很自然地过渡到主题,但是这样的开头与《红楼梦》的开头还有些区别,因为《红楼梦》的开头,既有故事情节,又有统领全书思想结构的作用,同时还可使读者看到全书的走向。作者如此开卷:

“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谙则深有趣味,

待在下将此来历注明,方便阅者了然不惑。”国

随后便引出了女娲炼石补天时剩下的一块顽石,因“无材可去补苍天”,“遂向人间惹是非’’的神话。

《红楼梦》是反映现实主义的力作,却用神话开头,何由?一言以概之:第一为吸引读者,第二为逃避政治迫害,第三为控制全书走向。第一、第二原由无需赘述,这里只探讨第三条原由,即以神话传说开头在小说结构上的意义,它对小说的布局谋篇有何作用?第一回,书中交代贾宝玉生命历程为石头“幻形入世”,尝遍“尘缘滋味”。其性格核心特征表现为离经叛道。作者在小说中始终流露出无才“补天”的隐隐遗憾,而使全书对封建社会各种弊端的批判蒙上了一层怅惘情绪,而这种情绪照应开头神话传说无才可补天的思想,这说明神话开头在艺术构思上起着统领了全书的结构。

我们且看作者借石兄之口的宣示:

历代野史,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奸淫恼恶,不可胜数。更有一种

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荼毒笔墨,坏人子弟,又不可胜数。至若佳人才子

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

子文君,不过作者磊?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

姓,叉必傍出一小人,其间拔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且环婢开口,即者也

之乎,非文即理,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竞不如我

。张爱玲.《张爱玲文集》第2卷,北京:f。月文学l叶j版}I:,2008年11月版第212页

。曾当芹.《红楼梦》第一回,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9月版第l页.30

刖、《红绩妙》中佛教运用的意义

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

亦可以消愁破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至若离合悲欢,兴衰

际遇,则又追踪摄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

在这一段话里,曹雪芹批评才子佳人小说创作惯用的烂路,表明他的创作基于现实,神话传说相当于说话人的“入话”,从结构上来说,它是打开这部杰作的总钥匙,给读者提供一个准确衡量《红楼梦》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尺度。从甄士隐开始,小说才逐渐引入主题。这位乡绅淡泊名利、善良好友,女儿的失散给他致命一击,接着失火逢灾,家产尽毁,尝尽老岳丈的人情寡薄,经跛足道人点化,悟出《好了歌》的深意,其解注如下: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

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

头堆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

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梁,谁承

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

裳!。

解注完《好了歌》,甄士隐随跛足道人飘然而去。甄士隐的故事,在结构上有三重含义:其一,暗示了香菱命运,说她命运应怜,这为第四回的内容埋下了线索;其二,对全书结构有象征意义,隐喻了整个故事的悲剧性,对全书起到了统摄作用;其三,暗示着部分重要人物的命运结局,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小说的情节走向。这三重含义,既贯穿了前五回情节,又隐括全书,起着极重要的关联作用。

第二回,作者由贾雨村削去官职后说起,引出了冷子兴演说荣囤府,点染出贾宝玉等人所生活的典型环境。作者从贾雨村削职后“游览大下胜迹”的悠闲生活着笔,写他到苏州盐政林如海家去作西宾,顺手引出黛玉;再写附村住野村}I!li肆中偶尔碰到旧相识古董商人冷子兴,于是两人拿“都中新闻”作为卜^酒淡资,便很自然地过渡到演说荣国府。如此,读者在正式故事丌始之前,先对典型人物和典型J;4:境有了大致印象:贾宝玉衔玉而生,性格怪僻,言语乖张。而贾府则是:

“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

。曹丐芹.《红楼梦》第一同,K沙:岳簏书十1:,1987年9门版第2贝

岛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口J,&沙:岳麓书{I:,1987年9月版筇5页31

湖北大学硕卜学位论文

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

却也尽上来了。——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

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竞一代不如一代了!”。

在冷子兴的“演}兑”中,又插上了贾雨村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介绍以及“应运而生"、“应劫而生”的评论,这样安排,文笔活泼,过渡自然。读者看来,一点也不觉呆板乏味。

第三、第四回,笔墨转入对林、薛二人家世、出身的介绍。鉴于林、薛二人形象的对立,作者将她们的出场安排也有对比,写法也完全相反:写黛玉注重泼墨,写宝钗却相当惜墨;写黛玉家世从简,写宝钗家世从详;写黛玉进府重点落笔写贾家的华贵,写宝钗进府注重交代薛家的霸道乡里;写黛玉进府侧重介绍贾府内眷,写宝钗进府重点介绍贪官外戚。通过安排黛玉出场,详细写了荣府的庭院结构、室内陈设以及礼仪上的繁文缛节,展示了“诗礼簪缨之族”的贾家排场阔气。进一步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同时又利用黛玉礼见贾府男女主子的机会,详略得当地介绍了贾母、王夫人、邢夫人、王熙风、探春、迎春、惜春以及贾宝玉,文笔洋洋洒洒,场面热闹非凡。安排宝钗出场,交待简单,只说她随母、兄进京待选,而将笔墨重点放在了对薛家的富和霸的介绍。写其富,蜻蜒点水,一笔带过;写其霸,却详尽陈述,通过“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的叙述,又顺便交待了四大家族“一损皆损,一荣皆荣”的关系,再很自然地补写了英莲被拐后的遭遇以及贾雨村的贪赃枉法、忘恩负义。

至第五回,先写警幻仙姑把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等六十个女子统统在“薄命司"里,而且对十二钗正册的十二二女子即薛林二冠,贾家四春、凤、纨、秦、巧、湘、妙,都配有图有诗有曲,暗示了这些人物的命运和此书的宗旨,这为全书的结构和情节发展提供了一个总的大纲。太虚幻境,实际上是作者心中的理想世界;大观园,则是与理想世界相对立的现实世界。在理想fU:界罩,“情”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现实世界里,“情”受到了无情的扼杀。

《红楼梦》第一回以神话起头,从虚拟世界开始着笔,之后进入现实世界,然后又回到虚拟世界,至第一h阿IJ:,A‘将书中主要人物及其生活的典型环境交代清楚,并为各主要人物最终命运和小说的未来走向埋下了伏笔。如此,前五回在全书中的结构意义和作用就非比寻常,成为全书结构的经纬。此后,主要人物的悲欢离合、四大家族的兴衰际遇在前五回定下的框架与基调罩同步发展。

∞曹雪芹.《红楼梦》第--10I.长沙:岳麓书}f:,1987年9月版第lO页32

四、《匀楼梦》中佛教运用的意义

那么,书中主要人物的结局及全书的走向为什么会在前五回定下的框架与基调中展开呢?实际上,《红楼梦》前五回内容,存在着一个由盛及衰、由色到空的逻辑结构。正是这个逻辑结构的存在,才使得前五回具有了引领整部小说内容的作用。小说第一回介绍石头的目的,实有作者的深意。由《石头记》到《情僧录》再到《风月宝鉴》,后由《金陵十二钗》定为《红楼梦》,包含的意义逐步深刻,《石头记》不过是石头幻形入世、历尽人间悲欢离合的经历写照,其易名为《情僧录》,因之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白色悟空"(第一回)的结果,这逐步显见的色、空观,正是作者个人对人生的感悟。而《风月宝鉴》的命名,大有深意。要知道,风月宝鉴不过是书中治病救人的一面镜子,小说又取此名,目的在于要将整部小说喻为一面这样的镜子。这面镜子从正面看,反映的是风花雪月的美好景致;从反面看,却是白骨累累的悲惨结局,靠此戒训,以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易名为《金陵十二钗》,不过是要借其中的各色女子,演绎《红楼梦》故事,她们是小说情节展开及故事寓意的载体。第一回,一僧一道与石头有这样的对话:

“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这句话,是小说的点睛之笔。寓示了《红楼梦》中富极贵极的贾家,最终也不过如梦一般,转眼衰败,归于虚无。甄士隐的不幸遭遇、一僧一道对士隐的点化、《好了歌》及其注解,抒发的皆是人生无常、浮生若梦、万境归空的情绪。士隐的命运,又为后文由雨村起笔,引出冷子兴演说贾府伏笔。

如果说第一回交代了木石前盟的因缘果报,引入对色、空的体悟,并且借一僧一道的话预示了贾家日后败落的结局。那么第二回,除了向读者交代主人公生活的典型环境之外,更重要的目的有二,一为作者要借冷子兴之口,让读者明白僧道预言贾府必败之由。二为借雨村之口,引出作者对正、邪之气及奇才与庸/j。的看法,雨村的原话简要摘录如下:

“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余者皆无大异。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

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危。尧,舜,禹,汤,文,武,……皆

应运而生者。蚩尤,共工,桀,纣,始皇操……皆应劫而生者。大仁者,修治

天下,大恶者,挠乱天下。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残忍乖僻,

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今当运隆祚永之朝,太平无为之世,清明灵秀之

气所秉者,上至朝廷,下及草野,比比皆是。……正不容邪,邪复妒正,两不

曾“叶if:.《红楼梦》第~回,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9月版第1页33

湖北大学顾.i:学位论文

相下,亦如风水雷电,地中既遏,既不能消,又不能让,必至搏击掀发后始尽。

故其气亦必赋人,发泄一尽始散。使男女偶秉此气而生者,在上则不能成仁人

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

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

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

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必为奇优名倡。如前代之许由,陶潜,

阮籍,嵇康,刘伶,王谢二族,顾虎头,陈后主……近El之倪云林,唐伯虎,

祝枝山,再如李龟年,黄幡绰,敬新磨,……此皆易地则同之人也。”o

作者借庄子譬如手法所说的这段话,也正是作者为宝玉乖张性情、不合时宜的辩护。以后贾家的衰败、宝玉的乖张,都按这段话的主旨发展。此段演说“宁、荣”二府后,自然就进入第三、四对贾府的全面介绍。

第三回,通过黛玉进贾府时所见所感,目的在于突出贾府显赫高贵的社会地位和豪门贵族的气派,点出贾府的兴盛。第四回写宝钗进贾府,向读者交代了贾府复杂的社会关系,以及贾府家庭内部现况。三、四两回,由虚拟世界回归现实世界,极铺陈贾家的富与贵,反衬第五回太虚幻境里各人命运终结的悲凉。

第五回,宝玉于太虚幻境中目睹“金陵十二钗正、副册”,对各女人的命运判词,又闻“红楼梦十二支仙曲”,所见所闻,最终指向莫不为由“色"走向“空”的结局。如对晴雯的判词: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

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埘

对元春的判词: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而-t‘-4th曲的收尾.飞鸟各投林:“……好一似食尽鸟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将这种“万镜归空”推向了极致。

小说前五回,表面看来相互独立,实际上内在联系非常严密,各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个内在联系,计i是从佛教的角度而言,由色到空的逻辑结构,它jF是舰定着贾家由兴盛到衰败,各色人物“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窄”(第一网)的总纲。它们相互联系,构成和谐完美的整体,共同表达了作者一个完整的创作思想∞曹雩芹.《红楼梦》第二回,长沙:岳麓书社,i987年9月版第1l页.

②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同,长沙:岳簏书社,1987年9月版第24页.

@同上.34

四、《红楼梦》中佛教运用的意义

和创作意图,从其后很多回目的内容来看,如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第七十五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赏中秋新词得佳谶”、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等,无不都体现出佛教中的禅悟、色、空、因果报应等内涵,进一步将情节推向前五回结构规定的结局走向。

(--)佛教文化内涵对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

《红楼梦》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体现在各个精彩的章节里,而人物性格又正是体现人物形象的内在表现。小说中人物性格往往以其连续性和丰富性展现出来,而情节却往往以其时断时续的形式甚至跳跃的形式向前发展。那些包含人物性格的精彩细节接踵而至,而故事情节却如神龙见首不见尾,东一鳞,西一爪,时露时不露。I:k女I,我们知道红楼梦描写宝、黛爱情,但书中没有专门的章节来描写他们的爱情,也没有专门的章节描写他们性格史。要说出他们的准确性格特征,还得把《红楼梦》的全部内容完整过一遍。又如小红与贾芸,鸳鸯、平儿等人他们的性格史也贯穿在全书之中。

曹雪芹把主要人物都引人大观园这样一个典型环境,并尽量把各种矛盾和冲突都扭结在一起,让性格与性格在斗争、对比、联系中突现人物形象。并把人物性格转入结构,联结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物性格显得非常丰富饱满。这种高明的写法,一方面受制于小说总体结构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制于人物性格本身发展的需要。从人物本身性格而言,《红楼梦》中的人物与作者一样都深受佛教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故而佛理的感悟,谈惮论道成为小说中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情节,是他们性格成长的必经过程,而这些情节确实是大大丰富了人物形象。

《红楼梦》是诗化的小说,小说人物形象在很大程度上都体现在诗里。起诗也好,悟禅也好,这些细节的开展,都是为刻画人物形象服务,而佛教文化内涵也体现在这些细节中。比如“黛玉葬花”,黛玉对落花的埋葬,不仅足对落花的:甚悼,更足对她自身的哀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林黛玉追求的则是“质本沽来还洁去”的高洁本质。贾宝玉对落花所追求的只是一种虚浮的承载,作者借贾宝玉的亲身体验,写出了《葬花吟》中所蕴含的人生况昧:

不想宝玉在山坡上听见是黛玉之声,先不过是点头感叹;次后听到“侬

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等句,不觉恸倒在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

湖北人学硕一L学位论文

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以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

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

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

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

悲伤。国

宝玉受到《葬花吟》的触发,先思及黛玉后至宝钗、香菱、袭人等人,推至于他人、自己,此处的花园楼阁,此后又归于何处呢?贾宝玉所思考的这一问题,也正是作者本人所思考的问题。事实告诉我们,不论是贾宝玉,还是作者都找不到这一问题的答案。因此“逃大造,出尘网",亦即遁入空门便只能是他唯一的选择。贾宝玉的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并以此为基点,由色悟空,思考着世事万物的最终归属。当他从“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世俗生活中脱离出来复归其宝玉的灵性时,他的这一思考便构成了整部《红楼梦》的哲学基础。

作者的这种二重性思维模式的构建正是古代所有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的思考。然而,这种思考永远不会有答案。社会在不断前进,问题在不断涌现,人类只能是明知不可而为之的思索,在“万人皆醉我独醒"的社会里,贾宝玉的忧患与焦虑所折射出的是历史使命感的空缺,这个细节,让人们从贾宝玉身上,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知识分子心里的积淀是多么厚重,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而产生的忧郁与感伤,从一个侧面丰满了宝玉的人文形象。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宝钗生F1宴会上,宝玉因为湘云说戏子长得像黛玉,怕黛玉生气,就使眼色给湘云,结果惹恼了湘云。又因为怕湘云、黛玉两个人心生芥蒂,于是又去向黛玉解释,结果遭她,一顿抢白数落。他觉得自己辛苦来,辛苦去,目的只是想调和两人关系,不想两人不仅不领他的情,反而还把两人都得罪了,自己操心没有好报,所以烦恼,遂写下《寄牛草》一偈: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⑦

大致意思是:你认为你领悟了,我认为我领悟了,但只有通过内心的意会交融,才能够真iF达到领悟的地步。等到了再没有什么可以领悟的程度,才可以说得上是真正彻底的觉悟了,达到了彻底谥悟f|/u-也砂11,".。而黛。E看了他写的偈子,反问宝玉:

“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①

m曾日i芹.《红楼妙》第_二l’八吲,K沙:函麓}弓礼,1987年9月版第141页.

圆曾珥芹.《红楼梦》第二_f.一:l口l,艮沙:岳麓fS}I:,1987年9月版第114页.36

四、《红楼梦》中佛教运用的意义

宝玉答不上。黛玉见此,于是替他的偈予又续一句:“无立足境,是方干净。”(二十二回)意思是:没有什么再需要证验的时候,才算是进入了思想的最高境界。由此,宝玉的参禅并非真悟,其写偈的目的不过是向黛玉、湘云申述他心中的委屈。可见,宝玉参禅并不想彻悟,他对那个时代还是相当眷恋的。如此,才能更好地理解他在小说中对自己“无才补天"的隐痛。这一悟禅机情节,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宝玉一方面希望有才补天、有所作为,作开天辟地般的努力。另一方面无才补天时,对努力本身又怀着虚无的惆怅,行为便离经叛道。这种心理,不正是折射出了中国古代文人普遍的心理?展示的不正是传统文化心里积淀与文人遭际碰撞产生的灵魂颤动么?宝玉的个人形象因此变得复杂起来。

(三)佛教文化的运用对小说主题及审美风格的影响

《红楼梦》中多次出现天命的场景,体现出人力不敌天命的性质,诸如以判词、图册、梦曲、灯谜、对联、酒令、异兆等各种形式出现的由“好”入“了”的不可抗拒的结局,十二女子悲惨的命运、主人公最终的自色悟空及小说结尾的万境归空,使《红楼梦》成为一出大悲剧,处处充满了感伤气息。这种审美风格上的感伤,J下是佛教思想内涵作用于小说情节及影响人物思想的结果。

《红楼梦》第一回,跛足道人的《好了歌》是最能体现《红楼梦》精髓的曲子之一,其“浮生若梦”的意境深受佛教色空观的影响。古今中外有多少人能看破红尘、淡泊人生,彻底断绝功名、利禄和家庭的杂念呢?曹雪芹的悲观心念影射至1贾宝玉身上,最后使贾宝玉领悟到“繁华过后一场空”的心境,而遁入了空门。而甄士隐给《好了歌》注解,进一步引申发挥了《好了歌》的思想,远比《好了歌》来得更加具体、形象、无情。富贵的突然贫贱了,贫贱的又突然富贵了;年轻的突然衰老了,活着的又突然死掉了——人世无常,一切都是虚幻。调教儿子有方,想’止其光宗耀祖,可他偏偏去当强盗;想女儿嫁得好人家,可她偏偏沦为娟妓;想在官阶上越爬越高,可是偏偏成了囚徒——命运多舛难以捉摸,谁也逃脱不了它的摆布。可是世上之人并不醒悟,还在你争我夺,像个乱哄哄的戏台,闹个没完。这就是《好了歌》解注的基本思想。它同《好了歌》一样,用鲜明、形象的对比,将忽阴忽晴,骤热骡冷的人生百态,作时笑时骂,有歌有哭的捕述,在全书开头造成一种“忽荣忽枯、忽丽忽朽”(脂砚斋语)的险恶气氛,让读者跟着作者一起,产生出人生无常,不可把握的感伤情绪。m曾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二回,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9月版第115贝.

湖北入学硕lj学位论文

《红楼梦》第五回,十二金钗的判词,十二仙曲的演绎,更是将人生的不能自主、归因于因缘果报,让人无可奈何。十二金钗判词与《飞鸟各投林》应是《红楼梦》中让人悲伤断肠的武器,显示的是家散人亡各奔腾的凄凉景象。光是看“飞鸟各投林”及“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①这几个字,就让人落泪,不是吗?人去楼空,物非人非,,体现的不正是人散曲终,归于虚无的结局么?

《红楼梦》第十二回,贾瑞被王熙风捉弄得久病不起,气息奄奄,破足道人给他一柄“风月宝鉴”,警戒他不可纵情色欲,但贾瑞至死都没明白道人的意图。他的死,其实也是跛足道人给贾珍、贾琏、贾蓉等~干寻花问柳、斗鸡走狗之徒的一个警示,更不用说,“风月宝鉴”的寓义本来就是红楼的一个主题,红楼中贾珍与秦可卿、尤氏姊妹、贾琏与下人妻、贾蓉与王熙凤等内容均与此相关。作者要通过风月宝鉴表达对那种“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的“皮肤淫滥”(第五回)行为的强烈反感。第二十五回,当宝玉与凤姐中了马道婆的魔法,命在旦夕时,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适时出现,和尚将玉接了过来,擎在掌上,长叹一声道:

、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人世光阴,如此迅速,尘缘满目,若似

弹指!可羡你当时的那段好处: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却因锻炼

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可叹你今日这番经历: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

困鸳鸯。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

第六十六回,曹雪芹安排破足道人坐在一处破庙旁捉虱,当为情追悔莫及的柳湘莲路过问他:“此系何方?”“仙师法号?”而道人的回答深意存焉,他笑道:“连我也不知道此系何方,我系何人,不过暂来歇足而已。’’柳湘莲听了,不觉冷然如寒冰侵骨,掣出那股雄剑,将万根烦恼丝一挥而尽,便随那道士,不知往那里去了。道士的回答让柳湘莲“寒冰侵骨”的感觉使得红楼中那种遁世的宿命之感于不经意间又突然一现……一百二十回,与卷首第一回相呼应,僧道再次现身,挟同宝玉出家的场景原文如下:

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斗篷的宝玉向贾政倒身下拜,

只见舡头上来了两人,一僧一道,夹住宝玉说道:“俗缘已毕,还不快走。”

说着,三个人飘然登岸而去。贾政不顾地滑,痴陋来赶。见那三人在前,那里

赶得上。只听得他们三人口中不知是那个作歌日:“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

①曹雩芹.《红楼梦》第五回,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9月版第25页.

国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卜五【口1,长:沙:岳簏书社,1987年9月版第128页.38

I,【l,《红楼梦》中佛教运用的意义

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游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回

以上情节,因缘果报、色空观的佛学思想内涵成分相当多,小说人物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各色人物的言行举止,都受一种非常之力左右,使小说人物一步步朝着前五回规定的结局走下去。虚拟世界的天命观仿佛如冥冥中的一只手,操控着主要人物的命运最终走向色空,使得小说悲剧色彩极其浓郁,感伤情绪相当浓厚。

39o曾雪片.《红楼梦》第一百_二-}幽I,长沙:岳麓一tt}l:,j987年9门版第608贝

湖北人学硕七学位论文

结束语

本文至此,对《红楼梦》佛教文化内涵的浅析算是划上了句号。对于《红楼梦》佛文化内涵的探讨,应是一个无穷尽的课题,新意或者新见解会随着你的阅读与欣赏而不断涌现。本文在深入分析小说文本及国人深厚的文化传统心里积淀的基础上,探讨《红楼梦》主题思想中包含的佛教文化内涵,及佛教的运用在小说中的意义与作用,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曹雪芹《红楼梦》中的虚拟世界,实际上是作者的理想世界。作者只不过借这个虚拟世界,抒发出他对于现实人生真实的感悟。作者对于人生的感悟,是作者在感性世界中对生活有了深切的体验之后所积淀的结果,反映的是人类共同心理的积淀。小说中所蕴含的佛教观、哲理、诗情与主体感受,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积淀与作者平生遭际碰撞的结果。可以说,《红楼梦》的虚拟世界,与小说中的现实世界浑然一体,密不可分,值得重视。

二、《红楼梦》的虚拟世界,是佛教文化内涵显现的切入口,作为传统文化积淀的一部分,佛教的色空观、禅体悟等内涵与作者对现实世界的体验感悟相契合,它们共同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且虚拟世界因对小说中各包人物命运的预示,故在很大程度上又规定了小说未来的走向。小说的鲍五回内容,充满了不可抗拒的天命观,这使得前五回存在着一个由盛及衰、由色到空的逻辑结构。正是这个逻辑结构的存在,小说前五回才具有了引领整部小说内容的作用,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发展,规定了小说的最终走向。

三、《红楼梦》作为中罔古典小说的集大成者,不可否认它是一出大悲剧。这出大悲剧固然是作者对现实世界的/fi满又找不到出路的愤慨,然后,它却通过作者的色空观、主要人物的禅体悟、凶缘果报等一系佛教文化内涵表达出来,为小说定下了感伤的基凋,致使整部《红楼梦》沉浸在浓浓的忧郁、感伤氛围中。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M],岳麓书社,1987

[2]王国维、蔡元培、胡适、俞平伯《红楼梦评论.石头记索隐.红楼梦考证.红楼梦辨》[M],岳麓书社,1999

[3]梁启超《禅悟人生——拈花笑佛》[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梁启超《儒家哲学》[M],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5]陈维昭《红学与二十世纪学术思想》[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6]郑培凯《汤显祖与晚明文化》[M],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95

[7]孙逊《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8]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社会学院出版社,2003

[9]高语罕《红楼梦宝藏》[M],四川文艺出版社,1999

[10]宋淇《红楼梦识要》[M],中国书店,2000

[11]成穷《从<红楼梦>看中国文化》[M],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4

[12]林世敏《佛教的精神与特色》[M],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2008[13]郭朋校释《坛经校释》,中华书局,l983年

[14]朱耀伟《中国作家与宗教》[M],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2001

[15]吴存存《明清社会性爱风气》[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16]邓云乡《红楼梦导读》[M],巴蜀书社,1991

[17]周汝昌《红楼梦与中华文化》[M],中国工人出版社,1989

[18]梅新林《红楼梦哲学精神》[M],学林出版社,1995

[19]胡适《不朽——我的宗教》[M],光明F1报出版社,1998

[20]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人民出版社,1986

[21]方立天《中国佛教直觉思维的历史演变》[J],哲学研究,2002年第l期4l

湖北大学硕I:学位论文

致谢

一直相信,生命是由无数次的机缘和感动连缀而成的。三年fj{『的偶然选择,使我走进了湖北大学的校门,从此有幸聆听各位师长的谆谆教诲。在由懵懂无知迈向学术殿堂的艰难跋涉中,总有一双双温暖的手牵着我,‘授我知识,启我心智,给我鼓励,予我安慰。

每当想起这些,内心着实充满了无尽的感激。导师宋克夫教授的平易与博学使我有机会顺利地踏上治学之途,并指导我进行《红楼梦》宗教思想的研究。恩师睿智深邃的教导和严谨务实的学术精神让我受益匪浅,三年中,我所获得的每一步成长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与汗水。师恩如海,当永远铭刻在心。

怀着同样崇敬的心情,我还要感谢何新文教授,刘尊明教授,朱伟明教授,蒋方教授,童向飞教授、韩晓教授,王星教授、李云龙老师以及薛梅老师,他们言传身教,诲人不倦,不仅教会我怎样做学问,更教会我怎样做人,怎样处世。他们精湛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情操将是我一生学习和仰慕的榜样。

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是他们默默的支持和鼓励才使我有更多时间去完成我的学习计划。

我也深深地感谢三年来和我一起学习、成长的我的师兄弟姐妹们,感谢他们给予我的真挚友情和无私帮助。

浅论《红楼梦》的佛教文化内涵

作者:

学位授予单位:袁波兰湖北大学

本文读者也读过(5条)

1. 黄倩 红楼“情”缘——对《红楼梦》中“情”字的宗教学研究[学位论文]2010

2. 谢氏映凤-释坚莲 《红楼梦》中的佛教思想探讨[学位论文]2009

3. 王婷婷 曹著《红楼梦》的佛门思想和后四十回[学位论文]2005

4. 赵毅 《红楼梦》的佛教思想略论[期刊论文]-学海2008(5)

5. 曹晓虎 黛玉的机锋——浅论《红楼梦》中禅宗文化一例[期刊论文]-世界宗教文化2007(1)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Thesis_Y1737439.aspx

湖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浅论《红楼梦》的佛教文化内涵

姓名:袁波兰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指导教师:宋克夫

20100501

摘要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部小说,它以叙事结构的庞大、主题思想的复杂、人物形象的经典、包罗万象的社会文化知识、独特的美学价值名动古今中外。不仅如此,《红楼梦》所蕴含的哲理与诗情,折射出了传统文化厚重的心理积淀。作家的历史感受和人生体验,反映出了人类生活共同心理的某种特质。一个多世纪以来,《红楼梦》研究经久不衰,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使得它成为一门显学。人们对它的研究涵盖了各个方面,但关于《红楼梦》中虚拟世界反映出来的佛教文化涵蕴,却总被人们无意或者有意地忽视了:要么不涉及,涉及了的,要么也只是界定佛教的运用不过是作者思想认识上的局限,是作者思想消极的表现。其实,这样的界定,我以为并不公正。从社会学或者哲学的角度,我们固然可以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对作品反映出来的这一思想给出消极的评判,但从美学角度来审视《红楼梦》包含的佛学文化内涵,却不能拿社会学或者哲学的标准来衡量。因为,文学作品的深层意蕴本质上是作家个人在实践生活中感受到的人生真谛,是社会历史在主体的感性世界中积淀的结果。本文拟将在深入分析小说文本及国人深厚的文化传统心里积淀的基础上,着重探讨《红楼梦》主题思想中包含的佛教文化内涵,及佛教的运用在小说中的意义何在,作用如何。

本文分三大部分,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前言,按时间顺序,简要梳理了小说产生以来学界对《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叙事结构、美学价值等方面的研究情况,为本文展开的可行性做一些佐证。

第一部分,《红楼梦》的佛教文化背景。从文本入手,分析小说诸多情节中出现的天命观,指出小说中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另一个是虚拟世界,虚拟世界中的佛道人物的出现,融合了小说中两个世界的界限,说明虚拟世界在小说中的重要性。由此,才有必要关注小说中反映出来的佛教文化内涵。第一小节通过分析小说所处时代在政治、经济、生活方方面面的特征,归纳出小说中反映出的世俗风气的特点:一是封建儒学依旧是社会规则的风向标,但主张个性自由、平等,反对封建儒学男权统治的思想已经出现;二是社会上层追求放纵颓废的情欲与奢华糜烂的生活。第-d,节由世风特点作为切入口,总结出小说中宗教人物的三种现状:第一类反映的是宗教内部世俗僧道的信仰与处世之道,第二类则反映了世俗男女的宗教修养和信仰,第三类则是作者心目

湖北大学硕:}:学位论文

中理想化的神仙和佛道人物。

第二部分,《红楼梦》的佛教文化内涵。先对佛教的传入、演变、宗旨作简明概述,转而从文本入手,分析佛教文化内涵在小说中的五种具体表现:一、《红楼梦》中佛教的“色空观”。阐述色空观的含义,指出其在小说中的指向;二、《红楼梦》中佛教的禅之精神与禅之体悟。简要阐明了禅宗的实质,分析了小说中各人的禅体验。三、《红楼梦》中的“因缘果报观”。具体分析了小说中因缘果报的各种情景。四、《红楼梦》中佛教苦谛思想的表现。分析了小说中“八苦”的具体表现。五、《红楼梦》中佛教的慈悲救渡职能。点明慈悲救渡的作用及可能性。

第三部分,《红楼梦》中佛教运用的意义。指出佛教作为传统文化积淀的一部分,对《红楼梦》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具体分三小节加以论述:第--d'节阐述佛教思想的运用对小说叙事结构的影响,指出它在小说中的作用和意义,表现为控制着整部小说的叙事结构及大致规定了小说的走向。第--d'节探讨佛教文化内涵对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指出它的作用在于帮助作家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第三小节分析佛教文化的运用对小说主题及审美风格的影响,主要是增强了小说主题的悲剧色彩,使作品的审美风格倾向于幻灭、感伤。

关键词:红楼梦;佛教;文化内涵Il

Abstract

”TheDreamofRedMansion”isthehistoryofChineseliterature’Sgreatestnovel,itsnarrativestructureofthelargethemeofthecomplexcharactersoftheclassic,

ata11.encompassingsocialandculturalknowledge,auniqueaestheticvalueswerefixedall

times.Moreover,the”TheDreamofRedMansion”isthephilosophyandpoetrycontains,

thefeelingsreflectsthepsychologicalheritageoftraditionalculture,heavy.Writerstoandlife

experiencesreflectthepsychologyofhumanlifb,somecommon

century,”Thecharacteristics.MorethanaDreamofRed

seeMansion”ofenduring,isatheSO-calledbenevolentfieldofstudy.Initcoversseebenevolenceandthewise

aspectsofresearch,butonwisdom,whichmakesitintoallthe”TheDreamofRedMansion”isreflectedin

orthevirtualworldofBuddhistcultureimplies,butalwaysbypeopleaccidentally

eithernotintentionallyoverlooked:involved,involved,andeitheronlydefinetheuseofBuddhistthought,butis

aunderstandingofthelimitationsistheperformanceofnegativethinking.Infhct,such

definition,Ithinkisnotfair.Fromasociologicalorphilosophicalpointofview,wecertainlyCanrelyontheworldoutlookofdialecticalmaterialismandhistoricalmaterialism,theworks

negativeevaluationofthisideareflectedaWaspresented,butfromaestheticpointofviewto

orexaminethe”Dream”containstheBuddhistculturecontent,butnotsociologyphilosophy

couldgetstandards.BecausetheDeepMeaningofliteratureisessentiallyawriterpersonallifeexperienceinpracticethetruemeaningoflifeisthesubjectofsocialhistoryintheperceptualworldofaccumulatedresults.Thisarticleintends

texttoin—depthanalysisofthenovelonandrichculturaltraditionofpeoplebasedonhe:疵accumulation,focusingthe”Dream”themeofthecontentcontainedinBuddhism,andBuddhisminthenoveluseoftheimplicationofhowtherole.

Thisarticleisdividedintothreeparts,thebasisoftheresultsofpreviousstudies,mainlytostartdiscussionfromthefollowingaspects:

Foreword.Chronologicalorder,brieflycombedthe110、,,elhasproducedscholarsofthe”TheDreamofRedMansion”ofthetheme,narrativestructure,aestheticvalueoftheresearch

tosituation,asthefeasibilityofthisstarteddosomecorroboration.

Thefirstpart,”TheDreamofRedMansion”oftheBuddhistculturalbackground.FromIII

湖北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thetext,analyzingthemanyplotnovelconceptoffateappearsthatthere

aaretwoworldsnovel:realworld,theotherisavirtualworld,virtualworldtheemergenceofBuddhistfigures,the

boundariesoftheworld,indicatingthevirtualworld

tonovelintegrationoftwooftheimportanceinthenovel.Thus,onlynecessary

Culture.ThefirstsectionoffictionbyerafocusonthenovelreflectedtheBuddhistinwhichpolitical,economic,aspectsoflifefeatures,summarizethenovelreflectsthecharacteristicsoftheseculartrend:First,thesocialrulesoffeudalConfucianismisstillthevane,butadvocatesindividualfreedom,equality,opposetheruleofthefeudalpatriarchalConfucianthoughthasoccurred;Second,thepursuitofthesocialupperclassindulgencedecadentlili:oflustandluxuryerosion.ThesecondsectionastheentrypointbytheWorldWindfeaturesandsummarizethenovelsituationofthreereligiousfigures:thefirstreflectstheintemalreligiousbeliefsandsecularmonkoflifeskills,thesecondreflectsthesecularreligioustrainingofmenandwomenandbelief,thettl硼categoryistheidealmindofBuddhistgodsandpeople.

Thesecondpart,”TheDreamofRedMansion”ofBuddhistCulture.BeforetheintroductionofBuddhism,evolution,purpose,aconciseoverview,turnfromthetext,analyzingmeaningofBuddhistcultureinthespecificperformanceofthefivenovels:first,”TheDreamofRedMansion”inBuddhism.the”colorspaceconcept.”Explainthemeaningofcolorspaceconcept,thatthepointinthenovel;2,”TheDreamofRedMansion”inthespiritofZenBuddhismandZenrealizedthat.BrieflyexplainedtheessenceofZen,ofthenovelineachoftheZenexperience.Third,”TheDreamofRedMansion”in’’viewofreasonandtheresult.”Detailedanalysisofthenovelreasonandtheresultofvariousscenarios.4,”TheDreamofRedMansion”inBuddhistthoughtKudiperformance.Analysisofthenovel”Eightbitter”specificperformance.5,”TheDreamofRedMansion”inBuddhism,thecompassionatefunctions.Pointingtotheroleofthecompassionateandpossibility.

Thethirdpart,’’TheDreamofRedMansion”intheBuddhistuseofsignificance.PointedoutthattheBuddhisttraditionofculturalaccumulation,aspartofthe”TheDreamofRedMansion”ofthecreationhadaprofoundeffect.Specifictobediscussedinthreesections:thefirstsectiondescribedtheuseofBuddhistideasonthenarrativestructure,pointingoutthatits

andsignificanceofthenovel,theperformanceforthecontroloftheentirenovel’S

structureandgenerallyprovidesnoveldirection.ThesecondsectionoftheBuddhist1Vrolenarrative

湖北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thetext,analyzingthemanyplotnovelconceptoffateappearsthatthere

aaretwoworldsnovel:realworld,theotherisavirtualworld,virtualworldtheemergenceofBuddhistfigures,the

boundariesoftheworld,indicatingthevirtualworld

tonovelintegrationoftwooftheimportanceinthenovel.Thus,onlynecessary

Culture.ThefirstsectionoffictionbyerafocusonthenovelreflectedtheBuddhistinwhichpolitical,economic,aspectsoflifefeatures,summarizethenovelreflectsthecharacteristicsoftheseculartrend:First,thesocialrulesoffeudalConfucianismisstillthevane,butadvocatesindividualfreedom,equality,opposetheruleofthefeudalpatriarchalConfucianthoughthasoccurred;Second,thepursuitofthesocialupperclassindulgencedecadentlili:oflustandluxuryerosion.ThesecondsectionastheentrypointbytheWorldWindfeaturesandsummarizethenovelsituationofthreereligiousfigures:thefirstreflectstheintemalreligiousbeliefsandsecularmonkoflifeskills,thesecondreflectsthesecularreligioustrainingofmenandwomenandbelief,thettl硼categoryistheidealmindofBuddhistgodsandpeople.

Thesecondpart,”TheDreamofRedMansion”ofBuddhistCulture.BeforetheintroductionofBuddhism,evolution,purpose,aconciseoverview,turnfromthetext,analyzingmeaningofBuddhistcultureinthespecificperformanceofthefivenovels:first,”TheDreamofRedMansion”inBuddhism.the”colorspaceconcept.”Explainthemeaningofcolorspaceconcept,thatthepointinthenovel;2,”TheDreamofRedMansion”inthespiritofZenBuddhismandZenrealizedthat.BrieflyexplainedtheessenceofZen,ofthenovelineachoftheZenexperience.Third,”TheDreamofRedMansion”in’’viewofreasonandtheresult.”Detailedanalysisofthenovelreasonandtheresultofvariousscenarios.4,”TheDreamofRedMansion”inBuddhistthoughtKudiperformance.Analysisofthenovel”Eightbitter”specificperformance.5,”TheDreamofRedMansion”inBuddhism,thecompassionatefunctions.Pointingtotheroleofthecompassionateandpossibility.

Thethirdpart,’’TheDreamofRedMansion”intheBuddhistuseofsignificance.PointedoutthattheBuddhisttraditionofculturalaccumulation,aspartofthe”TheDreamofRedMansion”ofthecreationhadaprofoundeffect.Specifictobediscussedinthreesections:thefirstsectiondescribedtheuseofBuddhistideasonthenarrativestructure,pointingoutthatits

andsignificanceofthenovel,theperformanceforthecontroloftheentirenovel’S

structureandgenerallyprovidesnoveldirection.ThesecondsectionoftheBuddhist1Vrolenarrative

culturalconnotationsofthenovelcharacterizationoftheimpactthatitsroleistohelpwriterscreatebettercharacters.ThethirdsectionofthenoveluseofBuddhistcultureandaestheticstyleofthetheme,themainthemeofenhancingthetragicnovels,worksofaestheticstyletendstovanish,sentimental.

Keywords:TheDreamofRedMansion;Buddhism;culturalconnotationV

己l言_J1日

任何一部优秀的作品,均有它独自的特色。《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集大成者,代表着古典小说的最高峰。它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百科全书,内容包罗万象,在人情世故及官场是非的生活情节中呈现出作者对医药、园林、建筑、书画、诗词、烹调、服饰、花草、古董等知识的深厚素养,艺术特色鲜明。于诗化的意境里蕴涵着作者由传统文化心理积淀的深厚感受和深刻的人生哲理体验。整部小说以宝、黛、钗三人的爱情纠葛及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主线,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极其生动地描述了十八世纪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体生活和各种矛盾,真实地再现了封建社会走向瓦解的过程。在日常生活的细节描写中,展示出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小说的伟大,不仅在于它的结构的伟大,更在于它所包涵的社会内涵的伟大,它始于言情,又终于言情,但不止于言情。清代的二知道人曾将《红楼梦》与《史记》放在一起比较衡量:“盲左、班、马之书,实事传神也;雪芹之书,虚事传神也。然其意中,自有实事,罪花业果,欲言难言,不得已而托诸空中楼阁耳。"又道:“太史公纪三十世家,曹雪芹只纪一世家。太史公之书高文典册,曹雪芹之书假语村言。然雪芹纪一世家,能包括百千世家,假语村言不啻晨钟暮鼓,虽稗官者流,宁无俾于名教乎?况马、曹同一穷愁著书,雪芹未受宫刑,此又差胜牛马走者。”①这段话,不仅生动地阐明了《红楼梦》这部小说深刻的主题思想及所具有的社会现实意义,而且在与《史记》的比较中阐释出了它的警世作用。

《红楼梦》问世以来,便受到社会各阶层读者的喜爱。但在读者的眼里,对它的看法,莫衷一是。正如鲁迅所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日艮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史。"@几百年来,因它内涵的丰富、精巧的趣味、盛而衰的体悟、结构的伟大和不朽的艺术价值,《红楼梦》已成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堡垒,使得人们从各个角度来关注它、研究它,至今找不出第二本小说有它那样受关注的热度,文学史、小说史对其都给予了最高评价。但《红楼梦》最早只在文人圈这个狭小范围中流传,其成为一门显学,归因于现代中国思想文化舞台上许多学者们,他们先后不同程度地参与到对它的研究中末。这些学者包括王固维、蔡元培、胡适、鲁迅、吴宓、陈寅恪、俞平ffI等等。20皑纪初,王图维是第一个站在文12月版.o(清)二二知道人《红楼梦说梦》,~粟编《古典文学研究资*SpL编.红楼梦卷》第102页,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圆鲁迅.《鲁迅全集.集外集拾遗补编・<绛洞花主>小引》,北京:人民文学Ⅲ版}t,1981年9月版.

湖北大学颀十学位论文

学批评的角度,借西方美学理论来研究《红楼梦》的学者,开一代研究之先河。此后,不同时期的研究者对小说的版本、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叙事结构、甚至作家本人的出身等领域都有了较多涉及,其中很多层面的研究相当深刻,成果甚丰。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对其研究开始回归理性,由政治范畴转向美学范畴,更加注重解读小说本身的文化意蕴。尤其是诸多海外学者,如林以亮、余英时等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探索《红楼梦》的内在世界,开拓了研究的视域。

《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首,想必人人都不否认,它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悲剧。但是这个悲剧到底是怎样的一回事呢?王国维在研究《红楼梦》时从现实世界的角度出发,早已给了比较合理的解释,他说:“由叔本华之说,悲剧之中又有三种之别: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及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第二种之悲剧由于盲目的运命者。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此种悲剧,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若《红楼梦》,则正第三种之悲剧也。"①小说作者本人对人生有着大体验、大感悟,一方面他看到腐朽的封建末世必然走向崩溃的结果;另一方面他又对那个赖以生存的社会有着无限的怀念和哀婉,却无力对当时社会现象给出合理的诠释,因此在个人历史体验上形成了一种无法排造的人生忧郁。“悲凉之雾,遍被华林。”②而这种忧郁的唯一排遣又通过十分独特的方式才完成了读者对小说悲剧意识的转化。那么,这种方式,究竟又是怎样的一种方式呢?长期以来,我们往往执着于探讨现实世界对《红楼梦》悲剧的影响,却忽略了小说中虚幻世界的一面对于红楼悲剧的形成,以及它对于小说结构、作品艺术审美风格、人物形象等方面的作用,比如,女娲补天、木石前盟、金玉良缘、太虚幻境等等。我们知道,《红楼梦》中出现的“天命”的虚拟世界的情节次数之多,篇幅比重之大是客观存在的,但这些情节的指向却往往被人们有意或者无意地忽视了,要么认为它的作用,只是作者对生活体验的一种无奈情绪的抒发,要么干脆认为它是作者认识上的局限。可以说,这虚拟世界,其实就是作者的理想世界,它与小说的现实世界浑然一体,它们共同构成了密不可分的《红楼梦》艺术世界,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发展,并任很大程度上规定了小说未来的走向。“假作真时真办假,无为有处有还无。”’1’山此可见。①二}:国维.《<红楼梦>评论》,见壬国维等著.《王国维、蔡/i培、鲁迅点计红楼梦》,团结…版社,2004年版第18,19页.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人民文学…版辛{:,1981年9月版.。曾雪芹.《红楼梦》第一闻.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版9月版第3页.

作者虚拟的理想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预示,具有天命性质,而现实世界则是对虚拟的理想世界的展示,具有人力的性质。这种天命性质,在小说中的主要体现,几乎都与佛教有关。由此,《红楼梦》悲剧的产生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这种人力无法胜天的结果。

湖北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二、《红楼梦》的佛教文化背景

脂砚斋在介绍《红楼梦》成书缘起时说此书是作者“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并评价:“《石头记》一部中皆是近情近理必有之事,必有之言,又如此等荒唐不经之谈,间亦有之,是作者故意游戏之笔,聊以破色取笑,非如别书认真说鬼话也"①其在庚辰本七十四回有批云:“盖此等事作者曾经,批者曾经,实系一写往事,非特造出,故弄新笔。’’又于七十七回再批云:“况此亦此(是)予旧日睹新问(闻),作者身历之现成文字,非搜造而成者。"脂批语说明了红楼梦虽是小说,但书中事情,却带有自传成分,这说明它即写实,也写虚。小说中,虚拟世界的僧道充满了智慧和先知先觉,在不同场合的出现都预示着情节的发展,成了揭示现实人物命运结局的一种方式,此外,红楼梦由“好”入“了”的不可抗拒的天命观又往往以诸如判词、图册、梦曲、灯谜、对联、酒令、异兆等各种形式出现,预示着人物或者事件的必然结局,显示出天命的存在和威力。

“天命”的存在,始终让人有一种大悲剧的感觉。然这种大悲剧的缘起,基于人对于人生不可把握的宿命所致,而这种宿命观正是体现在被我们无意或者有意忽视的虚拟世界之中。宿命的指向其实是一种非人力所能操控的无名之力,它让人无能为力,使人无可奈何,产生出因害怕不幸降临自身的“恐惧”和同情他人遭遇的“怜悯”。牟宗三谈到对红楼悲剧的看法时说,“悲剧为什么演成?辛酸泪的解说在那里?日:一在人生见地之冲突,一在兴亡盛衰之无常。”圆所以他说“宝玉出家一幕,其惨远胜于黛玉之死”,他认为:“有恶而不可恕,以怨报怨,此不足悲。有恶而可恕,哑叭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此大可悲,第一幕悲剧是也。欲恕而无所施其恕,其狠冷之情远胜于可恕,相对垂泪,各自无言,天地黯淡,草木动容,此天下之至悲也。第二幕悲剧是也。’’@牟宗三看到了小说中现实世界的“无常”以及它让人产生的宿命情绪。然而,这种宿命情绪,又饱含着作家本人强烈的历史感受和人生体验。《红楼梦》的宿命观,我们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圃然可以依据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作给出消极的评判,但是,当我们从美学角度来研究时,发现作家的历史感受与人生体验却是人类共同心理的积淀。我们知道,“’《帷降甲戌脂砚斋蕈详,fi’大记》影印本,.1:海.古籍m版社2004年4月l版l印.

。牟宗三.《红楼梦悲删之演成》,见吕启祥、林东海主编.《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上),人民文学{J;版÷I:,2001年版笫605负.

。牟宗一.《红楼梦悲删之演成》,见R启祥、林东海主编.《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亍L编》(上),人民文学i};版礼,2001年版筇624‘灭.

二、《红楼梦》的佛教文化?i景

文学作品的深层意蕴本质上是作家在实践中感受到的生活的基本意义与人生的真谛。更是作家在感性世界中对生活有了深切的体验之后所积淀的结果。小说所蕴含的佛教观、哲理、诗情与主体感受,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积淀与文人平生遭际碰撞的结果。

我们从《红楼梦》的艺术描写所涉及的内容来看,作者的知识储备相当丰富,领域涉及了文学、史学、哲学、宗教、民俗、地理、法制、伦理、经济等众多学科。这诸多方面的知识修养,正是形成作者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基础。而其中有关历史、哲学、宗教等方面的知识自然会更深刻地影响到他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作为一种人生观念,“无常”、“人生如梦"在世世代代人们心理中不断沉积。这种关于社会人生的严肃思考和悲凉感慨,在中国世代文人心理及文学领域中有相当的反映。先秦时代,庄子用庄周梦蝶之喻阐述是“非齐一、物我两忘”的哲理时,就透露出人生如梦的情绪。至汉代,佛教的传入,其“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认为世间万物只不过皆因因缘和合而成,始终处于变化不定的状态,这对文人思想的影响很大。东汉末年,人生短暂、无常的哀伤几乎成了文学表达的主旋律,这完全可从著名的《古诗十九首》中找到佐证。“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的喟叹同离别、怀乡、相思、企盼等因素结合在一起,把生命短促、悲伤苦多的情绪表现得相当沉郁、悲凉。从此,这种人生无常、生命易老的感伤几乎成了文学表现的一个普遍命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反映着人们对于生命、人生的思索、追求、拥有、失落。曹氏父子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中有“己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的叹喟;就连张若虚旋律轻快的《春江花月夜》抒发的也是对宇宙永恒而人生短暂的惆怅与哀伤;杜甫诗的沉郁;元明小品、戏曲中对世路坎坷的感慨和韶华易逝的叹惋……这些贯穿于各时代,涉及到哲学与宗教、文学与审美领域中的世事无常、浮生若梦、万镜归空的感伤,作为一种文化心理积淀显然影响到了作者对《红楼梦》的创作。那么,小说中作为文化心理积淀而出现的宗教思想,确切说是佛教思想,它的文化内涵在小说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又是如何影响着红楼梦的呢?我们知道,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或深或浅地打上了时代的社会印记,体现了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及作家个人的人生阅历。要寻找到答案,我们须对当时的社会大体情况有所了解,并进一步追根溯源,爿信邑弄清以上问题。

(一)《红楼梦》中的世俗风气小说的背景在明末清初。在《红楼梦》的同常生活描写中,多次出现西洋货物,如

湖扎大学硕一{:学位论文

自鸣钟、金表、大穿衣镜、西洋来的金自行船、玻璃灯、西洋珐琅、洋烟、俄罗斯来的金丝孔雀裘,波斯玩器、西洋来的止头痛药膏等等。在小说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薛宝钗小惠全大体”这一章中,探春暂时接替凤姐管家,大刀阔斧地在大观园内搞起了经济改革,把园里的花、草、树木、笋、菜、鱼、虾等都承包了出去,不但不用付给日常打理园子之人的工钱,每年竟还可以获利不少银子。再有王熙凤在与奶妈闲扯时都说:“凡有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国小说中的这些反映,说明了当时社会已不是闭关的世界,而是一个开放的,外贸频繁的社会。

社会大环境如此,那么《红楼梦》中所反映出来的世风又是怎么样的呢?小说中所反映出来的世风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点:第一是主张个性自由,平等,’反对封建儒学的男权统治思想。以宝玉为代表的向往民主、自由的这一群贵族青年,他们一方面深恶痛绝封建社会提倡的功名道德、利禄等级制度,讨厌那些伪善的所谓的忠臣孝子,另一方面又主张追求个性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可是,作者的这种平等、民主思想是基于一种什么样的立场来反对封建主义的呢?如不搞清这个问题,我们很难深层次的理解小说的意义所在。我们明白贾宝玉反对一切经济文章,仕途之举,主张书本除了“明明德"尚可以读外,在小说中,相对封建正统思想,贾宝玉的异端思想观念十分出格:他曾扬言要把“四书”以外的书一把火烧了。不仅口头上毁谤儒家典藉,日常言谈行为中更是流露出不合时宜的思想,把走“仕途经济”道路的封建知识分子一概斥为“禄蠹国贼",对“文死谏,武死战”等传统儒家伦理道德不屑一顾。几千年的文化几乎被他全盘否定,不值一提,显然这种想法很激进,也很偏颇。对于那些一心想往封建庙堂上爬而不择手段的人们,比如贾雨村之流,作者借了宝玉之口,对其进行了无情地批判。甚至当温柔敦厚、少言罕语的薛宝钗劝导他学些经济文章,博取功名仕途,以便将来安身立命时,他竞改往同笑脸,毫不留情面的加以批驳,甚至要撵她走,要不就自己回避。而对于正统儒教提倡的父严子孝、夫和妻顺、兄谦弟恭、君仁臣忠、主仆有序这些应礼仪,他也置之脑后,认为兄弟之间是平等的,主仆之间也没有那么森严的等级观念,他甚至甘受丫头们的差谴,为丫头们充当役使。

对于忠孝观念,他认为不必对君主愚忠愚孝。宝玉的思想倾向显然是受了当时还处在萌芽状态中的新兴市民要求个性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我们知道,新的经济关系的产生,总会有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产生。宝玉受到了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自由、。曾丐芹.《红楼梦》第十六H,长沙:岳簏书社,1987年9月版第80页.

●6

二、《红楼梦》的佛教文化背景

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不仅把追求爱情自由与个性解放,思想主张完全与封建礼教背道而驰的《西厢记》、《牡丹亭》等小说带入大观园,更是自体力行,公然提出不必对君主愚忠及男女平等的观点。正统儒学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教义。要求女人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可是小说中处处有宝玉的呼喊:女儿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人就觉浊气逼人。这种想法出自封建男权社会的男人之口,实在有些异端,这种思想把女性的地位头一次抬得那么高,有甚于男性。而宝玉面对自己的父亲贾政,总是噤若寒蝉。按理,贾政在小说中还算是正统的饱学之士,品质符合儒家规范,虽可世袭官爵,亦可买官来做,但是他学而优则仕,完全靠自己的能力走经济仕途之路,他不贪便宜,秉公做事,为人正直,忠于朝廷,总想尽力报效国家。对宝玉家教较严,总想把其培养成如他一样的于国于家有望的人才,故他出现在宝玉面前时,总是保持-N威严的面孔。大观园建设好后各处景点需要命名,贾政带着宝玉及众清客在园里边逛边想着给各处的景点取适合名字,宝玉的才情在这次活动中得到众清客的捧场与赞扬,贾政虽然心里对宝玉的聪明才华感到高兴,但面上却不忘扁损,大概怕宝玉得意忘形吧。父亲的威严不可冒犯,这种父子关系,体现出的正是封建社会男权至上的统治思想,在这种被社会约定俗成的父子关系中,宝玉不可能得到平等、民主的权利,永远只能处于被动地位。所以宝玉对于父亲的威严除了害怕,就是逃避,再有就是背地里的反抗与不屑。每逢贾政叫他,能躲就躲,躲不掉再壮着胆去见。就连薛蟠都知道要找到宝玉,以他父亲的名义传话,保管能快速找到。对于父亲、宝钗及湘云的期望,宝玉却厌烦得很,大骂博取功名之人为利禄蠢蠹,除了知道文死谏,武死战的愚忠,并无其他长处,他也不屑于做迎合文章顺应趋势。这种行为,已经开始对封建忠君思想有了动摇与抗议。

第二是追求奢华糜烂的生活与放纵颓废的情欲。吃喝享乐是《红楼梦》中花了很大篇幅来描写的过程。小说中有很多关于贾府饮食文化场血_的描写:如小姐,奶奶的生日宴、接风宴、中秋宴、诗社宴等宴会。写到的吃食,花样繁多。精美菜肴、各色果品数不胜数,精美绝伦。光是吃的粥就多得不得了,如燕窝粥、鸭粥、腊八粥、枣粥等,点心也是琳琅满目,如奶油松酿卷、桂花糖新蕉栗粉糕、酥藕粉桂糖等。刘姥姥进入大观园,眼罩见的全是她活了一辈子都没仃见过、吃过的东西。大观闻,真是让她大开了眼界,不知道世上的菜还可以精致得吃彳i出原味了。她在贾家吃的第一道菜为“茄鲞”,因不知道是什么原料做成的,就请教_t熙凤,王熙凤告诉她这菜名nLI茄鲞,须先把茄子皮刨了,取净肉,切成碎丁,用鸡油炸了。再将鸡肉脯子合着切成丁儿的香菌、新笋、蘑

湖北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菇、五香豆腐干子、各色于果子,用鸡汤煨干后再用香油淋,再与鸡爪子一拌算完成了。一道菜的工序如此复杂,刘姥姥当下就感叹这菜得要多少只鸡才可做得成呢。可见,贾家在饮食上非常奢华精美,相当地追求色、香、味俱全。贾家地位最高的人一一贾母,可以吃遍天下的菜蔬。王熙凤作为贾府的实权人物,每日所吃,也是极丰盛。平儿作为下人中最体面的一个,伙食的标准,规定为四样分例菜,而且不能与主子同食,就算主子邀其同食,也不能与主子坐一桌,须单腿跪在炕上站着吃饭。小说中,作者将各色人物放在吃喝享乐的场面里进行描写,以此呈现给读者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的同时,电向读者明示了当时的上层社会在吃喝享乐中除了极力追求食物的精美,场面的气派外,更是要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

如果说饮食是天下人活命的需要,其粗与精还不足以说明当时的社会风气的话,那么小说中关于情的描写,却足以说明当时世风的一个侧面。我们知道,《红楼梦》中的情,贯穿了整部小说的始终。小说以情开始,以情结尾。而情的种类又包含极广,《红楼梦》中既有纯洁的男女之情描写,也有非主流的同性恋描写,甚至不回避对违背人伦道德的乱伦恋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是天地之间最正常不过的情感,这里暂且先不论,乱伦恋也不在此讨论之列。这里要提及的是小说中对于同性恋这种社会客观存在现象的描写,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发生在男人之间的同性恋,比如贾宝玉、薛蟠对有着女性化外表的男性的迷恋;二是荒淫奢靡的娈童之僻:三是发生在女人之问的同性恋,如藕官与药官的暧味之情。

对于发生在男性之间的同性恋,小说中当属宝玉眷恋的同性对象较多,秦钟、蒋玉函、柳湘莲等人,他都与之温柔缠绵。他第一次见到秦钟时,便如有所失,痴了半日,自惭形秽。秦钟生得眉清目秀、粉面朱唇、身材俊俏,神态举止又害羞,这些女儿态,正是吸引贾宝玉的地方。对于名优蒋玉函,更是爱恋中生出一种恭顺。宝玉初次见到他时就觉得他妩媚温柔,心中便十分留恋。蒋玉函又与他互赠汗巾,把北静王给的茜香国女国贡品赠与宝玉,又叫宝玉把自己系的解下来给他系着,俩人情意绵密,可见一斑。

如果说宝玉对同性的爱恋,按小说的理解,被称为“意淫”,还只处于精神层面上的话,那么薛蟠对H性的爱恋则纯系肉欲之贪了。他看见柳湘莲长相英俊,举手投足间充满了洒脱之气,心生相思,总想把他弄到手。他的一番轻薄调戏之语,换来了柳湘莲的一顿猛揍。尽管如此,他却从不长记性。在小说第九回“训劣子李贵承申饬,嗔顽童茗烟闹书房”中,薛蟠进入贾家私塾,表面上假接上学读书之名,内心却揣着广交青年子弟之意,将私塾罩生得风流漂亮的“香怜”,“玉爱”哄上手。小说第七十五回:“开

.-2、《红楼梦》的怫教文化背最

夜宴异兆发悲音赏中秋新词得佳谶”中描写这个呆子,与人“抢新快”爽利,结果赢了之后,心中动了兴头,搂着打扮得粉妆玉琢的娈童吃酒。

发生在女人之间的同性恋,以伶人藕官与药官为代表。明知道自己是女儿身,却假戏真做,二人心里当彼此是恋人,恩爱夫妻。每日唱戏,亲热无此。药官儿病死,藕官哭的死去活来的,每天不忘,每节烧纸。实际上,小说中对同性恋的描写,当然并不只这些,像贾莲、贾蓉这等只用性不用情之人皆有份。我们说小说是一个了解当时世情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我们了解了当时的上层社会,就男性而言,对情欲是放纵颓废的,在生活方式上是奢华糜烂的。对于女性,情欲却是普遍的压抑。良家妇女不论贫贵,依旧只能束缚在理学禁欲的观念里。

世俗风气一方面追求奢华糜烂的吃喝享乐,放纵颓废的情爱生活;另一方面儒教依旧起着社会的风向标作用,指导着社群约定俗成的人情世故。虽然一些生活在奢华生活里的才子佳人开始怀疑正统的主流思想是否合理,无条件忠君思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着重与伦理关系的融洽,正道与邪道往往通过人伦来论定,故没有超越人际之上的正义论。各代统治者总把以和为贵,维持纲常作为主流思想,为了社会和谐,主流思想必然要打压这个突出的异端思想。这就使得个人纵然有更合理的要求,也无法对抗不合理的人伦思维。既然对抗不了强大的约定俗成的正统思想,超越时代的思想者在无力抗拒的传统之下,又不甘于被平庸人役使而挣扎着,那么延续老庄思想成为一种无奈的选择,要么看破一切,脱离红尘,做隐逸高士:要么只能做犬儒式的讥讽,目空一切,反对一切。而犬儒式的讥讽行为往往不得善终,且为一般世人厌,显然并不可取,小说中的人物无路可走,其价值取向的结果,自然是以隐逸或者遁入空门较理想。小说的核心人物偏离了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佛老思想里找到了安慰,这也许是作者在小说里要表达的个人思想,却也IF是作者无法排遣的忧郁。

(二)《红楼梦》中的佛教现状

《红楼梦》所反映的宗教现状大致可以归为三类:第一类反映的是宗教内部世俗僧道的信仰与处世之道;第二类则反映了世俗男女的宗教修养和信仰;第三类则是作者心目中理想化的神仙和佛道人物。

对于第一类情况,小说直接提到的人物有张道士、王一贴、马道婆、静虚、妙玉、贾敬等各色人物。张道士是清虚观的掌门人,处世老道,极懂得察颜观色,善于投入所好,处事分寸也拿捏得恰到好处,深谙看见相公说书,看见屠夫说猪的公关策略,所以

湖北大学硕卜学位论文

深得贾府位高权重的贾母喜欢。他有着出家人的身份,但却有着世俗的老谋深算,在为世俗消灾延寿的名目下过着游刃有余的自在世俗生活。王一贴相比较而言,地位就比较低了,基本上是个披着出家人外衣的江湖骗子,弄些什么海上偏方来哄骗人钱财,以此解决生计问题,至于出家人的道义修为却是没有。而马道婆更是连做人的基本道义都没有,专门弄些歪门邪道来获取钱财害人性命。至于老尼姑静虚,作为铁槛寺的女主持,本应该一心向佛,为人布道,多结善缘,可是却好干涉世事,拆散别人的姻缘。妙玉算得上是出家人中文化修养最高的人,而且出身高贵,模样又生得标致,家境又极富有,难免身在高处,心性很高。对于不搭界的贫苦人没有同情心,只有蔑视。刘姥姥喝过的茶杯,她嫌脏,要砸了它,全无一点出家人的慈悲,有违出家人的道义。佛门讲普渡众生,往往渡的对象都是受苦受难之人,用有色眼镜看人却是无法完成布道的。贾敬,是小说中可以找到的唯一不信佛教而对道教痴迷的人,他不同于一般的贵族老爷,他肯舍弃爵位,舍弃舒服而富足的生活,离开家到玄真观修身养性。他花重金刻印《阴陟文》,还亲自为《阴陟文》作注,相信世上有神仙,而且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得道成仙的结果。家里孙媳妇死了,他无悲伤,也不管事,只凭贾珍去料理。儿孙辈要给他过生日,他也不放在心上,其行为果然如他自己说的“清净惯了,不愿意在是非场中去闹”。再次,他很热衷于炼丹术,最终为此枉送了性命还不知道怎么了事。他从行为上看,完全具有了道家隐者的风范。大致讲来,第一类人物,虽然身在世俗外,但是心染世俗事。宗教不过是他们手上的工具,利用它来达到个人心中所想要的目的。

对于第二类情况,王夫人、惜春、刘姥姥、宝钗、宝玉等可算是代表,他们对宗教的理解各不相同。王夫人成天不问世事,常年吃斋念佛,心里却是放不下世事,当个人利益受到威胁,她还是会置佛教教义于不顾,如世俗功利之人不择手段以保全自身利益不受损失。信佛的目的只为佛祖满足其所求,保佑他们长久平安,富贵长存。可以说王夫人是贵族阶层净土宗信仰者的代表。惜春看多了大家族的你争我夺,人情冷暖,产生了厌世情绪,又受庄老消极无为思想影响,年纪轻轻就弄得心如枯槁。刘姥姥对佛教的态度应该算得上是盲目崇拜。她一出场,便是佛不离口。小说中描写刘姥姥第一次到贾府攀亲戚,她找阁瑞家的作牵引,周瑞家的满口答应时,他就念:“阿弥陀佛!”及见到王熙凤,便又“点头咂嘴念佛”。第二次来贾府听到吃的螃蟹竟然耗去二十多两银子,心里又感叹,口里又自然念起:“阿弥陀佛!"感叹那顿螃蟹宴花去的银子,够他们庄家人过一年了!后来留在贾府过夜,为取悦贾府太太、少爷、小姐们而讲述的茗玉小姐死后成精,及九十多岁老奶奶因吃斋念佛、感动观音菩萨而回报她得孙子的故事更是包含

二、《红楼梦》的佛教文化背景

着极浓郁的宗教气息。在大观园游玩时,贾母问她这园子好不好时,刘姥姥一开口又是念佛,又称赞大观园比画上画的还好看。当来到潇湘馆时,贾母提到用软烟罗纱糊窗子,刘姥姥还是忍不住口罩念佛,又说道:“我们想做件衣裳也不能,拿着糊窗子岂不可惜?"后来吃饭时,刘姥姥说怕打坏了瓷杯,如果用木杯就好了。他没想到凤姐还真的拿出了一套大木杯子,吓得连忙说:“阿弥陀佛!”等刘姥姥要回家去时,看着贾家送她的东西,她感动得不得了,乎儿在一旁为她清点物品,每点一样她就念一句佛,点完时念了几千佛。待向贾母辞行时,姥姥又得到许多老太太和姐妹们赠送的物品,这让她更是感激不尽,早又念了几千声佛。刘姥姥这个目不识丁的老妇言必称佛,看到大观园里的省亲别墅就条件反射般地爬下磕头,并自以为是宗教庙宇,盲目崇拜的行为不免有些搞笑。虽说她对宗教的教义一无所知,但这并不妨碍她在日常生活中把神佛当作她的唯一精神支柱。由此可见,当时普通百姓对世俗宗教信仰的虔诚到了五体投地的程度。至于宝钗,她文化素养高,悟性好,参禅厉害,思想上却不出世。她很自觉地把自己平常的行为举止严格地与儒家思想规范结合起来,成了封建社会温柔敦厚的典范。,她对儒家的理解非常透彻,《红楼梦》中无人可及。从宝玉参禅及她协助探春管理大观园时与探春的对话来看,可看出她赞同儒家的正统社会地位,认为人应该顺应主流大势,而男人就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至于宝玉,他对宗教的理解远在宝钗、黛玉甚至湘云之下。他有异端的想法,却无力对抗整个社会,只能以出家这种方式隐逸自己,也算是作者对社会不满意却找不到出路的一种无奈吧。

第三类情况,指的神仙化的僧道仙人,他们不过是作者为表达心中理想而虚化的人物。这些人物,如警幻仙姑、疯僧跛道,可谓全知全能.法力无边,关键时候总能现身,救人所急,化解困难。警戒世人不可皮肤滥淫,不可溺于情欲声色之中,要脱离梦幻,找对位置,认识自我的本来面目。警幺J仙姑在第h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中以情欲声色等事警戒宝玉,勿使他痴顽其中,步入J下途,又将金陵十二钗的正册、副册、又副册各女子命运归宿判词给他过目,以便他从中得到警悟,可结果却适得其反,宝玉不仅没有醒悟,反倒引发了他对风月之事的好奇,促使其性意识觉醒。贾瑞调戏王熙风,结果得到的是王对他多次的作弄,之后他一病不起,气若游丝时,跛足道人恰时出现,赠他两面皆町照人的风月宝鉴,告知他这尔_Jfi术白太虚幻境空灵殿,专治邪思妄动症,有济世保生之功效。并一再叮嘱他f万不r1丁照一面,只照它的背面,三日内包管治好。但可悲的足,贾瑞到死时都执迷不悟。这不得不让人感叹,这些寄托了作者心中理想,法力无边的=})111'th僧道,他们虽用心良苦,但若被度化的人无法领会,纵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然是佛法无边,却也无力救渡世人。宝玉最后出家,被疯僧、跛道挟持着回归原地,隐入茫茫大荒,正是作者找不到社会出路的表现,最终只能用神话的手段来划上这个不圆满的结局。12

三、《红楼梦》中的佛教义化内涵

三、《红楼梦》中的佛教文化内涵

《红楼梦》里的宗教,主要所指为佛教,其次是道教。那么,佛究竟是什么?简单的说,佛是“觉者”,是大智、大悲与大能的人。或者说是指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我们知道佛讲究人是平等的,人人皆可成佛。而然,起源于印度的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即受到中国本土文化浸染,魏晋以来,与儒、道二家由相互攻诘到相互妥协,再调和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其佛理已不再等同于初最的印度佛理,而是在继承印度佛教的基础上产生了新意。其发展的结果,形成如华严宗、律宗、密宗、禅宗、及净土宗等众多支派。

佛教宗派众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三支,一支是禅宗,另一支是净土宗,再一支是密宗。小说中所谈佛教,主要指fi{『两支宗教。禅宗的纲领就是释迦牟尼拈花微笑时对受众所说的一段话:“我有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①后来六祖惠能吸取了庄子追求自由之精神,两晋玄学家豁达狂放、纯任自然之举,再融入儒家性善之论及孝悌之说,形成了禅宗。禅宗应该说是极具中国味的佛教宗派,此后得迅速繁衍,明清时期盛极一时。禅宗因讲究悟,一般只在有一定文化修养的文人之间流行。

净土宗则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为唐代善导刨立。因其第一代祖师慧远曾在庐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净土,又别称莲宗。净土信仰源于古印度。古代印度人相信人生是苦的基本观念,寄希望于脱离现实的娑婆世界,而往生超越的净土世界。其宗旨凭借修行者的念佛行业为内因,辅以弥陀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达到往生极乐净土。该宗修行方法简便,且无阶级贫富条件限制,只要能念阿弥陀沸即可修行,故信仰者最多。小说中如刘姥姥这类人物正是社会底层大多数净土宗信仰者的代表。

那么道教指的又是什么昵?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与传统文化联系相当紧密。道教奉老子为教主,承袭了中国古代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传统,故其为多神教,它针对古人对R月星辰、河海山岳以及祖先亡灵有膜手1:习惯,从“天”、“地”、“人”、“鬼”四个方面论述其教义,并提倡无极、元极、太极三极,将中庸视为其教理。道教的主要行为表现为炼丹。炼丹又可区分为外丹与内丹。所谓外丹就是凭借月’炉或者鼎烧炼铅汞等矿石,制作成所谓丹药,供人服用,据说能长生不死。内丹,则指行气、导引、o(宋)普济著,苏渊雷点校《五兀灯会》卷一,中华书局,1984年10版13

湖北大学硕‘l:学位论文

呼吸吐纳之类的总称,将人体视作炉鼎,使精气神于人体内凝结成丹而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故此,道教的理想世界有两种,即世俗的和宗教的。世俗的理想世界把现实社会看成为一个公平又和平的世界。而宗教的理想世界则是“仙境”,道教追求得道成仙,超脱生死,在仙境中过仙人的生活。道教与其它宗教的区别在于道教并不认为人只有在死后才能到达仙境,而相信人的外在形体通过一些形式的锻炼可以达到长生不死,成仙以后也可以一样生活在普通人的世界里,做“活神仙”。罗天大醮是教道祭祀的主要形式,醮仪最早是于夜间,露天设供祭诸神。大唐《六典》中列有七种斋仪:黄、金篆、明真、三元、八节、涂炭、自然等斋。唐以后,历朝每逢国有大事或大灾,均召请道士在宫中或名山宫观设坛建醮,清代以后道教走向衰落。其教派主要有全真道和正一道两大教派。道教认为活在世界上是美好的,死亡却是痛苦的,《红楼梦》里道教人物提及不多,信奉的人主要是贾敬。他不问世事,离群修养,痴迷于炼丹,总想通过修道成仙而获得长生不老,最终却因此而丧命。可见,作者本人对道教的炼丹方式并不太有好感。

(一)《红楼梦》中佛教的“色空观"

《红楼梦》所要表达的主要宗教观念之一就是“色空观”。作者衡量小说人物形象精神境界高低的重要标准都是通过将人物置入色空这个大环境下来检验的。小说第一回开宗明义就说:空空道人“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怊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而道人取名“空空”,否定了对任何事情的执著,即便是对“空”的执著,也算是一种迷妄,可见小说要讲的首先是关于“色空”的问题。而色空,在佛教中却是有具体指向的。我们知道我国的佛教,深得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的影响。小乘佛教侧重于讲求个人解脱,苦修苦行,遁迹山林;提倡出世,主张禁欲;倡导四禅八定,以求得罗汉果位为目的。大乘佛教侧重于人生,既强调个人了悟,又提倡普渡众生,以佛国为净土,主张共同转化。大乘佛教注重修持悟道及人生真谛的领悟。中国佛教吸取了外来佛教精髓的同时.也融入了本上儒、道两家的一些精神,其在哲学上主要谈人生现象的本质,指出解脱人生苦难的途径及人£E应当追求的理想境界;并山此生发出关于人生、宇宙的“真实”探讨,形成了“缘起”、“无常”、“无我”的世界舰。《会川般符波罗蜜多心经》泌:“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①曹雩芹.《红楼梦》第一同,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9月版第l页14

三、《红楼梦》中的佛教文化内涵

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按此说法,那么宇宙万物,都因因缘和合而生,其在未生之前,本无此物,既灭之后,亦无此物。即使在其生后灭前这段时间内,也只不过是众缘凑合在一起的假相,本无自性可言。就如外在山川秀美,不过是众缘和合的产物,某天地震袭来,秀美的山川变成汪洋大海,那原来的山川也就不成其为山川,故此,秀美的山川只不过是一时的假相。在佛教眼里,世界由五蕴和合而生,五蕴分别指色、受、想、行、识。色指所有的物质世界。而物质又可分为两种类形:第一类形指不依他而有的元素,第二类形指依他而有的事物。不依他而有的“色”即“四大”和合而有,而“四大”指地、水、火、风。依他而有的事物包括“五根”和“五境”等,所谓“五根"指眼、耳、鼻、舌、身;而“五境”则指色、声、香、味、触。受、想、行、识四蕴共同构成精神世界。而受、想、行、识均系由妄想分别所致,终究皆无实体,所以是“空"。诸法自体空,佛家把一切外在可感知的对象都称之为“色”,而“色”的本质说到底就是“空",整个世界一空到底,就是大乘佛教对于“色”与“空”的合理解释。

相对来说,佛教认为世界的本性为“空",这个“空”表明本体原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必须要凭借外在假相才可呈现出来,感情必须借外在客体才能引起,故风月之情融入在客体的世界中。所以作者在“色空”观念中,融入“情”的因素就有了“因情而悟禅”的意味。但大乘佛教的“色”与“空"观传入中国后,与本土的儒、道两教融合,已与印度佛教有了很大区别。中国化了的佛教“色空”观,最讲究人对于世界的看法,这个看法用神秀与惠能二人各自的偈语对比说明能很好地把握这个“色”与“空”的分寸。神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心中有尘,尘本是心,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中罔古人对空的界定,往往把外界定为“不真空”。不真空,即以“不真”来界定“空”,虽有而非真有,也并非真无,因为若是真无,便不会缘起。这种具有明显中罔特色的“色窄”观念,体现于外在世界则表现为“人生无常,世事如梦”。这种无常,不可把握,说到底也足一种空的表现。《红楼梦》诸多人物的关系与命运充满了虚虚实实、空窀也色。小说中多处运用“盛筵必散”、“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千罩搭长棚,没有彳i散的筵席”等俗语来说明人生之回《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人一藏》第八册,北京:北京体育人学Ⅲ版礼,2009年6月版

曾徐义明注释《六祖坛绛》,郑州:中州古籍iI;版{},2008年lJJ版.15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无常。

《红楼梦》所提到的“色”既指男女间的情色,又指整个人生。揣摩小说构思,其“色空”观主要强调现实人生的虚无,提倡一种出世哲学。色即是空,而空即是无。小说从头至尾,都笼罩在浓厚的虚幻、空无氛围中。小说前五回,这种空无表现得最为集中。第一回作者就借《好了歌》来否定了世俗社会所追求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姣妻孝子等一切东西都是一场空,否定人对世俗人生的贪恋。将功名利禄、金银财富、娇妻孝子等一切外在物质世界看成虚无缥缈,不可把握的空,只有做神仙,放下这一切才是好的。这种思想将佛家色空观念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透出老庄的出世哲学与佛法的禁欲主义。

在《红楼梦》中,凡是过分纵情声色的男女,比如秦钟、贾瑞之流,往往把身家性命都弄丢了。原由在于不明情色之空的道理,一味贪色纵欲,终致命归黄泉。而“风月宝鉴”除了指对色欲的诱惑,更直指对世人的警戒和提醒。十二金钗之命运,宝黛之爱情,都不过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假相”。说是“空”,但又有些许淡淡的缠绵悱恻;说不“空”,却又如同水月镜花,到头来归于虚无,这情色终究还是个空。一曲《飞鸟各投林》,更是将色空、世间诸法无常作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刻画: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

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自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

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述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尽乌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o

这完全是在强调观色悟空,便是人生的最后归宿,而“落了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实在是“空”的最好注释,人们从滚滚红尘中超脱出来,要从假有中悟到性空之理。而预测惜春出家的《虚花悟》命运判词: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情淡天和。说什

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

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

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

上结着长生果。“

此判词将惜春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心路历程作了详细展示。在如诗如画的词句描绘出①曹‘哼芹.《红楼梦》第五luf,K沙:岳麓书社,1987年9月版第24页.

圆曹嗡片.《红楼梦》第五【廿|,长沙:岳麓书{},1987年9月版第23贞.16

三、《红楼梦》中的佛教义化内涵

来的却是“诸法无常”的图景,从自然界的“春荣秋谢”到人世间的“昨贫今富”,不过是转瞬即逝、变化无常的“虚花”罢了。作者要世人冷若旁人,视色为假有,由情色而悟空,涤荡尽尘世间的一切烦恼,由此而进入西方极乐世界。

(--)《红楼梦》中禅之精神与禅体悟

禅之精神与禅之体悟,是作者用来观察人生百态,感受世情的尺度之一。《红楼梦》通过诗词来塑造人,而禅味就体现在小说的诗词里,细细品味,处处皆有禅的韵味。当然,禅与禅宗是有区别的,禅讲究心注专一,而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最大体现,是人依靠内心精神意念高度专注,反观内心以消除杂念,达到觉悟与彻明的精神境界的一种修行方式。但禅宗不只强调按照禅定的方法修行,它还有一套建立在对佛教教义理解基础上的组织。佛教在印度创立后经由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再发展到小乘佛教终至大乘佛教,佛教的教义与思想逐步完善,并形成了系统化的佛学理论。佛教在两汉初传入国内,逐渐与中国传统儒家、道家思想相融合,中国化了的佛教已脱离了印度佛教,揉合了儒家心性学说与道家自然思想,至唐代开始占据了宗教界的主导地位。禅宗主张“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基本思想,讲求对人生意义的悟。它提倡的修行方法直指人生意义境界,提倡“N,G且N佛”,“法不外求"的理论要旨,这正是禅宗的根本。世人视宗教教义消极,但纵观宗教的根本,从存在的角度上看,宗教不但不否定生命,而且相当重视生命。佛教教义提倡众生平等,再细究到生命的本源,平等理念则是生命本质自由张扬的表现。当然,宗教中的平等与自由不能理解为是对彼岸世界的向往,而应当看作是对人格尊严的必然诉求,其内在指向是对生命的真切肯定,使人超越现实又不脱离现实,生命因此变得剧满而饶有旨趣。对此,李泽厚说:“否定生命厌弃世界的佛教最终变成了这种具有生意的禅果,并且通过诗歌、绘商等艺术王国给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增添了安慰、寄托和力量。’’①同时,禅宗在强调觉悟人生,体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思想宗旨时又提供了极为简便的修行方法。温金玉先生认为,“禅借助艺术的观点来美化人生,要求对整个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利害、是非、功过,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从而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在这~审美境界哩,尘世的思虑、外在的自然与其说是被抛弃,还不如说是得到了升华。”人i廿=IH佛法无处不在让人的生活富有意义,更增添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因此看来,若说禅是一种宗教哲学,还不如沈是一种人生审美境界更贴切。因为禅能使人物我两忘,超越现实存在,升华自我∞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之(庄玄禅漫述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版.

白温仑玉.《禅宗宗派源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jJ;版社,1998年.17

湖北犬学硕一}:学位论文

而使人生富有意义。

禅宗与其它宗教最大的不同就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强调的是“自心证悟”。故其传授教法须强调因人而异,而对佛法的理解也是因人而有所差异。禅在《红楼梦》中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表现为对空之境界的追求。佛禅“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追求一种无欲无求的空灵,抛弃各种杂念,从而使心灵升华到一种超功利的审美境界。这种澄明无垢的审美境界在《红楼梦》中多次出现。如小说第七十六回,黛玉月下咏诗:“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描写了鹤渡寒塘,而塘不留影,月照诗魂,而月无留影之心。诗境空灵清幽,诗人之心也随着这一池清水皓月,既映现着世上万物影子,却保持着澄透宁静的心态。而史湘云在《菊影》中有诗描绘菊花的情景:

“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

珑。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户

读此诗,我们脑海中会清晰浮现出疏淡摇曳的灯光,散碎的月影及缥缈的菊影意境,这意境是那么如梦如幻,迷离朦胧。而这些影像,实际上都不过是过往现实人生痛苦的经历在作者心灵上的再现罢了。宝钗制作的那个灯谜:.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晓筹不用鸡人报,五更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固

描写的是寂静深夜罩的香的燃尽熄灭,虽然没有任何人关心它的存在,但它却从来不计寒暑朝暮,也毫不关-t]4't-界风雨阴晴如何变化,只管自燃自灭。这种对“空”境界的追求显然已达到了:忘怀尘世的无我之境,但表现的却是一种随缘自适的状态。

其次,禅在小说中体现的是人的随缘任运,率意自适。人只有深切体验到世事的兴衰荣辱、人生变幻无常的痛苦后,才能够找到超越痛苦的途径。作者在佛教里找到了观照万物的标准,那就是禅宗不二法门和庄子“等生死、泯荣辱”的齐物论思想。宝玉顿悟时得出的一偈子:

“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

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徐义!¨J注释《六衬1坛绛》,郑州:中州古篇…版十l:,2008年1月版.

@徐文明注释《六卒H坛经》,郑州:中州古籍…版{l:,2008年I门版.

@曾雪芹.《红楼梦》第三_f.八回,长沙:岳簏书St.,1987年9月版第194页

国曾i哼芹.《红楼梦》第一二十二同,长沙:岳麓书}E,1987年9月版第l12贝@曾?哼芹.《红楼梦》第二十-L.I,氏沙:岳麓}5社,1987年9月版第110页

三、《红偻梦》中的佛教文化内涵

这里可看出:他唯有挣脱掉尘世的各种羁绊,才能超越“自我”而达到不以物喜,不已悲伤的无我境界,而获得了“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也无悲”的精神自由和忘我境界。这种精神自由和忘我境界皆是人之真性情的自然流露,体现在生活态度上就表现出随缘任运,率意自适的特点。禅的体验只有结合曰常生活,在行住坐卧等生活细节中才能有所了悟。如此,禅宗所主张的随缘就转化为平易和顺的人生境界,使人获得心灵的明净、安适,领悟到禅的真谛。

再次,禅在小说中体现在人追求禅宗的圆融境界。这种圆融境界表现为事物与事物之间的互相呈现,人不必从现象界外寻求超越现象的世界,不必离现象来求索本体。这种圆融境界在小说里表现为时间长短的圆融、空间大小的圆融。薛宝钗在《忆菊》诗里有云: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

知。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这诗表达的是夏秋之际时,宝钗见不到菊花而怅望西风的情景,之后笔锋一转,将思绪转到去年菊圃曾繁盛一时景象,如今却已荡然无迹。想着唯有在冷寂月夜的梦罩,才能见着想见的菊花,于是又盼望在重阳之际与之相逢。这样,将过去回置到了现在的位置,而现在又与未来交融。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三维空间里被回置到现在的某一瞬间,从而在时间上融消掉了过去、现在、未来三者时空的对峙与差别,将时间的单向流程转变为双向互融,蕴涵着时间上的圆融妙境。而空间的圆融,则体现在诗句中的江南归雁所飞、征妇捣衣时思念征人所在的边塞意境里,这些意境大都与宝钗所居之地大观园的环境相互涵摄,于此体现出了二维时间大小、空间大小上的圃融,当然更体现出“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的境界。

实际上,《红楼梦》佛禅意趣表现是正是已超越了人生痛苦和尘世利欲束缚,破除了“小我”,让,tl,灵达到空静淡泊,使万事万物互融,使人心随缘自适。毋庸置疑,《红楼梦》中的诗词曲是为塑造人物性格、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背景而采用的。这些诗词曲所蕴涵的禅意以及由此所体现的禅境,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体现了作者的情感世界和宗教情结。他,}-t不过借小说人物之口,结合自身生活经历,表达了自己对佛教禅意的领悟。’凿J;!.|j片.《红楼梦》第三f‘八I口I,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9月版第195页.19

湖北人学硕上学位论义

(三)《红楼梦》中佛教的“因缘果报观”

佛法讲因缘生力.法。宇宙万物动静生灭变化,皆是因果现象。佛教认为因是事物的本源,而缘却足架接因与果的助力,即指万物生起的一种互相交涉关系,果报是结局。由因得果,全助于缘的力量。佛法从心、色角度将缘分为四缘:亲因缘、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世间一切诸法生起都离不了此四缘。佛法按结果的方式将缘分为善缘、恶缘、无记缘。而果报按前世、今生、来世三世顺序而分为现果、来果、后果的三种。人所做的善恶,此生成熟招果的谓之现果;来生成熟的,谓之来果;在后来生成熟的,叫做后果。有如是因,招如是果,揭示了事物转化之间的一种必然。而果报成生时间有顺,究其因一为因的力量有迟早;二为缘的力量有强弱。世间诸人多有怀疑因缘果报,以眼见行善者,有不得善终,反受苦报,恶贯满盈者,日夜享乐,自由自在。《涅磐经》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业有三报,一现报,现作善恶之报,现受苦乐之报;二生报,或前生作业今生报,或今生作业来生报;三速报,眼前作业,目下受报。"u如此说来,好人今受苦报,不得善终,皆因过去所种的恶因,今已缘熟,须承受苦果,今生虽然做好,却善因薄弱,善缘未熟,要待来生,才受好果,反之亦然。恶人纵恶却得好报,没有惩罚,皆因他前生种的好因已熟,先享福报;今生造的恶因,恶缘未熟,尚等来生。可见,佛教处处讲究有果必有因,果由因生,因由果来,今生种何因,来世得何果。

《红楼梦》中的因缘果报的场合屡屡出现。首先,它体现在贾宝玉,林黛玉两位主人公的“木石前盟”关系上。宝黛“木石酊盟”所展示的是一个受前生灌溉之恩,于今生下凡以泪报恩,至来生泪尽而归的爱情因果悲剧。小说第一回就回顾了宝黛前世做j{J,之因:宝玉前世之神瑛侍者于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用仙水浇灌黛玉前世之绛珠仙草,使仙草得以久延岁月,受天地精华与雨露滋润后,脱却草胎木质,修成女儿身。得了灵气的仙草见神瑛侍者投胎下儿,领略世I’日J温柔富贵,遂决定足艮其后下凡,用一生H艮泪报答他前世浇灌之恩。于是,石头下凡历劫,绛珠还泪的因果报应在今生缘熟。此因缘果报蕴涵小说始终,所以贾宝玉,林黛玉之间的爱情实质上讲述的却足一个因缘果报的“还泪”过程a小说时不时会向读者点明他们之间前世的宿缘,以照应今f}J=“还泪”果报。小沈第三叫写宝黛初见,双方都有彼此好像在那聚见过的感觉,接卉贤?江j三摔j三,林黛玉就流泪,一见面就丌始了“还泪”行动。我们知道林黛玉在小晚罩伤心流泪成了

20。姜子夫主编.《人般涅磐经》,北京:大众文艺}}:版衬:,2005年1月版

三、《红楼梦》中的,弗教文化内涵

家常便饭,诸多动人情节,譬如“黛玉葬花”、“宝玉挨打”、“睛雯送帕”、“风雨夕闷制风雨词”等情节没有不眼泪涟涟的。明明起初心情很好,但最后她总会乐极生悲,从开心到梨花带雨,转瞬完成,世人只谓是佳人天生多愁善感,却不知她的“泪”是用来报果的。当林黛玉告诉宝玉近来泪好像比往年少了些时,宝玉还当她是疑心,那有会少泪的道理,只劝她想开些,保重身子要紧。但不久,当黛玉虬一点泪也没有了”,前世宿缘了了,魂归原处。因缘果报随之消失,留给读者的只有无尽感叹。除此,刘姥姥的知恩图报,蒋玉涵与花袭人的汗巾情缘,王熙凤的机关算尽,王板儿与巧姐儿的拂手情缘,无不是因缘果报的体现。

从宏观上体现了因缘果报关系最深刻的当属贾府荣败。《红楼梦》中的宁荣二公浴血奋战,为子孙积攒下了一份庞大的家业,种下的善业使得贾家名噪一时,成为名门望族。然而人在钟鸣鼎食的富贵之家,终日不思进取,自然会坐吃山空。“生齿繁盛,事物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多,运筹谋划者无一,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尽上来了”①最可悲的是“这样的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却一代不如一代了”。@实际掌权者,八面玲珑的凤姐只为了自己打算,贪脏枉法,好弄权柄。而贾家的后辈青年男子,要么不学无术,要么不思进取,要么纵情声色享乐,他们仗着祖辈的军功得来的富贵,终于如“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这些上层贵族在领取朝廷俸禄的同时,还通过征收地租、发放高利贷、贪污受贿等各种手段,处心积虑地疯狂敛财,只要能捞钱的法子都能想尽,敛财的同时却挥霍无度。秦可卿的葬礼,做法事动辄就请几百和尚道士,出殡时用了百余辆的车轿,浩浩荡荡摆了三四里远,场面如“压地银山一般”,对于巨额花费.主子从不计较,只要排场阔气就好。而省亲别墅的奢华程度连久居皇宫的贾元春看了都感叹太奢侈过度了。贾家的仆人之多,仅供贾宝玉使唤的丫头就有二十多个,几十口之家竟然得有几百仆人彳‘够使用。人口多必将开支大,但这些费用支出再大,贾府也不会去省俭,外面的排场还是要的。贾府被抄家时,抄检出来的珍宝都是价值连城的国宝。而“所抄家资,内有借券,实系盘剥。”,*n-j-见其主要财产都足贪污、盘剥而来的。但真『F影H向大家族哀败下去的却是贾府及姻亲家的男子的不成器,那些重要男予如贾赦、贾珍、贾琏、贾环、贾蓉等,无不过着生色犬马的糜烂生活,寻花问柳、不学无术、买官买官、聚众斗睃、情欲乱伦无所∞曹雪片.《红楼梦》第二回,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9月版第7页.

。l叫上.

“曹,-q-芹.《红楼梦》第五同,K沙:岳麓书社,1987年9月版第26页.

“’曾省芹.《红楼梦》第七十口q吲,陈沙:岳麓书社,1987年9月版第372页.21

湖北大学硕+学位论文

不为。难怪柳湘莲对贾宝玉说:你们贾家,除了门口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如此情况,荣极一时的贾府怎能不衰败下来。

《红楼梦》从字面上最能最能体现这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论,莫过于《飞鸟各投林》,这首曲子将佛教中善恶果报分析十分到位。它直接指出:为官而富贵的一拨人,如贾赦、薛蟠等之流,因仗势倚财,恃强凌弱,荒淫无度,草菅人命而招致抄家丢官,钱财散尽、家道中落之果报;无情的如王熙凤之流,因为好弄权柄,重利盘剥,到头来机关算尽而反误了自家性命,又因为偶尔对刘姥姥济困扶贫所结的善缘,而使巧妇儿死里逃生,这是最分明的因果报应。欠泪的如林黛玉,前世受神瑛侍者甘露灌溉得以延命,用今世一生的眼泪还他,眼泪流尽时,命也终结。冤冤相报是缘于凶果循环,分离聚合是起于前世业因,生命短暂只因前生作了恶业,长寿富贵皆因前世积善。看破世间功名利禄者如贾宝玉、妙玉等人,无奈遁入佛门以追求个人认为的人生最高精神境界;痴迷风流情爱而看不透浮生若梦者如尤二姐、尤三姐等只能在情场枉送了性命。这些不过就如众鸟吃完食后各自飞散,到头来仅留下白茫茫一片“万境归空"。作者以一首曲子叹尽现了过去、今生、未来的三世果报。小说中的因果报应论,如同冥冥中一只大手,操控了所有人物的命运,一定程度上规定了小说情节的走向。

(四)《红楼梦》中的佛教苦谛

佛教之所以在中国古代大放光彩,就在于它弥补了中华文化在人生关注方面的严重不足,中国的诸子百家主要讲究治国平天下,却不太关注人的本身,而佛教对人世的生、老、病、死却非常专注和纯粹。每个人在人生中都会遭遇到各种坎坷,甚至灾难,而这些坎坷或者灾难总归起来就是一个“苦”字,苦谛是佛教最基本的人生观。佛教教义认为,世间好比苦海,人来到世间就是为了受苦,人生是苦难的历程。也就是说三界众生之六道轮回,所赋予的一切存在,无不都是苦的表现。佛教将人生的痛苦按不同性质划分为“二苦”、“四苦”、“八苦”等无量诸苦。佛教所说的“二苦”指客观存在的苦与个人主观感受到的苦,即外苦与内苦;而“四苦”,为人的生、老、病、死这四种苦难;至于“八苦”则是在“四苦”之上再加上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蕴盛苦。总的来讲,佛教认为人生诸苦的产生受制于自然规律及世问众生在情与欲等方面的吲执与贪欲。佛教以“八苦”为主。小况罩,作者也许并非主观故意,但卸以真切的感受、动人的情节将人生中常遇的各种苦痛描述得淋漓尽致,让人深悟人生皆苦。其实,苦的原因无非就在于人有无法实现的“欲望”,而要摆脱“欲望”,就得要把

三、《红楼梦》中的佛教义化内涵

这个世界看得简单一点,也就是要看“空”。但说来容易做来难,识得苦之根本,但能放得下来又有几人。所以各种苦感,才会伴人一生。佛教认为,世上个人的名利得失与人生的荣辱祸福都不过是一时虚幻,众生受苦受难究其原因,实为放不下心中的欲望,故以虚为实,并执着追求虚幻不实之物。《金刚经》有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复如电,应作如是观。"。故此,佛教认为浮生如梦,一切世事既然都是虚幻,追名逐利实为不必。’

所谓“生苦",不但指人在出生时所经受的痛苦,更涵盖了人降生后一生所受的苦。活在人世间本来就是苦。要想解脱苦,就只能是学“无生’’之法。对于初生之苦,婴儿因没有意识,奔生路上体会不到生苦,但于母亲而言,这种苦痛却如奔死,无法用言语能形容得出。生的第一触感便是痛,而这种痛,将在接下来人生中贯穿始终,牵牵绵绵,缠绕不去。从身体上的磕碰外伤痛到日后成人为生计奔波,无一不与苦相关联。《红楼梦》中,整个都是关于生苦的表露,为家庭生计奔波劳碌、为个人名利追逐算计等……贾雨村为了高官厚禄,从一个想有所作为、想干一番事业的负责任的男子汉变成了一个唯利是图、忘恩负义、阿谀逢承的小人。虽然官场春风得意,风光无限,但其背后,却做了多少违背了自己意愿的事情,隐藏了自己多少个性才换来的?他往上爬的过程中难道不因这些而卑微,而辛酸么?香菱,这个老实又冰雪聪明的姑娘,生来不知道父母姓名,连自己多少岁也不得而知,还被当牲口一样贩卖了几次,落在薛蟠之手,却还要在夏金桂的淫威之下才能求得到生存,这种苦痛,更是生苦。贾府家的丫头,就算平日里很体面的,也难脱生苦之命。能在贾莲之淫、王熙凤之威下生存下去的平儿,显然不是一般人,生之苦痛只有她自己知道。鸳鸯,这个贾母十分满意且得贾家上下尊敬的丫头,其日子却也不甚如意,活在贾赦的阴影之下,精神上始终不得安宁。贾母过世,依靠消失,她只得出家为尼姑才能躲过贾赦的魔爪,于晨钟暮鼓,青灯黄卷下打发寂寞光阴难道是她这样的年轻姑娘愿意选择的吗?可见生苦于她而言-.i乜道不尽的。

对于老苦,人都要面对。老,是任何人无口丁避免的,也是人人所不愿面对却又无可奈何的规律,如若可以用钱财留住时光,估计老去的人,只要有钱}ls…-;-Jfr-】q匕己都愿意这么做。人生不满百,老来万事休。人一旦老化,身体智力精神逐渐衰退,诸事皆会力不从心,除了心理上多一份l}{:故与微漾的伤感,也三l能看千帆过JS,任肯符爬蔓,将不安分收敛而归于平淡。老,除了带给人生理的苦痛外,于女人而者‘,更添一分痛苦,所以美人迟薯的叹息无不充满了感伤。而人成了老者,一切激情都归于平静,与年轻一代的隔阂、q陈秋f,尚荣译注《金刚经.心终.坛绛》,北京,中4#书局,2007年12』J版23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冲突将无法避免,这无疑更是苦不堪言的老苦,除了无奈接受无法抗拒的生老规律还能怎么样呢?请看宝玉对老苦的感受。“慧紫鹃情辞试莽玉",惹起宝玉怕黛玉离去而病了一场,多日未到园中走动,病愈后他从沁芳桥一带散步,看见柳垂金线,桃吐丹霞,山石后的一株大杏树,花己全落,叶稠阴翠,豆子大小的许多小杏结在树上。宝玉心想病了几天,竞把杏花辜负,不觉到绿叶成阴子满枝了!因此仰望杏子不舍。联想到邢岫烟已择了夫婿一事,不过二年,便也要“绿叶成阴子满枝"了;再过几日,这杏树就会子落枝空,再几年,岫烟也免不了乌发如银,红颜似槁。因此,不免伤心,只管对着杏树叹息,满心的无奈,伤感。

病苦有身病和心病之分。人自呱呱坠地,病就相伴而生,虽说人的四大假合之身,难免有寒热失调之时,不过病却因人而异。小病是小苦,大病则是大苦,长年生病就更是苦不堪言。身体有病,百事难为。身病之苦不过使身心备受折磨和摧残,心病则会因遇失意之事而内心忧悲,甚至于精神崩溃,枉送性命。《红楼梦》中描写病苦相当广泛,主要人物几乎都在生病。丰满健康的薛宝钗吃冷香丸、漂亮刚烈的睛雯贴西洋膏药;大病如王熙风患崩漏、香菱难产等;而长期生病者如贾宝玉、林黛玉等更是让人感觉病苦无处不在,当然,林黛玉是身病与心病兼有。在红楼诸人中,林黛玉可算是病苦最典型的代表。她的身病,正如她自己所说:

“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

配药,皆不见效。……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

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生。”。

但更严重的则是她的心病。爱恋宝玉,疑心宝玉,糟蹋身体,心病无药可医,因此她生命的流逝更要快于身病。

佛门教义的核心就是“空”。人的肉体的死亡导致人的毕生追求最终荡然无存,毫无意义。因此,“死苦”将曾经存在过的一切彻底毁灭掉。佛教认为,世间诸事的存在,表象为“有”,但实质为“空”。世I训众生往往只见表象“有”而不见实质其“空”。烦恼徒生,不得解脱。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永久,都有一个生、发、异、灭的过程。那么,佛教“八苦”中,“死苫”厦是诸种痛苦中最大的痛苦,虽然说宇宙力.物,生死相间,周而复始,那么夕E之于人,也就不足为异了!但是,人都有放之不下的东西,再者肉体上和精神上均遭受四大分离之痛苦,使人对“死”甚为敏感。《红楼梦》中,死亡是常见的,而死亡形式也多样,有吊死的、自杀死的、病死的、遭谋害死的、被胁迫死的、∞曹嗜芹.《红楼梦》第三l口I,长沙:岳麓书{f:,1987年9月版第14页.24

三.《红楼梦》中的佛教文化内涵

受凌辱死的,可谓一个比一个痛苦。而其中,又以秦钟和赵姨娘对死的体验最深,死苦最大。对于秦钟之死,小说中云:

“那秦钟旱已魂魄离身,只剩得一1:2悠悠余气在胸,正见许多鬼判持牌提

索来捉他。那秦钟魂魄那里肯就去,又记念着家中无人掌管家务,X./.6挂着父亲还有留积下的三四千两银子,又记挂着智能尚无下落,因此百般求告鬼判”;①

而赵姨娘死时大叫:“打杀我了!红胡子的老爷,我再不敢了!"一时双手合着,一时叫疼,眼睛突出,嘴流鲜血,头发披散,人人见了都感觉害怕而不敢近前。她痛苦得自己拿手撕开衣服,露出胸膛,苦时状况实在难堪。秦钟死时心里放不下家产和情人,死时心苦;赵姨娘做事问心有愧而精神崩溃,死时身心皆苦。

人生在世,父母夫妻、兄弟姐妹、朋友亲戚间和睦相处,一朝父子东西,兄弟南北,朋友杳无音信,骨肉分离,甚至阴阳相隔,必痛不欲生,所谓“无情何必生斯世,有好都须累此生。”。此即是爱别离苦。虽说生死离别,是人间惨事,但爱别离苦,谁也无可避免。“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第五回)说明红楼女子个个命薄。金陵十二钗中,病死的病死,守寡的守寡,流落的流落,少有善终。就算命运稍济一点的探春也难逃爱别离苦: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散。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

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

也,莫牵连”。国

一首《分骨肉》将探春远嫁难舍骨肉亲的那分无奈矛盾心情刻画得细致入微。这好强的玫瑰花儿也逃脱不了爱别离苦,空留悲苦于心细细品味。

有利害冲突,两不相容的人,偏又聚会在一起,愈是互相怨憎的人,愈被安排在一起,如影随形,这便是怨憎会苦,正所谓“不是怨家不聚头”。《红楼梦》中夏金桂之于香菱,秋桐之于尤二姐,柳湘莲之于薛蟠,就是明显的怨憎会苦。怨憎会苦容易给人带来祸患,当恶果临门,后悔也迟。要避免怨憎会苦,需要“忍”字为先,时刻“忍耐”才可化解。

人生活在世界上,常为财色名利所累。有人知足常乐,更有人奢望尼度。奢塑无度者必千方百计追逐寻求,求不得时顿生痛苦,这便是求不得苦。此苦在《红楼梦》中比∞营嗜片.《红楼梦》第十六回,长沙:岳麓二}弓社,1987年9月版第82贞

。农枚.《随同诗话》卷f’,北京:京f仁…版利:,2004年l门版.。’世’葺片.《红楼梦》第五刚,长沙:岳簏书社,1987年9月版第26页.

湖北大学颁‘lj学位论文

比皆有。木石前盟姻缘渺茫,二玉两人“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才有“水中月”、“镜中花”之痛苦。贾瑞贪求王熙风美貌而起邪心,直至送了性命才罢休。山谷易满,人欲难平。人只要不知足,这“求不得苦"将如影随形般地缠绕,直至心力交瘁而亡。

《红楼梦》中的“人生唯苦”思想与浮生若梦的“色空"思想是相辅相承的。小说中的人物,要么冰雪聪明、富贵泼天,要么精明能干、才貌双全,要么才高八斗、文雅脱俗,但都无法逃出“苦”谛命运。小说中所写的种种苦况,无一不是作者所亲身体验的切肤之痛,尽管悲凄微弱,但它是作者承受种种人生苦难后发自心灵深处最真切最深刻的人生感受,所以展示在读者面前时,它十分具体、生动、感人。

(五)《红楼梦》中佛教的“慈悲救度黟的职能

大乘佛教认为,人世间的一切烦恼和痛苦都来源于人们的分别心。即是说现象世界的一切差别,起源于人们的这种分别心。人因分别心而生出我执、法执;生贪、嗔、痴三种毒心,终成种种颠倒妄想,最终陷于无尽的苦恼与无边的苦海而无法解脱,而要彻底解脱出来,就必须以无分别的、平等的“般若”智慧,从根本上去除人们的分别心。

《红楼梦》书中有关宗教行使慈悲救度,点化众相的场合相当多。最深刻的莫过于第一回一僧一道点化甄士隐,第十二回僧道点化贾瑞的过程。甄士隐生活富裕,性格恬淡,淡泊名利,热心助人。他见贾雨村是个人才,于是在经济上接济他,支持他赶考。这样的一个人品似神仙的人,对他的点化,却也费了一番功夫。第一次点化,书中原文如下:

甄士隐闲坐书房而朦胧睡去后,梦里他进了一地,却不知道此地是何处

时,见得一僧一道边走边谈关于神英侍者想要下凡,绛珠仙子为了报答他的灌

溉之恩,也准备下凡,用终生的眼泪还他之事。甄士隐忙上前施礼笑问道:“适

闻仙师所谈因果,实人世罕闻。但弟子愚拙,不能洞悉,若备细一闻,大开痴

顽,弟子洗耳恭听,可免沉沦之苦。”二仙笑道:“此乃玄机,不可预泄。到那

时不可忘我二人,方可跳出火坑矣。”刚说完话,忽然到了一个大石牌坊跟前,

上书四个大字“太虚幻境”,他刚想跨进去,忽听霹雳一声,若山崩地陷,甄士

隐大叫一声,从梦中惊醒。定睛一看,烈日炎炎,芭蕉冉冉,所梦之事便忘了

大半。回

。曾香芹.《红楼梦》第一回,长沙:岳簏书社,1987年9月版第3页26

三、《红楼梦》中的佛教文化内涵

据此可见甄士隐听到却正是小说习惯用主要人物的因缘故事,即情色来点化他,士隐正求两位神仙指点迷津,神仙却说:“到时别忘记我二人,便可跳出火坑。”可见两位神仙已看出他未来的命运,料到他日后必然得道出家。第二次点化转到甄士隐家庭上来,当他抱着三岁的女儿英莲当街的大门口玩耍,

一僧一道走来见了英莲,便大哭起来,并对他说:“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

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舍我吧!”甄士隐知是疯话,抱著女儿要进门。那

僧指著他大笑,口内吟了四句诗:蚝质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

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息火灭时。坳

这大哭、大笑中说的话暗里告诉他,女儿英莲的命运很苦,而且会连累爹娘,将来婚姻上要受到薛姓男人欺负;元宵佳节后,士隐家将会因一场火灾而元气大伤。对于神仙如此清楚的点化,士隐却还处在我执的无明阶段,待他岳丈哄完他的钱财,见他越发穷困便骂些难听之词让他急忿怨痛,百感交集。他已从无明状态进入了我悟,机缘已到,神仙使用一首“好了歌”点悟了他。小说借神仙之全知全能,用洞悉未来的眼光,在时间相始终的无限久长的经历与上天入地的无限广阔的空间,将人的历时经验渗透到共时的,即时的体会中去,用以淡化、虚化人物的情感,甚至整个的现实世界。警诫世人对待情感生活,始终要持一种超然物外的理智态度。他们先后点化了甄士隐、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柳香莲、贾瑞等人。但能通过自身顿悟并战胜内心业障者只有甄士隐、柳香莲两人。其余各人,或因未曾悟透,或因虽悟透但心魔未除而不甘受度。甄士隐是神仙一流的人物,悟性极高,一曲《好了歌》形象生动地揭示了芸芸众生的生命状态,使他悟透了“万境归空”,于是头也不回,同道人飘然而去。

而对柳香莲的点化,则又是另一番景象。第六十六回,柳湘莲梦见尤三姐后惊觉,睁眼一看,他所在的地方竟是一座破庙,旁边坐着一个跛腿道士捉虱,柳湘莲起身稽首相问:“此系何方?仙师仙名法号?”道士笑道:“连我也不知此系何方,我系何人,不过暂来歇足I面已。”柳湘莲听了,不觉冷然如寒冰侵骨,掣出那股雄剑,将万根烦恼丝一挥而尽,便随那道士,不知往那覃去了。用佛家术语说,柳湘连也“顿悟”了人生无常,色空不二的禅理,并去掉了内在心魔而白度。

与甄:卜隐、柳湘莲的“顿悟”恰好相反,贾瑞却执迷小‘Iti,枉送了轻轻性命。在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跛足道人征贸瑞生命垂危时刻,应Q曾雪芹.《红楼梦》第-Ial,艮沙:岳簏书社,1987年9门版第4贝

湖北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贾瑞爷爷之求将褡裢中的一面镜子交给贾瑞,明白交代他镜子的来源与功效:此镜出在太虚幻境,专治邪思妄动之症。并叮嘱他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包管就好。贾瑞接过镜子,照背面,竟是一个骷髅立在里面;照正面,见凤姐站在里面招手,他心中一喜,荡荡悠悠进了镜子,与风姐云雨一番,如此三四次送了命。道人点化贾瑞,贾瑞却沉溺于情欲而致死不悟,始终处于我执无明状态而不能渡脱。

可见,宗教救渡,成功与否,还在于人本身的情色悟空,以清净本性,无欲无求才可。

四、《红楼梦》中佛教运用的意义

四、《红楼梦》中佛教运用的意义

通过分析小说中佛教的文化内涵,我们明白,它作为传统文化积淀的一部分,对《红楼梦》的创作,影响非常之大。具体说来,大致有如下几点:首先,它在小说中的作用和意义,表现为控制着整部小说的叙事结构及大致规定了小说的走向;其次,帮助作家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再次,增添了小说主题的悲剧色彩并影响着作品的审美风格。

(一)佛教思想的运用对小说叙事结构的影响

《红楼梦》作为鸿篇巨著,却能把人物、事件、情节和细节都安排得有条不紊、详略有序,表明作家构思的巧妙。探讨小说的叙事结构之前,我们先从小说文本的一个情节开始着手,看看作者对作画布置谋篇的看法。《红楼梦》第四十二回宝钗论画时有一通议论,原文如下:

如今画这园子,非离了肚子里头有几幅丘壑的才能成画。这园子却是象

画儿一般,山石树木,楼阁房屋,远近疏密,也不多,也不少,恰恰的是这

样。你就照样儿往纸上一画,是必不能讨好的。这要看纸的地步远近,该多

该少,分主分宾,该添的要添,该减的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这

一起了稿子,再端详斟酌,方成一幅图样。第二件,这些楼台房舍,是必要

用界划的。一点不留神,栏杆也歪了,柱子也塌了,门窗也.fi4竖过来,阶矶

也离了缝,甚至于桌子挤到墙里去,花盆放在帘子上来,岂不倒成了一张‘笑

话’儿了?第三件,要安插人物,也要有疏密,有高低。衣折裙带,手指足

步,最是要紧;一笔不细,不是肿了手就是瘸了腿,染脸撕发,倒是小事。母

这段话的意思大致说了三点:一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总体结构要有“界-90”;二是剪裁和情节发展线索的关系,要有添减藏露;三是总体布局要和谐匀称,疏密问隔须错落有致,不要出现歪、塌、倒、离、挤、肿、瘸现象。其实,不仅作画如此,写文章又何不是如此呢?这段议论,实可看作是作者启发我们了解《红楼梦》结构的最好提示。

一般来说,优秀的小说总有一个好的丌头,古人谈到写文章的法则,有“风头、猪肚、豹尾”之说,所谓“凤头”,指的就是文章起头要漂亮、吸引人,下笔就能抓住读者的Ⅱ艮光。但怎样的开头-.d4算得上是“凤头”呢?许多大-.d。的作家们为我们留下了可供借鉴的经验。比如张爱玲的《金锁记》是这样开头的:

曾?叶芹.《红楼梦》第四十二回,K沙:岳麓书社,1987年9月版第212页29

湖北人学硕J二学位论艾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

的月亮。年轻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

轩信笺上落了的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

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

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①

这个开头,一下予抓住了读者的心,大、圆、白的月亮给人一种美丽又苍凉的想象空间,而这美丽的月色似乎被一种虚空所笼罩,使人想起月宫,想起嫦娥,进而想起三十年前美丽而苍凉的故事。这样的开头,的确很美,很自然地过渡到主题,但是这样的开头与《红楼梦》的开头还有些区别,因为《红楼梦》的开头,既有故事情节,又有统领全书思想结构的作用,同时还可使读者看到全书的走向。作者如此开卷:

“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谙则深有趣味,

待在下将此来历注明,方便阅者了然不惑。”国

随后便引出了女娲炼石补天时剩下的一块顽石,因“无材可去补苍天”,“遂向人间惹是非’’的神话。

《红楼梦》是反映现实主义的力作,却用神话开头,何由?一言以概之:第一为吸引读者,第二为逃避政治迫害,第三为控制全书走向。第一、第二原由无需赘述,这里只探讨第三条原由,即以神话传说开头在小说结构上的意义,它对小说的布局谋篇有何作用?第一回,书中交代贾宝玉生命历程为石头“幻形入世”,尝遍“尘缘滋味”。其性格核心特征表现为离经叛道。作者在小说中始终流露出无才“补天”的隐隐遗憾,而使全书对封建社会各种弊端的批判蒙上了一层怅惘情绪,而这种情绪照应开头神话传说无才可补天的思想,这说明神话开头在艺术构思上起着统领了全书的结构。

我们且看作者借石兄之口的宣示:

历代野史,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奸淫恼恶,不可胜数。更有一种

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荼毒笔墨,坏人子弟,又不可胜数。至若佳人才子

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

子文君,不过作者磊?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

姓,叉必傍出一小人,其间拔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且环婢开口,即者也

之乎,非文即理,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竞不如我

。张爱玲.《张爱玲文集》第2卷,北京:f。月文学l叶j版}I:,2008年11月版第212页

。曾当芹.《红楼梦》第一回,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9月版第l页.30

刖、《红绩妙》中佛教运用的意义

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

亦可以消愁破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至若离合悲欢,兴衰

际遇,则又追踪摄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

在这一段话里,曹雪芹批评才子佳人小说创作惯用的烂路,表明他的创作基于现实,神话传说相当于说话人的“入话”,从结构上来说,它是打开这部杰作的总钥匙,给读者提供一个准确衡量《红楼梦》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尺度。从甄士隐开始,小说才逐渐引入主题。这位乡绅淡泊名利、善良好友,女儿的失散给他致命一击,接着失火逢灾,家产尽毁,尝尽老岳丈的人情寡薄,经跛足道人点化,悟出《好了歌》的深意,其解注如下: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

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

头堆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

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梁,谁承

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

裳!。

解注完《好了歌》,甄士隐随跛足道人飘然而去。甄士隐的故事,在结构上有三重含义:其一,暗示了香菱命运,说她命运应怜,这为第四回的内容埋下了线索;其二,对全书结构有象征意义,隐喻了整个故事的悲剧性,对全书起到了统摄作用;其三,暗示着部分重要人物的命运结局,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小说的情节走向。这三重含义,既贯穿了前五回情节,又隐括全书,起着极重要的关联作用。

第二回,作者由贾雨村削去官职后说起,引出了冷子兴演说荣囤府,点染出贾宝玉等人所生活的典型环境。作者从贾雨村削职后“游览大下胜迹”的悠闲生活着笔,写他到苏州盐政林如海家去作西宾,顺手引出黛玉;再写附村住野村}I!li肆中偶尔碰到旧相识古董商人冷子兴,于是两人拿“都中新闻”作为卜^酒淡资,便很自然地过渡到演说荣国府。如此,读者在正式故事丌始之前,先对典型人物和典型J;4:境有了大致印象:贾宝玉衔玉而生,性格怪僻,言语乖张。而贾府则是:

“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

。曹丐芹.《红楼梦》第一同,K沙:岳簏书十1:,1987年9门版第2贝

岛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口J,&沙:岳麓书{I:,1987年9月版筇5页31

湖北大学硕卜学位论文

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

却也尽上来了。——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

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竞一代不如一代了!”。

在冷子兴的“演}兑”中,又插上了贾雨村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介绍以及“应运而生"、“应劫而生”的评论,这样安排,文笔活泼,过渡自然。读者看来,一点也不觉呆板乏味。

第三、第四回,笔墨转入对林、薛二人家世、出身的介绍。鉴于林、薛二人形象的对立,作者将她们的出场安排也有对比,写法也完全相反:写黛玉注重泼墨,写宝钗却相当惜墨;写黛玉家世从简,写宝钗家世从详;写黛玉进府重点落笔写贾家的华贵,写宝钗进府注重交代薛家的霸道乡里;写黛玉进府侧重介绍贾府内眷,写宝钗进府重点介绍贪官外戚。通过安排黛玉出场,详细写了荣府的庭院结构、室内陈设以及礼仪上的繁文缛节,展示了“诗礼簪缨之族”的贾家排场阔气。进一步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同时又利用黛玉礼见贾府男女主子的机会,详略得当地介绍了贾母、王夫人、邢夫人、王熙风、探春、迎春、惜春以及贾宝玉,文笔洋洋洒洒,场面热闹非凡。安排宝钗出场,交待简单,只说她随母、兄进京待选,而将笔墨重点放在了对薛家的富和霸的介绍。写其富,蜻蜒点水,一笔带过;写其霸,却详尽陈述,通过“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的叙述,又顺便交待了四大家族“一损皆损,一荣皆荣”的关系,再很自然地补写了英莲被拐后的遭遇以及贾雨村的贪赃枉法、忘恩负义。

至第五回,先写警幻仙姑把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等六十个女子统统在“薄命司"里,而且对十二钗正册的十二二女子即薛林二冠,贾家四春、凤、纨、秦、巧、湘、妙,都配有图有诗有曲,暗示了这些人物的命运和此书的宗旨,这为全书的结构和情节发展提供了一个总的大纲。太虚幻境,实际上是作者心中的理想世界;大观园,则是与理想世界相对立的现实世界。在理想fU:界罩,“情”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现实世界里,“情”受到了无情的扼杀。

《红楼梦》第一回以神话起头,从虚拟世界开始着笔,之后进入现实世界,然后又回到虚拟世界,至第一h阿IJ:,A‘将书中主要人物及其生活的典型环境交代清楚,并为各主要人物最终命运和小说的未来走向埋下了伏笔。如此,前五回在全书中的结构意义和作用就非比寻常,成为全书结构的经纬。此后,主要人物的悲欢离合、四大家族的兴衰际遇在前五回定下的框架与基调罩同步发展。

∞曹雪芹.《红楼梦》第--10I.长沙:岳麓书}f:,1987年9月版第lO页32

四、《匀楼梦》中佛教运用的意义

那么,书中主要人物的结局及全书的走向为什么会在前五回定下的框架与基调中展开呢?实际上,《红楼梦》前五回内容,存在着一个由盛及衰、由色到空的逻辑结构。正是这个逻辑结构的存在,才使得前五回具有了引领整部小说内容的作用。小说第一回介绍石头的目的,实有作者的深意。由《石头记》到《情僧录》再到《风月宝鉴》,后由《金陵十二钗》定为《红楼梦》,包含的意义逐步深刻,《石头记》不过是石头幻形入世、历尽人间悲欢离合的经历写照,其易名为《情僧录》,因之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白色悟空"(第一回)的结果,这逐步显见的色、空观,正是作者个人对人生的感悟。而《风月宝鉴》的命名,大有深意。要知道,风月宝鉴不过是书中治病救人的一面镜子,小说又取此名,目的在于要将整部小说喻为一面这样的镜子。这面镜子从正面看,反映的是风花雪月的美好景致;从反面看,却是白骨累累的悲惨结局,靠此戒训,以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易名为《金陵十二钗》,不过是要借其中的各色女子,演绎《红楼梦》故事,她们是小说情节展开及故事寓意的载体。第一回,一僧一道与石头有这样的对话:

“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这句话,是小说的点睛之笔。寓示了《红楼梦》中富极贵极的贾家,最终也不过如梦一般,转眼衰败,归于虚无。甄士隐的不幸遭遇、一僧一道对士隐的点化、《好了歌》及其注解,抒发的皆是人生无常、浮生若梦、万境归空的情绪。士隐的命运,又为后文由雨村起笔,引出冷子兴演说贾府伏笔。

如果说第一回交代了木石前盟的因缘果报,引入对色、空的体悟,并且借一僧一道的话预示了贾家日后败落的结局。那么第二回,除了向读者交代主人公生活的典型环境之外,更重要的目的有二,一为作者要借冷子兴之口,让读者明白僧道预言贾府必败之由。二为借雨村之口,引出作者对正、邪之气及奇才与庸/j。的看法,雨村的原话简要摘录如下:

“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余者皆无大异。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

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危。尧,舜,禹,汤,文,武,……皆

应运而生者。蚩尤,共工,桀,纣,始皇操……皆应劫而生者。大仁者,修治

天下,大恶者,挠乱天下。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残忍乖僻,

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今当运隆祚永之朝,太平无为之世,清明灵秀之

气所秉者,上至朝廷,下及草野,比比皆是。……正不容邪,邪复妒正,两不

曾“叶if:.《红楼梦》第~回,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9月版第1页33

湖北大学顾.i:学位论文

相下,亦如风水雷电,地中既遏,既不能消,又不能让,必至搏击掀发后始尽。

故其气亦必赋人,发泄一尽始散。使男女偶秉此气而生者,在上则不能成仁人

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

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

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

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必为奇优名倡。如前代之许由,陶潜,

阮籍,嵇康,刘伶,王谢二族,顾虎头,陈后主……近El之倪云林,唐伯虎,

祝枝山,再如李龟年,黄幡绰,敬新磨,……此皆易地则同之人也。”o

作者借庄子譬如手法所说的这段话,也正是作者为宝玉乖张性情、不合时宜的辩护。以后贾家的衰败、宝玉的乖张,都按这段话的主旨发展。此段演说“宁、荣”二府后,自然就进入第三、四对贾府的全面介绍。

第三回,通过黛玉进贾府时所见所感,目的在于突出贾府显赫高贵的社会地位和豪门贵族的气派,点出贾府的兴盛。第四回写宝钗进贾府,向读者交代了贾府复杂的社会关系,以及贾府家庭内部现况。三、四两回,由虚拟世界回归现实世界,极铺陈贾家的富与贵,反衬第五回太虚幻境里各人命运终结的悲凉。

第五回,宝玉于太虚幻境中目睹“金陵十二钗正、副册”,对各女人的命运判词,又闻“红楼梦十二支仙曲”,所见所闻,最终指向莫不为由“色"走向“空”的结局。如对晴雯的判词: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

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埘

对元春的判词: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而-t‘-4th曲的收尾.飞鸟各投林:“……好一似食尽鸟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将这种“万镜归空”推向了极致。

小说前五回,表面看来相互独立,实际上内在联系非常严密,各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个内在联系,计i是从佛教的角度而言,由色到空的逻辑结构,它jF是舰定着贾家由兴盛到衰败,各色人物“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窄”(第一网)的总纲。它们相互联系,构成和谐完美的整体,共同表达了作者一个完整的创作思想∞曹雩芹.《红楼梦》第二回,长沙:岳麓书社,i987年9月版第1l页.

②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同,长沙:岳簏书社,1987年9月版第24页.

@同上.34

四、《红楼梦》中佛教运用的意义

和创作意图,从其后很多回目的内容来看,如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第七十五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赏中秋新词得佳谶”、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等,无不都体现出佛教中的禅悟、色、空、因果报应等内涵,进一步将情节推向前五回结构规定的结局走向。

(--)佛教文化内涵对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

《红楼梦》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体现在各个精彩的章节里,而人物性格又正是体现人物形象的内在表现。小说中人物性格往往以其连续性和丰富性展现出来,而情节却往往以其时断时续的形式甚至跳跃的形式向前发展。那些包含人物性格的精彩细节接踵而至,而故事情节却如神龙见首不见尾,东一鳞,西一爪,时露时不露。I:k女I,我们知道红楼梦描写宝、黛爱情,但书中没有专门的章节来描写他们的爱情,也没有专门的章节描写他们性格史。要说出他们的准确性格特征,还得把《红楼梦》的全部内容完整过一遍。又如小红与贾芸,鸳鸯、平儿等人他们的性格史也贯穿在全书之中。

曹雪芹把主要人物都引人大观园这样一个典型环境,并尽量把各种矛盾和冲突都扭结在一起,让性格与性格在斗争、对比、联系中突现人物形象。并把人物性格转入结构,联结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物性格显得非常丰富饱满。这种高明的写法,一方面受制于小说总体结构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制于人物性格本身发展的需要。从人物本身性格而言,《红楼梦》中的人物与作者一样都深受佛教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故而佛理的感悟,谈惮论道成为小说中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情节,是他们性格成长的必经过程,而这些情节确实是大大丰富了人物形象。

《红楼梦》是诗化的小说,小说人物形象在很大程度上都体现在诗里。起诗也好,悟禅也好,这些细节的开展,都是为刻画人物形象服务,而佛教文化内涵也体现在这些细节中。比如“黛玉葬花”,黛玉对落花的埋葬,不仅足对落花的:甚悼,更足对她自身的哀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林黛玉追求的则是“质本沽来还洁去”的高洁本质。贾宝玉对落花所追求的只是一种虚浮的承载,作者借贾宝玉的亲身体验,写出了《葬花吟》中所蕴含的人生况昧:

不想宝玉在山坡上听见是黛玉之声,先不过是点头感叹;次后听到“侬

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等句,不觉恸倒在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

湖北人学硕一L学位论文

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以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

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

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

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

悲伤。国

宝玉受到《葬花吟》的触发,先思及黛玉后至宝钗、香菱、袭人等人,推至于他人、自己,此处的花园楼阁,此后又归于何处呢?贾宝玉所思考的这一问题,也正是作者本人所思考的问题。事实告诉我们,不论是贾宝玉,还是作者都找不到这一问题的答案。因此“逃大造,出尘网",亦即遁入空门便只能是他唯一的选择。贾宝玉的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并以此为基点,由色悟空,思考着世事万物的最终归属。当他从“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世俗生活中脱离出来复归其宝玉的灵性时,他的这一思考便构成了整部《红楼梦》的哲学基础。

作者的这种二重性思维模式的构建正是古代所有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的思考。然而,这种思考永远不会有答案。社会在不断前进,问题在不断涌现,人类只能是明知不可而为之的思索,在“万人皆醉我独醒"的社会里,贾宝玉的忧患与焦虑所折射出的是历史使命感的空缺,这个细节,让人们从贾宝玉身上,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知识分子心里的积淀是多么厚重,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而产生的忧郁与感伤,从一个侧面丰满了宝玉的人文形象。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宝钗生F1宴会上,宝玉因为湘云说戏子长得像黛玉,怕黛玉生气,就使眼色给湘云,结果惹恼了湘云。又因为怕湘云、黛玉两个人心生芥蒂,于是又去向黛玉解释,结果遭她,一顿抢白数落。他觉得自己辛苦来,辛苦去,目的只是想调和两人关系,不想两人不仅不领他的情,反而还把两人都得罪了,自己操心没有好报,所以烦恼,遂写下《寄牛草》一偈: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⑦

大致意思是:你认为你领悟了,我认为我领悟了,但只有通过内心的意会交融,才能够真iF达到领悟的地步。等到了再没有什么可以领悟的程度,才可以说得上是真正彻底的觉悟了,达到了彻底谥悟f|/u-也砂11,".。而黛。E看了他写的偈子,反问宝玉:

“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①

m曾日i芹.《红楼妙》第_二l’八吲,K沙:函麓}弓礼,1987年9月版第141页.

圆曾珥芹.《红楼梦》第二_f.一:l口l,艮沙:岳麓fS}I:,1987年9月版第114页.36

四、《红楼梦》中佛教运用的意义

宝玉答不上。黛玉见此,于是替他的偈予又续一句:“无立足境,是方干净。”(二十二回)意思是:没有什么再需要证验的时候,才算是进入了思想的最高境界。由此,宝玉的参禅并非真悟,其写偈的目的不过是向黛玉、湘云申述他心中的委屈。可见,宝玉参禅并不想彻悟,他对那个时代还是相当眷恋的。如此,才能更好地理解他在小说中对自己“无才补天"的隐痛。这一悟禅机情节,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宝玉一方面希望有才补天、有所作为,作开天辟地般的努力。另一方面无才补天时,对努力本身又怀着虚无的惆怅,行为便离经叛道。这种心理,不正是折射出了中国古代文人普遍的心理?展示的不正是传统文化心里积淀与文人遭际碰撞产生的灵魂颤动么?宝玉的个人形象因此变得复杂起来。

(三)佛教文化的运用对小说主题及审美风格的影响

《红楼梦》中多次出现天命的场景,体现出人力不敌天命的性质,诸如以判词、图册、梦曲、灯谜、对联、酒令、异兆等各种形式出现的由“好”入“了”的不可抗拒的结局,十二女子悲惨的命运、主人公最终的自色悟空及小说结尾的万境归空,使《红楼梦》成为一出大悲剧,处处充满了感伤气息。这种审美风格上的感伤,J下是佛教思想内涵作用于小说情节及影响人物思想的结果。

《红楼梦》第一回,跛足道人的《好了歌》是最能体现《红楼梦》精髓的曲子之一,其“浮生若梦”的意境深受佛教色空观的影响。古今中外有多少人能看破红尘、淡泊人生,彻底断绝功名、利禄和家庭的杂念呢?曹雪芹的悲观心念影射至1贾宝玉身上,最后使贾宝玉领悟到“繁华过后一场空”的心境,而遁入了空门。而甄士隐给《好了歌》注解,进一步引申发挥了《好了歌》的思想,远比《好了歌》来得更加具体、形象、无情。富贵的突然贫贱了,贫贱的又突然富贵了;年轻的突然衰老了,活着的又突然死掉了——人世无常,一切都是虚幻。调教儿子有方,想’止其光宗耀祖,可他偏偏去当强盗;想女儿嫁得好人家,可她偏偏沦为娟妓;想在官阶上越爬越高,可是偏偏成了囚徒——命运多舛难以捉摸,谁也逃脱不了它的摆布。可是世上之人并不醒悟,还在你争我夺,像个乱哄哄的戏台,闹个没完。这就是《好了歌》解注的基本思想。它同《好了歌》一样,用鲜明、形象的对比,将忽阴忽晴,骤热骡冷的人生百态,作时笑时骂,有歌有哭的捕述,在全书开头造成一种“忽荣忽枯、忽丽忽朽”(脂砚斋语)的险恶气氛,让读者跟着作者一起,产生出人生无常,不可把握的感伤情绪。m曾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二回,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9月版第115贝.

湖北入学硕lj学位论文

《红楼梦》第五回,十二金钗的判词,十二仙曲的演绎,更是将人生的不能自主、归因于因缘果报,让人无可奈何。十二金钗判词与《飞鸟各投林》应是《红楼梦》中让人悲伤断肠的武器,显示的是家散人亡各奔腾的凄凉景象。光是看“飞鸟各投林”及“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①这几个字,就让人落泪,不是吗?人去楼空,物非人非,,体现的不正是人散曲终,归于虚无的结局么?

《红楼梦》第十二回,贾瑞被王熙风捉弄得久病不起,气息奄奄,破足道人给他一柄“风月宝鉴”,警戒他不可纵情色欲,但贾瑞至死都没明白道人的意图。他的死,其实也是跛足道人给贾珍、贾琏、贾蓉等~干寻花问柳、斗鸡走狗之徒的一个警示,更不用说,“风月宝鉴”的寓义本来就是红楼的一个主题,红楼中贾珍与秦可卿、尤氏姊妹、贾琏与下人妻、贾蓉与王熙凤等内容均与此相关。作者要通过风月宝鉴表达对那种“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的“皮肤淫滥”(第五回)行为的强烈反感。第二十五回,当宝玉与凤姐中了马道婆的魔法,命在旦夕时,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适时出现,和尚将玉接了过来,擎在掌上,长叹一声道:

、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人世光阴,如此迅速,尘缘满目,若似

弹指!可羡你当时的那段好处: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却因锻炼

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可叹你今日这番经历: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

困鸳鸯。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

第六十六回,曹雪芹安排破足道人坐在一处破庙旁捉虱,当为情追悔莫及的柳湘莲路过问他:“此系何方?”“仙师法号?”而道人的回答深意存焉,他笑道:“连我也不知道此系何方,我系何人,不过暂来歇足而已。’’柳湘莲听了,不觉冷然如寒冰侵骨,掣出那股雄剑,将万根烦恼丝一挥而尽,便随那道士,不知往那里去了。道士的回答让柳湘莲“寒冰侵骨”的感觉使得红楼中那种遁世的宿命之感于不经意间又突然一现……一百二十回,与卷首第一回相呼应,僧道再次现身,挟同宝玉出家的场景原文如下:

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斗篷的宝玉向贾政倒身下拜,

只见舡头上来了两人,一僧一道,夹住宝玉说道:“俗缘已毕,还不快走。”

说着,三个人飘然登岸而去。贾政不顾地滑,痴陋来赶。见那三人在前,那里

赶得上。只听得他们三人口中不知是那个作歌日:“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

①曹雩芹.《红楼梦》第五回,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9月版第25页.

国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卜五【口1,长:沙:岳簏书社,1987年9月版第128页.38

I,【l,《红楼梦》中佛教运用的意义

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游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回

以上情节,因缘果报、色空观的佛学思想内涵成分相当多,小说人物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各色人物的言行举止,都受一种非常之力左右,使小说人物一步步朝着前五回规定的结局走下去。虚拟世界的天命观仿佛如冥冥中的一只手,操控着主要人物的命运最终走向色空,使得小说悲剧色彩极其浓郁,感伤情绪相当浓厚。

39o曾雪片.《红楼梦》第一百_二-}幽I,长沙:岳麓一tt}l:,j987年9门版第608贝

湖北人学硕七学位论文

结束语

本文至此,对《红楼梦》佛教文化内涵的浅析算是划上了句号。对于《红楼梦》佛文化内涵的探讨,应是一个无穷尽的课题,新意或者新见解会随着你的阅读与欣赏而不断涌现。本文在深入分析小说文本及国人深厚的文化传统心里积淀的基础上,探讨《红楼梦》主题思想中包含的佛教文化内涵,及佛教的运用在小说中的意义与作用,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曹雪芹《红楼梦》中的虚拟世界,实际上是作者的理想世界。作者只不过借这个虚拟世界,抒发出他对于现实人生真实的感悟。作者对于人生的感悟,是作者在感性世界中对生活有了深切的体验之后所积淀的结果,反映的是人类共同心理的积淀。小说中所蕴含的佛教观、哲理、诗情与主体感受,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积淀与作者平生遭际碰撞的结果。可以说,《红楼梦》的虚拟世界,与小说中的现实世界浑然一体,密不可分,值得重视。

二、《红楼梦》的虚拟世界,是佛教文化内涵显现的切入口,作为传统文化积淀的一部分,佛教的色空观、禅体悟等内涵与作者对现实世界的体验感悟相契合,它们共同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且虚拟世界因对小说中各包人物命运的预示,故在很大程度上又规定了小说未来的走向。小说的鲍五回内容,充满了不可抗拒的天命观,这使得前五回存在着一个由盛及衰、由色到空的逻辑结构。正是这个逻辑结构的存在,小说前五回才具有了引领整部小说内容的作用,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发展,规定了小说的最终走向。

三、《红楼梦》作为中罔古典小说的集大成者,不可否认它是一出大悲剧。这出大悲剧固然是作者对现实世界的/fi满又找不到出路的愤慨,然后,它却通过作者的色空观、主要人物的禅体悟、凶缘果报等一系佛教文化内涵表达出来,为小说定下了感伤的基凋,致使整部《红楼梦》沉浸在浓浓的忧郁、感伤氛围中。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M],岳麓书社,1987

[2]王国维、蔡元培、胡适、俞平伯《红楼梦评论.石头记索隐.红楼梦考证.红楼梦辨》[M],岳麓书社,1999

[3]梁启超《禅悟人生——拈花笑佛》[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梁启超《儒家哲学》[M],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5]陈维昭《红学与二十世纪学术思想》[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6]郑培凯《汤显祖与晚明文化》[M],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95

[7]孙逊《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8]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社会学院出版社,2003

[9]高语罕《红楼梦宝藏》[M],四川文艺出版社,1999

[10]宋淇《红楼梦识要》[M],中国书店,2000

[11]成穷《从<红楼梦>看中国文化》[M],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4

[12]林世敏《佛教的精神与特色》[M],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2008[13]郭朋校释《坛经校释》,中华书局,l983年

[14]朱耀伟《中国作家与宗教》[M],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2001

[15]吴存存《明清社会性爱风气》[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16]邓云乡《红楼梦导读》[M],巴蜀书社,1991

[17]周汝昌《红楼梦与中华文化》[M],中国工人出版社,1989

[18]梅新林《红楼梦哲学精神》[M],学林出版社,1995

[19]胡适《不朽——我的宗教》[M],光明F1报出版社,1998

[20]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人民出版社,1986

[21]方立天《中国佛教直觉思维的历史演变》[J],哲学研究,2002年第l期4l

湖北大学硕I:学位论文

致谢

一直相信,生命是由无数次的机缘和感动连缀而成的。三年fj{『的偶然选择,使我走进了湖北大学的校门,从此有幸聆听各位师长的谆谆教诲。在由懵懂无知迈向学术殿堂的艰难跋涉中,总有一双双温暖的手牵着我,‘授我知识,启我心智,给我鼓励,予我安慰。

每当想起这些,内心着实充满了无尽的感激。导师宋克夫教授的平易与博学使我有机会顺利地踏上治学之途,并指导我进行《红楼梦》宗教思想的研究。恩师睿智深邃的教导和严谨务实的学术精神让我受益匪浅,三年中,我所获得的每一步成长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与汗水。师恩如海,当永远铭刻在心。

怀着同样崇敬的心情,我还要感谢何新文教授,刘尊明教授,朱伟明教授,蒋方教授,童向飞教授、韩晓教授,王星教授、李云龙老师以及薛梅老师,他们言传身教,诲人不倦,不仅教会我怎样做学问,更教会我怎样做人,怎样处世。他们精湛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情操将是我一生学习和仰慕的榜样。

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是他们默默的支持和鼓励才使我有更多时间去完成我的学习计划。

我也深深地感谢三年来和我一起学习、成长的我的师兄弟姐妹们,感谢他们给予我的真挚友情和无私帮助。

浅论《红楼梦》的佛教文化内涵

作者:

学位授予单位:袁波兰湖北大学

本文读者也读过(5条)

1. 黄倩 红楼“情”缘——对《红楼梦》中“情”字的宗教学研究[学位论文]2010

2. 谢氏映凤-释坚莲 《红楼梦》中的佛教思想探讨[学位论文]2009

3. 王婷婷 曹著《红楼梦》的佛门思想和后四十回[学位论文]2005

4. 赵毅 《红楼梦》的佛教思想略论[期刊论文]-学海2008(5)

5. 曹晓虎 黛玉的机锋——浅论《红楼梦》中禅宗文化一例[期刊论文]-世界宗教文化2007(1)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Thesis_Y1737439.aspx


相关内容

  • 红楼梦诗歌中阐述的佛教思想
  • 红楼梦诗歌中阐述的佛教思想 目录 摘要 .................................................................................................................................. ...

  • 古代文学论文选题
  • 2013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古代文学>选题参考 1."秦世不文"原因探析(黄静) 2.论李斯的人生悲剧及其原因(黄静) 3.西汉政论文兴盛原因考(黄静) 4.贾谊.晁错政论文异同论(黄静) 5.<史记>与<汉书>批判精神之比较(黄静) ...

  • 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本科
  • 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本科 毕 业 论 文 参 考 题 目 应本专业广大自学考试考生要求,现提供一些毕业论文的题目作 为毕业论文话题的参考,但须提示如下:以下论文题目仅作参考,并 非要求直接重复借用,就算借用其中某一题目作为自己的论文,务必 追求在具体选题和论述过程方面的创新,切勿抄袭. 论生活教育和教 ...

  •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模板
  • 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院 系:文学院 专 业:汉语言文学 班 级:09汉语言文学(双专业) 学生姓名: 苏多多 论文题目:论金庸<天龙八部>的人物塑造 指导教师: 贾丽萍 2014年11月20日 摘 要 <天龙八部>作为金庸的小说中里程碑式的作品,深受佛教思想熏陶的金庸将小 ...

  • 刘再复:红楼梦的哲学意义--在厦门大学的演讲
  • 刘再复:红楼梦的哲学意义--在厦门大学的演讲 记录人:石兆佳 时间:2011年4月4日15:30 地点:建南大会堂 主持人:人文学院院长周宁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庆祝厦门大学建校90周年"走近大师"系列讲座现在正式开始.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我校校友,著名作 ...

  • [金瓶梅]的佛教精神
  • -||l|{黜|!|-㈣渊:l||川{lI|Ⅲ雕翻㈣Ⅲ|::::糊<0 <金瓶梅>的佛教精神 ● (湖南工业大学 [提 成晓辉一': 412007) 中文系:湖南棒洲 要]<金瓶梅>是一部充满了佛教精神的世情小说.作者通过对西门庆家庭兴衰变迁的如实描述,"曲尽 ...

  • 中央电大汉语言毕业论文
  •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 开发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中和之美"东方的美 --紫式部美学思想初探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老师: 专 业:汉语言文学 年 级:2010年春季 工 作 站:XX电大铅山工作站 XX 广 播 电 视 大 ...

  • 中国古代文化1
  • 三.中国古代文化史 [专题线索梳理] 本专题包括中国古代时期重要的思想.科学技术.宗教.史学.文学.艺术等内容.其中思想.科学技术.文学是本专题的主要内容. 1.思想 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发展.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等内容. ①百家争鸣:春秋时老子着有< ...

  • 语文教师必读书目
  • 一.语文教育史的书 1.<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初版) 2.<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 3.郑国民教授的专著<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我国近现代语文教育的变革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