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测试

第三章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

1、起讫时间:

2、阶段特征:

3、世界形势:①欧洲:

②波斯:

③印度: ④朝鲜:

⑤日本: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本节学习重点:

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2、江南农业开发的时间、范围、特点、影响和原因;3、北方农业恢复与发展的特点和表现(翻车、开发边疆地区的时间、地区);

4、丝织业、冶炼业、制瓷业(白瓷)、造纸业(影响和中心)发展的表现。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1、

2、

3、

4、

二、农业的发展

1、江南农业的开发:

①时间:

②范围: ③表现:A 、 ;B 、 ;C 、 ;

D 、 ;E 、

④特点:地区发展不平衡:A 、

B 、

⑤影响: ⑥原因:A 、北方人民南迁:原因:

时间:

影响:

B 、

C 、

2、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特点:①

表现:①研制新农具,推广新技术:A 、

B 、

C 、

②兴修水利:A 、曹魏:

B 、北魏:

③开发边疆地区:A 、时间:

B 、地区:

三、手工业的发展

1、特点:①

2、丝织业的发展:①曹魏:

②吴国:

③蜀汉:

3、冶炼技术的进步:①魏晋: 技术已相当成熟,又发明了

②北魏:

4、制瓷技术的成熟:①南方:

②北方:创制了 ,为我国

5、造纸技术的明显进步:①质好:

②量增:逐渐取代 ,成为

③造纸中心:A 、北方:

B、南方:

四、商业的发展

1、背景:

2、时间:

3、表现:①北方:

②南方:

基础网络

开发的地区从江南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扩展到岭南地区与闽江流域

江南农业的

开发表现

水利兴修十分突出;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的产量也大有提高。

南方耕地面积增加;耕作技术有很大的进步,施肥技术与牛耕、铁农具得到推

农业 有较大的发展。 三吴地区发展最快,逐渐成为富庶之地,洞庭湖、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也

南方一些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他们共同开发南方,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主要原因 一些统治者实行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丝织业曹魏在纺织业中心襄邑,洛阳等地设有专门的织造机构

手工业 孙吴时,人们培育出“八辈之蚕”,产丝质量很高

蜀国盛产蜀锦,成都“机抒相和”,织锦业发达,蜀锦远销魏、吴,驰名全国

冶炼业 魏晋南北朝时期,冶炼技术有了进步,百炼钢工艺相当成熟,发明了灌钢法

南方各地盛产青瓷,造型美观

年,北魏孝文帝实行,前提是不触动官僚地主的土地占有利益。

重点、难点、考点

1、江南经济开发意义

六朝以前,北方黄河流域一直是全国经济的重心。东晋、南朝江南农业迅速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商业、交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打下基础。因此,隋统一全国后,才有必要开辟大运河。

把南北经济联为一体。

2、六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呈现什么样的趋势?这种发展趋势对古代经济发展格局有何影响?

趋势:江南经济开发,经济发展迅速。

六朝时期,特别是东晋南朝,江南农业开发,其地区扩大,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而且波及岭南及闽江流域;

江南农作物品种增多,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水利工程得到兴修,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流域、成都平原成为重要产粮区。

手工业也有迅速发展,丝织、冶铁、制瓷、造纸等技术不断改进、创新,产品质量好,品种多。

影响:秦汉时期,江南经济落后于黄河流域。六朝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使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为后来隋朝的统一准备了历史条件,也为后来全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的各自特点及造成这种特点的原因

(1)北方经济的破坏和恢复。经历从东汉未来的破坏时期,到曹魏到西晋初年的恢复时期;从西晋后期到十六国的破坏时期,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的恢时期。

南方经济的特点是持续的开发,在三国的孙吴政权统治时期,南方地区得到初步的开发,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地区得到进一步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2)出现上述特征的原因是

北方地区战乱频繁,东汉末年和西晋至十六国时期的大规模战争,导致经济的严重破坏。从战乱中先后统一北方地区的曹魏和北魏政权,分别采取了重视农业、实施均田制的措施,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江南地区末发生严重的战乱,社会秩序相对安定,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4、用政、史、地的知识分析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从政治角度看,南方统治者重视农桑、兴修水利等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政治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从地理角度看,南方水源充足,河网密布,交通便利;北民南迁带来人口的逐渐增多,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和经验。历史上,由于少数民族与汉族居,民族融合加强,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5、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井田制: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它兴于商,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国有土地制

度的典型特征。

封建土地所有制: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封建地主土地所的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 第一,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这是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直至

民主革命后的土改才被消灭。

第二封建土地国有制,其主要形式有王田制、屯田制和均田制。

第三,农民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主要地位,但却是对封建生产关系内容的重要补充。

思考题:

1、结合史实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和南方经济发展的各自特点,并说明形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

第三章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

1、起讫时间:

2、阶段特征:

3、世界形势:①欧洲:

②波斯:

③印度: ④朝鲜:

⑤日本: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本节学习重点:

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2、江南农业开发的时间、范围、特点、影响和原因;3、北方农业恢复与发展的特点和表现(翻车、开发边疆地区的时间、地区);

4、丝织业、冶炼业、制瓷业(白瓷)、造纸业(影响和中心)发展的表现。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1、

2、

3、

4、

二、农业的发展

1、江南农业的开发:

①时间:

②范围: ③表现:A 、 ;B 、 ;C 、 ;

D 、 ;E 、

④特点:地区发展不平衡:A 、

B 、

⑤影响: ⑥原因:A 、北方人民南迁:原因:

时间:

影响:

B 、

C 、

2、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特点:①

表现:①研制新农具,推广新技术:A 、

B 、

C 、

②兴修水利:A 、曹魏:

B 、北魏:

③开发边疆地区:A 、时间:

B 、地区:

三、手工业的发展

1、特点:①

2、丝织业的发展:①曹魏:

②吴国:

③蜀汉:

3、冶炼技术的进步:①魏晋: 技术已相当成熟,又发明了

②北魏:

4、制瓷技术的成熟:①南方:

②北方:创制了 ,为我国

5、造纸技术的明显进步:①质好:

②量增:逐渐取代 ,成为

③造纸中心:A 、北方:

B、南方:

四、商业的发展

1、背景:

2、时间:

3、表现:①北方:

②南方:

基础网络

开发的地区从江南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扩展到岭南地区与闽江流域

江南农业的

开发表现

水利兴修十分突出;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的产量也大有提高。

南方耕地面积增加;耕作技术有很大的进步,施肥技术与牛耕、铁农具得到推

农业 有较大的发展。 三吴地区发展最快,逐渐成为富庶之地,洞庭湖、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也

南方一些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他们共同开发南方,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主要原因 一些统治者实行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丝织业曹魏在纺织业中心襄邑,洛阳等地设有专门的织造机构

手工业 孙吴时,人们培育出“八辈之蚕”,产丝质量很高

蜀国盛产蜀锦,成都“机抒相和”,织锦业发达,蜀锦远销魏、吴,驰名全国

冶炼业 魏晋南北朝时期,冶炼技术有了进步,百炼钢工艺相当成熟,发明了灌钢法

南方各地盛产青瓷,造型美观

年,北魏孝文帝实行,前提是不触动官僚地主的土地占有利益。

重点、难点、考点

1、江南经济开发意义

六朝以前,北方黄河流域一直是全国经济的重心。东晋、南朝江南农业迅速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商业、交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打下基础。因此,隋统一全国后,才有必要开辟大运河。

把南北经济联为一体。

2、六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呈现什么样的趋势?这种发展趋势对古代经济发展格局有何影响?

趋势:江南经济开发,经济发展迅速。

六朝时期,特别是东晋南朝,江南农业开发,其地区扩大,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而且波及岭南及闽江流域;

江南农作物品种增多,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水利工程得到兴修,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流域、成都平原成为重要产粮区。

手工业也有迅速发展,丝织、冶铁、制瓷、造纸等技术不断改进、创新,产品质量好,品种多。

影响:秦汉时期,江南经济落后于黄河流域。六朝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使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为后来隋朝的统一准备了历史条件,也为后来全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的各自特点及造成这种特点的原因

(1)北方经济的破坏和恢复。经历从东汉未来的破坏时期,到曹魏到西晋初年的恢复时期;从西晋后期到十六国的破坏时期,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的恢时期。

南方经济的特点是持续的开发,在三国的孙吴政权统治时期,南方地区得到初步的开发,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地区得到进一步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2)出现上述特征的原因是

北方地区战乱频繁,东汉末年和西晋至十六国时期的大规模战争,导致经济的严重破坏。从战乱中先后统一北方地区的曹魏和北魏政权,分别采取了重视农业、实施均田制的措施,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江南地区末发生严重的战乱,社会秩序相对安定,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4、用政、史、地的知识分析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从政治角度看,南方统治者重视农桑、兴修水利等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政治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从地理角度看,南方水源充足,河网密布,交通便利;北民南迁带来人口的逐渐增多,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和经验。历史上,由于少数民族与汉族居,民族融合加强,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5、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井田制: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它兴于商,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国有土地制

度的典型特征。

封建土地所有制: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封建地主土地所的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 第一,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这是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直至

民主革命后的土改才被消灭。

第二封建土地国有制,其主要形式有王田制、屯田制和均田制。

第三,农民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主要地位,但却是对封建生产关系内容的重要补充。

思考题:

1、结合史实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和南方经济发展的各自特点,并说明形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


相关内容

  • 高考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测试
  •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本节学习重点: 1.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进步(祖冲之.贾思勰.裴秀)主要成就:2.玄学形成的时间.思想特点.主要经典.政治主张和活动中心:3.道教发展的两个代表人物及其历史地位: 4.佛教传播的原因:5.范缜<神灭论>的历史意义和灭佛的两个人物:6.魏晋南 ...

  • 七年级历史课程纲要
  • 2014-201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课程纲要 君召初中政史地组 2014年8月 <七年级历史上册>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登封市君召乡初级中学 课程类型:义务教育人教版教科书 设计教师:白金福 适用年级:七年级 课时:30课时左右 [课程总目标] 1.坚持认真学习.贯彻"道德课堂 ...

  • 七年级历史上册历史试卷(14--20课)
  • 2012----2013学年上期七年级教学目标阶段测试(三) 历史试卷(14--20课)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匈奴无力再于西汉对抗是在 ( ) A. 汉景帝时期 B. 汉文帝时期 C .公元前119年西汉击败匈奴之后 D. 匈奴分裂为几部之后 2.汉武帝从匈奴手中夺取了 ( ) ...

  • 高考必备:高考语文常识
  • [高考必备]高考语文文学常识,这些文学常识不可不知哦! 1 (一). 先秦文学 1. 上古神话 中国古代神话名篇有 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盘古) 开天辟地.黄帝战蚩尤 2. 先秦散文 A. 儒家经典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 ...

  • 有关科举制的例题
  • 一.科举制的诞生 1.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来九品官人的制度. 思考:隋朝为什么要采用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师:科举制创立前(魏晋以来),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高官的基本条件.官员大多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 ...

  • 高考45题--历史上的改革回眸
  • 高考45题--<历史上的改革回眸>试题分析 一.近三年全国卷改革类试题举要 (一)2015年全国课标卷 1.海南卷(12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府兵卫士免除租调力役,自备资粮,定期轮流宿卫京师或充当边兵.随着均田制的 ...

  • 历史2014-2016高考题
  • 二零一三 一卷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 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 至近之西法者,语言文字.创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q ...

  • 2013年高考历史纠错题库之三国两晋南北朝史
  • 2013年高考历史纠错题库之三国两晋南北朝史 第三专题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 1.虎符是古代的兵符,是帝王或将师授予下属调动军队的凭证,从春秋战国一直沿用到魏晋南北朝,能够体现后世统治者替代虎符作用的机构是 A.秦朝设立太尉 B.宋代设禁军统领 C.宋代设枢密院 D.清代设军机处 [解 ...

  •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题例
  • 语言类(语言学方向)毕业论文选题 一.古代汉语 1.汉字的结构(论汉字的结构规律或者论汉字的结构类型等) 2.汉字的形体演变(汉字形体演变中的文化探讨,汉字形体演变的原因探讨等) 3.六书性质特点(六书文化探讨.从六书的演变看汉字的造字法等等) 4.会意兼形声问题探讨 5.假借字与通假字 6.古今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