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第1讲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一、选择题

1.为了加强水土保持,甲、乙、丙、丁四地段中,最应退耕还林(草)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甲、丙两地所处地带相对平坦,坡地径流较缓,丁地位于山前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不易发生水土流失,而乙地为耕地,位于河谷地区的陡坡、河流上游地区,植被条件较差,最易发生水土流失,也最应退耕还林(草),加强水土保持。 答案 B

下图示意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产与生态定位。读图回答2~3题。

2.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发展方向是 A.增大坡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B.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 C.大规模机械化,建成商品粮基地

( )。

D.退耕还林(草),发展舍饲养殖

3.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与生产功能是( )。

①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畜产品供应基地 ②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③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 ④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第2题,中国自然地理界线始终是地理高考青睐的主干知识点。自然地理过渡地带一般生态脆弱,灾害频发,人地矛盾突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可以大致理解为黄土高原地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应该以保护生态、降低开发强度为主,D项符合要求。A、B、C三个选项都属于对区域高强度的开发利用方式,应该予以排除。第3题,自然地理过渡带的利用方式应该倾向于限制条件的下限。农牧区过渡带降水从农耕区向畜牧业区降低,其生产利用方式的限制条件为降水不足。因此,该地区人类活动主要应该为合理放牧和植树种草,把东部农耕区建设成西部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把西部牧区建设成为东部的生态和畜产品供应基地,势必要开垦草地,扩大耕地,终因水源不足而导致土地荒漠化。 答案 2.D 3.A

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地,相同面积、不同土地覆被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如下表。据此完成4~5题。

4.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 ( )。

A.混交林地、坡耕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 B.混交林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荒草地 C.混交林地、油松幼林地、荒草地、坡耕地

D.混交林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 5.下列判断中,符合该地情况的是

( )。

①自然恢复植被的生态效益优于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 ②开垦坡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 ③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 ④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 第4题,从表格中可以看出:相同降雨强度下,流失泥沙由小到大是混交林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故D正确。本题考查学生从表格中获取信息的能力。第5题,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混交林地泥沙量较小,油松幼林地(单一树种)混沙量大,故①③正确。坡耕地泥沙量最大,不能有效改善当地生态,故②错,荒草地与油松幼林地相比,降雨强度相同条件下,荒草地泥沙量小,故④错。考查综合分析地理事象的能力。 答案 4.D 5.B

6.下图为世界某区域著名绿色工程示意图。兴建该工程最主要为了 ( )。

A.绿化美化环境 C.减缓温室效应

B.保持水土 D.防风固沙

解析 据图可知该工程位于沙漠的边缘,主要功能是防风固沙。 答案 D

读下图,完成7~9题。

7.制约图示区域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是 A.交通线分布及线路等级 C.热量条件及农作物产量

( )。

B.地表形态及土地面积

D.水资源分布及数量

( )。

8.图示区域内,与古代相比,当代 A.河流水量更大

B.城镇向河流上游迁移 D.山地森林覆盖率更低

( )。

C.交通线离山地更远

9.图示区域城镇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森林破坏 C.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D.地面沉降

解析 第7题,考查影响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结合区域定位分析可知,图示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水资源分布及数量是制约本区域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第8题,在图示区域内,当代由于生活和生产用水量更大,导致河流水量更小;为了获得更充足的水源,城镇向河流上游迁移。第9题,图示区域城镇由于人口增长过快,用水不当,植被破坏等,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严重。 答案 7.D 8.B 9.B

读某区域1970年和2000年环境变化示意图,回答10~12题。

10.图示地区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

( )。

B.土地荒漠化

C.土壤盐碱化 D.水污染

( )。

11.造成该环境问题的原因是 A.过度砍伐森林 C.过度开发沼泽

B.过量引水灌溉 D.城市化过度发展

( )。

12.图示地区森林资源的主要生态意义是 A.保护耕地 C.涵养水源

B.美化环境

D.保持水土

解析 第10题,由图可知,30年间该区域沙漠面积在不断扩大。第11题,由图可知,沙漠面积随着森林面积的减小而扩大。第12题,由图中环境变化信息可判断,随着森林的大面积减少,该地区河流水量减少,流程变短,沙漠面积扩大,因此森林的主要生态意义是涵养水源。 答案 10.B 11.A 12.C

对比遥感图像发现,近年来我国新增土地最快的黄河三角洲,湿地增加幅度减小。读下图回答13~15题。

13.黄河三角洲湿地泥沙来源主要是 A.黄河上游泥沙 C.地上河河床

( )。

B.黄土高原泥沙

D.渤海海底泥沙

( )。

14.黄河三角洲湿地增幅减小带来的影响有 A.耕地面积减少 B.地下水位下降

C.黄河三角洲海岸后退加剧 D.土地盐碱化面积增加幅度上升

15.近年来,黄河三角洲湿地增长幅度减慢的原因不可能是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成效 B.小浪底水利工程蓄水拦沙 C.黄河中上游防护林发挥作用 D.渤海风浪强度增加

( )。

解析 第13题,黄河三角洲泥沙主要来自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第14题,湿地增幅减小,耕地面积未减小,而是湿地增长幅度比原来减小;地下水位不受影响,土地盐碱化面积增幅下降,而三角洲受海浪侵蚀后退幅度加大。第15题,黄河三角洲湿地增幅减小不是因渤海风浪增强造成的,而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有效和小浪底工程所发挥的作用,防护林也起了一定作用。

答案 13.B 14.C 15.D 二、综合题

16.长江上游地区地形复杂,自然资源较丰富,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在800~1 600 mm之间。根据所学知识和下列资料,回答(1)~(5)题。 材料一 见图甲。

材料二 见图乙。

材料三 见图丙。

(1)长江上游流域的优势自然资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比重最大的土地类型是________;在地形坡度5°~25°范围内,随着坡度的增大,水土流失面积比例________。 (3)长江上游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影响有____________。(多选) A.植物种类增加 B.土壤肥力降低 C.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D.泥沙淤积河道和湖泊

E.增加降水量,引发滑坡、泥石流 (4)分析影响该区域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 (5)提出该区域水土流失的治理对策。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流域开发及综合治理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查考生

获取图表信息、结合区域地理知识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判断、分析和综合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

(1)长江上游流域地区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水能等资源丰富。

(2)结合图乙分析可知,水土流失比重最大的土地类型是旱地,结合图丙分析可知,在5°~25°坡度范围内随着坡度的增大,水土流失面积比例增大。 (3)长江上游为河流的水源涵养区,所以水土流失会导致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泥沙淤积河道和湖泊,土壤肥力降低

(4)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主要从降水、坡度、土质和植被状况等方面分析。 (5)治理水土流失应该从保护和增加植被、调整产业结构及工程措施等方面分析。

答案 (1)水资源 水力资源 矿产资源 生物资源(森林资源)(任选三项) (2)旱地 增大 (3)BCD

(4)自然因素:①降水(强度);②地形坡度;③土质条件;④植被状况。 (5)治理对策:①(封山育林)保护植被;②退耕还林还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③建设水土保持工程;④实施生态移居;⑤调整产业结构。 1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图中两水文站所测河流泥沙含量的差异,任选一个水文站分析其原因。 (2)概述图中高原国土整治的主要任务及措施。

(3)简述渭河平原的成因,说明该平原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指出图中的山脉名称、走向,并简述其自然地理意义。

解析 (1)结合流经地区的土质状况、植被覆盖率及河流流速对河流泥沙含量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2)图示地区为我国黄土高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依此提出国土整治的主要任务及措施。(3)渭河平原为地堑构造及河流冲积而成,其对农业的影响从地形,土壤等角度分析。(4)结合区域定位分析可知,图中山脉为秦岭且为东西走向,是我国自然地理分界线。 答案 (1)张家山(咸阳)水文站河流泥沙含量高(低)。

泾河张家山(渭河咸阳)水文站以上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南部山地),植被覆盖率低(高),张家山(咸阳)河段比降大(小),流速快(慢)。 (2)主要任务是治理水土流失。

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或三项具体措施)。 (3)由于构造下沉(构造运动形成地堑),河流堆积形成冲积平原。 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 (4)秦岭,呈东西走向。

中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秦岭以北暖温带、以南亚热带); 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界线(以北为半湿润地区,以南为湿润地区); 界线以北以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以南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第1讲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一、选择题

1.为了加强水土保持,甲、乙、丙、丁四地段中,最应退耕还林(草)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甲、丙两地所处地带相对平坦,坡地径流较缓,丁地位于山前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不易发生水土流失,而乙地为耕地,位于河谷地区的陡坡、河流上游地区,植被条件较差,最易发生水土流失,也最应退耕还林(草),加强水土保持。 答案 B

下图示意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产与生态定位。读图回答2~3题。

2.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发展方向是 A.增大坡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B.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 C.大规模机械化,建成商品粮基地

( )。

D.退耕还林(草),发展舍饲养殖

3.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与生产功能是( )。

①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畜产品供应基地 ②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③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 ④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第2题,中国自然地理界线始终是地理高考青睐的主干知识点。自然地理过渡地带一般生态脆弱,灾害频发,人地矛盾突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可以大致理解为黄土高原地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应该以保护生态、降低开发强度为主,D项符合要求。A、B、C三个选项都属于对区域高强度的开发利用方式,应该予以排除。第3题,自然地理过渡带的利用方式应该倾向于限制条件的下限。农牧区过渡带降水从农耕区向畜牧业区降低,其生产利用方式的限制条件为降水不足。因此,该地区人类活动主要应该为合理放牧和植树种草,把东部农耕区建设成西部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把西部牧区建设成为东部的生态和畜产品供应基地,势必要开垦草地,扩大耕地,终因水源不足而导致土地荒漠化。 答案 2.D 3.A

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地,相同面积、不同土地覆被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如下表。据此完成4~5题。

4.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 ( )。

A.混交林地、坡耕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 B.混交林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荒草地 C.混交林地、油松幼林地、荒草地、坡耕地

D.混交林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 5.下列判断中,符合该地情况的是

( )。

①自然恢复植被的生态效益优于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 ②开垦坡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 ③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 ④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 第4题,从表格中可以看出:相同降雨强度下,流失泥沙由小到大是混交林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故D正确。本题考查学生从表格中获取信息的能力。第5题,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混交林地泥沙量较小,油松幼林地(单一树种)混沙量大,故①③正确。坡耕地泥沙量最大,不能有效改善当地生态,故②错,荒草地与油松幼林地相比,降雨强度相同条件下,荒草地泥沙量小,故④错。考查综合分析地理事象的能力。 答案 4.D 5.B

6.下图为世界某区域著名绿色工程示意图。兴建该工程最主要为了 ( )。

A.绿化美化环境 C.减缓温室效应

B.保持水土 D.防风固沙

解析 据图可知该工程位于沙漠的边缘,主要功能是防风固沙。 答案 D

读下图,完成7~9题。

7.制约图示区域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是 A.交通线分布及线路等级 C.热量条件及农作物产量

( )。

B.地表形态及土地面积

D.水资源分布及数量

( )。

8.图示区域内,与古代相比,当代 A.河流水量更大

B.城镇向河流上游迁移 D.山地森林覆盖率更低

( )。

C.交通线离山地更远

9.图示区域城镇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森林破坏 C.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D.地面沉降

解析 第7题,考查影响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结合区域定位分析可知,图示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水资源分布及数量是制约本区域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第8题,在图示区域内,当代由于生活和生产用水量更大,导致河流水量更小;为了获得更充足的水源,城镇向河流上游迁移。第9题,图示区域城镇由于人口增长过快,用水不当,植被破坏等,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严重。 答案 7.D 8.B 9.B

读某区域1970年和2000年环境变化示意图,回答10~12题。

10.图示地区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

( )。

B.土地荒漠化

C.土壤盐碱化 D.水污染

( )。

11.造成该环境问题的原因是 A.过度砍伐森林 C.过度开发沼泽

B.过量引水灌溉 D.城市化过度发展

( )。

12.图示地区森林资源的主要生态意义是 A.保护耕地 C.涵养水源

B.美化环境

D.保持水土

解析 第10题,由图可知,30年间该区域沙漠面积在不断扩大。第11题,由图可知,沙漠面积随着森林面积的减小而扩大。第12题,由图中环境变化信息可判断,随着森林的大面积减少,该地区河流水量减少,流程变短,沙漠面积扩大,因此森林的主要生态意义是涵养水源。 答案 10.B 11.A 12.C

对比遥感图像发现,近年来我国新增土地最快的黄河三角洲,湿地增加幅度减小。读下图回答13~15题。

13.黄河三角洲湿地泥沙来源主要是 A.黄河上游泥沙 C.地上河河床

( )。

B.黄土高原泥沙

D.渤海海底泥沙

( )。

14.黄河三角洲湿地增幅减小带来的影响有 A.耕地面积减少 B.地下水位下降

C.黄河三角洲海岸后退加剧 D.土地盐碱化面积增加幅度上升

15.近年来,黄河三角洲湿地增长幅度减慢的原因不可能是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成效 B.小浪底水利工程蓄水拦沙 C.黄河中上游防护林发挥作用 D.渤海风浪强度增加

( )。

解析 第13题,黄河三角洲泥沙主要来自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第14题,湿地增幅减小,耕地面积未减小,而是湿地增长幅度比原来减小;地下水位不受影响,土地盐碱化面积增幅下降,而三角洲受海浪侵蚀后退幅度加大。第15题,黄河三角洲湿地增幅减小不是因渤海风浪增强造成的,而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有效和小浪底工程所发挥的作用,防护林也起了一定作用。

答案 13.B 14.C 15.D 二、综合题

16.长江上游地区地形复杂,自然资源较丰富,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在800~1 600 mm之间。根据所学知识和下列资料,回答(1)~(5)题。 材料一 见图甲。

材料二 见图乙。

材料三 见图丙。

(1)长江上游流域的优势自然资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比重最大的土地类型是________;在地形坡度5°~25°范围内,随着坡度的增大,水土流失面积比例________。 (3)长江上游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影响有____________。(多选) A.植物种类增加 B.土壤肥力降低 C.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D.泥沙淤积河道和湖泊

E.增加降水量,引发滑坡、泥石流 (4)分析影响该区域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 (5)提出该区域水土流失的治理对策。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流域开发及综合治理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查考生

获取图表信息、结合区域地理知识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判断、分析和综合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

(1)长江上游流域地区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水能等资源丰富。

(2)结合图乙分析可知,水土流失比重最大的土地类型是旱地,结合图丙分析可知,在5°~25°坡度范围内随着坡度的增大,水土流失面积比例增大。 (3)长江上游为河流的水源涵养区,所以水土流失会导致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泥沙淤积河道和湖泊,土壤肥力降低

(4)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主要从降水、坡度、土质和植被状况等方面分析。 (5)治理水土流失应该从保护和增加植被、调整产业结构及工程措施等方面分析。

答案 (1)水资源 水力资源 矿产资源 生物资源(森林资源)(任选三项) (2)旱地 增大 (3)BCD

(4)自然因素:①降水(强度);②地形坡度;③土质条件;④植被状况。 (5)治理对策:①(封山育林)保护植被;②退耕还林还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③建设水土保持工程;④实施生态移居;⑤调整产业结构。 1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图中两水文站所测河流泥沙含量的差异,任选一个水文站分析其原因。 (2)概述图中高原国土整治的主要任务及措施。

(3)简述渭河平原的成因,说明该平原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指出图中的山脉名称、走向,并简述其自然地理意义。

解析 (1)结合流经地区的土质状况、植被覆盖率及河流流速对河流泥沙含量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2)图示地区为我国黄土高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依此提出国土整治的主要任务及措施。(3)渭河平原为地堑构造及河流冲积而成,其对农业的影响从地形,土壤等角度分析。(4)结合区域定位分析可知,图中山脉为秦岭且为东西走向,是我国自然地理分界线。 答案 (1)张家山(咸阳)水文站河流泥沙含量高(低)。

泾河张家山(渭河咸阳)水文站以上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南部山地),植被覆盖率低(高),张家山(咸阳)河段比降大(小),流速快(慢)。 (2)主要任务是治理水土流失。

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或三项具体措施)。 (3)由于构造下沉(构造运动形成地堑),河流堆积形成冲积平原。 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 (4)秦岭,呈东西走向。

中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秦岭以北暖温带、以南亚热带); 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界线(以北为半湿润地区,以南为湿润地区); 界线以北以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以南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相关内容

  • 自然侵蚀量和容许土壤流失量与水土流失治理标准
  • 2008年8月6(4):77-84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Science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Vol.6 No.4Aug.2008 自然侵蚀量和容许土壤流失量与水土流失治理标准 焦菊英1,贾燕锋1,景可2,王万忠1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712 ...

  •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案
  •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教学目标: 1.了解水土流失的概念和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2.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环境.经济和社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关系. 3.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象出现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

  •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项目与农村减贫
  • Shanghai Poverty Conference - Scaling Up Poverty Reduction Case Study 案例研究 Loess Plateau Projects and Rural Reforms for Poverty Reduction in China 中国黄 ...

  • 中国水土保持事业
  • 中国水土保持事业 1 中国水土流失现状 中国水利部部长陈雷指出:"水土流失是中国头号环境问题". 土壤侵蚀类型 土壤侵蚀类型,根据侵蚀主要外营力种类可分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混合侵蚀.冻融侵蚀等类型,其中每种类型又有多种形式. 水土流失面积 蚀并存:青藏高原以冻融侵蚀为 ...

  • 水土流失与中国
  • 水 土 流 失 与 中 国 山东省泗水县第一中学 刘凯 邮编 273200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几乎每个省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其分布之广,强度之大,危害之重,在全球屈指可数. 一:水土流失的概况 我国的农业耕垦历史悠久,大部分地区自然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森林覆盖率低,有些 ...

  •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探究性教学课堂实录
  •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探究性教学课堂实录 湖北省武穴市实验二小 陈淑兰 主要内容提示: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介绍了黄河变的过程及变化的原因,告诉人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教学要求: 1.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 ...

  •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 <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为主要依据编制完成的.规划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针,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以黄土高原.长江中上游.风沙 ...

  •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刘!冰 $ "!! !龚!维!宫文宁!宋立宁 ""#,$ ("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银川%&'''":#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沈阳""''"(: 中国科学院研究 ...

  • 太原市土壤侵蚀及水土流失现状
  • 山西省土壤侵蚀及水土流失现状 1水土流失现状 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东部的黄河中游,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省份之一.山西省共有土地15.6万km2,水土流失面积约为10.8万kmz ,占总土地面积的69%.其中黄河流域总土地面积9.74万km2,水土流失面积6.76万km2,占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