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饮食文化

伊斯兰教饮食文化论文

学校:北京农学院

班级:200920911

姓名:梁一腾

学号:[1**********]1

主要内容:

“民以食为天”,食与人们的生活最为贴近,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饮食是人和动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动物以饱腹而足,无虑明日,而人则不同,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对饮食的观点、规定、用餐方式等各不相同,饮食除了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外,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我国的清真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清真饮食 文化 历史

人类的饮食文化是社会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各民族、各宗教对饮食都有不同的要求和禁忌,从中可以反映出该民族、该宗教的礼仪习俗、思想意识、信仰与文化生活,并对社会的其它领域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饮食活动和规则中所包含的深层寓意往往能折射出一个民族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不同的饮食文化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讨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活动。同其它宗教一样,伊斯兰教也有自己的饮食规定,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伊斯兰饮食文化,这一饮食文化的基础则源自《古兰经》。

清真饮食的起源,应该说和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是同步的,清真饮食是依照伊斯兰教法而形成的穆斯林的生活必需品。千百年来,由伊斯兰的饮食律例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中国清真饮食文化,作为一种共同的风俗习惯和反映共同文化的心理素质,维系着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少数民族的民族情谊,是形成信教群体凝聚力的内力。可以说,清真饮食文化是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民族以“食”表达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一、“清真”一词的来源

清真饮食就是指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的饮食,不仅仅指回族的饮食,而是指所有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和其它兄弟民族的饮食。在我国,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有: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东乡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保安族、塔塔尔族,共十个民族,这些民族的饮食均称之为清真饮食。

伊斯兰饮食或穆斯林饮食,为何称为清真饮食?“清真”一词不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其称谓也并非随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时就有,而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才出现的。 “清真”一词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原指人的纯净朴实,无尘无染,后来专指人的道德境界,与伊斯兰教并无关系。到宋元时期,有人开始将犹太教、伊斯兰教寺院称为“清真”寺。明洪武元年( 1368年) 明太祖给金陵礼拜寺所题的《至圣百字赞》中有“教名清真”一语,此后“清真”一词就基本上专指伊斯兰教。明代回族学者王岱舆和马注等在翻译伊斯兰教教义时指出“ 盖教本清则净,本真则正,清净则无垢不污,真正则不偏不倚。” “ 纯洁无杂谓之清,真诚不二谓之真”。近代新疆回族总教长马良骏大阿訇(1867 - 1957) 对“清真”一词解释得更为简明:“清则净也,真则不杂也,净而不杂,就是清真”。很显

然,这些解释都是从“清真”一词的本义“纯洁质朴”中引申出来套用到伊斯兰教上的,反映了中国穆斯林对伊斯兰教基本教义的认识。

随后,“ 清真”一词便成为中国穆斯林的专用词,被广泛地使用。清真教成为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正式译称,“ 礼拜寺” 改称“ 清真寺”,穆斯林表白信仰的作证言称“清真言”,穆斯林开的饭店称清真饭店、清真饭庄、清真小吃店,伊斯兰教菜肴称清真菜肴,伊斯兰教菜谱称清真菜谱。现在,人们所说的“清真”

本质含义就是指伊斯兰教,清真饮食就是指伊斯兰饮食。

然而,“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国家根本就没有‘清真’一词,外国穆斯林把伊斯兰教食品称为‘哈俩里’(HALALI) 。HALALI是阿拉伯语,其真正词意为‘合法’,即符合伊斯兰教教法,用在饮食上则表示穆斯林可食用的符合伊斯兰教教法的食品。与‘哈俩里’(合法) 相对应的有‘哈俩姆’(HALAM),意为非法,非法的食品是被禁止食用的。”将HALAL I 翻译成“清真”,中国穆斯林一看就懂,若将“清真”的音译翻译给外国穆斯林,他们就不懂了。

二、《古兰经》论清真饮食

《古兰经》作为伊斯兰教信仰和教义的最高准则,作为穆斯林社会生活、宗教生活和道德行为的准绳,对清真饮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古兰经》首先认为穆斯林有享受真主所赐予的合法而佳美的食物的权力:“人们啊!你们可食用大地上合法美好的东西„ 。”“ 诚信的人们啊!你们不要把安拉恩赐的合法美味禁忌。你们不要太过分,安拉对过分的人确实不喜欢。你们应当食用安拉所赐的合法美味,对你们所奉的安拉敬畏。”这里所谓合法食物就是指伊斯兰教教法准许食用的食物,亦即除禁食之外的所有食物均是可食的。《古兰经》中关于合法食物的经文有如下章节:

“我曾使白云荫蔽你们,又降甘露和鹌鹑给你们。你们可以吃我所供给你们的佳美食物”。 “你们进这城市去,你们可以随意吃其中所有丰富的食物”。 “你们可以吃饮真主的给养,你们不要在地方上为非作歹”。 “穆萨啊!专吃一样食物,我们决不能忍受,所以请你替我们请求你的主,为我们生出大地所产的蔬菜——黄瓜、大蒜、扁豆和玉葱”《古兰经》指出:“他们问你准许他们吃什么,你说:‘准许你们吃一切佳美的食物,你们曾遵真主的教诲,而加以训练的鹰犬

等所为你们捕获的动物,也是可以吃的;你们放纵鹰犬的时候,当诵真主之名,并当敬畏真主。真主确是清算神速的。’” “今天,准许你们吃一切佳美的食物;曾受天经者的食物,对于你们是合法的;你们的食物,对于他们也是合法的”;“你们应当吃,应当喝,但不要过分,真主确是不喜欢过分者的” “真主为他的臣民而创造的服饰和佳美的食物,谁能禁止他们去享受呢” 。

从以上经文可看出,《古兰经》以“佳美”、“合法”作为可食食物的标准,并让人们通过食用“佳美”、“合法”的食物来颂扬造物主的恩典,感谢造物主创造了一切并恩赐于人类的丰富给养。由此可知,伊斯兰教作为一个入世的宗教,它注重现实生活的建设,并不提倡苦行僧式的禁欲生活,相反它鼓励穆斯林进行合法有益的享受。

但《古兰经》中也多次明文规定了非法食物的种类:“禁止你们吃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诵非真主之名而宰杀的、勒死的、捶死的、跌死的、觝死的、野兽吃剩的动物,但宰后才死的,仍然可吃;禁止你们吃在神石上宰杀的;禁止你们求签,那是罪恶。„„。”“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在受戒期间,或在禁地境内,不要宰杀所获的飞禽走兽。你们中谁故意宰杀,谁应以相当的牲畜赎罪,那只牲畜,须经你们中的两个公正人加以审定后,送到克尔白去作供物,或纳罚金,即施舍(几个)贫民一日的口粮;或代以相当的斋戒,以便他尝试犯戒的恶果。” “你说:‘在我所受的启示里,我不能发现任何人所不得吃的食物;除非是自死物,或流出的血液,或猪肉——因为它们确是不洁的——或是诵非真主之名而宰的犯罪物。” “准许他们吃佳美的食物,禁戒他们吃污秽的食物”。又说:“信道的人们啊!饮酒、赌博、拜像、求签,只是一种秽行,只是恶魔的行为,故当远离,以便你们成功。恶魔惟愿你们因饮酒和赌博而互相仇恨,并且阻止你们记念真主和谨守拜功。你们将戒除(饮酒和赌博)吗?”

从上述经文可看出,《古兰经》对伊斯兰饮食的规定遵从的总原则就是,凡合法、佳美的饮食均可享用。合法,就必须是属自己所有的、劳动所获的、来路正当的,而不是偷盗骗取的,必须是经典允许的、按规定履行的。佳美,包括健康的、洁净的、习性良善的、不污秽、无毒害的。根据在《古兰经》中多次提到的关于饮食禁忌的基础上,先知穆罕默德又进一步作了具体的阐述,以后的教法

学也在这两项基础上又扩展性地作了些规定,自此构成了今日伊斯兰各民族的清真饮食戒律。

三、清真饮食文化的深刻内涵

(一)、清真饮食文化体现了中国穆斯林以营养保健卫生为核心的养生思想 中国穆斯林自古就有注重饮食营养保健的优良传统,在长期的生活中,中国穆斯林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保健养生经验。1.“制食物时,特别喜欢用发酵食物,如酸奶、各种果子露、醪槽、醋、发酵面食等。科学证明,发酵食品正是利用各种霉菌本身的特性,通过新陈代谢,将不同的物质进行分解合成,产生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酸奶因其味酸香,营养丰富,可预防心血管疾病,而有‘长寿饮料’之美誉。”2.我国穆斯林群众有许多关于饮食保健的秘方和药膳。“在药膳方面,清真饮食有独特之处。如具有温补性的牛羊肉,在制作时加入党参,既有补中益气、和脾胃、强筋骨的保健作用,又有补血、祛痰、消咳之功效。加入甘草,能起到补脾益气、清热解毒、润肺止咳,为缓和及调补食品。加入枸杞,不仅味美,汤鲜浓,而且有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之功效,对老年人有很高的保健作用。”3.吃的方法上讲究节制,不吃过量、过分的食物,注重膳食平衡,以防疾病。4.对食品讲究“内在的清真”和“外在的清真”。我国穆斯林认为“清真饮食”实际上有两个概念:“内在的清真”和“外在的清真”。所谓“内在的清真”,就是操作过程的清真化,指按伊斯兰的要求进行操作,即满足几个要求。一般而言,清真食品的制作者是穆斯林,他必须有大净。其次,操作者在每项工作之初须诵读真主的名义,即念“比斯敏俩很,热合玛宁,热海米”,意思是: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再次,操作者须自身干净,操作场所干净,所用的水干净,即教法认定的几种纯洁水之一。操作过程的清真化虽然不是“清真”的核心,因为即便在操作上没有达到伊斯兰化,生产出来的东西穆斯林可以食用,但在精神意义上,这一过程非常重要。因为身体的清洁、环境的卫生、原料的干净保证了产品的健康,诵读真主的名义提醒了操作者他所进行的工作的神圣和严肃,以及自己的责任,这就保证了操作者的认真,避免他在食品中掺假或害人的可能。所谓“外在的清真”,就是指原材料的清真。即原材料不是伊斯兰所禁止食用的东西,如猪肉、血液、自死物的肉、麻醉品(酒),这些东西是伊斯兰明确禁止

食用的东西。一般的“清真”,就是指没有这些东西,这也是“清真”的本义,而且是“清真”概念中最关键的因素。

(二)、清真饮食文化体现了伊斯兰教“真、善、美”的伦理观念

清真饮食的核心与审美价值取向就是选择“合法佳美”的食品,“佳美”之美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外在美是人们通过对清真食品的感性状貌,一定的色彩、形状、味道等直接感知或表象来获得的。而清真饮食文化的内在美,单靠感觉活动是不够的,只有通过理性的思维,才能达到全面体会清真食品内在美的目的,得到美感的愉悦和感受。清真食品的内在美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出来:1.穆斯林选择食物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善。穆斯林在食物来源上首先是选择善良温顺的动物,禁吃性情凶恶暴烈的动物。原因就在于他们认为食物有善恶、污洁之分,善者、洁者能滋养人的善性,恶者、污者会助长人的恶性。正如清代穆斯林学者刘智在《天方典礼》中所说:“所谓美者,不在味甘,而在养性情;所谓恶者,不在味苦,而在恣嗜欲有累于心也。”2. 善良平等地对待作为人类食物的动物。伊斯兰教认为万物都是真主创造的,应该平等地对待一切世上之物。因此,伊斯兰教对宰牲也有一系列的规定:宰牲前不能当着动物的面磨刀,以免引起动物的恐慌;宰牲也不能叫杀牲,因为有杀戮残害的意思;在宰牲时要选择在动物精神放松和清醒之时,不要在其睡眠状态;宰牲时要颂真主的尊名;要使用最锋利的刀,将牲畜要一刀宰净,同时切断其血管,气管,食管,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动物临死前的痛苦。伊斯兰教认为,虽然作为人类食物的动物最终都要为人所用,可怎样用,是残酷地杀害, 还是尽量避免其痛苦, 这就涉及到一个道德观的问题。选择让动物“优死”,体现了伊斯兰教的普慈情怀。3.穆斯林宰牲时要口诵真主之名。《古兰经》说:“你们不要吃那未诵真主之名而宰的,那确是犯罪。”因为伊斯兰教认为,宇宙中的人,动植物等一切均来自真主的创造,他既是万物的创造者,也是万物的终结者。人因被真主赋予智慧而为万物之灵,但任何人都无权肆屠滥杀,随意剥夺其它动物的生命。因此,穆斯林宰牲时必须诵念奉真主之名,这不仅是穆斯林与非穆斯林之间的根本区别,也是在借此

声明,以真主的名义终结了该动物的生命而享受真主赐予的恩惠才是善的、道德的。

(三)、清真饮食文化体现了伊斯兰各民族“守法” 的“清真”品格

伊斯兰教将世间事物分为合法与非法,并依次制定了行为的法规,要求穆斯林遵守。伊斯兰教的各种教义教规,不是为了束缚人的手脚,而是为了保护个人利益和他人的利益。因此,“清真”要求人们分清合法与非法,遵守伊斯兰的教法,在伊斯兰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活动。值得指出的是,伊斯兰教的合法与非法不仅局限在饮食范围内,还引申到穆斯林生活的方方面面。“合法”还包括遵守国家法律。伊斯兰教认为触犯任何一种法律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触犯国法者要受到法律在今世的惩罚,给人带来伤害,而触犯教法会招致今后两世的惩罚。实际上,国法和教法并不矛盾,二者都是为了保护个人和他人的财产和权利,教法比国法更加严厉,只要严格遵守了教法和教法的精神,实际也就遵守了国法,甚至在更高境界上捍卫了国法。

(四)、清真饮食文化体现了是伊斯兰教深层的天职观念

伊斯兰教的饮食观里深深的蕴涵着“代治者”这一伊斯兰教的天职观所赋予的神圣内涵,即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们是独一的造物主安拉在大地上的代治者。《古兰经》说:“他精致他所创造的万物,他最初用泥土制造人。然后用溅水的精华创造他的子孙。然后使他健全,并将他的精神吹在他的身体中。” “ 当时,你的主对众天神说:‘我必定在大地上设置一个代理人。’” “我以你们为大地上的代治者,以便我看你们怎样工作”。 “人啊!你必定勉励工作,直到会见你的主,你将看到自己的劳绩”。

从《古兰经》的明文来看,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们肩负着造物主赋予的代治世界的大任,然而要完成“代治者”的神圣使命,需要很多条件,如能力,知识等,但是健康的身体是最根本的前提条件。因此,为了珍惜安拉赐予的生命和安拉赋予的神圣使命,穆斯林就要十分重视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从而,“清净无染”、“真乃独一”、“至清至真”的清真饮食就成为穆斯林能担负起这一神圣使命的有力保障。穆斯林在饮食方面十分讲究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对食物奉行有所吃,有所不吃的原则,摈弃无所不吃的做法。同时也提倡适可而止的原则,即便是佳美的食物也忌暴饮暴食。

(五)、清真饮食文化体现了伊斯兰教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

在《古兰经》规定的各种饮食禁忌中,社会上最关注的似乎还是穆斯林禁食猪肉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教内、教外人士都很敏感,也常有教外人士问及:

穆斯林为什么不吃猪肉? 简言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古兰经》的规定,不准吃,教民必须遵守。但这也并非是什么金科玉律,而是有人性化的考虑在里面。伊斯兰教在规定禁食的前提下,为了穆斯林的生存、生命着想,还有一条“必要时可以开禁”的附加规定。《古兰经》曰: “他只禁戒你们吃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诵非真主之名而宰的动物;凡为势所迫,非出自愿,且不过分的人,(虽吃禁物),毫无罪过。因为真主确是至赦的,确是至慈的。”这也就是说当穆斯林的生命因寒冷或无其它食物可吃而濒于死亡时,可以饮酒御寒或食用禁物。由此可见,《古兰经》对于饮食严格的禁忌并不是简单的宣布不准吃一些食物,而是区分了各种不同的情况,以维系教民的生存为最高准则,就连猪肉这种很严格的宗教禁忌,一旦人遇到特殊环境,周围无物可食,危及生命的情况下,依然是可食之物,这足以说明伊斯兰教对人活着的宽容与尊重。

(六)、伊斯兰教的饮食观念和方式体现了伊斯兰信仰者的人生观

伊斯兰教主张“两世并重”,要人明白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今世只是人生历程中的一个阶段。对于穆斯林来说,一生中的首要任务就是认识真主,接近真主,而认识真主的主要基本内涵则是“遵从主命”,即在今世寻求真主恩惠的同时,要克服人性自有的贪婪,无止境的物欲追求和贪图享乐等劣性。要以真主的法度履行善功,分舍真主所赐予的,即以自己的财物、知识、技能等力量为社会做出奉献。这一人生观若反映在饮食观念和习俗上,则首先要分清合法与非法,在获得真主的恩惠和享受真主所赐的佳美食物时,既不过分又不十分拘束,既反对那种为满足口舌之欲,滥吃狂饮,一味贪图享受,也反对那种违反人性的强制性的禁欲灭欲,这就既保证了人体健康和生理的需要,又获取了精神上的享受,这既是伊斯兰信仰规范的一个方面,又是伊斯兰文明健康饮食方式的表现。

四、清真饮食文化强大的社会功能

(一)、清真饮食文化作为一种物质文化,最大的实用价值就是本身的养生和保健功能

中国穆斯林大多聚居西北地区,由于地域的原因和根深蒂固的信仰传统,他们认为“食之物有善者,有不善者;有洁者,有不洁者。食性善之物,则益人之善性;食恶性之物,则滋人之不洁之性。因此,西北地区的穆斯林遵从《古兰经》的规定,并经过长期的沿袭和发展,养成了有选择地享受‘佳美食物’而远

离并严禁吃‘污秽食物’的习惯,强调食物本身的养生和保健功能。”在西北穆斯林清真饮食的诸多禁忌中,有四种物品禁忌最为严格,即猪肉、自死之动物、血液和酒,其中尤以猪肉为最。在一般情况下,他们不仅不食猪肉,甚至连非穆斯林用过的餐具、非清真餐馆都是敬而远之的。在西北地区,伊斯兰各民族的聚居区,禁酒也比较严格,无论是白酒、红酒还是啤酒一律都不准饮用,即使有非穆斯林来客,主人一般也不敬烟酒,同时也忌讳拿烟酒做礼物送人,喜庆节日,招待客人一般以茶代酒。从医学角度看,不喝酒,特别是不酗酒,对人的身体健康是极有益的。清真饮食因特别讲究卫生、注重营养和保健而表现出高质量的实用价值。

(二)、清真饮食文化还有巨大的旅游功能

“旅游资源的特色是衡量一种旅游资源对游客吸引力大小的重要因素, 是旅游资源的灵魂。作为重要人文旅游资源的中国清真饮食文化,它的最大特色就在于‘清真’二字”。 “内在的清真”与“外在的清真”使清真饮食在材料来源、制作过程等多方面都有所保障。旅游是一种能量消耗很大的文化活动,旅游者必须通过干净、可口的饮食来弥补生理上的消耗,迅速恢复疲劳。因此,旅游者对饮食的要求首先表现为对卫生的重视,清真饮食正好可以在这一点上满足所有旅游者的需要,使其吃得放心。“如果让旅游者在放心品尝干净的清真食品的同时,还充分认识到它独特的营养、保健、长寿功能,那么,作为旅游资源的清真饮食,必将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特别是对那些以医疗保健为目的的中老年旅游者、海外旅游者、高收入旅游者,以及对饮食文化有着特别兴趣的文化知识型旅游者产生极大的吸引力。”

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活动, 旅游者的饮食行为早已超越了仅仅满足食欲的物质性需求阶段,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精神需求。如果使旅游者在良辰美景中享受清真美味佳肴时,既能观色赏形,闻香品味,又能从中体验异域的饮食文化,这将是对清真饮食文化旅游功能的深层次挖掘。由于地域性差异,我国清真饮食品味多样,各具特色:甘宁一带的蒸羊羔肉,鲜嫩香美,清新爽口;历史悠久的烩羊杂碎,佐料丰富,色美味香;陕西的羊肉泡馍,肉烂汤浓,香气诱人;兰州牛肉拉面,汤清面精,味道绝佳;还有炸油香、馓子,粉汤等。回族人喜欢品茶,最具特色的盖碗茶品种多样,口感地道,保健养颜,闻名全国,共同组成了我国

丰富多彩的清真饮食文化。这些多样性的清真饮食文化,正好符合广大旅游爱好者品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风味食品的物质文化需求,使旅游者在享用风格迥异的清真食品时,得到极大的精神满足。因此,充分认识中国清真饮食文化的旅游价值,开发清真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将其推向旅游市场,具有重要的、积极的意义。

(三)、清真饮食文化起到社会控制与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

伊斯兰各民族的饮食习俗如禁止饮酒,虽说是一种习俗,却如同道德法律一样维持着社会的稳定与团结,实现着一种社会控制,协调着群体利益,驯化着社会成员,使之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饮食禁忌通过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而达到社会团体的稳定与整合,实质上它所起的作用是一种软控制。软控制是指用非强制性的控制手段,如舆论、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实行控制,因而又称之为非强制性控制。”1[⑩]酒是一种麻醉饮品,饮酒不但对身体健康不利,而且在历史和现实当中,因饮酒耽误大事、败家、丧生、违法乱纪、为非作歹、毁坏自己声誉的事不胜枚举。因而伊斯兰各民族不饮酒的饮食禁忌与社会利益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禁止饮酒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的团结与稳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饮食禁忌是风俗习惯的一种,它作为一种观念习俗在人们头脑中已约定俗成,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而内化为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从而发生其社会控制效力,使整个社会充满和谐、稳定与团结的良好氛围。

(四)、清真饮食文化有增强民族凝聚力,传递民族文化的功能

民族意识反映着每一个民族自身的宗教信仰、族属感情、历史渊源、生产生活方式、共同文化习俗以及特有的民族气质等方面的内容。我们知道,“某些风俗习惯,是民族的特征之一,伊斯兰各民族强烈的民族意识,一方面是由其特殊的风俗习惯所促成,另一方面又是出于维护其特殊风俗习惯的需要。”2[11]长期以来,伊斯兰各民族大分散,小聚居于全国各地,但却一直在风俗习惯上保持着独特的饮食禁忌,这种强烈的民族意识使伊斯兰各族没有被同化,并世世代代生息并繁衍在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饮食禁忌作为伊斯兰各民族共同的文化习俗,也是伊斯兰各民族风俗习惯中最明显、最重要的因素,如若缺少了它,伊斯

兰各民族便在生活习惯上与非穆斯林并无任何特质而言。因此饮食禁忌对于增强伊斯兰各民族凝聚力,使伊斯兰各民族分散于全国各地却仍保持本民族的特色不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伊斯兰各民族的饮食禁忌有助于增强全国各地穆斯林的民族凝聚力,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

(五)、清真饮食文化具有族群内部“制度文化”的保存与活化功能

饮食来源于文化,同时,一旦形成,对文化又具有一定的作用,从社会学、人类学的角度讲,就是对社会“制度文化”的保存与活化。所谓“制度文化”原本指与统治阶级价值取向相符合的文化,而民间的“制度文化”则是一种符合民间大众的价值取向。清真饮食文化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经过历史沉淀下来的独特文化,它依靠穆斯林的宗教信仰得以传承和播散,这是一种动态的保存。

这种饮食文化不仅仅能够得到保存,还能得到“活化”,我国的清真饮食文化就是以伊斯兰文化为其内核,一并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加以糅合而形成的独特的饮食文化,并代代相传成为一种“活文化”。

(六)、清真饮食文化在现实社会中具有社会交往的功能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化交流的加深,人们相互尊重的意识进一步提高,伊斯兰各民族鲜明的饮食禁忌,使很多修为较好的人体会到了对他们尊重的必要性,特别在社会交往中,吃饭是个很难避免的主题,无论是出于公事还是私事,人们都习惯于了解聚餐团体的民族结构,选择适宜的就餐地点,这种现象在西北地区尤为明显。朋友之间也是一样,若朋友中有一个是穆斯林,大家在选择就餐地点的时候,一定会尊重他的意见,选择穆斯林餐馆就餐,成为人们延续友谊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这样一来,清真餐馆就自然而然地承载起了除了提供给顾客美味佳肴之外的又一个社会角色,那即是,成了各种不同人群之间商榷公事、谈论私事的地点,同样,也成为了穆斯林与非穆斯林朋友之间谈笑风生、延续友谊的桥梁。

(七)、清真饮食文化加速了国内外饮食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清真饮食文化在促进国内外饮食文化交流方面有不可低估的贡献。首先,清真饮食文化加速了中国各种饮食文化的交流与共融。伊斯兰各民族的先民在流动过程中,不仅将本民族的饮食文化,而且将他们所吸收的地域性饮食文化也一同传播到其它地区,例如兰州牛肉拉面、西安牛羊肉泡馍、盖碗茶以及涮羊肉等等

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清真饮食,现在这些清真饮食已遍布大江南北,不管你走到祖国的哪个角落,你总是能看到具有伊斯兰风情的清真饮食。与此同时,伊斯兰各民族在对外传播本地、本民族饮食文化的过程中,也大量吸收、传播其它民族的饮食文化,并将其中的一部分传播到本地、本民族的饮食文化当中,实现了“文化互惠”的目标。其次,伊斯兰各民族在将中华饮食文化向国外传播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清真饮食文化虽生成于中华大地,但随着伊斯兰各民族人口的流动、商贸文化的交流,他们也将清真饮食文化带到了世界各地,成为国际共享的饮食。

结语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对社会产生着深刻而长远的影响,有着特定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千百年来,由伊斯兰的饮食律例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清真饮食文化,作为一种共同的风俗习惯和反映共同文化的心理素质,维系着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少数民族的民族情谊,是形成信教群体凝聚力的内力。清真饮食承载着穆斯林的宗教信仰理念,表现出浓郁的宗教文化气息,蕴涵着伊斯兰教的信仰观、价值观、审美观。同时,清真饮食是物化了的中国伊斯兰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总之,清真饮食文化是承载伊斯兰各民族信仰之所在,在历史的长河中对伊斯兰各民族社会的发展产生过很多积极地影响,并且至今仍发挥着强大的作用。认识并合理地利用这一精神资源,将会为伊斯兰各民族社会的发展发生巨大的作用,也会为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增加积极和稳定的因素,并为实现和谐社会增添和谐音符。

参考文献:

[1]马坚译.古兰经[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1版.

[2]喇敏智,马明良.回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M].甘肃民族出版社,2006年.

[3]马明良.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往历程前景[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4]马明良.伊斯兰文化新论[M].宁夏人民出版社,1997年.

[5]吕大吉. 宗教学通论新编[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6]刘涛.论清真饮食规定及其特色[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4 (1) .

[7]马晓京.中国清真饮食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开发[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8]严国林.西北地区清真饮食文化的禁忌特色[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5卷第2期.

[9]马红艳.回族禁忌的社会功能探析[J].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第12卷第2期.

伊斯兰教饮食文化论文

学校:北京农学院

班级:200920911

姓名:梁一腾

学号:[1**********]1

主要内容:

“民以食为天”,食与人们的生活最为贴近,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饮食是人和动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动物以饱腹而足,无虑明日,而人则不同,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对饮食的观点、规定、用餐方式等各不相同,饮食除了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外,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我国的清真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清真饮食 文化 历史

人类的饮食文化是社会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各民族、各宗教对饮食都有不同的要求和禁忌,从中可以反映出该民族、该宗教的礼仪习俗、思想意识、信仰与文化生活,并对社会的其它领域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饮食活动和规则中所包含的深层寓意往往能折射出一个民族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不同的饮食文化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讨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活动。同其它宗教一样,伊斯兰教也有自己的饮食规定,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伊斯兰饮食文化,这一饮食文化的基础则源自《古兰经》。

清真饮食的起源,应该说和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是同步的,清真饮食是依照伊斯兰教法而形成的穆斯林的生活必需品。千百年来,由伊斯兰的饮食律例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中国清真饮食文化,作为一种共同的风俗习惯和反映共同文化的心理素质,维系着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少数民族的民族情谊,是形成信教群体凝聚力的内力。可以说,清真饮食文化是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民族以“食”表达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一、“清真”一词的来源

清真饮食就是指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的饮食,不仅仅指回族的饮食,而是指所有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和其它兄弟民族的饮食。在我国,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有: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东乡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保安族、塔塔尔族,共十个民族,这些民族的饮食均称之为清真饮食。

伊斯兰饮食或穆斯林饮食,为何称为清真饮食?“清真”一词不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其称谓也并非随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时就有,而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才出现的。 “清真”一词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原指人的纯净朴实,无尘无染,后来专指人的道德境界,与伊斯兰教并无关系。到宋元时期,有人开始将犹太教、伊斯兰教寺院称为“清真”寺。明洪武元年( 1368年) 明太祖给金陵礼拜寺所题的《至圣百字赞》中有“教名清真”一语,此后“清真”一词就基本上专指伊斯兰教。明代回族学者王岱舆和马注等在翻译伊斯兰教教义时指出“ 盖教本清则净,本真则正,清净则无垢不污,真正则不偏不倚。” “ 纯洁无杂谓之清,真诚不二谓之真”。近代新疆回族总教长马良骏大阿訇(1867 - 1957) 对“清真”一词解释得更为简明:“清则净也,真则不杂也,净而不杂,就是清真”。很显

然,这些解释都是从“清真”一词的本义“纯洁质朴”中引申出来套用到伊斯兰教上的,反映了中国穆斯林对伊斯兰教基本教义的认识。

随后,“ 清真”一词便成为中国穆斯林的专用词,被广泛地使用。清真教成为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正式译称,“ 礼拜寺” 改称“ 清真寺”,穆斯林表白信仰的作证言称“清真言”,穆斯林开的饭店称清真饭店、清真饭庄、清真小吃店,伊斯兰教菜肴称清真菜肴,伊斯兰教菜谱称清真菜谱。现在,人们所说的“清真”

本质含义就是指伊斯兰教,清真饮食就是指伊斯兰饮食。

然而,“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国家根本就没有‘清真’一词,外国穆斯林把伊斯兰教食品称为‘哈俩里’(HALALI) 。HALALI是阿拉伯语,其真正词意为‘合法’,即符合伊斯兰教教法,用在饮食上则表示穆斯林可食用的符合伊斯兰教教法的食品。与‘哈俩里’(合法) 相对应的有‘哈俩姆’(HALAM),意为非法,非法的食品是被禁止食用的。”将HALAL I 翻译成“清真”,中国穆斯林一看就懂,若将“清真”的音译翻译给外国穆斯林,他们就不懂了。

二、《古兰经》论清真饮食

《古兰经》作为伊斯兰教信仰和教义的最高准则,作为穆斯林社会生活、宗教生活和道德行为的准绳,对清真饮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古兰经》首先认为穆斯林有享受真主所赐予的合法而佳美的食物的权力:“人们啊!你们可食用大地上合法美好的东西„ 。”“ 诚信的人们啊!你们不要把安拉恩赐的合法美味禁忌。你们不要太过分,安拉对过分的人确实不喜欢。你们应当食用安拉所赐的合法美味,对你们所奉的安拉敬畏。”这里所谓合法食物就是指伊斯兰教教法准许食用的食物,亦即除禁食之外的所有食物均是可食的。《古兰经》中关于合法食物的经文有如下章节:

“我曾使白云荫蔽你们,又降甘露和鹌鹑给你们。你们可以吃我所供给你们的佳美食物”。 “你们进这城市去,你们可以随意吃其中所有丰富的食物”。 “你们可以吃饮真主的给养,你们不要在地方上为非作歹”。 “穆萨啊!专吃一样食物,我们决不能忍受,所以请你替我们请求你的主,为我们生出大地所产的蔬菜——黄瓜、大蒜、扁豆和玉葱”《古兰经》指出:“他们问你准许他们吃什么,你说:‘准许你们吃一切佳美的食物,你们曾遵真主的教诲,而加以训练的鹰犬

等所为你们捕获的动物,也是可以吃的;你们放纵鹰犬的时候,当诵真主之名,并当敬畏真主。真主确是清算神速的。’” “今天,准许你们吃一切佳美的食物;曾受天经者的食物,对于你们是合法的;你们的食物,对于他们也是合法的”;“你们应当吃,应当喝,但不要过分,真主确是不喜欢过分者的” “真主为他的臣民而创造的服饰和佳美的食物,谁能禁止他们去享受呢” 。

从以上经文可看出,《古兰经》以“佳美”、“合法”作为可食食物的标准,并让人们通过食用“佳美”、“合法”的食物来颂扬造物主的恩典,感谢造物主创造了一切并恩赐于人类的丰富给养。由此可知,伊斯兰教作为一个入世的宗教,它注重现实生活的建设,并不提倡苦行僧式的禁欲生活,相反它鼓励穆斯林进行合法有益的享受。

但《古兰经》中也多次明文规定了非法食物的种类:“禁止你们吃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诵非真主之名而宰杀的、勒死的、捶死的、跌死的、觝死的、野兽吃剩的动物,但宰后才死的,仍然可吃;禁止你们吃在神石上宰杀的;禁止你们求签,那是罪恶。„„。”“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在受戒期间,或在禁地境内,不要宰杀所获的飞禽走兽。你们中谁故意宰杀,谁应以相当的牲畜赎罪,那只牲畜,须经你们中的两个公正人加以审定后,送到克尔白去作供物,或纳罚金,即施舍(几个)贫民一日的口粮;或代以相当的斋戒,以便他尝试犯戒的恶果。” “你说:‘在我所受的启示里,我不能发现任何人所不得吃的食物;除非是自死物,或流出的血液,或猪肉——因为它们确是不洁的——或是诵非真主之名而宰的犯罪物。” “准许他们吃佳美的食物,禁戒他们吃污秽的食物”。又说:“信道的人们啊!饮酒、赌博、拜像、求签,只是一种秽行,只是恶魔的行为,故当远离,以便你们成功。恶魔惟愿你们因饮酒和赌博而互相仇恨,并且阻止你们记念真主和谨守拜功。你们将戒除(饮酒和赌博)吗?”

从上述经文可看出,《古兰经》对伊斯兰饮食的规定遵从的总原则就是,凡合法、佳美的饮食均可享用。合法,就必须是属自己所有的、劳动所获的、来路正当的,而不是偷盗骗取的,必须是经典允许的、按规定履行的。佳美,包括健康的、洁净的、习性良善的、不污秽、无毒害的。根据在《古兰经》中多次提到的关于饮食禁忌的基础上,先知穆罕默德又进一步作了具体的阐述,以后的教法

学也在这两项基础上又扩展性地作了些规定,自此构成了今日伊斯兰各民族的清真饮食戒律。

三、清真饮食文化的深刻内涵

(一)、清真饮食文化体现了中国穆斯林以营养保健卫生为核心的养生思想 中国穆斯林自古就有注重饮食营养保健的优良传统,在长期的生活中,中国穆斯林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保健养生经验。1.“制食物时,特别喜欢用发酵食物,如酸奶、各种果子露、醪槽、醋、发酵面食等。科学证明,发酵食品正是利用各种霉菌本身的特性,通过新陈代谢,将不同的物质进行分解合成,产生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酸奶因其味酸香,营养丰富,可预防心血管疾病,而有‘长寿饮料’之美誉。”2.我国穆斯林群众有许多关于饮食保健的秘方和药膳。“在药膳方面,清真饮食有独特之处。如具有温补性的牛羊肉,在制作时加入党参,既有补中益气、和脾胃、强筋骨的保健作用,又有补血、祛痰、消咳之功效。加入甘草,能起到补脾益气、清热解毒、润肺止咳,为缓和及调补食品。加入枸杞,不仅味美,汤鲜浓,而且有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之功效,对老年人有很高的保健作用。”3.吃的方法上讲究节制,不吃过量、过分的食物,注重膳食平衡,以防疾病。4.对食品讲究“内在的清真”和“外在的清真”。我国穆斯林认为“清真饮食”实际上有两个概念:“内在的清真”和“外在的清真”。所谓“内在的清真”,就是操作过程的清真化,指按伊斯兰的要求进行操作,即满足几个要求。一般而言,清真食品的制作者是穆斯林,他必须有大净。其次,操作者在每项工作之初须诵读真主的名义,即念“比斯敏俩很,热合玛宁,热海米”,意思是: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再次,操作者须自身干净,操作场所干净,所用的水干净,即教法认定的几种纯洁水之一。操作过程的清真化虽然不是“清真”的核心,因为即便在操作上没有达到伊斯兰化,生产出来的东西穆斯林可以食用,但在精神意义上,这一过程非常重要。因为身体的清洁、环境的卫生、原料的干净保证了产品的健康,诵读真主的名义提醒了操作者他所进行的工作的神圣和严肃,以及自己的责任,这就保证了操作者的认真,避免他在食品中掺假或害人的可能。所谓“外在的清真”,就是指原材料的清真。即原材料不是伊斯兰所禁止食用的东西,如猪肉、血液、自死物的肉、麻醉品(酒),这些东西是伊斯兰明确禁止

食用的东西。一般的“清真”,就是指没有这些东西,这也是“清真”的本义,而且是“清真”概念中最关键的因素。

(二)、清真饮食文化体现了伊斯兰教“真、善、美”的伦理观念

清真饮食的核心与审美价值取向就是选择“合法佳美”的食品,“佳美”之美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外在美是人们通过对清真食品的感性状貌,一定的色彩、形状、味道等直接感知或表象来获得的。而清真饮食文化的内在美,单靠感觉活动是不够的,只有通过理性的思维,才能达到全面体会清真食品内在美的目的,得到美感的愉悦和感受。清真食品的内在美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出来:1.穆斯林选择食物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善。穆斯林在食物来源上首先是选择善良温顺的动物,禁吃性情凶恶暴烈的动物。原因就在于他们认为食物有善恶、污洁之分,善者、洁者能滋养人的善性,恶者、污者会助长人的恶性。正如清代穆斯林学者刘智在《天方典礼》中所说:“所谓美者,不在味甘,而在养性情;所谓恶者,不在味苦,而在恣嗜欲有累于心也。”2. 善良平等地对待作为人类食物的动物。伊斯兰教认为万物都是真主创造的,应该平等地对待一切世上之物。因此,伊斯兰教对宰牲也有一系列的规定:宰牲前不能当着动物的面磨刀,以免引起动物的恐慌;宰牲也不能叫杀牲,因为有杀戮残害的意思;在宰牲时要选择在动物精神放松和清醒之时,不要在其睡眠状态;宰牲时要颂真主的尊名;要使用最锋利的刀,将牲畜要一刀宰净,同时切断其血管,气管,食管,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动物临死前的痛苦。伊斯兰教认为,虽然作为人类食物的动物最终都要为人所用,可怎样用,是残酷地杀害, 还是尽量避免其痛苦, 这就涉及到一个道德观的问题。选择让动物“优死”,体现了伊斯兰教的普慈情怀。3.穆斯林宰牲时要口诵真主之名。《古兰经》说:“你们不要吃那未诵真主之名而宰的,那确是犯罪。”因为伊斯兰教认为,宇宙中的人,动植物等一切均来自真主的创造,他既是万物的创造者,也是万物的终结者。人因被真主赋予智慧而为万物之灵,但任何人都无权肆屠滥杀,随意剥夺其它动物的生命。因此,穆斯林宰牲时必须诵念奉真主之名,这不仅是穆斯林与非穆斯林之间的根本区别,也是在借此

声明,以真主的名义终结了该动物的生命而享受真主赐予的恩惠才是善的、道德的。

(三)、清真饮食文化体现了伊斯兰各民族“守法” 的“清真”品格

伊斯兰教将世间事物分为合法与非法,并依次制定了行为的法规,要求穆斯林遵守。伊斯兰教的各种教义教规,不是为了束缚人的手脚,而是为了保护个人利益和他人的利益。因此,“清真”要求人们分清合法与非法,遵守伊斯兰的教法,在伊斯兰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活动。值得指出的是,伊斯兰教的合法与非法不仅局限在饮食范围内,还引申到穆斯林生活的方方面面。“合法”还包括遵守国家法律。伊斯兰教认为触犯任何一种法律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触犯国法者要受到法律在今世的惩罚,给人带来伤害,而触犯教法会招致今后两世的惩罚。实际上,国法和教法并不矛盾,二者都是为了保护个人和他人的财产和权利,教法比国法更加严厉,只要严格遵守了教法和教法的精神,实际也就遵守了国法,甚至在更高境界上捍卫了国法。

(四)、清真饮食文化体现了是伊斯兰教深层的天职观念

伊斯兰教的饮食观里深深的蕴涵着“代治者”这一伊斯兰教的天职观所赋予的神圣内涵,即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们是独一的造物主安拉在大地上的代治者。《古兰经》说:“他精致他所创造的万物,他最初用泥土制造人。然后用溅水的精华创造他的子孙。然后使他健全,并将他的精神吹在他的身体中。” “ 当时,你的主对众天神说:‘我必定在大地上设置一个代理人。’” “我以你们为大地上的代治者,以便我看你们怎样工作”。 “人啊!你必定勉励工作,直到会见你的主,你将看到自己的劳绩”。

从《古兰经》的明文来看,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们肩负着造物主赋予的代治世界的大任,然而要完成“代治者”的神圣使命,需要很多条件,如能力,知识等,但是健康的身体是最根本的前提条件。因此,为了珍惜安拉赐予的生命和安拉赋予的神圣使命,穆斯林就要十分重视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从而,“清净无染”、“真乃独一”、“至清至真”的清真饮食就成为穆斯林能担负起这一神圣使命的有力保障。穆斯林在饮食方面十分讲究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对食物奉行有所吃,有所不吃的原则,摈弃无所不吃的做法。同时也提倡适可而止的原则,即便是佳美的食物也忌暴饮暴食。

(五)、清真饮食文化体现了伊斯兰教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

在《古兰经》规定的各种饮食禁忌中,社会上最关注的似乎还是穆斯林禁食猪肉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教内、教外人士都很敏感,也常有教外人士问及:

穆斯林为什么不吃猪肉? 简言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古兰经》的规定,不准吃,教民必须遵守。但这也并非是什么金科玉律,而是有人性化的考虑在里面。伊斯兰教在规定禁食的前提下,为了穆斯林的生存、生命着想,还有一条“必要时可以开禁”的附加规定。《古兰经》曰: “他只禁戒你们吃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诵非真主之名而宰的动物;凡为势所迫,非出自愿,且不过分的人,(虽吃禁物),毫无罪过。因为真主确是至赦的,确是至慈的。”这也就是说当穆斯林的生命因寒冷或无其它食物可吃而濒于死亡时,可以饮酒御寒或食用禁物。由此可见,《古兰经》对于饮食严格的禁忌并不是简单的宣布不准吃一些食物,而是区分了各种不同的情况,以维系教民的生存为最高准则,就连猪肉这种很严格的宗教禁忌,一旦人遇到特殊环境,周围无物可食,危及生命的情况下,依然是可食之物,这足以说明伊斯兰教对人活着的宽容与尊重。

(六)、伊斯兰教的饮食观念和方式体现了伊斯兰信仰者的人生观

伊斯兰教主张“两世并重”,要人明白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今世只是人生历程中的一个阶段。对于穆斯林来说,一生中的首要任务就是认识真主,接近真主,而认识真主的主要基本内涵则是“遵从主命”,即在今世寻求真主恩惠的同时,要克服人性自有的贪婪,无止境的物欲追求和贪图享乐等劣性。要以真主的法度履行善功,分舍真主所赐予的,即以自己的财物、知识、技能等力量为社会做出奉献。这一人生观若反映在饮食观念和习俗上,则首先要分清合法与非法,在获得真主的恩惠和享受真主所赐的佳美食物时,既不过分又不十分拘束,既反对那种为满足口舌之欲,滥吃狂饮,一味贪图享受,也反对那种违反人性的强制性的禁欲灭欲,这就既保证了人体健康和生理的需要,又获取了精神上的享受,这既是伊斯兰信仰规范的一个方面,又是伊斯兰文明健康饮食方式的表现。

四、清真饮食文化强大的社会功能

(一)、清真饮食文化作为一种物质文化,最大的实用价值就是本身的养生和保健功能

中国穆斯林大多聚居西北地区,由于地域的原因和根深蒂固的信仰传统,他们认为“食之物有善者,有不善者;有洁者,有不洁者。食性善之物,则益人之善性;食恶性之物,则滋人之不洁之性。因此,西北地区的穆斯林遵从《古兰经》的规定,并经过长期的沿袭和发展,养成了有选择地享受‘佳美食物’而远

离并严禁吃‘污秽食物’的习惯,强调食物本身的养生和保健功能。”在西北穆斯林清真饮食的诸多禁忌中,有四种物品禁忌最为严格,即猪肉、自死之动物、血液和酒,其中尤以猪肉为最。在一般情况下,他们不仅不食猪肉,甚至连非穆斯林用过的餐具、非清真餐馆都是敬而远之的。在西北地区,伊斯兰各民族的聚居区,禁酒也比较严格,无论是白酒、红酒还是啤酒一律都不准饮用,即使有非穆斯林来客,主人一般也不敬烟酒,同时也忌讳拿烟酒做礼物送人,喜庆节日,招待客人一般以茶代酒。从医学角度看,不喝酒,特别是不酗酒,对人的身体健康是极有益的。清真饮食因特别讲究卫生、注重营养和保健而表现出高质量的实用价值。

(二)、清真饮食文化还有巨大的旅游功能

“旅游资源的特色是衡量一种旅游资源对游客吸引力大小的重要因素, 是旅游资源的灵魂。作为重要人文旅游资源的中国清真饮食文化,它的最大特色就在于‘清真’二字”。 “内在的清真”与“外在的清真”使清真饮食在材料来源、制作过程等多方面都有所保障。旅游是一种能量消耗很大的文化活动,旅游者必须通过干净、可口的饮食来弥补生理上的消耗,迅速恢复疲劳。因此,旅游者对饮食的要求首先表现为对卫生的重视,清真饮食正好可以在这一点上满足所有旅游者的需要,使其吃得放心。“如果让旅游者在放心品尝干净的清真食品的同时,还充分认识到它独特的营养、保健、长寿功能,那么,作为旅游资源的清真饮食,必将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特别是对那些以医疗保健为目的的中老年旅游者、海外旅游者、高收入旅游者,以及对饮食文化有着特别兴趣的文化知识型旅游者产生极大的吸引力。”

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活动, 旅游者的饮食行为早已超越了仅仅满足食欲的物质性需求阶段,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精神需求。如果使旅游者在良辰美景中享受清真美味佳肴时,既能观色赏形,闻香品味,又能从中体验异域的饮食文化,这将是对清真饮食文化旅游功能的深层次挖掘。由于地域性差异,我国清真饮食品味多样,各具特色:甘宁一带的蒸羊羔肉,鲜嫩香美,清新爽口;历史悠久的烩羊杂碎,佐料丰富,色美味香;陕西的羊肉泡馍,肉烂汤浓,香气诱人;兰州牛肉拉面,汤清面精,味道绝佳;还有炸油香、馓子,粉汤等。回族人喜欢品茶,最具特色的盖碗茶品种多样,口感地道,保健养颜,闻名全国,共同组成了我国

丰富多彩的清真饮食文化。这些多样性的清真饮食文化,正好符合广大旅游爱好者品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风味食品的物质文化需求,使旅游者在享用风格迥异的清真食品时,得到极大的精神满足。因此,充分认识中国清真饮食文化的旅游价值,开发清真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将其推向旅游市场,具有重要的、积极的意义。

(三)、清真饮食文化起到社会控制与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

伊斯兰各民族的饮食习俗如禁止饮酒,虽说是一种习俗,却如同道德法律一样维持着社会的稳定与团结,实现着一种社会控制,协调着群体利益,驯化着社会成员,使之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饮食禁忌通过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而达到社会团体的稳定与整合,实质上它所起的作用是一种软控制。软控制是指用非强制性的控制手段,如舆论、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实行控制,因而又称之为非强制性控制。”1[⑩]酒是一种麻醉饮品,饮酒不但对身体健康不利,而且在历史和现实当中,因饮酒耽误大事、败家、丧生、违法乱纪、为非作歹、毁坏自己声誉的事不胜枚举。因而伊斯兰各民族不饮酒的饮食禁忌与社会利益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禁止饮酒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的团结与稳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饮食禁忌是风俗习惯的一种,它作为一种观念习俗在人们头脑中已约定俗成,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而内化为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从而发生其社会控制效力,使整个社会充满和谐、稳定与团结的良好氛围。

(四)、清真饮食文化有增强民族凝聚力,传递民族文化的功能

民族意识反映着每一个民族自身的宗教信仰、族属感情、历史渊源、生产生活方式、共同文化习俗以及特有的民族气质等方面的内容。我们知道,“某些风俗习惯,是民族的特征之一,伊斯兰各民族强烈的民族意识,一方面是由其特殊的风俗习惯所促成,另一方面又是出于维护其特殊风俗习惯的需要。”2[11]长期以来,伊斯兰各民族大分散,小聚居于全国各地,但却一直在风俗习惯上保持着独特的饮食禁忌,这种强烈的民族意识使伊斯兰各族没有被同化,并世世代代生息并繁衍在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饮食禁忌作为伊斯兰各民族共同的文化习俗,也是伊斯兰各民族风俗习惯中最明显、最重要的因素,如若缺少了它,伊斯

兰各民族便在生活习惯上与非穆斯林并无任何特质而言。因此饮食禁忌对于增强伊斯兰各民族凝聚力,使伊斯兰各民族分散于全国各地却仍保持本民族的特色不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伊斯兰各民族的饮食禁忌有助于增强全国各地穆斯林的民族凝聚力,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

(五)、清真饮食文化具有族群内部“制度文化”的保存与活化功能

饮食来源于文化,同时,一旦形成,对文化又具有一定的作用,从社会学、人类学的角度讲,就是对社会“制度文化”的保存与活化。所谓“制度文化”原本指与统治阶级价值取向相符合的文化,而民间的“制度文化”则是一种符合民间大众的价值取向。清真饮食文化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经过历史沉淀下来的独特文化,它依靠穆斯林的宗教信仰得以传承和播散,这是一种动态的保存。

这种饮食文化不仅仅能够得到保存,还能得到“活化”,我国的清真饮食文化就是以伊斯兰文化为其内核,一并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加以糅合而形成的独特的饮食文化,并代代相传成为一种“活文化”。

(六)、清真饮食文化在现实社会中具有社会交往的功能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化交流的加深,人们相互尊重的意识进一步提高,伊斯兰各民族鲜明的饮食禁忌,使很多修为较好的人体会到了对他们尊重的必要性,特别在社会交往中,吃饭是个很难避免的主题,无论是出于公事还是私事,人们都习惯于了解聚餐团体的民族结构,选择适宜的就餐地点,这种现象在西北地区尤为明显。朋友之间也是一样,若朋友中有一个是穆斯林,大家在选择就餐地点的时候,一定会尊重他的意见,选择穆斯林餐馆就餐,成为人们延续友谊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这样一来,清真餐馆就自然而然地承载起了除了提供给顾客美味佳肴之外的又一个社会角色,那即是,成了各种不同人群之间商榷公事、谈论私事的地点,同样,也成为了穆斯林与非穆斯林朋友之间谈笑风生、延续友谊的桥梁。

(七)、清真饮食文化加速了国内外饮食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清真饮食文化在促进国内外饮食文化交流方面有不可低估的贡献。首先,清真饮食文化加速了中国各种饮食文化的交流与共融。伊斯兰各民族的先民在流动过程中,不仅将本民族的饮食文化,而且将他们所吸收的地域性饮食文化也一同传播到其它地区,例如兰州牛肉拉面、西安牛羊肉泡馍、盖碗茶以及涮羊肉等等

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清真饮食,现在这些清真饮食已遍布大江南北,不管你走到祖国的哪个角落,你总是能看到具有伊斯兰风情的清真饮食。与此同时,伊斯兰各民族在对外传播本地、本民族饮食文化的过程中,也大量吸收、传播其它民族的饮食文化,并将其中的一部分传播到本地、本民族的饮食文化当中,实现了“文化互惠”的目标。其次,伊斯兰各民族在将中华饮食文化向国外传播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清真饮食文化虽生成于中华大地,但随着伊斯兰各民族人口的流动、商贸文化的交流,他们也将清真饮食文化带到了世界各地,成为国际共享的饮食。

结语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对社会产生着深刻而长远的影响,有着特定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千百年来,由伊斯兰的饮食律例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清真饮食文化,作为一种共同的风俗习惯和反映共同文化的心理素质,维系着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少数民族的民族情谊,是形成信教群体凝聚力的内力。清真饮食承载着穆斯林的宗教信仰理念,表现出浓郁的宗教文化气息,蕴涵着伊斯兰教的信仰观、价值观、审美观。同时,清真饮食是物化了的中国伊斯兰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总之,清真饮食文化是承载伊斯兰各民族信仰之所在,在历史的长河中对伊斯兰各民族社会的发展产生过很多积极地影响,并且至今仍发挥着强大的作用。认识并合理地利用这一精神资源,将会为伊斯兰各民族社会的发展发生巨大的作用,也会为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增加积极和稳定的因素,并为实现和谐社会增添和谐音符。

参考文献:

[1]马坚译.古兰经[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1版.

[2]喇敏智,马明良.回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M].甘肃民族出版社,2006年.

[3]马明良.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往历程前景[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4]马明良.伊斯兰文化新论[M].宁夏人民出版社,1997年.

[5]吕大吉. 宗教学通论新编[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6]刘涛.论清真饮食规定及其特色[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4 (1) .

[7]马晓京.中国清真饮食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开发[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8]严国林.西北地区清真饮食文化的禁忌特色[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5卷第2期.

[9]马红艳.回族禁忌的社会功能探析[J].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第12卷第2期.


相关内容

  • 从回族角度谈伊斯兰教的中国化_纳麒
  • 回族研究 1999年第4期 总第36期 [回族文化] 从回族角度谈伊斯兰教的中国化 纳 麒 内容提要 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文化,传入中国后经历了"蕃坊".儒化和回族化 阶段.在与中国主流文化的碰撞中,不断吸收汉文化的因素,实现自身的再造,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大文化的组成部分.从 ...

  • 伊斯兰教对维吾尔民俗文化的影响
  • 伊斯兰教对维吾尔民俗文化的影响 摘要:宗教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与任何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都是分不开的.伊斯兰教自十世纪传入新疆后,逐步深入到维吾尔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对于维吾尔文化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从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等方面较为详细地阐述伊斯兰教对整 ...

  • 中国伊斯兰教民族文化
  • 作者:胡振华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2年06期 我国学术界通常使用"中国伊斯兰文化"这一术语,它指的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伊斯兰文化逐渐中国化了,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文化.我在这里使用的是"中国伊斯兰教民族文化"这样一个 ...

  • [古兰经]汉译活动与伊斯兰教本土化
  • <古兰经>汉译活动与伊斯兰教本土化* 马明良 伊斯兰教本土化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成功范例.本文通过对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汉译的分析,述说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经验,说明了异域.异质文化交流会通.融为一体的必要条件.途径.意义等.着重强调文化之问的交流只有在本土文化的"母 ...

  • 试论回族饮食禁忌习俗的渊源和传承
  • [摘 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回族在饮食禁忌方面的习俗,对回族产生这种饮食禁忌的原因进行分析,探究回族饮食禁忌在后世的传承,以了解回族的饮食特点,加强与少数民族间的互动与交流,提高民族凝聚力,以实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 回族:饮食禁忌:渊源 [中图分类号] K89 [文献标识码] A ...

  • 穆斯林的求"真" 伊斯兰教"清真"饮食漫谈之二
  • 穆斯林的求"真" 伊斯兰教"清真"饮食漫谈之二 "清"与"真"是穆斯林的共同追求.伊斯兰教要求穆斯林去伪求"真",主张以虔诚的心善待一切,今世的生活和后世的归宿才能得到相应的报酬,这就是"真 ...

  • 明清伊斯兰教在运河沿岸的传播
  • 郑自海 明代是中国伊斯兰教传播最迅速 最广泛的关键时间.元末,朱元璋起义于"回回窝",宋元被贬至豫南淮西的色目人,已经形成一庞大的群体后裔,扩散至凤阳.定远.寿县.怀远.临淮,与开封,郑州穆斯林连成一片.朱元璋重视起用回回人参军,有三点优势:1.回回人文化素质高,人品好:2.回回 ...

  • 清真寺与中东穆斯林的宗教认同
  • 2007年5月 第3期 阿拉伯世界研究 Arab World S tudies May , 2007 No.3. 文化透析 清真寺与中东穆斯林的宗教认同 * 沙 宗 平①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伊斯兰教和清真寺的发展轨迹,认为清真寺不仅是穆斯林朝夕"叩拜(真主)之地".表达内在信仰 ...

  • 中国穆斯林服饰文化
  • 文 化 Cu l t u r e 中国穆斯林 梁莉莉 中 国 宗 教 伊斯兰文化作为一种认识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 深 刻地影响着穆斯林群众的生活方式. 行为准则和思想观 念, 渗透于穆斯林群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整个社 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宗教作为一种特 殊的文化现象, 对大多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