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龙门石窟兴建的历史背景和艺术成就

浅谈龙门石窟兴建的历史背景和艺术成就

摘要: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与北方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三窟为世界著名的中国“四大石窟”。龙门石窟地处河南省洛阳伊水河两岸,于北魏太和年开凿,历时400多年。其中以古阳洞、宾阳洞、奉先寺、万佛洞、极南洞最具代表性,作为中国“四大名窟”之一的龙门石窟是一座集美学、绘画、创建于一身的艺术宝殿,是留给中华民族不朽的瑰宝。

关键词:龙门石窟 兴建 历史背景 雕塑 艺术成就

石窟,即是天然形成的石洞或人为雕凿的洞窟,原用作人们贮藏食物和物品的地方。此龙门石窟中的“石窟”乃是“石窟寺”的缩写,因为原本同石像一起的木架结构经长年风化已被毁灭,便形成今天所看到的只有石像而无寺的情形。

我国佛教是由古印度传入的,用石块雕像来传递佛法并将其作为僧侣、信徒礼佛和修行的场所亦是随古印度的兴起而出现的。据《魏书释老志》中记载,龙门石窟的兴建由北魏396年起至唐朝907年历时400多年才成就如规模宏大的石窟造像。龙门石窟以其地理位置和闻名遐迩的佛龛、石像不仅是绝佳的旅游胜地,而且是历代文人墨客争相歌咏的地方,更是中国的艺术宝库。

一、 龙门石窟开凿的原因

(一)“龙门”传说

龙门这一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如同盘古开天辟地一样,经历千百年的历史,它的形成众说纷纭,亦不乏很多奇妙有趣的民间传说故事。

相传,远在4000多年以前,龙门一带洪水泛滥,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溺死者不计其数。帝尧命大禹的父亲崇伯鲧治水,因鲧采取错误的方法,治水不当被帝尧处死。后帝舜又命大禹继承父志继续治水。禹亦深知洪水为患人民,深受其害,便带领人民“疏川导滞”、“合通四海”,最终,功夫不负苦心人,终于迫使洪水流入大海,这就是后人所铭记的“大禹治水”。

另有这样一种传说,很久以前,龙门山上有一放牛娃,他常年与牛为伴。一次,他骑坐于牛背上牛突然一阵疾奔,将他带到一个石洞前,他出于好奇走了进去,结果听到洞的深处不断传出“开不开”的声音,放牛娃很是惊奇,回家将此事告知他母亲,他母亲意识到这可能是神灵体恤百姓受洪灾之苦,特来解救。于是告诉放牛娃:如果在听到“开不开”的声音就回答“开”。放牛娃谨记母亲的话,果真回答了“开”,顿时一阵巨响,堵塞水流的大山裂开了口。伊水便汹涌的向北流去。从此龙门山上的人们再也不用为洪灾烦恼了。

龙门的形成是否真如传说的那样,我们尚无从查证,但地质学家告诉我们,龙门山经过数世纪流水的冲刷和自然风化,天然形成一道峡谷,后因大禹率众开凿使得流水得以畅流无阻,解决水患,也就形成现在的龙门险势。

(二)龙门石窟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给雕刻提供了先决条件

龙门又称“伊阙”,位于河南洛阳伊水两岸,东临香山,西望龙门山,伊河之水从中向北穿流而过,从而形成许多长流不息的山泉和瀑布。再者,龙门山由林木覆盖,洞内冬暖夏凉是人们栖息和储蓄的好场所,且龙门山石比其他地方的普通山石更加坚硬耐久,不易风化、

毁损,适于雕凿,这一切便利条件共同成就了这以大规模的洞窟的问世。

二、龙门石窟兴建的历史背景

龙门石窟由北魏始建,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和北宋400多年共同营造。其中窟龛2100多个,佛塔50多座,历代造像题记和碑刻3600多块,另有造像10万多尊。

自三国分裂到隋朝统一,社会动荡不安,生活陷入苦难中的人们总希望找到思想上的寄托,而东汉末年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思想便大行其道,给无助和失望的人民心灵和思想上的寄托。随后北魏国泰民安,历代皇室统治者对佛法极为崇尚和重视,使得佛教艺术得以快速发展。

(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佛教思想给人们带来深远影响,本国民族文化趋向大融合,加之外来佛教文化的侵入,给这一时期石窟造像活动提供了新的素材和形式。

北魏孝文帝从大同迁都洛阳后,开始大兴雕塑之风,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人才技艺,持续了50年之久。龙门石窟中最早开凿的是古阳洞,这时的雕塑在云冈石窟风格上发生了变化,由粗狂雄浑变成“秀骨清相”,由衣着厚实变为“褒衣博带”,印度特色的多姿异态、形体粗壮向中国化的转变使得魏晋乃至其后期的造像更世俗化,更贴近生活,这些都表现出当时人民“神人沟通”的愿望。

(二) 隋唐五代时期

隋朝统治者大多崇尚佛法礼教,对宗教文化的发展大力支持,隋

朝时期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富足也为扩建龙门石窟提供了条件。隋文帝生于尼姑庵,由其养母智千抚养长大,为报其养母养育之恩,隋文帝命人按照其养母的容貌雕刻佛像无数。

唐代宗李世民自称“菩萨戒弟子”他对佛法的崇敬之情由此可见一斑。

中国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被称作“弥勒佛下世”。因前朝李氏信奉“道先佛后”,武则天掌朝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打击李氏势力,首选改信“佛先道后”,这一观点在她集中三年时间修建奉先寺上展露无遗。

龙门石窟群像的雕塑到隋唐已经到了鼎盛时期,龙门石窟窟洞在隋唐五代时期的雕塑占全部雕塑的60%,并且这一时期的造像艺术继魏晋南北朝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升,构图上创新,采用立体感手法使得唐朝造像不仅里那个大而且经典之作众多。

三、 龙门石窟的艺术成就

龙门石窟是众代皇家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我国石窟艺术的集中体现。龙门石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雕塑精湛、内容丰富,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为体现了我国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

古阳洞,所有洞窟中最早开间的,洞高11米,正壁雕一佛二菩萨二石狮。南北两壁分为三层,主像是释迦牟尼像,龛楣、龛额设制精巧,造型奇异。

宾阳洞,耗时23年,共费修建人工80万以上。宾阳洞中以宾阳中洞最具代表性,是典型的“秀骨清相”风格。宾阳中洞前壁的浮雕

之一《皇后礼佛图》,刻画的是文昭皇后礼佛行进的场景,整个雕塑生动传神,以皇后为中心,宫女侍从们衣着鲜丽,顾盼呼应,有的手执莲花,有的回首顾盼,有的面含笑意„„前簇后拥向前行进。而后壁则描绘了《皇帝礼佛图》以构图精美设计巧妙,堪称传统浮雕的经典之作,现分别藏于纽约市博物馆和美国纳尔逊艺术馆。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由唐朝武则天时期开凿,历时三年。提到奉先寺,我们不得不提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了,她通高17.14米,是奉先寺主像,她面容端庄、目光和善,嘴角微翘,呈微笑状,俨然一位睿智善良的妇女形象,此座造像是由武则天“捐粉钱二万贯”修得,可见她与武则天有密切关系,又因武则天被称为“弥勒佛下世”,所以将此卢舍那大佛雕刻成武则天的形象,为其歌功颂德。

卢舍那大佛两端侍立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二供养人。左侧侍立摩诃迦叶,是一个稳重严谨的老者形象,右侧侍立佛祖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中最年轻的弟子的阿难。这组群像性格鲜明,一反北魏雕像的清秀,以雍荣华贵为美,浓重的反映了盛唐时期的风俗和习尚。

除此三洞以外另有万佛洞、极南洞、和火烧洞亦很具艺术特色。 龙门石窟又以“龙门二十品”著称,“龙门二十品”——中国书法史上的里程碑,以魏碑体篆刻,气势刚健有力,记录了当时碑刻、题记以及造像者姓名、造像日期和缘由,是后代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也是书法的经典之作。龙门石窟是集合了窟龛、造像、宗教、美术、

书法、雕刻、医药、服饰于一体的文化殿堂,代表了我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龙门石窟作为中国艺术的“里程碑”,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珍贵财富,它为我们研究北魏至隋唐五代提供了实物史料,龙门石窟的雕塑技艺、绘画及创造均给现代雕塑带来深远影响,它将作为中国的艺术宝库为我们的研究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 沈海泯.中国工艺美术鉴赏【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2):

143

【2】 刘田,悦野,李钱,金丽萍.图说中国雕塑艺术【M】.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2009(4):74,101,150

【3】 杨祥民.点塑艺术·大匠之风【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9(4):52

【4】 百度网:http://baike.baidu.com/view/1759.htm

浅谈龙门石窟兴建的历史背景和艺术成就

摘要: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与北方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三窟为世界著名的中国“四大石窟”。龙门石窟地处河南省洛阳伊水河两岸,于北魏太和年开凿,历时400多年。其中以古阳洞、宾阳洞、奉先寺、万佛洞、极南洞最具代表性,作为中国“四大名窟”之一的龙门石窟是一座集美学、绘画、创建于一身的艺术宝殿,是留给中华民族不朽的瑰宝。

关键词:龙门石窟 兴建 历史背景 雕塑 艺术成就

石窟,即是天然形成的石洞或人为雕凿的洞窟,原用作人们贮藏食物和物品的地方。此龙门石窟中的“石窟”乃是“石窟寺”的缩写,因为原本同石像一起的木架结构经长年风化已被毁灭,便形成今天所看到的只有石像而无寺的情形。

我国佛教是由古印度传入的,用石块雕像来传递佛法并将其作为僧侣、信徒礼佛和修行的场所亦是随古印度的兴起而出现的。据《魏书释老志》中记载,龙门石窟的兴建由北魏396年起至唐朝907年历时400多年才成就如规模宏大的石窟造像。龙门石窟以其地理位置和闻名遐迩的佛龛、石像不仅是绝佳的旅游胜地,而且是历代文人墨客争相歌咏的地方,更是中国的艺术宝库。

一、 龙门石窟开凿的原因

(一)“龙门”传说

龙门这一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如同盘古开天辟地一样,经历千百年的历史,它的形成众说纷纭,亦不乏很多奇妙有趣的民间传说故事。

相传,远在4000多年以前,龙门一带洪水泛滥,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溺死者不计其数。帝尧命大禹的父亲崇伯鲧治水,因鲧采取错误的方法,治水不当被帝尧处死。后帝舜又命大禹继承父志继续治水。禹亦深知洪水为患人民,深受其害,便带领人民“疏川导滞”、“合通四海”,最终,功夫不负苦心人,终于迫使洪水流入大海,这就是后人所铭记的“大禹治水”。

另有这样一种传说,很久以前,龙门山上有一放牛娃,他常年与牛为伴。一次,他骑坐于牛背上牛突然一阵疾奔,将他带到一个石洞前,他出于好奇走了进去,结果听到洞的深处不断传出“开不开”的声音,放牛娃很是惊奇,回家将此事告知他母亲,他母亲意识到这可能是神灵体恤百姓受洪灾之苦,特来解救。于是告诉放牛娃:如果在听到“开不开”的声音就回答“开”。放牛娃谨记母亲的话,果真回答了“开”,顿时一阵巨响,堵塞水流的大山裂开了口。伊水便汹涌的向北流去。从此龙门山上的人们再也不用为洪灾烦恼了。

龙门的形成是否真如传说的那样,我们尚无从查证,但地质学家告诉我们,龙门山经过数世纪流水的冲刷和自然风化,天然形成一道峡谷,后因大禹率众开凿使得流水得以畅流无阻,解决水患,也就形成现在的龙门险势。

(二)龙门石窟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给雕刻提供了先决条件

龙门又称“伊阙”,位于河南洛阳伊水两岸,东临香山,西望龙门山,伊河之水从中向北穿流而过,从而形成许多长流不息的山泉和瀑布。再者,龙门山由林木覆盖,洞内冬暖夏凉是人们栖息和储蓄的好场所,且龙门山石比其他地方的普通山石更加坚硬耐久,不易风化、

毁损,适于雕凿,这一切便利条件共同成就了这以大规模的洞窟的问世。

二、龙门石窟兴建的历史背景

龙门石窟由北魏始建,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和北宋400多年共同营造。其中窟龛2100多个,佛塔50多座,历代造像题记和碑刻3600多块,另有造像10万多尊。

自三国分裂到隋朝统一,社会动荡不安,生活陷入苦难中的人们总希望找到思想上的寄托,而东汉末年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思想便大行其道,给无助和失望的人民心灵和思想上的寄托。随后北魏国泰民安,历代皇室统治者对佛法极为崇尚和重视,使得佛教艺术得以快速发展。

(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佛教思想给人们带来深远影响,本国民族文化趋向大融合,加之外来佛教文化的侵入,给这一时期石窟造像活动提供了新的素材和形式。

北魏孝文帝从大同迁都洛阳后,开始大兴雕塑之风,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人才技艺,持续了50年之久。龙门石窟中最早开凿的是古阳洞,这时的雕塑在云冈石窟风格上发生了变化,由粗狂雄浑变成“秀骨清相”,由衣着厚实变为“褒衣博带”,印度特色的多姿异态、形体粗壮向中国化的转变使得魏晋乃至其后期的造像更世俗化,更贴近生活,这些都表现出当时人民“神人沟通”的愿望。

(二) 隋唐五代时期

隋朝统治者大多崇尚佛法礼教,对宗教文化的发展大力支持,隋

朝时期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富足也为扩建龙门石窟提供了条件。隋文帝生于尼姑庵,由其养母智千抚养长大,为报其养母养育之恩,隋文帝命人按照其养母的容貌雕刻佛像无数。

唐代宗李世民自称“菩萨戒弟子”他对佛法的崇敬之情由此可见一斑。

中国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被称作“弥勒佛下世”。因前朝李氏信奉“道先佛后”,武则天掌朝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打击李氏势力,首选改信“佛先道后”,这一观点在她集中三年时间修建奉先寺上展露无遗。

龙门石窟群像的雕塑到隋唐已经到了鼎盛时期,龙门石窟窟洞在隋唐五代时期的雕塑占全部雕塑的60%,并且这一时期的造像艺术继魏晋南北朝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升,构图上创新,采用立体感手法使得唐朝造像不仅里那个大而且经典之作众多。

三、 龙门石窟的艺术成就

龙门石窟是众代皇家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我国石窟艺术的集中体现。龙门石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雕塑精湛、内容丰富,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为体现了我国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

古阳洞,所有洞窟中最早开间的,洞高11米,正壁雕一佛二菩萨二石狮。南北两壁分为三层,主像是释迦牟尼像,龛楣、龛额设制精巧,造型奇异。

宾阳洞,耗时23年,共费修建人工80万以上。宾阳洞中以宾阳中洞最具代表性,是典型的“秀骨清相”风格。宾阳中洞前壁的浮雕

之一《皇后礼佛图》,刻画的是文昭皇后礼佛行进的场景,整个雕塑生动传神,以皇后为中心,宫女侍从们衣着鲜丽,顾盼呼应,有的手执莲花,有的回首顾盼,有的面含笑意„„前簇后拥向前行进。而后壁则描绘了《皇帝礼佛图》以构图精美设计巧妙,堪称传统浮雕的经典之作,现分别藏于纽约市博物馆和美国纳尔逊艺术馆。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由唐朝武则天时期开凿,历时三年。提到奉先寺,我们不得不提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了,她通高17.14米,是奉先寺主像,她面容端庄、目光和善,嘴角微翘,呈微笑状,俨然一位睿智善良的妇女形象,此座造像是由武则天“捐粉钱二万贯”修得,可见她与武则天有密切关系,又因武则天被称为“弥勒佛下世”,所以将此卢舍那大佛雕刻成武则天的形象,为其歌功颂德。

卢舍那大佛两端侍立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二供养人。左侧侍立摩诃迦叶,是一个稳重严谨的老者形象,右侧侍立佛祖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中最年轻的弟子的阿难。这组群像性格鲜明,一反北魏雕像的清秀,以雍荣华贵为美,浓重的反映了盛唐时期的风俗和习尚。

除此三洞以外另有万佛洞、极南洞、和火烧洞亦很具艺术特色。 龙门石窟又以“龙门二十品”著称,“龙门二十品”——中国书法史上的里程碑,以魏碑体篆刻,气势刚健有力,记录了当时碑刻、题记以及造像者姓名、造像日期和缘由,是后代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也是书法的经典之作。龙门石窟是集合了窟龛、造像、宗教、美术、

书法、雕刻、医药、服饰于一体的文化殿堂,代表了我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龙门石窟作为中国艺术的“里程碑”,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珍贵财富,它为我们研究北魏至隋唐五代提供了实物史料,龙门石窟的雕塑技艺、绘画及创造均给现代雕塑带来深远影响,它将作为中国的艺术宝库为我们的研究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 沈海泯.中国工艺美术鉴赏【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2):

143

【2】 刘田,悦野,李钱,金丽萍.图说中国雕塑艺术【M】.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2009(4):74,101,150

【3】 杨祥民.点塑艺术·大匠之风【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9(4):52

【4】 百度网:http://baike.baidu.com/view/1759.htm


相关内容

  •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
  • (1) 原始住居与建筑雏形的形成 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浙江等地均发现有原始人居住过的崖洞.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长江 ...

  • 世界上十五座最神秘的岩石雕塑[组图]
  • 下面要向大家介绍世界史上最大最神秘的十五处岩石雕像.这些雕像有些至今都是世界未解之谜,像埃及的金字塔.在技术不不达.工具不先进的远古时代,人们是运用什么样的智慧雕刻了这些巨大的作品? (一)埃及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 如果不游览一下金字塔,就不能说是到过了埃及.从开罗西行数公里,来到吉萨村,世界古代七大 ...

  • 石窟艺术的宝库--敦煌莫高窟教案
  • 课题 石窟艺术的宝库--敦煌莫高窟 人民美术出版社第 13 册 伊旗四中 知识与能力 a. b. c. d. 授课教师 年级 赵也 七年级 课型 鉴赏 课时 1 课时 教材版本 单位 教学目标 敦煌艺术由石窟建筑.彩塑.壁画共同组成的艺术宝库. 敦煌彩塑和壁画艺术是人类四大文明交汇的产物,是中外文化 ...

  • 敦煌石窟文化
  • 敦煌石窟文化对敦煌地域文化的影响 张丰硕 1203020224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敦煌石窟文化对敦煌地域文化的影响 敦煌石窟,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坐落在河西走廊 西端的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重镇,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敦煌藏经洞出土文书多达5万多件,保留有汉文.佉卢文.粟特文 ...

  • 郑汴洛之龙门石窟导游词
  • 龙门石窟 大家都知道,我国有四大石刻艺术宝库.它们分别为甘肃敦煌得莫高窟,山西大同得云冈石窟,甘肃天水得麦积山石窟,而另一个呢,就是我们今天要去参观得龙门石窟了.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13公里处,行车约40分钟,那里不仅是著名得历史名胜,而且是自然风光很迷人得地方.整个龙门石窟由两山组成,一山为香山, ...

  • 昌盛的秦汉文化
  • 佛教在我国民间开始流传是在 ( ) A .西汉初年 B.西汉末年 C .东汉初年 D.东汉末年 2.道教兴起于 ( ) A .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 .西汉 D.东汉 3.被道教尊为教主的是 ( ) A .孔子 B.老子 C.庄子 D.孟子 4.下列哪些史实可以从<史记>中查阅到 ( ...

  • 洛阳景点简介
  • 登封少林寺: 少林寺是我国久负盛名的佛教寺院,声誉显赫的禅宗祖庭,少林功夫的发祥地,位于登封市西12公里处的嵩山五乳峰下,是嵩山风景区的主要核心景区之一. 少林寺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是孝文帝为安顿印度高僧跋陀而建,因其建于嵩山少室密林之中,故定名"少林寺".北魏孝 ...

  • 七年级(上)教案 第一课 敦煌莫高窟
  • 第一课 书库艺术的宝库 一. 教材分析: 敦煌莫高窟艺术是人类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本课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重视我国的石窟艺术的悠久历史和辉煌的艺术成就,意识到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既要为拥有这些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而骄傲和自豪,更要在"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的同时,去了解和学习艺术经典 ...

  • 武当山古建筑群
  • 武当山古建筑群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市西南,又名太和山.玄岳山,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经赞叹此山"玄岳出于五岳之上".武当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太极拳的发祥地,相传道教信奉的"真武大帝"就是在此修仙得道飞升.武当意为"非真武不足当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