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不如地利

一. 天时不如地利

1.常识:

①.选自《孟子o公孙丑下》。孟子,名轲,战国思想家。《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弟子所着。 ②.我们在教材中还学过《孟子》中的文章有《王顾左右而言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中心:

强调了战争中“人和”的作用,提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观点。

段意:

①.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突出“天时不如地利”。

③.突出“地利不如人和”。

④.紧接前面的“人和”,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了“得道”的作用。

3.句译: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时机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形重要,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又)不如得人心,上下团结重要。

②.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敌人既然来)包围并攻打它,一定是得到了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

③.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不能用兵器和盔甲的锐利坚固来在天下建立威信。

④.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施行仁政,得到民心(的人),帮着他的人就多;没有施行仁政,没有得到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二. 橘逾淮为枳

1.常识:

选自《晏子春秋o内篇杂下》。晏子,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

2.中心:

本文记述晏子出使楚国,凭着机智善辩,挫败了楚王的诡计,维护了个人和祖国尊严的故事。

人物形象:晏子:爱国、机智善辩、善于辞令。

楚王:平庸愚昧。

段意:

①-②.写晏子使楚前夕,楚王与其左右策划侮辱晏子的办法。

③-⑥.写晏子智搓楚王,使其自取其辱。

3.句译:

①.吏二缚一人诣王。

两个官吏捆绑着一个人来到楚王面前。

②.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它们)仅仅是叶子相似,(但)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一样。

③.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淮南淮北的)水土不一样啊。

④.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莫非是出国的水土让老百姓变得善于偷盗了吗?

⑤.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圣人是不可以随便戏弄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树。

三.伤仲永

1.常识:

节选自《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2.中心: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事例,来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启示:提醒人们重视后天教育,勤奋努力地学习。

段意:

①.写仲永年幼时显露异才。

②.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3.句译: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父亲对此感到诧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

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仲永)马上写了四句诗,并且在诗后署上自己的名字。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有人)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传闻相称了。

⑤.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就)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的人,不让(他)学习。

四.周处

1.常识:

《世说新语》为刘义庆编撰、刘义庆,南北朝人,文学家。

2.中心:表现了一个人只要有弃恶从善的决心和行动,就一定能有所成就。

启示:人是可以转变的,只要痛下决心,浪子也可以回头,并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段意:

①.课文写的是晋人周处改过自新的故事。

3.句译:

①.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三横,而处尤剧。

(两者)一起侵害百姓,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大祸害,而(这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

②.或说处杀虎斩蛟,实翼三横唯余其一。

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个。 ③.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互相庆贺,才知道自己也被世情当作了一大祸害。 ④.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

而且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如果有了志向),又何必担忧美好的名声不能传扬呢? ⑤.正见清河,具以告之。

只见到了陆云,(周处就)把(义兴人恨他的)情况全部告诉陆云。

五.小石潭记

1.常识:

①.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人,文学家。

②.在教材中我们还学过他的一篇寓言是《黔之驴》。

2.中心:

作者思想感情随景而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段意:

①.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石潭的概貌。

②.写潭中游鱼。

③.写小石潭曲折的岸势。

④.写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

⑤.交代同游者。

3.句译: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就)听到了水流声,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那样清脆悦耳),(对此我)心里感到很高兴。

②.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岸上)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④.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流的岸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也不知道它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⑤.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开了。 ⑥.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潭用整块石头作为底,靠近岸边,石头(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一. 天时不如地利

1.常识:

①.选自《孟子o公孙丑下》。孟子,名轲,战国思想家。《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弟子所着。 ②.我们在教材中还学过《孟子》中的文章有《王顾左右而言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中心:

强调了战争中“人和”的作用,提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观点。

段意:

①.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突出“天时不如地利”。

③.突出“地利不如人和”。

④.紧接前面的“人和”,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了“得道”的作用。

3.句译: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时机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形重要,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又)不如得人心,上下团结重要。

②.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敌人既然来)包围并攻打它,一定是得到了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

③.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不能用兵器和盔甲的锐利坚固来在天下建立威信。

④.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施行仁政,得到民心(的人),帮着他的人就多;没有施行仁政,没有得到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二. 橘逾淮为枳

1.常识:

选自《晏子春秋o内篇杂下》。晏子,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

2.中心:

本文记述晏子出使楚国,凭着机智善辩,挫败了楚王的诡计,维护了个人和祖国尊严的故事。

人物形象:晏子:爱国、机智善辩、善于辞令。

楚王:平庸愚昧。

段意:

①-②.写晏子使楚前夕,楚王与其左右策划侮辱晏子的办法。

③-⑥.写晏子智搓楚王,使其自取其辱。

3.句译:

①.吏二缚一人诣王。

两个官吏捆绑着一个人来到楚王面前。

②.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它们)仅仅是叶子相似,(但)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一样。

③.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淮南淮北的)水土不一样啊。

④.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莫非是出国的水土让老百姓变得善于偷盗了吗?

⑤.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圣人是不可以随便戏弄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树。

三.伤仲永

1.常识:

节选自《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2.中心: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事例,来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启示:提醒人们重视后天教育,勤奋努力地学习。

段意:

①.写仲永年幼时显露异才。

②.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3.句译: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父亲对此感到诧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

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仲永)马上写了四句诗,并且在诗后署上自己的名字。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有人)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传闻相称了。

⑤.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就)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的人,不让(他)学习。

四.周处

1.常识:

《世说新语》为刘义庆编撰、刘义庆,南北朝人,文学家。

2.中心:表现了一个人只要有弃恶从善的决心和行动,就一定能有所成就。

启示:人是可以转变的,只要痛下决心,浪子也可以回头,并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段意:

①.课文写的是晋人周处改过自新的故事。

3.句译:

①.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三横,而处尤剧。

(两者)一起侵害百姓,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大祸害,而(这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

②.或说处杀虎斩蛟,实翼三横唯余其一。

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个。 ③.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互相庆贺,才知道自己也被世情当作了一大祸害。 ④.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

而且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如果有了志向),又何必担忧美好的名声不能传扬呢? ⑤.正见清河,具以告之。

只见到了陆云,(周处就)把(义兴人恨他的)情况全部告诉陆云。

五.小石潭记

1.常识:

①.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人,文学家。

②.在教材中我们还学过他的一篇寓言是《黔之驴》。

2.中心:

作者思想感情随景而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段意:

①.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石潭的概貌。

②.写潭中游鱼。

③.写小石潭曲折的岸势。

④.写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

⑤.交代同游者。

3.句译: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就)听到了水流声,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那样清脆悦耳),(对此我)心里感到很高兴。

②.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岸上)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④.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流的岸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也不知道它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⑤.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开了。 ⑥.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潭用整块石头作为底,靠近岸边,石头(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相关内容

  • 专升本文言文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①,地利不如人和"②.翻译:孟子说:适宜作战的气候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不 如人民上下团结.原文: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③,环而攻之而不胜④.翻译:譬如一座内城三里.外城七里的城邑,敌人包围攻打却不能取胜. 原文 ...

  • [孟子二章]中考题
  • <孟子两章>测试题 一.默写 1.日本政府审议通过了右冀势力编写的历史教科书,肆意串改历史,美化侵略,遭到许多支持 正义国家的强烈谴责,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 ...

  • 18.[孟子]二章译文·课文精讲
  •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 ...

  • 天时不如地利翻译
  • 天时不如地利翻译 原文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 ...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__教案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夏邑县车站一中 陈红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性活用等现象. 2.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 ...

  • [天时不如地利][齐桓公问管仲曰]对比阅读答案
  •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 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 ...

  • [〈孟子〉二章]文言文梳理
  • 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及练习 之<孟子>两章 参考译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 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星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 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 ...

  • [孟子两章]超全复习资料(字词+逐句翻译+课文理解拓展)
  • <两章> 一.文学常识 1.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孔孟"并称.孟子提出了"仁政"的思想 ...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
  • 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文章背诵及翻译: 二.通假字 : 1.亲戚畔之:通"______", ______. 三.重点词语解释 池非不深也( ) 委而去之( ) 故君子有不战( )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地利不如人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