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教学之赏析

  【摘 要】 天宝年间,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日趋频繁,连年的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的人民带来了不幸。诗圣杜甫的《兵车行》就艺术地再现了当时的这一社会现实。   【关键词】 赏析 推崇 悲怆 愤讨   《兵车行》是杜甫诗作中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它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   开篇即写诗人亲眼所见。“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辚辚、萧萧令人有车、马杂沓之感,可见即将出征之时场面之壮大。“行人”,出征的战士,已是“弓箭各在腰”说明一切都已准备就绪,只待一声令下,战士就要出发,如此声势浩大的征兵活动,势必会造成许多家庭的破碎。怎能不“爷娘妻子走相送”呢?一个“走”字便将征兵的仓促及亲属与出征的战士去做刹那间的生死离别刻画得淋漓尽致,所以才会“尘埃不见咸阳桥”。人们的奔走相送,车马扬起的,尘土,连古都咸阳南北横跨渭水的大桥都遮住了。人们怨愤、绝望、无助,也只能是“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两句是对壮丁出征,家人奔走相送,哭声震天动地这样一个生离死别的场面的客观描写,反映了唐王朝连年发动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为全诗打下了哀婉凄切的基调,也引出了下文“道旁过者”的问和“行人”的申诉。   上文的凄惨场面是诗人的亲眼所见,下文是让被征发的士卒作直接倾诉,是诗人的亲耳所闻。“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借行人之口,以设问的方式,引出“行人”的直接倾诉。点行频,即频繁地征调壮丁,指明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园荒芜的根源。紧接着诗人通过“行人”之口向我们具体陈述了“点行频”的事例,“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十五、裹头、四十,头白。上下相承,说明青壮年早已被征调一空,国中兵源已渐趋于竭,又点明了如此穷兵黩武的政策及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并非是一时,而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漫长的岁月,壮丁都在戍边,在无限期地服役,乃至战死疆场。是“点行频”造成了触目惊心、惨不忍睹的结果——“边庭流血成海水”,战士边疆流血成海。诗人进一步将矛头指向了最高统冶者,指出造成“点行频”的根源却是“武皇开边意未已”,大胆、愤怒地点明了正是由于统冶者的“使用武力扩张土地的心思没有停止”才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君不闻”,你难道没有听说,“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写出了由于“武皇开边意未已”,致使“点行频”,由于“点行频”,致使华山以东的万里沃野男丁稀少,田园荒废,荆棘丛生,满目凋残,有力地控诉了战争的罪恶,亦为下文的“租税从何出”埋下了伏笔、照应。“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关中兵禁得住艰苦的战斗,与狗和鸡一样被驱,道出了“行人”的处境及其同伴的满腹冤屈和怨愤。   最后一级诗人用续写对话的方式及反诘的语气,将行人答问的内容从个人痛苦经历扩展到全社会。“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一个“敢”字,反映了专制之严,统治者加在老百姓精神上的枷锁,百姓敢怒不敢言,但终究还是压抑不住心里的悲愤!以“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控诉了“武皇开边意未已”的诘问;以“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揭露了“千村万落生荆杞”的恶果。随后百姓发出了:“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慨叹,因为“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男尊女卑,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一贯的社会心愿,而现在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人们却一反常态,但这种改变不是生于理智,却是社会现实逼迫所致,那么这种改变本身就是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政策的血泪控诉。再次将统治者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从一个点扩展到一个面,突出了“点行频”的危害之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结尾诗人用他那哀痛的笔触为我们描画了一幅悲惨、凄凉的图示:“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茫茫的青海湖边,到处白骨森森,在阴沉的天色和蒙蒙的雨中,不时地传来凄厉的鬼哭声。如此阴森可怖的景象,真叫人不寒而栗,与开头万人送别,车马人声鼎沸的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互相映衬,揭露了武皇“开边”政策的滔天罪恶。   《兵车行》通过作者在咸阳桥附近亲见亲闻捕人抓丁的情景,揭露了唐玄宗的征讨攻伐政策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诉说了人民的痛苦和愤恨,控诉了封建统治者穷兵黩武的罪行。这首诗是讽世伤时之作,也是杜诗中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诗旨在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充满非战色彩。全诗把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揭露得尽致淋漓。诗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中张翕变化有序,前后呼应,严谨缜密。诗的字数杂言互见,韵脚平仄互换,声调抑扬顿挫,情意低昂起伏。既井井有条,又曲折多变,真可谓“新乐府”诗的典范。

  【摘 要】 天宝年间,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日趋频繁,连年的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的人民带来了不幸。诗圣杜甫的《兵车行》就艺术地再现了当时的这一社会现实。   【关键词】 赏析 推崇 悲怆 愤讨   《兵车行》是杜甫诗作中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它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   开篇即写诗人亲眼所见。“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辚辚、萧萧令人有车、马杂沓之感,可见即将出征之时场面之壮大。“行人”,出征的战士,已是“弓箭各在腰”说明一切都已准备就绪,只待一声令下,战士就要出发,如此声势浩大的征兵活动,势必会造成许多家庭的破碎。怎能不“爷娘妻子走相送”呢?一个“走”字便将征兵的仓促及亲属与出征的战士去做刹那间的生死离别刻画得淋漓尽致,所以才会“尘埃不见咸阳桥”。人们的奔走相送,车马扬起的,尘土,连古都咸阳南北横跨渭水的大桥都遮住了。人们怨愤、绝望、无助,也只能是“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两句是对壮丁出征,家人奔走相送,哭声震天动地这样一个生离死别的场面的客观描写,反映了唐王朝连年发动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为全诗打下了哀婉凄切的基调,也引出了下文“道旁过者”的问和“行人”的申诉。   上文的凄惨场面是诗人的亲眼所见,下文是让被征发的士卒作直接倾诉,是诗人的亲耳所闻。“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借行人之口,以设问的方式,引出“行人”的直接倾诉。点行频,即频繁地征调壮丁,指明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园荒芜的根源。紧接着诗人通过“行人”之口向我们具体陈述了“点行频”的事例,“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十五、裹头、四十,头白。上下相承,说明青壮年早已被征调一空,国中兵源已渐趋于竭,又点明了如此穷兵黩武的政策及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并非是一时,而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漫长的岁月,壮丁都在戍边,在无限期地服役,乃至战死疆场。是“点行频”造成了触目惊心、惨不忍睹的结果——“边庭流血成海水”,战士边疆流血成海。诗人进一步将矛头指向了最高统冶者,指出造成“点行频”的根源却是“武皇开边意未已”,大胆、愤怒地点明了正是由于统冶者的“使用武力扩张土地的心思没有停止”才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君不闻”,你难道没有听说,“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写出了由于“武皇开边意未已”,致使“点行频”,由于“点行频”,致使华山以东的万里沃野男丁稀少,田园荒废,荆棘丛生,满目凋残,有力地控诉了战争的罪恶,亦为下文的“租税从何出”埋下了伏笔、照应。“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关中兵禁得住艰苦的战斗,与狗和鸡一样被驱,道出了“行人”的处境及其同伴的满腹冤屈和怨愤。   最后一级诗人用续写对话的方式及反诘的语气,将行人答问的内容从个人痛苦经历扩展到全社会。“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一个“敢”字,反映了专制之严,统治者加在老百姓精神上的枷锁,百姓敢怒不敢言,但终究还是压抑不住心里的悲愤!以“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控诉了“武皇开边意未已”的诘问;以“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揭露了“千村万落生荆杞”的恶果。随后百姓发出了:“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慨叹,因为“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男尊女卑,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一贯的社会心愿,而现在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人们却一反常态,但这种改变不是生于理智,却是社会现实逼迫所致,那么这种改变本身就是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政策的血泪控诉。再次将统治者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从一个点扩展到一个面,突出了“点行频”的危害之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结尾诗人用他那哀痛的笔触为我们描画了一幅悲惨、凄凉的图示:“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茫茫的青海湖边,到处白骨森森,在阴沉的天色和蒙蒙的雨中,不时地传来凄厉的鬼哭声。如此阴森可怖的景象,真叫人不寒而栗,与开头万人送别,车马人声鼎沸的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互相映衬,揭露了武皇“开边”政策的滔天罪恶。   《兵车行》通过作者在咸阳桥附近亲见亲闻捕人抓丁的情景,揭露了唐玄宗的征讨攻伐政策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诉说了人民的痛苦和愤恨,控诉了封建统治者穷兵黩武的罪行。这首诗是讽世伤时之作,也是杜诗中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诗旨在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充满非战色彩。全诗把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揭露得尽致淋漓。诗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中张翕变化有序,前后呼应,严谨缜密。诗的字数杂言互见,韵脚平仄互换,声调抑扬顿挫,情意低昂起伏。既井井有条,又曲折多变,真可谓“新乐府”诗的典范。


相关内容

  • [兵车行]教案
  • 单元 课题 选修(一)唐诗宋词--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兵车行>教案 1.感悟诗人情感起伏的历程并体会作者满腔郁愤的悲痛之情 3.理解诗人在诗中控诉战争的情感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教学 2.理解诗中叙事.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目标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 . " ...

  • 兵车行教案1
  • 1.朗读.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慢慢品味,教师作适当引导和点拨. 2.学生互相评价朗读.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3.让学生发挥创造性想象,进行角色扮演.假设学生是诗人或者是诗中人物,发表感想或进行其他形式的表演,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课件导入]在观看视频之前 提出要求 给你留下 ...

  • 在理日和暴风雨下 教案
  •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骆驼祥子>第十八章.祥子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拼命拉车.天气影响着人力车夫的生计 甚至性命,课文具体描绘了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挣命"的场面.本文语言生动.平易,富有浓郁的京味,同时大量使用了短句.排比句,语句 ...

  • 再读杜甫(唐)登高赏析
  • 杜甫(唐)登高赏析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 ...

  • 我爱我班等班会教案
  • <我爱我班>主题班会 班会目的:树立集体观念,激发学生为集体共同目标而奋斗的热情. 班会形式:1.表演式2.讨论式 班会过程: 一.展示班级风采 1.班干部.近邻小队风采 2.学生个人的感悟(讨论明确集体可以使个人得到温暖和力量,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协作,可以教育.鞭策个人前进.) 二 ...

  • 高考散文阅读命题特点及答题技巧教学案
  • 高考散文阅读命题特点及答题技巧教学案 [教学要点] 1.继续讲解高考散文阅读命题特点及答题技巧--表现手法 2.课堂训练. 3.规律方法总结. [教学内容] 一.回顾上节所讲内容,导入本节课教学内容. 二.继续讲解散文阅读的答题方法及技巧. III .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从近年来高考散文阅读试题来 ...

  • 2015届高考模拟高考散文阅读命题特点及答题技巧教学案(整理精校版)
  • 2015届高考模拟高考散文阅读命题特点及答题技巧教学案 高考二轮复习 0202 10:47 :: 2015届高考模拟高考散文阅读命题特点及答题技巧教学案 [教学要点] 1.继续讲解高考散文阅读命题特点及答题技巧--表现手法 2.课堂训练. 3.规律方法总结. [教学内容] 一.回顾上节所讲内容,导入 ...

  •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分类鉴赏
  • 古代诗词分类鉴赏 教学目标: 1. 训练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 通过课堂训练,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熟悉诗歌的几种基本类型并运用在鉴赏中 教学难点: 1. 诗歌情感的把握 2. 鉴赏的语言表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介绍诗歌的基本类型 1. 送别 ...

  • 军旅边塞诗
  • 边塞诗专题学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边塞诗常用的意象和典故,体会边塞诗几类常见的思想感情. 2. 分析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3. 归纳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分析意象.把握感情 教学难点: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自读.点拨.研讨.归纳 教学设想: "边塞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