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经·蒹葭]看中国人的诗意气质及审美存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诗经·蒹葭》看中国人的诗意气质及审美存在

作者:郭红波

来源:《文学教育》2013年第11期

内容摘要:《诗经·蒹葭》以其耐人寻味的意蕴、朦胧渺远的意境、深沉低回的情感和蕴含其中的至真至美的向往与精神追求吸引着世世代代的人们去感叹与鉴赏,引发了人们的无限遐思与对其内容的不同解读。通过对《诗经·蒹葭》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的诗性气质及审美存在。

关键词:《诗经·蒹葭》 诗意 审美

《诗经》中,多半诗是以开端的自然景物描写,来引起下面的思想感情,主观里被引起的这种思想情感和客观的形象结合,使形象成了思想情感的象征。然而在当时,文学本身的审美特性还没被人充分认识,大多数作品是自发的创作,正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①,《秦风·蒹葭》却是个特例。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②,并称赞它“风格洒落”,做到了“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一矫揉装束之态”③。《蒹葭》在审美中受到关注,其原因是展示了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另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注重寄兴遥深,意象深远,往往言在彼意在此,无论是抒情、状物还是咏史,都给人造成双重含义以上的文外之意、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即言有尽而意无穷,扑朔迷离意象纷纭,说诗者见仁见智、难以达怙。在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实际上就是一种审美境界,因而人们常说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文化是一种具有浓郁的诗性气质的文化,其中美学和中国文化的特殊气质之间有一种内在的关联。通过对《诗经·蒹葭》的赏析,可以看到中国人的诗性气质及审美存在。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的景致起兴,形成沉郁悲凉的氛围,以为全诗的基始,同时又暗喻着时间的推移,所谓“白露为霜”表明露水浓重,凝结成霜,当是天刚破晓的时辰,而“白露未晞”和“白露未已”则表现天亮后露水将干未干的情形。后六句极写访求伊人而未得之情,尤见言外之意。诗的旨意似乎不难推译:一个清秋的早晨,芦苇上的露水还未曾干,诗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诗经·蒹葭》看中国人的诗意气质及审美存在

作者:郭红波

来源:《文学教育》2013年第11期

内容摘要:《诗经·蒹葭》以其耐人寻味的意蕴、朦胧渺远的意境、深沉低回的情感和蕴含其中的至真至美的向往与精神追求吸引着世世代代的人们去感叹与鉴赏,引发了人们的无限遐思与对其内容的不同解读。通过对《诗经·蒹葭》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的诗性气质及审美存在。

关键词:《诗经·蒹葭》 诗意 审美

《诗经》中,多半诗是以开端的自然景物描写,来引起下面的思想感情,主观里被引起的这种思想情感和客观的形象结合,使形象成了思想情感的象征。然而在当时,文学本身的审美特性还没被人充分认识,大多数作品是自发的创作,正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①,《秦风·蒹葭》却是个特例。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②,并称赞它“风格洒落”,做到了“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一矫揉装束之态”③。《蒹葭》在审美中受到关注,其原因是展示了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另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注重寄兴遥深,意象深远,往往言在彼意在此,无论是抒情、状物还是咏史,都给人造成双重含义以上的文外之意、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即言有尽而意无穷,扑朔迷离意象纷纭,说诗者见仁见智、难以达怙。在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实际上就是一种审美境界,因而人们常说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文化是一种具有浓郁的诗性气质的文化,其中美学和中国文化的特殊气质之间有一种内在的关联。通过对《诗经·蒹葭》的赏析,可以看到中国人的诗性气质及审美存在。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的景致起兴,形成沉郁悲凉的氛围,以为全诗的基始,同时又暗喻着时间的推移,所谓“白露为霜”表明露水浓重,凝结成霜,当是天刚破晓的时辰,而“白露未晞”和“白露未已”则表现天亮后露水将干未干的情形。后六句极写访求伊人而未得之情,尤见言外之意。诗的旨意似乎不难推译:一个清秋的早晨,芦苇上的露水还未曾干,诗人


相关内容

  • 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
  • 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 --<荷花淀>课堂教学实录 深圳教研室 程少堂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读过的书刊.看过的电影电视思考一下,中国人和以美国人为代表的西方人,在感情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特别是在亲人离别和亲人久别 ...

  • 释"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诗学内涵
  • 作者:曾永成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 2001年05期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 3926(2000)12-0045-05 在孔子关于诗歌功能的论述中,"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对于其中的诗学内涵,人们似乎自来都囿于字面的意思而 ...

  •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论文论文选题
  • 二.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1.文艺学.美学 编号 论文题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 ...

  • 从哥特式建筑看中世纪审美文化
  • 从哥特式建筑看中世纪审美文化 马庆晓 (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102600) 界的吸引力,成了中世纪建筑的精神象征,成为中世纪最富有成就的主要艺术形式. 这种精神象征尽量回避对具体人物形象的描绘,因为上帝与天国世界是终极的,是人及其精神的主宰,不能借助视觉形象来表现.在这种审美需要的驱使下,中世纪 ...

  • 诗意的失意
  • 作者:舒兴庆 现代语文 2007年04期 将诗意作为语文教学或课堂教学的最高要求和价值的观点,一直得到不少语文教师和研究者的认可和推崇.持这种观点的人,分别使用两种文体:严格的论文或散文式论文.前者为语文教学诗意化提供了理论的依据,后者则是理论文章的文学变体,目的不仅在于理论,更要以自身的审美价值来 ...

  • [稿件]丹纳[艺术哲学]与中国审美
  • 以梦为马,以史明鉴,以智入理 爱智慧微信订阅号:aizhihui20141004 您的关注是我们的动力! ·小编语· 感谢这位读者的来稿.文章或许具有直觉洞见不能幸免的粗疏和武断,其中纵横捭阖的思想力.磅礴的文采以及对待人文领域巨大火舌般向上灼烧的自信和野心使人激动. 爱智慧欢迎善于写作和思考的读者 ...

  • 古希腊女诗人萨福在中国的译介及其影响
  • 摘要:萨福是堪与荷马比肩的古希腊著名女诗人,对当时和后世欧美文学影响甚大.萨福自上世纪初进入国人视野迄今已逾百年.其间有两个时段较为集中:1949年前,萨福在中国的传播得力于周作人.邵洵美等人的大力译介:1980年代以来,杨宪益.水建馥.罗洛.周煦良.飞白.田晓菲等对萨福其人其诗做了更为全面的译介. ...

  • 论[红楼梦]的永恒价值
  • 一.人类精神高度的坐标 在文明史上,有一些著作标志着人类的精神高度.就文学而言,<伊利亚特>.<奥德赛>.< 俄底浦斯王>.<神曲>.<哈姆雷特>.<堂吉诃德>.<悲惨世界>.<浮士德>.<战争与和 ...

  • 13诗歌发展
  • 第十三章 汉英文字对诗歌发展的作用比较语言文字在诗歌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有的人不以为然,认为有诗意便是诗,无诗意便不成诗.诚然,有诗意才是诗,但有诗意没有好的语言文字表达,也不是好诗."好的语言文字表达",各民族要求的标准是不同的.一般说来,本民族的人总是喜欢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