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李庾南老师教学改革实践的感悟

对李庾南老师教学改革实践的感悟

作者:董林伟

来源:《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13年第03期

李庾南老师是从基础教育一线成长起来的在全国卓有影响的教育家,她长期致力于中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创立了“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在江苏和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形成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始终坚持聚焦学生的宗旨。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核心思想是“以学为本,发展学力”。它以发挥学生主体性为根本,把学习的主动权赋予学生,帮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善于学习、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享受学习;从“自学能力培养”到“彰显学生的个性”,都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改革的落脚点和归宿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主张通过教学发展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系统整理知识的能力、科学应用知识的能力,突出自我获取、自我构建、自我发展、自我超越,实现“六个学会”:学会阅读、学会整理、学会迁移、学会评价、学会总结、学会探索。 二是始终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

李庾南老师改革的动机来自实践,在共和国教育获得新生的岁月,她深切感受到来自广大学生、教师和社会各界变革基础教育现状的强烈呼声,从而萌发变革中学数学教学现状的冲动。她用来指导改革的观念,既有来自新时期改革开放的社会大潮中涌现的生机勃发的思想观念,又有她从包括自己和身边优秀教师在内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契合教育规律、富有实际成效的教学经验中总结提炼的教育思想精华。她实验改革的方案更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酝酿产生、不断丰富,并不断试验、提高、完善的。

三是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

李庾南老师的这项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以“培养学生自学教学能力的实验”为发端,紧接着开展“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创建和实验,努力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改善数学课堂学习结构。新世纪初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李庾南老师积极投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提高、推广“自学·议论·引导”教学实验与实施课程改革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开展初中学生学力发展与评估研究。30余年来,李庾南老师坚持“自学·议论·引导”教学研究,但从来不将其视为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而是在不断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引领下,且行且思,且思且行,不断优化教学思路,发展新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不断完善,教学智慧不断丰富,教学绩效不断彰显,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李庾南老师开展的这项教学改革,既具有鲜明的校本研究的特点,又契合课程改革的时代要求,彰显了优秀改革成果的实践品格和创新精神。它针对性强,富有实效。“自学·议论·引

导”教学法的出发点就是要改进学生的学习,调适好教与学的关系,坚持以学定教,坚持教与学的统一,坚持教为学服务。它是在教学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能够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且特别适合初中数学学科培养学生自学数学的能力。它深深扎根于实践经验的沃土,并经千百次的教学实践检验,有着蓬勃的生命活力。它操作性强,简明具体。易于入门,适应面宽阔。仅仅“独立自学、群体议论、相机引导”12个字,就已经把操作要义说明清楚。以“独立自学”为例,活动形式有阅读、倾听、演绎、操作、笔记等,通俗实用,直观明了。它组织性强,内涵丰富。较好地整合了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课堂之中和课堂之外的教与学,发挥了“组合拳”优势,可以自我调节,可以再度生成,可以不断开放。

在认真总结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李庾南老师对于教学也有了新的更深刻的认识,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李庾南老师认为,所谓“教学”,就是“启发学生学,教会学生学”。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己学会,在学会中达到会学,在会学中既习得知识和技能,又掌握过程和方法,更发展情感。“学”与“教”、“教”与“学”是“相伴”而行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既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又始终坚持发挥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教师通过引导实施“教”;生生间、师生间互相启发、帮助,互相评价、激励,“在教中学”,“在学中教”,难以区别学与教的先与后。教学过程既可以先学后教,也可以先教后学,但必须是“以学定教”。

李庾南老师还认为,对“自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让学生自己去学,一放了之。也不能认为只有让学生先看书,或先学教师设计的教案,或先做教师布置的习题等才叫自学或“先学”。“自学”更应是“自主学习”,更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积极性。学的核心是思维,学的动力是情感,学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没有学习内驱力,没有目标要求,没有方法指点,自学必然流于形式,达不到自学的目的。学生也只有在自学的过程中,自觉体验、感悟、总结,形成适合自己实际的学习方法,激发出学习的原动力,才能实现自主学习。

对于“合作学习”,李庾南老师也有自己的看法。“合作”是“学习”的形式;“学习”是“合作”的内容。“合作学习”,不能光看重形式,而忽略了核心内容。她认为,议论是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也是一种主要形式。有效的“议论”需要教师教学活动实践中,通过引导、培养、改进,才能获得。“自学·议论·引导”教学体系中的“议论”,非常注重引发学生参与多边互动的意识,开发交往学习的潜能。随着议论的深入展开,学生逐渐变得能虚心听取别人的见解,尊重别人的意见,改善与同学之间的关系,部分学生原有的自负或自卑心理也日益淡化。长期生活在如此平等融洽的情感氛围中的学生,必然对学习产生信心,引发兴趣,形成向往,其智力活动也必定更为活泼、高效。

李庾南老师非常重视激活学生的非智力性因素,特别关注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使其始终处于一种热爱、愉悦、振奋、和谐的情感状态中,进而引发自觉或自由的高效学习行为。她指出:“兴趣、动机、情感、意志、信念以及价值观等组成的动力系统对由感知觉、记忆、思维等组成的认知活动系统起着定向、始动、鉴别、筛选、调节、维持和强化的作用。”因此,“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总是千方百计激发和调动学生的诸种情

意、力量,促成他们在热爱知识的情态中学习与汲取知识;在思维训练方面,“用非认知因素,促进认知因素”。

30多年来,李庾南老师始终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努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和谐的发展性课堂。既关注学生的认知和技能,更关注学生兴趣、态度等心理品质;不仅研究教师“教”的技艺,探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学”“议论”的策略和效果,还把教与学统一起来,对学生学力的内涵、结构和发展作了开创性研究。她将“以人为本”贯穿实践探索全过程,紧紧围绕“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的价值取向,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着眼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以学生会学、会生成、会创造为旨归,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李老师的课堂里,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真正成为引导者。

与许多教学名师不同的是,李庾南老师不仅教学业绩突出,教育工作同样成绩斐然。她从参加工作开始,50多年来一直担任班主任,至今还上两个班的数学课,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堪称教书育人的楷模。李庾南老师工作的岗位是平凡的,但她在这平凡的岗位上作出的贡献却是不平凡的,她的精神和情怀更是不平凡的。她青年时代就挚爱教育事业,立志“为教育而生存”。她的精神和信念在教育工作的实践中不断升华。她恪守“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勤于学习,敢于挑战,善抓机遇,乐于奉献。用执着的爱心和自身的示范教书育人,在与学生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中,追求教育工作的更高境界;在引导学生奏响生命交响乐章的同时,体会一个教育工作者生命的自我价值,把教育推向创造美好人生的境界。李庾南老师半个多世纪教师生涯展示的情怀有三点感人至深:一是敬业爱生的职业操守,二是鞠躬尽瘁的精神境界,三是追求卓越的品格风范。正是因为具有了这样的精神和情怀,李庾南老师才成为一位深受学生爱戴并受到社会各界尊敬的人民教师,成为一位成就卓越的教育家。

(作者系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副主任、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

对李庾南老师教学改革实践的感悟

作者:董林伟

来源:《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13年第03期

李庾南老师是从基础教育一线成长起来的在全国卓有影响的教育家,她长期致力于中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创立了“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在江苏和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形成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始终坚持聚焦学生的宗旨。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核心思想是“以学为本,发展学力”。它以发挥学生主体性为根本,把学习的主动权赋予学生,帮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善于学习、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享受学习;从“自学能力培养”到“彰显学生的个性”,都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改革的落脚点和归宿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主张通过教学发展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系统整理知识的能力、科学应用知识的能力,突出自我获取、自我构建、自我发展、自我超越,实现“六个学会”:学会阅读、学会整理、学会迁移、学会评价、学会总结、学会探索。 二是始终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

李庾南老师改革的动机来自实践,在共和国教育获得新生的岁月,她深切感受到来自广大学生、教师和社会各界变革基础教育现状的强烈呼声,从而萌发变革中学数学教学现状的冲动。她用来指导改革的观念,既有来自新时期改革开放的社会大潮中涌现的生机勃发的思想观念,又有她从包括自己和身边优秀教师在内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契合教育规律、富有实际成效的教学经验中总结提炼的教育思想精华。她实验改革的方案更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酝酿产生、不断丰富,并不断试验、提高、完善的。

三是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

李庾南老师的这项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以“培养学生自学教学能力的实验”为发端,紧接着开展“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创建和实验,努力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改善数学课堂学习结构。新世纪初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李庾南老师积极投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提高、推广“自学·议论·引导”教学实验与实施课程改革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开展初中学生学力发展与评估研究。30余年来,李庾南老师坚持“自学·议论·引导”教学研究,但从来不将其视为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而是在不断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引领下,且行且思,且思且行,不断优化教学思路,发展新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不断完善,教学智慧不断丰富,教学绩效不断彰显,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李庾南老师开展的这项教学改革,既具有鲜明的校本研究的特点,又契合课程改革的时代要求,彰显了优秀改革成果的实践品格和创新精神。它针对性强,富有实效。“自学·议论·引

导”教学法的出发点就是要改进学生的学习,调适好教与学的关系,坚持以学定教,坚持教与学的统一,坚持教为学服务。它是在教学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能够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且特别适合初中数学学科培养学生自学数学的能力。它深深扎根于实践经验的沃土,并经千百次的教学实践检验,有着蓬勃的生命活力。它操作性强,简明具体。易于入门,适应面宽阔。仅仅“独立自学、群体议论、相机引导”12个字,就已经把操作要义说明清楚。以“独立自学”为例,活动形式有阅读、倾听、演绎、操作、笔记等,通俗实用,直观明了。它组织性强,内涵丰富。较好地整合了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课堂之中和课堂之外的教与学,发挥了“组合拳”优势,可以自我调节,可以再度生成,可以不断开放。

在认真总结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李庾南老师对于教学也有了新的更深刻的认识,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李庾南老师认为,所谓“教学”,就是“启发学生学,教会学生学”。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己学会,在学会中达到会学,在会学中既习得知识和技能,又掌握过程和方法,更发展情感。“学”与“教”、“教”与“学”是“相伴”而行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既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又始终坚持发挥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教师通过引导实施“教”;生生间、师生间互相启发、帮助,互相评价、激励,“在教中学”,“在学中教”,难以区别学与教的先与后。教学过程既可以先学后教,也可以先教后学,但必须是“以学定教”。

李庾南老师还认为,对“自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让学生自己去学,一放了之。也不能认为只有让学生先看书,或先学教师设计的教案,或先做教师布置的习题等才叫自学或“先学”。“自学”更应是“自主学习”,更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积极性。学的核心是思维,学的动力是情感,学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没有学习内驱力,没有目标要求,没有方法指点,自学必然流于形式,达不到自学的目的。学生也只有在自学的过程中,自觉体验、感悟、总结,形成适合自己实际的学习方法,激发出学习的原动力,才能实现自主学习。

对于“合作学习”,李庾南老师也有自己的看法。“合作”是“学习”的形式;“学习”是“合作”的内容。“合作学习”,不能光看重形式,而忽略了核心内容。她认为,议论是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也是一种主要形式。有效的“议论”需要教师教学活动实践中,通过引导、培养、改进,才能获得。“自学·议论·引导”教学体系中的“议论”,非常注重引发学生参与多边互动的意识,开发交往学习的潜能。随着议论的深入展开,学生逐渐变得能虚心听取别人的见解,尊重别人的意见,改善与同学之间的关系,部分学生原有的自负或自卑心理也日益淡化。长期生活在如此平等融洽的情感氛围中的学生,必然对学习产生信心,引发兴趣,形成向往,其智力活动也必定更为活泼、高效。

李庾南老师非常重视激活学生的非智力性因素,特别关注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使其始终处于一种热爱、愉悦、振奋、和谐的情感状态中,进而引发自觉或自由的高效学习行为。她指出:“兴趣、动机、情感、意志、信念以及价值观等组成的动力系统对由感知觉、记忆、思维等组成的认知活动系统起着定向、始动、鉴别、筛选、调节、维持和强化的作用。”因此,“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总是千方百计激发和调动学生的诸种情

意、力量,促成他们在热爱知识的情态中学习与汲取知识;在思维训练方面,“用非认知因素,促进认知因素”。

30多年来,李庾南老师始终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努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和谐的发展性课堂。既关注学生的认知和技能,更关注学生兴趣、态度等心理品质;不仅研究教师“教”的技艺,探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学”“议论”的策略和效果,还把教与学统一起来,对学生学力的内涵、结构和发展作了开创性研究。她将“以人为本”贯穿实践探索全过程,紧紧围绕“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的价值取向,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着眼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以学生会学、会生成、会创造为旨归,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李老师的课堂里,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真正成为引导者。

与许多教学名师不同的是,李庾南老师不仅教学业绩突出,教育工作同样成绩斐然。她从参加工作开始,50多年来一直担任班主任,至今还上两个班的数学课,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堪称教书育人的楷模。李庾南老师工作的岗位是平凡的,但她在这平凡的岗位上作出的贡献却是不平凡的,她的精神和情怀更是不平凡的。她青年时代就挚爱教育事业,立志“为教育而生存”。她的精神和信念在教育工作的实践中不断升华。她恪守“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勤于学习,敢于挑战,善抓机遇,乐于奉献。用执着的爱心和自身的示范教书育人,在与学生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中,追求教育工作的更高境界;在引导学生奏响生命交响乐章的同时,体会一个教育工作者生命的自我价值,把教育推向创造美好人生的境界。李庾南老师半个多世纪教师生涯展示的情怀有三点感人至深:一是敬业爱生的职业操守,二是鞠躬尽瘁的精神境界,三是追求卓越的品格风范。正是因为具有了这样的精神和情怀,李庾南老师才成为一位深受学生爱戴并受到社会各界尊敬的人民教师,成为一位成就卓越的教育家。

(作者系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副主任、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


相关内容

  • 语文教学结题报告
  • 柳州市北站路小学课题组 执笔:曾海霞 [内容提要] 针对小学语文课堂存在的两种倾向:1.把语文课上成语言分析文字训练课:2.架空语言材料,一味"创新"的教学状况.特进行"感悟-积累-运用"三层次的研究.本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为文献查阅为基础,实验法为主,调查法 ...

  • 我的教学感悟
  • 我的教学感悟 转眼间,暑期社会实践已经过去两个月了,时间一晃而过,但对于实践中所发生的点点滴滴我却记忆犹新.对于我们这些没有一点社会经验.只会在教室里埋头读书的学生来说,站在讲台上教授知识的确是件不易之事.幸运的是,王集中学的各位领导和老师对于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很多的关心和帮助,让我们顺利完成了这次实 ...

  • 新课改学习论文
  • 举例浅谈新课改带给我的变化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我们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因为教师是变化的重心,它要求教师彻底改变"权威式"的教学为"朋友式"的参与学习活动,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放下架子.走下讲台.俯下身来,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教学才是符合当前 ...

  • 反思语文课堂中的十二种现象 (人教版)
  •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与改革中,以高度的创新精神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在听课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老师的"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形 ...

  • "感悟心灵,体验快乐"工作室成长总结
  • "感悟心灵,体验快乐"工作室成长总结 "感悟心灵,体验快乐"工作室成长总结 2016年3月份,我有幸成为xx 区小学体育名师工作室的一名成员.但光阴似箭,一个学年的名师工作室学习将要结束.回想自己在工作室学习和工作的点点滴滴,真是让人难以忘怀!在过去的一年里我 ...

  • 语文校本教研案例
  •  语文校本教研案例 软件简介 立足文本,体验感悟 --以<猫>为例进行专题教学探讨 灵溪一中教育集团语文教研组 执笔:叶宗安 [校本教研动机] "体验""感悟"是语文新课标中的关键词,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突出的位置.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 ...

  • 陶罐和铁罐说课
  • <陶罐和铁罐>说课稿 抚宁县榆关小学 张莉 各位老师,领导: 大家好,我今天讲课内容是冀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五单元24课<陶罐和铁罐>,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这节课的认识和体会.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及特点 & ...

  • 2015三年级语文教学总结
  • 2015三年级语文教学总结 第1篇: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一个学期紧张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这学期我担任三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孩子们活泼可爱,聪明伶俐,各有各的特点.教育教学工作中,在同组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各项工作任务.虽说付出了艰辛,但也收获了不少成功的喜悦,相信在将 ...

  • 名师班培训学习体会与感悟
  • 这三天在杭州参加名师班培训,因宾馆房间内没有电脑,自己也没有带笔电前往,所以前两天没有记录下点滴,故今天一并写下培训心得. 聆听报告 7号早上不到八点,参加嘉善县名师班赴杭州培训的学员们齐聚研训中心门口.我们这个班可以说是个"杂牌军",因为三十几人的队伍里有高中通用技术.初中劳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