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地理试题

中国地理专题 2009年4月

图中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读图回答1-5题。 1.元旦这一天,甲、乙两地相比

A.甲乙两地昼夜相等 B.甲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比乙地更大 C.甲地比乙地的昼更短 D.甲地的自转线速度比乙地更快 2.甲、乙两地共同的自然地理特征是

A.季风气候 B.广泛分布红壤 C.河流结冰期长 D.耕地多为旱地

3.甲、乙两地耕作制度不同,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因

素是

A.海拔 B.热量 C.水分 D.土壤

4.甲地楼房南北间距一般大于乙地,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A.河流流向 B.纬度位置 C.盛行风向 D.海陆位置

5.甲、乙两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

A.旱涝盐碱危害、水土流失严重 B.生态破坏严重、多旱涝灾害 C.多风沙危害、水资源短缺 D.水资源短缺、酸雨危害较严重

读图“我国东部某地区局部示意图”,回答6—8题。

6.若图示地区位于东北平原中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地以种植冬小麦为主 C.③地最适宜种植苹果树

40

( )

B.②地利于发展蔬菜种植 D.④地应大力发展乳畜业

( )

7.若图示地区位于南部沿海地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平原地区夏季光热充足,利用棉花生长 B.洪涝、盐碱、伏旱是该地区发展农业的三大障碍 C.城镇适宜发展油菜加工工业 D.内河航运是该地区主要的运输方式

8.若图示地区位于南部沿海地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1

( )

A.①地以种植水稻为主

C.④地可以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 读某海岛示意图,回答9~10题: 9.关于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B.热量充足,农作物一年两熟 C.地处热带区域,不受寒潮影响 D.河流有明显汛期

B.②③两地发展城效农业条件优越 D.耕作制度为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10.关于该岛经济发展的优势,叙述正确的是:

A.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可以发展电力 工业

B.热带季风气候利于热带经济作物的种植 C.著名的莺歌海盐场位于该岛东海岸 D.主要工业区位于该岛的丘陵台地

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学生通过调查,记录了该地区农事活动的时间表。分析表中信息,

11

.该地区可能位于我国的

A.松嫩平原 B.黄淮海平原 C.鄱阳湖平原 D.准噶尔盆地的绿洲 12.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可能是

A.低温、冻害 B.地形、水源 C.旱涝、盐碱 D.光照、风沙

上海浦东新区、成渝实验区、武汉城市圈是我国的三个实验区。读“三个实验区的位置示意图”(图2—1),完成13—15题。

13.规划建设“上海浦东新区”的主要目的是

( )

A.扩大城市规模,增加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B.发展新的经济部门,缓解城市就业问题 C.寻求洁净优美环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

D.分散过多人口和工业给市区带来的压力

D.人口众多

( ) ( )

A.交通不便

B.自然资源少

C.耕地资源少

14.制约“成渝实验区”发展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是

15.武汉是“武汉城市圈”的中心城市,关于其形成和发展条件的正确叙述是

A.位于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处,水资源丰富 B.位于京九铁路与长江交汇处,交通便利 C.所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工农业较发达 D.位于东部经济地带,有国家政策支持

图3为我国某地区简图。据此回答16—17题。

16.在A地附近发现多处古村落遗址,该地形成古村落的自然原因是 ①地形平坦且不易被洪水淹没 ②靠近水源地 ③冬季严寒 ④矿产资源丰富 ⑤水运便利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

17.图中C处发展高新技术园区的有利条件为

①交通便利 ②资源丰富 ③环境优美④科技发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图3为我国两个省级行政区的相关信息图,据此回答18—20题。

18.关于图3的正确叙述是

( )

A.甲省区在国土整治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土壤盐碱化 B.甲省区七月份等温线的分布主要受地形、地势的影响 C.乙省区位于我国中部经济地带、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 D.乙图中的株洲市系京九线修建后而兴起的铁路枢纽城市

D.北煤南运

( )

A.西电东送

B.南水北调

C.西气东输

3

19.下列资源的跨地区调配工程,经过甲省区的是

20.2008年1月中下旬,甲乙两省区均遭受雪空,乙省区较甲省区损失更大,其主要原因是

②人口密度更大 C.②③④

( )

①面积和资产密度更大 ④缺少对雪灾的应急预案 A.①②④

B.①②⑤

③生态环境更加脆弱 D.②④⑤

21.关于该山地气温垂直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A.600m~1200m高度范围内,1月气温递减率比7月大 B.以500米为界,7月气温递减率高处比低处小 C.该山顶(海拔3767米)有永久冰雪 D.1月出现逆温现象 22.该山地最可能位于

A.南岭 B.秦岭

C.阴山 D.小兴安岭

4

⑤防御雪灾的工程性措施差,灾后恢复慢

图1为我国某山地1月和 7月平均气温垂直分布图,回答21~22题。

中国唐代高僧玄奘,于公元627年8月 从长安出发,长途跋涉5万余里,于631年10月到达摩揭陀国佛教学府那烂陀寺学习。645年2月,回到长安。图3为玄奘取经路线图,回答23~24题。

23.长安所在的渭河平原在地质构造上属于

A.断层 B.向斜成谷 C.冲积平原 D.缓斜平原 24.玄奘跋涉途中

A.从长安至碎叶途中,降水始终减少 B.从碎叶至曲女城途中,气温不断升高 C.到达那烂陀时,当地盛行东南风

D.返回长安时,当地河流水位处于全年较低值

右图为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某日我国地质灾害指数和限电指数分布图,读图回答25—26题

25.若图中所示现象同时出现,则最有可能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6.地质灾害指数和限电指数较高的地区,天气分别可能是 A.沙尘暴.寒潮 B.暴雨.低温 C.于旱.台风 D.暴雨.高温

5

27、读我国台湾省地理位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岛屿名称:A B ,写出临海名称:C D 。

(2)根据纬度位置,说出台湾所处的热量带和气候类型:

(3)说出台湾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4)说出台湾的地形和人口城市分布的关系: (5)台湾人口最多的民族和主要的少数民族是哪个: 、 。

(6)20世纪60年代开始,台湾省利用自身的一些优势和条件,重点发展 工业,形成

“ ”型的经济,工业产品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稳步上升。 (7)台湾岛为什么被称为“美丽富饶的宝岛”?

27、(1)钓鱼岛 澎湖列岛 台湾海峡 太平洋 (2)亚热带和热带,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3)台湾地处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带,地壳不稳定。(4)台湾中部和东部山区面积大,平原分布在西部地区,所以台湾的主要人口和城市分布在西部地区。(5)汉族 高山族。(6)山口加工、进口-加工-出口(7)①、台湾是海上米仓,盛产大米,其中最著名的是“蓬莱米”。②、台湾是东方甜岛,台湾西部平原大量种植甘蔗。③、台湾是水果之乡,出产多种热带、亚热带水果。④、台湾是森林之海,森林树种十分丰富。⑤、台湾是东南盐库,海盐产量高。⑥、台湾是樟脑王国,樟脑产量居世界首位。

28发源于祁连山的弱水经河西走廊,最终流入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图18为“河西走廊弱水流域简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6

(1)该流域地处我国三大自然区的 区。

(2)弱水年总径流量为43亿立方米,在河西走廊绿洲农业灌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径流量较为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3)弱水下游流人甲、乙两湖,乙湖已于上世纪后期彻底干枯,成为沙尘暴的源地之一。造成这一结果的人为因素主要有 、 、 、 我国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有 、

(4)请简要评价该流域所在自然区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 28、(1)西北干旱与半干旱(2)有较丰富的冰雪融水补给

(3)中上游用水过度(水资源利用不当) 过度农垦 过度放牧 过度樵采(植被破坏) 生物措施(植树种草等) 工程措施(设置沙障等)

(4)有利条件:矿产(能源)资源丰富;草场广布(草质优良);光照条件好 不利条件: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 29.根据图16和资料回答下列问题(25分)

图16

⑴描述甲图中所示区域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状况。(6分)

⑵说出甲图中秦岭南北两侧的气候类型。指出乙图中太行山脉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意义。(4分)

⑶说出甲图中黄土高原生态系统脆弱的主要表现;指出黄土高原现代土壤侵蚀的主要形式,并简述其对本区及下游地区造成的危害。 (6分)

⑷指出乙图中环渤海经济区经济开发中面临的突出问题。(2分)

乙图所示地区是我国城市密集地区之一,城市中,人们为各种目的的出行活动十分频繁,对交通运输的依赖程度较高。

⑸简述北京城市交通运输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城市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的根本措施。(7分) 29(25分)

(1)(6分)北部黄土高原(1分),黄土地貌广布(1分);中部渭河平原(谷地)(1

7

分),呈东西向延伸(1分);南部秦岭(1分),呈东西走向(1分)。

(2)(4分)秦岭以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1分);秦岭以南:亚热带季风气候(1分)。太行山:地势第二及第三阶梯的分界(1分);黄淮海平原(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的分界(1分)。

⑶(6分)表现:黄土高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黄土高原环境遭到破坏后恢复相当困难(2分)形式:水土流失(流水侵蚀)(1分) 危害:(对本区)土地贫瘠,农业低产;(1分)(对下游)抬高河流下游地区河床,增加防洪难度;(1分) 水库淤积,降低蓄洪标准和供水效益。(1分)

⑷(2分)水资源缺乏(1分) 能源供给不足(1分) 国有大中型企业活力不足,产业结构转换艰难(答出两项即可得2分)

⑸(7分)特点:交通运输点、线、面紧密结合(1分);行人和车辆的流动方向和数量经常变化(1分);行人与车辆,车辆与车辆交叉,形成典型的混合交通(1分);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和管理设施多,占用大量的城市面积和空间,是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1分)。 问题:交通线路拥堵,交通环境污染。(2分)根本措施:合理规划城市道路(1分);

8

中国地理专题 2009年4月

图中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读图回答1-5题。 1.元旦这一天,甲、乙两地相比

A.甲乙两地昼夜相等 B.甲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比乙地更大 C.甲地比乙地的昼更短 D.甲地的自转线速度比乙地更快 2.甲、乙两地共同的自然地理特征是

A.季风气候 B.广泛分布红壤 C.河流结冰期长 D.耕地多为旱地

3.甲、乙两地耕作制度不同,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因

素是

A.海拔 B.热量 C.水分 D.土壤

4.甲地楼房南北间距一般大于乙地,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A.河流流向 B.纬度位置 C.盛行风向 D.海陆位置

5.甲、乙两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

A.旱涝盐碱危害、水土流失严重 B.生态破坏严重、多旱涝灾害 C.多风沙危害、水资源短缺 D.水资源短缺、酸雨危害较严重

读图“我国东部某地区局部示意图”,回答6—8题。

6.若图示地区位于东北平原中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地以种植冬小麦为主 C.③地最适宜种植苹果树

40

( )

B.②地利于发展蔬菜种植 D.④地应大力发展乳畜业

( )

7.若图示地区位于南部沿海地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平原地区夏季光热充足,利用棉花生长 B.洪涝、盐碱、伏旱是该地区发展农业的三大障碍 C.城镇适宜发展油菜加工工业 D.内河航运是该地区主要的运输方式

8.若图示地区位于南部沿海地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1

( )

A.①地以种植水稻为主

C.④地可以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 读某海岛示意图,回答9~10题: 9.关于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B.热量充足,农作物一年两熟 C.地处热带区域,不受寒潮影响 D.河流有明显汛期

B.②③两地发展城效农业条件优越 D.耕作制度为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10.关于该岛经济发展的优势,叙述正确的是:

A.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可以发展电力 工业

B.热带季风气候利于热带经济作物的种植 C.著名的莺歌海盐场位于该岛东海岸 D.主要工业区位于该岛的丘陵台地

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学生通过调查,记录了该地区农事活动的时间表。分析表中信息,

11

.该地区可能位于我国的

A.松嫩平原 B.黄淮海平原 C.鄱阳湖平原 D.准噶尔盆地的绿洲 12.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可能是

A.低温、冻害 B.地形、水源 C.旱涝、盐碱 D.光照、风沙

上海浦东新区、成渝实验区、武汉城市圈是我国的三个实验区。读“三个实验区的位置示意图”(图2—1),完成13—15题。

13.规划建设“上海浦东新区”的主要目的是

( )

A.扩大城市规模,增加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B.发展新的经济部门,缓解城市就业问题 C.寻求洁净优美环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

D.分散过多人口和工业给市区带来的压力

D.人口众多

( ) ( )

A.交通不便

B.自然资源少

C.耕地资源少

14.制约“成渝实验区”发展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是

15.武汉是“武汉城市圈”的中心城市,关于其形成和发展条件的正确叙述是

A.位于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处,水资源丰富 B.位于京九铁路与长江交汇处,交通便利 C.所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工农业较发达 D.位于东部经济地带,有国家政策支持

图3为我国某地区简图。据此回答16—17题。

16.在A地附近发现多处古村落遗址,该地形成古村落的自然原因是 ①地形平坦且不易被洪水淹没 ②靠近水源地 ③冬季严寒 ④矿产资源丰富 ⑤水运便利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

17.图中C处发展高新技术园区的有利条件为

①交通便利 ②资源丰富 ③环境优美④科技发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图3为我国两个省级行政区的相关信息图,据此回答18—20题。

18.关于图3的正确叙述是

( )

A.甲省区在国土整治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土壤盐碱化 B.甲省区七月份等温线的分布主要受地形、地势的影响 C.乙省区位于我国中部经济地带、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 D.乙图中的株洲市系京九线修建后而兴起的铁路枢纽城市

D.北煤南运

( )

A.西电东送

B.南水北调

C.西气东输

3

19.下列资源的跨地区调配工程,经过甲省区的是

20.2008年1月中下旬,甲乙两省区均遭受雪空,乙省区较甲省区损失更大,其主要原因是

②人口密度更大 C.②③④

( )

①面积和资产密度更大 ④缺少对雪灾的应急预案 A.①②④

B.①②⑤

③生态环境更加脆弱 D.②④⑤

21.关于该山地气温垂直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A.600m~1200m高度范围内,1月气温递减率比7月大 B.以500米为界,7月气温递减率高处比低处小 C.该山顶(海拔3767米)有永久冰雪 D.1月出现逆温现象 22.该山地最可能位于

A.南岭 B.秦岭

C.阴山 D.小兴安岭

4

⑤防御雪灾的工程性措施差,灾后恢复慢

图1为我国某山地1月和 7月平均气温垂直分布图,回答21~22题。

中国唐代高僧玄奘,于公元627年8月 从长安出发,长途跋涉5万余里,于631年10月到达摩揭陀国佛教学府那烂陀寺学习。645年2月,回到长安。图3为玄奘取经路线图,回答23~24题。

23.长安所在的渭河平原在地质构造上属于

A.断层 B.向斜成谷 C.冲积平原 D.缓斜平原 24.玄奘跋涉途中

A.从长安至碎叶途中,降水始终减少 B.从碎叶至曲女城途中,气温不断升高 C.到达那烂陀时,当地盛行东南风

D.返回长安时,当地河流水位处于全年较低值

右图为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某日我国地质灾害指数和限电指数分布图,读图回答25—26题

25.若图中所示现象同时出现,则最有可能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6.地质灾害指数和限电指数较高的地区,天气分别可能是 A.沙尘暴.寒潮 B.暴雨.低温 C.于旱.台风 D.暴雨.高温

5

27、读我国台湾省地理位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岛屿名称:A B ,写出临海名称:C D 。

(2)根据纬度位置,说出台湾所处的热量带和气候类型:

(3)说出台湾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4)说出台湾的地形和人口城市分布的关系: (5)台湾人口最多的民族和主要的少数民族是哪个: 、 。

(6)20世纪60年代开始,台湾省利用自身的一些优势和条件,重点发展 工业,形成

“ ”型的经济,工业产品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稳步上升。 (7)台湾岛为什么被称为“美丽富饶的宝岛”?

27、(1)钓鱼岛 澎湖列岛 台湾海峡 太平洋 (2)亚热带和热带,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3)台湾地处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带,地壳不稳定。(4)台湾中部和东部山区面积大,平原分布在西部地区,所以台湾的主要人口和城市分布在西部地区。(5)汉族 高山族。(6)山口加工、进口-加工-出口(7)①、台湾是海上米仓,盛产大米,其中最著名的是“蓬莱米”。②、台湾是东方甜岛,台湾西部平原大量种植甘蔗。③、台湾是水果之乡,出产多种热带、亚热带水果。④、台湾是森林之海,森林树种十分丰富。⑤、台湾是东南盐库,海盐产量高。⑥、台湾是樟脑王国,樟脑产量居世界首位。

28发源于祁连山的弱水经河西走廊,最终流入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图18为“河西走廊弱水流域简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6

(1)该流域地处我国三大自然区的 区。

(2)弱水年总径流量为43亿立方米,在河西走廊绿洲农业灌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径流量较为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3)弱水下游流人甲、乙两湖,乙湖已于上世纪后期彻底干枯,成为沙尘暴的源地之一。造成这一结果的人为因素主要有 、 、 、 我国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有 、

(4)请简要评价该流域所在自然区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 28、(1)西北干旱与半干旱(2)有较丰富的冰雪融水补给

(3)中上游用水过度(水资源利用不当) 过度农垦 过度放牧 过度樵采(植被破坏) 生物措施(植树种草等) 工程措施(设置沙障等)

(4)有利条件:矿产(能源)资源丰富;草场广布(草质优良);光照条件好 不利条件: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 29.根据图16和资料回答下列问题(25分)

图16

⑴描述甲图中所示区域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状况。(6分)

⑵说出甲图中秦岭南北两侧的气候类型。指出乙图中太行山脉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意义。(4分)

⑶说出甲图中黄土高原生态系统脆弱的主要表现;指出黄土高原现代土壤侵蚀的主要形式,并简述其对本区及下游地区造成的危害。 (6分)

⑷指出乙图中环渤海经济区经济开发中面临的突出问题。(2分)

乙图所示地区是我国城市密集地区之一,城市中,人们为各种目的的出行活动十分频繁,对交通运输的依赖程度较高。

⑸简述北京城市交通运输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城市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的根本措施。(7分) 29(25分)

(1)(6分)北部黄土高原(1分),黄土地貌广布(1分);中部渭河平原(谷地)(1

7

分),呈东西向延伸(1分);南部秦岭(1分),呈东西走向(1分)。

(2)(4分)秦岭以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1分);秦岭以南:亚热带季风气候(1分)。太行山:地势第二及第三阶梯的分界(1分);黄淮海平原(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的分界(1分)。

⑶(6分)表现:黄土高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黄土高原环境遭到破坏后恢复相当困难(2分)形式:水土流失(流水侵蚀)(1分) 危害:(对本区)土地贫瘠,农业低产;(1分)(对下游)抬高河流下游地区河床,增加防洪难度;(1分) 水库淤积,降低蓄洪标准和供水效益。(1分)

⑷(2分)水资源缺乏(1分) 能源供给不足(1分) 国有大中型企业活力不足,产业结构转换艰难(答出两项即可得2分)

⑸(7分)特点:交通运输点、线、面紧密结合(1分);行人和车辆的流动方向和数量经常变化(1分);行人与车辆,车辆与车辆交叉,形成典型的混合交通(1分);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和管理设施多,占用大量的城市面积和空间,是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1分)。 问题:交通线路拥堵,交通环境污染。(2分)根本措施:合理规划城市道路(1分);

8


相关内容

  • 区域地理复习方法
  • 区域地理复习方法 14中 汪莉 区域地理主要包括初中地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还包括高中选修二的国土整治部分.一般情况下,高二阶段在学完高中选修一册后,就要对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进行系统的复习.由于初中阶段地理学科不在中招考试范围内,且初三已不再开设地理课程,有些学校甚至在初中阶段不开地理课.导致学 ...

  • 高三地理备考策略
  • 高三地理备考策略 一.山东高考试题特点分析 下面将山东省近五年(2007-2011年)的高考地理试题进行分析,以探究试题特征和命题规律. 1. 试卷结构及分值 地理试卷由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两部分组成.客观性试题包括8个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32分:主观性试题由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组成,知识考查 ...

  • 2017年高考全国III卷地理试卷分析报告
  • 2017年高考全国III 卷地理试卷分析报告 2017年的高考已落下帷幕,高考试题早已呈现在师生面前.受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安排,现我对本次高考地理试卷进行分析,除了参考部分专家的观点外,还有一些我个人主观的想法,说的不妥之处,还望大家能包涵和指点!本报告包括"2017年高考地理试卷分 ...

  • 初中海南地理测试题
  •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 地 理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 ...

  • 2015八年级下册地理单元测试题
  • 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下册地理单元测试题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A.气候和地形 B.地形和河流 C.气候和河流 D.土壤和植被 2.秦岭-淮河一线大致与下面哪个主要地理分界线最接近 A.一月0℃等温线 B.400mm年等降水量线 C.季风区与非季风界线 D.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3.我国农 ...

  • 高考地理容易失分的六种原因
  • 高考地理容易失分的六种原因 以历年高考阅卷分析报告来看,考生的失分原因不外乎以下六种: 一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基本要领和原理混淆不清: 二是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结构与联系把握不准确: 三是审题时不善于抓住"关键词语": 四是不善于联想所学的地理原理与规律进行科学的逻辑推理.归纳与 ...

  • 高三学法指导
  • 高三地理复习策略 第一轮 复习 (2014年8月---2015年1月)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是夯实基础,培养能力的关键时期,务必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的思维过程和基本的地理素养,而这些基础的复习应以教材为载体.在紧抓教材.巩固知识的同时,对地理科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同时配以单元训 ...

  • 浅析近年高考文综(全国卷)地理试题命题特点
  • 浅析近年高考文综(全国卷)地理试题命题特点 探讨09年复习应考对策 内容摘要:本理性地分析了近三年高考文综(全国卷)地理试题,总结出地理试题仍以主干知识为命题重点,注重考查创新能力.图表思维能力.空间综合分析能力等特点.提出了2009年高考地理复习对策. 关键词:浅析 高考文综地理 命题特点 探讨 ...

  • 高三第一学期地理教学计划
  • 一. 学生基本情况 通过综合分析我校2010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地理成绩和高二期末考成绩,高三地理备课组的老师们对本届学生的地理学力水平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家一致认为本届学生整体的地理素养较低,基础较薄弱,缺少尖子生,本校学籍学生落后面较大,地理高考备考形势非常严峻.为了有效提升我备课组老师的教学水平,搞 ...

  • 浙江大学考研人文地理历年试题
  • 浙江大学2003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历史地理通用) 浙江大学二OO三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历史地理通用) 考试科目:地球科学基础 一.填空题(共65分,每格1分) 1.矿物的物理性质包括()()()()和(). 2.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