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土地革命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摘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农村建立了井冈山、海陆丰、洪湖、赣西南等大小十几块根据地。根据地的发展壮大,对中国革命有巨大推动作用,所以党在建立革命根据地之初,就把根据地经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这也是根据地发展壮大的基础。认真研究这个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实践经验,对于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进行国家改革开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无产阶级领导并发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根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提出了土地改革、没收官僚资本和保护民族工商业这三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这为当时农村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建议。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始建设之初,中央领导人一手抓军事斗争一手抓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一、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济状况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同志提出将革命的中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在短短几年中就开创了十几个红色根据地,并于1931年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当时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情况非常艰难,国民党反动势力对苏区根据地的经济封锁加上红军的物资供给不足,使得红军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为支持边区军民在那里好好生活生产。这些就要求当时能有一个相对适时的革命根据地经济环境来支撑。   (一)土地革命战争前期的革命根据地财政   土地革命战争前期,根据地群众生活困难,需要休养生息,不具备向民主政府交纳相应税收,当时的民主政府是就根据党中央的历次决议的精神,并结合当时革命斗争实际,主要采取了打土豪筹款和向捐款的办法来取得财政收入。   (二)土地革命战争中期的革命根据地财政   在土地革命战争中期,反“围剿”成为革命斗争的主要内容。革命根据地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为红军提供军需物资,保障反“围剿”斗争顺利进行。这时期打土豪筹款和捐款仍然是保障革命战争供给的主要来源。   (三)土地革命战争后期的革命根据地财政   土地革命战争发展到后期,革命根据地面临了严峻的形势,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统一指导革命根据地的各项工作(包括经济工作);“九一八”事变后,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第四次反“围剿”胜利休战期间为根据地经济建设赢得半年多有利时间;由于党内教条主义原因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二、农村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理论思想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的经济思想对革命根据的经济建设起了很大作用。   (一)提出要从根据地的实际情况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制定相应的根据地经济建设方针政策   在进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工作中心除了保护根据地阵地之外,还把根据地经济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当时的情况下毛泽东同志认为在进行革命战争的同时也有必要开展根据地经济建设,并且所制定的经济发展政策要适应当时的战争情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经济建设在党的全部工作中的地位。   (二)提出要建立苏区根据地与白区之间商品市场,有计划地发展根据地的商品经济   1932年底,毛泽东同志参与政府工作之后,对在根据地经济建设中发展商品经济这一观点进一步深化,他反复强调要疏通根据地内的商品流通渠道,有计划地发展根据地内的商品经济,并提出了发展对根据地以外的贸易问题以及开始重视农业手工业。   三、农村革命根据地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土地革命是破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推行“耕者有其田”的一场革命;这一时期的主要采取了武装斗争的形式。中国共产党要长期坚持武装斗争并最终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发展根据地经济,组织军民一起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所以开展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就成为了革命兴衰成败的关键问题之一。   (一)为保障土地革命取得胜利大力发展革命根据地的经济   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的处于偏僻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大部分处于自给自足状态,再加上国民党反动派的破坏,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封锁,围剿,破坏,使当时根据地情况更加困难。所以在当时的特殊情况之下,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任务,不仅需要进行革命战争,还必须加强中央苏区的经济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革命战争有足够的物质保障,当地人民生产生活少受影响,革命军队能更好的投入战斗,为革命战争提供物资供给。   (二)必须把发展农业生产放在首位   由于中国革命战争是沿着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进行的,所以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经济状况严峻,人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水平低下,还有当时战争动荡的环境且多在各省的边沿地区,经济十分落后,又遭到敌人的破坏和经济封锁。因此,中央领导人要求必须使我们的思想完全适合于我们所处的农村环境,必须把农业生产放在首位。否则,就会老出现各种问题,根本没有效果。   (三)鼓励私人经济发展与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三者长期并存   革命根据地经济主要是由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私人经济等三个部份构成的。不同经济成分的经济状况对当时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针对不同的经济成分,制定正确的政策,引导根据地经济快速健康的恢复发展。从而也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保障了革命战争和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   (四)实行对革命根据地的对外开放政策,加强与革命根据地以外的白区之间的商品贸易交流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对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严密的经济封锁政策和残酷的军事“围剿”,使得中央苏区和白区之间的商品贸易受到严重阻碍,革命根据地的工业品缺乏,农产品滞销,工农业生产萎缩衰退,军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严重困难。因此中央苏区采取各种措施,除了沟通中央苏区与白区之间的商品流通外,还不断活跃苏区内部市场,吸引白区的商人到根据地交易商品。这些措施使苏区的商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   (五)组织革命战争改善人民生活,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经济建设   人民群众是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的主要力量。革命和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革命战争的需要,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毛泽东号召党的所有革命同志必须本着全民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态度,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关心群众生活,解决人民群众的问题,注意工作方法并始终与人民群众团结在一起。   四、研究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的意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在极其艰苦困难的条件下继续进行根据地财政建设。根据地财政主要用于为革命战争提供物质供给以及用于支出部分革命经费。中央苏区制定了一系列的财政收支和财政管理的政策和制度,从正反两个面积累了经验并取得成绩。所以研究毛泽东领导根据地经济建设的思想,对于今天我们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和进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做好两方面工作,即一手抓军事斗争,一手抓经济工作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领导红色力量进行革命战争是全党的首要任务。为实现把中央苏区根据地建设成为先进的革命阵地,保障革命战争这个中心任务能顺利完成,毛泽东同志始终坚持两手抓的思想,即一手抓军事斗争,一手抓经济工作,组织根据地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大力发展生产进行经济建设,打破敌人经济上的封锁。毛泽东同志认为,战争要取得胜利,供给一定要有保障。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大力抓好根据地经济建设工作。   (二)从实际出发,制定根据地经济建设的正确方针和政策   在“一要革命战争、二要经济建设”的两手抓思想的指导下,如何在革命根据地进行经济建设的问题就成了接下来的工作。毛泽东同志对中央苏区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是主要是以发展农业为主,经济处于落后水平,大多处在自给性的家庭副业和小手工业状态。难以保证大规模的革命战争所必需的物质供应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所需。针对这一特殊实际状况,毛泽东同志提出了革命根据地工业生产的方针政策,改变产业结构,尽可能的发展国营经济与合作社。   (三)在革命根据地实行开放政策,活跃根据地经济   农村革命根据地因为地处边远山区,经济发展落后,基本是处于一种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再加上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根据地实行残酷的军事“围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使得根据地经济状况更加困难。为了打破这种封锁,毛泽东同志在提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也提出了在经济上实行开放政策,发展商品经济,活跃根据地经济的思想。毛泽东在领导农村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中的开放灵活思想,启示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中更应注重改革开放,与时俱进。   (四)关心人民生活,解决群众困难,注意工作方式方法,推动经济建设向前发展   毛泽东同志在领导根据地的经济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视团结人民,依靠群众的力量。他认为人民群众是发展根据地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所以党和苏维埃政府大力解决群众问题,激发广大群众拥护革命的热情,团结军民齐心发展经济。这也启示我们,能否做到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式方法,是直接关系到能否把党所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顺利地向前推进的关键,这也是因为人民群众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力量源泉和胜利关键。   参考文献   1 唐滔默,土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财政概述[J],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学报,1986,4   2 周敏,试论毛泽东农村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思想[J],社会科学研究,1993,6   3 王天文,王德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浅析[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3,5   4 万建强,毛泽东领导根据地经济建设的思想与实践给我们的启示[J],求是,1993,2

  【摘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农村建立了井冈山、海陆丰、洪湖、赣西南等大小十几块根据地。根据地的发展壮大,对中国革命有巨大推动作用,所以党在建立革命根据地之初,就把根据地经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这也是根据地发展壮大的基础。认真研究这个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实践经验,对于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进行国家改革开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无产阶级领导并发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根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提出了土地改革、没收官僚资本和保护民族工商业这三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这为当时农村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建议。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始建设之初,中央领导人一手抓军事斗争一手抓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一、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济状况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同志提出将革命的中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在短短几年中就开创了十几个红色根据地,并于1931年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当时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情况非常艰难,国民党反动势力对苏区根据地的经济封锁加上红军的物资供给不足,使得红军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为支持边区军民在那里好好生活生产。这些就要求当时能有一个相对适时的革命根据地经济环境来支撑。   (一)土地革命战争前期的革命根据地财政   土地革命战争前期,根据地群众生活困难,需要休养生息,不具备向民主政府交纳相应税收,当时的民主政府是就根据党中央的历次决议的精神,并结合当时革命斗争实际,主要采取了打土豪筹款和向捐款的办法来取得财政收入。   (二)土地革命战争中期的革命根据地财政   在土地革命战争中期,反“围剿”成为革命斗争的主要内容。革命根据地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为红军提供军需物资,保障反“围剿”斗争顺利进行。这时期打土豪筹款和捐款仍然是保障革命战争供给的主要来源。   (三)土地革命战争后期的革命根据地财政   土地革命战争发展到后期,革命根据地面临了严峻的形势,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统一指导革命根据地的各项工作(包括经济工作);“九一八”事变后,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第四次反“围剿”胜利休战期间为根据地经济建设赢得半年多有利时间;由于党内教条主义原因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二、农村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理论思想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的经济思想对革命根据的经济建设起了很大作用。   (一)提出要从根据地的实际情况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制定相应的根据地经济建设方针政策   在进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工作中心除了保护根据地阵地之外,还把根据地经济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当时的情况下毛泽东同志认为在进行革命战争的同时也有必要开展根据地经济建设,并且所制定的经济发展政策要适应当时的战争情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经济建设在党的全部工作中的地位。   (二)提出要建立苏区根据地与白区之间商品市场,有计划地发展根据地的商品经济   1932年底,毛泽东同志参与政府工作之后,对在根据地经济建设中发展商品经济这一观点进一步深化,他反复强调要疏通根据地内的商品流通渠道,有计划地发展根据地内的商品经济,并提出了发展对根据地以外的贸易问题以及开始重视农业手工业。   三、农村革命根据地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土地革命是破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推行“耕者有其田”的一场革命;这一时期的主要采取了武装斗争的形式。中国共产党要长期坚持武装斗争并最终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发展根据地经济,组织军民一起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所以开展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就成为了革命兴衰成败的关键问题之一。   (一)为保障土地革命取得胜利大力发展革命根据地的经济   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的处于偏僻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大部分处于自给自足状态,再加上国民党反动派的破坏,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封锁,围剿,破坏,使当时根据地情况更加困难。所以在当时的特殊情况之下,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任务,不仅需要进行革命战争,还必须加强中央苏区的经济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革命战争有足够的物质保障,当地人民生产生活少受影响,革命军队能更好的投入战斗,为革命战争提供物资供给。   (二)必须把发展农业生产放在首位   由于中国革命战争是沿着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进行的,所以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经济状况严峻,人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水平低下,还有当时战争动荡的环境且多在各省的边沿地区,经济十分落后,又遭到敌人的破坏和经济封锁。因此,中央领导人要求必须使我们的思想完全适合于我们所处的农村环境,必须把农业生产放在首位。否则,就会老出现各种问题,根本没有效果。   (三)鼓励私人经济发展与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三者长期并存   革命根据地经济主要是由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私人经济等三个部份构成的。不同经济成分的经济状况对当时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针对不同的经济成分,制定正确的政策,引导根据地经济快速健康的恢复发展。从而也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保障了革命战争和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   (四)实行对革命根据地的对外开放政策,加强与革命根据地以外的白区之间的商品贸易交流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对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严密的经济封锁政策和残酷的军事“围剿”,使得中央苏区和白区之间的商品贸易受到严重阻碍,革命根据地的工业品缺乏,农产品滞销,工农业生产萎缩衰退,军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严重困难。因此中央苏区采取各种措施,除了沟通中央苏区与白区之间的商品流通外,还不断活跃苏区内部市场,吸引白区的商人到根据地交易商品。这些措施使苏区的商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   (五)组织革命战争改善人民生活,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经济建设   人民群众是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的主要力量。革命和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革命战争的需要,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毛泽东号召党的所有革命同志必须本着全民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态度,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关心群众生活,解决人民群众的问题,注意工作方法并始终与人民群众团结在一起。   四、研究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的意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在极其艰苦困难的条件下继续进行根据地财政建设。根据地财政主要用于为革命战争提供物质供给以及用于支出部分革命经费。中央苏区制定了一系列的财政收支和财政管理的政策和制度,从正反两个面积累了经验并取得成绩。所以研究毛泽东领导根据地经济建设的思想,对于今天我们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和进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做好两方面工作,即一手抓军事斗争,一手抓经济工作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领导红色力量进行革命战争是全党的首要任务。为实现把中央苏区根据地建设成为先进的革命阵地,保障革命战争这个中心任务能顺利完成,毛泽东同志始终坚持两手抓的思想,即一手抓军事斗争,一手抓经济工作,组织根据地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大力发展生产进行经济建设,打破敌人经济上的封锁。毛泽东同志认为,战争要取得胜利,供给一定要有保障。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大力抓好根据地经济建设工作。   (二)从实际出发,制定根据地经济建设的正确方针和政策   在“一要革命战争、二要经济建设”的两手抓思想的指导下,如何在革命根据地进行经济建设的问题就成了接下来的工作。毛泽东同志对中央苏区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是主要是以发展农业为主,经济处于落后水平,大多处在自给性的家庭副业和小手工业状态。难以保证大规模的革命战争所必需的物质供应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所需。针对这一特殊实际状况,毛泽东同志提出了革命根据地工业生产的方针政策,改变产业结构,尽可能的发展国营经济与合作社。   (三)在革命根据地实行开放政策,活跃根据地经济   农村革命根据地因为地处边远山区,经济发展落后,基本是处于一种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再加上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根据地实行残酷的军事“围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使得根据地经济状况更加困难。为了打破这种封锁,毛泽东同志在提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也提出了在经济上实行开放政策,发展商品经济,活跃根据地经济的思想。毛泽东在领导农村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中的开放灵活思想,启示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中更应注重改革开放,与时俱进。   (四)关心人民生活,解决群众困难,注意工作方式方法,推动经济建设向前发展   毛泽东同志在领导根据地的经济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视团结人民,依靠群众的力量。他认为人民群众是发展根据地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所以党和苏维埃政府大力解决群众问题,激发广大群众拥护革命的热情,团结军民齐心发展经济。这也启示我们,能否做到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式方法,是直接关系到能否把党所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顺利地向前推进的关键,这也是因为人民群众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力量源泉和胜利关键。   参考文献   1 唐滔默,土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财政概述[J],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学报,1986,4   2 周敏,试论毛泽东农村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思想[J],社会科学研究,1993,6   3 王天文,王德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浅析[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3,5   4 万建强,毛泽东领导根据地经济建设的思想与实践给我们的启示[J],求是,1993,2


相关内容

  • 井冈山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理路
  • 井冈山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理路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当代启示 邓建华 ( 四川大学 政治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5 ) [摘 要]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思想开始萌芽的重要发源地,而井冈山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篇之作.透视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历程,我们能够领悟到 ...

  • 瞿秋白是中共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第一人
  • 2013年07月31日 09:05 来源:江西大学 作者:王永乐 分享到: 25人参与 0条评论 核心提示: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的瞿秋白,立足于中国的国情,据此分析中国社会的性质,认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道路是"工农武装割据",对此,他做出了开拓性的探索和认识.如何认识 ...

  • 土地政策和农民问题总结
  • 土地政策和农民问题总结 一.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随着近代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动.旧的被统治阶级即农民阶级中,不少自耕农失去土地,向贫农或雇农转化.有些成为产业工人的后备军,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太平天国运动:精讲精练P266一(二)1 ...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精神的历史发展及其主要特征
  • 作者:杨峻岭 思想理论教育 2014年08期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14)06-0046-05 人总要有一点精神,人无精神不立:一个政党也要有点精神,党无精神不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培育了一系列反映民族精神.体现时代要求.彰显政党 ...

  • 从井冈山精神到西柏坡精神_试论中国共产党战争年代的革命精神_张英琦
  • 2003年8月第12卷第3期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Xi'anPetroleumInstitute(SocialScience) Aug.,2003Vol.12No.3 从井冈山精神到西柏坡精神 ---试论中国共产党战争年代的革命精神 张英琦 (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 ...

  • 民粹派"到民间去"运动的本质区别
  • C'BXK历史 独具特色的中国革命道路理论 --中国共产党"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与饿国民粹派"到民问去"运动的本质区别 丁卫平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西方学者把q,国兰产党"农村包目城市道路"与俄国民粹 ...

  • 党史知识大讲堂2
  • <党史知识大讲堂>第二讲: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 辟 主讲人: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 刘宝东 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很多,但最基本一条是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关于这条革命道路,小平同志在1984年接见日本外宾时曾作过非常经典的概括.他说"中国人民接受了马克思 ...

  • 毛概第一章到第三章笔记总结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19世纪中叶(1843年)诞生 19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是俄国十月革命后,经五四运动后在青年中传播开来. 知识点: * 最先使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938年,党的六 ...

  • 近代史试题
  • 一.选择题 1.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 <辛丑条约> 2. 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三元里抗英斗争 3.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标志. 五四运动 4.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