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GDP增长率的周期波动

经济周期案例(孔小红提供)

一、案例1.中国GDP增长率的周期波动 (一)案例

表1.1953年以来中国历年的GDP及其GDP增长率

注:本表根据百度网站中求普及:《美国1950年以来的经济增长率》;《2000-2010历年中国经济增长率?》;《1929年—2010年中国历年GDP和美国历年GDP、日本历年GDP比较》等的数据归纳整理而得。

(二)案例分析:

1.我国自1978年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逐步走向经济市场化的道路。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所以严格地说,1978年前的经济波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并非经济体系自身的因素所致,更多地是非经济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天灾人祸”的影响。比如,1957年 “反右”斗争所致的言路堵塞, 1958年“大跃进”的拔苗助长,以及1958年—1960年三年灾害,使经济增长率如过山车般从1958年的21.3%下滑到1961年的-27.3%;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使经济增长率从1965年的17.0%迅速下滑至1967年的-5.6%。

2.作为与市场经济形影相随的经济周期,我国大体上可以从1982年开始,至今已经历了四个完整的周期波动,第五个周期刚刚开始。它们分别是:1982年——1986年;1987年——1990年;1991年——1999年;2000年——2009年。第五个经济周期自2010年开始,正在演进之中。。

3.上述四次循环,不仅反映了市场经济自身运动的规律性,而且每一次循环都对应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所经历的几个重要的历史阶段。一是1978年从小岗村开始,1980年普遍推广的农业中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1982——1986周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工业中试行,1988年普遍推广的经营承包责任制,在1987——1990周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期间还有“六、四”风波的影响;三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及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出和确立,在1991——1999周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是1999年开始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深层改革,在2000——2009周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情况说明:一方面,我国的市场经济还不够完善,需要不断改革。改革过程中必然会对经济发生方方面面的影响。另一方面,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三)本案例需要说明的问题:

1.1985年前,我国国民收入核算中使用的是物质产品平衡体系,核算的是社会总产值。方法是直接把各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产值相加,或者按工业、农业、建筑业三个部门产品的最终消费价格计算。1985年始,我国与世界接轨,也使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即GDP。所以表2中的GDP数据,1985年前的数据是社会总产值,其虽然与GDP不同,但反映经济波动的趋势是可行的。

2.我国的市场经济水平与发达经济体相比,还很不成熟,所以,其经济周期还不能完全反映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性。其波动的幅度、高度、深度和长度以及起止的时间,与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均会存在差异。

二、案例2.美国GDP增长率的周期波动 (一)案例

Product和《美国历年经济增长率》中的数据汇总和整理而得。其经济增长率是以2000年美元价格计算的。

(二)案例分析:

美国是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以1944年布雷诺森林体系建立为标志,美国取代英国霸主地位,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的经济周期,具有典型性意义。

1.自资本主义世界在1857年发生第一次生产过剩的经济大危机以来,经济周期(马克思称之为经济危机)与市场经济便如影相随,以不同的形式,每隔几年便爆发一次。最惊心动魄的危机有三次。第一次是1929年—1933年因生产过剩所致的经济大萧条;第二次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能源危机引发的滞涨;第三次是2008年因金融风暴引发的危机,现正在发展演化之中,可能会成为历史上空前的慢性萧条。

2.为了便于与中国进行比较,所以美国经济周期的案例在时间上也是从1953年始。1953年和1954年属于上一个周期,从1955年算起,美国经历了9个完整的周期,第十个周期刚开始。划分如下:(1)1955—1958;(2)1959—1961;(3)1962—1970;(4)1971—1975;(5)1976—1982;(6)1983—1991;(7)1992—1995;(8)1996—2001;(9)2002—2008;(10)2009—

3.从案例中美国的经济周期来看,波幅并不大,这与实行国家干预有关。1929—1933年大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极大的伤害。其间,到处是失业、破产、倒闭、暴跌,到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40%,各国工业产量倒退到19世纪末的水平,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总额减少2/3。罗斯福任美国总统以后,在 1933-1934年的实行“新政”,通过国家干预来进行复兴,顺利地克服了经济危机。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主张得到贯彻。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实行需求管理政策,经济稳定增长,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期。但到60年代末,因石油短缺于1969年12月爆发经济危机,约有13 年的时间停留在滞胀的阴影下。其特点是“两高一低”,即高失业率、高通胀率、低增长率。虽然GDP下降幅度不是十分严重,但在经济衰退的同时,还伴随着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到1982 年12 月经济复苏为止,美国平均每3 年多就有一次衰退,实际GDP 平均增长速度只有2.9%,通货膨胀率前所未有地高涨,年平均通货膨胀率达到

10.46%,大量企业破产,失业率上升到战后历次危机的最高值。失业率最高时达10.8%。这与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中的物价水平暴跌特点明显不同的是物价水平暴涨。面对滞涨,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失效了,里根总统执政后,推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供给管理政策,使美国在1983年走出滞胀的阴影。2008年因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金融风暴,迅速发酵,引发了欧盟的债务危机,并正在影响全世界的实体经济走向衰退。到面前为止,尽管美国的失业率已近10%,但还没有出现负增长。应该说得力于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世界各国也在根据自己的国情,寻找相应的政策来努力减少金融风暴的损害。

上述分析说明,尽管经济周期是一种经济规律,但宏观经济政策对熨平经济周期是有作用的。

三、从两个案例得出的结论 第一,中国和美国经济均有长期增长的趋势。从1953年到2010年,中国的GDP从8240.0亿元增加到401202.0元,美国的GDP从3793亿美元增加到145924亿美元。

第二,从短期看,中美两国的经济均围绕着GDP的长期趋势值上下波动。

第三,由上两个结论引申出三个问题:一是长期增长趋势是怎样被决定的?二是短期GDP是怎样被决定的?三是可以用政策来影响它们吗?回答这三个问题,便涉及到宏观经济学的全部。第一个被称为长期问题,回答它是现代增长理论的任务。第二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短期GDP是怎样决定的,它被称为短期问题,是凯恩斯主义回答的问题;二是经济怎样回到趋势值,被称为中期问题,又被称为经济周期理论或通货膨胀理论。第三个问题就是宏观经济政策,三个方面都涉及到经济政策。

另外,以不同的货币价格作为基期价格来计算GDP,所得的数据是不同的,但所反映

的经济波动状况是没有差异的。

四、思考题

(一)引发经济危机的导火线是不同的,但实质上都是经济的衰退,为什么? (二)中国与美国的经济周期在时间上为什么不一致?

经济周期案例(孔小红提供)

一、案例1.中国GDP增长率的周期波动 (一)案例

表1.1953年以来中国历年的GDP及其GDP增长率

注:本表根据百度网站中求普及:《美国1950年以来的经济增长率》;《2000-2010历年中国经济增长率?》;《1929年—2010年中国历年GDP和美国历年GDP、日本历年GDP比较》等的数据归纳整理而得。

(二)案例分析:

1.我国自1978年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逐步走向经济市场化的道路。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所以严格地说,1978年前的经济波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并非经济体系自身的因素所致,更多地是非经济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天灾人祸”的影响。比如,1957年 “反右”斗争所致的言路堵塞, 1958年“大跃进”的拔苗助长,以及1958年—1960年三年灾害,使经济增长率如过山车般从1958年的21.3%下滑到1961年的-27.3%;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使经济增长率从1965年的17.0%迅速下滑至1967年的-5.6%。

2.作为与市场经济形影相随的经济周期,我国大体上可以从1982年开始,至今已经历了四个完整的周期波动,第五个周期刚刚开始。它们分别是:1982年——1986年;1987年——1990年;1991年——1999年;2000年——2009年。第五个经济周期自2010年开始,正在演进之中。。

3.上述四次循环,不仅反映了市场经济自身运动的规律性,而且每一次循环都对应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所经历的几个重要的历史阶段。一是1978年从小岗村开始,1980年普遍推广的农业中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1982——1986周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工业中试行,1988年普遍推广的经营承包责任制,在1987——1990周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期间还有“六、四”风波的影响;三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及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出和确立,在1991——1999周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是1999年开始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深层改革,在2000——2009周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情况说明:一方面,我国的市场经济还不够完善,需要不断改革。改革过程中必然会对经济发生方方面面的影响。另一方面,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三)本案例需要说明的问题:

1.1985年前,我国国民收入核算中使用的是物质产品平衡体系,核算的是社会总产值。方法是直接把各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产值相加,或者按工业、农业、建筑业三个部门产品的最终消费价格计算。1985年始,我国与世界接轨,也使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即GDP。所以表2中的GDP数据,1985年前的数据是社会总产值,其虽然与GDP不同,但反映经济波动的趋势是可行的。

2.我国的市场经济水平与发达经济体相比,还很不成熟,所以,其经济周期还不能完全反映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性。其波动的幅度、高度、深度和长度以及起止的时间,与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均会存在差异。

二、案例2.美国GDP增长率的周期波动 (一)案例

Product和《美国历年经济增长率》中的数据汇总和整理而得。其经济增长率是以2000年美元价格计算的。

(二)案例分析:

美国是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以1944年布雷诺森林体系建立为标志,美国取代英国霸主地位,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的经济周期,具有典型性意义。

1.自资本主义世界在1857年发生第一次生产过剩的经济大危机以来,经济周期(马克思称之为经济危机)与市场经济便如影相随,以不同的形式,每隔几年便爆发一次。最惊心动魄的危机有三次。第一次是1929年—1933年因生产过剩所致的经济大萧条;第二次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能源危机引发的滞涨;第三次是2008年因金融风暴引发的危机,现正在发展演化之中,可能会成为历史上空前的慢性萧条。

2.为了便于与中国进行比较,所以美国经济周期的案例在时间上也是从1953年始。1953年和1954年属于上一个周期,从1955年算起,美国经历了9个完整的周期,第十个周期刚开始。划分如下:(1)1955—1958;(2)1959—1961;(3)1962—1970;(4)1971—1975;(5)1976—1982;(6)1983—1991;(7)1992—1995;(8)1996—2001;(9)2002—2008;(10)2009—

3.从案例中美国的经济周期来看,波幅并不大,这与实行国家干预有关。1929—1933年大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极大的伤害。其间,到处是失业、破产、倒闭、暴跌,到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40%,各国工业产量倒退到19世纪末的水平,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总额减少2/3。罗斯福任美国总统以后,在 1933-1934年的实行“新政”,通过国家干预来进行复兴,顺利地克服了经济危机。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主张得到贯彻。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实行需求管理政策,经济稳定增长,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期。但到60年代末,因石油短缺于1969年12月爆发经济危机,约有13 年的时间停留在滞胀的阴影下。其特点是“两高一低”,即高失业率、高通胀率、低增长率。虽然GDP下降幅度不是十分严重,但在经济衰退的同时,还伴随着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到1982 年12 月经济复苏为止,美国平均每3 年多就有一次衰退,实际GDP 平均增长速度只有2.9%,通货膨胀率前所未有地高涨,年平均通货膨胀率达到

10.46%,大量企业破产,失业率上升到战后历次危机的最高值。失业率最高时达10.8%。这与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中的物价水平暴跌特点明显不同的是物价水平暴涨。面对滞涨,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失效了,里根总统执政后,推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供给管理政策,使美国在1983年走出滞胀的阴影。2008年因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金融风暴,迅速发酵,引发了欧盟的债务危机,并正在影响全世界的实体经济走向衰退。到面前为止,尽管美国的失业率已近10%,但还没有出现负增长。应该说得力于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世界各国也在根据自己的国情,寻找相应的政策来努力减少金融风暴的损害。

上述分析说明,尽管经济周期是一种经济规律,但宏观经济政策对熨平经济周期是有作用的。

三、从两个案例得出的结论 第一,中国和美国经济均有长期增长的趋势。从1953年到2010年,中国的GDP从8240.0亿元增加到401202.0元,美国的GDP从3793亿美元增加到145924亿美元。

第二,从短期看,中美两国的经济均围绕着GDP的长期趋势值上下波动。

第三,由上两个结论引申出三个问题:一是长期增长趋势是怎样被决定的?二是短期GDP是怎样被决定的?三是可以用政策来影响它们吗?回答这三个问题,便涉及到宏观经济学的全部。第一个被称为长期问题,回答它是现代增长理论的任务。第二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短期GDP是怎样决定的,它被称为短期问题,是凯恩斯主义回答的问题;二是经济怎样回到趋势值,被称为中期问题,又被称为经济周期理论或通货膨胀理论。第三个问题就是宏观经济政策,三个方面都涉及到经济政策。

另外,以不同的货币价格作为基期价格来计算GDP,所得的数据是不同的,但所反映

的经济波动状况是没有差异的。

四、思考题

(一)引发经济危机的导火线是不同的,但实质上都是经济的衰退,为什么? (二)中国与美国的经济周期在时间上为什么不一致?


相关内容

  •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产业结构特征
  • 作者:徐敬君刘恒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5年08期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7X(2005)03-0031-07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一国的经济发展大都包括总量增长.结构变化和水平提高这三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基本内容 ...

  • 宏观经济周期波动与货币政策调控关系
  •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经历了数次较大波动.研究货币政策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对于深刻理解经济波动的形成机制,更好地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经济,减小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滤波方法分析了我国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特征,在简要回顾货币政策调控历史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我国货币政策操 ...

  • 中国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性分析
  • 作者:彭勇 中国经济问题 2004年02期 一.引言 本文试图从研究我国各省及直辖市的GDP时间序列,探寻我国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性:首先,对我国28个省及直辖市GDP时间序列的陡峭型非对称性(steepness)和深度型非对称性(deepness)进行偏度(Skewness)统计检验:其次,为进一步探 ...

  • 江西财经大学-投资乘数-加速数模型与中国...
  • 投资乘数-加速数模型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研究* 伍琴 庄丽婷 高文贤 (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南昌330013,中国) 摘要:根据"谷-谷"划分法及投资乘数.加速数原理,对1952-2007年我国经济周期波动进行相关分析,指出我国投资效率低下,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驱动的事实.同时, ...

  • 中国经济增长周期性.阶段性特征分析及对我国宏观调控机制的思考
  • 杜 芮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摘 要:本文依据我国1953-2013年的实际GDP 增长率数据,按照"谷-谷"法对这一时期内我国的经济波动周期进行了阶段划 分,并从峰位.谷位.峰谷落差.周期长度.上升阶段等维度对比了改革开放前后经济周期的特征及差异.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内生因素与外 ...

  • (精品)中国经济增长周期特征毕业论文_
  • 目录 一.绪论 ............................................................................................................................................. ...

  •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周期与宏观调控
  • 第34卷第11期 2008年11月财经研究JournalofFinanceandEconomicsV01.34No.11Nov.2008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 经济周期与宏观调控* 黄赜琳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上海200433)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数次经济周期和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正确 ...

  • 后危机时代:我国反周期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
  • 后危机时代:我国反周期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 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 巫建国 发布时间:2010-11-05 摘要:世界金融危机告诫我们,把握好反周期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分析后危机时代经济周期波动之新态势,提出反周期财政.货币政策协调应把握的理论基础和一般规律:研究面临外 ...

  • 第八章_证券投资基本分析:宏观经济分析
  • 证券投资的基本分析 证券投资的基本分析概述 一.基本分析的概念 分析影响证券未来收益的基本经济要素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势,据此预测证券的收益和风险,最终判断证券内在价值的一种分析方法. 二.基本分析的内容 基本分析注重于证券价值的发现,力图用经济要素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趋势来解释证券市场上的价格变动. 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