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孩子要别人的东西

如何对待孩子要别人的东西

小孩子常常要别人的东西,尤其是吃的东西,弄得父母很难堪,常常骂孩子没出息。 其实,孩子要别人的东西和有没有出息没有必然的联系,小孩要别人的东西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同样的东西也总是觉得别人的好。这主要是孩子缺乏知识经验而好奇心又特别强所致,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和知识范围扩大,这种现象就消失了。但是父母决不能因此而放任自流,等待孩子的自然过度和消失,而是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处理办法。放任自流和管 得过严都会使孩子形成对别人所有物的占有欲,看见别人有什么东西部想据为己有,那是一种危险的人格特征,甚至会导致犯罪。

孩子向别人讨要东西,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对所要的东西特别喜爱,控制不住自己的占有欲望。

2、由于父母对孩子的一切要求都给予满足,致使孩子判别是非的能力较差,造成了他形成想要的就必须给他的错误认识。

3、由于父母过于严格,给孩子的东西太少。

要克服孩子的这种现象,关键在于正确引导。

1、增加孩子有关的知识。通过比较使孩子知道自己手里的东西到了别人手里还是那个样子,不会变。如孩子想要别人的饼干,明明家里有,可他偏要别人的,这时,父母不要太强硬,而是在接受了别人的东西后和自己家里的作对比,让孩子亲口尝。亲身体会到味道是一样的,以后他就不再要了。

2、不要压制而要引导。压制会使孩子产生常说的“逆反心理”,更想得到它。因此,在孩子要别人的东西时,可以温和地提醒他,使他回忆起曾经吃过或玩过这种东西,有助于解

除孩子的强烈要求。

3、转移注意力。有时孩子要别人的东西,这种东西自己家确实没有,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就答应(并做到)给他买一个。如果条件不允许,应尽可能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向别处。

4、试用交换法。交换玩具或食物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还可以防止孩子独霸和占有欲的产生。如孩子要别人的玩具,就让孩子自己拿着玩具用商量的口吻,友好的态度和小朋友交换着玩,使双方都受益。

问题的关键在于让宝宝懂得:自己的东西自己要做主、别人的东西应该由别人来做主。这是宝宝学会与人相处的很重要的一步。学习这个抽象的概念比学习苹果、香蕉等有具体形象的东西困难很多。因为宝宝尚小,思维能力还处在以直观行动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时期,抽象思维能力几乎还处在一个基础的萌芽阶段,爸爸妈妈需要了解这一点,指导宝宝做练习的时候就能理解宝宝而且会有耐心了。具体来讲,可以把它分成三个不同的教学阶段来进行:

1、宝宝首先要学会支配自己的东西

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自己有权做主是否借出。爸爸妈妈可以在家里预先与宝宝做互借东西的游戏,刚开始时爸爸妈妈可以多做做示范:通常情况下都借出,偶尔不同意并解释是因为自己特别喜欢的缘故,另一方也要表现出理解和接纳的态度,现场表示放弃。之后就可以和宝宝做这个游戏了,宝宝通常情况下也会借出的,如果宝宝不同意,我们会发现也大多是因为宝宝特别喜欢的缘故。

2、想获得别人的东西时学会事前征得别人的同意

别人的东西,由别人支配,获取前须征得别人的同意。细心观察宝宝在群体中的活动,当发现孩子有动手抢别人东西的欲望时,要及时告诉他拿别人的东西要征得别人的同意。就象自己对自己的东西有权做主一样。比如说:宝宝的父母就可以在发现宝宝想抢别人玩具前及时跟他讲:“宝宝,我知道你喜欢这个玩具。但这是别人的,我们问问她可不可以借给咱们玩儿一下。”当然了,爸爸妈妈需要根据自己宝宝借物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来给予不同的帮助。不会说话或没有经验的宝宝家长可以帮助他跟对方说出来,有了一些经验之后的宝宝家长可以在提示他以后让他自己去问对方。

3、采用交换或轮流等方式与别的孩子分享

我们还可以教给孩子一些具体的技巧,让小朋友之间的交往更轻松愉快。比如,每回出门时,阿姨可以让宝宝带一个不常见的玩具让他与别的小朋友交换,通常也很容易获得成功。

4、告诉宝宝别的小朋友为什么不给他玩具,让宝宝在即使没有得到也会在理解的基础上也能获得心理平衡,转而去寻找别的感兴趣的事与物。

虽然宝宝喜欢“抢”别人的东西是很常见的现象,这种行为会导致宝宝成为不受欢迎的宝宝,容易受到群体的排斥,严重的还会使宝宝出现对抗性的人格特征。所以爸爸妈妈们可千万不要忽视,因为宝宝最初在与同伴交往时需要及时有效的指导,否则,一旦次数多了形成思维定势,要调整就困难了,爸爸妈妈要做的就是要抓住时机,教宝宝同伴交流的技巧与策略。

您在和孩子沟通、交流的时候,是否时常会感到“牛头不对马嘴”,原本是关心孩子,可是他却不领情;想说点知心话,却发现孩子心不在焉……其实,孩子在与家长沟通时是有选择性的,如果您无法开启他的心扉,自然也就无法正确地与他进行交流,好话未必能起到好作用。

关心话语:简练说

场景与假设

1. 您送孩子去上学,出门前,边给他整理衣服边叮嘱他:“乐乐,路上要小心,过马路时要等绿灯,遇到生人别随便搭腔,遇到什么困难,记得找警察……”可您的孩子却头也不抬:“妈妈,您真烦人,每天都讲这一套!”

2. 您去学校接女儿回家,一路上,边给她擦汗边关切地问:“苗苗,在学校听话吗?有没有人欺负你?还记得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吗?”结果,女儿给您的回答却是:“妈妈,我的耳朵都要起茧了!”

事实与结果

在这样的交流与沟通中,您越来越无法理解孩子:这孩子怎么越来越讨厌我?其实,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家长的关心和爱抚,但“小大人”意识又使他常表现出不愿接受的样子,尤其不喜欢家长“穷追猛打”式的提问和喋喋不休的说教。

●应该这样做

有位聪明的妈妈曾在儿子上学前故意问:“路上应该注意什么?”儿子快乐而骄傲地回答:“注意安全!”由此可见,对于关心的话,家长干脆、简练的嘱咐会更加有效。

知心话语:含情说

场景与假设

1. 您忙了一天了,回到家还要拖着疲乏的身体做饭,可5岁的女儿偏偏有道算术题不会做,过来找您帮忙。您心里很烦,但压住火气跟她说“知心话”:“甜甜,妈妈现在忙死了,作业待会儿再做,体谅下妈妈,啊!”结果,女儿去看动画片了,您后来也忘了这事,第二天早晨醒来,女儿发现作业没写完,大哭大闹,不肯上学。

2. 您发现儿子这两天心情不好,整天闷闷不乐,于是您让先生去和他说说知心话,沟通一下,可是,才6岁的儿子居然发脾气了,说爸爸侵犯他的隐私权。您和先生面面相觑,措手无策。

事实与结果

家长放下身段,想和孩子说说知心话,结果,却发现和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并不奇怪,随着小家伙的渐渐成长,您会发现,他内心的秘密越来越多了,有时,甚至用谎言来搪塞您的关心。

●应该这样做

家长若想与孩子交心,首先要注意营造融洽的氛围。劝导孩子,也应注意方式、方法,比如:“小强,爸爸给你讲故事,讲爸爸像你这么大时的淘气事儿……”就这样,两代人或隔代人的交流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知心话才能为孩子所接受、理解。

开心话语:带理说

场景与假设

1. 您今天升职了,心情愉快,想把这份快乐让4岁的女儿一起分享:“然然,爸爸厉害吧,如果你以后也像爸爸这么厉害,我和妈妈就满意了!”没想到,小家伙不以为然:“我以后肯定比您厉害。”您笑到一半,却发现女儿的嘴巴噘得高高的,很不开心。

2. 女儿今天帮您洗碗了,您很开心,于是递给她一个苹果:“来,这是妈妈奖励给你的!”可您发现,女儿的眼神里似乎有些期待,可您不知道她需要的不是苹果,而是一句奖励或者鼓励的话。

事实与结果

家长觉得越来越弄不懂孩子,往往自己很快乐的时候,因为一句话或者一件小事“得罪”了孩子,让小家伙变得不开心,再或者,您明明是想让小家伙开心点,却弄巧成拙,反倒让他哭起了鼻子。开心话能消除孩子心里的不痛快,而一家人分享开心更能增添家庭的凝聚力,不过,如何让开心话有趣而又意味深长却并非易事。

●应该这样做

有位父亲看书时太困,睡着了,连眼镜都没来得及摘。醒来后,女儿问他,为什么睡觉时还戴眼镜,这位父亲灵机一动,诙谐地说:“爸爸做梦也在看书,不戴眼镜看不清字呀!”而有位妈妈在儿子考试考砸后,一边讲笑话开导他,一边告诉他“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寓理于趣的回答,使孩子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有益的教育。

忧心话语:变通说

场景与假设

1. 孩子的成绩直线下滑,老师已经找您谈过很多次话了,作为孩子的母亲,您感到特别忧心,于是您对孩子说:“你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的脸都让你给丢尽了。”可儿子的成绩却下滑得更厉害了。

2.3岁的儿子变成了“小霸王”,不让任何人动他的玩具、零食、动画书,您知道这样不好,可是孩子这么小,说大道理他不懂,于是只好吓唬他:“宝宝,将你的东西分一点给大家吧,否则妈妈就不高兴了!”小家伙才不管您高兴不高兴,依然“霸道”。

事实与结果

孩子让家长忧心、烦心的事情不少,如何将忧心话语变通说可是一门学问。因为,说得好能使孩子改变坏习惯,得到好心境;说得不好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甚至变成孩子的“心病”。

●应该这样做

如果孩子成绩下滑了,您应该先分析一下原因,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和孩子交谈,让他明白您的忧心与关心,而不是责骂和训斥。如果是“小霸王”,您可以让他试着和别的小朋友交换玩具、零食,他一旦感触到友谊和分享换来更多的东西和快乐,自然会改掉这个陋习。对于一些不适合直接同孩子当面说的话题,可采取留纸条、写信、向孩子推荐一篇文章、一本好书等方式进行沟通。总之,家长间接式的变通做法,既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孩子也比较容易接受。

谈话方式随孩子成长变化

伴随孩子的成长,家长与孩子之间谈话的内容及交流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从中也可以看到两代人之间心理距离的变化。譬如:

●孩子在襁褓之中,家长不时动情地“自说自话”,心中充满无限怜爱,此时,家长的心态是对孩子无条件地接纳。

到了孩子已能满处乱跑时,大多数家长又要重新回到自己的职场,由于工作、家庭的双重压力,家长便期望孩子能少给自己添些麻烦。在这一阶段,有些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的态度、语气,会因自己情绪的不同而变化:心情好时与孩子讲话较温和;情绪差时,会因一些小事责备、训斥孩子;此阶段家长与孩子交流时,对孩子的接纳程度已不再是百分之百。

●孩子上幼儿园或者学校,家长更多的是关心他学习成绩的好坏,对他接纳的程度也常以成绩为标准。家长最爱问孩子:“有没有听老师的话?”“考试多少分?”“老师喜不喜欢你?” 孩子的学习成绩常是家长态度的晴雨表。家长与孩子的对话,已然是两个成年人的对话方式。

从回顾家长与孩子谈话方式的变化过程,不知您是否悟出了什么?诸多家长与孩子沟通不良的个案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孩子自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在对他说话时,比较多地从“应该对孩子说什么”角度出发,而很少考虑“怎样说孩子才接受”。常常忽视了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知识容量、心理特点、生活经验以及社会背景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并且是处在一个日益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如果家长对孩子说话的内容、方式,不能与孩子的变化相吻合,结果只能是家长的话孩子越来越不听,或者“听不懂”。

孩子在接受教育时是有选择性的,并非所有正确的、应该实施的教育内容都会为他所接受。孩子只接受乐于接受的内容和方式。因此,家长有必要研究怎样同孩子说话。

和孩子沟通的9个秘诀

●把自己也变成孩子,走进他的世界,和他融成一片。因此,家长是否拥有一颗赤子之心,非常重要。

●和孩子密切相处,从他的语言及行为中了解他的想法、喜好和内在需要。

●注意孩子的反应与态度。在和孩子说话时,仔细地把他的话听完,了解他的想法及立场。

●体会孩子的感受。当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与好朋友或心爱的宠物分离时,家长只是一味地告诉他“没关系,坚强一点”,“这没什么好难过的”,会让孩子觉得家长一点都不能体会他的感受。若家长能以同情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孩子,适时地给予亲情慰藉,就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了解孩子的发展,不要尽说些他无法理解的话,或提出他达不到的要求,让他觉得辛苦,压力大。

●认真回答孩子的问话。孩子提出问题时,应先了解其真正含意,并针对孩子的需要做回答。例如孩子问:“妈妈,你要不要去买菜?”这个问题的真正意思可能是:“妈妈,我想跟您一起去买菜。”假如您知道孩子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说:“要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孩子听了必定会很高兴。

●避免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赶快……”“你真傻”,“你太让我失望了”等带有指挥、命令、警告、责备、拒绝等负面意义的语气说话。

●经常变换新鲜的话题,引起孩子的兴趣。例如:“我猜猜看你今天发生了什么事?”“如果有一天,太空人真的来到地球……”等话题,相信会比“今天过得好不好?”“快乐不快乐?”更吸引孩子。

●充实孩子的生活经验。亲子对话的题材,往往来自生活,家长可以带领孩子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如一花一草一木,路上汽车的颜色、造型、品牌,街上行人的穿着打扮、说话内容,百货橱窗……都可以成为谈话的素材。

如何对待孩子要别人的东西

小孩子常常要别人的东西,尤其是吃的东西,弄得父母很难堪,常常骂孩子没出息。 其实,孩子要别人的东西和有没有出息没有必然的联系,小孩要别人的东西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同样的东西也总是觉得别人的好。这主要是孩子缺乏知识经验而好奇心又特别强所致,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和知识范围扩大,这种现象就消失了。但是父母决不能因此而放任自流,等待孩子的自然过度和消失,而是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处理办法。放任自流和管 得过严都会使孩子形成对别人所有物的占有欲,看见别人有什么东西部想据为己有,那是一种危险的人格特征,甚至会导致犯罪。

孩子向别人讨要东西,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对所要的东西特别喜爱,控制不住自己的占有欲望。

2、由于父母对孩子的一切要求都给予满足,致使孩子判别是非的能力较差,造成了他形成想要的就必须给他的错误认识。

3、由于父母过于严格,给孩子的东西太少。

要克服孩子的这种现象,关键在于正确引导。

1、增加孩子有关的知识。通过比较使孩子知道自己手里的东西到了别人手里还是那个样子,不会变。如孩子想要别人的饼干,明明家里有,可他偏要别人的,这时,父母不要太强硬,而是在接受了别人的东西后和自己家里的作对比,让孩子亲口尝。亲身体会到味道是一样的,以后他就不再要了。

2、不要压制而要引导。压制会使孩子产生常说的“逆反心理”,更想得到它。因此,在孩子要别人的东西时,可以温和地提醒他,使他回忆起曾经吃过或玩过这种东西,有助于解

除孩子的强烈要求。

3、转移注意力。有时孩子要别人的东西,这种东西自己家确实没有,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就答应(并做到)给他买一个。如果条件不允许,应尽可能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向别处。

4、试用交换法。交换玩具或食物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还可以防止孩子独霸和占有欲的产生。如孩子要别人的玩具,就让孩子自己拿着玩具用商量的口吻,友好的态度和小朋友交换着玩,使双方都受益。

问题的关键在于让宝宝懂得:自己的东西自己要做主、别人的东西应该由别人来做主。这是宝宝学会与人相处的很重要的一步。学习这个抽象的概念比学习苹果、香蕉等有具体形象的东西困难很多。因为宝宝尚小,思维能力还处在以直观行动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时期,抽象思维能力几乎还处在一个基础的萌芽阶段,爸爸妈妈需要了解这一点,指导宝宝做练习的时候就能理解宝宝而且会有耐心了。具体来讲,可以把它分成三个不同的教学阶段来进行:

1、宝宝首先要学会支配自己的东西

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自己有权做主是否借出。爸爸妈妈可以在家里预先与宝宝做互借东西的游戏,刚开始时爸爸妈妈可以多做做示范:通常情况下都借出,偶尔不同意并解释是因为自己特别喜欢的缘故,另一方也要表现出理解和接纳的态度,现场表示放弃。之后就可以和宝宝做这个游戏了,宝宝通常情况下也会借出的,如果宝宝不同意,我们会发现也大多是因为宝宝特别喜欢的缘故。

2、想获得别人的东西时学会事前征得别人的同意

别人的东西,由别人支配,获取前须征得别人的同意。细心观察宝宝在群体中的活动,当发现孩子有动手抢别人东西的欲望时,要及时告诉他拿别人的东西要征得别人的同意。就象自己对自己的东西有权做主一样。比如说:宝宝的父母就可以在发现宝宝想抢别人玩具前及时跟他讲:“宝宝,我知道你喜欢这个玩具。但这是别人的,我们问问她可不可以借给咱们玩儿一下。”当然了,爸爸妈妈需要根据自己宝宝借物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来给予不同的帮助。不会说话或没有经验的宝宝家长可以帮助他跟对方说出来,有了一些经验之后的宝宝家长可以在提示他以后让他自己去问对方。

3、采用交换或轮流等方式与别的孩子分享

我们还可以教给孩子一些具体的技巧,让小朋友之间的交往更轻松愉快。比如,每回出门时,阿姨可以让宝宝带一个不常见的玩具让他与别的小朋友交换,通常也很容易获得成功。

4、告诉宝宝别的小朋友为什么不给他玩具,让宝宝在即使没有得到也会在理解的基础上也能获得心理平衡,转而去寻找别的感兴趣的事与物。

虽然宝宝喜欢“抢”别人的东西是很常见的现象,这种行为会导致宝宝成为不受欢迎的宝宝,容易受到群体的排斥,严重的还会使宝宝出现对抗性的人格特征。所以爸爸妈妈们可千万不要忽视,因为宝宝最初在与同伴交往时需要及时有效的指导,否则,一旦次数多了形成思维定势,要调整就困难了,爸爸妈妈要做的就是要抓住时机,教宝宝同伴交流的技巧与策略。

您在和孩子沟通、交流的时候,是否时常会感到“牛头不对马嘴”,原本是关心孩子,可是他却不领情;想说点知心话,却发现孩子心不在焉……其实,孩子在与家长沟通时是有选择性的,如果您无法开启他的心扉,自然也就无法正确地与他进行交流,好话未必能起到好作用。

关心话语:简练说

场景与假设

1. 您送孩子去上学,出门前,边给他整理衣服边叮嘱他:“乐乐,路上要小心,过马路时要等绿灯,遇到生人别随便搭腔,遇到什么困难,记得找警察……”可您的孩子却头也不抬:“妈妈,您真烦人,每天都讲这一套!”

2. 您去学校接女儿回家,一路上,边给她擦汗边关切地问:“苗苗,在学校听话吗?有没有人欺负你?还记得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吗?”结果,女儿给您的回答却是:“妈妈,我的耳朵都要起茧了!”

事实与结果

在这样的交流与沟通中,您越来越无法理解孩子:这孩子怎么越来越讨厌我?其实,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家长的关心和爱抚,但“小大人”意识又使他常表现出不愿接受的样子,尤其不喜欢家长“穷追猛打”式的提问和喋喋不休的说教。

●应该这样做

有位聪明的妈妈曾在儿子上学前故意问:“路上应该注意什么?”儿子快乐而骄傲地回答:“注意安全!”由此可见,对于关心的话,家长干脆、简练的嘱咐会更加有效。

知心话语:含情说

场景与假设

1. 您忙了一天了,回到家还要拖着疲乏的身体做饭,可5岁的女儿偏偏有道算术题不会做,过来找您帮忙。您心里很烦,但压住火气跟她说“知心话”:“甜甜,妈妈现在忙死了,作业待会儿再做,体谅下妈妈,啊!”结果,女儿去看动画片了,您后来也忘了这事,第二天早晨醒来,女儿发现作业没写完,大哭大闹,不肯上学。

2. 您发现儿子这两天心情不好,整天闷闷不乐,于是您让先生去和他说说知心话,沟通一下,可是,才6岁的儿子居然发脾气了,说爸爸侵犯他的隐私权。您和先生面面相觑,措手无策。

事实与结果

家长放下身段,想和孩子说说知心话,结果,却发现和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并不奇怪,随着小家伙的渐渐成长,您会发现,他内心的秘密越来越多了,有时,甚至用谎言来搪塞您的关心。

●应该这样做

家长若想与孩子交心,首先要注意营造融洽的氛围。劝导孩子,也应注意方式、方法,比如:“小强,爸爸给你讲故事,讲爸爸像你这么大时的淘气事儿……”就这样,两代人或隔代人的交流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知心话才能为孩子所接受、理解。

开心话语:带理说

场景与假设

1. 您今天升职了,心情愉快,想把这份快乐让4岁的女儿一起分享:“然然,爸爸厉害吧,如果你以后也像爸爸这么厉害,我和妈妈就满意了!”没想到,小家伙不以为然:“我以后肯定比您厉害。”您笑到一半,却发现女儿的嘴巴噘得高高的,很不开心。

2. 女儿今天帮您洗碗了,您很开心,于是递给她一个苹果:“来,这是妈妈奖励给你的!”可您发现,女儿的眼神里似乎有些期待,可您不知道她需要的不是苹果,而是一句奖励或者鼓励的话。

事实与结果

家长觉得越来越弄不懂孩子,往往自己很快乐的时候,因为一句话或者一件小事“得罪”了孩子,让小家伙变得不开心,再或者,您明明是想让小家伙开心点,却弄巧成拙,反倒让他哭起了鼻子。开心话能消除孩子心里的不痛快,而一家人分享开心更能增添家庭的凝聚力,不过,如何让开心话有趣而又意味深长却并非易事。

●应该这样做

有位父亲看书时太困,睡着了,连眼镜都没来得及摘。醒来后,女儿问他,为什么睡觉时还戴眼镜,这位父亲灵机一动,诙谐地说:“爸爸做梦也在看书,不戴眼镜看不清字呀!”而有位妈妈在儿子考试考砸后,一边讲笑话开导他,一边告诉他“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寓理于趣的回答,使孩子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有益的教育。

忧心话语:变通说

场景与假设

1. 孩子的成绩直线下滑,老师已经找您谈过很多次话了,作为孩子的母亲,您感到特别忧心,于是您对孩子说:“你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的脸都让你给丢尽了。”可儿子的成绩却下滑得更厉害了。

2.3岁的儿子变成了“小霸王”,不让任何人动他的玩具、零食、动画书,您知道这样不好,可是孩子这么小,说大道理他不懂,于是只好吓唬他:“宝宝,将你的东西分一点给大家吧,否则妈妈就不高兴了!”小家伙才不管您高兴不高兴,依然“霸道”。

事实与结果

孩子让家长忧心、烦心的事情不少,如何将忧心话语变通说可是一门学问。因为,说得好能使孩子改变坏习惯,得到好心境;说得不好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甚至变成孩子的“心病”。

●应该这样做

如果孩子成绩下滑了,您应该先分析一下原因,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和孩子交谈,让他明白您的忧心与关心,而不是责骂和训斥。如果是“小霸王”,您可以让他试着和别的小朋友交换玩具、零食,他一旦感触到友谊和分享换来更多的东西和快乐,自然会改掉这个陋习。对于一些不适合直接同孩子当面说的话题,可采取留纸条、写信、向孩子推荐一篇文章、一本好书等方式进行沟通。总之,家长间接式的变通做法,既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孩子也比较容易接受。

谈话方式随孩子成长变化

伴随孩子的成长,家长与孩子之间谈话的内容及交流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从中也可以看到两代人之间心理距离的变化。譬如:

●孩子在襁褓之中,家长不时动情地“自说自话”,心中充满无限怜爱,此时,家长的心态是对孩子无条件地接纳。

到了孩子已能满处乱跑时,大多数家长又要重新回到自己的职场,由于工作、家庭的双重压力,家长便期望孩子能少给自己添些麻烦。在这一阶段,有些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的态度、语气,会因自己情绪的不同而变化:心情好时与孩子讲话较温和;情绪差时,会因一些小事责备、训斥孩子;此阶段家长与孩子交流时,对孩子的接纳程度已不再是百分之百。

●孩子上幼儿园或者学校,家长更多的是关心他学习成绩的好坏,对他接纳的程度也常以成绩为标准。家长最爱问孩子:“有没有听老师的话?”“考试多少分?”“老师喜不喜欢你?” 孩子的学习成绩常是家长态度的晴雨表。家长与孩子的对话,已然是两个成年人的对话方式。

从回顾家长与孩子谈话方式的变化过程,不知您是否悟出了什么?诸多家长与孩子沟通不良的个案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孩子自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在对他说话时,比较多地从“应该对孩子说什么”角度出发,而很少考虑“怎样说孩子才接受”。常常忽视了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知识容量、心理特点、生活经验以及社会背景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并且是处在一个日益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如果家长对孩子说话的内容、方式,不能与孩子的变化相吻合,结果只能是家长的话孩子越来越不听,或者“听不懂”。

孩子在接受教育时是有选择性的,并非所有正确的、应该实施的教育内容都会为他所接受。孩子只接受乐于接受的内容和方式。因此,家长有必要研究怎样同孩子说话。

和孩子沟通的9个秘诀

●把自己也变成孩子,走进他的世界,和他融成一片。因此,家长是否拥有一颗赤子之心,非常重要。

●和孩子密切相处,从他的语言及行为中了解他的想法、喜好和内在需要。

●注意孩子的反应与态度。在和孩子说话时,仔细地把他的话听完,了解他的想法及立场。

●体会孩子的感受。当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与好朋友或心爱的宠物分离时,家长只是一味地告诉他“没关系,坚强一点”,“这没什么好难过的”,会让孩子觉得家长一点都不能体会他的感受。若家长能以同情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孩子,适时地给予亲情慰藉,就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了解孩子的发展,不要尽说些他无法理解的话,或提出他达不到的要求,让他觉得辛苦,压力大。

●认真回答孩子的问话。孩子提出问题时,应先了解其真正含意,并针对孩子的需要做回答。例如孩子问:“妈妈,你要不要去买菜?”这个问题的真正意思可能是:“妈妈,我想跟您一起去买菜。”假如您知道孩子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说:“要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孩子听了必定会很高兴。

●避免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赶快……”“你真傻”,“你太让我失望了”等带有指挥、命令、警告、责备、拒绝等负面意义的语气说话。

●经常变换新鲜的话题,引起孩子的兴趣。例如:“我猜猜看你今天发生了什么事?”“如果有一天,太空人真的来到地球……”等话题,相信会比“今天过得好不好?”“快乐不快乐?”更吸引孩子。

●充实孩子的生活经验。亲子对话的题材,往往来自生活,家长可以带领孩子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如一花一草一木,路上汽车的颜色、造型、品牌,街上行人的穿着打扮、说话内容,百货橱窗……都可以成为谈话的素材。


相关内容

  • 如何更好地达到家校共同纠正幼儿爱拿别人东西的行为
  • 如何更好地达到家校共同纠正幼儿爱拿别人东西的行为 (作者:欣欣) 案例: 我工作单位是一所镇中心的幼儿园,这几年的工作当中,常为个别幼儿爱拿别人的东西所困扰.尤其是学前班的幼儿特别严重.去年,我所任教的学前班中的一名叫冬冬的男孩子,是那种各方面能力较强的孩子,对他我很喜欢,教师的钥匙也让他管.事情是 ...

  • 如何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 如何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一.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8个办法 1.分享 不懂分享的孩子在生活和游戏中都很难找到合适的伙伴.作为家长,首先应在日常生活中作出榜样,并创造机会让孩子尝试一下,同时对孩子的日常行为要给予积极的引导.比如,当孩子和一个小朋友为了某件玩具发生争吵时,你可以启发他自己想办法解决矛盾, ...

  • 如何正确对待学生中出现的问题
  • 如何正确对待学生中出现的问题 盘县红果镇教师:陈勇 论文内容摘要 作为一个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在做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千头万绪,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还要通过教师的教导,使学生成为一个既有丰富知识,又有高尚健全人格的于社会有益的人. 学生中出现的问题非常多,如何正确对待 ...

  • 为什么有的老师教学生棒棒的,可就是教不好自家孩子?
  • 三峡教育网 很多老师的子女都很优秀,但是也有不少老师教学业绩响当当,但遇到自己子女的教育问题却是伤透了脑筋!一些教师家长不解,别人的孩子教得好,自家孩子怎么就教不好?! 对于这个问题,还真是有不少老师反映:"很苦恼啊!" 对此,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校长凌宗伟认为,好教师,首先应 ...

  • 家长如何陪伴孩子
  • 养育孩子,陪伴比什么都重要 有人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但不懂教育的父母却耐心地将孩子一个个地变成庸才才善罢甘休."这句话对我们做父母的来说真的很可怕.对于每一个有个性的孩子来说,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而且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相同,所以我们家长一定要针对孩子的自身情况因材施教,要针 ...

  • 当孩子拿了别人东西 你会保守秘密吗?
  • 关于孩子拿别人东西怎么办这个问题,相信很多爸妈都碰到.但很多爸妈却不知如何来处理这个问题.你会担心孩子走上歪路而严厉呵斥吗?如果孩子告诉你这个秘密了,你会保守吗?当孩子拿别人东西要怎么办? 当孩子拿了别人东西 你会保守秘密吗? 故事回放:飞机模型不见了 4岁的多多,和一群小朋友玩游戏.他很快被小朋友 ...

  • 6岁前必须给孩子立下的规矩
  • 6岁前必须给孩子立下的规矩 阮娇娇 0-6岁的孩子需要建立的6大基本规则: 1. 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2. 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 3. 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4. 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5. 不可以打扰别人. 6. 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

  • [做最好的班主任]--李镇西编辑版
  • 李镇西 做最好的班主任 1. 思想类  班主任工作可以锻炼一个人的组织.协调.应变.沟通能力.  教育,每天都充满悬念.  每个儿童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没有重复,各有特色.  以心灵塑造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  如果你对职业不满意,有两个办法可以选择--要么改变职业,要么改变心态.  班 ...

  • 要让孩子"顺其自然"的成长
  • 要让孩子"顺其自然"的成长 一.什么才是孩子需要的"顺其自然"的成长? 顺其自然,本意为听之任之,不发挥人的积极主动性,纯粹只让其自身发展.引申为:遵循自身的客观规律发展,不添加人为的干扰.在这里提到的"顺其自然",用意绝非是前者的&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