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链分工

加入收藏 获取最新

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贾俐俐

【摘要】: 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中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中国经济的崛起。30年的改革开放谱写了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篇章。经济总量屡创新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对外经济贸易的各项指标更是“一支独秀”,描绘了一个非同寻常的增长和变化历程。加入WTO后中国以特有而持续增长的经济、巨大而无限扩张的市场、低廉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成为发达国家投资的首选。“中国制造”已经在上百个产品领域以世界第一的身份傲视全球。然而在中国经济从总量和对外贸易额上已经成为“经济大国”、“贸易大国”的同时,速度与效益、规模与结构、数量与质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显现。贸易数量和贸易结构发展的“漂亮数据”背后隐藏着三个“逻辑不一致”的有趣现象: 1、中国贸易量的超高速增长与中国本土产业升级的逻辑不一致; 2、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与中国比较优势动态演进的逻辑不一致; 3、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高度化与中国贸易条件变化的逻辑不一致。 不一致的背后,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的贸易顺差,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市场扩张,以劳动密集为主的出口结构以及在国际贸易话语权方面的无力,无不体现出中国外贸“量大力小、量增价减”的现状,体现出“贸易大国”背后“产业国际竞争力相对弱小”的经济发展悖论。 在这种状况下,单从产品是哪国制造或从出口商品中制成品的比例,已经很难判断经济组织所获得的利益。宏观统计数据只能粗略展示全球经济的地区分布,却几乎不能发现全球产业价值链在经济全球化下的真实形态和内部结构,传统贸易理论遭遇挑战。理性的思考发现,经济全球化下,一国产业的发展与国际分工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无论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巨大成就,还是存在的问题,都决定于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形式和贸易发展的模式。因此,关注新的国际分工,引入新的理论框架,解读中国贸易发展的特殊现象,从而实现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成为国际贸易领域乃至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全球价值链分工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领域最引人注目的一种新的概念、方式和机制。它以跨国公司为主导,以生产经营活动的价值链为对象,将生产、销售、研发等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以及它们各自的分环节配置于世界各地任何可以获得最大利润的地方,并伴有中间产品的进口和最终产品出口。这种分工体系,使得一国的竞争优势不再体现在最终产品和某个特定产业上,而是体现在该国在全球化产业价值链中所占据的环节上。因此研究和探讨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特点和规律,对于解读当代国际分工的深化和贸易的扩张,特别是解读当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强大”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相对弱小”的悖论,开辟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新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试图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背景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国际贸易理论、国际分工理论、国际产业转移理论和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演进有机融合,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角度,以中国对外贸易为切入点探讨经济全球化下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发展问题。文章按照以下的研究思路展开: 首先,提出论文研究的问题,对“贸易大国”下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现实考察。主要从对贸易大国的冷静思考入手,通过对中国本土产业发展的总量和结构对比分析、对中国各类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两类代表比较优势典型指数的对比分析、以及对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要素贸易条件的实证分析,得出近年来中国外贸高速发展背后存在的“三个逻辑不一致”现象,并通过分析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评价指标,指出现象背后,中国经济发展的“贸易大国与产业国际竞争力小国”悖论。从而使我们能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中国贸易的发展会出现这种现象?中国贸易发展这种特殊现象与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之间存在什么逻辑关系?为什么传统贸易理论不能对此做出合理有效的解释? 其次,探讨和构建了论文的基本理论框架。在对国际贸易新框架—全球价值链分工发生的背景、内在机理以及经济学意义分析的基础上,从贸易与分工的基础理论支柱—比较优势入手,通过对比较优势内涵的扩大,建立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简单模型,指出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基础是内涵扩大的综合比较优势(成本比较优势+附加值比较优势);接着进一步分析了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贸易利益、结构转化及其贸易发展模式,指出全球价值链分工利益分配不平等的本质;在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基本面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全球价值链分工作用于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传导机制模型,为在开放条件下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奠定了理论基础。 接着,论文把理论与实践结合,把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引入分析视野,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对中国贸易领域的“三个逻辑不一致”现象,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贸易大国与产业国际竞争力小国”悖论进行了分析解读。由此发现,中国贸易量的超高速增长、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主要是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以FDI为主的加工贸易的扩张;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高度化主要是基于全球价值链中“两低一高”(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高新技术产品)产品出口比重的提高。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中国经济发展悖论的直接原因在于以外资企业主导的贸易主体结构和以加工贸易主导的贸易方式。而中国贸易发展表面上似乎矛盾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内在必然性。 然后,论文把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运用于我国,分析了在这一新的分工体系下,中国如何通过重新定位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更好地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以实现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全球价值链分工既为发展中国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创造了难得的发展要素和空间,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风险。克服这些风险取决于发展中东道国在天赋的劳动力优势以外培育其他现代要素优势的速度和能力,更取决于政府和企业对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深刻认识,以及选择何种思路参与国际分工的产业发展选择。所以论文这部分在对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产业国际竞争力升级的新内涵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全球价值链分工下我国产业升级的压力,指出中国产业升级与就业的“两难选择”,基于此提出了我国重新定位全球

价值链分工的基础: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大国优势组合,并分析了重新定位后中国产业发展的格局。 最后,提出了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升级的战略构想—基于价值链整合的产业转移战略。本文认为,全球价值链分工下,我国“贸易大国与竞争力小国”的经济发展悖论,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调整中国外贸发展战略以及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进一步探索变革过程中与全球产业范式相匹配的中国产业发展战略,以推进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产业国际竞争力升级的思路要服从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运作机制,从产业价值链的整合入手,着眼于整个产业附加值的提高,将技术进步、产业融合、要素投入转变相结合。通过产业价值链的延伸与整合,有效地把技术进步,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和充分就业结合起来,使整个产业价值链的附加值最大化,最终实现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价值链整合的产业转移战略包括四个方面内容1、战略核心:通过价值链整合进行价值链创新;2、战略实施的两条路径:基于外向推动的国际制造业集约化承接和国际服务业有序承接的路径;基于自主成长的中国产业适度外移路径和国内产业梯度转移路径;3、战略实施的三个层次:产业价值系统整合、产业价值链内部整合、企业内部价值链整合;4、战略实施的保证:政府主导机制作用下的“有限有为”政府。 总括全文: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是论文研究的主要对象;对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的拓展是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数量和结构方面超高速发展的实证分析而提出的中国经济发展“悖论”(贸易大国与竞争力小国)是论文研究的逻辑起点;对我国各要素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思路选择和我国基于价值链整合的产业转移战略的提出是理论分析及其应用的重要体现;对全球价值链分工下政府的作为以及相关政策问题的剖析是论文研究的进一步延伸。

【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悖论 全球价值链分工 产业国际竞争力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124

【目录】:

 内容摘要4-7 ABSTRACT7-14 第一章 绪论14-28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中国经济发展悖论14-22 一、一个描述:中国外贸大而不强的尴尬14-15 二、中国外贸领域的“三个逻辑不一致”现象15-16 三、中国经济发展悖论:贸易“大”国与产业国际竞争力“小”国16 四、中国经济发展悖论对传统贸易理论的挑战16-19 五、全球价值链分工:解读中国经济发展悖论的新视角19-20 六、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广域视野20-22 第二节 研究的逻辑思路和方法22-24 一、论文研究的逻辑思路22-24 二、论文的研究方法24 第三节 论文的基本框架、创新与不足24-28 一、论文的基本框架24-26 二、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26 三、论文的研究难点和不足26-28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文献综述28-48 第一节 关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的研究综述28-36 一、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界定及相关概念28-31 二、国外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的发展脉络31-34 三、国内对全球价值链分工研究的简要综述34-36 第二节 国际贸易、国际分工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相关性研究综述36-46 一、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概念的界定36-40 二、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的研究回顾40-46

 第三章 贸易大国下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实考察48-84 第一节 贸易大国的确立:中国对外贸易总量增长和结构演进48-54 一、中国对外贸易总量的增长48-50 二、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50-54 第二节“漂亮数字”的背后:“三个逻辑不一致”现象54-77 一、中国贸易量的超速增长与中国本土产业的升级逻辑不一致54-63 二、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与中国比较优势的动态演进逻辑不一致63-68 三、中国外贸规模的超速扩张和结构高度化与中国贸易条件的变动趋势逻辑不一致68-77 第三节 贸易大国背后: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低位徘徊77-83 一、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显示性指标分析78-80 二、WEF 与IMD 对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分析80-81 三、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的总体描述81-83 本章小结83-84 第四章 全球价值链分工:国际贸易分析新框架84-121 第一节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经济学意义84-92 一、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实质:基于价值等级体系的“价值再造”84-87 二、全球价值链分工下国际分工新格局:金字塔型的“三重结构”87-88 三、全球价值链分工对国际贸易的新发展88-92 第二节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决定基础:从传统比较优势到扩大的综合比较优势92-104 一、国内外关于全球价值链分工基础的研究92-93 二、成本价格比较优势与全球价值链分工93-100 三、附加值比较优势与全球价值链分工100-102 四、全球价值链分工决定:成本比较优势与附加值比较优势的统一102-103 五、全球价值链分工下比较优势要素内涵的扩展103-104 第三节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利益分析:从国家比较优势到世界比较优势104-110 一、全球价值链分工下跨国公司利益形成机制105-107 二、全球价值链分工下的利益分配格局:利益分配的不平等107-109 三、全球价值链分工利益分配不平等的理论根源109-110 第四节 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产业国际竞争力传导机制分析110-120 一、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产业国际竞争力外向推动的三条路径111-113 二、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国际产业转移的传导机制分析113-116 三、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两个阶段116-118 四、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产业国际竞争力传导机制模型118-120 本章小结120-121 第五章: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中国经济发展悖论的解读121-146 第一节 全球价值链分工下:FDI 与中国对外贸易121-136 一、FDI 企业对中国外贸的贡献121-127 二、FDI 与中国贸易发展的三个逻辑不一致127-136 第二节 全球价值链分工下:加工贸易与中国对外贸易136-144 一、加工贸易对中国外贸的贡献136-140 二、加工贸易与中国外贸领域的三个逻辑不一致140-144 第三节 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中国经济发展悖论的解读144-145 本章小结145-146

 第一节 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产业国际竞争力升级的新内涵146-150 一、产业国际竞争力升级的不同视角146-149 二、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升级轨迹149-150 第二节 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升级的压力分析150-155 一、比较优势与“贫困化陷阱”150-153 二、后发优势与“就业瓶颈”153-154 三、大国情形与“两难选择”154-155 第三节 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重新定位:基于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大国优势155-166 一、定位原则:单一理论模式向组合理论模式的转变155-156 二、定位原则理论描述: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大国优势156-161 三、重新定位:基于中国现实的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大国优势组合161-165 四、重新定位后未来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格局165-166 本章小结166-168 第七章: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升级的战略构想168-203 第一节 战略基本框架:基于价值链整合的产业转移战略168-171 一、战略的提出:价值链整合与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168 二、战略的内涵:创造价值优势168-171 三、战略体现的原则:基于大国国情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的统一171 第二节 战略实施的主要内容:价值链整合的三个层次171-184 一、宏观:产业价值链的系统整合171-175 二、中观:产业价值链内部的整合175-181 三、微观:企业内部价值链的整合181-184 第三节 战略实施的路径:基于外向推动与自主成长的产业转移184-193 一、外向推动路径:国际制造业的集约型承接和国际现代服务业的有序承接184-188 二、自主成长路径:中国产业的对内梯度转移和对外适度外移188-193 第四节 战略实施的根本保障:政府主导机制下的“有限有为”政府193-201 一、全球价值链分工下:政府主导机制对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战略的重要意义193-194 二、政府主导机制下:政府行为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升级的关键作用194-201 本章小结201-203 结束语203-204

主要参考文献

加入收藏 获取最新

全球价值链分工视角下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殷博乔

【摘要】:20世纪后期,全球经济出现了新特征,以信息产业迅速发展为主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使生产力大幅提高,企业之间的沟通更便捷,社会分工更进一步深入到各个行业。国际经济贸易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合作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国际贸易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各国经济增长,全球化趋势日益显著。全球分工也由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与产品内分工发展,产品链条向全球扩展,利益链条在全球分离,全球价值链分工成为现代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之一。 本文立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信息化、全球化、一体化背景,对全球价值链分工进行研究。指出现代价值链分工是以比较优势、规模经济和专业化经济为基础,以技术进步,运输、信息传递成本大幅降低,制度更加开放为条件的新的国际分工形式。这种分工的协调主要有产业集群协调、模块化协调、标准化协调、外包和网络化协调的方式,价值链的利益分配向附加值高、具有垄断特性的价值链高端倾斜,其影响利益分配的主要控制因素有资源、技术和能力。可以看出,全球价值链分工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的生产方式,其主要目的是发达国家通过强大的竞争优势,获得超额利润。 本文认为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获得的利益,是充分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促进了经济总量增长,但也面临着被锁定在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的比

较优势陷阱,并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面临的困境。通过文章的实证研究,证实了中国当前仍然处于全球价值链分工低端水平,在人力资本、基础设施支持、经济制度的自由程度等方面与世界经济主要国家的平均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距。 本文基于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实证分析,提出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培养大型企业集团;有效吸引国外投资,转化国际先进技术;支持重点产业发展,优化配套服务体系。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分工 利益分配不平等 价值链水平 产业结构优化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121.3;F224

【目录】:

 

 摘要3-4 Abstract4-6 目录6-9 第一章 绪论9-14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9-10 1.1.1 研究背景9 1.1.2 研究意义9-10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10-11 1.2.1 研究思路10 1.2.2 研究方法10-11 1.3 论文结构框架11-13 1.4 论文创新13-14 第二章 关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研究成果综述14-20 2.1 全球价值链分工概念界定14-15 2.2 价值链分工理论的发展15-17 2.2.1 分工理论的发展15-16 2.2.2 价值链分工的发展16-17 2.3 价值链分工的驱动机制17 2.4 价值链分工的利益分配17-20 第三章 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分析20-36 3.1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概念20-21 3.2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形成分析21-25 3.2.1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基础21-24 3.2.2 全球价值链分工强度的决定因素24-25 3.3 价值链分工利益分配不平等25-32 3.3.1 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价格倾斜26-27 3.3.2 大型跨国公司在价值链当中获得垄断利益27-30 3.3.3 价值链争夺的关键要素30-32 3.4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组织协调形式32-36 第四章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背景及现状36-48 4.1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国际背景36-41 4.1.1 产生背景36-37 4.1.2 现实条件37-39 4.1.3 部门表现39-41

较优势陷阱,并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面临的困境。通过文章的实证研究,证实了中国当前仍然处于全球价值链分工低端水平,在人力资本、基础设施支持、经济制度的自由程度等方面与世界经济主要国家的平均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距。 本文基于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实证分析,提出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培养大型企业集团;有效吸引国外投资,转化国际先进技术;支持重点产业发展,优化配套服务体系。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分工 利益分配不平等 价值链水平 产业结构优化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121.3;F224

【目录】:

 

 摘要3-4 Abstract4-6 目录6-9 第一章 绪论9-14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9-10 1.1.1 研究背景9 1.1.2 研究意义9-10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10-11 1.2.1 研究思路10 1.2.2 研究方法10-11 1.3 论文结构框架11-13 1.4 论文创新13-14 第二章 关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研究成果综述14-20 2.1 全球价值链分工概念界定14-15 2.2 价值链分工理论的发展15-17 2.2.1 分工理论的发展15-16 2.2.2 价值链分工的发展16-17 2.3 价值链分工的驱动机制17 2.4 价值链分工的利益分配17-20 第三章 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分析20-36 3.1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概念20-21 3.2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形成分析21-25 3.2.1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基础21-24 3.2.2 全球价值链分工强度的决定因素24-25 3.3 价值链分工利益分配不平等25-32 3.3.1 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价格倾斜26-27 3.3.2 大型跨国公司在价值链当中获得垄断利益27-30 3.3.3 价值链争夺的关键要素30-32 3.4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组织协调形式32-36 第四章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背景及现状36-48 4.1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国际背景36-41 4.1.1 产生背景36-37 4.1.2 现实条件37-39 4.1.3 部门表现39-41

 4.2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现状分析41-48 4.2.1 经济总量增加41-43 4.2.2 落入比较优势陷阱43-45 4.2.3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面临的困境45-48 第五章 中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实证分析48-59 5.1 计量模型的选择48-51 5.1.1 价值链位置计量模型48-49 5.1.2 价值链提升的影响因素模型49-51 5.2 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的实证分析51-59 5.2.1 中国的价值链地位51-53 5.2.2 价值链水平影响因素计量结果及分析53-57 5.2.3 中国与G20各因素平均水平的比较57-59 第六章 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的对策建议59-64 6.1 中国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59-60 6.1.1 中国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是必然59 6.1.2 中国处于价值链低端定位的不可持续性59-60 6.2 优化我国产业结构提升价值链的具体措施60-64 6.2.1 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培养大型企业集团60-61 6.2.2 有效吸引国外投资,转化国际先进技术61-62 6.2.3 支持重点产业发展,优化配套服务体系62-64 结论64-66 参考文献66-70 附录70-7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72-73 致谢

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中国产业升级战略

■专家建言■于媛媛 孙文远

2007年01月04日11:44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我国某些产业虽然在规模和成本上有一定优势,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但总体仍处于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环节。因此,我国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企业战略以及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以推进产业升级,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位置,进一步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为国家谋取更大的战略利益。产业升级的实现取决于企业层次的个体努力、产业层次的集体行动以及政府产业政策的支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制造业生产体系在全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垂直分离和再构,出现了

大量的中间产品,使得国际分工出现了巨大变化。其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垂直专业化分工,即全球价值链分工,表现为劳动密集型工序或劳动密集型零部件生产,与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工序或零部件的生产之间的分工,甚至是设计与制造的分工,并且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这种分工活动中。分工的细化导致了国与国之间的比较优势更多地体现为全球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环节的优势,而非传统的最终产品优势。也有学者使用生产过程的片断化,外包,多阶段生产,生产的非地方化,垂直专业化分工,要素分工和产品内分工等概念表示这一新的分工形式。

全球价值链分工呈现若干新特征:(1)使得国际劳动分工呈现不平衡发展趋势。全球价值链分工在纵向上分离出不同的层次。一方面,它使处在分工的较低层次上的劳动的横向差别减少,资产专用性弱化为通用性。这个层次的国际分工“进入壁垒”很低,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另一方面,它又使得处在较高层次的劳动差别扩大,并日益专门化,专业化知识在分工中的重要性日益显著。这个层次的国际分工“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都较高,其参与者不仅以劳动,而且以专业化知识和专用性资产参与国际分配。(2)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和功能分散于各国(地)以充分利用各国(地)的比较优势。现代通讯和管理技术使分散的各个阶段和功能保持联系以确保整体效率。(3)跨国公司成为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主导力量。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实质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整合。(4)比较优势与规模经济的存在是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源泉、技术进步所导致的交易成本的降低是全球价值链分工得以开展的前提条件。(5)贸易自由化和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是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制度保证。过去几十年间,通过不同途径推进的贸易自由化改革,使发达国家制成品的平均关税水平从40%左右下降到目前约3%-4%,大大降低了全球价值链分工跨境交易成本,推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

在这种新的经济模式中,产业升级成为各国重点关注的研究课题。同样对于加入WTO后的中国企业来说,更是如此。我国某些产业虽然在规模和成本上有一定优势,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但总体仍处于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环节。因此,我国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企业战略以及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以推进产业升级,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位置,进一步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为国家谋取更大的战略利益。产业升级的实现取决于企业层次的个体努力、产业层次的集体行动以及政府产业政策的支持。

微观层次:企业个体努力

企业自生能力和核心能力建设的加强有助于其融入价值链获得产业升级。如果没有制造商在设备、组织安排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投资,任何实质性的升级都是不可能的。

不同行业的企业要根据企业的自生能力和核心能力选取不同的切入点和产业升级途径。如一些传统的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信息比较容易通过一些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加以传递,企业可以利用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和一定的产业基础,通过来料加工等形式,依托于一些高价值的品牌和竞争力强的跨国公司,进入全球价值链的上游生产环节,并在该价值链中的主导者支持下实现产品升级和过程升级;对于汽车等技术密集型产业,企业进入全球价值链时,面临的壁垒主要是技术壁垒,但其优势在于拥有国内市场营销网络,因此可以选择下游环节进入全球价值链,如作为二级零配件制造商,向国内市场提供零配件;或者作为售后服务经销商,逐步在产品本土化服务、零配件制造等方面形成比较优势,进而在全球价值链中形成竞争优势。而对于一些有可能形成自己特定专有技术甚至成为行业标准的企业来说,则直接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升级来达到进入全球价值链的战略环节来获取超额利润。

中观层次:产业层次的集体行动

产业内的企业集体(产业集群)努力有助于产业的整体升级。我国一些制造业已经具备了快速结合提供产品和相关服务的能力,从而能够与国外厂商以及上下游厂商建立更加平衡的关系。通过产业层次的集体行动提升本产业在整个全球价值链分工环节中的战略地位及获得更多附加价值的能力。产业内企业的集体行动,将有助于发挥各自的优势,增强创新能力,积极地寻找各自的全球细分市场机会,争取国内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定位多元化,变国内“诸侯混战”的“同质竞争”为“异质互补”,实现集群的持续升级。同时,我国产业集群更应该重视加强与全球其他经济行为主体的对话,积极地参与国际产业制度、产业标准的建设,为我国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和实现持续升级,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竞争环境。

如中国企业在中国科学家们牵头制定了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AVS(Audio Video coding Standard)的基础上,成立了AVS产业联盟,这是中国成立的第一个音视频产业联盟。AVS产业联盟由TCL、创维、华为、海信、浪潮、长虹、上广电、中兴通讯等十二家企业(单位)自愿联合发起成立。AVS是数字电视、高清晰度视盘、流媒体和多媒体等数字音视频产业的共性基础,国际标准组织和一些跨国公司都在纷纷制定新一代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和标准。我国提出的AVS由国家信息产业部于2002年批准成立,是一整套包含系统、视频、音频、数字版权管理在内的完整标准体系。AVS编码效率比传统的MPEG-2国际标准提高了一倍,代表了当前的国际先进水平。AVS产业联盟抓住了标准换代的机遇,通过协同创新,形成联盟企事业单位的优势资源互补,提高联盟成员在相关产品上的核心竞争力,建立AVS的数字音视频产业链,促进联盟成员的自身发展,形成国内最强、国际领先的数字音视频产业群,促进了数字音视频相关产业的繁荣和快速发展。另外,国内几大信息产业标准组织——闪联、BMF-T、EVD标准工作组分别与AVS签署合作协议,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使得我国信息产业的几大主要标准打破了相互独立的局面,联盟制定出我国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音视频产业“中国标准”。这意味着十年内我国企业将可节省购买外

国标准所需的10亿美元专利费。

这种产业内企业的集体行动,对于我国产业集群的升级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我国产业集群在嵌入全球产品内分工价值链过程中与各种壁垒寒流不期而遇的时期,发达国家集群利用技术优势、利用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优势地位,制定各种利于发达国家集群的标准、规范、惯例等,形成各种壁垒,这些壁垒不仅使我国许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努力大打折扣,甚至丧失已有的国际市场。这种产业内部企业的协同能力以及企业间的合作与集体行动将超越各种各样的贸易壁垒,有利于我国产业进入到价值链的战略环节。

宏观层次:政府产业政策的支持

从宏观角度来看,政府的产业政策是本国企业升级的重要推动力。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提升我国企业和产业可持续竞争力的支持性政策是多方面的,但应以掌握核心技术为轴心而展开。政府可通过政策引导、扶持相关产业内领先企业制定技术标准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并力争使更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在成为全球标准的协调中发挥重要作用。如2006年1月,财政部、国家发改委、信息产业部就联合下文,要求在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的政府采购中,包括电脑、打印机等产品,均必须优先考虑符合WAPI的产品,以支持国产标准。WAPI曾被定为国家强制性标准,触动了美国Wi-Fi阵营利益,而Wi-Fi旗下领头企业英特尔宣布不支持WAPI。于是从迅驰支持厂商到美国国务卿赖斯对中国强制执行无线局域网新的国家标准提出了质疑,声称上述举措违反了入世承诺,险些引发中美贸易争端。在权衡国际贸易大局后,我国延迟WAPI的实施,一度使得WAPI市场发展陷入停滞。在WAPI成为“国际标准”之路上受挫后,我国政府重新显示出对WAPI强硬的支持。2006年3月8日,由发改委、信息产业部及科技部牵头的WAPI产业联盟正式在北京成立,首批成员共有22家企业,包括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网通、方正、联想、华为、海尔、海信、大唐等实力企业,成立联盟的目的是推进WAPI标准的产业化进程。这种政府产业政策的支持将极大地鼓励本国企业去进行技术创新,从而促进本国的产业升级。另外,从整个社会层面来看,政府、产业与企业间的互动对于一国产业升级也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制度、文化建设是产业实现升级的依托和内生要素。

最后,需要强调一点,全球价值链是连续动态变化的,因此,我国产业集群应不断挖掘自身内生因素,利用集群的自增强效应、积累效应,以主动的方式不断改变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组织,保持和强化集群在“战略性环节”的竞争优势,提高集群所在价值环节的进入壁垒,最终通过不断地调整嵌入价值链的方式,促进集群实现持续升级。

加入收藏 获取最新

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贾俐俐

【摘要】: 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中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中国经济的崛起。30年的改革开放谱写了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篇章。经济总量屡创新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对外经济贸易的各项指标更是“一支独秀”,描绘了一个非同寻常的增长和变化历程。加入WTO后中国以特有而持续增长的经济、巨大而无限扩张的市场、低廉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成为发达国家投资的首选。“中国制造”已经在上百个产品领域以世界第一的身份傲视全球。然而在中国经济从总量和对外贸易额上已经成为“经济大国”、“贸易大国”的同时,速度与效益、规模与结构、数量与质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显现。贸易数量和贸易结构发展的“漂亮数据”背后隐藏着三个“逻辑不一致”的有趣现象: 1、中国贸易量的超高速增长与中国本土产业升级的逻辑不一致; 2、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与中国比较优势动态演进的逻辑不一致; 3、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高度化与中国贸易条件变化的逻辑不一致。 不一致的背后,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的贸易顺差,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市场扩张,以劳动密集为主的出口结构以及在国际贸易话语权方面的无力,无不体现出中国外贸“量大力小、量增价减”的现状,体现出“贸易大国”背后“产业国际竞争力相对弱小”的经济发展悖论。 在这种状况下,单从产品是哪国制造或从出口商品中制成品的比例,已经很难判断经济组织所获得的利益。宏观统计数据只能粗略展示全球经济的地区分布,却几乎不能发现全球产业价值链在经济全球化下的真实形态和内部结构,传统贸易理论遭遇挑战。理性的思考发现,经济全球化下,一国产业的发展与国际分工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无论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巨大成就,还是存在的问题,都决定于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形式和贸易发展的模式。因此,关注新的国际分工,引入新的理论框架,解读中国贸易发展的特殊现象,从而实现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成为国际贸易领域乃至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全球价值链分工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领域最引人注目的一种新的概念、方式和机制。它以跨国公司为主导,以生产经营活动的价值链为对象,将生产、销售、研发等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以及它们各自的分环节配置于世界各地任何可以获得最大利润的地方,并伴有中间产品的进口和最终产品出口。这种分工体系,使得一国的竞争优势不再体现在最终产品和某个特定产业上,而是体现在该国在全球化产业价值链中所占据的环节上。因此研究和探讨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特点和规律,对于解读当代国际分工的深化和贸易的扩张,特别是解读当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强大”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相对弱小”的悖论,开辟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新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试图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背景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国际贸易理论、国际分工理论、国际产业转移理论和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演进有机融合,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角度,以中国对外贸易为切入点探讨经济全球化下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发展问题。文章按照以下的研究思路展开: 首先,提出论文研究的问题,对“贸易大国”下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现实考察。主要从对贸易大国的冷静思考入手,通过对中国本土产业发展的总量和结构对比分析、对中国各类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两类代表比较优势典型指数的对比分析、以及对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要素贸易条件的实证分析,得出近年来中国外贸高速发展背后存在的“三个逻辑不一致”现象,并通过分析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评价指标,指出现象背后,中国经济发展的“贸易大国与产业国际竞争力小国”悖论。从而使我们能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中国贸易的发展会出现这种现象?中国贸易发展这种特殊现象与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之间存在什么逻辑关系?为什么传统贸易理论不能对此做出合理有效的解释? 其次,探讨和构建了论文的基本理论框架。在对国际贸易新框架—全球价值链分工发生的背景、内在机理以及经济学意义分析的基础上,从贸易与分工的基础理论支柱—比较优势入手,通过对比较优势内涵的扩大,建立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简单模型,指出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基础是内涵扩大的综合比较优势(成本比较优势+附加值比较优势);接着进一步分析了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贸易利益、结构转化及其贸易发展模式,指出全球价值链分工利益分配不平等的本质;在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基本面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全球价值链分工作用于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传导机制模型,为在开放条件下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奠定了理论基础。 接着,论文把理论与实践结合,把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引入分析视野,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对中国贸易领域的“三个逻辑不一致”现象,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贸易大国与产业国际竞争力小国”悖论进行了分析解读。由此发现,中国贸易量的超高速增长、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主要是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以FDI为主的加工贸易的扩张;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高度化主要是基于全球价值链中“两低一高”(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高新技术产品)产品出口比重的提高。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中国经济发展悖论的直接原因在于以外资企业主导的贸易主体结构和以加工贸易主导的贸易方式。而中国贸易发展表面上似乎矛盾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内在必然性。 然后,论文把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运用于我国,分析了在这一新的分工体系下,中国如何通过重新定位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更好地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以实现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全球价值链分工既为发展中国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创造了难得的发展要素和空间,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风险。克服这些风险取决于发展中东道国在天赋的劳动力优势以外培育其他现代要素优势的速度和能力,更取决于政府和企业对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深刻认识,以及选择何种思路参与国际分工的产业发展选择。所以论文这部分在对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产业国际竞争力升级的新内涵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全球价值链分工下我国产业升级的压力,指出中国产业升级与就业的“两难选择”,基于此提出了我国重新定位全球

价值链分工的基础: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大国优势组合,并分析了重新定位后中国产业发展的格局。 最后,提出了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升级的战略构想—基于价值链整合的产业转移战略。本文认为,全球价值链分工下,我国“贸易大国与竞争力小国”的经济发展悖论,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调整中国外贸发展战略以及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进一步探索变革过程中与全球产业范式相匹配的中国产业发展战略,以推进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产业国际竞争力升级的思路要服从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运作机制,从产业价值链的整合入手,着眼于整个产业附加值的提高,将技术进步、产业融合、要素投入转变相结合。通过产业价值链的延伸与整合,有效地把技术进步,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和充分就业结合起来,使整个产业价值链的附加值最大化,最终实现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价值链整合的产业转移战略包括四个方面内容1、战略核心:通过价值链整合进行价值链创新;2、战略实施的两条路径:基于外向推动的国际制造业集约化承接和国际服务业有序承接的路径;基于自主成长的中国产业适度外移路径和国内产业梯度转移路径;3、战略实施的三个层次:产业价值系统整合、产业价值链内部整合、企业内部价值链整合;4、战略实施的保证:政府主导机制作用下的“有限有为”政府。 总括全文: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是论文研究的主要对象;对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的拓展是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数量和结构方面超高速发展的实证分析而提出的中国经济发展“悖论”(贸易大国与竞争力小国)是论文研究的逻辑起点;对我国各要素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思路选择和我国基于价值链整合的产业转移战略的提出是理论分析及其应用的重要体现;对全球价值链分工下政府的作为以及相关政策问题的剖析是论文研究的进一步延伸。

【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悖论 全球价值链分工 产业国际竞争力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124

【目录】:

 内容摘要4-7 ABSTRACT7-14 第一章 绪论14-28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中国经济发展悖论14-22 一、一个描述:中国外贸大而不强的尴尬14-15 二、中国外贸领域的“三个逻辑不一致”现象15-16 三、中国经济发展悖论:贸易“大”国与产业国际竞争力“小”国16 四、中国经济发展悖论对传统贸易理论的挑战16-19 五、全球价值链分工:解读中国经济发展悖论的新视角19-20 六、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广域视野20-22 第二节 研究的逻辑思路和方法22-24 一、论文研究的逻辑思路22-24 二、论文的研究方法24 第三节 论文的基本框架、创新与不足24-28 一、论文的基本框架24-26 二、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26 三、论文的研究难点和不足26-28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文献综述28-48 第一节 关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的研究综述28-36 一、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界定及相关概念28-31 二、国外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的发展脉络31-34 三、国内对全球价值链分工研究的简要综述34-36 第二节 国际贸易、国际分工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相关性研究综述36-46 一、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概念的界定36-40 二、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的研究回顾40-46

 第三章 贸易大国下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实考察48-84 第一节 贸易大国的确立:中国对外贸易总量增长和结构演进48-54 一、中国对外贸易总量的增长48-50 二、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50-54 第二节“漂亮数字”的背后:“三个逻辑不一致”现象54-77 一、中国贸易量的超速增长与中国本土产业的升级逻辑不一致54-63 二、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与中国比较优势的动态演进逻辑不一致63-68 三、中国外贸规模的超速扩张和结构高度化与中国贸易条件的变动趋势逻辑不一致68-77 第三节 贸易大国背后: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低位徘徊77-83 一、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显示性指标分析78-80 二、WEF 与IMD 对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分析80-81 三、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的总体描述81-83 本章小结83-84 第四章 全球价值链分工:国际贸易分析新框架84-121 第一节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经济学意义84-92 一、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实质:基于价值等级体系的“价值再造”84-87 二、全球价值链分工下国际分工新格局:金字塔型的“三重结构”87-88 三、全球价值链分工对国际贸易的新发展88-92 第二节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决定基础:从传统比较优势到扩大的综合比较优势92-104 一、国内外关于全球价值链分工基础的研究92-93 二、成本价格比较优势与全球价值链分工93-100 三、附加值比较优势与全球价值链分工100-102 四、全球价值链分工决定:成本比较优势与附加值比较优势的统一102-103 五、全球价值链分工下比较优势要素内涵的扩展103-104 第三节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利益分析:从国家比较优势到世界比较优势104-110 一、全球价值链分工下跨国公司利益形成机制105-107 二、全球价值链分工下的利益分配格局:利益分配的不平等107-109 三、全球价值链分工利益分配不平等的理论根源109-110 第四节 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产业国际竞争力传导机制分析110-120 一、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产业国际竞争力外向推动的三条路径111-113 二、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国际产业转移的传导机制分析113-116 三、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两个阶段116-118 四、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产业国际竞争力传导机制模型118-120 本章小结120-121 第五章: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中国经济发展悖论的解读121-146 第一节 全球价值链分工下:FDI 与中国对外贸易121-136 一、FDI 企业对中国外贸的贡献121-127 二、FDI 与中国贸易发展的三个逻辑不一致127-136 第二节 全球价值链分工下:加工贸易与中国对外贸易136-144 一、加工贸易对中国外贸的贡献136-140 二、加工贸易与中国外贸领域的三个逻辑不一致140-144 第三节 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中国经济发展悖论的解读144-145 本章小结145-146

 第一节 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产业国际竞争力升级的新内涵146-150 一、产业国际竞争力升级的不同视角146-149 二、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升级轨迹149-150 第二节 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升级的压力分析150-155 一、比较优势与“贫困化陷阱”150-153 二、后发优势与“就业瓶颈”153-154 三、大国情形与“两难选择”154-155 第三节 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重新定位:基于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大国优势155-166 一、定位原则:单一理论模式向组合理论模式的转变155-156 二、定位原则理论描述: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大国优势156-161 三、重新定位:基于中国现实的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大国优势组合161-165 四、重新定位后未来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格局165-166 本章小结166-168 第七章: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升级的战略构想168-203 第一节 战略基本框架:基于价值链整合的产业转移战略168-171 一、战略的提出:价值链整合与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168 二、战略的内涵:创造价值优势168-171 三、战略体现的原则:基于大国国情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的统一171 第二节 战略实施的主要内容:价值链整合的三个层次171-184 一、宏观:产业价值链的系统整合171-175 二、中观:产业价值链内部的整合175-181 三、微观:企业内部价值链的整合181-184 第三节 战略实施的路径:基于外向推动与自主成长的产业转移184-193 一、外向推动路径:国际制造业的集约型承接和国际现代服务业的有序承接184-188 二、自主成长路径:中国产业的对内梯度转移和对外适度外移188-193 第四节 战略实施的根本保障:政府主导机制下的“有限有为”政府193-201 一、全球价值链分工下:政府主导机制对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战略的重要意义193-194 二、政府主导机制下:政府行为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升级的关键作用194-201 本章小结201-203 结束语203-204

主要参考文献

加入收藏 获取最新

全球价值链分工视角下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殷博乔

【摘要】:20世纪后期,全球经济出现了新特征,以信息产业迅速发展为主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使生产力大幅提高,企业之间的沟通更便捷,社会分工更进一步深入到各个行业。国际经济贸易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合作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国际贸易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各国经济增长,全球化趋势日益显著。全球分工也由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与产品内分工发展,产品链条向全球扩展,利益链条在全球分离,全球价值链分工成为现代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之一。 本文立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信息化、全球化、一体化背景,对全球价值链分工进行研究。指出现代价值链分工是以比较优势、规模经济和专业化经济为基础,以技术进步,运输、信息传递成本大幅降低,制度更加开放为条件的新的国际分工形式。这种分工的协调主要有产业集群协调、模块化协调、标准化协调、外包和网络化协调的方式,价值链的利益分配向附加值高、具有垄断特性的价值链高端倾斜,其影响利益分配的主要控制因素有资源、技术和能力。可以看出,全球价值链分工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的生产方式,其主要目的是发达国家通过强大的竞争优势,获得超额利润。 本文认为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获得的利益,是充分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促进了经济总量增长,但也面临着被锁定在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的比

较优势陷阱,并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面临的困境。通过文章的实证研究,证实了中国当前仍然处于全球价值链分工低端水平,在人力资本、基础设施支持、经济制度的自由程度等方面与世界经济主要国家的平均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距。 本文基于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实证分析,提出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培养大型企业集团;有效吸引国外投资,转化国际先进技术;支持重点产业发展,优化配套服务体系。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分工 利益分配不平等 价值链水平 产业结构优化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121.3;F224

【目录】:

 

 摘要3-4 Abstract4-6 目录6-9 第一章 绪论9-14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9-10 1.1.1 研究背景9 1.1.2 研究意义9-10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10-11 1.2.1 研究思路10 1.2.2 研究方法10-11 1.3 论文结构框架11-13 1.4 论文创新13-14 第二章 关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研究成果综述14-20 2.1 全球价值链分工概念界定14-15 2.2 价值链分工理论的发展15-17 2.2.1 分工理论的发展15-16 2.2.2 价值链分工的发展16-17 2.3 价值链分工的驱动机制17 2.4 价值链分工的利益分配17-20 第三章 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分析20-36 3.1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概念20-21 3.2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形成分析21-25 3.2.1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基础21-24 3.2.2 全球价值链分工强度的决定因素24-25 3.3 价值链分工利益分配不平等25-32 3.3.1 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价格倾斜26-27 3.3.2 大型跨国公司在价值链当中获得垄断利益27-30 3.3.3 价值链争夺的关键要素30-32 3.4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组织协调形式32-36 第四章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背景及现状36-48 4.1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国际背景36-41 4.1.1 产生背景36-37 4.1.2 现实条件37-39 4.1.3 部门表现39-41

较优势陷阱,并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面临的困境。通过文章的实证研究,证实了中国当前仍然处于全球价值链分工低端水平,在人力资本、基础设施支持、经济制度的自由程度等方面与世界经济主要国家的平均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距。 本文基于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实证分析,提出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培养大型企业集团;有效吸引国外投资,转化国际先进技术;支持重点产业发展,优化配套服务体系。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分工 利益分配不平等 价值链水平 产业结构优化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121.3;F224

【目录】:

 

 摘要3-4 Abstract4-6 目录6-9 第一章 绪论9-14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9-10 1.1.1 研究背景9 1.1.2 研究意义9-10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10-11 1.2.1 研究思路10 1.2.2 研究方法10-11 1.3 论文结构框架11-13 1.4 论文创新13-14 第二章 关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研究成果综述14-20 2.1 全球价值链分工概念界定14-15 2.2 价值链分工理论的发展15-17 2.2.1 分工理论的发展15-16 2.2.2 价值链分工的发展16-17 2.3 价值链分工的驱动机制17 2.4 价值链分工的利益分配17-20 第三章 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分析20-36 3.1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概念20-21 3.2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形成分析21-25 3.2.1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基础21-24 3.2.2 全球价值链分工强度的决定因素24-25 3.3 价值链分工利益分配不平等25-32 3.3.1 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价格倾斜26-27 3.3.2 大型跨国公司在价值链当中获得垄断利益27-30 3.3.3 价值链争夺的关键要素30-32 3.4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组织协调形式32-36 第四章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背景及现状36-48 4.1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国际背景36-41 4.1.1 产生背景36-37 4.1.2 现实条件37-39 4.1.3 部门表现39-41

 4.2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现状分析41-48 4.2.1 经济总量增加41-43 4.2.2 落入比较优势陷阱43-45 4.2.3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面临的困境45-48 第五章 中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实证分析48-59 5.1 计量模型的选择48-51 5.1.1 价值链位置计量模型48-49 5.1.2 价值链提升的影响因素模型49-51 5.2 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的实证分析51-59 5.2.1 中国的价值链地位51-53 5.2.2 价值链水平影响因素计量结果及分析53-57 5.2.3 中国与G20各因素平均水平的比较57-59 第六章 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的对策建议59-64 6.1 中国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59-60 6.1.1 中国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是必然59 6.1.2 中国处于价值链低端定位的不可持续性59-60 6.2 优化我国产业结构提升价值链的具体措施60-64 6.2.1 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培养大型企业集团60-61 6.2.2 有效吸引国外投资,转化国际先进技术61-62 6.2.3 支持重点产业发展,优化配套服务体系62-64 结论64-66 参考文献66-70 附录70-7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72-73 致谢

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中国产业升级战略

■专家建言■于媛媛 孙文远

2007年01月04日11:44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我国某些产业虽然在规模和成本上有一定优势,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但总体仍处于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环节。因此,我国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企业战略以及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以推进产业升级,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位置,进一步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为国家谋取更大的战略利益。产业升级的实现取决于企业层次的个体努力、产业层次的集体行动以及政府产业政策的支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制造业生产体系在全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垂直分离和再构,出现了

大量的中间产品,使得国际分工出现了巨大变化。其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垂直专业化分工,即全球价值链分工,表现为劳动密集型工序或劳动密集型零部件生产,与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工序或零部件的生产之间的分工,甚至是设计与制造的分工,并且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这种分工活动中。分工的细化导致了国与国之间的比较优势更多地体现为全球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环节的优势,而非传统的最终产品优势。也有学者使用生产过程的片断化,外包,多阶段生产,生产的非地方化,垂直专业化分工,要素分工和产品内分工等概念表示这一新的分工形式。

全球价值链分工呈现若干新特征:(1)使得国际劳动分工呈现不平衡发展趋势。全球价值链分工在纵向上分离出不同的层次。一方面,它使处在分工的较低层次上的劳动的横向差别减少,资产专用性弱化为通用性。这个层次的国际分工“进入壁垒”很低,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另一方面,它又使得处在较高层次的劳动差别扩大,并日益专门化,专业化知识在分工中的重要性日益显著。这个层次的国际分工“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都较高,其参与者不仅以劳动,而且以专业化知识和专用性资产参与国际分配。(2)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和功能分散于各国(地)以充分利用各国(地)的比较优势。现代通讯和管理技术使分散的各个阶段和功能保持联系以确保整体效率。(3)跨国公司成为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主导力量。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实质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整合。(4)比较优势与规模经济的存在是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源泉、技术进步所导致的交易成本的降低是全球价值链分工得以开展的前提条件。(5)贸易自由化和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是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制度保证。过去几十年间,通过不同途径推进的贸易自由化改革,使发达国家制成品的平均关税水平从40%左右下降到目前约3%-4%,大大降低了全球价值链分工跨境交易成本,推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

在这种新的经济模式中,产业升级成为各国重点关注的研究课题。同样对于加入WTO后的中国企业来说,更是如此。我国某些产业虽然在规模和成本上有一定优势,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但总体仍处于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环节。因此,我国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企业战略以及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以推进产业升级,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位置,进一步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为国家谋取更大的战略利益。产业升级的实现取决于企业层次的个体努力、产业层次的集体行动以及政府产业政策的支持。

微观层次:企业个体努力

企业自生能力和核心能力建设的加强有助于其融入价值链获得产业升级。如果没有制造商在设备、组织安排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投资,任何实质性的升级都是不可能的。

不同行业的企业要根据企业的自生能力和核心能力选取不同的切入点和产业升级途径。如一些传统的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信息比较容易通过一些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加以传递,企业可以利用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和一定的产业基础,通过来料加工等形式,依托于一些高价值的品牌和竞争力强的跨国公司,进入全球价值链的上游生产环节,并在该价值链中的主导者支持下实现产品升级和过程升级;对于汽车等技术密集型产业,企业进入全球价值链时,面临的壁垒主要是技术壁垒,但其优势在于拥有国内市场营销网络,因此可以选择下游环节进入全球价值链,如作为二级零配件制造商,向国内市场提供零配件;或者作为售后服务经销商,逐步在产品本土化服务、零配件制造等方面形成比较优势,进而在全球价值链中形成竞争优势。而对于一些有可能形成自己特定专有技术甚至成为行业标准的企业来说,则直接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升级来达到进入全球价值链的战略环节来获取超额利润。

中观层次:产业层次的集体行动

产业内的企业集体(产业集群)努力有助于产业的整体升级。我国一些制造业已经具备了快速结合提供产品和相关服务的能力,从而能够与国外厂商以及上下游厂商建立更加平衡的关系。通过产业层次的集体行动提升本产业在整个全球价值链分工环节中的战略地位及获得更多附加价值的能力。产业内企业的集体行动,将有助于发挥各自的优势,增强创新能力,积极地寻找各自的全球细分市场机会,争取国内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定位多元化,变国内“诸侯混战”的“同质竞争”为“异质互补”,实现集群的持续升级。同时,我国产业集群更应该重视加强与全球其他经济行为主体的对话,积极地参与国际产业制度、产业标准的建设,为我国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和实现持续升级,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竞争环境。

如中国企业在中国科学家们牵头制定了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AVS(Audio Video coding Standard)的基础上,成立了AVS产业联盟,这是中国成立的第一个音视频产业联盟。AVS产业联盟由TCL、创维、华为、海信、浪潮、长虹、上广电、中兴通讯等十二家企业(单位)自愿联合发起成立。AVS是数字电视、高清晰度视盘、流媒体和多媒体等数字音视频产业的共性基础,国际标准组织和一些跨国公司都在纷纷制定新一代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和标准。我国提出的AVS由国家信息产业部于2002年批准成立,是一整套包含系统、视频、音频、数字版权管理在内的完整标准体系。AVS编码效率比传统的MPEG-2国际标准提高了一倍,代表了当前的国际先进水平。AVS产业联盟抓住了标准换代的机遇,通过协同创新,形成联盟企事业单位的优势资源互补,提高联盟成员在相关产品上的核心竞争力,建立AVS的数字音视频产业链,促进联盟成员的自身发展,形成国内最强、国际领先的数字音视频产业群,促进了数字音视频相关产业的繁荣和快速发展。另外,国内几大信息产业标准组织——闪联、BMF-T、EVD标准工作组分别与AVS签署合作协议,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使得我国信息产业的几大主要标准打破了相互独立的局面,联盟制定出我国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音视频产业“中国标准”。这意味着十年内我国企业将可节省购买外

国标准所需的10亿美元专利费。

这种产业内企业的集体行动,对于我国产业集群的升级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我国产业集群在嵌入全球产品内分工价值链过程中与各种壁垒寒流不期而遇的时期,发达国家集群利用技术优势、利用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优势地位,制定各种利于发达国家集群的标准、规范、惯例等,形成各种壁垒,这些壁垒不仅使我国许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努力大打折扣,甚至丧失已有的国际市场。这种产业内部企业的协同能力以及企业间的合作与集体行动将超越各种各样的贸易壁垒,有利于我国产业进入到价值链的战略环节。

宏观层次:政府产业政策的支持

从宏观角度来看,政府的产业政策是本国企业升级的重要推动力。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提升我国企业和产业可持续竞争力的支持性政策是多方面的,但应以掌握核心技术为轴心而展开。政府可通过政策引导、扶持相关产业内领先企业制定技术标准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并力争使更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在成为全球标准的协调中发挥重要作用。如2006年1月,财政部、国家发改委、信息产业部就联合下文,要求在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的政府采购中,包括电脑、打印机等产品,均必须优先考虑符合WAPI的产品,以支持国产标准。WAPI曾被定为国家强制性标准,触动了美国Wi-Fi阵营利益,而Wi-Fi旗下领头企业英特尔宣布不支持WAPI。于是从迅驰支持厂商到美国国务卿赖斯对中国强制执行无线局域网新的国家标准提出了质疑,声称上述举措违反了入世承诺,险些引发中美贸易争端。在权衡国际贸易大局后,我国延迟WAPI的实施,一度使得WAPI市场发展陷入停滞。在WAPI成为“国际标准”之路上受挫后,我国政府重新显示出对WAPI强硬的支持。2006年3月8日,由发改委、信息产业部及科技部牵头的WAPI产业联盟正式在北京成立,首批成员共有22家企业,包括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网通、方正、联想、华为、海尔、海信、大唐等实力企业,成立联盟的目的是推进WAPI标准的产业化进程。这种政府产业政策的支持将极大地鼓励本国企业去进行技术创新,从而促进本国的产业升级。另外,从整个社会层面来看,政府、产业与企业间的互动对于一国产业升级也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制度、文化建设是产业实现升级的依托和内生要素。

最后,需要强调一点,全球价值链是连续动态变化的,因此,我国产业集群应不断挖掘自身内生因素,利用集群的自增强效应、积累效应,以主动的方式不断改变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组织,保持和强化集群在“战略性环节”的竞争优势,提高集群所在价值环节的进入壁垒,最终通过不断地调整嵌入价值链的方式,促进集群实现持续升级。


相关内容

  • 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中国制造业的启示
  • 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中国制造业的启示 [摘 要]全球价值链分工是专业化分工不断发展的产物,是当今国际分工发展的基本趋势,本文运用价值链理论,分析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特性,并且考察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认为中国的制造业应寻求产业结构升级,向全球价值链的上游发展,改善国际分工地位. [关键词]国际 ...

  • 中国在新型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 中国在新型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基于价值链视角的分析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贸易数据的深入分析,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对中国在新国际分工体系中的竞争力和地位进行评判.研究发现,中国在产品内分工体系中的专业化层次较低,主要扮演"加工车间"的角色,尽管高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品发展迅猛,但竞争 ...

  • 中国在当代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 中国在当代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摘要:国际分工是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社会分工不断发展和深化而后向国际延伸的结果,是国际贸易的基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以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为根本指导开始参加国际分工.加入WTO以来,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更加深入,但我国在价值链分工体系中所处地位一直较低 ...

  • 第二章 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
  • 第二章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本章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国际分工的含义.作用及发展: ·掌握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系统了解世界市场的形成与特征: ·掌握决定国际市场价格的国际价值原理: ·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和不等价交换的原因. (二)技能目标 ·能应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 ·能系统地阐述 ...

  • 垂直专业化分工与经济增长
  • 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摘要 近年来,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需要加深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中国学术界与政府部门都密切专注着中国经济增长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的关系问题.基于此,本文借鉴了经济增长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理论,同时选取中国2000-2014年产业附加价值率(RRL )和经济增长(GDP ...

  • 分工理论与国际竞争优势综述
  • 摘 要 劳动分工决定论揭示了劳动分工与企业成本优势的内在联系,并明确把劳动分工看作企业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从一定侧面解释了企业国际竞争优势之源.本文详细论述了亚当斯密通过劳动分工的盈利能力理论对分工理论的提出,经卡尔·马克思(K.H.Marx)的完善,阿伦·杨格(Allyn.Young)贝克尔(Be ...

  • 世界经济形成的条件
  • 世界经济作为特定的经济领域,是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或者说,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是世界经济赖以形成和发展的条件.纽带和载体,是世界经济历史和逻辑的出发点.因此,对于世界经济历史和现状的了解和研究,应从了解和把握国际分工及与之直接相联系的世界市场开始. 第一节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 ...

  • 价值链对经济周期的正向协同效应
  • 2016年02月17日 08: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2月17日第906期 作者:杨继军 访问量: 0 全球价值链自提出以来,受到了学术界极大的重视,被认为是理解企业.地区和国家参与全球经济极为有用的范式.与此相关的讨论既包括价值链参与度的测算.价值链分工的就业效应,也涵 ...

  • 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下的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及实证分析_张明志
  • 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下的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及实证分析 张明志李 敏 摘要:本文基于投入产出表对相关指标的计算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主要发生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垂直专业化分工水平较低.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发展日益深入的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演进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