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文化资料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该民族长期发展的积淀物, 存在

着产生、形成和发展、丰富的过程。不仅对本民族的过

去有所反映, 也是现在、未来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础。一

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决定着该民

族利用自然资源的具体方式和侧重面。印度文化博大精

深, 有丰富的内涵和底蕴, 印度文化在众多领域的辉煌

成就, 以及独特的价值观念、思想体系、生活方式和强

大的辐射力, 使其在世界文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隶属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亚人、蒙古人、达罗毗荼人、印度的雅利安人和阿尔卑斯迪纳拉人的多样人种, 涵盖印欧语系、达罗 毗荼语系、奥亚语系和汉藏语系的繁杂语言, 拥有印度

斯坦族、孟加拉族、泰鲁固族、马拉提族、泰米尔族、

拉贾斯坦族、旁遮普族等人口超过千万以上的众多民族, 使印度社会呈现传统与现代交织、发达与原始混杂、文

明与落后并存、富豪与赤贫同在的特殊景象。

宗教是印度人的生活信仰, 更是生活方式, 乃至生活

的全部, 而且是一个流变、传承的历史过程。阿育王大力 提倡和保护佛教; 旃陀罗%笈多实行宗教宽容政策, 使印 度教文化达到全盛; 阿克巴大帝推行伊斯兰教, 并吸收各 宗教建立了 神一教! 。他们使宗教在印度大地上盛行,

成为人们生活的中心, 也使印度成为宗教的沃土。耆耆那 教、锡克教在印度本土诞生; 基督教、拜火教由境外传

入, 使印度成为 宗教博物馆! 。在印度, 既有推崇 吠 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 的婆罗门教; 讲求 四 谛! 、 八正道! 、 十二因缘说!, 竭力宣传 众生平等! 、 生死轮回! 的佛教; 也有力倡 极端苦行! 、 决不杀生! 的耆那教; 企图把印度教和伊斯兰教融为一体!, 严格要 求教徒 蓄长发、戴发梳、戴钢镯、穿短裤、佩短剑! 的 锡克教; 还有亲证 梵我同一! 、追求 精神解脱! 和

轮回业报! 、 践行瑜伽! 的印度教; 虔信 真主安拉!

的伊斯兰教; 笃信 上帝万能! 的基督教∃ ∃ 宗教的繁 杂、信仰的不同、教义的差别, 使印度始终处于教派纷争 的混乱状态, 并成为印度社会整合的最大绊脚石。

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完善、最持久的社会

等级制, 严格执行职业世袭、内部通婚、等级区分和隔离 等规定。尚会鹏指出: 种姓对于印度教社会, 实在太重 要了。言印度宗教哲学必言种姓, 言印度社会必言种姓, 言印度人的行为方式和文化心理必言种姓, 言印度的过去 和现在亦都必言种姓。从这个意义说, 称印度教社会是种 姓社会, 称印度教文化是种姓文化, 或无不当。![5] ( p种姓制度不仅使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界限分

明, 等级不可逾越, 而且在劳动人民之间也造成种种隔 4)

阂、排斥, 不利于人民团结。种姓制度把职业固定化,

把人的命运定型化, 使人的才智受到极大限制, 窒息了 人的创造力。印度

人认为,在世界的等级体系中,印度应当理所当然地属于等级世界 的最上层。③这可能也是印度与其他大国打交道时都特别强调独立 自主和绝对平等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

印度文化是如此独特的文化, 凡是不带偏见的观察

家站在公正的立场上, 以敏锐的洞察力观察印度时, 都 会发现印度具有许多对立的特点: 多样性和统一性; 传 统性和现代性; 宽容性和刻薄性; 重感性和轻理性; 既 有众生平等的崇高理念, 又有种姓制度与贱民歧视的流 俗; 既有信奉彻底慈悲的毗湿奴, 也有敬畏威严暴烈的 湿婆; 有关于灵魂不朽的信念, 又有追求身体转变的法 门; 有不杀生与非暴力的传统, 又曾经有寡妇殉夫、弃 女婴等恶习; 既有毁形移性的苦行风尚, 又有借肉身而 成道的享乐主张; 它有神秘主义的超验直觉, 又有经验 主义与理性主义的结合; 既有旨在解脱的人生理想, 又 有充分地肯定利欲的世俗追求; 既有对独一之梵的无限 敬仰, 又有对一系列神灵的多神信仰; 既有基于直接体

验的虔诚主义, 又有注重仪式的偶像崇拜等。![ 6] ( 引言p 2)

神_______奇的民族创造了神秘的文化, 作为历史地凝结成 的人的生存方式 印度文化, 自古以来就引导着人民 的生活理想、道德操守, 规定着印度社会的基本结构和 风俗习惯, 影响和渗透到印度的生活之中, 在这古老的 国度里一直深深地塑造着印度人民。

印度是这样一个神秘的国度, 印度文化又是这样一

种独特的文化, 很多人倾注了热情和心血, 进行过深入 研讨。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给予了极大关注, 曾撰写&不

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和&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探讨印度的历史和社会。马克思分析了印度的宗教, 并 指出印度教矛盾性的特点: ∃ ∃这个宗教既是纵欲享乐 的宗教, 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义的宗教; 既是崇拜林 伽的宗教, 又是崇拜札格纳特的宗教; 既是僧侣的宗教,

又是舞女的宗教。![ 7] ( p761)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 中对 印度精神! 也进行了非常透彻的分析: 印度是狂想和

锐感的区域。∃ ∃ ( 印度) ∀ 精神# 的兴趣是要把外在的 决定作为内在的决定, 把自然的和精神的世界作为一种

内在的世界, 属于智力的世界来决定。! [8] ( p138) 因此, 在 印度人中间, 对于一切具体的, 全都采取一种消极的或 者否定的态度, 使 精神! 漂流入于 梦的世界!, 冥想

出神是最高状态。这种 梦寐! 状态里的 精神! 使印

度人 没有纪事的历史, 所以他们也没有事实的历

史! [8] ( p161) 。雅斯贝斯在&历史的起源和目标∋ 中, 把人 类历史划分为史前、古代、轴心期和科技四个时代, 轴 心期对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产生了根本性影响。这一时 期, 中国的孔子、老子、印度的佛陀、伊朗的索罗亚斯 德、巴勒斯坦的以利亚、以赛亚、耶利米、希腊的荷马、 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柏拉图等许多思想巨人出现,

他们把人类精神在中国、印度和西方分别奠基, 并形成 但泰戈尔在&人生的亲证∋ 中认

为: 这样一种生活, 可能会被认为有使人类智力趋于愚 钝的倾向, 并且由于降低了生活的标准而阻碍对进步的 刺激, 但是在古代印度, 我们发现这种森林生活的环境 并没有压抑人的思想, 没有减弱人的活力, 而只是赋予 人们一种特殊的倾向, 使他的思想在与生气勃勃的大自 然产物的不断接触中, 摆脱了想在他的占有物周围建起 墙以扩展统治的欲望。他的目的不再是获得而是去亲证,

去扩展他的意识, 与他周围的事物契合。! [16] (p4) 印度人从 大自然中获取灵感, 汲取神秘的启示, 与自然交流, 聆 听万籁之音, 使人与万物达到和谐统一, 并使印度宗教 哲学高度发达。&耶

印度文化是印度人的生存方式, 是印度社会发展的机

理性的存在, 对印度人和印度社会的发展发生着全方位的

作用, 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综观人类历史, 传统的封闭的 日常生活世界同建构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封建社会体系 曾经长期契合, 构成人类历史中漫长的半停滞时期。印度 是一个自然经济和农业文明的历史十分悠久的文明古国, 拥有十分强大和沉重的日常生活结构, 绝大多数人一直沉 溺于衣食住行、饮食男女、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的日常生 活之中。印度文化从印度河文明至今天的经济改革, 从吠 陀本集至当代文献, 中间虽然有过间断, 但印度文化可谓 生生不息, 一脉相传。这一沉重的日常生活结构虽然屡经 历史嬗变, 却始终未有真正的触动。作为数千年历史和文 化的文明古国, 印度传统文化深深地产生着影响。印度文 化是以印度教为主体的多元文化的综合, 印度文化的这种 特征使其具有顽强生命力、高度凝聚力和极大同化力, 它 不断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 得到充实和丰富。缺失但印度传统 农业文明特有的成熟状态和它对印度社会的深层文化结构 的影响, 对印度现代化进程有着顽强的文化阻滞力。其表 现就是与日常生活世界相伴随的价值观念、思维定势以及 心理结构等文化因素, 和现代社会的市场化、契约化、理 性化、民主化和开放性等文化因素的要求相去甚远: 注重 精神解脱的宗教解脱, 与现代社会所提倡的改造自然和积 极竞争不相适应, 阻止了现代化的理性进程; 由于教义和 利益冲突导致的教派斗争, 与现代社会要求的和谐、稳定

相背离, 阻碍了社会进步、经济发展; 限定身份、职业和 等级的种姓制度, 与现代民主制度主导的平等精神和市场 经济遵循的契约原则相违背, 限制了民主政治制度和市场 经济发展的进程; 多元复杂的社会结构, 使印度社会处于 分散、不平衡状态, 社会始终无法整合形成共同的民族凝 聚力; 与村社结构相伴随的小农意识和封闭意识同市场经 济和现代社会的开放性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

但从印度的文明史中我们可以看到, 对于这种沉重

的日常生活结构的冲击已经不断出现。方广昌在&印度

文化概论∋ 中指出: 在许多次外来入侵中, 有三次入侵 曾对印度历史, 印度文化产生过全局性的影响, 这就是 发生于公元前1200 年左右的雅利安人的入侵、从公元八 世纪开始的伊斯兰教势力的入侵以及近代是西方殖

民。![ 22] ( 绪论p 6) 其实, 更为激烈的冲突是发生在20 世纪90

年代印度的改革开放之后。这些外来因素, 一方面导致

了印度本土文化的衰微和边缘化; 竞争优势另一方面, 也逐渐激 发有识之士开始对自己的民族文化进行重新审视, 自觉 或不自觉地对外来文化有一种吸纳和融会, 使得新的开 放性的印度近现代文化破土萌芽, 不断成长。印度近现 代文化的形成过程正是由英国殖民主义入侵所带来的西

方文化精神与印度传统文化精神冲突的过程, 使印度文__化出现了

由传统农业文明的经验主义文化模式, 向现代

工业文明的理性主义文化模式新的转机和成功的希望。 这一转机和希望并不只是来自不断引进与更新的科学技 术、不断拓宽的商品生产和市场机制, 更重要的是, 在 蓬勃发展的技术和经济现代化进程的背后, 传统日常生 活的沉重结构的真正松动, 以及千百万普通人正在悄悄 萌生的走出日常生活世界的冲动。这种冲动将成为印度 传统文化由自然主义和伦理中心主义向现代理性和人本 主义转型的契机。

印度和中国一样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也是 东方文明杰出的代表之一,两国文化都历经数千年而辉煌 灿烂。但在公元10 世纪前后,印度古代文化渐趋衰微,地 方语言文学虽然兴起,但长期因袭一些旧的传统,翻译和 改写印度古代文学作品成风,内容大多陈旧,形式没有什 么创新,处于一种无生气状态。19 世纪中叶以后,以英国 文学为主的西方文学和文化对印度文学和文化形成一种 强势影响。传统文化应该何去何从?复古还是西化?印度 知识分子们开始思考并进行了激烈的争论。相同的历史在 同样受殖民掠夺和奴役的中国重演。五四前夕,西方文化 的冲击吹开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引起他们对旧文化的 审视,复古和西化同样成了当时论争的焦点。幸运的是,印

度和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们并没有夜郎自大,而是对传统 束缚人的旧文化传统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他们以开 放的态度汲取着西方文明的营养。将传统的和外来的融合 在一起,从而创造出一种崭新的文化。泰戈尔在日本的民 族主义一文中说:“我们应当将我们的文明精神同地球上 所有民族的历史融合在一起,我们不应当依然浑然自得地 将我们自己紧紧关闭在保护和孕育过我们理想的种子之 壳和地壳里。因为只有突破这些外壳,生命才能以它的全 部活力和美萌芽生长,在温和的阳光下将它的礼物献给世 界。”

参考文献:

[1] 泰戈尔. 泰戈尔作品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2] 泰戈尔. 回忆录附我的童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8.

[3] S.C.圣笈多,董红钧译. 泰戈尔评传[M].长沙:湖南人民 出版社,1984.

139

广大

发展中国家一方面要走出民族自我封闭的圈子,迈向经济 发展、社会进步的现代化,另一方面,还要避免屈从西方 建立的“国际秩序”,防止迷失自我变成西方国家的依附 品。为此,我们要顺应历史潮流,立足自己的实际,增强

自觉性,在全球文化的交流、交往和对话中取长补短,不 断吸取文化发展的新鲜因素,变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 极,化腐朽为神奇。在当代中国现代性文化的建构当中有 所作为,最大限度地推动全球文化向着于我有利的方向发 展,有效地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对话、沟通,相互理解,和谐发 展,在交往中创造出新思想、新理念和新文化,在世界文化大 潮激荡中重塑自我形象,傲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该民族长期发展的积淀物, 存在

着产生、形成和发展、丰富的过程。不仅对本民族的过

去有所反映, 也是现在、未来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础。一

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决定着该民

族利用自然资源的具体方式和侧重面。印度文化博大精

深, 有丰富的内涵和底蕴, 印度文化在众多领域的辉煌

成就, 以及独特的价值观念、思想体系、生活方式和强

大的辐射力, 使其在世界文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隶属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亚人、蒙古人、达罗毗荼人、印度的雅利安人和阿尔卑斯迪纳拉人的多样人种, 涵盖印欧语系、达罗 毗荼语系、奥亚语系和汉藏语系的繁杂语言, 拥有印度

斯坦族、孟加拉族、泰鲁固族、马拉提族、泰米尔族、

拉贾斯坦族、旁遮普族等人口超过千万以上的众多民族, 使印度社会呈现传统与现代交织、发达与原始混杂、文

明与落后并存、富豪与赤贫同在的特殊景象。

宗教是印度人的生活信仰, 更是生活方式, 乃至生活

的全部, 而且是一个流变、传承的历史过程。阿育王大力 提倡和保护佛教; 旃陀罗%笈多实行宗教宽容政策, 使印 度教文化达到全盛; 阿克巴大帝推行伊斯兰教, 并吸收各 宗教建立了 神一教! 。他们使宗教在印度大地上盛行,

成为人们生活的中心, 也使印度成为宗教的沃土。耆耆那 教、锡克教在印度本土诞生; 基督教、拜火教由境外传

入, 使印度成为 宗教博物馆! 。在印度, 既有推崇 吠 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 的婆罗门教; 讲求 四 谛! 、 八正道! 、 十二因缘说!, 竭力宣传 众生平等! 、 生死轮回! 的佛教; 也有力倡 极端苦行! 、 决不杀生! 的耆那教; 企图把印度教和伊斯兰教融为一体!, 严格要 求教徒 蓄长发、戴发梳、戴钢镯、穿短裤、佩短剑! 的 锡克教; 还有亲证 梵我同一! 、追求 精神解脱! 和

轮回业报! 、 践行瑜伽! 的印度教; 虔信 真主安拉!

的伊斯兰教; 笃信 上帝万能! 的基督教∃ ∃ 宗教的繁 杂、信仰的不同、教义的差别, 使印度始终处于教派纷争 的混乱状态, 并成为印度社会整合的最大绊脚石。

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完善、最持久的社会

等级制, 严格执行职业世袭、内部通婚、等级区分和隔离 等规定。尚会鹏指出: 种姓对于印度教社会, 实在太重 要了。言印度宗教哲学必言种姓, 言印度社会必言种姓, 言印度人的行为方式和文化心理必言种姓, 言印度的过去 和现在亦都必言种姓。从这个意义说, 称印度教社会是种 姓社会, 称印度教文化是种姓文化, 或无不当。![5] ( p种姓制度不仅使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界限分

明, 等级不可逾越, 而且在劳动人民之间也造成种种隔 4)

阂、排斥, 不利于人民团结。种姓制度把职业固定化,

把人的命运定型化, 使人的才智受到极大限制, 窒息了 人的创造力。印度

人认为,在世界的等级体系中,印度应当理所当然地属于等级世界 的最上层。③这可能也是印度与其他大国打交道时都特别强调独立 自主和绝对平等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

印度文化是如此独特的文化, 凡是不带偏见的观察

家站在公正的立场上, 以敏锐的洞察力观察印度时, 都 会发现印度具有许多对立的特点: 多样性和统一性; 传 统性和现代性; 宽容性和刻薄性; 重感性和轻理性; 既 有众生平等的崇高理念, 又有种姓制度与贱民歧视的流 俗; 既有信奉彻底慈悲的毗湿奴, 也有敬畏威严暴烈的 湿婆; 有关于灵魂不朽的信念, 又有追求身体转变的法 门; 有不杀生与非暴力的传统, 又曾经有寡妇殉夫、弃 女婴等恶习; 既有毁形移性的苦行风尚, 又有借肉身而 成道的享乐主张; 它有神秘主义的超验直觉, 又有经验 主义与理性主义的结合; 既有旨在解脱的人生理想, 又 有充分地肯定利欲的世俗追求; 既有对独一之梵的无限 敬仰, 又有对一系列神灵的多神信仰; 既有基于直接体

验的虔诚主义, 又有注重仪式的偶像崇拜等。![ 6] ( 引言p 2)

神_______奇的民族创造了神秘的文化, 作为历史地凝结成 的人的生存方式 印度文化, 自古以来就引导着人民 的生活理想、道德操守, 规定着印度社会的基本结构和 风俗习惯, 影响和渗透到印度的生活之中, 在这古老的 国度里一直深深地塑造着印度人民。

印度是这样一个神秘的国度, 印度文化又是这样一

种独特的文化, 很多人倾注了热情和心血, 进行过深入 研讨。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给予了极大关注, 曾撰写&不

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和&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探讨印度的历史和社会。马克思分析了印度的宗教, 并 指出印度教矛盾性的特点: ∃ ∃这个宗教既是纵欲享乐 的宗教, 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义的宗教; 既是崇拜林 伽的宗教, 又是崇拜札格纳特的宗教; 既是僧侣的宗教,

又是舞女的宗教。![ 7] ( p761)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 中对 印度精神! 也进行了非常透彻的分析: 印度是狂想和

锐感的区域。∃ ∃ ( 印度) ∀ 精神# 的兴趣是要把外在的 决定作为内在的决定, 把自然的和精神的世界作为一种

内在的世界, 属于智力的世界来决定。! [8] ( p138) 因此, 在 印度人中间, 对于一切具体的, 全都采取一种消极的或 者否定的态度, 使 精神! 漂流入于 梦的世界!, 冥想

出神是最高状态。这种 梦寐! 状态里的 精神! 使印

度人 没有纪事的历史, 所以他们也没有事实的历

史! [8] ( p161) 。雅斯贝斯在&历史的起源和目标∋ 中, 把人 类历史划分为史前、古代、轴心期和科技四个时代, 轴 心期对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产生了根本性影响。这一时 期, 中国的孔子、老子、印度的佛陀、伊朗的索罗亚斯 德、巴勒斯坦的以利亚、以赛亚、耶利米、希腊的荷马、 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柏拉图等许多思想巨人出现,

他们把人类精神在中国、印度和西方分别奠基, 并形成 但泰戈尔在&人生的亲证∋ 中认

为: 这样一种生活, 可能会被认为有使人类智力趋于愚 钝的倾向, 并且由于降低了生活的标准而阻碍对进步的 刺激, 但是在古代印度, 我们发现这种森林生活的环境 并没有压抑人的思想, 没有减弱人的活力, 而只是赋予 人们一种特殊的倾向, 使他的思想在与生气勃勃的大自 然产物的不断接触中, 摆脱了想在他的占有物周围建起 墙以扩展统治的欲望。他的目的不再是获得而是去亲证,

去扩展他的意识, 与他周围的事物契合。! [16] (p4) 印度人从 大自然中获取灵感, 汲取神秘的启示, 与自然交流, 聆 听万籁之音, 使人与万物达到和谐统一, 并使印度宗教 哲学高度发达。&耶

印度文化是印度人的生存方式, 是印度社会发展的机

理性的存在, 对印度人和印度社会的发展发生着全方位的

作用, 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综观人类历史, 传统的封闭的 日常生活世界同建构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封建社会体系 曾经长期契合, 构成人类历史中漫长的半停滞时期。印度 是一个自然经济和农业文明的历史十分悠久的文明古国, 拥有十分强大和沉重的日常生活结构, 绝大多数人一直沉 溺于衣食住行、饮食男女、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的日常生 活之中。印度文化从印度河文明至今天的经济改革, 从吠 陀本集至当代文献, 中间虽然有过间断, 但印度文化可谓 生生不息, 一脉相传。这一沉重的日常生活结构虽然屡经 历史嬗变, 却始终未有真正的触动。作为数千年历史和文 化的文明古国, 印度传统文化深深地产生着影响。印度文 化是以印度教为主体的多元文化的综合, 印度文化的这种 特征使其具有顽强生命力、高度凝聚力和极大同化力, 它 不断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 得到充实和丰富。缺失但印度传统 农业文明特有的成熟状态和它对印度社会的深层文化结构 的影响, 对印度现代化进程有着顽强的文化阻滞力。其表 现就是与日常生活世界相伴随的价值观念、思维定势以及 心理结构等文化因素, 和现代社会的市场化、契约化、理 性化、民主化和开放性等文化因素的要求相去甚远: 注重 精神解脱的宗教解脱, 与现代社会所提倡的改造自然和积 极竞争不相适应, 阻止了现代化的理性进程; 由于教义和 利益冲突导致的教派斗争, 与现代社会要求的和谐、稳定

相背离, 阻碍了社会进步、经济发展; 限定身份、职业和 等级的种姓制度, 与现代民主制度主导的平等精神和市场 经济遵循的契约原则相违背, 限制了民主政治制度和市场 经济发展的进程; 多元复杂的社会结构, 使印度社会处于 分散、不平衡状态, 社会始终无法整合形成共同的民族凝 聚力; 与村社结构相伴随的小农意识和封闭意识同市场经 济和现代社会的开放性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

但从印度的文明史中我们可以看到, 对于这种沉重

的日常生活结构的冲击已经不断出现。方广昌在&印度

文化概论∋ 中指出: 在许多次外来入侵中, 有三次入侵 曾对印度历史, 印度文化产生过全局性的影响, 这就是 发生于公元前1200 年左右的雅利安人的入侵、从公元八 世纪开始的伊斯兰教势力的入侵以及近代是西方殖

民。![ 22] ( 绪论p 6) 其实, 更为激烈的冲突是发生在20 世纪90

年代印度的改革开放之后。这些外来因素, 一方面导致

了印度本土文化的衰微和边缘化; 竞争优势另一方面, 也逐渐激 发有识之士开始对自己的民族文化进行重新审视, 自觉 或不自觉地对外来文化有一种吸纳和融会, 使得新的开 放性的印度近现代文化破土萌芽, 不断成长。印度近现 代文化的形成过程正是由英国殖民主义入侵所带来的西

方文化精神与印度传统文化精神冲突的过程, 使印度文__化出现了

由传统农业文明的经验主义文化模式, 向现代

工业文明的理性主义文化模式新的转机和成功的希望。 这一转机和希望并不只是来自不断引进与更新的科学技 术、不断拓宽的商品生产和市场机制, 更重要的是, 在 蓬勃发展的技术和经济现代化进程的背后, 传统日常生 活的沉重结构的真正松动, 以及千百万普通人正在悄悄 萌生的走出日常生活世界的冲动。这种冲动将成为印度 传统文化由自然主义和伦理中心主义向现代理性和人本 主义转型的契机。

印度和中国一样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也是 东方文明杰出的代表之一,两国文化都历经数千年而辉煌 灿烂。但在公元10 世纪前后,印度古代文化渐趋衰微,地 方语言文学虽然兴起,但长期因袭一些旧的传统,翻译和 改写印度古代文学作品成风,内容大多陈旧,形式没有什 么创新,处于一种无生气状态。19 世纪中叶以后,以英国 文学为主的西方文学和文化对印度文学和文化形成一种 强势影响。传统文化应该何去何从?复古还是西化?印度 知识分子们开始思考并进行了激烈的争论。相同的历史在 同样受殖民掠夺和奴役的中国重演。五四前夕,西方文化 的冲击吹开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引起他们对旧文化的 审视,复古和西化同样成了当时论争的焦点。幸运的是,印

度和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们并没有夜郎自大,而是对传统 束缚人的旧文化传统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他们以开 放的态度汲取着西方文明的营养。将传统的和外来的融合 在一起,从而创造出一种崭新的文化。泰戈尔在日本的民 族主义一文中说:“我们应当将我们的文明精神同地球上 所有民族的历史融合在一起,我们不应当依然浑然自得地 将我们自己紧紧关闭在保护和孕育过我们理想的种子之 壳和地壳里。因为只有突破这些外壳,生命才能以它的全 部活力和美萌芽生长,在温和的阳光下将它的礼物献给世 界。”

参考文献:

[1] 泰戈尔. 泰戈尔作品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2] 泰戈尔. 回忆录附我的童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8.

[3] S.C.圣笈多,董红钧译. 泰戈尔评传[M].长沙:湖南人民 出版社,1984.

139

广大

发展中国家一方面要走出民族自我封闭的圈子,迈向经济 发展、社会进步的现代化,另一方面,还要避免屈从西方 建立的“国际秩序”,防止迷失自我变成西方国家的依附 品。为此,我们要顺应历史潮流,立足自己的实际,增强

自觉性,在全球文化的交流、交往和对话中取长补短,不 断吸取文化发展的新鲜因素,变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 极,化腐朽为神奇。在当代中国现代性文化的建构当中有 所作为,最大限度地推动全球文化向着于我有利的方向发 展,有效地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对话、沟通,相互理解,和谐发 展,在交往中创造出新思想、新理念和新文化,在世界文化大 潮激荡中重塑自我形象,傲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相关内容

  • [亚西亚民间风情]教学设计精细版
  • <亚西亚民间风情>教学设计 (南京市第九中学 杨芳) 一. 教学设计意图 1. 指导思想: "感受体验音乐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习俗的关系",是<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在<音乐鉴赏>模块中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本单元选编了& ...

  •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研究之印尼文化研究点窥
  • [摘要]印度尼西亚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一,它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华人最多的国家.与中国文化相比较,可以发现两国文化都有多元性特点.此外,印尼文化还具有冲突性和宗教性特征. [关键词]印尼文化:国别文化:宗教文化:"一带一路" [中图 ...

  • 到周边看看教案
  • 教材分析: <到周边去看看>是人教版新教材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四单元 "漫游世界"的第1课.本单元整合了地理.历史.品德等教育方面的内容,较好地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在介绍事实的同时,突出了对人类智慧的欣赏,并对人类的创造精神.进取精神和道德文明加以宏 ...

  • 学生预习内容
  • <跟着唐僧去西游>学生预习内容 1.印度别称:婆罗多 英文名:India [ˈindi ə] 2.印度共和国国庆日:1月26日 3.印度国旗:呈长方形,自上而下由橙.白.绿三个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白色长方形中心绘有24根轴条的蓝色法轮. 4.印度国徽:图案来源于孔雀王朝阿育王石柱顶端的石 ...

  • 季羡林︱我的自传
  • 季羡林自传 文 | 季羡林 阝 勹 廴 匚 季羡林,生于1911年8月,原籍是山东省清平县(现改归临清市),家庭是农民.父亲和叔父幼丧父母,家里贫无立锥之地,被迫逃到济南谋生.经过艰苦奋斗,叔父终于在济南立住了脚.我于七岁离开父母往济南依靠叔父,在那里上小学.初中和高中. 1930年高中毕业,考入北 ...

  • 中国历史上和外国友好交往的资料
  • 中国历史上和外国友好交往的资料 在古代,中国认为自己是文明世界的中心,中国的皇帝是这个文明世界的领导者,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以中原为世界的中心,中国视周边地区为东夷.南蛮.西戎和北狄,认为中国以外之人为未开化之人,中国以外之地称为"化外之地",词语皆带 ...

  • 巨星陨落音乐永恒
  • 引言 北京时间2012年12月12日,国际知名音乐家.印度西塔尔演奏大师拉维·香卡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拉霍亚的斯克里普斯纪念医院(Scrlpps Memorial Hospital,in La Jolla,California)逝世,享年92岁.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期拉维,香卡就因心脏健康问题在美 ...

  • 初一下册其中复习资料
  • 七年级下册期中复习资料 第八章 认识亚洲 一.填空 1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大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3. 2.亚洲南部从东到西分布着中南半岛.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世界上最大的半岛-西亚) 3.亚洲有.西亚.南亚(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北亚(俄罗斯)中亚.东南亚. 4.描 ...

  • 中国佛教起源
  • 对佛教起源的再思考--佛教:从中国传到印度经中亚.西域再回到中国 张如柏* 张玉玉 刘天祐 杨庆林 缪迅 (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 610051) 张善云 中国西部研究与发展促进会 (成都 612001) 摘 要:大量的佛像出现在四川广汉古蜀国的玉器上(玉壁.玉牙璋.玉镯等).象牙上.以及重约数十公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