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牡丹亭]杜丽娘形象"回生"之后的转变

  【摘要】《牡丹亭》以展现情理矛盾为意旨,杜丽娘形象向礼法世界的归依是对这一意旨的深刻表现。重生做人的杜丽娘在自身心态及处境的影响下,产生“自由做人”的个人意识;该意识在剧作的后半部分(即《婚走》之后)化作柳梦梅的实际行动,使得后半部分更深刻地体现了自由恋爱与封建礼教的冲突与矛盾。

  【关键词】杜丽娘 回生 转变 情理矛盾

  一、问题的提出

  杜丽娘因追寻“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情,由生到死;因“有情”而“溟莫之中求得其所梦者”,起死回生。然而,经历重生做人之后,她却表示“鬼可虚情,人须实礼”。如何理解杜丽娘对待“理”的态度转变?首先结合回生之后的杜丽娘的实际处境及其心态,来看待这一重生做人的女子之思想和行为表现。

  二、杜丽娘形象“回生”之后的转变

  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回生》一折之后的杜丽娘,其身份虽然变回了人,但是,在享受“人间之乐”的同时,杜丽娘的内心始终有一份隐忧。这份担忧从《婚走》一折中她与柳仓促成亲后夜走临安之时就开始显露出来:杜丽娘曾两度垂泪,并叹道“怕天上人间,心事难谐”。

  杜丽娘在忧虑什么呢?不妨先从她的实际处境入手来分析。

  一方面,对于柳梦梅来说,无论杜丽娘是梦中人,画中仙,还是阴间鬼,重生人,其身份都是真实的,形象都是完美的。另一方面,对于杜丽娘的父母以及世人来说,去世三年的杜丽娘如果活生生地站在他们面前,他们只会以为是鬼。毕竟人死怎么可能复生?人们认为鬼魅是虚妄的、恐怖的,因此,杜丽娘的身份会遭到质疑,甚至还有受到鞭笞乃至被诛灭的危险。可以想象到,回生之后的杜丽娘,一边感受到情人的信任,这给予她莫大的慰藉与信心;一边却深深忧虑着自己将如何重新面对至亲之人,其实是在暗暗担忧自己重生做人的身份不被认可。日后夫妻二人为圆满实现爱情理想而努力的道路恐怕会很曲折。

  (一)对封建礼教的归依

  到达临安之后,这对新婚夫妻的两次分别值得注意:第一次分别发生在赶考之期,杜丽娘急忙催促柳梦梅去应试科举;第二次分别发生在扬州战事告急之时,寻亲心切的杜丽娘只好请求夫婿替她去寻找曾经生死离别的父母,柳梦梅虽然是一介书生,却也心甘情愿勇敢奔赴兵荒马乱的扬州城,去完成妻子的愿望,实现他们的爱情理想。

  表面上,由这两次分别串联起来的情节都是由柳梦梅做主角,似乎是柳梦梅一个人为争取“情”的合理性,为杜丽娘争取“自由做人”的正当权利而在礼法社会中奔走,但柳的一切行动的背后都是离不开杜丽娘的个人意志的。在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杜丽娘对柳梦梅考取功名的事情十分在意,这一点从文本的一些细节可以发现蛛丝马迹:

  《如杭》中她催促柳梦梅赶考;《急难》中她在家望夫心切,柳梦梅回家后她紧张地询问夫婿是否中状元,在分别之际又叮嘱他说“夫,你去时冷落些,回来报中状元呵……”《�喜》中一道圣旨到家报知“新科状元是岭南柳梦梅”时,杜丽娘的期盼之情可谓达到高潮――“斗胆相询,金榜何时揭?可有柳梦梅名字高头列?”美梦成真之际,她生怕还是梦,反问了一句“真个中了状元?”这一幕喜剧生动地体现了杜丽娘的爱情理想兑现之时的喜悦,她对柳梦梅功成名就之日由来已久的强烈期望在此刻终于得到满足。

  照此分析,回生之后的杜丽娘走的是一条向封建礼教回归的道路吗?杜丽娘对柳梦梅中状元的热切期望,究其动机,也可在文本中略窥一二。《急难》中她曾说:“回生事少,爹娘呵,听的俺活在人间惊一跳。平白地凤婿过门,好似半青天鹊影成桥。”《遇母》中她曾对道姑解释道:“三不归父母如何的?七件事儿夫家靠谁?”这两处唱词,都同时涉及到她的父母和柳梦梅。第一处明显道出杜丽娘希望柳梦梅求取功名的用意,是担心爹娘听闻女儿回生之后会受到惊吓,还担心爹娘不肯承认她与柳梦梅这段“无媒而嫁”的婚姻。第二处则表现了杜丽娘为女的孝顺和为妻的贤惠,怕父母在战乱中没着没落,怕夫家日后贫苦难捱。

  回生之后,杜丽娘与柳梦梅已结为良缘,杜对柳考取功名的重视,根本源于对来之不易的爱情的珍惜和捍卫。

  (二)对人心的惧怕

  《婚走》一折中,石道姑已经清楚地罗列出杜小姐回生一事“东窗事发”之时可能招致的祸害,这些罪名与杜柳美好真挚的爱情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虚幻的梦境和阴间,他们可以有自由甜蜜的爱情,而在冷酷的礼法社会中,他们的爱情就成了一桩“劫坟贼”与“花妖狐媚”的勾当。这一美一丑之间,体现了情与理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杜丽娘虽然是作为追求个性自由与美好爱情的光辉形象出现的,但她也难免受了最严重的伤害,导致她“回生”后产生对人心的惧怕。

  在《圆驾》中,杜柳爱情经受金銮殿上的检验,包含三个层面:一是杜丽娘“重生无疑”;二是丽娘“前因后化”的情况,杜柳爱情乃姻缘前定;三是对丽娘“无媒而嫁”这一行为的“判决”。这场戏是无情的,它对杜丽娘的精神折磨极其残酷。一个活生生的人,要被置于最高权力机关之下,进行“是真是假,是人是鬼”的“拷问”。一段至死不渝的旷世奇缘,要被置于父亲的威严之下,反复蔑视与践踏。与其说杜宝不相信女儿回生一事,不如说他是因为女儿“不守礼法”,与柳梦梅私定终生。女儿突破了封建婚姻制度的束缚,这严重伤害了他作为封建大家长的尊严,冲击了他所严格恪守的礼教秩序。在这里,杜宝连父女之情都可以弃之不认,可见他选择的“理”是不容许“情”的存在的。

  回生之后的杜丽娘,正是在严酷的礼法社会中,以强大的个人意志(“自由做人”),化作柳梦梅的实际行动,一对有情人同心同德去冲决束缚人性的封建礼教,以期获得圆满的爱情与人生理想。可惜,他们没有完全成功。

  三、结语

  《牡丹亭》的结局虽然不是圆满的,但剧作的情节结构是圆满的。剧作巧设伏笔,最精彩的一处当数贯穿全剧的一个因素,那就是梦。柳梦梅高中状元,正应验了他的梦,也应验了杜丽娘的梦。从内容上看,柳梦梅考取功名,才能完全证实梦中之人非虚,梦中之情非假,是“姻缘前定”说的力证。从情节结构上看,柳梦梅考取功名,是文本内部结构完整的体现:全剧分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负责讲述“姻缘之分”的爱情故事,后半部分(《婚走》以后)负责完成“发迹之期”的梦想。由此看来,前后两部分内容缺一不可,后半部分更深刻地体现了自由恋爱与封建礼教的冲突与矛盾。

  【参考文献】

  [1]王靖宇《从叙事角度看的后半部――兼论全剧之总体思想内涵》,《戏曲研究》,2011年02期。

  [2]赵蝶《“至情”“有情”辨――从梦与真的关系考察》,《戏曲研究》,2016年01期。

  [3]许建中《的剧情结构与思想表达》,《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摘要】《牡丹亭》以展现情理矛盾为意旨,杜丽娘形象向礼法世界的归依是对这一意旨的深刻表现。重生做人的杜丽娘在自身心态及处境的影响下,产生“自由做人”的个人意识;该意识在剧作的后半部分(即《婚走》之后)化作柳梦梅的实际行动,使得后半部分更深刻地体现了自由恋爱与封建礼教的冲突与矛盾。

  【关键词】杜丽娘 回生 转变 情理矛盾

  一、问题的提出

  杜丽娘因追寻“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情,由生到死;因“有情”而“溟莫之中求得其所梦者”,起死回生。然而,经历重生做人之后,她却表示“鬼可虚情,人须实礼”。如何理解杜丽娘对待“理”的态度转变?首先结合回生之后的杜丽娘的实际处境及其心态,来看待这一重生做人的女子之思想和行为表现。

  二、杜丽娘形象“回生”之后的转变

  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回生》一折之后的杜丽娘,其身份虽然变回了人,但是,在享受“人间之乐”的同时,杜丽娘的内心始终有一份隐忧。这份担忧从《婚走》一折中她与柳仓促成亲后夜走临安之时就开始显露出来:杜丽娘曾两度垂泪,并叹道“怕天上人间,心事难谐”。

  杜丽娘在忧虑什么呢?不妨先从她的实际处境入手来分析。

  一方面,对于柳梦梅来说,无论杜丽娘是梦中人,画中仙,还是阴间鬼,重生人,其身份都是真实的,形象都是完美的。另一方面,对于杜丽娘的父母以及世人来说,去世三年的杜丽娘如果活生生地站在他们面前,他们只会以为是鬼。毕竟人死怎么可能复生?人们认为鬼魅是虚妄的、恐怖的,因此,杜丽娘的身份会遭到质疑,甚至还有受到鞭笞乃至被诛灭的危险。可以想象到,回生之后的杜丽娘,一边感受到情人的信任,这给予她莫大的慰藉与信心;一边却深深忧虑着自己将如何重新面对至亲之人,其实是在暗暗担忧自己重生做人的身份不被认可。日后夫妻二人为圆满实现爱情理想而努力的道路恐怕会很曲折。

  (一)对封建礼教的归依

  到达临安之后,这对新婚夫妻的两次分别值得注意:第一次分别发生在赶考之期,杜丽娘急忙催促柳梦梅去应试科举;第二次分别发生在扬州战事告急之时,寻亲心切的杜丽娘只好请求夫婿替她去寻找曾经生死离别的父母,柳梦梅虽然是一介书生,却也心甘情愿勇敢奔赴兵荒马乱的扬州城,去完成妻子的愿望,实现他们的爱情理想。

  表面上,由这两次分别串联起来的情节都是由柳梦梅做主角,似乎是柳梦梅一个人为争取“情”的合理性,为杜丽娘争取“自由做人”的正当权利而在礼法社会中奔走,但柳的一切行动的背后都是离不开杜丽娘的个人意志的。在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杜丽娘对柳梦梅考取功名的事情十分在意,这一点从文本的一些细节可以发现蛛丝马迹:

  《如杭》中她催促柳梦梅赶考;《急难》中她在家望夫心切,柳梦梅回家后她紧张地询问夫婿是否中状元,在分别之际又叮嘱他说“夫,你去时冷落些,回来报中状元呵……”《�喜》中一道圣旨到家报知“新科状元是岭南柳梦梅”时,杜丽娘的期盼之情可谓达到高潮――“斗胆相询,金榜何时揭?可有柳梦梅名字高头列?”美梦成真之际,她生怕还是梦,反问了一句“真个中了状元?”这一幕喜剧生动地体现了杜丽娘的爱情理想兑现之时的喜悦,她对柳梦梅功成名就之日由来已久的强烈期望在此刻终于得到满足。

  照此分析,回生之后的杜丽娘走的是一条向封建礼教回归的道路吗?杜丽娘对柳梦梅中状元的热切期望,究其动机,也可在文本中略窥一二。《急难》中她曾说:“回生事少,爹娘呵,听的俺活在人间惊一跳。平白地凤婿过门,好似半青天鹊影成桥。”《遇母》中她曾对道姑解释道:“三不归父母如何的?七件事儿夫家靠谁?”这两处唱词,都同时涉及到她的父母和柳梦梅。第一处明显道出杜丽娘希望柳梦梅求取功名的用意,是担心爹娘听闻女儿回生之后会受到惊吓,还担心爹娘不肯承认她与柳梦梅这段“无媒而嫁”的婚姻。第二处则表现了杜丽娘为女的孝顺和为妻的贤惠,怕父母在战乱中没着没落,怕夫家日后贫苦难捱。

  回生之后,杜丽娘与柳梦梅已结为良缘,杜对柳考取功名的重视,根本源于对来之不易的爱情的珍惜和捍卫。

  (二)对人心的惧怕

  《婚走》一折中,石道姑已经清楚地罗列出杜小姐回生一事“东窗事发”之时可能招致的祸害,这些罪名与杜柳美好真挚的爱情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虚幻的梦境和阴间,他们可以有自由甜蜜的爱情,而在冷酷的礼法社会中,他们的爱情就成了一桩“劫坟贼”与“花妖狐媚”的勾当。这一美一丑之间,体现了情与理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杜丽娘虽然是作为追求个性自由与美好爱情的光辉形象出现的,但她也难免受了最严重的伤害,导致她“回生”后产生对人心的惧怕。

  在《圆驾》中,杜柳爱情经受金銮殿上的检验,包含三个层面:一是杜丽娘“重生无疑”;二是丽娘“前因后化”的情况,杜柳爱情乃姻缘前定;三是对丽娘“无媒而嫁”这一行为的“判决”。这场戏是无情的,它对杜丽娘的精神折磨极其残酷。一个活生生的人,要被置于最高权力机关之下,进行“是真是假,是人是鬼”的“拷问”。一段至死不渝的旷世奇缘,要被置于父亲的威严之下,反复蔑视与践踏。与其说杜宝不相信女儿回生一事,不如说他是因为女儿“不守礼法”,与柳梦梅私定终生。女儿突破了封建婚姻制度的束缚,这严重伤害了他作为封建大家长的尊严,冲击了他所严格恪守的礼教秩序。在这里,杜宝连父女之情都可以弃之不认,可见他选择的“理”是不容许“情”的存在的。

  回生之后的杜丽娘,正是在严酷的礼法社会中,以强大的个人意志(“自由做人”),化作柳梦梅的实际行动,一对有情人同心同德去冲决束缚人性的封建礼教,以期获得圆满的爱情与人生理想。可惜,他们没有完全成功。

  三、结语

  《牡丹亭》的结局虽然不是圆满的,但剧作的情节结构是圆满的。剧作巧设伏笔,最精彩的一处当数贯穿全剧的一个因素,那就是梦。柳梦梅高中状元,正应验了他的梦,也应验了杜丽娘的梦。从内容上看,柳梦梅考取功名,才能完全证实梦中之人非虚,梦中之情非假,是“姻缘前定”说的力证。从情节结构上看,柳梦梅考取功名,是文本内部结构完整的体现:全剧分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负责讲述“姻缘之分”的爱情故事,后半部分(《婚走》以后)负责完成“发迹之期”的梦想。由此看来,前后两部分内容缺一不可,后半部分更深刻地体现了自由恋爱与封建礼教的冲突与矛盾。

  【参考文献】

  [1]王靖宇《从叙事角度看的后半部――兼论全剧之总体思想内涵》,《戏曲研究》,2011年02期。

  [2]赵蝶《“至情”“有情”辨――从梦与真的关系考察》,《戏曲研究》,2016年01期。

  [3]许建中《的剧情结构与思想表达》,《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相关内容

  • 杜丽娘形象分析
  • "情"与"理"的抉择 --杜丽娘形象分析 杭州女艺人商小玲演此剧时想到自己的遭遇,更是悲恸难禁,猝死在舞台上. 娄江女子俞二娘读<牡丹亭>而哀感身世,含恨而死. 沈德符曾评价<牡丹亭>曰,"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 ...

  • 从剧本改编看青春版牡丹亭的艺术个性
  • 从剧本改编看"青春版<牡丹亭>"的艺术个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台港澳室 李娜 曾想,那个"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也不容人对<牡丹亭>做些微字句改动的汤显祖,如看到今日的"青春版",不知作何感想.我愿意相信他是欣然 ...

  • _牡丹亭_
  •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第20卷1998年第2期(总第79期) <牡丹亭>中"情"的变化与表现手法的差异 尚永亮 Ξ 摘 要 杜丽娘是汤显祖"情"的集中体现者,由游园触"情"到勃发,一方 面体现在作品人物身上,,.情与意的结合既成就着 ...

  • 牡丹亭赏析(毕业论文)
  • 浅析<牡丹亭>的文学成就 (毕业论文) 2004级汉语言文学(本) 姓名:乔纪东 学号:134 浅析<牡丹亭>的文学成就 摘要: 汤显祖的<牡丹亭>以其主题思想的深刻性和高度的艺术成就,成为明代戏曲的优秀代表.它取材于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这是一 ...

  • 说_牡丹亭_中的_情_
  • 2006年第6期 总第195期 QILU JOURNALGeneralNo.195 齐鲁学刊 No.6 说5牡丹亭6中的/情0 刘方政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 要:5牡丹亭6是一曲/情0的颂歌,它所礼赞的/至情0./梦情0是对礼教社会的决绝反抗.作者没有给杜丽娘所体 ...

  • 中外文学牡丹亭读后感
  • <牡丹亭> <牡丹亭>主要讲的是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一位佳人立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跟他说他俩之间有姻缘之分,从此之后柳梦梅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又一女名丽娘,才貌出众,知书达理,喜欢读书.她读了<诗经·关雎>后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睡梦中见到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 ...

  • 牡丹亭观后感
  • 良辰美景奈何天-- 观<牡丹亭>有感 昆曲历史悠久,一直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在2001年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后来,中国又发展出了许多不同的剧种,但是有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昆曲有了 "中国戏曲之母" ...

  • 牡丹亭鉴赏
  • <牡丹亭·冥誓>赏析 姓名:周涛蕾 学号: 专业:古代文学 年级: 201010398 2010级 <牡丹亭·冥誓>赏析 摘要:<牡丹亭·冥誓>是杜丽娘"死而复生"的关键,在全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内容上它体现了汤显祖毕生推崇的" ...

  • 汤显祖戏剧的悲剧意识
  • 浅论汤显祖戏剧作品的梦幻意识 纵观古今文学史,我国早已又将梦引入文学创造中.<左传>叙事散文几梦预示战争的作用,唐传奇小说<枕中记>.<南柯太守传>阐述功名富贵皆如梦幻的主旨等.又如诗词中的辛弃疾的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用梦幻的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