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师课件

绪 论教学目的与任务:通过学习,了解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中国民族理论的意义;了解中国民族理论的创立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掌握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民族理论的主要观点,以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的主要观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中国民族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2.学习中国民族理论的意义。教学难点:1.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理解;2.中国共产党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关系。何谓民族理论?是指研究和处理民族与民族问题的学说。民族理论是由民族观所决定的。有什么样的民族观就有什么样的民族理论。一、中国民族概况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汉族人口有11.3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1.59%;其余55个民族共1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41%。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千万以上的有:壮族和满族2个民族;人口在千万以下、百万以上的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等16个民族;人口在百万以下,十万以上的有:傈僳、佤、畲、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仡佬、撒拉、毛南、锡伯等17个民族;人口在十万人以下、一万人以上的有:布朗、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基诺等13个民族;人口在一万人以下、五千人以上的有:独龙、鄂伦春、门巴等3个民族;人口在五千人以下的有:高山、塔塔尔、赫哲、珞巴等4个民族。少数民族的经济类型:有比较发达的封建农业经济;有一定的资本主义产业活动;有主要从事渔业经济的;有的从事原始狩猎经济的;有主要从事畜牧业的;有的民族虽然已过渡到接近汉区的农业经济类型,但仍沿用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原始生产方法;从事渔猎采集的民族。 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封建地主所有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还有部分资本主义所有制经济成分;封建农奴制;奴隶制;原始公社制残余。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制度:地主封建制度的保甲制度;世袭封建王公统治的盟旗制度;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专政制度;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支制度;山官制度、千百户制度、头人制度、土司制度。 文化生活:语言种类较多,约80种左右;22个民族使用着28种文字;语言,大体可分为5个语系、10个语族、15个语支。 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萨满教、万物有灵和多神信仰、祖先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在我国自远古至今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初步奠定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自两汉至隋唐,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初步发展的时期。自宋元至明清,是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大发展时期。近代,中国由于受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党形成了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这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中国民族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并吸收历史上中华文化的营养,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中国历史表明,在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里,为了解决民族问题,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和国家政权,都产生了自己的民族观,即对民族、民族问题的总看法和解决民族问题的方针政策。在中国历史上,早在先秦时代对不同的民族的“族类”划分就已存在。《尚书?尧典》载:“帝曰:吁佛哉,方命他族。”《左传》:“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传释:“族类也。”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观,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在春秋战国以前,包括夏、商、周时期,夷夏之别是不明确的,夷夏观尚未产生。春秋战国夏族的民族观,即略显狭隘的先秦夷夏观。秦汉以后,直到清末,传统的民族观即“夷夏观”,在我国封建统治时期,始终占据了主导地位。孙中山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合汉、满、蒙、回、藏为一家,相与和衷共济”,“五大民族,均归平等”。 2.中国共产党关于我国民族问题的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理论,作为理论基础。 3.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领导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民族理论作指导,并吸取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营养,创建了中国民族理论。 毛泽东同志的民族问题思想:其一,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有着悠久历史和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其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必须坚持民族平等,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巩固祖国统一,这是我们事业胜利的基本保证。其三,经过长期不断探索,为我国找到并确立了一条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道路——民族区域自治。其四,明确提出要解决好民族问题,必须培养大批从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的要求。其五,为了彻底消灭民族内部的各种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所有制,达到各民族的共同进步繁荣。其六,从贯彻民族平等团结原则的高度,提出了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其七,对民族发展规律即民族消亡问题,也作了预测。 邓小平同志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即邓小平民族理论。这一理论主要回答和指导了如何加快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问题。邓小平民族理论:民族关系即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关系的理论;关于实现“真正民族平等”的理论;关于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大统一的理论;关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论;关于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理论;关于各民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相互合作的理论;关于照顾少数民族利益,着眼于民族地区发展的理论;关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和共同繁荣的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发展创新了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一是科学阐明了民族问题的内涵;二是深刻揭示了当代民族问题的基本特征;三是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是解决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核心;四是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国家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五是突出强调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国家最高利益,明确提出了“三个离不开”;六是旗帜鲜明地提出处理民族问题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三股势力”;七是明确提出民族干部状况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在民族工作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理论政策,作出了许多重要的决策。于2003年提出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民族工作主题。 新世纪新阶段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共十二个方面:一、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二、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民族的消亡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三、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四、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我国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 六、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都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我国的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内部事务,反对一切外部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七、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国家为少数民族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各族人民都有义务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八、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保障,必须全面贯彻执行。九、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十一、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鼓励各民族加强文化交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十二、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是管长远、管根本的大事。要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是一项战略任务,要大力培养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三、中国民族理论的基本特点(一)中国民族理论的基本特点:实践性;继承性;创新性;科学性。(二)学习中国民族理论的意义:首先,学习中国民族理论,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其次,学习中国民族理论,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第三,学习中国民族理论,对我们进行民族研究工作,也有其重要的指导性意义。思考题:1.中国共产党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民族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中国民族理论有哪些特点?4.学习中国民族理论有什么意义?第一章 民族的一般特征第一节 民族的基本特征一、民族概念表述的历史发展(一)西方的民族概念最早——古希腊《伊利亚特》;布伦奇里的8特征:共同的地域、血统、肢体形状、语言、文化、宗教、风俗、生计 (二)中国的民族概念古代:“族类”;最早:南朝顾欢《夏夷论》;1899年梁启超《东籍月旦》 中国现代意义的“民族”一词的来源:西方——日本——中国(三)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的民族概念(四)马克思主义民族概念1913年,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中:“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六个基本特征(一)构成民族的6个基本特征: 1. 共同历史渊源(A地域渊源(共同地域)、B族体渊源(共同族源));2. 共同生产方式;3. 共同语言;4. 共同文化; 5. 共同风俗习惯;6. 共同心理认同(A成员对民族整体、B民族成员之间)。(二)中国共产党六个基本特征理论的特点:内容丰富、表达通俗、归纳科学。(三)民族基本历史类型1.三大属性:A 自然属性;B 社会属性;C 生物属性2.分类的依据:A 民族属性(3个)、B 民族特征(6个)3、具体分类:从自然属性分: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从社会属性分: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第二节 民族与宗教一、民族与宗教的区别1. 是不同的社会现象:民族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属社会历史范畴;宗教是观念形态,属思想意识范畴。2. 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不同二、民族与宗教的联系有的民族全民族信仰宗教;宗教在一些民族的形成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宗教对一些民族的特征有重要影响。第三节 民族结构与民族素质一、民族结构民族结构的内容: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意识结构。民族结构的特点:整体有机性;相关同步性;相对稳定性;自动调节性;动态开放性;调控可塑性。民族结构的社会作用:1.民族发展的最大动力在于民族自身的内部活力;2.民族内部结构对民族关系有重大的影响。二、民族素质内容:科学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心理意识素质、身体素质特点:群体性;积淀性;传承性;变异性;综合指标性民族结构与民族素质关系:第四节 中国的民族识别一、民族识别的必要性第一,民族识别是党和国家民族平等团结政策,使各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 第二,民族识别是确定我国民族数量和称谓的需要。第三,民族识别是顺利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第四,民族识别是增强民族内部的凝聚力,推动中华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二、民族识别的依据1.民族特征; 2.民族源流; 3.民族意愿; 4.就近认同三、实践的三个阶段(一)三阶段: 1.第一阶段(1950—1954年)2.第二阶段(1954—1965年)3.第三阶段(1978—1987年)(二)恢复和更改民族成分的规定思考题:1、民族与宗教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2、简述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民族的六个特征。3、我国为什么要进行民族识别?4、我国民族识别的依据是什么?第二章 民族发展的规律民族发展规律: 产生——发展——消亡第一节 民族的产生一、形成的基本条件条件:内在条件:社会生产力发展;私有制出现;产品交换发展外在条件:战争;军事冲突形成时间:在原始社会末期(野蛮时代高级阶段)进入阶级社会时形成的。 二、形成的基本规律一般规律(原生形态民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从血缘到地缘)特殊规律(次生形态民族):同源异流;异源同流第二节 民族的发展一、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社会生产力发展——根本动因; 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又一动因纵向:奴——封——资——社(质变)横向:在特定历史阶段上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等民族特征方面的发展。(量变)基本内容:1. 民族经济发展2. 民族政治发展3. 民族文化发展(交流与交融)4. 民族人口发展(通婚)二、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内因:民族属性——自然、社会、生物;民族结构——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家庭、人口;民族素质——科文、思政、心意、身体。外因:民族关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三、基本规律一般过程基本模式:常态、异态、跳跃基本趋势: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民族发展中,一方面是民族趋同的趋势,另一方面是民族性增强的趋势。在社会主义的民族发展中,出现了各民族充分发展繁荣的趋向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性日益增多的趋向。 第三节 民族的消亡一、民族同化概念:民族在自身发展和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性,接受别的民族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类型:强迫同化:是凭借暴力和民族特权进行的。自然同化:是指各民族在长期密切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点:1. 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2. 民族同化中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并存。3. 民族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程度接近的形式。4. 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因此民族特征的消失标志着民族同化的完成。5. 民族同化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局部现象。二、民族分化与组合民族分化(同源异流)、 民族组合(异源同流)三、民族融合与消亡民族融合、民族消亡的含义:民族融合,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最终导致民族特征、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别的完全消失。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和,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民族融合的特点:1. 民族融合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2. 民族融合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3. 民族融合将是一个自然渐进的过程4. 民族融合是民族发展过程与民族接近过程的辨证统一的结果5. 民族融合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民族消亡的条件和一般规律: 阶级消亡——国家消亡——民族消亡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和的区别:1. 发生的时间不同; 2. 发生的范围不同3. 发生的结果不同4. 实现的途径不同思考题:1. 举例说明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及特殊规律。2.民族发展的六个基本条件是哪些?3.请用你所掌握的民族理论知识谈谈你对民族同化的认 第三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教学目标: 通过第三章的学习,掌握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了解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原因及意义,了解民族特点和民族发展差距长期存在的表现及原因,了解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含义及意义,懂得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时期。重点与难点: 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特点、民族差异长期存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发展差距存在的表现及原因。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来划分,处在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可称作社会主义民族,这里的主要衡量标准是民族社会的性质、民族社会的发展程度。第一节 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一、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1.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增强;2.各族人民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增强;3.各民族间的相互信任增多;4.各民族互助、合作和学习交流增多;5.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识增强。 在这种创造和贡献中,中华各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都为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感到骄傲,中华民族意识不断强化。共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中华民族意识的认同和强化成为各民族的共性之一。“各族人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民主、自由权利和平等的发展权利,都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和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管理社会事务,平等地商讨和决定国家大事。”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干部读本)》,第278页,民族出版社,200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各民族人民真正实现了民族主体地位,实现了各民族政治上的平等和根本利益的一致,各民族间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经济交流,文化交往,人口流动,使各民族全面加强了交往与了解。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和借鉴 ,人口双向流动加快,杂居现象更加普遍,异族间通婚大量增加。各具民族特色的饮食习俗、风味小吃被其他民族所熟悉、认可、接受和享用。双语、多语和互相学习语言的现象增多。经济形成了互补、互惠、互利的“谁也离不开谁”的格局。 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中,在国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我国各族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才能不断得到满足,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不断得到实现和保障,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才能不断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有历史沉淀的结果,有社会主义制度带来的各民族社会主义的一致性,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民族社会生活方面逐渐增多的共同性,还有各民族利益追求和发展目标上的统一性。 二、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原因1.我国长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是各民族共同性因素增多的历史基础;2.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形成和增强的社会原因;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运行,使各民族在各个领域的交往日益频繁,为共同因素的增长提供了机会和动力;4.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牢固精神纽带。 三、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意义 有利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民族共同因素增多是增进民族团结的有利条件,也是良好的民族关系的反映。有利于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有利于在国际上展示我国民族关系的良好状态。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是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但是,必须看到,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积累过程。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还只是为未来民族的融合、消亡进行量的积累。 第二节 民族特点、发展差距长期存在一、民族特点、民族差异长期存在的表现及原因 (一)民族特点、民族差异长期存在的表现1.经济生活方式不同;2.语言不尽相同,文字不同;3.风俗习惯不同;4.宗教文化特色不同;5.心理素质不同。(二)民族特点、民族差异长期存在的原因1.是由民族实体长期存在的客观事实决定的;2.是由民族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3.与社会现实条件及民族政策有关。二、民族发展差距存在的表现及原因(一)民族发展差距存在的表现 1. 民族地区发展差距有不断扩大; 2. 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仍然十分突出;3. 民族地区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落后; 4. 民族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5. 民族地区地方财政困难。 (二)民族发展差距存在的原因1. 历史原因;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3.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第三节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一、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 1.这是由民族发展规律决定的; 2.这是由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决定的; 3.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含义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解决民族问题上的一贯立场,是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毛泽东:“让各少数民族得到发展和进步”,并把这看成“是整个国家的利益”,这是毛泽东思想关于少数民族发展理论和政策的核心。 《新华日报》,第23页,1954年7月号。周恩来:“在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基础上,建立起我们宪法上所要求的各民族真正平等友爱的大家庭。” 对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论述较多,并且第一次提出了“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表述。如在对待民族平等和民族繁荣的关系上,他指出,“我们对各民族既要平等,又要使大家繁荣。” 邓小平:“我们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 “不仅西藏,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也一样。”“观察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看那个地区能不能发展起来。” “加速现代化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邓小平民族发展的理论基础、现实意义、战略步骤、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等诸方面进行了阐述与指导并付诸于实践,成功地解决了如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问题。江泽民:“社会主义阶段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兴旺的时期”。“推动各民族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发展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将“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列为新中国民族工作的两大主要任务之一。 胡锦涛: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当今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共同繁荣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 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意义 1.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要求; 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3.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根本前提; 4. 逐步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核心; 5. 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途径; 6. 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证。 思考题:1、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含义及意义。2、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原因及意义。第四章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教学目标:通过第四章的学习,要掌握民族关系的内涵和特点;理解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确立和发展的历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理解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特点与发展趋势;掌握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和谐社会对民族关系的积极影响。教学重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内涵,如何区别民族关系和一般社会关系;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一节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确立和发展一、民族关系及其表现形式民族关系是以民族因素为内涵的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上的联系交往状态。 民族关系与一般社会关系的联系与区别二、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确立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在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度的确立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型民族关系。它的基础是人民民主专政和生产资料公有制,性质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民族关系的性质和内容与民族的性质和民族的发展程度相联系;私有制社会中的民族关系;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确立和发展经过了一个历程。 第二节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一、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民族平等:是指不同民族在相互联系与交往中,处于同等地位,具有同样的权利;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的地位、待遇和权力、利益的平等。 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的联合。 民族互助:是指各民族在平等团结的基础上,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奋斗目标,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的关系。 民族和谐:是指各民族间存在着特点的差异和文化的多样性基础上,其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和实现,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协调发展,特点和文化受到尊重,相处和睦,关系融洽。二、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特点1.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取决于社会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取决于政权的性质2.我国新型民族关系建立的基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人民民主专政。3.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最重要的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1)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2)民族团结的相对性(3)民族间互助合作的有限性和互助与竞争的共生性(4)民族和谐的初步性三、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及趋势 1.各民族间的交流增多,民族关系更加密切2.各民族的团结、互助进一步增强3.影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负面因素将长期存在第三节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一、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1.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各民族繁荣发展提供前提2.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二、和谐社会对民族关系的积极影响1.和谐社会将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和谐社会将有力地促进和保证各民族的一律平等3.和谐社会将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三、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1.切实保障各民族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实现社会公平正义2.营造和谐的民族关系氛围,实现各民族团结合作、社会稳定和睦思考题:1、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有哪些?2、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什么?3、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有哪些?4、当前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有哪些?第五章 民族问题民族、宗教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重大社会问题。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发生的局部战争、地区冲突、恐怖活动大都与民族、宗教问题有关。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在相当长的历史进程中都将存在。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民族问题始终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也决定了民族工作始终是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民族问题属于社会问题的范畴,对什么是民族问题的回答,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如何解决以及能否解决民族问题,影响着对民族问题的认识指向与处理方式的确定。这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第一节 民族问题的内涵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 一、民族问题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民族自身的发展状况决定着民族之间交往的程度,同时,各民族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等的特点和差别,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在民族交往过程中引起矛盾,所以说,民族自身发展程度对民族间的相互关系有直接的重要的影响。二、民族问题包括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关系是民族之间互动的表现形式,是各民族在同一社会形态下各方面的联系。民族关系的出现,必然形成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各自都会动用各自拥有的力量,但由于相互间的作用力大小不同,作用的方法与方式也不相同,因而其结果对不同民族来说也可能有着不同。民族关系是在民族交往中,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具有民族性的社会关系,本质上是涉及民族这个社会人们共同体的地位和待遇以及民族这个社会利益群体的权力和利益,民族及其成员的民族意识和感情等特定内涵的社会关系。民族关系是以民族因素为内涵的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上的联系交往状态。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这种基本表现形式通过若干具体形式反映到社会现实生活中来,只有当某种具体形式表现出民族性时,就可能成为民族关系的具体表达。 从宏观的层面来看,民族关系包括了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文化关系。经济层面的民族关系表现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之中。政治层面的民族关系是在经济关系的基础上形成,并随着各民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文化层面的民族关系是在民族间的交往联系中发生的。 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民族利益是民族关系中的基本性问题;民族权利是民族关系中的关键性问题; 民族发展是民族关系中的核心问题。 三、民族问题包括民族与阶级的关系问题民族的产生和存在与阶级的产生和存在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们又是属性不同的客观存在,研究这两者的异同及其相互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民族问题。1.民族与阶级的联系:民族是由不同的阶级组成的。民族压迫是阶级压迫和剥削制度造成的。要消灭民族压迫,首先必须消灭剥削制度;要实现彻底的民族平等,必须彻底消灭阶级 。2.民族与阶级的区别:民族和阶级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两个不同的概念。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所发生的基本原因不同。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的范围内,民族压迫的内容比阶级压迫的内容广泛和复杂。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一般都具有全民族的性质。民族问题比阶级问题存在的时间更长。 四、民族与国家的关系 民族与国家都是从原始社会的部落发展而来的。民族与国家,不仅相伴而生,而且相依而存。国家对民族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功能。国家以一定的民族作为基础。第二节 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民族问题的发生是以民族间的交往与联系为前提的。民族一经形成,它们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与邻近的其他民族发生日益广泛密切的交往,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发生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构成民族问题。一、民族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 民族差异是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民族差异主要是指民族之间特征、特点的不同。民族之间在交往联系中,由于各个民族在其特征特点等自然特性(或民族性)上的区别而呈现出民族之间的差别。这种差别,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民族之间的矛盾。二、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的阶级性质及与之相联系的民族政策,是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之一。民族问题产生的两个根源——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还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相互交织。在民族间交往联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发生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在民族存在的社会里,这两个因素都起作用,只是作用的性质、强弱和表现方式不同罢了。第三节 民族问题的特性一、民族问题的普遍性首先,人类社会自从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都存在一定的民族问题。其次,民族问题不是单纯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某一方面的问题,而是普遍地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第三,大凡民族问题都可能会波及到众多民族成员的社会生活,牵涉到民族的利益。二、民族问题的长期性民族问题的长期性,是由民族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决定的。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要民族存在,民族问题必然存在,民族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接近,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民族问题也必将长期存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也具有长期性的特点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还将长期存在: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还存在,这些阶级斗争还会反映到民族问题上来。民族间的差异和发展差距不可能在短时期消灭,是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思想观念的影响,会导致民族问题的长期存在。社会主义国家和执政党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认识的偏颇,也会导致民族问题并使之长期存在。三、民族问题的复杂性民族问题的复杂性,主要是由民族问题在社会问题中的特殊地位决定的。民族问题在社会问题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表明了它的复杂性。民族问题对民族生活的影响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且是漫长的。 四、民族问题的国际性民族问题的国际性,是指一国的民族问题会引起国际社会的反应。民族问题国际性的表现:民族问题的国际性,首先与民族的跨国分布相关。民族问题的国际性还表现在国际社会对少数民族人权保护中。 五、民族问题的重要性民族问题的重要性,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问题对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具有重大的影响。对国家而言,民族问题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治与乱;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的进与退;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福与祸。思考题1. 民族问题的内涵是什么?2. 试论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3. 如何理解民族问题的特性?第六章 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道路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第六章的学习,了解并把握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特点,即“四个交织”: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相交织;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相交织;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相交织;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相交织。懂得只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才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选择。教学重点: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 教学难点: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民族问题的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我国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 第一节 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一、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相交织民族可以从经济单位、政治单位、文化单位、社会单位等角度去加以考察。民族问题涉及民族发展和民族关系协调问题。民族发展是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民族关系协调包括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关系的协调。民族发展和民族关系的属性决定了民族问题往往是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相交织的表现:现阶段我国各民族间的发展差距问题,尤其是经济社会发展差距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是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的最突出的表现。现阶段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坚持和完善问题,既涉及政治问题,也涉及经济问题。现阶段我国有些地区发生的民族关系上的纠纷和矛盾,往往是经济利益问题与政治权利问题交织在一起的问题。 在民族问题中,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关系: 1)政治平等是经济发展的前提;2)经济问题的解决可以巩固政治问题解决的成果;3)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发展民族经济;4)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相辅相成。二、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相交织原因:1.现实问题是历史问题的延续;2.历史因素在现实问题中有重要的影响。 民族问题和历史问题交织:现阶段我国某些地区存在的民族分裂活动问题,是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的最突出的表现。现阶段我国某些民族地区存在的地界、山林、草场的纠纷,有些也是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的。影响我国民族关系的某些思想观念,如民族偏见,许多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 三、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相交织原因:民族和宗教之间密切而特殊的关系,决定了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交织关系。 表现:现阶段我国民族地区在民族文化领域(包括民族风俗)发生的民族问题往往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一些地区和国家的民族冲突往往以宗教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宗教因素是诸多民族性中最敏感最容易触动的因素。 民族与宗教的联系:1)宗教的民族性;2)民族是宗教的载体,宗教是民族文化的主要内容。3)宗教在民族问题中有重要影响。四、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相交织原因:1)民族跨境而居是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交织的原因之一;2)西方某些大国打着人权的幌子,企图干预中国的民族问题,这也使国内民族问题有时会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 国内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与国外敌对势力相勾结,进行分裂破坏活动,国际敌对势力把民族问题作为“分化”、“西化”中国的突破口,这是国际问题与国内问题交织的突出表现。 民族问题的国际化的国际背景:1)国际力量对比的发展演变。2)经济全球化导致民族主义反弹。3)外部势力的肆意干涉。民族问题国际化的国内背景:1)国内民族政策的某些失误;2)在经济领域内的利益分配不公,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等被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民族问题的解决一、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这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我们认识社会主义道路与解决中国民族问题之间关系的指导原则。 马克思:《论波兰问题》中,就明确指出:“克拉科夫革命把民族问题和民主问题以及被压迫阶级的解放看作一回事,这就给整个欧洲做出了光辉的榜样。” 列宁:“共产国际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上的全部政策,主要应该是使各民族和各国无产者和劳动群众为共同进行革命斗争,打倒地主和资产阶级而彼此接近起来。因为只有这种接近,才能保证战胜资本主义,如果没有这一胜利,便不能消灭民族压迫和不平等现象。” “民族问题和‘工人问题’比较起来只有从属的意义,这在马克思看来是无可置疑的。” 斯大林:“布尔什维克从来没有把民族问题和革命问题分开。布尔什维克对民族问题的看法的实质,就是始终把民族问题和革命前途联系起来。”并多次指出:民族问题是革命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是“改造现存制度总问题的一部分”。 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强调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是社会革命和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的思想。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民族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革命时期是这样,建设时期仍然是这样。”胡锦涛:“我国的民族问题必须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中来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 二、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与民族问题“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解决中国民族问题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放到重要位置上,提出理论,制订政策,进行实践,寻求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国革命任务转变到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上来,中国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也随之转变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是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的沉痛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从1997年中国共产党十五大 以后,在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正确指引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推向了21世纪。2002年10月,中国共产党 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战略指导原则,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立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推动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小康社会建设稳步地迈向新世纪新阶段。三、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与民族问题“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前提;“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与一切私有制社会的根本区别,是实现最终目标的手段;“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四、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与民族问题改革开放的必要性:邓小平:“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为了搞建设,需要实行两个开放,一个是对内开放,一个是对外开放。” 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经济改革:第一阶段,从1979年到1984年,和汉族地区一样,在部分地区实行政企分开,改变人民公社体制,发展乡镇企业,然后逐步推广成为普通经济形式。第二阶段,从1985年开始,以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为主要标志,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使之进入流通领域,发展乡镇企业,并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相结合,向深层次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以前是试探阶段,主要是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和政企分开;从1984年以后,则是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从微观机制到宏观体制,从生产流通到分配制度,进行全面改革。主要是: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改革宏观管理体制和劳动制度,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加强横向合作,开展边境贸易等等。五、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与民族问题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这一制度的性质,最根本的一点,是在于它体现了主权在民、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 。这里的“人民”是包括56个民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体人民。这也是在我国现实条件下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实现形式。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解决民族问题上的联系:其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全国的56个民族的代表组成;其二,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我国根本大法规定了一系列处理我国民族问题的宪法原则,为国家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提供了法律依据;三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也是由各民族组成;四是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中设立了民族工作的专门机构——民族委员会,进一步保证了全国各族人民政治权利的实现 。人民政协与解决我国民族问题也有密切关系。从其三大职能、两大主题看,民主和团结也与开展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有内在联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形式,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它是我国民族平等团结的重要标志,其实质在于让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事务。 六、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和指导思想与民族问题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政治和思想保障。 第三节 中华民族复兴与民族问题的解决一、中华民族意识的形成和强化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56个民族已经结合成相互依存、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56个民族已经结合成相互依存、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从而在这个民族大家庭里,各民族有了一个更高层次的认同—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形成与中华民族意识的形成和强化:(一)起源与孕育期:旧石器时代——秦朝建立;(二)自在发展期:秦 汉——1840年鸦片战争;(三)自发到自觉的联合期:1840年——现在1840年以后,是中华民族自觉联合的阶段。爱国主义传统在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中得到了发扬。特别是在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面前,中华民族整体的认同意识空前强烈。第一阶段:从1840年到1911年辛亥革命以前第二阶段:从1911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第三阶段:自1949年10月1日至现在二、中华民族复兴是各民族的共同追求当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不是简单地回复到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古代辉煌,而是一方面要“回复”到那时曾经有过的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辉煌地位,另一方面还要包含着丰富而崭新的时代内容。正确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含义,必须把握好三个方面:它是相对于古代文明的繁荣昌盛而言的。 它是相对于近代中华民族文明衰落与民族危亡而言的。它是针对文明发展的历史延续性而言的。(一) 各民族团结进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二)各民族团结进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良好的政治条件。(三)各民族团结进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必要的文化条件。(四)各民族团结进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和谐的社会条件。(五)各民族团结进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六)各民族团结进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 我国各民族的团结进步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相连。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途径。总之,各民族的团结进步,各民族的繁荣发展,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必要的条件和坚实的基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将为各民族的繁荣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和有力的保障。各族人民的幸福与中华民族的复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实现!思考题1. 当前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为什么存在“四个交织”?2. 解决我国民族问题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3.各民族的团结奋斗与中华民族复兴的关系是什么?第七章 中国各民族与国家统一教学目的与任务:通过学习,深刻领会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并推动了其发展;理解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都要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国家的统一、安全与利益;理解中国民族问题是国内事务,反对利用民族问题干涉中国内政。学习重点:1.中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2.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3.各族人民都要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安全与利益学习难点:我国民族问题是中国的内部事务。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都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我国的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内部事务,反对一切外部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第一节 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统一国家一、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华夏和四裔五方格局奠定多民族基础 (二)秦统一六国造就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二、各民族共同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从秦汉至隋唐,各民族共同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宋元明清,各民族进一步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三、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新中国近代以来,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全国各族人民奋起反抗,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自觉,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倒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建立了社会主义的人民共和国。第二节 维护国家的统一、安全和利益一、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民族团结是祖国统一的重要保证。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我们必须进一步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共同生存的基础;国家统一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可靠保障;国家统一是维护中华民族尊严的前提。二、各族人民都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是各族人民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形成、发展、巩固起来的一种对祖国极其忠诚和热爱的深厚情感,是各族人民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纽带和精神长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各族人民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各族人民的光荣传统: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爱国主义发挥了重大作用。 三、自觉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绝不仅仅是军人的职责,依据我国宪法规定,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也是我国每一位公民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 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1.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坚决同各种危害国家安全行为斗争;2.树立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以自己行动为祖国增光添彩;3.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损害国家尊严的行为做斗争;4.坚定维护祖国荣誉和利益。第三节 我国的民族问题是国内事务一、民族问题与国家主权一个国家的民族问题,是这个国家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自主地去解决本国的民族问题是一个国家的内部事务,体现一个国家的主权。多民族国家的主权必须应对民族问题的挑战,必须在应对民族问题的过程中经受考验。二、民族问题的国际关注与国际干预国际关注有时会加剧他国内乱。有时反而会激化矛盾,使民族问题更加复杂化。因此在解决民族问题时,坚决维护国家主权。三、反对一切外部势力利用民族问题 一些西方国家不愿意看到中国强大,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分化、西化。由于地理、文化、历史等原因,少数民族地区往往是分化、西化的目标及重点。我们必须要维护祖国统一、稳定与安全,坚决反对任何形式分裂渗透活动,高举四个维护的旗帜:坚定地维护国家的统一,坚定地维护民族团结,坚定地维护法律的尊严,坚定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思考题:1.如何理解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为什么说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3.如何理解我国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内部事务?4、在反对分裂、渗透,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统一的斗争中,必须高举“四个维护”的旗帜,它们是?5、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成为境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的重要目标的客观原因,主要有哪些?第八章 各民族一律平等第一节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含义一、民族平等(一)“平等” 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民族平等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它引申于一般的平等原则。  从西方平等思想发展的连续性看,平等经历了一个将奴隶排除于人之外到承认同一社会等级内部的平等再到“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这样一个认识上的逐渐深化过程;从平等思想的传播看,它由最初个别思想家的一种思想观念逐渐成为公众舆论,一项司法原则、一个政治动员的口号。尽管一直到资产阶级为止的一切平等主张都不彻底,甚至具有极大的虚伪性和欺骗性,但是,平等观念的核心内容始终是与人的权利相联系的。 恩格斯指出:“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平等权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公民一切其他权利得以实现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原则。平等权是指:公民依法平等地享有权利,不受任何差别对待,要求国家给予同等保护的权利。(二)民族平等观念的形成与发展1.资产阶级民族平等观的形成与发展  民族平等观念是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首先提出来的。它们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心声,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2.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的理论来源(1)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是在批判地吸取了资产阶级的平等和民族平等思想的合理内核,并对其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之后的产物。(2)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思想与他们承认各民族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过程中的历史作用,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直接相关。(三)民族平等的基本内容和含义1.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的基本内容主张各民族不分大小、强弱、先进或者后进,都应该一律拥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履行相同的义务。主张对于各民族之间发展上的客观差距和文化上的差异应该持科学的态度,认为民族之间没有优劣、贵贱之分,只有发展上的先进和后进之别,而这些发展上的差距不是天生的。主张民族平等不应该仅仅表现在法律条款上、政治权利上。还应该成为一种真实的社会关系并且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主张通过消灭阶级、消灭私有制,铲除导致民族不平等的社会根源。主张通过对于弱小民族的特别保护以全面体现民族平等。2.新中国民族平等的含义  由于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政党对民族平等的不同理解和不同要求,民族平等思想在实践中必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性。新中国的民族平等主张直接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观。(1)作为法律主体的各民族不论人口多或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或低、风俗习惯是否异同,都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同等地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汉族和少数民族一律平等,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也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民族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2)在法律面前,作为法律客体的各民族的权利和义务都受到同等对待和保护,对违法行为一律依法予以追究,决不允许任何民族中的违法犯罪分子逍遥法外;任何人不得强制任何民族的公民承担法律以外的义务,不得使各个民族的公民受到法律之外的处罚。(3)在社会生活中少数民族的权利在一些方面实施特殊保护,特别是在发展方面给予特殊帮助,这一点在事实上也构成了民族平等的原则,包括了各民族政治、法律上的平等,也包括事实上的平等。 需要注意的是:民族之间客观存在的发展上的差距和文化方面的差异本身都不是民族不平等的表现。但是,这些差异和差距却可以成为产生不平等现象的原因。平等与平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各个民族是否拥有相同的权利和是否能够享受相同的权利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四)民族平等的意义1.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核心内容之一 ;2.民族平等是我国民族政策的根本原则;3.民族平等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基本条件;4.民族平等是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标准。二、民族团结民族团结的含义:联合。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具有特定的阶级内容,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胜的基本保证。三、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总政策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促进1.平等----前提和基础2.团结----结果和保证第二节 国家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一、少数民族平等权益保障的一般原则(一)少数民族平等权益保障的普遍原则1.国际上有许多关于少数民族或者少数人群体权利的国际法文件和规定。2.保障少数民族免遭歧视和侵害、保护他们的平等权益问题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法所关注的最古老的问题之一,还成为了国际人权体系中对现存普遍人权标准的补充。(二)少数民族平等权益保障的特殊原则1.世界各国的民族的发展都具有不平衡性。2.在事实上的平等与作为原则的平等之间就存在着种种差距。3.许多国家都有对于国内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和特殊措施,对少数民族给予基于社会差别之上的特别保护。 4.我国通过立法、行政、政策等手段进行了引导和调整,在民族政策中形成了一系列对于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和特殊照顾原则。 二、我国实现民族平等的法律保障(一)政治权利的赋予与保障(二)经济权利的赋予与保障(三)文化权利的赋予与保障(四)接受教育的权利赋予与保障(五)医疗卫生、体育事业和社会保障权等权利的赋予与保障三、少数民族平等权益的保障机制(一)我国实现民族平等的政策保障(二)我国实现民族平等的司法保障(三)保障我国民族平等的行政举措第三节 维护法律尊严一、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了以下三种权益在法律面前的平等权利:1.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权益;2.作为民族成员的公民个体之间的平等权益;3.民族的集体权益与作为民族成员的公民个体之间的平等权益。二、权利和义务的对立统一关系1.法律是以确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和调整社会关系的。而权利和义务具有对应性。2.民族的权利和义务是以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为基础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上相辅相成的关系,奠定了民族平等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基础。3. 权利与义务这二者共同的特点是:在总体上具有广泛性、平等性、现实性和一致性。它们最根本的区别是:权利可以放弃,而义务必须履行。 三、各民族都有维护法律尊严的义务(一)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是维护法律尊严的具体表现,也是任何一个民族公民的义务。(二)培育公民良好的法律意识。(三)善于用法律手段解决民族关系上出现的问题。思考题:1. 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如何保障各个民族的平等权利和合法权益?3. 新中国民族平等的含义。

绪 论教学目的与任务:通过学习,了解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中国民族理论的意义;了解中国民族理论的创立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掌握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民族理论的主要观点,以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的主要观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中国民族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2.学习中国民族理论的意义。教学难点:1.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理解;2.中国共产党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关系。何谓民族理论?是指研究和处理民族与民族问题的学说。民族理论是由民族观所决定的。有什么样的民族观就有什么样的民族理论。一、中国民族概况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汉族人口有11.3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1.59%;其余55个民族共1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41%。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千万以上的有:壮族和满族2个民族;人口在千万以下、百万以上的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等16个民族;人口在百万以下,十万以上的有:傈僳、佤、畲、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仡佬、撒拉、毛南、锡伯等17个民族;人口在十万人以下、一万人以上的有:布朗、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基诺等13个民族;人口在一万人以下、五千人以上的有:独龙、鄂伦春、门巴等3个民族;人口在五千人以下的有:高山、塔塔尔、赫哲、珞巴等4个民族。少数民族的经济类型:有比较发达的封建农业经济;有一定的资本主义产业活动;有主要从事渔业经济的;有的从事原始狩猎经济的;有主要从事畜牧业的;有的民族虽然已过渡到接近汉区的农业经济类型,但仍沿用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原始生产方法;从事渔猎采集的民族。 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封建地主所有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还有部分资本主义所有制经济成分;封建农奴制;奴隶制;原始公社制残余。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制度:地主封建制度的保甲制度;世袭封建王公统治的盟旗制度;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专政制度;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支制度;山官制度、千百户制度、头人制度、土司制度。 文化生活:语言种类较多,约80种左右;22个民族使用着28种文字;语言,大体可分为5个语系、10个语族、15个语支。 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萨满教、万物有灵和多神信仰、祖先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在我国自远古至今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初步奠定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自两汉至隋唐,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初步发展的时期。自宋元至明清,是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大发展时期。近代,中国由于受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党形成了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这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中国民族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并吸收历史上中华文化的营养,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中国历史表明,在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里,为了解决民族问题,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和国家政权,都产生了自己的民族观,即对民族、民族问题的总看法和解决民族问题的方针政策。在中国历史上,早在先秦时代对不同的民族的“族类”划分就已存在。《尚书?尧典》载:“帝曰:吁佛哉,方命他族。”《左传》:“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传释:“族类也。”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观,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在春秋战国以前,包括夏、商、周时期,夷夏之别是不明确的,夷夏观尚未产生。春秋战国夏族的民族观,即略显狭隘的先秦夷夏观。秦汉以后,直到清末,传统的民族观即“夷夏观”,在我国封建统治时期,始终占据了主导地位。孙中山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合汉、满、蒙、回、藏为一家,相与和衷共济”,“五大民族,均归平等”。 2.中国共产党关于我国民族问题的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理论,作为理论基础。 3.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领导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民族理论作指导,并吸取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营养,创建了中国民族理论。 毛泽东同志的民族问题思想:其一,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有着悠久历史和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其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必须坚持民族平等,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巩固祖国统一,这是我们事业胜利的基本保证。其三,经过长期不断探索,为我国找到并确立了一条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道路——民族区域自治。其四,明确提出要解决好民族问题,必须培养大批从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的要求。其五,为了彻底消灭民族内部的各种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所有制,达到各民族的共同进步繁荣。其六,从贯彻民族平等团结原则的高度,提出了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其七,对民族发展规律即民族消亡问题,也作了预测。 邓小平同志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即邓小平民族理论。这一理论主要回答和指导了如何加快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问题。邓小平民族理论:民族关系即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关系的理论;关于实现“真正民族平等”的理论;关于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大统一的理论;关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论;关于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理论;关于各民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相互合作的理论;关于照顾少数民族利益,着眼于民族地区发展的理论;关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和共同繁荣的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发展创新了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一是科学阐明了民族问题的内涵;二是深刻揭示了当代民族问题的基本特征;三是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是解决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核心;四是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国家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五是突出强调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国家最高利益,明确提出了“三个离不开”;六是旗帜鲜明地提出处理民族问题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三股势力”;七是明确提出民族干部状况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在民族工作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理论政策,作出了许多重要的决策。于2003年提出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民族工作主题。 新世纪新阶段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共十二个方面:一、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二、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民族的消亡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三、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四、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我国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 六、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都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我国的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内部事务,反对一切外部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七、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国家为少数民族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各族人民都有义务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八、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保障,必须全面贯彻执行。九、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十一、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鼓励各民族加强文化交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十二、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是管长远、管根本的大事。要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是一项战略任务,要大力培养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三、中国民族理论的基本特点(一)中国民族理论的基本特点:实践性;继承性;创新性;科学性。(二)学习中国民族理论的意义:首先,学习中国民族理论,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其次,学习中国民族理论,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第三,学习中国民族理论,对我们进行民族研究工作,也有其重要的指导性意义。思考题:1.中国共产党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民族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中国民族理论有哪些特点?4.学习中国民族理论有什么意义?第一章 民族的一般特征第一节 民族的基本特征一、民族概念表述的历史发展(一)西方的民族概念最早——古希腊《伊利亚特》;布伦奇里的8特征:共同的地域、血统、肢体形状、语言、文化、宗教、风俗、生计 (二)中国的民族概念古代:“族类”;最早:南朝顾欢《夏夷论》;1899年梁启超《东籍月旦》 中国现代意义的“民族”一词的来源:西方——日本——中国(三)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的民族概念(四)马克思主义民族概念1913年,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中:“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六个基本特征(一)构成民族的6个基本特征: 1. 共同历史渊源(A地域渊源(共同地域)、B族体渊源(共同族源));2. 共同生产方式;3. 共同语言;4. 共同文化; 5. 共同风俗习惯;6. 共同心理认同(A成员对民族整体、B民族成员之间)。(二)中国共产党六个基本特征理论的特点:内容丰富、表达通俗、归纳科学。(三)民族基本历史类型1.三大属性:A 自然属性;B 社会属性;C 生物属性2.分类的依据:A 民族属性(3个)、B 民族特征(6个)3、具体分类:从自然属性分: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从社会属性分: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第二节 民族与宗教一、民族与宗教的区别1. 是不同的社会现象:民族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属社会历史范畴;宗教是观念形态,属思想意识范畴。2. 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不同二、民族与宗教的联系有的民族全民族信仰宗教;宗教在一些民族的形成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宗教对一些民族的特征有重要影响。第三节 民族结构与民族素质一、民族结构民族结构的内容: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意识结构。民族结构的特点:整体有机性;相关同步性;相对稳定性;自动调节性;动态开放性;调控可塑性。民族结构的社会作用:1.民族发展的最大动力在于民族自身的内部活力;2.民族内部结构对民族关系有重大的影响。二、民族素质内容:科学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心理意识素质、身体素质特点:群体性;积淀性;传承性;变异性;综合指标性民族结构与民族素质关系:第四节 中国的民族识别一、民族识别的必要性第一,民族识别是党和国家民族平等团结政策,使各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 第二,民族识别是确定我国民族数量和称谓的需要。第三,民族识别是顺利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第四,民族识别是增强民族内部的凝聚力,推动中华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二、民族识别的依据1.民族特征; 2.民族源流; 3.民族意愿; 4.就近认同三、实践的三个阶段(一)三阶段: 1.第一阶段(1950—1954年)2.第二阶段(1954—1965年)3.第三阶段(1978—1987年)(二)恢复和更改民族成分的规定思考题:1、民族与宗教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2、简述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民族的六个特征。3、我国为什么要进行民族识别?4、我国民族识别的依据是什么?第二章 民族发展的规律民族发展规律: 产生——发展——消亡第一节 民族的产生一、形成的基本条件条件:内在条件:社会生产力发展;私有制出现;产品交换发展外在条件:战争;军事冲突形成时间:在原始社会末期(野蛮时代高级阶段)进入阶级社会时形成的。 二、形成的基本规律一般规律(原生形态民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从血缘到地缘)特殊规律(次生形态民族):同源异流;异源同流第二节 民族的发展一、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社会生产力发展——根本动因; 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又一动因纵向:奴——封——资——社(质变)横向:在特定历史阶段上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等民族特征方面的发展。(量变)基本内容:1. 民族经济发展2. 民族政治发展3. 民族文化发展(交流与交融)4. 民族人口发展(通婚)二、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内因:民族属性——自然、社会、生物;民族结构——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家庭、人口;民族素质——科文、思政、心意、身体。外因:民族关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三、基本规律一般过程基本模式:常态、异态、跳跃基本趋势: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民族发展中,一方面是民族趋同的趋势,另一方面是民族性增强的趋势。在社会主义的民族发展中,出现了各民族充分发展繁荣的趋向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性日益增多的趋向。 第三节 民族的消亡一、民族同化概念:民族在自身发展和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性,接受别的民族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类型:强迫同化:是凭借暴力和民族特权进行的。自然同化:是指各民族在长期密切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点:1. 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2. 民族同化中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并存。3. 民族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程度接近的形式。4. 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因此民族特征的消失标志着民族同化的完成。5. 民族同化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局部现象。二、民族分化与组合民族分化(同源异流)、 民族组合(异源同流)三、民族融合与消亡民族融合、民族消亡的含义:民族融合,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最终导致民族特征、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别的完全消失。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和,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民族融合的特点:1. 民族融合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2. 民族融合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3. 民族融合将是一个自然渐进的过程4. 民族融合是民族发展过程与民族接近过程的辨证统一的结果5. 民族融合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民族消亡的条件和一般规律: 阶级消亡——国家消亡——民族消亡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和的区别:1. 发生的时间不同; 2. 发生的范围不同3. 发生的结果不同4. 实现的途径不同思考题:1. 举例说明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及特殊规律。2.民族发展的六个基本条件是哪些?3.请用你所掌握的民族理论知识谈谈你对民族同化的认 第三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教学目标: 通过第三章的学习,掌握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了解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原因及意义,了解民族特点和民族发展差距长期存在的表现及原因,了解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含义及意义,懂得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时期。重点与难点: 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特点、民族差异长期存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发展差距存在的表现及原因。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来划分,处在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可称作社会主义民族,这里的主要衡量标准是民族社会的性质、民族社会的发展程度。第一节 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一、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1.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增强;2.各族人民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增强;3.各民族间的相互信任增多;4.各民族互助、合作和学习交流增多;5.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识增强。 在这种创造和贡献中,中华各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都为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感到骄傲,中华民族意识不断强化。共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中华民族意识的认同和强化成为各民族的共性之一。“各族人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民主、自由权利和平等的发展权利,都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和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管理社会事务,平等地商讨和决定国家大事。”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干部读本)》,第278页,民族出版社,200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各民族人民真正实现了民族主体地位,实现了各民族政治上的平等和根本利益的一致,各民族间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经济交流,文化交往,人口流动,使各民族全面加强了交往与了解。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和借鉴 ,人口双向流动加快,杂居现象更加普遍,异族间通婚大量增加。各具民族特色的饮食习俗、风味小吃被其他民族所熟悉、认可、接受和享用。双语、多语和互相学习语言的现象增多。经济形成了互补、互惠、互利的“谁也离不开谁”的格局。 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中,在国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我国各族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才能不断得到满足,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不断得到实现和保障,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才能不断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有历史沉淀的结果,有社会主义制度带来的各民族社会主义的一致性,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民族社会生活方面逐渐增多的共同性,还有各民族利益追求和发展目标上的统一性。 二、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原因1.我国长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是各民族共同性因素增多的历史基础;2.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形成和增强的社会原因;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运行,使各民族在各个领域的交往日益频繁,为共同因素的增长提供了机会和动力;4.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牢固精神纽带。 三、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意义 有利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民族共同因素增多是增进民族团结的有利条件,也是良好的民族关系的反映。有利于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有利于在国际上展示我国民族关系的良好状态。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是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但是,必须看到,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积累过程。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还只是为未来民族的融合、消亡进行量的积累。 第二节 民族特点、发展差距长期存在一、民族特点、民族差异长期存在的表现及原因 (一)民族特点、民族差异长期存在的表现1.经济生活方式不同;2.语言不尽相同,文字不同;3.风俗习惯不同;4.宗教文化特色不同;5.心理素质不同。(二)民族特点、民族差异长期存在的原因1.是由民族实体长期存在的客观事实决定的;2.是由民族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3.与社会现实条件及民族政策有关。二、民族发展差距存在的表现及原因(一)民族发展差距存在的表现 1. 民族地区发展差距有不断扩大; 2. 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仍然十分突出;3. 民族地区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落后; 4. 民族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5. 民族地区地方财政困难。 (二)民族发展差距存在的原因1. 历史原因;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3.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第三节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一、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 1.这是由民族发展规律决定的; 2.这是由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决定的; 3.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含义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解决民族问题上的一贯立场,是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毛泽东:“让各少数民族得到发展和进步”,并把这看成“是整个国家的利益”,这是毛泽东思想关于少数民族发展理论和政策的核心。 《新华日报》,第23页,1954年7月号。周恩来:“在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基础上,建立起我们宪法上所要求的各民族真正平等友爱的大家庭。” 对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论述较多,并且第一次提出了“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表述。如在对待民族平等和民族繁荣的关系上,他指出,“我们对各民族既要平等,又要使大家繁荣。” 邓小平:“我们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 “不仅西藏,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也一样。”“观察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看那个地区能不能发展起来。” “加速现代化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邓小平民族发展的理论基础、现实意义、战略步骤、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等诸方面进行了阐述与指导并付诸于实践,成功地解决了如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问题。江泽民:“社会主义阶段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兴旺的时期”。“推动各民族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发展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将“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列为新中国民族工作的两大主要任务之一。 胡锦涛: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当今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共同繁荣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 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意义 1.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要求; 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3.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根本前提; 4. 逐步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核心; 5. 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途径; 6. 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证。 思考题:1、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含义及意义。2、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原因及意义。第四章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教学目标:通过第四章的学习,要掌握民族关系的内涵和特点;理解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确立和发展的历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理解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特点与发展趋势;掌握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和谐社会对民族关系的积极影响。教学重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内涵,如何区别民族关系和一般社会关系;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一节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确立和发展一、民族关系及其表现形式民族关系是以民族因素为内涵的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上的联系交往状态。 民族关系与一般社会关系的联系与区别二、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确立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在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度的确立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型民族关系。它的基础是人民民主专政和生产资料公有制,性质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民族关系的性质和内容与民族的性质和民族的发展程度相联系;私有制社会中的民族关系;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确立和发展经过了一个历程。 第二节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一、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民族平等:是指不同民族在相互联系与交往中,处于同等地位,具有同样的权利;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的地位、待遇和权力、利益的平等。 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的联合。 民族互助:是指各民族在平等团结的基础上,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奋斗目标,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的关系。 民族和谐:是指各民族间存在着特点的差异和文化的多样性基础上,其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和实现,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协调发展,特点和文化受到尊重,相处和睦,关系融洽。二、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特点1.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取决于社会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取决于政权的性质2.我国新型民族关系建立的基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人民民主专政。3.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最重要的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1)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2)民族团结的相对性(3)民族间互助合作的有限性和互助与竞争的共生性(4)民族和谐的初步性三、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及趋势 1.各民族间的交流增多,民族关系更加密切2.各民族的团结、互助进一步增强3.影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负面因素将长期存在第三节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一、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1.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各民族繁荣发展提供前提2.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二、和谐社会对民族关系的积极影响1.和谐社会将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和谐社会将有力地促进和保证各民族的一律平等3.和谐社会将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三、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1.切实保障各民族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实现社会公平正义2.营造和谐的民族关系氛围,实现各民族团结合作、社会稳定和睦思考题:1、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有哪些?2、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什么?3、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有哪些?4、当前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有哪些?第五章 民族问题民族、宗教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重大社会问题。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发生的局部战争、地区冲突、恐怖活动大都与民族、宗教问题有关。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在相当长的历史进程中都将存在。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民族问题始终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也决定了民族工作始终是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民族问题属于社会问题的范畴,对什么是民族问题的回答,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如何解决以及能否解决民族问题,影响着对民族问题的认识指向与处理方式的确定。这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第一节 民族问题的内涵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 一、民族问题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民族自身的发展状况决定着民族之间交往的程度,同时,各民族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等的特点和差别,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在民族交往过程中引起矛盾,所以说,民族自身发展程度对民族间的相互关系有直接的重要的影响。二、民族问题包括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关系是民族之间互动的表现形式,是各民族在同一社会形态下各方面的联系。民族关系的出现,必然形成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各自都会动用各自拥有的力量,但由于相互间的作用力大小不同,作用的方法与方式也不相同,因而其结果对不同民族来说也可能有着不同。民族关系是在民族交往中,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具有民族性的社会关系,本质上是涉及民族这个社会人们共同体的地位和待遇以及民族这个社会利益群体的权力和利益,民族及其成员的民族意识和感情等特定内涵的社会关系。民族关系是以民族因素为内涵的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上的联系交往状态。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这种基本表现形式通过若干具体形式反映到社会现实生活中来,只有当某种具体形式表现出民族性时,就可能成为民族关系的具体表达。 从宏观的层面来看,民族关系包括了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文化关系。经济层面的民族关系表现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之中。政治层面的民族关系是在经济关系的基础上形成,并随着各民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文化层面的民族关系是在民族间的交往联系中发生的。 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民族利益是民族关系中的基本性问题;民族权利是民族关系中的关键性问题; 民族发展是民族关系中的核心问题。 三、民族问题包括民族与阶级的关系问题民族的产生和存在与阶级的产生和存在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们又是属性不同的客观存在,研究这两者的异同及其相互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民族问题。1.民族与阶级的联系:民族是由不同的阶级组成的。民族压迫是阶级压迫和剥削制度造成的。要消灭民族压迫,首先必须消灭剥削制度;要实现彻底的民族平等,必须彻底消灭阶级 。2.民族与阶级的区别:民族和阶级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两个不同的概念。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所发生的基本原因不同。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的范围内,民族压迫的内容比阶级压迫的内容广泛和复杂。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一般都具有全民族的性质。民族问题比阶级问题存在的时间更长。 四、民族与国家的关系 民族与国家都是从原始社会的部落发展而来的。民族与国家,不仅相伴而生,而且相依而存。国家对民族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功能。国家以一定的民族作为基础。第二节 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民族问题的发生是以民族间的交往与联系为前提的。民族一经形成,它们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与邻近的其他民族发生日益广泛密切的交往,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发生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构成民族问题。一、民族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 民族差异是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民族差异主要是指民族之间特征、特点的不同。民族之间在交往联系中,由于各个民族在其特征特点等自然特性(或民族性)上的区别而呈现出民族之间的差别。这种差别,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民族之间的矛盾。二、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的阶级性质及与之相联系的民族政策,是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之一。民族问题产生的两个根源——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还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相互交织。在民族间交往联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发生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在民族存在的社会里,这两个因素都起作用,只是作用的性质、强弱和表现方式不同罢了。第三节 民族问题的特性一、民族问题的普遍性首先,人类社会自从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都存在一定的民族问题。其次,民族问题不是单纯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某一方面的问题,而是普遍地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第三,大凡民族问题都可能会波及到众多民族成员的社会生活,牵涉到民族的利益。二、民族问题的长期性民族问题的长期性,是由民族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决定的。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要民族存在,民族问题必然存在,民族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接近,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民族问题也必将长期存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也具有长期性的特点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还将长期存在: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还存在,这些阶级斗争还会反映到民族问题上来。民族间的差异和发展差距不可能在短时期消灭,是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思想观念的影响,会导致民族问题的长期存在。社会主义国家和执政党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认识的偏颇,也会导致民族问题并使之长期存在。三、民族问题的复杂性民族问题的复杂性,主要是由民族问题在社会问题中的特殊地位决定的。民族问题在社会问题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表明了它的复杂性。民族问题对民族生活的影响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且是漫长的。 四、民族问题的国际性民族问题的国际性,是指一国的民族问题会引起国际社会的反应。民族问题国际性的表现:民族问题的国际性,首先与民族的跨国分布相关。民族问题的国际性还表现在国际社会对少数民族人权保护中。 五、民族问题的重要性民族问题的重要性,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问题对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具有重大的影响。对国家而言,民族问题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治与乱;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的进与退;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福与祸。思考题1. 民族问题的内涵是什么?2. 试论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3. 如何理解民族问题的特性?第六章 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道路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第六章的学习,了解并把握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特点,即“四个交织”: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相交织;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相交织;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相交织;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相交织。懂得只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才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选择。教学重点: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 教学难点: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民族问题的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我国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 第一节 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一、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相交织民族可以从经济单位、政治单位、文化单位、社会单位等角度去加以考察。民族问题涉及民族发展和民族关系协调问题。民族发展是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民族关系协调包括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关系的协调。民族发展和民族关系的属性决定了民族问题往往是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相交织的表现:现阶段我国各民族间的发展差距问题,尤其是经济社会发展差距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是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的最突出的表现。现阶段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坚持和完善问题,既涉及政治问题,也涉及经济问题。现阶段我国有些地区发生的民族关系上的纠纷和矛盾,往往是经济利益问题与政治权利问题交织在一起的问题。 在民族问题中,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关系: 1)政治平等是经济发展的前提;2)经济问题的解决可以巩固政治问题解决的成果;3)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发展民族经济;4)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相辅相成。二、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相交织原因:1.现实问题是历史问题的延续;2.历史因素在现实问题中有重要的影响。 民族问题和历史问题交织:现阶段我国某些地区存在的民族分裂活动问题,是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的最突出的表现。现阶段我国某些民族地区存在的地界、山林、草场的纠纷,有些也是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的。影响我国民族关系的某些思想观念,如民族偏见,许多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 三、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相交织原因:民族和宗教之间密切而特殊的关系,决定了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交织关系。 表现:现阶段我国民族地区在民族文化领域(包括民族风俗)发生的民族问题往往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一些地区和国家的民族冲突往往以宗教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宗教因素是诸多民族性中最敏感最容易触动的因素。 民族与宗教的联系:1)宗教的民族性;2)民族是宗教的载体,宗教是民族文化的主要内容。3)宗教在民族问题中有重要影响。四、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相交织原因:1)民族跨境而居是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交织的原因之一;2)西方某些大国打着人权的幌子,企图干预中国的民族问题,这也使国内民族问题有时会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 国内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与国外敌对势力相勾结,进行分裂破坏活动,国际敌对势力把民族问题作为“分化”、“西化”中国的突破口,这是国际问题与国内问题交织的突出表现。 民族问题的国际化的国际背景:1)国际力量对比的发展演变。2)经济全球化导致民族主义反弹。3)外部势力的肆意干涉。民族问题国际化的国内背景:1)国内民族政策的某些失误;2)在经济领域内的利益分配不公,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等被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民族问题的解决一、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这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我们认识社会主义道路与解决中国民族问题之间关系的指导原则。 马克思:《论波兰问题》中,就明确指出:“克拉科夫革命把民族问题和民主问题以及被压迫阶级的解放看作一回事,这就给整个欧洲做出了光辉的榜样。” 列宁:“共产国际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上的全部政策,主要应该是使各民族和各国无产者和劳动群众为共同进行革命斗争,打倒地主和资产阶级而彼此接近起来。因为只有这种接近,才能保证战胜资本主义,如果没有这一胜利,便不能消灭民族压迫和不平等现象。” “民族问题和‘工人问题’比较起来只有从属的意义,这在马克思看来是无可置疑的。” 斯大林:“布尔什维克从来没有把民族问题和革命问题分开。布尔什维克对民族问题的看法的实质,就是始终把民族问题和革命前途联系起来。”并多次指出:民族问题是革命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是“改造现存制度总问题的一部分”。 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强调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是社会革命和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的思想。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民族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革命时期是这样,建设时期仍然是这样。”胡锦涛:“我国的民族问题必须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中来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 二、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与民族问题“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解决中国民族问题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放到重要位置上,提出理论,制订政策,进行实践,寻求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国革命任务转变到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上来,中国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也随之转变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是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的沉痛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从1997年中国共产党十五大 以后,在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正确指引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推向了21世纪。2002年10月,中国共产党 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战略指导原则,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立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推动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小康社会建设稳步地迈向新世纪新阶段。三、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与民族问题“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前提;“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与一切私有制社会的根本区别,是实现最终目标的手段;“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四、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与民族问题改革开放的必要性:邓小平:“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为了搞建设,需要实行两个开放,一个是对内开放,一个是对外开放。” 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经济改革:第一阶段,从1979年到1984年,和汉族地区一样,在部分地区实行政企分开,改变人民公社体制,发展乡镇企业,然后逐步推广成为普通经济形式。第二阶段,从1985年开始,以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为主要标志,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使之进入流通领域,发展乡镇企业,并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相结合,向深层次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以前是试探阶段,主要是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和政企分开;从1984年以后,则是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从微观机制到宏观体制,从生产流通到分配制度,进行全面改革。主要是: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改革宏观管理体制和劳动制度,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加强横向合作,开展边境贸易等等。五、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与民族问题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这一制度的性质,最根本的一点,是在于它体现了主权在民、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 。这里的“人民”是包括56个民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体人民。这也是在我国现实条件下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实现形式。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解决民族问题上的联系:其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全国的56个民族的代表组成;其二,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我国根本大法规定了一系列处理我国民族问题的宪法原则,为国家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提供了法律依据;三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也是由各民族组成;四是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中设立了民族工作的专门机构——民族委员会,进一步保证了全国各族人民政治权利的实现 。人民政协与解决我国民族问题也有密切关系。从其三大职能、两大主题看,民主和团结也与开展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有内在联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形式,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它是我国民族平等团结的重要标志,其实质在于让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事务。 六、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和指导思想与民族问题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政治和思想保障。 第三节 中华民族复兴与民族问题的解决一、中华民族意识的形成和强化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56个民族已经结合成相互依存、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56个民族已经结合成相互依存、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从而在这个民族大家庭里,各民族有了一个更高层次的认同—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形成与中华民族意识的形成和强化:(一)起源与孕育期:旧石器时代——秦朝建立;(二)自在发展期:秦 汉——1840年鸦片战争;(三)自发到自觉的联合期:1840年——现在1840年以后,是中华民族自觉联合的阶段。爱国主义传统在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中得到了发扬。特别是在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面前,中华民族整体的认同意识空前强烈。第一阶段:从1840年到1911年辛亥革命以前第二阶段:从1911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第三阶段:自1949年10月1日至现在二、中华民族复兴是各民族的共同追求当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不是简单地回复到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古代辉煌,而是一方面要“回复”到那时曾经有过的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辉煌地位,另一方面还要包含着丰富而崭新的时代内容。正确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含义,必须把握好三个方面:它是相对于古代文明的繁荣昌盛而言的。 它是相对于近代中华民族文明衰落与民族危亡而言的。它是针对文明发展的历史延续性而言的。(一) 各民族团结进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二)各民族团结进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良好的政治条件。(三)各民族团结进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必要的文化条件。(四)各民族团结进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和谐的社会条件。(五)各民族团结进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六)各民族团结进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 我国各民族的团结进步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相连。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途径。总之,各民族的团结进步,各民族的繁荣发展,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必要的条件和坚实的基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将为各民族的繁荣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和有力的保障。各族人民的幸福与中华民族的复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实现!思考题1. 当前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为什么存在“四个交织”?2. 解决我国民族问题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3.各民族的团结奋斗与中华民族复兴的关系是什么?第七章 中国各民族与国家统一教学目的与任务:通过学习,深刻领会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并推动了其发展;理解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都要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国家的统一、安全与利益;理解中国民族问题是国内事务,反对利用民族问题干涉中国内政。学习重点:1.中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2.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3.各族人民都要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安全与利益学习难点:我国民族问题是中国的内部事务。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都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我国的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内部事务,反对一切外部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第一节 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统一国家一、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华夏和四裔五方格局奠定多民族基础 (二)秦统一六国造就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二、各民族共同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从秦汉至隋唐,各民族共同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宋元明清,各民族进一步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三、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新中国近代以来,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全国各族人民奋起反抗,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自觉,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倒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建立了社会主义的人民共和国。第二节 维护国家的统一、安全和利益一、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民族团结是祖国统一的重要保证。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我们必须进一步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共同生存的基础;国家统一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可靠保障;国家统一是维护中华民族尊严的前提。二、各族人民都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是各族人民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形成、发展、巩固起来的一种对祖国极其忠诚和热爱的深厚情感,是各族人民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纽带和精神长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各族人民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各族人民的光荣传统: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爱国主义发挥了重大作用。 三、自觉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绝不仅仅是军人的职责,依据我国宪法规定,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也是我国每一位公民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 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1.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坚决同各种危害国家安全行为斗争;2.树立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以自己行动为祖国增光添彩;3.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损害国家尊严的行为做斗争;4.坚定维护祖国荣誉和利益。第三节 我国的民族问题是国内事务一、民族问题与国家主权一个国家的民族问题,是这个国家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自主地去解决本国的民族问题是一个国家的内部事务,体现一个国家的主权。多民族国家的主权必须应对民族问题的挑战,必须在应对民族问题的过程中经受考验。二、民族问题的国际关注与国际干预国际关注有时会加剧他国内乱。有时反而会激化矛盾,使民族问题更加复杂化。因此在解决民族问题时,坚决维护国家主权。三、反对一切外部势力利用民族问题 一些西方国家不愿意看到中国强大,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分化、西化。由于地理、文化、历史等原因,少数民族地区往往是分化、西化的目标及重点。我们必须要维护祖国统一、稳定与安全,坚决反对任何形式分裂渗透活动,高举四个维护的旗帜:坚定地维护国家的统一,坚定地维护民族团结,坚定地维护法律的尊严,坚定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思考题:1.如何理解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为什么说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3.如何理解我国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内部事务?4、在反对分裂、渗透,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统一的斗争中,必须高举“四个维护”的旗帜,它们是?5、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成为境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的重要目标的客观原因,主要有哪些?第八章 各民族一律平等第一节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含义一、民族平等(一)“平等” 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民族平等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它引申于一般的平等原则。  从西方平等思想发展的连续性看,平等经历了一个将奴隶排除于人之外到承认同一社会等级内部的平等再到“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这样一个认识上的逐渐深化过程;从平等思想的传播看,它由最初个别思想家的一种思想观念逐渐成为公众舆论,一项司法原则、一个政治动员的口号。尽管一直到资产阶级为止的一切平等主张都不彻底,甚至具有极大的虚伪性和欺骗性,但是,平等观念的核心内容始终是与人的权利相联系的。 恩格斯指出:“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平等权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公民一切其他权利得以实现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原则。平等权是指:公民依法平等地享有权利,不受任何差别对待,要求国家给予同等保护的权利。(二)民族平等观念的形成与发展1.资产阶级民族平等观的形成与发展  民族平等观念是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首先提出来的。它们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心声,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2.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的理论来源(1)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是在批判地吸取了资产阶级的平等和民族平等思想的合理内核,并对其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之后的产物。(2)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思想与他们承认各民族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过程中的历史作用,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直接相关。(三)民族平等的基本内容和含义1.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的基本内容主张各民族不分大小、强弱、先进或者后进,都应该一律拥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履行相同的义务。主张对于各民族之间发展上的客观差距和文化上的差异应该持科学的态度,认为民族之间没有优劣、贵贱之分,只有发展上的先进和后进之别,而这些发展上的差距不是天生的。主张民族平等不应该仅仅表现在法律条款上、政治权利上。还应该成为一种真实的社会关系并且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主张通过消灭阶级、消灭私有制,铲除导致民族不平等的社会根源。主张通过对于弱小民族的特别保护以全面体现民族平等。2.新中国民族平等的含义  由于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政党对民族平等的不同理解和不同要求,民族平等思想在实践中必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性。新中国的民族平等主张直接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观。(1)作为法律主体的各民族不论人口多或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或低、风俗习惯是否异同,都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同等地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汉族和少数民族一律平等,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也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民族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2)在法律面前,作为法律客体的各民族的权利和义务都受到同等对待和保护,对违法行为一律依法予以追究,决不允许任何民族中的违法犯罪分子逍遥法外;任何人不得强制任何民族的公民承担法律以外的义务,不得使各个民族的公民受到法律之外的处罚。(3)在社会生活中少数民族的权利在一些方面实施特殊保护,特别是在发展方面给予特殊帮助,这一点在事实上也构成了民族平等的原则,包括了各民族政治、法律上的平等,也包括事实上的平等。 需要注意的是:民族之间客观存在的发展上的差距和文化方面的差异本身都不是民族不平等的表现。但是,这些差异和差距却可以成为产生不平等现象的原因。平等与平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各个民族是否拥有相同的权利和是否能够享受相同的权利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四)民族平等的意义1.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核心内容之一 ;2.民族平等是我国民族政策的根本原则;3.民族平等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基本条件;4.民族平等是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标准。二、民族团结民族团结的含义:联合。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具有特定的阶级内容,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胜的基本保证。三、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总政策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促进1.平等----前提和基础2.团结----结果和保证第二节 国家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一、少数民族平等权益保障的一般原则(一)少数民族平等权益保障的普遍原则1.国际上有许多关于少数民族或者少数人群体权利的国际法文件和规定。2.保障少数民族免遭歧视和侵害、保护他们的平等权益问题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法所关注的最古老的问题之一,还成为了国际人权体系中对现存普遍人权标准的补充。(二)少数民族平等权益保障的特殊原则1.世界各国的民族的发展都具有不平衡性。2.在事实上的平等与作为原则的平等之间就存在着种种差距。3.许多国家都有对于国内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和特殊措施,对少数民族给予基于社会差别之上的特别保护。 4.我国通过立法、行政、政策等手段进行了引导和调整,在民族政策中形成了一系列对于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和特殊照顾原则。 二、我国实现民族平等的法律保障(一)政治权利的赋予与保障(二)经济权利的赋予与保障(三)文化权利的赋予与保障(四)接受教育的权利赋予与保障(五)医疗卫生、体育事业和社会保障权等权利的赋予与保障三、少数民族平等权益的保障机制(一)我国实现民族平等的政策保障(二)我国实现民族平等的司法保障(三)保障我国民族平等的行政举措第三节 维护法律尊严一、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了以下三种权益在法律面前的平等权利:1.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权益;2.作为民族成员的公民个体之间的平等权益;3.民族的集体权益与作为民族成员的公民个体之间的平等权益。二、权利和义务的对立统一关系1.法律是以确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和调整社会关系的。而权利和义务具有对应性。2.民族的权利和义务是以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为基础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上相辅相成的关系,奠定了民族平等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基础。3. 权利与义务这二者共同的特点是:在总体上具有广泛性、平等性、现实性和一致性。它们最根本的区别是:权利可以放弃,而义务必须履行。 三、各民族都有维护法律尊严的义务(一)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是维护法律尊严的具体表现,也是任何一个民族公民的义务。(二)培育公民良好的法律意识。(三)善于用法律手段解决民族关系上出现的问题。思考题:1. 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如何保障各个民族的平等权利和合法权益?3. 新中国民族平等的含义。


相关内容

  • 走自强之路教学设计--孙云
  • 描绘自强人生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描绘自强人生>是6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活告诉自己"我能行">中第八课<走自立自强之路>的第二框题. 由"人生当自强"和"走自强之路"两个层次构成.第一个层次" ...

  • 多民族的大家庭
  • <多民族的大家庭>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想 设计理念 新课改提出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信息时代,教会学生搜寻和整理有用信息,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十分重要. 本课是一堂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为学生提供一个网络学习和活 ...

  • 教育技术学专业分布-就业前景-与就业常见问题
  • 教育技术学就业前景 就业前景:主要到新技术教育领域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工作,包括各级师范院校和中等学校教育技术学课程教师以及各级电教馆.高校和普教的工作. 如果想找教育技术相关工作,请关注教育技术论坛(http://www.etthink.com)的就业资讯版,我们 ...

  • 助产专业建设方案 建设规划 申报书
  •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 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建设方案 学校名称 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专业名称 助 产 所属省份 贵 州 省 填表日期 2011年10月8日 一.专业建设背景与基础 . ........................................................ ...

  • 八年级地理(人教版)教学设计第三节 民族
  • 第三节 民 族(1课时 )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知道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区域自治,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2.培养学生阅读民族分布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我国民族构成.民族分布. 2.运用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点. ...

  • 西南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博选题(2011--2014)
  • 西南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博选题(2011--2014) [1]张剑锋. 中学英语教师课程知识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田朋朋. 新时期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文变动研究[D].西南大学,2011. [3]姚治松.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国际理解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 ...

  • 与汉语文化教学相关的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 1 2 3 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朱志平;对新世纪汉语(第二语言)教材的思考--从加拿大中学汉语教材编写所想到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 科学版);2002年06期 亓华;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界文化研究20年述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

  • 2015商务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
  • 目 录 商务星球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 1 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 4 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 5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形地势特征 6 第二节 气候基本特征 11 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 13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合理利用土 ...

  • 初中音乐[阿西里西]探究教案设计
  • 初中音乐<阿西里西>探究教案设计 设计思路: <阿西里西>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八年级音乐教材第二单元,是一节以学习彝族民歌为主的综合课.通过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学习彝族民歌<阿西里西>,使学生置身于彝族山寨,在欢快.热情的彝族歌曲声中,充分展开想象,了解彝族风俗人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