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电视节目对儿童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 现代电视对儿童社會化成长影响巨大。电视虽能开阔儿童的视野,增长见识,但对儿童的成长也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具体表现在暴力、认知等7个方面。本文认为可从6个方面优化不良电视节目,从而减少不良节目对儿童社會化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 不良电视节目;儿童;社會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G223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 杨斌成,钦州学院中文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广西钦州535000  一、社會化的含义及儿童社會化  社會化是一个由自然人转变为社會人的过程,社會中每个个体要想融入社會,必须适应和调适外在的社會规范与准则并将其转为内在行为标准。学者对社會化概念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如美国社會学家萨姆纳、托马斯等从文化的角度把社會化看作接受人类世代积累的文化遗产,保持社會文化的传递和社會生活延续的过程;我国著名的社會心理学家吴江霖教授认为,怎样把自然人变成社會有用的人就是社會化;有的研究者认为社會化是“个体与社會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变成社會人,并通过社會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會生活的过程。”上世纪50年代前,社會化的研究主要是以少年儿童为研究对象,侧重于研究个体如何从马克思社會化理论的“生物人”转变为“社會人”;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在T·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社會学和A·英克尔斯关于人的现代化研究推动下,又出现了广义社會化研究。  儿童时期属于社會化早期阶段,生理和心理都处于快速发展中,这一阶段所形成的生活观、价值观等对个体后期的行为具有长远影响。在这个过程中,随着个体的语言生理机能日益发展和对语言技能的不断掌握,语言逐步替代前期的动作沟通,极大地改善和推动了儿童对日常生活技能和社會规范的学习和掌握。就儿童社會化的内容而言,至少包括这样五个方面:“(1)社會生活技能的养成;(2)社會规范的内化;(3)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发展;(4)社會角色的学习;(5)确立生活目标和价值观念。”  二、不良电视节目对儿童正常社會化的影响  长期接触不良电视节目对儿童的正常社會化成长會产生负面影响。  1.暴力影响。暴力电视大都用暴力解决问题。有研究表明,越是爱看暴力节目的孩子,在学校越容易惹事生非。伊利诺斯大学心理学教授艾伦(Eron)说:“预测儿童攻击性行为最好的方法,是他们看电视时间的多少。”认为少儿卡通节目就对儿童一定有益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不要“以为少儿的卡通节目对孩子就比较积极、正面;其实,西方学者早已研究指出,电视卡通片上的暴力镜头,远超过一般成人观看的电视片;有好多以暴力对付坏人,假维护正义之名、行暴力血腥之实的卡通节目,以及借暴力的英雄式描述来促销广告主的暴力。”  2.认知偏差。心理学家葛伯纳(Gerbner)博土认为,暴力影片會诱发攻击行为,还會扭曲世界的真实形象。电视迷患者甚至把自己当成剧中人物,产生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和认知,形成不适当的道德和价值标准。据报道,“广州一名7岁的小女孩因为看到电视剧《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上吊,觉得好玩自己也来模仿,结果一不小心在一家厂房外墙的窗户防盗网上自缢身亡。”  3.神经紧张,缺乏耐性。据休士顿·史坦博士(Aletha Huston-Stein)的研究,电视的画面技术,如快速转换镜头、强烈的声光效果对儿童有不良作用,會使儿童神经紧张,容易引发攻击行为,产生不良的后遗症。与传统的通过书本反复阅读和深思获得系统知识不同的是,电视画面的快速转换,使电视机前的儿童来不及深思,也无需动脑,因此得到的是比较片面的、表面的知识,长期接触电视往往使儿童思考能力下降,而且缺乏耐性。  4.消费行为的改变。儿童节目附有大量广告,许多节目是为了推销玩具和其他商品。西方社會认为:“广告的负面影响之一,是导致社會趋向物质主义,广告不断宣传新产品,令人喜新厌旧;广告中使用产品来解决问题,令人误以为所有健康、容貌、社交等问题,均能通过物质消费途径得以解决;还有就是侧重物质拥有,忽视精神生活的需要;只追求社會进步、经济繁荣,而牺牲了社會公义,及对弱势社群的关注。”由于孩子的认知能力不够,很容易受夸大了的电视广告的消极影响,并按照广告词所宣称的那样去消费和攀比。  6.行动不积极,身体肥胖。孩子沉迷于电视,不爱户外运动,缺乏群体交际,往往會变得没有朋友、个性内向、行动懒散;看电视时,血液易集中在胃部加速胃液分泌、增加食欲,因此久看电视的人往往易患肥胖症。“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研究人员对年龄在5至15岁之间的儿童看电视的时间进行了调查,研究小组发表在《国际肥胖杂志》上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在26岁之前体重超重或患肥胖症的被调查者当中的41%是那些看电视多的。”  7.影响心理情绪,形成孤独封闭的个性。收看电视是一种单向活动,电视过多介入儿童生活,将儿童封闭在家中,无疑将儿童与社會生活隔离。长期接触电视的儿童往往易患“电视综合症”,表现在人际关系淡漠、情感冷淡,思路受阻,偏执、狭隘。  三、降低不良电视节目对儿童社會化影响的对策  1.强化对不良电视节目内容的审查力度。不良电视节目往往以暴力、色情或者反社會形象出现在荧屏上,它对儿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这个传播过程中,受者是缺少判断能力的儿童,二者是不对等的传受关系,儿童处于被动接收的状态。因此,需要强化对儿童节目的内容审查以尽可能从源头上遏制不良影响的发生。  2.提高对垃圾广告的法律监管和惩处力度。英国的媒体监督机构宣布了一项新规定:禁止在针对10岁以下儿童播出的电视节目中插播名人做的垃圾食品广告。此外,英国还出台了其他相关措施,目的是减少鼓励儿童纠缠父母购买高盐、高糖、高脂肪食品的广告。英国电信局还声明要将英国儿童观看的食品和饮料广告削减一半。目前有三分之一的英国儿童体重超重或肥胖。继此之后,我国台湾地区也仿效英国和韩国,禁止在儿童电视节目中间播放垃圾食品广告,以便降低肥胖儿童比例。这些针对垃圾广告所采取的强有力举措对儿童免受电视垃圾广告的伤害起到了保护作用。  3.加强儿童心理和生理健康教育。要减少不良电视节目对儿童的影响,除了需要对电视节目内容严格审查外,还需加强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从被动防御走向主动规避,如通过学校教育,开设专门针对儿童生理和心理健康的课程或者讲座;通过加强亲子教育强化家庭教育。此外还需要为儿童成长营造良好的社會环境,如成立多种专门针对儿童的咨询和服务中心,定期开展各种知识讲座和益智的游艺活动;成立社区、街道、村镇的儿童俱乐部或者游乐园,将健康教育知识寓教于乐等等。  4.培养媒介素养,提高儿童对抗能力。媒介素养“是学生理解和运用大众媒介方法,对大众媒介本质、媒介常用的技巧和手段以及这些技巧和手段所产生的效应的认知力和判断力”。目前,很多国家都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学校课程并逐步形成规模。我国最早触及媒介素养是在上世纪90年代,但目前仍然没开设专门的媒介素养课程,儿童媒介素养教育还远远没有跟上时代的需要,难以正确地使用和对待电视。  5.开展多种社交活动,帮助儿童摆脱对电视的依赖。调查发现,一些儿童长期呆在电视机前逐渐变成了“电视人”,并形成了孤独封闭的个性,需要开展针对儿童的多种社交活动,以帮助他们走出封闭,在与其他儿童接触的过程中养成开朗、积极向上的个性,最终摆脱对电视的依赖。

  摘要 现代电视对儿童社會化成长影响巨大。电视虽能开阔儿童的视野,增长见识,但对儿童的成长也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具体表现在暴力、认知等7个方面。本文认为可从6个方面优化不良电视节目,从而减少不良节目对儿童社會化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 不良电视节目;儿童;社會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G223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 杨斌成,钦州学院中文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广西钦州535000  一、社會化的含义及儿童社會化  社會化是一个由自然人转变为社會人的过程,社會中每个个体要想融入社會,必须适应和调适外在的社會规范与准则并将其转为内在行为标准。学者对社會化概念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如美国社會学家萨姆纳、托马斯等从文化的角度把社會化看作接受人类世代积累的文化遗产,保持社會文化的传递和社會生活延续的过程;我国著名的社會心理学家吴江霖教授认为,怎样把自然人变成社會有用的人就是社會化;有的研究者认为社會化是“个体与社會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变成社會人,并通过社會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會生活的过程。”上世纪50年代前,社會化的研究主要是以少年儿童为研究对象,侧重于研究个体如何从马克思社會化理论的“生物人”转变为“社會人”;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在T·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社會学和A·英克尔斯关于人的现代化研究推动下,又出现了广义社會化研究。  儿童时期属于社會化早期阶段,生理和心理都处于快速发展中,这一阶段所形成的生活观、价值观等对个体后期的行为具有长远影响。在这个过程中,随着个体的语言生理机能日益发展和对语言技能的不断掌握,语言逐步替代前期的动作沟通,极大地改善和推动了儿童对日常生活技能和社會规范的学习和掌握。就儿童社會化的内容而言,至少包括这样五个方面:“(1)社會生活技能的养成;(2)社會规范的内化;(3)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发展;(4)社會角色的学习;(5)确立生活目标和价值观念。”  二、不良电视节目对儿童正常社會化的影响  长期接触不良电视节目对儿童的正常社會化成长會产生负面影响。  1.暴力影响。暴力电视大都用暴力解决问题。有研究表明,越是爱看暴力节目的孩子,在学校越容易惹事生非。伊利诺斯大学心理学教授艾伦(Eron)说:“预测儿童攻击性行为最好的方法,是他们看电视时间的多少。”认为少儿卡通节目就对儿童一定有益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不要“以为少儿的卡通节目对孩子就比较积极、正面;其实,西方学者早已研究指出,电视卡通片上的暴力镜头,远超过一般成人观看的电视片;有好多以暴力对付坏人,假维护正义之名、行暴力血腥之实的卡通节目,以及借暴力的英雄式描述来促销广告主的暴力。”  2.认知偏差。心理学家葛伯纳(Gerbner)博土认为,暴力影片會诱发攻击行为,还會扭曲世界的真实形象。电视迷患者甚至把自己当成剧中人物,产生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和认知,形成不适当的道德和价值标准。据报道,“广州一名7岁的小女孩因为看到电视剧《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上吊,觉得好玩自己也来模仿,结果一不小心在一家厂房外墙的窗户防盗网上自缢身亡。”  3.神经紧张,缺乏耐性。据休士顿·史坦博士(Aletha Huston-Stein)的研究,电视的画面技术,如快速转换镜头、强烈的声光效果对儿童有不良作用,會使儿童神经紧张,容易引发攻击行为,产生不良的后遗症。与传统的通过书本反复阅读和深思获得系统知识不同的是,电视画面的快速转换,使电视机前的儿童来不及深思,也无需动脑,因此得到的是比较片面的、表面的知识,长期接触电视往往使儿童思考能力下降,而且缺乏耐性。  4.消费行为的改变。儿童节目附有大量广告,许多节目是为了推销玩具和其他商品。西方社會认为:“广告的负面影响之一,是导致社會趋向物质主义,广告不断宣传新产品,令人喜新厌旧;广告中使用产品来解决问题,令人误以为所有健康、容貌、社交等问题,均能通过物质消费途径得以解决;还有就是侧重物质拥有,忽视精神生活的需要;只追求社會进步、经济繁荣,而牺牲了社會公义,及对弱势社群的关注。”由于孩子的认知能力不够,很容易受夸大了的电视广告的消极影响,并按照广告词所宣称的那样去消费和攀比。  6.行动不积极,身体肥胖。孩子沉迷于电视,不爱户外运动,缺乏群体交际,往往會变得没有朋友、个性内向、行动懒散;看电视时,血液易集中在胃部加速胃液分泌、增加食欲,因此久看电视的人往往易患肥胖症。“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研究人员对年龄在5至15岁之间的儿童看电视的时间进行了调查,研究小组发表在《国际肥胖杂志》上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在26岁之前体重超重或患肥胖症的被调查者当中的41%是那些看电视多的。”  7.影响心理情绪,形成孤独封闭的个性。收看电视是一种单向活动,电视过多介入儿童生活,将儿童封闭在家中,无疑将儿童与社會生活隔离。长期接触电视的儿童往往易患“电视综合症”,表现在人际关系淡漠、情感冷淡,思路受阻,偏执、狭隘。  三、降低不良电视节目对儿童社會化影响的对策  1.强化对不良电视节目内容的审查力度。不良电视节目往往以暴力、色情或者反社會形象出现在荧屏上,它对儿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这个传播过程中,受者是缺少判断能力的儿童,二者是不对等的传受关系,儿童处于被动接收的状态。因此,需要强化对儿童节目的内容审查以尽可能从源头上遏制不良影响的发生。  2.提高对垃圾广告的法律监管和惩处力度。英国的媒体监督机构宣布了一项新规定:禁止在针对10岁以下儿童播出的电视节目中插播名人做的垃圾食品广告。此外,英国还出台了其他相关措施,目的是减少鼓励儿童纠缠父母购买高盐、高糖、高脂肪食品的广告。英国电信局还声明要将英国儿童观看的食品和饮料广告削减一半。目前有三分之一的英国儿童体重超重或肥胖。继此之后,我国台湾地区也仿效英国和韩国,禁止在儿童电视节目中间播放垃圾食品广告,以便降低肥胖儿童比例。这些针对垃圾广告所采取的强有力举措对儿童免受电视垃圾广告的伤害起到了保护作用。  3.加强儿童心理和生理健康教育。要减少不良电视节目对儿童的影响,除了需要对电视节目内容严格审查外,还需加强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从被动防御走向主动规避,如通过学校教育,开设专门针对儿童生理和心理健康的课程或者讲座;通过加强亲子教育强化家庭教育。此外还需要为儿童成长营造良好的社會环境,如成立多种专门针对儿童的咨询和服务中心,定期开展各种知识讲座和益智的游艺活动;成立社区、街道、村镇的儿童俱乐部或者游乐园,将健康教育知识寓教于乐等等。  4.培养媒介素养,提高儿童对抗能力。媒介素养“是学生理解和运用大众媒介方法,对大众媒介本质、媒介常用的技巧和手段以及这些技巧和手段所产生的效应的认知力和判断力”。目前,很多国家都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学校课程并逐步形成规模。我国最早触及媒介素养是在上世纪90年代,但目前仍然没开设专门的媒介素养课程,儿童媒介素养教育还远远没有跟上时代的需要,难以正确地使用和对待电视。  5.开展多种社交活动,帮助儿童摆脱对电视的依赖。调查发现,一些儿童长期呆在电视机前逐渐变成了“电视人”,并形成了孤独封闭的个性,需要开展针对儿童的多种社交活动,以帮助他们走出封闭,在与其他儿童接触的过程中养成开朗、积极向上的个性,最终摆脱对电视的依赖。


相关内容

  • 浅析当前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 浅析当前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杨火屏 内容摘要:俗话说:"人从三岁可看大,七岁可看老",可见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我们也知道早期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会收获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会有什么样的命运.现在的幼儿在日常的行为中有很多不好的行为习惯, ...

  • 新生入园教师应注意事项
  • 新生入园教师应注意事项 孩子刚上幼儿园,一般都会有哭闹和不情愿的情况发生.这是因为孩子从小在家长身边长大,突然要离开家长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当中去,他就会产生"分离焦虑"和"陌生焦虑". "分离焦虑"使孩子产生一种离开家长的不安全感:" ...

  • 小学生常见人际交往心理问题及辅导
  • 小学生常见人际交往心理问题及辅导 人际交往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群体背景中.在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发生发展共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而不良的人际关系是导致个体身心疾病的主要诱因.小学阶段是儿童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又是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如认知 ...

  • 小学生休闲活动导引对策的探讨
  • 小学生休闲活动导引对策的探讨 李柏宁 随着五天学习制的实施,学生闲暇时间将明显增多了,休闲活动也必然随之增加.积极.健康的休闲活动对青少年的成长有重要意义.为了认识小学生休闲活动的现状.特点与取向,对存在问题寻求对策,我们最近在旧部前小学.盘福路小学.雅荷塘小学作随机抽样,把高年级330人.中年级3 ...

  •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及矫正策略
  •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及矫正策略 摘要: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是教育者的共同追求.就目前,小学生的身上还存在很多的不良习惯.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就工作中的实际现象及对策提出本人的一些观点. 关键词:小学生 习惯 命运 根源 对策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因 ...

  • 广电的负面功能
  • 广播电视负面功能的综述 广播电视传递声音.视觉信息,以无线电波为介质,揭开了传播技术新的一页,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新的际遇.自从广播电视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它就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们生活中的调色剂,但是,随着它的发展运作,也从某种程度上给人类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这些影响对个人,家 ...

  • 幼儿心理健康与教育作业答案
  • "幼儿心理健康与教育"作业 第一章 一.判断题 1.儿童很多的心理行为症状的变化是与这一阶段的年龄相对应的,有些行为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自行消失. 对 2.儿童的很多行为问题主要是其个体的原因,与家庭关系不大,因此可采取个体辅导的方法,家庭不必参与. 错 3.对儿童进行心理辅导所 ...

  • 儿童健康状况调研报告
  • 今年是<**苗族侗族自治县儿童发展规划(xx-2010年)>攻坚年,为全面了解儿童与健康主要指标的达标情况,掌握**县儿童的营养和体格状况,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由**县妇儿工委牵头,县卫生局具体实施,县妇幼保健院技术骨干组成检查小组,于2010年4月初至5月底深入我县城乡部分村.组及幼儿园 ...

  •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
  •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调查与对策 肥东第六中学 梁立坤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农村青壮年家长为了生活的原因外出打工,我们肥东地区象这样的情况尤为突出:而他们留守在家的孩子的教育却成了问题,因家长和孩子的联系减少,再者由祖辈照看的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中常出现许多的真空地带,对孩子自身的成长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