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权及其法律属性

JoumaIism

LegaI时Research新闻法制研究_

新闻报道权及其法律属性

口姚广宜

[中圈分类号]G210瞄谳标识码]A瞄潭编号]100争一5322(2011)02—0089.3

【内容提要】新闻媒体所享有的新闻报道权,在整个新闻活动过程中更多地体现在采访和报道两个环节上,是新闻自由

权和舆论监督权的延伸。其中采访权是基础性权利,报道权是目的性权利。尽管新闻报道权在法律层面上存着不确定性,但就其法律属性而言是一种社会公共权利而非权力。

【关键词】采访权;报道权;舆论监督;法律属性新闻报道权是指新闻媒体或记者为满足公众知情权的需要,合法享有采集信息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布信息的权利,是新闻自由权和舆论监督权的延伸。其中采访权是基础性权利,报道权是目的性权利,新闻自由权和舆论监督权则是是保障性权利。尽管新闻报道权在法律层面上存着不确定性,但就其法律属性而言是一种社会公共权利而非权力。

新闻报道权是指新闻媒体或记者为满足公众知情权的需要,合法享有的采集信息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布信息的权利。新闻报道是采访权在出版环节的实现。它既可以是信息

的通告,消息的披露,也可以是批评或评论。嚅要强调的

是,新闻报道不同于新闻报道权。首先,新闻报道是~种新闻活动,包括采访、写作、编辑和发布几个阶段,而新闻报道权是媒体在报道活动中所享有的权利。其次,报道不仅仅是采访权在出版环节的实现,还应该是一种独立于新闻采访权并与之相并列的权利。但新闻采访权的基础性地位不容置疑,没有采访权也不会有后续的报道权(信息发布权),也就难以实现新闻的自由权和舆论的监督权。

法律是行为的准则,权利是行为的前提基础。享有权利意味着行为人可以在做出某种行为时受到法律的许可和保护,同时法律也为权利的行使设定了范围。新闻采访是自由搜集信息和进行访问的专业性行为,行为主体是新闻媒体及新闻记者,新闻采访权是实施这种行为的基础,是新闻记者合法自由搜集信息而不受他人非法干涉的权利。新闻工作者只有享有采访权,才能不受他人非法干预、自主地完成新闻采访活动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信息的传播、发布和评论。

关于新闻采访权,尽管现在多数国家在法律上都没有明确规定,但事实上我们并不能否认新闻采访权的存在。如果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活动中不享有采访权,新闻报道活动就会寸步难行。

新闻报道权不仅是新闻媒体及记者将收集的信息通过媒介进行发布的权利,同时作为整个新闻报道权利体系中的目的性权利,它更是一种独立权利的实现。它以新闻采访权为基础,但又独立于新闻采访权而存在,是一种与新闻采访权相并列的目的性权利。从新闻报道的过程看,采集信息的目的是为了发布信息,行使采访权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公众知情权和实现舆论监督,但这一切必须通过信息发布才能实现,采访权离开了报道权就没有存在的意义,而报道权离开了采访权这一基础性权利也就失去了根基。

一、新闻报道的基础性权利——采访权

。新闻报道”是指人们通过声音、文字、图像等手段,对

新闻信息的传播。姒新闻报道的环节看,新闻报道是由采

访、写作、编辑和报道四个阶段构成。

新闻采访是新闻记者为写作和报道新闻而进行的了解、收集和掌握客观信息的活动,是整个新闻报道活动的基础,是采集信息的过程。写作和编辑是对已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的过程,而报道是实现整个新闻活动的最终环节。新闻的采访、写作和编辑最后只有通过新闻信息的发

布——报道才能得以实现。在新闻报道活动的全过程中,只

有在采访和报道阶段,新闻媒体才会和外界发生联系,而写作和编辑纯属新闻媒体的内部行为。当新闻媒体进行采访和报道并与外界发生联系时,必然涉及新闻媒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问题。

新闻采访作为新闻报道的起点,是新闻报道的基础环节,。是新闻记者(包括业余报道者)为进行新闻报道所作的了解客观情况的活动”‰采访权,即”新闻采访权“,是记者开展采访这一职业活动的法律表征,也是新闻记者进行报道的最基础性权利。

从权利涉及的范围看,采访权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采访权”是指“为保证连续采访的实现而设定的权利。。狭义。采访权”是指记者以向大众传播真实新闻为目的,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主选择采访对象和采访方式。自主调查和收集信息,进而获取新闻事实材料的权利。o

【作者简介】蜒广宜。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万方数据

_新闻法制研究Jou嗍IismLega咐Res∞心

二、新闻报道权的法律渊源

新闻报道权的法律渊源是指规定、确认和保护新闻报

道权的法律规范的基本存在形式。嘶闻报道权作为一个法

律概念.在我国立法上尚处于习惯性权利状态.一般认为是经由(宪法>第35条和第41条分别确立的公民之“言论自由权”和“批评建议权”推衍而来,在新闻领域表现为新闻自由权。

新闻自由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权利体系,作为现代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通常是指在法律范围内保证新闻媒介和公民报道或获取消息、发表意见的言论自由权。1948年,联合国发表<世界人权宣言>。其中第19条规定。人人都有提出主张及发表意见的自由。包括使主张不受干涉。以及不受

国界限制经由任何媒体寻求、接受及传播消息及思想的自

由”。我国<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引申到新闻传播活动中可理解为新闻工作者作为公民,有依法运用新闻工具以各种形式发表意见、表达自己意志的权利和自由。

随着新闻媒体哭中当代社会影响力的日益增强,新闻自由已经从言论自由体系中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种独立存在的权利。但是,言论、出版自由的享有主体是一般个人,而新闻自由的享有者是新闻媒体。公民行使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的主要形式就是通过新闻媒体实现,并不直接享有新闻自由。正是新闻自由的这种特殊身份,才为新闻媒体在现代民主社会发挥其监督功能提供了支撑,同时也保障了公民言论自由的实现。

新闻报道权是新闻自由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新闻自由为新闻报道权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基础。1951年国际新闻学会综合各方意见,提出了新闻自由的4条标准:l、采访自由.2、传递信息自由;3、批评自由:4出版自由。从新闻学会的各方意见可以看出,新闻自由是新闻媒体享有的依法独立从事采访、写作、评论、发表新闻作品并不受他人非法干涉的权利。新闻自由和新闻报道权的享有者都是新闻媒体,二者是一种表里关系,是一种抽象权利与具体权利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新闻自由离开新闻报道权就无法实现,新闻报道权离开新闻自由也无从产生。

当然,以新闻自由为基础的新闻采访报道权,既要保证新闻信息的有效传递,满足公民的知情权,还要肩负起对社会现象开展评论,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公共事业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实行舆论监督的责任。因为“舆论监督权不是普通的个人基本权利,而是一项制度性的权利。”@是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的活动或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进行监督的权利。我国<宪法>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这是我国宪法对于舆论监督权的直接规定,为公民和新闻媒体行使舆论监督权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新闻媒体是舆论公器,是公众舆论最有效的传播载体。新闻媒体只有通过行使采访权和信息发布权,揭露事实真

万方数据

相满足公众知情权,才能实现舆论监督的目的,因此采访权

和信息发布权是实现舆论监督权的关键。如果说采访权和信息发布权是新闻报道权中阶段性的权利,那么舆论监督权则是贯穿整个新闻报道过程的权利,舆论监督权应该是新闻报道权的应有之意。

需要强调的是,尽管舆论监督权不能等同于新闻报道权,但舆论监督权应是新闻报道权的内涵之一。从范围来看,舆论监督的范围要小于新闻报道的范围,主要是对国家机关、国家工作人员和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进行监督,而新闻报道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它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权利主体看,舆论监督权的主体远远大于新闻报道权的享有主体,新闻报道权享有者是新闻媒体,而舆论监督权的享有者比较复杂。“舆论监督的主体呈现二元结构,公众是舆论监督的当然主体,新闻媒介也是舆论监督的主体,这是舆论监督权的独有特点。。o“舆论监督权的实现必须依靠舆论压力,舆论压力是舆论监督权的坚强后盾,压力来自公众意见的表达,而媒体则是反映公众呼声和民意的‘代言人’。新闻媒介主动‘代表’或‘代替’公众行使舆论监督权。媒体成了舆论监督的主角,承担了舆论监督的职能,而公众则成了舆论监督的‘幕后者’,是舆论监督的力量源泉,而不是舆论监督的前沿战士。-。

三、新闻报道权的法律属性

如上所述,媒体新闻报道权来自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但是,当它作为一种职业权利时,又具有复杂的法律属性,对此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有所诠释:就记者个体而言,它是记者的民事权利或职业权利;就报道权与公民言论自由权、知情权、监督权的关系而言,它是一项受宪法保护的公法权利:就新闻媒体的社会组织性质及影响力而言,它又是一种社会权力。

关于新闻报道权的法律性质问题,理论界主要存在“权力说”与。权利说”两种观点的争论。笔者认为,新闻报道权是一种社会公共权利而非权力。

(一l从特征来看,权利(rjght)是指权利主体根据法律规定自主决定做出某种行为的权利。权利主体之间强调一种平等性,要求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地享有权利,自由、平等是权利的主要特征。权力(pa憔r)意味着命令与服从,是一种强迫的力量,权力的享有者和服从者之间不具有平等性,强调上下之间的隶属或管辖的关系。权力具有超过任何个人和团体的强制力量,这种力量以国家暴力机关为后盾,国家强制性和暴力性是权力的显著属性。新闻报道权是新闻媒体及记者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具有权利主体的平等性。新闻媒体的力量并不是令其他社会群体都必须服从的强制力量,所以它不具有权力的属性。

(二)从利益角度分析,。权利是由法律所承认且被保护的利益,它体现为个人利益。利益是权利的载体,权利与利益的关系是互为因果的。离开了利益。权利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内容:没有了权利,利益就失去了目的和归属。权力是用于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一种能力或手段,它同样是利益的体现,而且更多地体现为社会公共利益。权力的设定与行使是以社会公益为目标的,这就要求权力主体与权力行

JoumaIism

Lega咐Research新闻法制研究_

为结果产生的利益相分离。”@权利是为实现个人利益而设立的,权利具有法律属性,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权力往往代表的是国家,是实现某种国家或公共利益的手段,权力具有政治性,它是同政权、主权和国家密切联系的。新闻报道权不是利益的实现手段,其代表的是一种集体利益。新闻媒体在行使新闻报道权的同时也必须遵守相应的法律义务,因此新闻报道权具有权利的属性。

(三)从目的来看,新闻媒体是新闻报道权的行使主体,报道的目的是为满足公民的知情权,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对国家权力机关进行监督,通过舆论防止国家权力的滥用,达到保护公民个人权利的目的。权利是为保护一定的利益所采取的法律手段,新闻报道权所代表的不是特定人的利益,其报道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反映公众的言论和意见,以实现对国家权力的监督。可见,这种权利具有了社会公共属性,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其出发点,因此新闻媒体就成了一种“社会公共权利”的代表。这也使新闻报道权不具有国家权力的属性,而成为一种社会公共的权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新闻媒体成为实现公民言论和出版自由权利的社会。公器”。

由此看来,新闻采访权、新闻报道权尽管不是行政权力,不是司法权力,但却是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和舆论监督权的代表和延伸,是公民的政治民主权利,是媒体代表公众行使的社会公共权利。公民可以借助于新闻媒体表达自己的意见,主张自己的民事权利:公民也可以借助于新闻媒体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争取舆论的支持;公民还可以通过新闻报道凝聚共识,缔造和谐社会。保护新闻报道权,其实就是保护公民宪法上的基本权利。■参考文献:

①参见李卓钧:(新闻理论纲要).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⑦艾丰:‘新闻采访方法论’,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③姚广宜:‘法制新闻采访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④陈欣:(新闻报道权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第4页。⑤刘昆岭:‘论新闻报道权的法律渊源),<新闻爱好者'2007年第5期

(上半月)。

⑥⑦⑧周甲椽:‘史论监督权论).山东人民小版杜加∞年版.第52页、∞页、49页。

⑨刘汉贵:<刑事诉讼中权力与权利的冲突与平衡>,‘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2期。

Facebook正颠覆传统新闻报道模式

从3月1日起,华盛顿特区的社区新闻网站

R0ckvmeCen曲1会将新闻报道转移至Facebook进行。

有联系的信息。随着FacebookQucstiom等新功能的推出,信息更开放的趋势只会进一步强化Facebook作为新闻报道工具的实用性。诸如此类的功能会给记者提供更多新闻报道的工具。

站内新闻平台

无论是通过FacebookApphcalion,还是FacebookPage,新闻机构都在尝试构建仅供Faceb00k用户的新闻网站,充分利用这个平台信息发布的快捷和现有观众的力量。

信息发布平台

由于Facebook用户众多.它充当了一个堪称完美的信息发布平台。更为重要的是。Facebook使读者之间易于建立联系。进行互动。

以卡塔尔半岛电视台英语频道为例。一旦有突发新闻。编辑人员就会在Faceb00kPagc上发布最新消息,通知读者有重大事件发生,他们可以直接在这个网页上观看。正如一位半岛电视台高层所说。“Facebook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信息发布平台。”的确如此,自1月25日推出以来,半岛电视台英语频道的FacebookPagc浏览量达1.5亿次。

提供培训和资源

Faceb00k还在积极改善与媒体和记者的关系。去年七月.该公司宣布将帮助媒体充分利用其产品以增强互动和流量。自此。普通媒体机构在Faceb00k上被提到的次数增长了一倍。这家网站还寻求与记者朋友建立直接合作。就如何最大限度发挥这个平台的效应提供培训和资源。提供如何改善这个平台功能的反馈。

(作者:mycddc文章来源:顶端网wW.cddc.net)

这一冒险举动是由该网站编辑辛迪・科特・格里菲斯

(cindycd池G硼讪ls)做出的。表明Facebook作为社会新

闻报道平台的作用越来越大。

以下即是令Facebool【与新闻报道联系日益紧密的六大特点:

消息来源丰富

Facebook相比其他社交网站的一个重要优势是。为新闻记者提供了大量的潜在消息来源。全国公共广播电台洲.PR)社交媒体部门制作人爱德・佩拉尔塔说。其Facebook社区成员超过150万,是寻找消息来源的一个重要渠道。

Faceb∞k的一大优势是,用户可以私下向Faceb00k任何用户发送信息。即便这些用户不是他们的“朋友”。所以。在记者或制作人看到他们希望采访的消息来源后,他们可以通过其Facebook个人资料发送私人信息联系此人。有时,Facebook用户甚至会主动打电话与记者联系。

聚焦社会故事

用户每个月在Fac撇上分享的内容达到300亿

篇,其中包括新闻故事、链接、相册等。如此多的内容流入Faceb00k,对记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资源,令其可以将内容丰富的报道奉献给读者。记者们也不断增加在Face—book上面的新闻发布量。

方便新闻报道

通过openbook或FBIm咖t这样易于在keb00k

上搜索公共信息的工具,记者可以找到与特定新闻事件

万方数据

JoumaIism

LegaI时Research新闻法制研究_

新闻报道权及其法律属性

口姚广宜

[中圈分类号]G210瞄谳标识码]A瞄潭编号]100争一5322(2011)02—0089.3

【内容提要】新闻媒体所享有的新闻报道权,在整个新闻活动过程中更多地体现在采访和报道两个环节上,是新闻自由

权和舆论监督权的延伸。其中采访权是基础性权利,报道权是目的性权利。尽管新闻报道权在法律层面上存着不确定性,但就其法律属性而言是一种社会公共权利而非权力。

【关键词】采访权;报道权;舆论监督;法律属性新闻报道权是指新闻媒体或记者为满足公众知情权的需要,合法享有采集信息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布信息的权利,是新闻自由权和舆论监督权的延伸。其中采访权是基础性权利,报道权是目的性权利,新闻自由权和舆论监督权则是是保障性权利。尽管新闻报道权在法律层面上存着不确定性,但就其法律属性而言是一种社会公共权利而非权力。

新闻报道权是指新闻媒体或记者为满足公众知情权的需要,合法享有的采集信息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布信息的权利。新闻报道是采访权在出版环节的实现。它既可以是信息

的通告,消息的披露,也可以是批评或评论。嚅要强调的

是,新闻报道不同于新闻报道权。首先,新闻报道是~种新闻活动,包括采访、写作、编辑和发布几个阶段,而新闻报道权是媒体在报道活动中所享有的权利。其次,报道不仅仅是采访权在出版环节的实现,还应该是一种独立于新闻采访权并与之相并列的权利。但新闻采访权的基础性地位不容置疑,没有采访权也不会有后续的报道权(信息发布权),也就难以实现新闻的自由权和舆论的监督权。

法律是行为的准则,权利是行为的前提基础。享有权利意味着行为人可以在做出某种行为时受到法律的许可和保护,同时法律也为权利的行使设定了范围。新闻采访是自由搜集信息和进行访问的专业性行为,行为主体是新闻媒体及新闻记者,新闻采访权是实施这种行为的基础,是新闻记者合法自由搜集信息而不受他人非法干涉的权利。新闻工作者只有享有采访权,才能不受他人非法干预、自主地完成新闻采访活动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信息的传播、发布和评论。

关于新闻采访权,尽管现在多数国家在法律上都没有明确规定,但事实上我们并不能否认新闻采访权的存在。如果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活动中不享有采访权,新闻报道活动就会寸步难行。

新闻报道权不仅是新闻媒体及记者将收集的信息通过媒介进行发布的权利,同时作为整个新闻报道权利体系中的目的性权利,它更是一种独立权利的实现。它以新闻采访权为基础,但又独立于新闻采访权而存在,是一种与新闻采访权相并列的目的性权利。从新闻报道的过程看,采集信息的目的是为了发布信息,行使采访权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公众知情权和实现舆论监督,但这一切必须通过信息发布才能实现,采访权离开了报道权就没有存在的意义,而报道权离开了采访权这一基础性权利也就失去了根基。

一、新闻报道的基础性权利——采访权

。新闻报道”是指人们通过声音、文字、图像等手段,对

新闻信息的传播。姒新闻报道的环节看,新闻报道是由采

访、写作、编辑和报道四个阶段构成。

新闻采访是新闻记者为写作和报道新闻而进行的了解、收集和掌握客观信息的活动,是整个新闻报道活动的基础,是采集信息的过程。写作和编辑是对已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的过程,而报道是实现整个新闻活动的最终环节。新闻的采访、写作和编辑最后只有通过新闻信息的发

布——报道才能得以实现。在新闻报道活动的全过程中,只

有在采访和报道阶段,新闻媒体才会和外界发生联系,而写作和编辑纯属新闻媒体的内部行为。当新闻媒体进行采访和报道并与外界发生联系时,必然涉及新闻媒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问题。

新闻采访作为新闻报道的起点,是新闻报道的基础环节,。是新闻记者(包括业余报道者)为进行新闻报道所作的了解客观情况的活动”‰采访权,即”新闻采访权“,是记者开展采访这一职业活动的法律表征,也是新闻记者进行报道的最基础性权利。

从权利涉及的范围看,采访权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采访权”是指“为保证连续采访的实现而设定的权利。。狭义。采访权”是指记者以向大众传播真实新闻为目的,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主选择采访对象和采访方式。自主调查和收集信息,进而获取新闻事实材料的权利。o

【作者简介】蜒广宜。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万方数据

_新闻法制研究Jou嗍IismLega咐Res∞心

二、新闻报道权的法律渊源

新闻报道权的法律渊源是指规定、确认和保护新闻报

道权的法律规范的基本存在形式。嘶闻报道权作为一个法

律概念.在我国立法上尚处于习惯性权利状态.一般认为是经由(宪法>第35条和第41条分别确立的公民之“言论自由权”和“批评建议权”推衍而来,在新闻领域表现为新闻自由权。

新闻自由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权利体系,作为现代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通常是指在法律范围内保证新闻媒介和公民报道或获取消息、发表意见的言论自由权。1948年,联合国发表<世界人权宣言>。其中第19条规定。人人都有提出主张及发表意见的自由。包括使主张不受干涉。以及不受

国界限制经由任何媒体寻求、接受及传播消息及思想的自

由”。我国<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引申到新闻传播活动中可理解为新闻工作者作为公民,有依法运用新闻工具以各种形式发表意见、表达自己意志的权利和自由。

随着新闻媒体哭中当代社会影响力的日益增强,新闻自由已经从言论自由体系中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种独立存在的权利。但是,言论、出版自由的享有主体是一般个人,而新闻自由的享有者是新闻媒体。公民行使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的主要形式就是通过新闻媒体实现,并不直接享有新闻自由。正是新闻自由的这种特殊身份,才为新闻媒体在现代民主社会发挥其监督功能提供了支撑,同时也保障了公民言论自由的实现。

新闻报道权是新闻自由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新闻自由为新闻报道权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基础。1951年国际新闻学会综合各方意见,提出了新闻自由的4条标准:l、采访自由.2、传递信息自由;3、批评自由:4出版自由。从新闻学会的各方意见可以看出,新闻自由是新闻媒体享有的依法独立从事采访、写作、评论、发表新闻作品并不受他人非法干涉的权利。新闻自由和新闻报道权的享有者都是新闻媒体,二者是一种表里关系,是一种抽象权利与具体权利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新闻自由离开新闻报道权就无法实现,新闻报道权离开新闻自由也无从产生。

当然,以新闻自由为基础的新闻采访报道权,既要保证新闻信息的有效传递,满足公民的知情权,还要肩负起对社会现象开展评论,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公共事业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实行舆论监督的责任。因为“舆论监督权不是普通的个人基本权利,而是一项制度性的权利。”@是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的活动或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进行监督的权利。我国<宪法>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这是我国宪法对于舆论监督权的直接规定,为公民和新闻媒体行使舆论监督权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新闻媒体是舆论公器,是公众舆论最有效的传播载体。新闻媒体只有通过行使采访权和信息发布权,揭露事实真

万方数据

相满足公众知情权,才能实现舆论监督的目的,因此采访权

和信息发布权是实现舆论监督权的关键。如果说采访权和信息发布权是新闻报道权中阶段性的权利,那么舆论监督权则是贯穿整个新闻报道过程的权利,舆论监督权应该是新闻报道权的应有之意。

需要强调的是,尽管舆论监督权不能等同于新闻报道权,但舆论监督权应是新闻报道权的内涵之一。从范围来看,舆论监督的范围要小于新闻报道的范围,主要是对国家机关、国家工作人员和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进行监督,而新闻报道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它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权利主体看,舆论监督权的主体远远大于新闻报道权的享有主体,新闻报道权享有者是新闻媒体,而舆论监督权的享有者比较复杂。“舆论监督的主体呈现二元结构,公众是舆论监督的当然主体,新闻媒介也是舆论监督的主体,这是舆论监督权的独有特点。。o“舆论监督权的实现必须依靠舆论压力,舆论压力是舆论监督权的坚强后盾,压力来自公众意见的表达,而媒体则是反映公众呼声和民意的‘代言人’。新闻媒介主动‘代表’或‘代替’公众行使舆论监督权。媒体成了舆论监督的主角,承担了舆论监督的职能,而公众则成了舆论监督的‘幕后者’,是舆论监督的力量源泉,而不是舆论监督的前沿战士。-。

三、新闻报道权的法律属性

如上所述,媒体新闻报道权来自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但是,当它作为一种职业权利时,又具有复杂的法律属性,对此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有所诠释:就记者个体而言,它是记者的民事权利或职业权利;就报道权与公民言论自由权、知情权、监督权的关系而言,它是一项受宪法保护的公法权利:就新闻媒体的社会组织性质及影响力而言,它又是一种社会权力。

关于新闻报道权的法律性质问题,理论界主要存在“权力说”与。权利说”两种观点的争论。笔者认为,新闻报道权是一种社会公共权利而非权力。

(一l从特征来看,权利(rjght)是指权利主体根据法律规定自主决定做出某种行为的权利。权利主体之间强调一种平等性,要求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地享有权利,自由、平等是权利的主要特征。权力(pa憔r)意味着命令与服从,是一种强迫的力量,权力的享有者和服从者之间不具有平等性,强调上下之间的隶属或管辖的关系。权力具有超过任何个人和团体的强制力量,这种力量以国家暴力机关为后盾,国家强制性和暴力性是权力的显著属性。新闻报道权是新闻媒体及记者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具有权利主体的平等性。新闻媒体的力量并不是令其他社会群体都必须服从的强制力量,所以它不具有权力的属性。

(二)从利益角度分析,。权利是由法律所承认且被保护的利益,它体现为个人利益。利益是权利的载体,权利与利益的关系是互为因果的。离开了利益。权利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内容:没有了权利,利益就失去了目的和归属。权力是用于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一种能力或手段,它同样是利益的体现,而且更多地体现为社会公共利益。权力的设定与行使是以社会公益为目标的,这就要求权力主体与权力行

JoumaIism

Lega咐Research新闻法制研究_

为结果产生的利益相分离。”@权利是为实现个人利益而设立的,权利具有法律属性,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权力往往代表的是国家,是实现某种国家或公共利益的手段,权力具有政治性,它是同政权、主权和国家密切联系的。新闻报道权不是利益的实现手段,其代表的是一种集体利益。新闻媒体在行使新闻报道权的同时也必须遵守相应的法律义务,因此新闻报道权具有权利的属性。

(三)从目的来看,新闻媒体是新闻报道权的行使主体,报道的目的是为满足公民的知情权,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对国家权力机关进行监督,通过舆论防止国家权力的滥用,达到保护公民个人权利的目的。权利是为保护一定的利益所采取的法律手段,新闻报道权所代表的不是特定人的利益,其报道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反映公众的言论和意见,以实现对国家权力的监督。可见,这种权利具有了社会公共属性,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其出发点,因此新闻媒体就成了一种“社会公共权利”的代表。这也使新闻报道权不具有国家权力的属性,而成为一种社会公共的权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新闻媒体成为实现公民言论和出版自由权利的社会。公器”。

由此看来,新闻采访权、新闻报道权尽管不是行政权力,不是司法权力,但却是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和舆论监督权的代表和延伸,是公民的政治民主权利,是媒体代表公众行使的社会公共权利。公民可以借助于新闻媒体表达自己的意见,主张自己的民事权利:公民也可以借助于新闻媒体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争取舆论的支持;公民还可以通过新闻报道凝聚共识,缔造和谐社会。保护新闻报道权,其实就是保护公民宪法上的基本权利。■参考文献:

①参见李卓钧:(新闻理论纲要).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⑦艾丰:‘新闻采访方法论’,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③姚广宜:‘法制新闻采访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④陈欣:(新闻报道权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第4页。⑤刘昆岭:‘论新闻报道权的法律渊源),<新闻爱好者'2007年第5期

(上半月)。

⑥⑦⑧周甲椽:‘史论监督权论).山东人民小版杜加∞年版.第52页、∞页、49页。

⑨刘汉贵:<刑事诉讼中权力与权利的冲突与平衡>,‘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2期。

Facebook正颠覆传统新闻报道模式

从3月1日起,华盛顿特区的社区新闻网站

R0ckvmeCen曲1会将新闻报道转移至Facebook进行。

有联系的信息。随着FacebookQucstiom等新功能的推出,信息更开放的趋势只会进一步强化Facebook作为新闻报道工具的实用性。诸如此类的功能会给记者提供更多新闻报道的工具。

站内新闻平台

无论是通过FacebookApphcalion,还是FacebookPage,新闻机构都在尝试构建仅供Faceb00k用户的新闻网站,充分利用这个平台信息发布的快捷和现有观众的力量。

信息发布平台

由于Facebook用户众多.它充当了一个堪称完美的信息发布平台。更为重要的是。Facebook使读者之间易于建立联系。进行互动。

以卡塔尔半岛电视台英语频道为例。一旦有突发新闻。编辑人员就会在Faceb00kPagc上发布最新消息,通知读者有重大事件发生,他们可以直接在这个网页上观看。正如一位半岛电视台高层所说。“Facebook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信息发布平台。”的确如此,自1月25日推出以来,半岛电视台英语频道的FacebookPagc浏览量达1.5亿次。

提供培训和资源

Faceb00k还在积极改善与媒体和记者的关系。去年七月.该公司宣布将帮助媒体充分利用其产品以增强互动和流量。自此。普通媒体机构在Faceb00k上被提到的次数增长了一倍。这家网站还寻求与记者朋友建立直接合作。就如何最大限度发挥这个平台的效应提供培训和资源。提供如何改善这个平台功能的反馈。

(作者:mycddc文章来源:顶端网wW.cddc.net)

这一冒险举动是由该网站编辑辛迪・科特・格里菲斯

(cindycd池G硼讪ls)做出的。表明Facebook作为社会新

闻报道平台的作用越来越大。

以下即是令Facebool【与新闻报道联系日益紧密的六大特点:

消息来源丰富

Facebook相比其他社交网站的一个重要优势是。为新闻记者提供了大量的潜在消息来源。全国公共广播电台洲.PR)社交媒体部门制作人爱德・佩拉尔塔说。其Facebook社区成员超过150万,是寻找消息来源的一个重要渠道。

Faceb∞k的一大优势是,用户可以私下向Faceb00k任何用户发送信息。即便这些用户不是他们的“朋友”。所以。在记者或制作人看到他们希望采访的消息来源后,他们可以通过其Facebook个人资料发送私人信息联系此人。有时,Facebook用户甚至会主动打电话与记者联系。

聚焦社会故事

用户每个月在Fac撇上分享的内容达到300亿

篇,其中包括新闻故事、链接、相册等。如此多的内容流入Faceb00k,对记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资源,令其可以将内容丰富的报道奉献给读者。记者们也不断增加在Face—book上面的新闻发布量。

方便新闻报道

通过openbook或FBIm咖t这样易于在keb00k

上搜索公共信息的工具,记者可以找到与特定新闻事件

万方数据


相关内容

  • 论传播伦理学的理论建设
  • 论传播伦理学的理论建设 Ξ 陈汝东 (北京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北京 100871) [摘 要] 传播的基本属性决定了传播的道德属性, 传播在其过程中深受社会道德的制约, 因而, 从理 论上探讨传播伦理的性质特点及其与社会道德的关系, 论述了传播伦理学的内涵.研究对象和任务及学科属性, 在当今尤显 ...

  • 新 闻 价 值
  • 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的多种定义 要素.素质说 李良荣:新闻价值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引起社会大众共同兴趣的素质. 童兵:所谓新闻价值,是指新闻事实满足社会需要的特殊要素的综合. 标准说 王泽华:新闻价值是新闻记者衡量和选择事实是否可以称为新闻的标准. 要素(素质).标准合一说 项德生.郑保卫主编<新 ...

  •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基本属性
  •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基本属性 编辑丨子愚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作为治理能力范畴中的一种新要求,它要求党员干部要带头学法.尊法.守法.用法,自觉地在法律授权范围内活动,切实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依法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作为治理能力范畴中的一种新理念,它要求党员干 ...

  • 新闻理论教程笔记
  • 新闻理论教程 第一章 我国新闻理论发展的现实背景 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众传授事业发展的历史轨迹 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1981年开始.标志性事件:①1981前后,提出新闻语言多样化(穆青提出散文化笔法,代替新华体,以求多样化). 新华体:官方语言.严谨涵盖力强.抽象 表现力不够鲜活. 表面是业务 ...

  • 14--新闻改革30年:三次学术讨论引发三次思想解放
  • 在新闻改革的30年中,中国新闻界有过三次学术大讨论.这三次大讨论并非由领导机构有 意识地组织,而是自发的,是在新闻改革的探索中.在新闻的实践中因遇到难以逾越的思想障碍 而必然产生的.三次大讨论,都是新旧思想的激烈碰撞,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发出一系列的创新理 论,从而带来观念的革新,推动实践的发展,促进新 ...

  • 传播学论述题
  • 12.什么是选择性接触?现代大众传播的哪些特点决定了选择的困难性? 答:选择性接触定义:见名词25 受众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媒介内容,而是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媒介内容加以接触:选择性接触行为的结果更容易在强化人们原有态度的方向上起作用,而不是 ...

  • 公开审判制度调查报告
  • 作者: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课题组 法律适用 2007年10期 公开审判制度包括三个维度,即制度设计.制度操作和制度认知.从理论上说,三者具有正相关系,并共同构成制度发展的基本动因.三者只有协调发展才能维持制度的正常运行,反之,将相互抵消,进而抑制制度的总体功能.本报告在兼顾理论观点的前提下,采取实证的 ...

  • 知识产权问答论述题汇总
  • 简述知识产权的本质属性. 答: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财产权,客体的非物质性是知识产权的本质属性,其具体表现为: (1)不发生有形控制的占有.由于智力成果不具有物质形态,不占有一定的空间,人们对它的占有不是一种实在而具体的占据,而是表现为对某种知识.经验的认识与感受. (2)不发生有形损耗的使用.智力成果 ...

  • 事业性_产业性_转型期中国传媒业双重属性解读
  • 博导论坛 一个全国性会议--"全国报纸经理会议",会议的主题就是研究和部署报业经营与管理问题.根据会议提出的报纸经营要实行"企业化"的要求,各地报纸都开始按照企业方式组织生产和经营,通过广告.发行及其它方式改善报纸的收益状况.195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曾专门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