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皮影戏]:以电影反映陕西民间艺术的巨大魅力

  电影《一个人的皮影戏》以记录的视角向观众展示了这一门陕西古老民间艺术在制作、演出、态度和传承上的严谨和热情,民间艺术本身具有的传统魅力显露无疑。同时,影片还重在揭示像皮影戏这种民间艺术在保护和传承上的困境,表现出对富有巨大魅力的民间艺术的消失的忧虑;整体的悲凉氛围和穿插其中的悲凉情节似乎是对民间艺术走投无路的悲叹,展现出一定的思想深度,也让观众在这种悲凉感中生出对皮影戏这种美好事物的疼惜和感叹,获得大众的情感共鸣。可以说,这部电影是在展现陕西民间艺术魅力的基础上引发观众的关注和感慨的,在注重艺术性的同时承担起了相应的社会责任感,对国内一些只重视娱乐效果的电影作品有着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 双重记录视角还原陕西皮影艺术魅力   《一个人的皮影戏》由于叙事结构较为简单,更多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推动故事的发展,格调与纪录片有着较大的相似性;此外,影片中还穿插着索菲亚拍摄纪录片的情节,以这种更具有真实感的镜头讲述陕西皮影戏的兴盛和衰落。可以说,该部电影似乎是以一种双重记录视角来还原陕西皮影戏的巨大魅力,将这门传统民间艺术的美感和价值有力地展现出来,为后半部分的悲凉情节作了铺垫;同时也以一种更加直观的方式向观众讲述陕西皮影戏的悠久历史和复杂的制作过程,引发观众对皮影戏的兴趣和尊重,以求在较好的基础上获得观众的情感共鸣,从而深化电影的主题表达。   在这样的双重视角下,影片主要展示了陕西皮影的制作工艺以及衰落的原因。其中一个情节就是拍摄马千里介绍皮影的制作工艺,马千里向索菲亚介绍到,皮影需要选择上好的牛皮进行制作,在经过石灰水的浸泡和清水的洗涤后刮去表层毛发,制作考究的皮影可以保存上百年;皮影的雕刻则需要娴熟的刀法,每一个皮影几乎都要上千刀才能完成,雕刻好的皮影需要用细牛皮线串连起来,皮影才真正活起来。在这段情节中,马千里一边拿实物演示一边耐心讲述,可以说是以一种非常真实的角度再现了传统皮影戏的制作过程,让观众充分了解到这一古老工艺的严谨、细致,在皮影工艺的魅力感受中加深了观众的印象,也在潜意识中向观众传达这一艺术形式值得保护和流传下来的观念。该视角还涉及到了马千里接触皮影戏的缘由,在索菲亚拍摄的影像中,马千里带着自豪和骄傲讲述自己第一次看到师父演皮影戏的场面,那场皮影戏就是一直穿插在影片中的英雄石敢当片段,马千里被师父的表演深深吸引,从此走上了表演皮影戏的道路;在叙述中马千里激动得手舞足蹈,似乎进入到了当年的情景中。影片中这样的镜头描写更富有感染性,以侧面烘托皮影艺术的巨大魅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描摹出主角马千里情迷皮影的初心,为后面马千里的迷失作了铺垫。此外,影片揭示的以前皮影艺人无忧的物质生活和现代皮影艺人缺乏物质保障的对比,在无形中凸显了皮影艺术后继无人的困境,有着较大的警示意义。   以皮影戏为代表,陕西民间艺术内容丰富、形式活泼,信天游、秦腔、关中剪纸等极富地方特色和传统风味的艺术形式流传至今,巨大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一代代人对其加以保护和传承。[1]《一个人的皮影戏》正是对陕西皮影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展示,力求在赞颂其魅力的基础上揭示更加深刻的民间艺术生存现状,较好平衡了电影的艺术性和现实性。   二、 故事情节揭示陕西皮影的保护困境   《一个人的皮影戏》有着丰富的故事情节,而这些情节围绕着陕西皮影戏的保护困境,揭示了民间艺术在传统和现代上的平衡矛盾、不同保护者的利益矛盾,总体来说较为清晰和有条理,没有情节混乱的弊端。在马千里为皮影戏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始终面临着这么一种矛盾:不申遗就缺乏物质支持,皮影戏也就后继无人;申遗就要面对大众、面对市场,在迎合公众现代审美观念中容易失掉民间艺术的传统魅力。而马千里的内心也充斥着为名利还是为初心的迷茫和纠结,而他最终的选择既是对民间艺术保护者的提醒,也是是否申遗矛盾的解决,即无论申遗与否,对民间艺术的保护应该是怀着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疼惜,一味追求物质回报只会歪曲保护民间艺术的道路,走上一条娱乐化、低俗化、利益化的不归路。   影片中,在张教授和索菲亚的提议下,马千里同意为皮影戏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却面临着没有合适继承人的问题,为此马千里在村里四处奔走,希望能在村里的孩子中找到合适的继承人,却被孩子的家长以各种借口拒绝,被狼狈地轰出门外。民间艺术的继承问题也以这种形式赤裸裸地摆在观众面前:现代人对“有用”的追求大大胜于对艺术和美的追求,不再有物质保障的皮影戏无法吸引忠诚的学习者,民间艺术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后来村长怀着申遗成功就有财政经费的目的,用每人两瓶酒的代价吸引村里的20个孩子来学皮影,孩子们一开始也很有兴趣,但却无法获得家长的同意,最后仍然没人来学。马千里在村里支开台面,希望皮影戏能够获得村民的关注,停电后孩子们的确都来看,但是有电了之后孩子们立马散去,只剩下光亮的幕布后面马千里手里缓缓落下的皮影,气急的马千里跑去砸村里的配电箱。这一情节将人物悲愤交加的心理活动有力展现出来,而一直积蓄在马千里心中的委屈和无奈也展现得淋漓尽致,更是从侧面表达一种对民间艺术逐渐消失的悲凉感和无力感,隐藏着对现实的不满和批判。   就在观众以为马千里申遗无望的时候,索菲亚为马千里联系了在城里的五天演出,每场还有800块的演出费,马千里在纠结过后决定进城,没想到演出观众爆满,马千里也被张教授请到大学做演讲。就在一切似乎都进展顺利的时候,索菲亚和宣传公司就关于皮影人物被换成变形金刚大吵,马千里有了新徒弟之后,便冷落了之前的徒弟根子,受到冷落的根子独自回到村子,而马千里也越来越看不清自己进城的初衷。故事到这里已经埋下了矛盾的伏笔,主角马千里在自己进城初衷上的怀疑揭示着民间艺术保护者面临物质诱惑的迷茫,皮影戏在市场中的迷失揭示着民间文化在迎合大众审美和保持自身特色上的矛盾,人物命运和故事情节发展将是这些矛盾碰撞的结果。传统的皮影戏面对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的确需要从现代人的角度出发获得其关注和喜爱,但是仍需保持传统艺术的本质,因为这些本质才是我们保护行为的初衷,更是民间艺术的真正价值所在。   影片最后,面对申遗失败的现实,马千里开始反思,终究在找到自我后继续着一个人的皮影戏,保持着对皮影艺术的初心,宁静山村上空飘荡的唱腔是一种坚持,也是一种无奈。但民间艺术并非是走投无路的,还有类似张教授和索菲亚这种被民间艺术巨大魅力吸引的现代人,仍然没有停下保护和追寻的脚步,更没有失掉热爱的初心。索菲亚和翠兰在山村中谈论对爱情的理解,二人伴着手机中播放的法国音乐翩翩起舞,影片试图用这样的场景告诉我们艺术没有国界之分,更是可以突破传统和现代的隔阂,真正有魅力和价值的民间艺术定能够长久生存下去,带给人们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 悲凉氛围烘托民间艺术的落没   电影《一个人的皮影戏》整体基调是悲凉的,也充满着许多令人感到悲伤的情节和人物,影片希望用这种悲凉的氛围来烘托民间艺术在现代社会生存的艰难,凸显民间老艺人传承民间艺术的悲壮感,更是借此表达对类似张教授和索菲亚这种致力于保护民间艺术的人群的尊重。可以说,影片氛围的悲凉是因为现实的悲凉,而人们对现实感到悲凉是因为类似皮影戏的民间艺术有着巨大的魅力和价值,人们总会为美好事物的消失感到惋惜和痛心。[2]   一方面,影片通过主角马千里的个人经历展现民间老艺人在传承之路上的悲凉。马千里进城之后,先后三次在旅馆喝闷酒,看到文革时期自己皮影被烧掉的画面,朦胧中破旧的山村、腾起的火焰、被毁的皮影,无一不戳中马千里的痛点;而现代社会中虽然没有文革时期的强烈反对,甚至国家已经开始着手开展保护工作,我们的民间艺术仍然面临着巨大的灭亡危机,这种无形的摧毁比有形的力量更加让人痛心,在强烈的对比之下烘托出悲凉感,更揭示出民间艺术的传承困境的解决不止在物质支持方面,更重要的是在获得社会关注和认可上。马千里带着新徒弟回到村子,却吃了翠兰的闭门羹,不禁在空旷的山头仰天大问“我怎么了”;灰暗的色调和凄楚的配乐是对马千里内心纠结的同情和咏叹,揭示现实生活中民间艺术保护者的迷茫。而申遗失败后,马千里仍然坚持在村头申遗戏台演皮影戏,即使没有人来观看;根子在荒凉的山村挨家挨户喊人看皮影戏,却被村民打出门,路过配电箱学马千里的样子拿石头砸;一种无法挽回的被情感倾泻而出,瞬间戳中观众泪点,人物的命运同皮影戏一样具有悲剧色彩,揭示出现实的残酷,表达出影片对民间艺术逐渐落没的痛心和惋惜。   另一方面,影片中多处的现代和传统的对比也在无声中营造着悲凉气氛。马千里进城后,朴素的打扮和笨重的皮影箱子与整洁、时尚的城市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就如同皮影戏初次出现在现代人的视野中那样,多少有些不协调和尴尬,也预示着皮影戏难以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在传承的道路上难以一帆风顺。根子受到冷落后走在城市的街头,发廊里时尚的年轻人和凄凉的音乐,都烘托出皮影戏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的悲凉感,引发观众的深刻同情。而马千里曾三次打电话给孙女,孙女却沉浸在快节奏和轻松的现代娱乐中,年轻一代对民间艺术兴趣的缺失展露无遗,电话这头马千里的叹息更是表达对这种状况的无奈,民间艺术何去何从引人深思。   四、 从电影中反思如何对待民间艺术   《一个人的皮影戏》可以说是对民间艺术保护和传承现状的批判,影片中的冲突和情节设计充分展现出类似皮影戏的民间艺术的生存困境,引发观众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关注,启发政府和相关保护人士转变保护观念、完善保护制度,从而以一种更加单纯的眼光面对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而非为了得到大众的认可和关注盲目迎合市场需求,使得传统艺术失掉本真和特色,将保护变成了破坏。   面对纷杂的现代化娱乐,我们该如何留住有着巨大魅力的民间艺术,从这部电影中我们似乎能有所感悟:在保护制度上,抛弃呆板的审查条件,更加关注民间艺术的价值,让政府力量成为保护民间艺术的重要支撑,并重视对地级部门的保护观念的引导,克服利益和市场导向性;在社会引导方面,重视对民间艺术价值的宣传,真正让大众关注其艺术本质,而非盲目从表现形式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3];在民间艺术传承上,重视其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塑造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培养专门的民间艺术传承者和开发者。   综上所述,《一个人的皮影戏》不论在叙事视角、故事情节还是氛围营造上,都充分展现了以皮影戏为代表的陕西民间艺术的巨大魅力,引发大众对民间艺术的关注和兴趣;同时,影片更是从实际问题出发,对民间艺术保护和继承方面的困境进行了充分揭示和剖析,对相关部门和人员的保护工作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是一部极具艺术美感和现实批判力的优秀电影作品。   参考文献:   [1]吴琼,林学伟.中国民间艺术中皮影的传承与未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1):229.   [2]赵农.在非物质和物质之间――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7(1):44-47,33,161.   [3]王兴业.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产业开发对策探讨[J].民族艺术研究,2012(4):134-140.

  电影《一个人的皮影戏》以记录的视角向观众展示了这一门陕西古老民间艺术在制作、演出、态度和传承上的严谨和热情,民间艺术本身具有的传统魅力显露无疑。同时,影片还重在揭示像皮影戏这种民间艺术在保护和传承上的困境,表现出对富有巨大魅力的民间艺术的消失的忧虑;整体的悲凉氛围和穿插其中的悲凉情节似乎是对民间艺术走投无路的悲叹,展现出一定的思想深度,也让观众在这种悲凉感中生出对皮影戏这种美好事物的疼惜和感叹,获得大众的情感共鸣。可以说,这部电影是在展现陕西民间艺术魅力的基础上引发观众的关注和感慨的,在注重艺术性的同时承担起了相应的社会责任感,对国内一些只重视娱乐效果的电影作品有着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 双重记录视角还原陕西皮影艺术魅力   《一个人的皮影戏》由于叙事结构较为简单,更多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推动故事的发展,格调与纪录片有着较大的相似性;此外,影片中还穿插着索菲亚拍摄纪录片的情节,以这种更具有真实感的镜头讲述陕西皮影戏的兴盛和衰落。可以说,该部电影似乎是以一种双重记录视角来还原陕西皮影戏的巨大魅力,将这门传统民间艺术的美感和价值有力地展现出来,为后半部分的悲凉情节作了铺垫;同时也以一种更加直观的方式向观众讲述陕西皮影戏的悠久历史和复杂的制作过程,引发观众对皮影戏的兴趣和尊重,以求在较好的基础上获得观众的情感共鸣,从而深化电影的主题表达。   在这样的双重视角下,影片主要展示了陕西皮影的制作工艺以及衰落的原因。其中一个情节就是拍摄马千里介绍皮影的制作工艺,马千里向索菲亚介绍到,皮影需要选择上好的牛皮进行制作,在经过石灰水的浸泡和清水的洗涤后刮去表层毛发,制作考究的皮影可以保存上百年;皮影的雕刻则需要娴熟的刀法,每一个皮影几乎都要上千刀才能完成,雕刻好的皮影需要用细牛皮线串连起来,皮影才真正活起来。在这段情节中,马千里一边拿实物演示一边耐心讲述,可以说是以一种非常真实的角度再现了传统皮影戏的制作过程,让观众充分了解到这一古老工艺的严谨、细致,在皮影工艺的魅力感受中加深了观众的印象,也在潜意识中向观众传达这一艺术形式值得保护和流传下来的观念。该视角还涉及到了马千里接触皮影戏的缘由,在索菲亚拍摄的影像中,马千里带着自豪和骄傲讲述自己第一次看到师父演皮影戏的场面,那场皮影戏就是一直穿插在影片中的英雄石敢当片段,马千里被师父的表演深深吸引,从此走上了表演皮影戏的道路;在叙述中马千里激动得手舞足蹈,似乎进入到了当年的情景中。影片中这样的镜头描写更富有感染性,以侧面烘托皮影艺术的巨大魅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描摹出主角马千里情迷皮影的初心,为后面马千里的迷失作了铺垫。此外,影片揭示的以前皮影艺人无忧的物质生活和现代皮影艺人缺乏物质保障的对比,在无形中凸显了皮影艺术后继无人的困境,有着较大的警示意义。   以皮影戏为代表,陕西民间艺术内容丰富、形式活泼,信天游、秦腔、关中剪纸等极富地方特色和传统风味的艺术形式流传至今,巨大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一代代人对其加以保护和传承。[1]《一个人的皮影戏》正是对陕西皮影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展示,力求在赞颂其魅力的基础上揭示更加深刻的民间艺术生存现状,较好平衡了电影的艺术性和现实性。   二、 故事情节揭示陕西皮影的保护困境   《一个人的皮影戏》有着丰富的故事情节,而这些情节围绕着陕西皮影戏的保护困境,揭示了民间艺术在传统和现代上的平衡矛盾、不同保护者的利益矛盾,总体来说较为清晰和有条理,没有情节混乱的弊端。在马千里为皮影戏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始终面临着这么一种矛盾:不申遗就缺乏物质支持,皮影戏也就后继无人;申遗就要面对大众、面对市场,在迎合公众现代审美观念中容易失掉民间艺术的传统魅力。而马千里的内心也充斥着为名利还是为初心的迷茫和纠结,而他最终的选择既是对民间艺术保护者的提醒,也是是否申遗矛盾的解决,即无论申遗与否,对民间艺术的保护应该是怀着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疼惜,一味追求物质回报只会歪曲保护民间艺术的道路,走上一条娱乐化、低俗化、利益化的不归路。   影片中,在张教授和索菲亚的提议下,马千里同意为皮影戏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却面临着没有合适继承人的问题,为此马千里在村里四处奔走,希望能在村里的孩子中找到合适的继承人,却被孩子的家长以各种借口拒绝,被狼狈地轰出门外。民间艺术的继承问题也以这种形式赤裸裸地摆在观众面前:现代人对“有用”的追求大大胜于对艺术和美的追求,不再有物质保障的皮影戏无法吸引忠诚的学习者,民间艺术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后来村长怀着申遗成功就有财政经费的目的,用每人两瓶酒的代价吸引村里的20个孩子来学皮影,孩子们一开始也很有兴趣,但却无法获得家长的同意,最后仍然没人来学。马千里在村里支开台面,希望皮影戏能够获得村民的关注,停电后孩子们的确都来看,但是有电了之后孩子们立马散去,只剩下光亮的幕布后面马千里手里缓缓落下的皮影,气急的马千里跑去砸村里的配电箱。这一情节将人物悲愤交加的心理活动有力展现出来,而一直积蓄在马千里心中的委屈和无奈也展现得淋漓尽致,更是从侧面表达一种对民间艺术逐渐消失的悲凉感和无力感,隐藏着对现实的不满和批判。   就在观众以为马千里申遗无望的时候,索菲亚为马千里联系了在城里的五天演出,每场还有800块的演出费,马千里在纠结过后决定进城,没想到演出观众爆满,马千里也被张教授请到大学做演讲。就在一切似乎都进展顺利的时候,索菲亚和宣传公司就关于皮影人物被换成变形金刚大吵,马千里有了新徒弟之后,便冷落了之前的徒弟根子,受到冷落的根子独自回到村子,而马千里也越来越看不清自己进城的初衷。故事到这里已经埋下了矛盾的伏笔,主角马千里在自己进城初衷上的怀疑揭示着民间艺术保护者面临物质诱惑的迷茫,皮影戏在市场中的迷失揭示着民间文化在迎合大众审美和保持自身特色上的矛盾,人物命运和故事情节发展将是这些矛盾碰撞的结果。传统的皮影戏面对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的确需要从现代人的角度出发获得其关注和喜爱,但是仍需保持传统艺术的本质,因为这些本质才是我们保护行为的初衷,更是民间艺术的真正价值所在。   影片最后,面对申遗失败的现实,马千里开始反思,终究在找到自我后继续着一个人的皮影戏,保持着对皮影艺术的初心,宁静山村上空飘荡的唱腔是一种坚持,也是一种无奈。但民间艺术并非是走投无路的,还有类似张教授和索菲亚这种被民间艺术巨大魅力吸引的现代人,仍然没有停下保护和追寻的脚步,更没有失掉热爱的初心。索菲亚和翠兰在山村中谈论对爱情的理解,二人伴着手机中播放的法国音乐翩翩起舞,影片试图用这样的场景告诉我们艺术没有国界之分,更是可以突破传统和现代的隔阂,真正有魅力和价值的民间艺术定能够长久生存下去,带给人们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 悲凉氛围烘托民间艺术的落没   电影《一个人的皮影戏》整体基调是悲凉的,也充满着许多令人感到悲伤的情节和人物,影片希望用这种悲凉的氛围来烘托民间艺术在现代社会生存的艰难,凸显民间老艺人传承民间艺术的悲壮感,更是借此表达对类似张教授和索菲亚这种致力于保护民间艺术的人群的尊重。可以说,影片氛围的悲凉是因为现实的悲凉,而人们对现实感到悲凉是因为类似皮影戏的民间艺术有着巨大的魅力和价值,人们总会为美好事物的消失感到惋惜和痛心。[2]   一方面,影片通过主角马千里的个人经历展现民间老艺人在传承之路上的悲凉。马千里进城之后,先后三次在旅馆喝闷酒,看到文革时期自己皮影被烧掉的画面,朦胧中破旧的山村、腾起的火焰、被毁的皮影,无一不戳中马千里的痛点;而现代社会中虽然没有文革时期的强烈反对,甚至国家已经开始着手开展保护工作,我们的民间艺术仍然面临着巨大的灭亡危机,这种无形的摧毁比有形的力量更加让人痛心,在强烈的对比之下烘托出悲凉感,更揭示出民间艺术的传承困境的解决不止在物质支持方面,更重要的是在获得社会关注和认可上。马千里带着新徒弟回到村子,却吃了翠兰的闭门羹,不禁在空旷的山头仰天大问“我怎么了”;灰暗的色调和凄楚的配乐是对马千里内心纠结的同情和咏叹,揭示现实生活中民间艺术保护者的迷茫。而申遗失败后,马千里仍然坚持在村头申遗戏台演皮影戏,即使没有人来观看;根子在荒凉的山村挨家挨户喊人看皮影戏,却被村民打出门,路过配电箱学马千里的样子拿石头砸;一种无法挽回的被情感倾泻而出,瞬间戳中观众泪点,人物的命运同皮影戏一样具有悲剧色彩,揭示出现实的残酷,表达出影片对民间艺术逐渐落没的痛心和惋惜。   另一方面,影片中多处的现代和传统的对比也在无声中营造着悲凉气氛。马千里进城后,朴素的打扮和笨重的皮影箱子与整洁、时尚的城市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就如同皮影戏初次出现在现代人的视野中那样,多少有些不协调和尴尬,也预示着皮影戏难以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在传承的道路上难以一帆风顺。根子受到冷落后走在城市的街头,发廊里时尚的年轻人和凄凉的音乐,都烘托出皮影戏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的悲凉感,引发观众的深刻同情。而马千里曾三次打电话给孙女,孙女却沉浸在快节奏和轻松的现代娱乐中,年轻一代对民间艺术兴趣的缺失展露无遗,电话这头马千里的叹息更是表达对这种状况的无奈,民间艺术何去何从引人深思。   四、 从电影中反思如何对待民间艺术   《一个人的皮影戏》可以说是对民间艺术保护和传承现状的批判,影片中的冲突和情节设计充分展现出类似皮影戏的民间艺术的生存困境,引发观众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关注,启发政府和相关保护人士转变保护观念、完善保护制度,从而以一种更加单纯的眼光面对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而非为了得到大众的认可和关注盲目迎合市场需求,使得传统艺术失掉本真和特色,将保护变成了破坏。   面对纷杂的现代化娱乐,我们该如何留住有着巨大魅力的民间艺术,从这部电影中我们似乎能有所感悟:在保护制度上,抛弃呆板的审查条件,更加关注民间艺术的价值,让政府力量成为保护民间艺术的重要支撑,并重视对地级部门的保护观念的引导,克服利益和市场导向性;在社会引导方面,重视对民间艺术价值的宣传,真正让大众关注其艺术本质,而非盲目从表现形式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3];在民间艺术传承上,重视其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塑造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培养专门的民间艺术传承者和开发者。   综上所述,《一个人的皮影戏》不论在叙事视角、故事情节还是氛围营造上,都充分展现了以皮影戏为代表的陕西民间艺术的巨大魅力,引发大众对民间艺术的关注和兴趣;同时,影片更是从实际问题出发,对民间艺术保护和继承方面的困境进行了充分揭示和剖析,对相关部门和人员的保护工作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是一部极具艺术美感和现实批判力的优秀电影作品。   参考文献:   [1]吴琼,林学伟.中国民间艺术中皮影的传承与未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1):229.   [2]赵农.在非物质和物质之间――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7(1):44-47,33,161.   [3]王兴业.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产业开发对策探讨[J].民族艺术研究,2012(4):134-140.


相关内容

  • 陕西民俗文化
  • 前言 每一种文化的发展模式都不是静止的,也不是简单单一的.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的发展模式也会相适应的而改变.各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产生和发展的,同时与时具进的适应各个时代或朝代的更替和发展也对其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 ...

  • "皮影戏"个案研究
  • "皮影戏"个案研究 --以内蒙古赤峰市为例 俗话说:"一口述说千古事,双手舞动百万兵",皮影戏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一种艺术种类,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皮影戏主要活跃于我国河南.山西等地,目前在内蒙古地区仍然发现有皮影戏的踪迹,主要分布在赤峰.通辽等地,并 ...

  • 浅析二维动画片的角色造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
  • 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浅析二维动画片的角色造型设计 浅析二维动画片的角色造型设计 (中文+英文题目) Analysis of two-dimensional animated character design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 ...

  • 第1课哆来咪
  • 第1课哆来咪(活动一)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敏锐的感受能力,提高艺术综合素质: 教学重点难点: 对形体.色彩渐变韵律有感性认识 教学准备:玻璃杯7个,颜料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课件出示战国时的编钟欣赏并讲一讲它的历史. 2.学生闭上眼睛一起欣赏优美的编钟乐曲.教师出示渐变色的图片. 3. ...

  • 陕西的民间艺术
  • (回娘家.刘奇伟画)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  刘奇伟 研究员 我最喜爱的还是悠久的民间艺术,美丽的陕西历史悠久,南北狭长,淳朴的民间文化讲述了陕西绵延不断的发展历程,勤劳智慧的乡风民俗,品类繁多的民间文化, 辉煌而璀璨.他是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积累.传承的,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是民族重 ...

  • 西安大学生筹资20万拍电影 讲述辍学创业历程
  • 大学生拍出了本人想要的影戏 本报记者王智摄 题材:敷陈大学生辍学创业过程 主创:28个大学生,此中26个来自西安本地高校 争议:同居.开房.烟酒,这等于大学生的保管? "明天不谈买卖,只饮酒--"当两名辍学做买卖的大学生屡次在酒桌上说出这话的时候,良多熟谙人都知道,这两名大学生的 ...

  • 众里寻他千百度
  • [摘 要] 美国电影在近代中国市场的垄断地位,是早先学界的共识.然而衡诸历史事实,除了个别大城市, 关国电影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鹊厥谐』�本上不占优势地位.其原因在于,美国电影不能完全满足中国内地消费者的文化消费需要,也受到政治.经济.技术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正是这样的"中国特色&quo ...

  • 2014年_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 五年级美术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为依据,树立" 以人为本.培养能力" 的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方法,积极营造"和谐.平等.轻松"的教学氛围,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养成 ...

  • 六年级第二单元
  • 第四课 会动的剪影 课堂类型:设计 应用 课时:2 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用黑色卡纸制作剪影人物. 2.了解皮影艺术的特点. 3.增强对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了解. 教具.学具准备: 1.搜集有关皮影的图片文字资料. 2.准备黑色卡纸.针线.竹条.剪刀.刀片等用于制作剪影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