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欧洲世俗音乐的发展

中世纪欧洲世俗音乐的发展

【内容摘要】 在欧洲,中世纪后期民间的音乐开始兴起,这些音乐表现了世俗人民的愿望,反映了世俗民众的生活,因此称其为世俗音乐。世俗音乐的音乐形态是单声音乐,这些单声音乐作为中世纪最发达的音乐形式,曾发展到相当完美的地步,即使在复调音乐得到充分发展之后,单声音乐仍具有独特的不可磨灭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 中世纪 欧洲 世俗音乐 游吟诗人 恋诗歌手 民间歌谣

一、欧洲的世俗音乐

一般认为,欧洲的中世纪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时开始,到15世纪文艺复兴开始时为止,历经了将进一千年的漫长岁月。中世纪这个名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们发明的,他们认为自己的时代时古代文明复兴的时代,因此在古代文明的终结和它的复兴之间的时代便是所谓的中世纪。中世纪的艺术大部分是从教会内部产生的,并直接为教会所利用,音乐自然也不例外。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在教堂以外的世俗音乐,即主要用于娱乐目的的音乐,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中世纪的世俗音乐与宗教音乐是平行发展的,二者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在互相影响。

二、世俗音乐的发展

在欧洲,中世纪后期游吟诗人、恋诗歌手和民间歌谣这些民间的音乐开始兴起,这些音乐促进了世俗音乐的发展。

1. 游吟诗人的出现

游吟诗人也叫游唱歌手,游唱诗人。他们首先出现在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以及加泰罗尼亚和意大利北部的一些地方。他们的艺术还受到了相邻的西班牙—摩尔文化的影响。这种游吟诗人叫做特罗巴多,他们皆不是流浪汉,尤其在早期,皆是上层人物、王侯、贵族,当然也包括一些有才能的下层人士,还有少数女性游吟诗人,叫做特罗巴里兹。这些人既是诗人又是音乐家,用普罗旺斯(奥克语)这种统一的书面语写作歌词。游吟诗人写出作品后,自己并不演唱,而是让那些漫游的音乐家、艺人替他们演唱,以传播他们的音乐作品。 最早的一位游吟诗人是博瓦图的伯爵威廉九世(1087—1127) 。而最著名的一位是贝尔特朗(约1180—1195年行唱,死于约1215年) ,此外著名的游吟诗人还有:玛尔卡布吕、贝尔

那、兰博、发第等。12世纪中叶,在特罗巴的影响下,在法国北部也形成了一个游吟诗人的聚集中心,这些游吟诗人被称为特罗威尔,他们是使用北方的方言奥依语(法语的前身) 创作歌词,在歌曲的形式和内容上几乎是完全模仿南部的特罗巴多,但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他们的歌曲盛行与1130—1210年间,著名的诗人有狮心王理查、布隆岱尔、奎斯尼、白弄得、亚当等,而其中亚当是北部最著名的游吟诗人,他曾作有歌唱戏剧《罗宾与马丽翁》,被后人视为歌剧的先驱。北部游唱诗人的作品尚存至今的较多,曲调约1400首,诗词约4000首。法国南部与北部的游唱歌曲保存于手抄本歌集内,歌曲的记谱法多使用格里高利圣歌的记谱法,歌曲曲调的节奏是视诗词的节奏而定的,曲调的进行较自由和主观。

游吟诗人所写的诗种类很多,体裁多种多样,如:康索,是一种以表达爱情为主的分节歌;晨歌,也是一种情诗,主要表现幽会的情人在清晨不得不分手时的情感;田园歌,主要表现骑士与牧羊女之间的爱情,有些甚至发展成一种有角色的小音乐剧;辩论歌,两个或更多的游吟诗人就是爱情、政治、宗教、文学等广泛的题目进行讨论的一种对话式的歌曲;讽刺歌,是对社会问题和政治实事进行讽刺的歌曲;悲歌,是与游吟诗人的保护人或其他重要人物的丧葬有关的哀悼歌曲;记功歌,是叙述历史上民族英雄的功绩的史诗,也是最早的世俗歌曲体裁之一。乐曲结构的形式也有以下几种:1.祷文式:战争歌曲属此式;2.轮唱式:舞曲类型的轮旋曲,重复诗歌、叙事歌均使用此曲式;3.继抒咏式:一种悲忧的歌曲、诗曲和一种舞曲,埃斯坦匹达使用此曲式;4.赞美歌式:歌曲、齐拍歌曲和一种环舞歌曲采用此曲式。

游吟诗人创作歌曲的音乐特点是乐节完整,段落分明,节奏清楚,调式终止明显。音乐的节奏以诗的韵律为基础,诗的韵律,例如抑扬格的配置,则构成了歌曲的曲式。游吟诗人所演唱的歌曲多种多样,丰富了世俗音乐的题材与体裁。

2. 恋诗歌手与名歌手的出现

游吟诗人的创作形态于12世纪传入德国并影响了贵族们世俗音乐的创作,从而使那里诞生了“恋诗歌手”。他们出生贵族,歌曲多为爱情内容,因此也被称为“爱情歌手”。恋诗歌手虽大多数是贵族和骑士,但与“吟唱歌手”不同,他们的作品不是交与流浪艺人演唱,而是自己来演唱。他们的爱情歌曲比吟唱诗

人更抽象,有时有着鲜明的宗教色彩,音乐更稳重。恋诗歌手的艺术繁盛期是在13世纪,我们可以在斯特劳斯的歌剧《贡特拉姆》中欣赏到他们当年的身姿。著名的恋诗歌手有亨利、尼达、瓦尔特等,其中最著名的是瓦尔特,他从1187年开始创作,被公认为是德国真正的艺术家。

恋诗歌手的记谱法与游吟诗人一样,也采用了格里高利的记谱法,其节奏也是根据诗的韵律而来的,大部分曲调为三拍子,常用分节歌形式,旋律通过乐句重复而组织的更为严密,作品篇幅较长,形式讲究,歌词无大的意义,曲体上最常见的是两个诗段用同一旋律演唱,收尾段用另一个旋律,形成AAB 的曲式,后来的AABA 形式,是在最后又重复了前面的诗段旋律,因而显示了ABA 曲式的趋向。逐渐向我们认为完美的音乐形式贴近。

到了14世纪以后,便出现了恋诗歌手的后继“名歌手”。他们是德国城市的工匠艺人,有着自己的行会性质和歌唱组织,经常举行赛歌会,通过歌唱比赛来确定每个人在行会中的地位,然后再分等级,他们关于等级的规定是这样的:识谱不太熟悉的人,叫“学徒”;识谱熟练的人叫“学友”;会唱五六首歌曲的人叫“歌手”;为曲调制作词句的人叫“诗人”;创造曲调的人叫“师傅”。其中,能创造曲调的人——师傅(后来发展成名歌手) 算是造诣最高的,其繁荣一直持续到16世纪。

3. 民间歌谣的出现

在起初,世俗的歌曲和宗教的歌曲是分不清的,它们的调性、旋律的进行方式都很相似,常常用同一旋律,用来唱两种不同性质的(宗教和世俗的) 歌词,民歌的旋律是根据教会的旋律而产生是无疑的,可看出民间音乐与宗教的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

在法国,流浪艺人的音乐体裁是声乐,首先是附伴奏的舞蹈性歌曲体裁,叫asso —mance 那些独唱的歌曲,既有叙事性的,也有抒情性的,其音乐风格结合了教会的特点和民间世俗的特点,虽然有些曲调和教会歌调相近,但由于在曲调中加进了许多装饰音,并使其更富于节奏感和舞蹈性,还有由重复诗节合并后几个字形成的副歌,这些都使之形成了与教会音乐截然不同的世俗音乐风格,这种结构可在欧勃利所著的《法国音乐最古的资料》中所举的一首牧歌中看到。在德国,它的民歌不像法国的民歌,它中世纪的民歌和上层阶级的歌曲相去不远,几

乎可以说是全民的,无论王侯还是农夫,僧侣还是马夫,都唱一样的歌曲作乐。这样的歌曲反映着整个的社会生活,因此,它是美丽的,有力量的。其音乐多为表现喜悦情怀的,旋律简洁,结构匀称,节奏多变而有力量,歌曲的结尾由于感情的自由流露而生气勃勃。在当时的欧洲各国,民歌的题材大致是相仿的,总不外是乡村的爱情故事,青年妇女不满意她的丈夫,战争的回忆等等,充分体现了世俗人民的生活情况。

三、总结

无论是游吟诗人,恋诗歌手、名歌手还是民间歌谣都充分体现了它们单声部音乐的魅力,在当时打破了教会音乐一统天下的“历史的沉闷”,发展了世俗音乐,为以后建立更丰富的和声的复音音乐而打下了基础。所以,中世纪欧洲世俗音乐的兴起,具有不可估计的价值。

参考文献:

安莉莉 著《西方音乐简史与欣赏》

余志刚 著《西方音乐简史》

曾遂令 李婧 著《西方音乐文化教程》

约瑟夫.韦克斯贝格 著《西方音乐史》

王嘉陵 译

作者简介:高蕾 山东省青岛市人 现为长春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大三学生

中世纪欧洲世俗音乐的发展

姓名:高蕾

学号:241040518

中世纪欧洲世俗音乐的发展

【内容摘要】 在欧洲,中世纪后期民间的音乐开始兴起,这些音乐表现了世俗人民的愿望,反映了世俗民众的生活,因此称其为世俗音乐。世俗音乐的音乐形态是单声音乐,这些单声音乐作为中世纪最发达的音乐形式,曾发展到相当完美的地步,即使在复调音乐得到充分发展之后,单声音乐仍具有独特的不可磨灭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 中世纪 欧洲 世俗音乐 游吟诗人 恋诗歌手 民间歌谣

一、欧洲的世俗音乐

一般认为,欧洲的中世纪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时开始,到15世纪文艺复兴开始时为止,历经了将进一千年的漫长岁月。中世纪这个名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们发明的,他们认为自己的时代时古代文明复兴的时代,因此在古代文明的终结和它的复兴之间的时代便是所谓的中世纪。中世纪的艺术大部分是从教会内部产生的,并直接为教会所利用,音乐自然也不例外。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在教堂以外的世俗音乐,即主要用于娱乐目的的音乐,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中世纪的世俗音乐与宗教音乐是平行发展的,二者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在互相影响。

二、世俗音乐的发展

在欧洲,中世纪后期游吟诗人、恋诗歌手和民间歌谣这些民间的音乐开始兴起,这些音乐促进了世俗音乐的发展。

1. 游吟诗人的出现

游吟诗人也叫游唱歌手,游唱诗人。他们首先出现在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以及加泰罗尼亚和意大利北部的一些地方。他们的艺术还受到了相邻的西班牙—摩尔文化的影响。这种游吟诗人叫做特罗巴多,他们皆不是流浪汉,尤其在早期,皆是上层人物、王侯、贵族,当然也包括一些有才能的下层人士,还有少数女性游吟诗人,叫做特罗巴里兹。这些人既是诗人又是音乐家,用普罗旺斯(奥克语)这种统一的书面语写作歌词。游吟诗人写出作品后,自己并不演唱,而是让那些漫游的音乐家、艺人替他们演唱,以传播他们的音乐作品。 最早的一位游吟诗人是博瓦图的伯爵威廉九世(1087—1127) 。而最著名的一位是贝尔特朗(约1180—1195年行唱,死于约1215年) ,此外著名的游吟诗人还有:玛尔卡布吕、贝尔

那、兰博、发第等。12世纪中叶,在特罗巴的影响下,在法国北部也形成了一个游吟诗人的聚集中心,这些游吟诗人被称为特罗威尔,他们是使用北方的方言奥依语(法语的前身) 创作歌词,在歌曲的形式和内容上几乎是完全模仿南部的特罗巴多,但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他们的歌曲盛行与1130—1210年间,著名的诗人有狮心王理查、布隆岱尔、奎斯尼、白弄得、亚当等,而其中亚当是北部最著名的游吟诗人,他曾作有歌唱戏剧《罗宾与马丽翁》,被后人视为歌剧的先驱。北部游唱诗人的作品尚存至今的较多,曲调约1400首,诗词约4000首。法国南部与北部的游唱歌曲保存于手抄本歌集内,歌曲的记谱法多使用格里高利圣歌的记谱法,歌曲曲调的节奏是视诗词的节奏而定的,曲调的进行较自由和主观。

游吟诗人所写的诗种类很多,体裁多种多样,如:康索,是一种以表达爱情为主的分节歌;晨歌,也是一种情诗,主要表现幽会的情人在清晨不得不分手时的情感;田园歌,主要表现骑士与牧羊女之间的爱情,有些甚至发展成一种有角色的小音乐剧;辩论歌,两个或更多的游吟诗人就是爱情、政治、宗教、文学等广泛的题目进行讨论的一种对话式的歌曲;讽刺歌,是对社会问题和政治实事进行讽刺的歌曲;悲歌,是与游吟诗人的保护人或其他重要人物的丧葬有关的哀悼歌曲;记功歌,是叙述历史上民族英雄的功绩的史诗,也是最早的世俗歌曲体裁之一。乐曲结构的形式也有以下几种:1.祷文式:战争歌曲属此式;2.轮唱式:舞曲类型的轮旋曲,重复诗歌、叙事歌均使用此曲式;3.继抒咏式:一种悲忧的歌曲、诗曲和一种舞曲,埃斯坦匹达使用此曲式;4.赞美歌式:歌曲、齐拍歌曲和一种环舞歌曲采用此曲式。

游吟诗人创作歌曲的音乐特点是乐节完整,段落分明,节奏清楚,调式终止明显。音乐的节奏以诗的韵律为基础,诗的韵律,例如抑扬格的配置,则构成了歌曲的曲式。游吟诗人所演唱的歌曲多种多样,丰富了世俗音乐的题材与体裁。

2. 恋诗歌手与名歌手的出现

游吟诗人的创作形态于12世纪传入德国并影响了贵族们世俗音乐的创作,从而使那里诞生了“恋诗歌手”。他们出生贵族,歌曲多为爱情内容,因此也被称为“爱情歌手”。恋诗歌手虽大多数是贵族和骑士,但与“吟唱歌手”不同,他们的作品不是交与流浪艺人演唱,而是自己来演唱。他们的爱情歌曲比吟唱诗

人更抽象,有时有着鲜明的宗教色彩,音乐更稳重。恋诗歌手的艺术繁盛期是在13世纪,我们可以在斯特劳斯的歌剧《贡特拉姆》中欣赏到他们当年的身姿。著名的恋诗歌手有亨利、尼达、瓦尔特等,其中最著名的是瓦尔特,他从1187年开始创作,被公认为是德国真正的艺术家。

恋诗歌手的记谱法与游吟诗人一样,也采用了格里高利的记谱法,其节奏也是根据诗的韵律而来的,大部分曲调为三拍子,常用分节歌形式,旋律通过乐句重复而组织的更为严密,作品篇幅较长,形式讲究,歌词无大的意义,曲体上最常见的是两个诗段用同一旋律演唱,收尾段用另一个旋律,形成AAB 的曲式,后来的AABA 形式,是在最后又重复了前面的诗段旋律,因而显示了ABA 曲式的趋向。逐渐向我们认为完美的音乐形式贴近。

到了14世纪以后,便出现了恋诗歌手的后继“名歌手”。他们是德国城市的工匠艺人,有着自己的行会性质和歌唱组织,经常举行赛歌会,通过歌唱比赛来确定每个人在行会中的地位,然后再分等级,他们关于等级的规定是这样的:识谱不太熟悉的人,叫“学徒”;识谱熟练的人叫“学友”;会唱五六首歌曲的人叫“歌手”;为曲调制作词句的人叫“诗人”;创造曲调的人叫“师傅”。其中,能创造曲调的人——师傅(后来发展成名歌手) 算是造诣最高的,其繁荣一直持续到16世纪。

3. 民间歌谣的出现

在起初,世俗的歌曲和宗教的歌曲是分不清的,它们的调性、旋律的进行方式都很相似,常常用同一旋律,用来唱两种不同性质的(宗教和世俗的) 歌词,民歌的旋律是根据教会的旋律而产生是无疑的,可看出民间音乐与宗教的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

在法国,流浪艺人的音乐体裁是声乐,首先是附伴奏的舞蹈性歌曲体裁,叫asso —mance 那些独唱的歌曲,既有叙事性的,也有抒情性的,其音乐风格结合了教会的特点和民间世俗的特点,虽然有些曲调和教会歌调相近,但由于在曲调中加进了许多装饰音,并使其更富于节奏感和舞蹈性,还有由重复诗节合并后几个字形成的副歌,这些都使之形成了与教会音乐截然不同的世俗音乐风格,这种结构可在欧勃利所著的《法国音乐最古的资料》中所举的一首牧歌中看到。在德国,它的民歌不像法国的民歌,它中世纪的民歌和上层阶级的歌曲相去不远,几

乎可以说是全民的,无论王侯还是农夫,僧侣还是马夫,都唱一样的歌曲作乐。这样的歌曲反映着整个的社会生活,因此,它是美丽的,有力量的。其音乐多为表现喜悦情怀的,旋律简洁,结构匀称,节奏多变而有力量,歌曲的结尾由于感情的自由流露而生气勃勃。在当时的欧洲各国,民歌的题材大致是相仿的,总不外是乡村的爱情故事,青年妇女不满意她的丈夫,战争的回忆等等,充分体现了世俗人民的生活情况。

三、总结

无论是游吟诗人,恋诗歌手、名歌手还是民间歌谣都充分体现了它们单声部音乐的魅力,在当时打破了教会音乐一统天下的“历史的沉闷”,发展了世俗音乐,为以后建立更丰富的和声的复音音乐而打下了基础。所以,中世纪欧洲世俗音乐的兴起,具有不可估计的价值。

参考文献:

安莉莉 著《西方音乐简史与欣赏》

余志刚 著《西方音乐简史》

曾遂令 李婧 著《西方音乐文化教程》

约瑟夫.韦克斯贝格 著《西方音乐史》

王嘉陵 译

作者简介:高蕾 山东省青岛市人 现为长春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大三学生

中世纪欧洲世俗音乐的发展

姓名:高蕾

学号:241040518


相关内容

  • 第一章 声乐的早期历史
  • 第一章 声乐的早期历史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内容 (1)歌唱的起源和人类早期的发声功能 (2)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声乐艺术 (3)中世纪早期的宗教歌唱 (4)中世纪的世俗歌唱 (5)中世纪时期的歌唱审美观和声乐教学见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格里高利圣咏 教学准备 PPT 教案 教学过程 一 歌唱的起源 ...

  • 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
  • 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 内容摘要 基督教在西方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由封建制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在促进西方封建化进程.促进民族融合以及转变西方社会风气.促进西方经济恢复与发展等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是值得肯定的.特别是基督教文化作为中世纪初期西欧主体文化,它对日后西方文化的发展走向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

  • 揭秘文艺复兴艺术特点 对文艺复兴的评价
  • 中世纪是欧洲人在17世纪发明的,指的是公元600年到公元1500年这段时期,这一时期的欧洲社会由教会统治,科学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受到巨大阻碍.而文艺复兴的时间开始于14世纪中叶,所以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是文艺复兴的开端. 中世纪文艺复兴建筑 在中世纪文艺复兴开始之前,欧洲社会受到宗教神学的束缚,科学文化 ...

  • 欧洲文化史
  • 欧洲文化史 1. 475年至1450年--中世纪 中世纪时期(the Middle Ages, 476-1453) 主要是罗马天主教的教会文化(the Church Culture),强调人的原罪(the original sin),人性受到压抑(inhibited),文化上是一泓死水(cultur ...

  • 西方音乐史
  • 西方音乐史 第一编 古代希腊和罗马音乐(5世纪之前)-"上古" 第一章 古希腊音乐 1. 古希腊有弦乐与管乐两类乐器,里拉和阿夫洛斯. 2. 抒情诗是古希腊的一种歌唱形式,常用里拉伴奏.代表人物:特尔潘德.提尔泰俄斯.萨福.品达罗斯.主要是爱情.忠贞.婚姻题材,反映了当时贵族趣味 ...

  • 中西方音乐史考题
  • 西方音乐史 第一章 古希腊和古罗马音乐 一. 填空题 1. 古希腊时期的音乐织体是_________________:采用_____________调式,排列顺序______________:用_____________记谱. 2. 古希腊的调式以四音音阶为基础,共有___种不同的调式,它们是:__ ...

  • 巴赫的创作风格
  • 论文摘要:巴赫是西方音乐史巴洛克时期德国的音乐巨匠,被誉为"近代音乐之父"本文对巴赫音乐的创作特征和意义进行研究,包括体裁形式.作曲技法.多元性的内容.深邃的思想性等. 巴赫是路德教派最伟大的作曲家,他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教会音乐的创作.他深受路德派思想的影响,可以说在他的性格标 ...

  • 在职艺术硕士-01音乐
  • 音乐复习 一.概述 1.音乐定义:是凭借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 2.音乐特性:  声音艺术,非语义性特征,区别于口头语言艺术.  非描绘性艺术.  形式的艺术. 3.美国作曲家约翰·凯奇的<4分33秒>(生活音响即音 ...

  • 西方文明通论网课答案
  • 选择 1.文明作为价值尺度的内在要素,并未体现在(制度的优化) 2.文明的概念正式形成于(18世纪) 3.19世纪史学家划分人类社会的三个阶段不包括(混沌时期) 4.人能力的提高(核心)是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科技水平的提高 5.下列不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标志是(畜牧业的出现) 6.人类经过的时代没有(银器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