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几何经典例题

解析几何经典例题

圆锥曲线的定义是“圆锥曲线方程”这一章的基础,对这些定义我们有必要深刻地理解与把握。这里就探讨一下圆锥曲线定义的深层及其综合运用。 一、椭圆定义的深层运用

例1. 如图1,P 为椭圆上一动点,为其两焦点,从的外角的平分线作垂线,垂足为M ,将F 2P 的延长线于N ,求M 的轨迹方程。

图1

解析:易知

在中,

则点M 的轨迹方程为

二、双曲线定义的深层运用

例2. 如图2,为双曲线

的平分线作垂线,垂足为M ,求M 的轨迹方程。

的两焦点,P

为其上一动点,从

图2

解析:不妨设P 点在双曲线的右支上, 延长F 1M 交PF 2的延长线于N , 则即

故点M 的轨迹方程为

三、抛物线定义的深层运用 例3. 如图3,AB 为抛物线短距离。

的一条弦,|AB|=4,F 为其焦点,求AB 的中点M 到直线y =-1的最

图3

解析:易知抛物线的准线l :,

作AA ”⊥l ,BB ”⊥l ,MM ”⊥l ,垂足分别为A ”、B ”、M ”

即M 到直线的最短距离为2

故M 到直线y =-1的最短距离为。

评注:上述解法中,当且仅当A 、B 、F 共线,即AB 为抛物线的一条焦点弦时,距离才取到最小值。一般地,求抛物线的弦AB 的中点到准线的最短距离,只有当四、圆与椭圆、圆与双曲线定义的综合运用 例4. ①已知圆为( )

(即通径长)时,才能用上述解法。

,M 为圆上任一点,MP 的垂直平分线交OM 于Q ,则Q 的轨迹

图4

②已知圆,M 为圆上任一点,MP 的垂直平分线交OM 于Q ,则Q 的轨迹为( ) A. 圆 B. 椭圆

C. 双曲线 D. 抛物线

解析:①如图4,由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知|QM|=|QP|, 而|QM|=|OM|-|OQ|=2-|OQ| 即|OQ|+|QP|=2>|OP|=

故Q 的轨迹是以O (0,0)、P 为焦点 长轴长为2的椭圆。应选B 。

②同理,利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双曲线的定义,可知点Q 的轨迹为双曲线的一支,应选C 。 五、椭圆与双曲线定义的综合运用

例5. 如图5,已知三点A (-7,0),B (7,0),C (2,-12)。①若椭圆过A 、B 两点,且C 为其一焦点,求另一焦点P 的轨迹方程;②若双曲线的两支分别过A 、B 两点,且C 为其一焦点,求另一焦点Q 的轨迹方程。

图5

解析:①由椭圆定义知,|AP|+|AC|=|BP|+|BC|, 即 故P 的轨迹为A (-7,0)、B (7,0)为焦点 实轴长为2的双曲线的一支,

其方程为;

②经讨论知,无论A 在双曲线的哪一支上

总有|QA|+|QB|=|AC|+|BC|=28>|AB|=14

故点Q 的轨迹为以A (-7,0)、B (7,0)为焦点

长轴长为28的椭圆,其方程为[练习]

为焦点,

为其顶点,若P 为两曲线

1. 已知椭圆E 的离心率为e ,左、右焦点为F 1、F 2,抛物线C 以的公共点,且

,则e =__________。

答案:

2. 已知⊙O :,一动抛物线过A (-1,0)、B (1,0)两点,且以圆的切线为准线,求动抛物线的焦点F 的轨迹方程。

答案:

圆锥曲线中的方法与运算

1. (与名师对话第51练) 已知抛物线

y 2=2x -1, 点A (2,0), 问是否存在过点A 的直线

l ,

使抛物线上存在不同的两点关于直线l 对称, 如果存在, 求出直线l 的斜率k 的取值范围; 如果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

分析: 这是一个求变量(斜率k ) 的取值范围问题, 我们必须给出与变量(斜率k ) 相关的变量(根据题设寻找) 的关系式(组), 显然, 这个关系式(组) 应由按题设揭示出的几何条件转换得到.

我们由题设揭示出的几何条件是: 抛物线上关于直线l 对称的不同的两点所在直线必须与抛物线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并且交点为端点的线段的中点在直线l 上. 相应得到一个不等式和一个等式组成的变量关系式(组). 解这个关于式组即可得变量k 的取值范围. 解: 设直线l 的方程为

y =k (x -2) , 若k =0, 则结论显然成立, 即k =0可取. 若k ≠0,

1⎧y =-x +m , 1⎪2

y =-x +m 则直线PQ 的方程为, 由方程组⎨ 可得, y +2y -2kb +1=

0. k

k ⎪y 2=2x -1,

∵ 直线PQ 与抛物线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

=4k 2-4(-2kb +1) >0, 即 k 2-1+2kb >0.

y 0=

y 1+y 2

=-k , 2

设线段PQ 的中点为G(x 0, y 0), 则∴ x 0

=-k (

y 1+y 2

) +km =-k (-k ) +km =k 2+km , 2

2

∵ 点G(x 0, y 0) 在直线l 上, ∴ -k =k (k

+km -2) , 由 k ≠0可得,

1-k 2m =

k

,

1-k 2

>0, k 2

2

综上所述, 直线l 的斜率k 的取值范围为-1

2

2. (与名师对话第51练) 已知M 直线l 过点(1,0),且与抛物线x =2y 交于A , B 两点,

O 为原点, 点 P 在y 轴的右侧且满足:OP =

(1)求点P 的轨迹C 的方程;

11

OA +OB . 22

A 到y 轴的

(2) 若曲线C 的切线的斜率为λ, 满足:MB =λMA , 点距离为a , 求a 的取值范围.

分析:由OP

11

=OA +OB 可知,点P 的轨迹C 就是弦AB 的中点的轨迹. 22

l

的斜率存在, 设为

解(1) 显然直线

k

, 则直线

l

的方程为:

y =(k x -1), 由方程组

k x -1),⎧y =(2

消去y 整理得x -2kx +2k =0, 设A (x 1, y 1) , B (x 2, y 2) , ⎨2

⎩x =2y ,x 1+x 2=2k ,

x p =

x 1+x 2

=k 2

,

y p =(k k -1)=k 2-k , 消去k

得点

P

的轨迹C 的轨迹方程为:

y =x 2-x .

∵ 4k

2

-8k >0, ∴ k 2,

y 轴的右侧, ∴ x =k >2, 故点P 的轨迹C 为抛物线y =x 2-x 上的一段弧.

轴的距离为a 就是点

∵ 点P 在分析: 点

A 到y A 的横坐标的绝对值. 因为曲线C 的切线的斜率为λ, 所以

λ=y ' =2x -1, 由x >2知, λ>3, 由此可知, 我们必须建立点A 的横坐标的绝对值关于λ的关系.

解(2): 设A (x 1, y 1)

, B (x 2, y 2) ,

则由MB =λMA 可知, (x 2, y 2) -(1,0)=λ[(x 1, y 1) -(1,0) ], ∴x 2

-1=λ(x 1-1) , y 2=λy 1 ,

=λx 1-λ+1, x 22=λx 12, ∴ [λx 1-(λ-1)]2=λx 12

≠1,

2

∴ x 2∵ λ

∴ λx 1-2λx 1+λ-1=0,

=

2λ±=1±2λ(λ>3) ,

λ

方法(一

) x 1

>3),

a

=x 1=∴ a

∈(1-

⋃(1,1+. 3

3

1

方法(二)

(x 1-1) 2=

λ

, (λ>3),

∴ 0

1

λ

112

, 0

1且1-

∴ a

∈(1-

⋃(1,1+. 3

3

3. (与名师对话第51练) 已知抛物线的方程为x 为θ(0

2

=2py (p >0) , 过点M (0,m ) 且倾斜角

π2) 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 (x 1, y 1) , B (x 2, y 2) 两点, 且x 1x 2=-p . 2

(1)求m 的值;

(2)若点M 分

AB 所成的比为λ, 求λ关于θ

的函数关系式.

分析: 要求m 的值, 必须给出关于m 的方程. 解(1): 设过点M

(0,m ) 且倾斜角为θ(0

π2

) 的直线的方程为

y =kx +m .

⎧y =kx +m ,2

由方程组⎨消去y 整理得x -2pkx -2pm =0, 则x 1x 2=-2pm ,

2

⎩x =2py ,

∵ x 1x 2

=-p 2, ∴ -2pm =-p 2, m =

=

p . 2

(0

分析: 由m

p

可知过点M (0,m ) 且倾斜角为θ2π2

) 的直线为

y =kx +

p

. 先建立关于2

k 的函数关系式, 再转换为关于θ的函数关系式. 解(2): ∵ 关于θ的函数关系式,

⎧x 1=-λx 2,

p p ⎪

∴ AM =λMB , (0,) -(x 1, y 1) =λ[(x 2, y 2) -(0,)], ⎨p p

22-y 1=λ(y 2-), ⎪⎩22

由(1)可知x 1+x 2

=2pk , x 1x 2=-p 2,

⎧x 1=-λx 2,

⎪22

由方程组⎨x 1+x 2=2pk , 可消去x 1, x 2, p 得, λ-2(2k +1) λ+1=0.

⎪2x x =-p , ⎩12

∵ 0

π

, ∴ λ

2

2

2

(1-sin θ) 21-sin θ

故λ=2k +1-2

2tan θ+1-2tan ==

1+sin θcos 2θ

4. (与名师对话第51练)

已知方向向量为v =(1.

的直线l 过点(0,-2)和椭圆

x 2y 2

C:2+2=1 a b

(a >b >0) 的焦点, 且椭圆C 的中心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在椭圆C 的右准线上.

(1)求椭圆C 的方程;

(2)是否存在过点E(-2,0)的直线m 交椭圆C 于M , N , 满足:OM

⋅ON =

cot ∠MON ≠0(O 为原点) ? 若存在, 求出直线m 的方程; 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

x 2y 2

+=1,F 是它的左焦点,M 6.(与名师对话第52练20) 椭圆C 的方程为

189

是椭圆C 上的一个动点,O 为坐标原点.

(1) 求(2) 若标.

解(1): 设点G (x , y ) (y≠0) , M(x1,y 1) 由题设可知

,F(-则x

OFM 的重心G 的轨迹方程;

OFM 的重心G 对原点和点P(-2,0)的张角∠OGP 最大, 求点G

的坐

)

=

x 1-3y

,y =133

, ∴ x 1=3x +3,y 1=3y ,

2

(x +1)

OFM 的重心G 的轨迹方程为+y 2=1 (y ≠0).

2

2

(x +1)

+y 2=1的两个焦点. 下面证明当点P(-2,0)是椭圆

2

(2) 由(1)可知, 原点和点M 与椭圆

2

(x +1)

+y 2=1的短轴的端点重合时张角∠OGP 最大. 2

方法(一) 用椭圆的定义

设椭圆C 上的一个动点M 到椭圆的两个焦点的距离为r 1、r 2,则由椭圆的定义可知r 1+r 2=2

2.

在∆MOP 中,

r 1+r 2-OP 2

COS ∠OGP =

2r 1r 2

22

r 1+r 2-4(r 1+r 2) 2-4-2r 1r 2==

2r 1r 22r 1r 2

(当且仅当r 1

22

(22) 2-4-2r 1r 244

==-2+≥-2+

r 1r 2(r 1+r 2) 22r 1r 2

4

=0

∴ 当r 1

=r 2时, 等于号成立)

=r 2, 即点

M 与短轴的端点重合时张角∠OGP 最大, 最大角为90, 这时点M 的坐标为

(-1,1)、(-1,-1).

方法(二) 用椭圆的焦半径公式

2

(x +1)x 22

+y 2=1, 原张角+y =1平移到中心在原点的位置, 这时椭圆的方程为将椭圆

22

∠OGP

就是在点P 处的两条焦半径的夹角. 设点P 的坐标为(

x 0,y 0

),

22

x 0)+x 0)-4

x 0211cos ∠F 1PF 2===⋅x 02∈[0,2] 22-x 02)2-(22x 02当x 0

=0时, cos ∠F 1PF 2=0, 当x 02∈(01],, (0,2]时, cos ∠F 1PF 2∈

∠F 1PF 2的最大值为900, 这时相应点P 的坐标为(0,±1), 在椭圆的原位置

故cos ∠F ,, 1PF 2∈[01]相应点P 的坐标为(-1,±1).

7.

x 2y 2

-=1的两个焦点F 1,F 2的距 (与名师对话第52练21) 已知动点P 与双曲线

23

1. 9

离之和为定值, 且cos ∠F 1PF 2的最小值为-(1) 求动点P 的轨迹方程;

(2) 若已知点D (0,3),点M ,N 在动点P 的轨迹上, 且DM 数λ的取值范围

;

=λDN , 求实

(3) 若已知点D (1,1), 点M ,N 在动点P 的轨迹上, 且MD =DN , 求直线

MN 的方程.

x 2y 2

-=1的两个焦点F 1,F 2为其焦点 分析: 由题设可知, 动点P 的轨迹是以双曲线

23

的椭圆, 因此动点P 的轨迹方程可以用待定系数法求得.

x 2y 2

-=1的两个焦点F 1,F 2为其焦点 解(1): 由题设可知, 动点P 的轨迹是以双曲线

23x 2y 2

的椭圆, 设其方程为2+2=1 (a >b >0).

a b

可以证明(仿例6) 当动点

P

在椭圆的短轴的端点时

cos ∠F 1PF 2

的值最小, 这时

1012a 2-201022

1-=-cos ∠F 1PF 2==1-, ∴ , a =9. ∴ b =4, 222

a 92a a

x 2y 2

+=1. ∴ 动点P 的轨迹方程为94

分析: 由DM

=λDN 可知, 点D , M , N 共线, 直线

MN 的变化可以用其斜率表示(直线的方程为

y =kx +3, 这时要

下面用直线方程

k 作讨论), 也可以用t 表44z 示(直线的方程为x =t (y -3) , 这时不需要对t 作讨论).

y =kx +3求解.

解法(一): 由DM =λDN 可知, 点D , M , N 共线.

1

=或λ=5. 5

若直线MN 的斜率不存在, 则λ

⎧y =kx +3,

若直线MN 的斜率存在, 设直线MN 的方程为y =kx +3, 则由方程组⎨可得,

22

⎩4x +9y =36, (9k 2+4) x 2+54kx +45=0,

设M (x 1, y 1), N (x 2, y 2) , 则x 1+x 2

=

-54k 45

, x x =. 12

9k 2+49k 2+4

又由DM

=λDN 可得, x 1=λx 2,

45-54k -54k λ(54k ) 2λ

, x =∴ x 1=, ∴ =2

(1+λ)9k 2+4(1+λ)9k 2+4(1+λ) 2(9k 2+4) 29k 2+4

59k 2+454λ

⋅=⋅(9+) . =∴

k 2324k 2(1+λ) 2324

∵ ∆=(54k )

2

-4⨯45(9k 2+4) ≥0, ∴ k 2≥

5

. 9

115λ1

5536(1+λ) 4

综上所述,

1

≤λ≤5. 5

分析:用点M , N 的坐标表示直线MN 的变化. 解法(二): 由DM

=λDN 可知, 点D , M , N 共线.

x 12y 12x 22y 22

+=1, +=1. 设M (x 1, y 1), N (x 2, y 2) , 则9494

∵ DM

=λDN , ∴ x 1=λx 2 , y 1=λy 2-3λ+3,

λ2x 22

9λ2x 22λ2y 22(λy 2-3λ+3) 2

+=λ2. +=1,

944

3(2λy 2-3λ+3)(1-λ) (λy 2-3λ+3) 2λ2y 22

=1-λ2, -=1-λ2, ∴

444

∴ λ

=1或

3(2λy 2-3λ+3) 113λ-5

=1+λ, -2≤y 2=≤2, λ>0解得≤λ≤5.

546λ

(x 0≠0) 作斜率 (x 0,y 0)y =ax 2(a

8. 抛物线C 的方程为

为k 1,k 2的两条直线分别交抛物线C 于. k 2+λk 1=0(λ≠0且λ≠-1)

A (x 1, y 1), B (x 2, y 2) 两点(P 、A 、B 三点各不相同), 且满足

(1) 求抛物线C 的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 (2) 设直线(3)当λ

AB 上一点M 满足:BM =λMA , 证明线段PM

的中点在

y 轴上;

=1时, 若点P 的坐标为(1,-1),求∠PAB 为钝角时点A 的纵坐标y 1的取值范围.

分析: 将a 看作常量. 解(1): 抛物线C 的方程为

x 2=

1

y (a

C 的焦点坐标为(014a

), 准线方程为

y =-

1. 4a

分析: 从形式上看, 线段PM 的中点坐标与k 1、k 2、λ相关, 而实际上肯定横坐标可以消元为0.

解(2): 由题设可知, 直线PA 的方程为:

(+y 0,⎧y =k 1x -x 0)

, 由方程组可y =k (x -x )+y ⎨1002

⎩y =ax ,

得, ax

2

-k 1x +k 1x 0-y 0=0, 即ax 2-k 1x +k 1x 0-ax 02=0,

=

k 1k

-x 0, 同理 x 2=2-x 0, a a

∴ x 1

∵ BM ∵ k 2

, x M ==λMA , ∴ x M -x 2=λ(x 1-x M )

λx 1+x 2

=

1+λ

λ(

k 1k

-x 0)+(2-x 0)

1+λ

, ∴ x M =-x 0, +λk 1=0(λ≠0且λ≠-1)

∴ 线段PM 的中点横坐标为0, 即线段PM 的中点在分析:

y 轴上.

解(3): 由题设和题(2)可知, 抛物线C 的方程为

y =-x 2

,

, 又λ=1, 故x 1=-(k 1+1)

x 2=k 1-1,

22, B A ((-k 1+1),-(k 1+1))(k 1-1,-(k 1-1))

, AP =, AB =(2k 1,4k 1)(k 1+2,k 12+2k 1)

∠PAB

为钝角,

P 、A 、B

三点各不相同, ∴

AP ⋅AB

即有

∴ k 1∴ ∴

1

1

y 1=(k 1+1) 2, k 1

y 1

1. 4

9. 已知椭圆C 的中心在原点, 焦点在X 轴上,

一条经过点(3交椭圆C 于A,B 两点, 交X 轴于M 点, 又

(1) 求直线l 的方程;

(2) 求椭圆C 的长轴长的取值范围. 解(1): 直线l

的方程为

且方向向量为a =的直线l

(-2AM =2MB .

y =x -3)-分析: “直线l 与椭圆C 有两个不同的交点”可以转化为一个关于a ,b 的不等式, 向量等式

AM =2MB 可以转化为一个关于a ,b 的等式.

解(2):

⎧422⎪y =x -3)

22

由方程组⎨可得(b +a )y y +b 2-a 2b 2=0. 5⎪b 2x 2+a 2y 2=a 2b 2,

b 2-a 2b 2

设设A (x 1, y 1) , B (x 2, y 2) ,

则y 1+y 2=. ,y 1y 2=

24b +a 2b 2+a 255

AM =2MB 可知, y 1=2y 2 ,

b 2-a 2b 2

y 1=y 2=∴ =

42422

b +a 2(b 2+a 2)b +

a 2b 2+a 2

5555

2

5a (a 2-1)

>0 ∴ 4b =

9-a 2

2

322

b ,

=(224

) -4(b 2+a 2)(b 2-a 2b 2) >0, ∴ 5a 2+4b 2>5,

52

⎧5a 2(a 2-1)

⎧5a (a -1) >0, ⎪2>0, ⎪9-a ⎪2∴ ⎨9-a 2 ∴ ⎨ 1

22

⎪5a 2+5a (a -1) >5, ⎪5a 2+4b 2>5,

⎩⎪9-a 2⎩

2

2

415a (a 2-1)222

a 9, 9

9-a

222

∴ 1

a 2

41, 1

2

. , 即椭圆C 的长轴长的取值范围为10. 自点

A (0,-1) 向抛物线C:y =x 2作切线AB, 切点为B , 且点B 在第一象限, 再过线

段AB 的中点M 作直线l 与抛物线C 交于不同的两点E,F, 直线AE,AF 分别交抛物线C 于P,Q 两点. (1) 求切线AB 的方程及切点B 的坐标; (2) 证明PQ =λAB

(λ∈R ) .

(x 0, y 0)

, 过点B 的切线的方程为

解(1): 设切点B

的坐标为

y =2x 0(x -x 0) +x 02,

∵ 切线过点

A (0-, 1) , ∴ -1=2x 0(-x 0) +x 20, x 0=1,

∵ 点B 在抛物线上, ∴ ∴ 切线AB 的方程为 分析: 即证明

y 0=1,

y =2x -1, 切点B 的坐标为(1,1).

AB ∥PQ .

M

的坐标为

(2) 证明: 由(1)可知, 线段AB 的中点

1

(,0) , 设直线l 2

的方程为

1

y =k (x -) , E (x 1, x 12) , F (x 2, x 22) , P (x 3, x 32) , Q (x 4, x 42) .

2

1⎧

y =k (x -), 11⎪

由方程组⎨2 可得x 2-m x +m =0, 故x 1+x 2=m , x 1x 2=m .

22⎪y =x 2,

PQ =(x 4-x 3, x 42-x 32) =(x 4-x 3)(1, x 4+x 3) .

x 32+1x 12+1

∵ A,E,P三点共线, ∴ =, x 1x 3=1 , 同理x 2x 4=1,

x 1x 3

∴ PQ =(

x +x 2(x 1-x 2) 1111x -x

-)(1,+) =12(1,12) =(1,2) x 2x 1x 2x 1x 1x 2x 1x 2m

2(x 1-x 2)

∈R ) .

m

AB =(1,2)可知, PQ =λAB (其中λ=

x 2y 2

11. 设双曲线2-2=1(a >0, b >0) 的右顶点为A, P 为双曲线上异于点A 的一个动点, 从A 引双

a b

曲线的渐近线的两条平行线与直线OP 分别交于Q 和R 两点.

(1) 证明:无论P 点在什么位置, 总有

2

OP =OQ ⋅OR

(O为坐标原点);

(2) 若以OP 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等于双曲线的实, 虚轴围成的矩形的面积, 求双曲线的离心率的取值范围.

(1) 证明: 设直线OP 的方程为

y =kx , 直线

AR 的方程为

y =

b

(x -a ) a

, AQ 的方程为

b

y =-(x -a ) .

a

b ⎧y =(x -a ), -ab -kab -ab -kab ⎪

R (, ) (, ) , OR 由方程组⎨ 得 , ∴ =a

ak -b ak -b ak -b ak

-b ⎪y =kx , ⎩

同理OQ =(

ab kab

, ) ,

ak +b ak +b

=

OQ ⋅OR

-ab -kab -ab -kab (, ) ⋅(, ) ak -b ak -b ak -b ak -b

a 2b 2(1+k 2)

=.

a 2k 2-b 2

设P (m , n ) ,

⎧x 2y 2

a 2b 2k 2a 2b 2⎪2-2=1, 22

由方程组⎨a 得m =2, n =2b 22

b -a k b -a 2k 2

⎪y =kx , ⎩

a 2b 2(1+k 2)

∴ OP =. 222

b -a k

2

∵ 直线OP 过原点, ∴ b

2

-a k >0, ∴ OP =OQ ⋅OR

22

2

.

(2) 解: 由题设知,

a 2b 2(1+k 2) 4b 2-ab 2

>0, =4ab , k =222

b -a k ab +4a 2

2

b 2又k

a

解得a

圆锥曲线的一个统一性质

4b 2-ab b 2

a ab +4a

, (恒成立))

e >

———由一道高考题引发出的思考

题(2001年全国·理):

设抛物线y 2=2px(p>0)的一个焦点为F ,经过点F 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 、B 两点,点C 在抛物线的准线上,且BC ∥x 轴。证明:直线AC 经过原点O 。

参考答案给出了如下的几何证法:

证明:如图,记x 轴与抛物线准线l 的交点为E , 过A 作AD ⊥l ,D 是垂足.则 AD ∥FE ∥BC . 连结AC ,与EF 相交手点N ,则

|EN ||CN ||BF ||NF ||AF |

==, =

|AD ||AC ||AB ||BC ||AB |

根据抛物线的几何性质,|AF |=|AD |,|BF |=|BC |

∴|EN |=

|AD |⋅|BF ||AF |⋅|BC |

==|NF |,

|AB ||AB |

即点N 是EF 的中点,与抛物线的顶点O 重合, 所以直线AC 经过原点O .

解析几何经典例题

圆锥曲线的定义是“圆锥曲线方程”这一章的基础,对这些定义我们有必要深刻地理解与把握。这里就探讨一下圆锥曲线定义的深层及其综合运用。 一、椭圆定义的深层运用

例1. 如图1,P 为椭圆上一动点,为其两焦点,从的外角的平分线作垂线,垂足为M ,将F 2P 的延长线于N ,求M 的轨迹方程。

图1

解析:易知

在中,

则点M 的轨迹方程为

二、双曲线定义的深层运用

例2. 如图2,为双曲线

的平分线作垂线,垂足为M ,求M 的轨迹方程。

的两焦点,P

为其上一动点,从

图2

解析:不妨设P 点在双曲线的右支上, 延长F 1M 交PF 2的延长线于N , 则即

故点M 的轨迹方程为

三、抛物线定义的深层运用 例3. 如图3,AB 为抛物线短距离。

的一条弦,|AB|=4,F 为其焦点,求AB 的中点M 到直线y =-1的最

图3

解析:易知抛物线的准线l :,

作AA ”⊥l ,BB ”⊥l ,MM ”⊥l ,垂足分别为A ”、B ”、M ”

即M 到直线的最短距离为2

故M 到直线y =-1的最短距离为。

评注:上述解法中,当且仅当A 、B 、F 共线,即AB 为抛物线的一条焦点弦时,距离才取到最小值。一般地,求抛物线的弦AB 的中点到准线的最短距离,只有当四、圆与椭圆、圆与双曲线定义的综合运用 例4. ①已知圆为( )

(即通径长)时,才能用上述解法。

,M 为圆上任一点,MP 的垂直平分线交OM 于Q ,则Q 的轨迹

图4

②已知圆,M 为圆上任一点,MP 的垂直平分线交OM 于Q ,则Q 的轨迹为( ) A. 圆 B. 椭圆

C. 双曲线 D. 抛物线

解析:①如图4,由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知|QM|=|QP|, 而|QM|=|OM|-|OQ|=2-|OQ| 即|OQ|+|QP|=2>|OP|=

故Q 的轨迹是以O (0,0)、P 为焦点 长轴长为2的椭圆。应选B 。

②同理,利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双曲线的定义,可知点Q 的轨迹为双曲线的一支,应选C 。 五、椭圆与双曲线定义的综合运用

例5. 如图5,已知三点A (-7,0),B (7,0),C (2,-12)。①若椭圆过A 、B 两点,且C 为其一焦点,求另一焦点P 的轨迹方程;②若双曲线的两支分别过A 、B 两点,且C 为其一焦点,求另一焦点Q 的轨迹方程。

图5

解析:①由椭圆定义知,|AP|+|AC|=|BP|+|BC|, 即 故P 的轨迹为A (-7,0)、B (7,0)为焦点 实轴长为2的双曲线的一支,

其方程为;

②经讨论知,无论A 在双曲线的哪一支上

总有|QA|+|QB|=|AC|+|BC|=28>|AB|=14

故点Q 的轨迹为以A (-7,0)、B (7,0)为焦点

长轴长为28的椭圆,其方程为[练习]

为焦点,

为其顶点,若P 为两曲线

1. 已知椭圆E 的离心率为e ,左、右焦点为F 1、F 2,抛物线C 以的公共点,且

,则e =__________。

答案:

2. 已知⊙O :,一动抛物线过A (-1,0)、B (1,0)两点,且以圆的切线为准线,求动抛物线的焦点F 的轨迹方程。

答案:

圆锥曲线中的方法与运算

1. (与名师对话第51练) 已知抛物线

y 2=2x -1, 点A (2,0), 问是否存在过点A 的直线

l ,

使抛物线上存在不同的两点关于直线l 对称, 如果存在, 求出直线l 的斜率k 的取值范围; 如果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

分析: 这是一个求变量(斜率k ) 的取值范围问题, 我们必须给出与变量(斜率k ) 相关的变量(根据题设寻找) 的关系式(组), 显然, 这个关系式(组) 应由按题设揭示出的几何条件转换得到.

我们由题设揭示出的几何条件是: 抛物线上关于直线l 对称的不同的两点所在直线必须与抛物线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并且交点为端点的线段的中点在直线l 上. 相应得到一个不等式和一个等式组成的变量关系式(组). 解这个关于式组即可得变量k 的取值范围. 解: 设直线l 的方程为

y =k (x -2) , 若k =0, 则结论显然成立, 即k =0可取. 若k ≠0,

1⎧y =-x +m , 1⎪2

y =-x +m 则直线PQ 的方程为, 由方程组⎨ 可得, y +2y -2kb +1=

0. k

k ⎪y 2=2x -1,

∵ 直线PQ 与抛物线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

=4k 2-4(-2kb +1) >0, 即 k 2-1+2kb >0.

y 0=

y 1+y 2

=-k , 2

设线段PQ 的中点为G(x 0, y 0), 则∴ x 0

=-k (

y 1+y 2

) +km =-k (-k ) +km =k 2+km , 2

2

∵ 点G(x 0, y 0) 在直线l 上, ∴ -k =k (k

+km -2) , 由 k ≠0可得,

1-k 2m =

k

,

1-k 2

>0, k 2

2

综上所述, 直线l 的斜率k 的取值范围为-1

2

2. (与名师对话第51练) 已知M 直线l 过点(1,0),且与抛物线x =2y 交于A , B 两点,

O 为原点, 点 P 在y 轴的右侧且满足:OP =

(1)求点P 的轨迹C 的方程;

11

OA +OB . 22

A 到y 轴的

(2) 若曲线C 的切线的斜率为λ, 满足:MB =λMA , 点距离为a , 求a 的取值范围.

分析:由OP

11

=OA +OB 可知,点P 的轨迹C 就是弦AB 的中点的轨迹. 22

l

的斜率存在, 设为

解(1) 显然直线

k

, 则直线

l

的方程为:

y =(k x -1), 由方程组

k x -1),⎧y =(2

消去y 整理得x -2kx +2k =0, 设A (x 1, y 1) , B (x 2, y 2) , ⎨2

⎩x =2y ,x 1+x 2=2k ,

x p =

x 1+x 2

=k 2

,

y p =(k k -1)=k 2-k , 消去k

得点

P

的轨迹C 的轨迹方程为:

y =x 2-x .

∵ 4k

2

-8k >0, ∴ k 2,

y 轴的右侧, ∴ x =k >2, 故点P 的轨迹C 为抛物线y =x 2-x 上的一段弧.

轴的距离为a 就是点

∵ 点P 在分析: 点

A 到y A 的横坐标的绝对值. 因为曲线C 的切线的斜率为λ, 所以

λ=y ' =2x -1, 由x >2知, λ>3, 由此可知, 我们必须建立点A 的横坐标的绝对值关于λ的关系.

解(2): 设A (x 1, y 1)

, B (x 2, y 2) ,

则由MB =λMA 可知, (x 2, y 2) -(1,0)=λ[(x 1, y 1) -(1,0) ], ∴x 2

-1=λ(x 1-1) , y 2=λy 1 ,

=λx 1-λ+1, x 22=λx 12, ∴ [λx 1-(λ-1)]2=λx 12

≠1,

2

∴ x 2∵ λ

∴ λx 1-2λx 1+λ-1=0,

=

2λ±=1±2λ(λ>3) ,

λ

方法(一

) x 1

>3),

a

=x 1=∴ a

∈(1-

⋃(1,1+. 3

3

1

方法(二)

(x 1-1) 2=

λ

, (λ>3),

∴ 0

1

λ

112

, 0

1且1-

∴ a

∈(1-

⋃(1,1+. 3

3

3. (与名师对话第51练) 已知抛物线的方程为x 为θ(0

2

=2py (p >0) , 过点M (0,m ) 且倾斜角

π2) 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 (x 1, y 1) , B (x 2, y 2) 两点, 且x 1x 2=-p . 2

(1)求m 的值;

(2)若点M 分

AB 所成的比为λ, 求λ关于θ

的函数关系式.

分析: 要求m 的值, 必须给出关于m 的方程. 解(1): 设过点M

(0,m ) 且倾斜角为θ(0

π2

) 的直线的方程为

y =kx +m .

⎧y =kx +m ,2

由方程组⎨消去y 整理得x -2pkx -2pm =0, 则x 1x 2=-2pm ,

2

⎩x =2py ,

∵ x 1x 2

=-p 2, ∴ -2pm =-p 2, m =

=

p . 2

(0

分析: 由m

p

可知过点M (0,m ) 且倾斜角为θ2π2

) 的直线为

y =kx +

p

. 先建立关于2

k 的函数关系式, 再转换为关于θ的函数关系式. 解(2): ∵ 关于θ的函数关系式,

⎧x 1=-λx 2,

p p ⎪

∴ AM =λMB , (0,) -(x 1, y 1) =λ[(x 2, y 2) -(0,)], ⎨p p

22-y 1=λ(y 2-), ⎪⎩22

由(1)可知x 1+x 2

=2pk , x 1x 2=-p 2,

⎧x 1=-λx 2,

⎪22

由方程组⎨x 1+x 2=2pk , 可消去x 1, x 2, p 得, λ-2(2k +1) λ+1=0.

⎪2x x =-p , ⎩12

∵ 0

π

, ∴ λ

2

2

2

(1-sin θ) 21-sin θ

故λ=2k +1-2

2tan θ+1-2tan ==

1+sin θcos 2θ

4. (与名师对话第51练)

已知方向向量为v =(1.

的直线l 过点(0,-2)和椭圆

x 2y 2

C:2+2=1 a b

(a >b >0) 的焦点, 且椭圆C 的中心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在椭圆C 的右准线上.

(1)求椭圆C 的方程;

(2)是否存在过点E(-2,0)的直线m 交椭圆C 于M , N , 满足:OM

⋅ON =

cot ∠MON ≠0(O 为原点) ? 若存在, 求出直线m 的方程; 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

x 2y 2

+=1,F 是它的左焦点,M 6.(与名师对话第52练20) 椭圆C 的方程为

189

是椭圆C 上的一个动点,O 为坐标原点.

(1) 求(2) 若标.

解(1): 设点G (x , y ) (y≠0) , M(x1,y 1) 由题设可知

,F(-则x

OFM 的重心G 的轨迹方程;

OFM 的重心G 对原点和点P(-2,0)的张角∠OGP 最大, 求点G

的坐

)

=

x 1-3y

,y =133

, ∴ x 1=3x +3,y 1=3y ,

2

(x +1)

OFM 的重心G 的轨迹方程为+y 2=1 (y ≠0).

2

2

(x +1)

+y 2=1的两个焦点. 下面证明当点P(-2,0)是椭圆

2

(2) 由(1)可知, 原点和点M 与椭圆

2

(x +1)

+y 2=1的短轴的端点重合时张角∠OGP 最大. 2

方法(一) 用椭圆的定义

设椭圆C 上的一个动点M 到椭圆的两个焦点的距离为r 1、r 2,则由椭圆的定义可知r 1+r 2=2

2.

在∆MOP 中,

r 1+r 2-OP 2

COS ∠OGP =

2r 1r 2

22

r 1+r 2-4(r 1+r 2) 2-4-2r 1r 2==

2r 1r 22r 1r 2

(当且仅当r 1

22

(22) 2-4-2r 1r 244

==-2+≥-2+

r 1r 2(r 1+r 2) 22r 1r 2

4

=0

∴ 当r 1

=r 2时, 等于号成立)

=r 2, 即点

M 与短轴的端点重合时张角∠OGP 最大, 最大角为90, 这时点M 的坐标为

(-1,1)、(-1,-1).

方法(二) 用椭圆的焦半径公式

2

(x +1)x 22

+y 2=1, 原张角+y =1平移到中心在原点的位置, 这时椭圆的方程为将椭圆

22

∠OGP

就是在点P 处的两条焦半径的夹角. 设点P 的坐标为(

x 0,y 0

),

22

x 0)+x 0)-4

x 0211cos ∠F 1PF 2===⋅x 02∈[0,2] 22-x 02)2-(22x 02当x 0

=0时, cos ∠F 1PF 2=0, 当x 02∈(01],, (0,2]时, cos ∠F 1PF 2∈

∠F 1PF 2的最大值为900, 这时相应点P 的坐标为(0,±1), 在椭圆的原位置

故cos ∠F ,, 1PF 2∈[01]相应点P 的坐标为(-1,±1).

7.

x 2y 2

-=1的两个焦点F 1,F 2的距 (与名师对话第52练21) 已知动点P 与双曲线

23

1. 9

离之和为定值, 且cos ∠F 1PF 2的最小值为-(1) 求动点P 的轨迹方程;

(2) 若已知点D (0,3),点M ,N 在动点P 的轨迹上, 且DM 数λ的取值范围

;

=λDN , 求实

(3) 若已知点D (1,1), 点M ,N 在动点P 的轨迹上, 且MD =DN , 求直线

MN 的方程.

x 2y 2

-=1的两个焦点F 1,F 2为其焦点 分析: 由题设可知, 动点P 的轨迹是以双曲线

23

的椭圆, 因此动点P 的轨迹方程可以用待定系数法求得.

x 2y 2

-=1的两个焦点F 1,F 2为其焦点 解(1): 由题设可知, 动点P 的轨迹是以双曲线

23x 2y 2

的椭圆, 设其方程为2+2=1 (a >b >0).

a b

可以证明(仿例6) 当动点

P

在椭圆的短轴的端点时

cos ∠F 1PF 2

的值最小, 这时

1012a 2-201022

1-=-cos ∠F 1PF 2==1-, ∴ , a =9. ∴ b =4, 222

a 92a a

x 2y 2

+=1. ∴ 动点P 的轨迹方程为94

分析: 由DM

=λDN 可知, 点D , M , N 共线, 直线

MN 的变化可以用其斜率表示(直线的方程为

y =kx +3, 这时要

下面用直线方程

k 作讨论), 也可以用t 表44z 示(直线的方程为x =t (y -3) , 这时不需要对t 作讨论).

y =kx +3求解.

解法(一): 由DM =λDN 可知, 点D , M , N 共线.

1

=或λ=5. 5

若直线MN 的斜率不存在, 则λ

⎧y =kx +3,

若直线MN 的斜率存在, 设直线MN 的方程为y =kx +3, 则由方程组⎨可得,

22

⎩4x +9y =36, (9k 2+4) x 2+54kx +45=0,

设M (x 1, y 1), N (x 2, y 2) , 则x 1+x 2

=

-54k 45

, x x =. 12

9k 2+49k 2+4

又由DM

=λDN 可得, x 1=λx 2,

45-54k -54k λ(54k ) 2λ

, x =∴ x 1=, ∴ =2

(1+λ)9k 2+4(1+λ)9k 2+4(1+λ) 2(9k 2+4) 29k 2+4

59k 2+454λ

⋅=⋅(9+) . =∴

k 2324k 2(1+λ) 2324

∵ ∆=(54k )

2

-4⨯45(9k 2+4) ≥0, ∴ k 2≥

5

. 9

115λ1

5536(1+λ) 4

综上所述,

1

≤λ≤5. 5

分析:用点M , N 的坐标表示直线MN 的变化. 解法(二): 由DM

=λDN 可知, 点D , M , N 共线.

x 12y 12x 22y 22

+=1, +=1. 设M (x 1, y 1), N (x 2, y 2) , 则9494

∵ DM

=λDN , ∴ x 1=λx 2 , y 1=λy 2-3λ+3,

λ2x 22

9λ2x 22λ2y 22(λy 2-3λ+3) 2

+=λ2. +=1,

944

3(2λy 2-3λ+3)(1-λ) (λy 2-3λ+3) 2λ2y 22

=1-λ2, -=1-λ2, ∴

444

∴ λ

=1或

3(2λy 2-3λ+3) 113λ-5

=1+λ, -2≤y 2=≤2, λ>0解得≤λ≤5.

546λ

(x 0≠0) 作斜率 (x 0,y 0)y =ax 2(a

8. 抛物线C 的方程为

为k 1,k 2的两条直线分别交抛物线C 于. k 2+λk 1=0(λ≠0且λ≠-1)

A (x 1, y 1), B (x 2, y 2) 两点(P 、A 、B 三点各不相同), 且满足

(1) 求抛物线C 的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 (2) 设直线(3)当λ

AB 上一点M 满足:BM =λMA , 证明线段PM

的中点在

y 轴上;

=1时, 若点P 的坐标为(1,-1),求∠PAB 为钝角时点A 的纵坐标y 1的取值范围.

分析: 将a 看作常量. 解(1): 抛物线C 的方程为

x 2=

1

y (a

C 的焦点坐标为(014a

), 准线方程为

y =-

1. 4a

分析: 从形式上看, 线段PM 的中点坐标与k 1、k 2、λ相关, 而实际上肯定横坐标可以消元为0.

解(2): 由题设可知, 直线PA 的方程为:

(+y 0,⎧y =k 1x -x 0)

, 由方程组可y =k (x -x )+y ⎨1002

⎩y =ax ,

得, ax

2

-k 1x +k 1x 0-y 0=0, 即ax 2-k 1x +k 1x 0-ax 02=0,

=

k 1k

-x 0, 同理 x 2=2-x 0, a a

∴ x 1

∵ BM ∵ k 2

, x M ==λMA , ∴ x M -x 2=λ(x 1-x M )

λx 1+x 2

=

1+λ

λ(

k 1k

-x 0)+(2-x 0)

1+λ

, ∴ x M =-x 0, +λk 1=0(λ≠0且λ≠-1)

∴ 线段PM 的中点横坐标为0, 即线段PM 的中点在分析:

y 轴上.

解(3): 由题设和题(2)可知, 抛物线C 的方程为

y =-x 2

,

, 又λ=1, 故x 1=-(k 1+1)

x 2=k 1-1,

22, B A ((-k 1+1),-(k 1+1))(k 1-1,-(k 1-1))

, AP =, AB =(2k 1,4k 1)(k 1+2,k 12+2k 1)

∠PAB

为钝角,

P 、A 、B

三点各不相同, ∴

AP ⋅AB

即有

∴ k 1∴ ∴

1

1

y 1=(k 1+1) 2, k 1

y 1

1. 4

9. 已知椭圆C 的中心在原点, 焦点在X 轴上,

一条经过点(3交椭圆C 于A,B 两点, 交X 轴于M 点, 又

(1) 求直线l 的方程;

(2) 求椭圆C 的长轴长的取值范围. 解(1): 直线l

的方程为

且方向向量为a =的直线l

(-2AM =2MB .

y =x -3)-分析: “直线l 与椭圆C 有两个不同的交点”可以转化为一个关于a ,b 的不等式, 向量等式

AM =2MB 可以转化为一个关于a ,b 的等式.

解(2):

⎧422⎪y =x -3)

22

由方程组⎨可得(b +a )y y +b 2-a 2b 2=0. 5⎪b 2x 2+a 2y 2=a 2b 2,

b 2-a 2b 2

设设A (x 1, y 1) , B (x 2, y 2) ,

则y 1+y 2=. ,y 1y 2=

24b +a 2b 2+a 255

AM =2MB 可知, y 1=2y 2 ,

b 2-a 2b 2

y 1=y 2=∴ =

42422

b +a 2(b 2+a 2)b +

a 2b 2+a 2

5555

2

5a (a 2-1)

>0 ∴ 4b =

9-a 2

2

322

b ,

=(224

) -4(b 2+a 2)(b 2-a 2b 2) >0, ∴ 5a 2+4b 2>5,

52

⎧5a 2(a 2-1)

⎧5a (a -1) >0, ⎪2>0, ⎪9-a ⎪2∴ ⎨9-a 2 ∴ ⎨ 1

22

⎪5a 2+5a (a -1) >5, ⎪5a 2+4b 2>5,

⎩⎪9-a 2⎩

2

2

415a (a 2-1)222

a 9, 9

9-a

222

∴ 1

a 2

41, 1

2

. , 即椭圆C 的长轴长的取值范围为10. 自点

A (0,-1) 向抛物线C:y =x 2作切线AB, 切点为B , 且点B 在第一象限, 再过线

段AB 的中点M 作直线l 与抛物线C 交于不同的两点E,F, 直线AE,AF 分别交抛物线C 于P,Q 两点. (1) 求切线AB 的方程及切点B 的坐标; (2) 证明PQ =λAB

(λ∈R ) .

(x 0, y 0)

, 过点B 的切线的方程为

解(1): 设切点B

的坐标为

y =2x 0(x -x 0) +x 02,

∵ 切线过点

A (0-, 1) , ∴ -1=2x 0(-x 0) +x 20, x 0=1,

∵ 点B 在抛物线上, ∴ ∴ 切线AB 的方程为 分析: 即证明

y 0=1,

y =2x -1, 切点B 的坐标为(1,1).

AB ∥PQ .

M

的坐标为

(2) 证明: 由(1)可知, 线段AB 的中点

1

(,0) , 设直线l 2

的方程为

1

y =k (x -) , E (x 1, x 12) , F (x 2, x 22) , P (x 3, x 32) , Q (x 4, x 42) .

2

1⎧

y =k (x -), 11⎪

由方程组⎨2 可得x 2-m x +m =0, 故x 1+x 2=m , x 1x 2=m .

22⎪y =x 2,

PQ =(x 4-x 3, x 42-x 32) =(x 4-x 3)(1, x 4+x 3) .

x 32+1x 12+1

∵ A,E,P三点共线, ∴ =, x 1x 3=1 , 同理x 2x 4=1,

x 1x 3

∴ PQ =(

x +x 2(x 1-x 2) 1111x -x

-)(1,+) =12(1,12) =(1,2) x 2x 1x 2x 1x 1x 2x 1x 2m

2(x 1-x 2)

∈R ) .

m

AB =(1,2)可知, PQ =λAB (其中λ=

x 2y 2

11. 设双曲线2-2=1(a >0, b >0) 的右顶点为A, P 为双曲线上异于点A 的一个动点, 从A 引双

a b

曲线的渐近线的两条平行线与直线OP 分别交于Q 和R 两点.

(1) 证明:无论P 点在什么位置, 总有

2

OP =OQ ⋅OR

(O为坐标原点);

(2) 若以OP 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等于双曲线的实, 虚轴围成的矩形的面积, 求双曲线的离心率的取值范围.

(1) 证明: 设直线OP 的方程为

y =kx , 直线

AR 的方程为

y =

b

(x -a ) a

, AQ 的方程为

b

y =-(x -a ) .

a

b ⎧y =(x -a ), -ab -kab -ab -kab ⎪

R (, ) (, ) , OR 由方程组⎨ 得 , ∴ =a

ak -b ak -b ak -b ak

-b ⎪y =kx , ⎩

同理OQ =(

ab kab

, ) ,

ak +b ak +b

=

OQ ⋅OR

-ab -kab -ab -kab (, ) ⋅(, ) ak -b ak -b ak -b ak -b

a 2b 2(1+k 2)

=.

a 2k 2-b 2

设P (m , n ) ,

⎧x 2y 2

a 2b 2k 2a 2b 2⎪2-2=1, 22

由方程组⎨a 得m =2, n =2b 22

b -a k b -a 2k 2

⎪y =kx , ⎩

a 2b 2(1+k 2)

∴ OP =. 222

b -a k

2

∵ 直线OP 过原点, ∴ b

2

-a k >0, ∴ OP =OQ ⋅OR

22

2

.

(2) 解: 由题设知,

a 2b 2(1+k 2) 4b 2-ab 2

>0, =4ab , k =222

b -a k ab +4a 2

2

b 2又k

a

解得a

圆锥曲线的一个统一性质

4b 2-ab b 2

a ab +4a

, (恒成立))

e >

———由一道高考题引发出的思考

题(2001年全国·理):

设抛物线y 2=2px(p>0)的一个焦点为F ,经过点F 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 、B 两点,点C 在抛物线的准线上,且BC ∥x 轴。证明:直线AC 经过原点O 。

参考答案给出了如下的几何证法:

证明:如图,记x 轴与抛物线准线l 的交点为E , 过A 作AD ⊥l ,D 是垂足.则 AD ∥FE ∥BC . 连结AC ,与EF 相交手点N ,则

|EN ||CN ||BF ||NF ||AF |

==, =

|AD ||AC ||AB ||BC ||AB |

根据抛物线的几何性质,|AF |=|AD |,|BF |=|BC |

∴|EN |=

|AD |⋅|BF ||AF |⋅|BC |

==|NF |,

|AB ||AB |

即点N 是EF 的中点,与抛物线的顶点O 重合, 所以直线AC 经过原点O .


相关内容

  • 高一英语导学案1
  • 重点动词系列(一) 编制:刘成银.田秋红.黄荣荣.武妍姝 审核:刘成银 包科领导:王海兵 Learning aims (学习目标):1. To memorize important words that they have learnt. 2. To master their related usa ...

  • 小学数学工程问题经典例题解析
  • 小学数学工程问题经典例题解析 工程问题,是小升初常考的知识点,奥数网小编将工程问题知识点及经典例题解析整理如下,希望对郑州小升初的同学们有帮助. 知识要点 1.分数工程应用题,一般没有具体的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常用单位"1"表示,用1/工作时间 表示各单位的工作效率.工作效率与完成 ...

  • 小学五年级奥数几何长方体和正方体经典例题详解
  • 精品学习网为您整理了:五年级奥数几何长方体和正方体经典例题详解欢迎大家阅读愉快! 五年级奥数几何长方体和正方体经典例题详解 1. 一个零件形状大小如下图:算一算,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思路导航] (1)可以把零件沿虚线分成两部分来求它的体积,左边的长方体体积是10×4×2 ...

  • 综合资金成本--注册税务师考试辅导[财务与会计]第四章讲义4
  • 注册税务师考试辅导<财务与会计>第四章讲义4 综合资金成本 三.综合资金成本 综合资金成本是企业筹集和使用全部资金所付出的代价.它是各种筹资方式的资金成本的加权平均数,其权数为各种筹资方式资金的数额占全部资金的比重. 式中,W i表示第i种筹资方式的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重: K i表示第i ...

  • 经典沟通技巧
  • #分享自为知笔记# 往往耳熟能详的东西我们却未必真的熟悉,熟悉未必真的能够灵活运用,下面谈谈我所总结的一些你意想不到的沟通技巧.当然文中的很多案例都是本人的假象,希望各位带着怀疑评判地心看,别盲目使用. 第一个:避开选择法. 所谓避开选择法就是面对选择时,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为了避开选择带来的风险而 ...

  • 复变函数经典例题
  • 第一章例题 例1.1 试问函数 把平面上的下列曲线分别变成 平面上的何种曲线? (1)以原点为心,2为半径,在第一象项里的圆弧: (2)倾角 (3)双曲线解 设 因此 (1)在 的直线: . ,则 平面上对应的图形为:以原点为心,4为半径,在上半平面的半圆周. (2)在 (3)因 平面上对应的图形为 ...

  • 高中函数基础经典例题
  • 高中数学函数基础经典例题 一.常规型 即给出函数的解析式的定义域求法,其解法是由解析式有意义列出关于自变量的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解此不等式(或组)即得原函数的定义域. 例1求函数y =x -2x -15 x +3-82的定义域. 解:要使函数有意义,则必须满足 2⎧⎪x -2x -15≥0 ⎨⎪⎩x ...

  • 2010初级会计职称考试试题
  • 2010会计职称考试<初级会计实务>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0-5-15 21:15 中华会计网校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欢迎广大热心学员积极提供2010年初级会计职称考题信息,我们将根据大家提供的资料进行核对整理,并及时提供2010年初级会计职称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欢迎大家 ...

  • 中考浮力经典例题解析
  • 中考物理浮力典型例题解析 例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物体浸没在水中越深,受的浮力越大 B .密度较大的物体在水中受的浮力大 C .重的物体受的浮力小 D .同体积的铁块和木块浸没在水中受的浮力一样大 例2 质量为79g 的铁块,密度是7. 9g /cm ,这个铁块的体积是多少? 重多少 ...

  • [管理会计]课程经典例题解析大全
  • 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助学服务部 http://www.open.com.cn <管理会计>课程经典例题解析 一.单选题 1. 管理会计的基本原则中,信息的可信性包括可靠性和( ). A. 相关性 B. 可理解性 C. 及时性 D. 重要性 解析:本题考点是管理会计的基本原则.请参见教材 P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