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 物体的平衡概念提纲

力 物体的平衡

一、力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说明:定义中的物体是指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定义中的作用是指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力的性质

①力的物质性:力不能离开物体单独存在。 ②力的相互性: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③力的矢量性:力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

④力的独立性:一个力作用于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与这个物体是否同时受其它力作用无关。 3、力的分类

①按性质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核力等

②按效果分类: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等 ③按研究对象分类:内力和外力。

④按作用方式分类:重力、电场力、磁场力等为场力,即非接触力,弹力、摩擦力为接触力。 说明:性质不同的力可能有相同的效果,效果不同的力也可能是性质相同的。 4、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作用点.

6、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

7、力的单位:是牛顿,使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产生1米/秒2加速度力的大小为 1牛顿. 二、重力

1、产生: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说明: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但它并不就等于地球时物体的引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旋转所需的向心力。由于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向心力很小,所以计算时一般可近似地认为物体重力的大小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

2、大小:G =mg (说明:物体的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及所处的状态都无关) 3、方向:竖直向下(说明:不可理解为跟支承面垂直). 4、作用点:物体的重心.

5、重心:重心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 说明:(l )重心可以不在物体上.物体的重心与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都有关系。重心是一个等效的概念。 (2)有规则几何形状、质量均匀的物体,其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其重心随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的不同而不同。 (3)薄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求得.

三、弹力

1、定义:直接接触的物体间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产生条件:直接接触,有弹性形变。

3、方向:弹力的方向与施力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反,作用在迫使物体发生形变的物体上。

说明:①压力、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若是曲面则垂直过接触点的切面)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②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③杆一端受的弹力方向不一定沿杆的方向。

4、大小:①弹簧在弹性限度内,遵从胡克定律力F=kX。②一根张紧的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③非弹簧类的弹力是形变量越大,弹力越大,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计算。

1、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受到的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摩擦力,可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2、产生条件:①接触面粗糙;②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弹力;③接触面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说明: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特别要注意“相对”的理解

3、摩擦力的方向:①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②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的运动方向可能成任意角度。通常情况下摩擦力的方向可能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作为动力),可能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作为阻力),可能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垂直(匀速圆周运动),在特殊情况下可能成任意角度)。 4、摩擦力的大小:

①静摩擦力的大小与相对运动趋势的强弱有关,趋势越强,静摩擦力越大,但不能超过最大静摩擦力,即0≤f ≤f m ,具体大小可由物体的运动状态结合动力学规律求解。

②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 =μN (其中N 表示正压力,不一定等于重力) 。

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大小、物体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无关,只由动摩擦因数和正压力两个因素决定,而动摩擦因数由两接触面材料的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

力的合成与分解

1、一个力如果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所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2、合力与它的分力是力的效果上的一种等效替代关系。 二.力的合成与分解

1、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 2、运算法则:

(1)平行四边形法则:求两个互成角度的共点力F 1,F 2的合力,可以把F 1,F 2的线段作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它的对角线即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2)三角形法则:求两个互成角度的共点力F 1,F 2的合力,可以把F 1,F 2首尾相接地画出来,把F 1,F 2的另外两端连接起来,则此连线就表示合力F 的大小和方向;

(3)共点的两个力F 1,F 2的合力F 的大小,与它们的夹角θ有关,θ越大,合力越小;θ越小,合力越大,合力可能比分力大,也可能比分力小,F 1与F 2同向时合力最大,F 1与F 2反向时合力最小,合力大小的取值范围是 | F1-F 2|≤F ≤(F 1+F 2)

(4)三个力或三个以上的力的合力范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是:0≤F ≤| F1+F2+„Fn |

三.力的分解计算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法则,两个分力的合力是唯一确定的,而一个已知力可以分解为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即一个力的两个分力不是唯一的,要确定一个力的两个分力,应根据具体条件进行。

1、 按力产生的效果进行分解 2、 按问题的需要进行分解 具体问题的条件有:

①已确定两个分力的大小,可求得分力的方向。 ②已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可求得分力的大小。

③已确定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可求得另上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④已确定一个分力的大小和另一个分力的方向,可求得一个分力的大小和另一个分力的方向。 四、正交分解法

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时求其合力,可将各个力沿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直行正交分解,然后再分别沿这两个方向求出合力,正交分解法是处理多个力作用用问题的基本方法,步骤为:

①正确选择直角坐标系,一般选共点力的作用点为原点,水平方向或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方向为X 轴,使尽量多的力在坐标轴上。

②正交分解各力,即分别将各力投影在坐标轴上,分别求出坐标轴上各力投影的合力。 Fx=F1x+F2x +„+Fnx Fy=F1y+F2y +„+Fny

22

③共点力合力的大小为F=F x +F y ,合力方向与X 轴夹角θ=arctan

F y

F x

第 3 课 物体的受力分析(隔离法与整体法)

把指定的研究对象在特定的物理情景中所受到的所有外力找出来,并画出受力图,就是受力分析。对物体进行正确地受力分析,是解决好力学问题的关键。 1、受力分析的顺序:先场力(重力、电场力、磁场力),后接触力;接触力中必须先弹力,后摩擦力(只有在有弹力的接触面之间才能有摩擦力)。 2、受力分析的几个步骤.

①灵活选择研究对象:也就是说根据解题的目的,从体系中隔离出所要研究的某一个物体,或从物体中隔离出某一部分作为单独的研究对象,对它进行受力分析.所选择的研究对象要与周围环境联系密切并且已知量尽量多;对于较复杂问题,由于物体系各部分相互制约,有时要同时隔离几个研究对象才能解决问题.究竟怎样选择研究对象要依题意灵活处理.

②对研究对象周围环境进行分析:除了重力外查看哪些物体与研究对象直接接触,对它有力的作用.凡是直接接触的环境都不能漏掉分析,而不直接接触的环境千万不要考虑进来.然后按照重力、弹力、摩擦力的顺序进行力的分析,根据各种力的产生条件和所满足的物理规律,确定它们的存在或大小、方向、作用点.

③审查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是平衡态还是加速状态等等,根据它所处的状态有时可以确定某些力是否存在或对某些力的方向作出判断.

④根据上述分析,画出研究对象的受力分析图;把各力的方向、作用点(线)准确地表示出来. 3、受力分析的三个判断依据:

①从力的概念判断,寻找施力物体; ②从力的性质判断,寻找产生原因;

③从力的效果判断,寻找是否产生形变或改变运动状态。 二、隔离法与整体法

1、整体法:以几个物体构成的整个系统为研究对象进行求解的方法。在许多问题中可以用整体法比较方

便,但整体法不能求解系统的内力。

2、隔离法:把系统分成若干部分并隔离开来,分别以每一部分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根据地,分别列出方程,再联立求解的方法。

3、通常在分析外力对系统作用时,用整体法;在分析系统内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时,用隔离法。有时在解答一个问题时要多次选取研究对象,需要整体法与隔离法交叉使用

第 4 课 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

物体同时受几个力的作用,如果这几个力都作用于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共点力. 二、平衡状态

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或有固定转轴的物体匀速转动).

说明:这里的静止需要二个条件,一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二是物体的速度为零,仅速度为零时物体不一定处于静止状态,如物体做竖直上抛运动达到最高点时刻,物体速度为零,但物体不是处于静止状态,因为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不为零. 三、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即F 合=0

说明;①三力汇交原理:当物体受到三个非平行的共点力作用而平衡时,这三个力必交于一点;

① 物体受到N 个共点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时,取出其中的一个力,则这个力必与剩下的(N-1)个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② 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平衡问题,则其平衡条件为:F X 合=0,F Y 合=0; 四、平衡的临界问题

由某种物理现象变化为另一种物理现象或由某种物理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物理状态时,发生转折的状态叫临界状态,临界状态可以理解为“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某种现象的状态。平衡物体的临界状态是指物体所处的平衡状态将要发生变化的状态。往往利用“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的条件。 五、平衡的极值问题

极值是指研究平衡问题中某物理量变化情况时出遭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可分为简单极值问题和条件极值问题。

1、 解决临界问题的方法

临界问题:某种物理现象变化为另一种物理现象或物体从某种特性变化为另一种特性时,发生的转折状态为临界状态。临界状态也可理解为“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某种现象的状态,平衡物体的临界状态是指物体所处平衡状态将要变化的状态,涉及临界状态的问题叫临界问题,解决这类问题一定要注意“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的条件。

在研究物体的平衡时,经常遇到求物理量的取值范围问题,这样涉及到平衡问题的临界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假设推理法,即先假设怎样,然后再根据平衡条件及有关知识列方程求解。

2、 平衡问题中极值的求法

极值:是指研究平衡问题中某物理量变化情况时出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中学物理的极值问题可分为简单极值问题和条件,区分的依据就是是否受附加条件限制。若受附加条件阴制,则为条件极值。 第5课

平衡问题的情境与处理方法

一、情境

l .一般平衡:物质受到若干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已知其中一些力需求某个力,构建已知力与未知力之间的关系。 2特殊平衡

(1)动态平衡:物体受到的若干个力中某些力在不断变化,但物体的平衡状态不变.这类问题一般需把握动(如角度)与不动(如重力)的因素及其影响关系.

(2)临界平衡:当物体的平衡状态即将被破坏而尚未破坏时对应的平衡.这类问题需把握一些特殊词语,如“恰”、“最大”、“最小”、“至多”等隐含的物理意义和条件。 二、方法

受力分析的对象有时是单个物体,有时是连接体.对单个物体,如果受三个力或可简化为三个力的可以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应用数学方法(如:拉密定理则、相似三角形、三角函数或方程、菱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等)来处理.如果单个物体受到三个以上的力一般可利用物理方法(如正交分解)来处理.对连接体问题可借助整体法和隔离法转化为单个物体来分析处理.由于整体法和隔离法相互弥补(整体法不需考虑内力,但也求不出内力,可利用隔离法求内力).所以连接体问题一般既用到整体法也需用到隔离法.如果已知内力一般先隔离再整体,如果内力未知一般完整体再隔离.这种思想不仅适用于平衡状态下的连接体问题,也适用于有加速度的连接体问题. 1.数学方法:

(1)拉密定理:物体受三个共点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时,各力的大小分别与另外两个力夹角的正弦值成正比.如图所示,其表达式为:

F F 1F

=2=3 sin θ1sin θ2sin θ3

(2)相似三角形:在对力利用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定则运算的过程中,如果三角形与已知边长(或边长比)的几何三角形相似,则可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求解

(3)函数式或方程:

如图所示,有:F 3=F 12+F 22+2F 1F 2sin θ3。

1

如果两个分力大小相等。则所作力的平行四边形是一个菱形,而菱形的的条对角线相互垂直,可将菱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利用直角三角形的特殊角建立函数式。 2、物理方法(数学运算):

正交分解法可建立两个方程来求解两个未知力.用它来处理平平问题的基本思路是: (1)确定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建立受力图;

(2)建立直角坐标系.让尽可能多的力落在坐标轴上;

(3)按先分解(把所有力分解在x 轴.Y 轴上)再合成的思想,根据Fx=0和Fy=0列方程组求解,并进行合理化讨论

第6课

力矩平衡

1. 力矩

(1)力臂:从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2)力F 和力臂L 的乘积叫做力对转轴的力矩,即M =FL

2.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状态:静止或绕固定转轴匀速转动。 3.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条件

物体所受外力的力矩的代数和为零,即∑M =0(或顺时针力矩之和等于逆时针力矩之和,即

∑M

。 =∑M 逆)

力 物体的平衡

一、力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说明:定义中的物体是指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定义中的作用是指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力的性质

①力的物质性:力不能离开物体单独存在。 ②力的相互性: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③力的矢量性:力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

④力的独立性:一个力作用于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与这个物体是否同时受其它力作用无关。 3、力的分类

①按性质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核力等

②按效果分类: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等 ③按研究对象分类:内力和外力。

④按作用方式分类:重力、电场力、磁场力等为场力,即非接触力,弹力、摩擦力为接触力。 说明:性质不同的力可能有相同的效果,效果不同的力也可能是性质相同的。 4、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作用点.

6、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

7、力的单位:是牛顿,使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产生1米/秒2加速度力的大小为 1牛顿. 二、重力

1、产生: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说明: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但它并不就等于地球时物体的引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旋转所需的向心力。由于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向心力很小,所以计算时一般可近似地认为物体重力的大小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

2、大小:G =mg (说明:物体的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及所处的状态都无关) 3、方向:竖直向下(说明:不可理解为跟支承面垂直). 4、作用点:物体的重心.

5、重心:重心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 说明:(l )重心可以不在物体上.物体的重心与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都有关系。重心是一个等效的概念。 (2)有规则几何形状、质量均匀的物体,其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其重心随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的不同而不同。 (3)薄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求得.

三、弹力

1、定义:直接接触的物体间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产生条件:直接接触,有弹性形变。

3、方向:弹力的方向与施力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反,作用在迫使物体发生形变的物体上。

说明:①压力、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若是曲面则垂直过接触点的切面)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②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③杆一端受的弹力方向不一定沿杆的方向。

4、大小:①弹簧在弹性限度内,遵从胡克定律力F=kX。②一根张紧的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③非弹簧类的弹力是形变量越大,弹力越大,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计算。

1、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受到的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摩擦力,可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2、产生条件:①接触面粗糙;②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弹力;③接触面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说明: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特别要注意“相对”的理解

3、摩擦力的方向:①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②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的运动方向可能成任意角度。通常情况下摩擦力的方向可能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作为动力),可能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作为阻力),可能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垂直(匀速圆周运动),在特殊情况下可能成任意角度)。 4、摩擦力的大小:

①静摩擦力的大小与相对运动趋势的强弱有关,趋势越强,静摩擦力越大,但不能超过最大静摩擦力,即0≤f ≤f m ,具体大小可由物体的运动状态结合动力学规律求解。

②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 =μN (其中N 表示正压力,不一定等于重力) 。

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大小、物体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无关,只由动摩擦因数和正压力两个因素决定,而动摩擦因数由两接触面材料的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

力的合成与分解

1、一个力如果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所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2、合力与它的分力是力的效果上的一种等效替代关系。 二.力的合成与分解

1、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 2、运算法则:

(1)平行四边形法则:求两个互成角度的共点力F 1,F 2的合力,可以把F 1,F 2的线段作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它的对角线即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2)三角形法则:求两个互成角度的共点力F 1,F 2的合力,可以把F 1,F 2首尾相接地画出来,把F 1,F 2的另外两端连接起来,则此连线就表示合力F 的大小和方向;

(3)共点的两个力F 1,F 2的合力F 的大小,与它们的夹角θ有关,θ越大,合力越小;θ越小,合力越大,合力可能比分力大,也可能比分力小,F 1与F 2同向时合力最大,F 1与F 2反向时合力最小,合力大小的取值范围是 | F1-F 2|≤F ≤(F 1+F 2)

(4)三个力或三个以上的力的合力范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是:0≤F ≤| F1+F2+„Fn |

三.力的分解计算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法则,两个分力的合力是唯一确定的,而一个已知力可以分解为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即一个力的两个分力不是唯一的,要确定一个力的两个分力,应根据具体条件进行。

1、 按力产生的效果进行分解 2、 按问题的需要进行分解 具体问题的条件有:

①已确定两个分力的大小,可求得分力的方向。 ②已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可求得分力的大小。

③已确定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可求得另上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④已确定一个分力的大小和另一个分力的方向,可求得一个分力的大小和另一个分力的方向。 四、正交分解法

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时求其合力,可将各个力沿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直行正交分解,然后再分别沿这两个方向求出合力,正交分解法是处理多个力作用用问题的基本方法,步骤为:

①正确选择直角坐标系,一般选共点力的作用点为原点,水平方向或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方向为X 轴,使尽量多的力在坐标轴上。

②正交分解各力,即分别将各力投影在坐标轴上,分别求出坐标轴上各力投影的合力。 Fx=F1x+F2x +„+Fnx Fy=F1y+F2y +„+Fny

22

③共点力合力的大小为F=F x +F y ,合力方向与X 轴夹角θ=arctan

F y

F x

第 3 课 物体的受力分析(隔离法与整体法)

把指定的研究对象在特定的物理情景中所受到的所有外力找出来,并画出受力图,就是受力分析。对物体进行正确地受力分析,是解决好力学问题的关键。 1、受力分析的顺序:先场力(重力、电场力、磁场力),后接触力;接触力中必须先弹力,后摩擦力(只有在有弹力的接触面之间才能有摩擦力)。 2、受力分析的几个步骤.

①灵活选择研究对象:也就是说根据解题的目的,从体系中隔离出所要研究的某一个物体,或从物体中隔离出某一部分作为单独的研究对象,对它进行受力分析.所选择的研究对象要与周围环境联系密切并且已知量尽量多;对于较复杂问题,由于物体系各部分相互制约,有时要同时隔离几个研究对象才能解决问题.究竟怎样选择研究对象要依题意灵活处理.

②对研究对象周围环境进行分析:除了重力外查看哪些物体与研究对象直接接触,对它有力的作用.凡是直接接触的环境都不能漏掉分析,而不直接接触的环境千万不要考虑进来.然后按照重力、弹力、摩擦力的顺序进行力的分析,根据各种力的产生条件和所满足的物理规律,确定它们的存在或大小、方向、作用点.

③审查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是平衡态还是加速状态等等,根据它所处的状态有时可以确定某些力是否存在或对某些力的方向作出判断.

④根据上述分析,画出研究对象的受力分析图;把各力的方向、作用点(线)准确地表示出来. 3、受力分析的三个判断依据:

①从力的概念判断,寻找施力物体; ②从力的性质判断,寻找产生原因;

③从力的效果判断,寻找是否产生形变或改变运动状态。 二、隔离法与整体法

1、整体法:以几个物体构成的整个系统为研究对象进行求解的方法。在许多问题中可以用整体法比较方

便,但整体法不能求解系统的内力。

2、隔离法:把系统分成若干部分并隔离开来,分别以每一部分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根据地,分别列出方程,再联立求解的方法。

3、通常在分析外力对系统作用时,用整体法;在分析系统内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时,用隔离法。有时在解答一个问题时要多次选取研究对象,需要整体法与隔离法交叉使用

第 4 课 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

物体同时受几个力的作用,如果这几个力都作用于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共点力. 二、平衡状态

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或有固定转轴的物体匀速转动).

说明:这里的静止需要二个条件,一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二是物体的速度为零,仅速度为零时物体不一定处于静止状态,如物体做竖直上抛运动达到最高点时刻,物体速度为零,但物体不是处于静止状态,因为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不为零. 三、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即F 合=0

说明;①三力汇交原理:当物体受到三个非平行的共点力作用而平衡时,这三个力必交于一点;

① 物体受到N 个共点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时,取出其中的一个力,则这个力必与剩下的(N-1)个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② 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平衡问题,则其平衡条件为:F X 合=0,F Y 合=0; 四、平衡的临界问题

由某种物理现象变化为另一种物理现象或由某种物理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物理状态时,发生转折的状态叫临界状态,临界状态可以理解为“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某种现象的状态。平衡物体的临界状态是指物体所处的平衡状态将要发生变化的状态。往往利用“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的条件。 五、平衡的极值问题

极值是指研究平衡问题中某物理量变化情况时出遭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可分为简单极值问题和条件极值问题。

1、 解决临界问题的方法

临界问题:某种物理现象变化为另一种物理现象或物体从某种特性变化为另一种特性时,发生的转折状态为临界状态。临界状态也可理解为“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某种现象的状态,平衡物体的临界状态是指物体所处平衡状态将要变化的状态,涉及临界状态的问题叫临界问题,解决这类问题一定要注意“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的条件。

在研究物体的平衡时,经常遇到求物理量的取值范围问题,这样涉及到平衡问题的临界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假设推理法,即先假设怎样,然后再根据平衡条件及有关知识列方程求解。

2、 平衡问题中极值的求法

极值:是指研究平衡问题中某物理量变化情况时出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中学物理的极值问题可分为简单极值问题和条件,区分的依据就是是否受附加条件限制。若受附加条件阴制,则为条件极值。 第5课

平衡问题的情境与处理方法

一、情境

l .一般平衡:物质受到若干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已知其中一些力需求某个力,构建已知力与未知力之间的关系。 2特殊平衡

(1)动态平衡:物体受到的若干个力中某些力在不断变化,但物体的平衡状态不变.这类问题一般需把握动(如角度)与不动(如重力)的因素及其影响关系.

(2)临界平衡:当物体的平衡状态即将被破坏而尚未破坏时对应的平衡.这类问题需把握一些特殊词语,如“恰”、“最大”、“最小”、“至多”等隐含的物理意义和条件。 二、方法

受力分析的对象有时是单个物体,有时是连接体.对单个物体,如果受三个力或可简化为三个力的可以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应用数学方法(如:拉密定理则、相似三角形、三角函数或方程、菱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等)来处理.如果单个物体受到三个以上的力一般可利用物理方法(如正交分解)来处理.对连接体问题可借助整体法和隔离法转化为单个物体来分析处理.由于整体法和隔离法相互弥补(整体法不需考虑内力,但也求不出内力,可利用隔离法求内力).所以连接体问题一般既用到整体法也需用到隔离法.如果已知内力一般先隔离再整体,如果内力未知一般完整体再隔离.这种思想不仅适用于平衡状态下的连接体问题,也适用于有加速度的连接体问题. 1.数学方法:

(1)拉密定理:物体受三个共点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时,各力的大小分别与另外两个力夹角的正弦值成正比.如图所示,其表达式为:

F F 1F

=2=3 sin θ1sin θ2sin θ3

(2)相似三角形:在对力利用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定则运算的过程中,如果三角形与已知边长(或边长比)的几何三角形相似,则可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求解

(3)函数式或方程:

如图所示,有:F 3=F 12+F 22+2F 1F 2sin θ3。

1

如果两个分力大小相等。则所作力的平行四边形是一个菱形,而菱形的的条对角线相互垂直,可将菱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利用直角三角形的特殊角建立函数式。 2、物理方法(数学运算):

正交分解法可建立两个方程来求解两个未知力.用它来处理平平问题的基本思路是: (1)确定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建立受力图;

(2)建立直角坐标系.让尽可能多的力落在坐标轴上;

(3)按先分解(把所有力分解在x 轴.Y 轴上)再合成的思想,根据Fx=0和Fy=0列方程组求解,并进行合理化讨论

第6课

力矩平衡

1. 力矩

(1)力臂:从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2)力F 和力臂L 的乘积叫做力对转轴的力矩,即M =FL

2.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状态:静止或绕固定转轴匀速转动。 3.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条件

物体所受外力的力矩的代数和为零,即∑M =0(或顺时针力矩之和等于逆时针力矩之和,即

∑M

。 =∑M 逆)


相关内容

  • 中考物理各知识点要求提纲
  • 中考物理各知识点要求提纲 第一部分声现象 考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这是中考中出现很多的一个考点.要正确解答这类考题就必须掌握:(1)声音的产生条件,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发出声音:(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在不同介质中声传播的速度不同:(3)回声及其应用. 考 ...

  • 初三物理复习全笔记
  • 初三物理复习全笔记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提纲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 ...

  • 七上生物复习提纲2014
  • 七年级(上) 一.考试内容纲要 考纲要目课本中的表述1.说出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识别生物与非生物.P4-7生物的共同特征:生活需要 :能进行 :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 :能对 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生物都有 的特性: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 构成的. 2.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P12环境中影响生物的 ...

  • 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 <多彩的物质世界>复习提纲 一.宇宙和微观世界 1.宇宙由物质组成. 2.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 3.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固态物质中,分子与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有规则,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将分子凝聚在一起.分子来回振动 ...

  • 2012(人教版)初一生物上册复习提纲爽!
  •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1)生长:指生物体体积由小到大,也就是细胞数目增多和体积增大的结果. (2)发育:指生物体中各种器官逐渐达到成 ...

  • 初一生物上册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 七年级生物上册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二.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 ...

  • 高中生物必修三复习提纲(必修)daan
  • 高中生物复习(三) 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必修) 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一节 人体的稳态 一.稳态的生理意义 1.内环境: (1)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而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2)内环境的组成: 细胞内液 体液 细胞外液 组织液 (内环境 ...

  • 物理小论文
  • 熵 提纲: 1. 熵的总历史发展. 2. 克劳修斯和玻尔兹曼对熵的研究. 3.香农提出信息论及信息论意义. 4.生物熵及其应用. 英国作家史诺在他的有关<两种文化>的两次演讲中都曾经谈及:人文知识分子不懂热力学第二定律,就好像科学家未读过莎士比亚一样令人遗憾.他还说:"这个定律 ...

  • 国际焊接工程师考试结构最后复习提纲
  • 焊接结构设计 1/8 焊接结构设计复习提纲 1.结构设计基础  概述 进行结构设计时不考虑所用的材料和元素,只考虑结构本身所能达到的性能. 结构设计的过程就是按所提出的要求,把各个单独部件焊接连接成一个构件的过程.  静力学基础 -- 力与力矩(N.kN.kNm) -- 平衡条件(∑H=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