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整体利益下个人权利的主张

国家整体利益下个人权利的主张

自古以来,由于我国传统文化和环境的制约,对于整体利益和个人权利中是取公利还是取私利的问题。中国古代整体利益中的“重义轻利”就是取义弃利,并且认为是水火不容,根本对立的。中国古代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是以对个人的个性发展的抵制、对个人权利的否定为代价的。

孔子说:“君子俞于义,小人俞于利。”这里的“君子”“小人”即指有德和无德之人。有德的君子晓明大义,无德的小人只知道物质的利益。所谓“义”即“公利”,“利”即个人的私利和欲。因此,在古代的中国,个人的需要、个人的利益、个人的价值不仅在人们的视野之外,而且是一个需要否定的东西。 从小,我们接受的教育都是,“舍小家顾大家”,“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从理性上来讲,国家的利益确实高于个人利益。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当作出决策时,都会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定去满足个人利益。不论从效率和还是效益来说,这样都不利于一个整体的发展。所以,当决策权从个人上升到整体时,决策层是很少会“根据自己的做事风格、经验、直觉甚至喜好来做出判断”的。此时,理性高于感性。正如《道德经》所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当整体利益以绝对理性做出决定时,舍弃“人性”以及私欲,往往更符合事物发展的需要以及对效率的追逐,及所谓的“正确”。 那么,在国家整体利益下,是否就可以真正舍弃个人的权利,让每个人根据决策层所做出的“正确”决定来生活?举一个例子,大海上漂着两艘船。一艘船上有三百人,另一艘两百人,总共五百名乘务人员与乘客,以及决定者。假定这五百零一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后剩下的人类。当两艘船同时触礁,而最终只能就下一条船,会如何选择?如果从整体利益来看,从“正确”的角度选择,选择三百人对整体更为有利,而二百人则被舍弃了。三百人继续漂流,乘坐两艘小船,分为二百人和一百人,同样的问题继续选择,选择二百人舍弃一百人。那么,所做出的决定还是正确的吗?生还了两百人,而为此牺牲了三百人,天平的指针逆转了。这就是根据整体利益放弃个人权利进行决策带来的结果。

所以,国家权力高于一切,并不意味着放弃个人权利,即“主权”并不完全高于“人权”。 片面强调国家民族利益的重要性而忽略否认国民个人利益个人幸福。尤其是忽略否认了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不切实际的高调宣传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每一个活着的人,不管精神境界多高,地位多高,都是一个肉体,都有生活需求。有需求就是利益。个人利益是客观存在,不容否认。国家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同时并存。国家利益是国民间接的个体利益,个体利益是国家最终利益。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事业的比重越来越大,但国民个体的利益,个人的生活幸福主要的还是要靠个体的劳动来实现。社会上流行的一句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人都有为己、利己的天性,所以应该说,这个世界上不可能存在绝对“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即使在现实中涌现出一批批具有“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先进典型,也只是说他们的这种高尚的精神在关键时刻经受住了考验,因而损失了个人的利益而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当然,虽然强调个人权利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过度追逐个人利益而放弃整体的组织性。现实的人是具有社会性的动物,不可能以个体的形式独立生活于社

会和国家之外。当国家处在战争状态的时候,国家的安全独立受到威胁,没有国家又何谈个人?当战争年代国家民族利益与个体存在矛盾。要为国家大家奉献就要牺牲个人的生命及小家庭的幸福。革命者要为国家民族解放而奋斗就必须首舍小家顾大家。要革命,要奉献国家,就要随时准备牺牲个人生命。

所以,大敌当前,需要人人上阵。敌人投降了,洪水过去了,我们回家各干各的事。世界各国家民族都一样。如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大陆军总司令华盛顿指挥作战,战争结束,他回到农场养牛去了。我们今天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大声说,在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中国,每一个国民都有权利有责任为个人生活幸福而努力奋斗。每一个国民都有去争取个人利益的权利。

国家整体利益下个人权利的主张

自古以来,由于我国传统文化和环境的制约,对于整体利益和个人权利中是取公利还是取私利的问题。中国古代整体利益中的“重义轻利”就是取义弃利,并且认为是水火不容,根本对立的。中国古代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是以对个人的个性发展的抵制、对个人权利的否定为代价的。

孔子说:“君子俞于义,小人俞于利。”这里的“君子”“小人”即指有德和无德之人。有德的君子晓明大义,无德的小人只知道物质的利益。所谓“义”即“公利”,“利”即个人的私利和欲。因此,在古代的中国,个人的需要、个人的利益、个人的价值不仅在人们的视野之外,而且是一个需要否定的东西。 从小,我们接受的教育都是,“舍小家顾大家”,“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从理性上来讲,国家的利益确实高于个人利益。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当作出决策时,都会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定去满足个人利益。不论从效率和还是效益来说,这样都不利于一个整体的发展。所以,当决策权从个人上升到整体时,决策层是很少会“根据自己的做事风格、经验、直觉甚至喜好来做出判断”的。此时,理性高于感性。正如《道德经》所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当整体利益以绝对理性做出决定时,舍弃“人性”以及私欲,往往更符合事物发展的需要以及对效率的追逐,及所谓的“正确”。 那么,在国家整体利益下,是否就可以真正舍弃个人的权利,让每个人根据决策层所做出的“正确”决定来生活?举一个例子,大海上漂着两艘船。一艘船上有三百人,另一艘两百人,总共五百名乘务人员与乘客,以及决定者。假定这五百零一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后剩下的人类。当两艘船同时触礁,而最终只能就下一条船,会如何选择?如果从整体利益来看,从“正确”的角度选择,选择三百人对整体更为有利,而二百人则被舍弃了。三百人继续漂流,乘坐两艘小船,分为二百人和一百人,同样的问题继续选择,选择二百人舍弃一百人。那么,所做出的决定还是正确的吗?生还了两百人,而为此牺牲了三百人,天平的指针逆转了。这就是根据整体利益放弃个人权利进行决策带来的结果。

所以,国家权力高于一切,并不意味着放弃个人权利,即“主权”并不完全高于“人权”。 片面强调国家民族利益的重要性而忽略否认国民个人利益个人幸福。尤其是忽略否认了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不切实际的高调宣传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每一个活着的人,不管精神境界多高,地位多高,都是一个肉体,都有生活需求。有需求就是利益。个人利益是客观存在,不容否认。国家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同时并存。国家利益是国民间接的个体利益,个体利益是国家最终利益。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事业的比重越来越大,但国民个体的利益,个人的生活幸福主要的还是要靠个体的劳动来实现。社会上流行的一句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人都有为己、利己的天性,所以应该说,这个世界上不可能存在绝对“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即使在现实中涌现出一批批具有“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先进典型,也只是说他们的这种高尚的精神在关键时刻经受住了考验,因而损失了个人的利益而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当然,虽然强调个人权利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过度追逐个人利益而放弃整体的组织性。现实的人是具有社会性的动物,不可能以个体的形式独立生活于社

会和国家之外。当国家处在战争状态的时候,国家的安全独立受到威胁,没有国家又何谈个人?当战争年代国家民族利益与个体存在矛盾。要为国家大家奉献就要牺牲个人的生命及小家庭的幸福。革命者要为国家民族解放而奋斗就必须首舍小家顾大家。要革命,要奉献国家,就要随时准备牺牲个人生命。

所以,大敌当前,需要人人上阵。敌人投降了,洪水过去了,我们回家各干各的事。世界各国家民族都一样。如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大陆军总司令华盛顿指挥作战,战争结束,他回到农场养牛去了。我们今天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大声说,在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中国,每一个国民都有权利有责任为个人生活幸福而努力奋斗。每一个国民都有去争取个人利益的权利。


相关内容

  • 试论集体肖像权侵权
  • 摘要"集体肖像权"的概念因"信禾公司侵犯三军仪仗队整体肖像利益"一案被提了出来,但对集体肖像权的存在.内涵和外延存在争议,"集体肖像权"有其存在的必要性,集体肖像权作为"特定意义的集体所享有的肖像权"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肖 ...

  • 论环境行政诉讼与环境侵害的排除(续)
  • 作者:王明远 <环境导报> 2001年07期 就当今德国来看,撤销诉讼和课以义务诉讼等行政诉讼的原告资格并不以实体法上的权利(通常包括私权.公权等)为限,法律上值得保护的利益亦属之.换言之,诉讼利益已经由传统的狭义的权利概念扩大到法律所保护的法定利益乃至值得法律保护的事实上的利益.此外其 ...

  • 浅议公益诉讼的原告
  • 中顾法律网拥有万名专业律师3-5分钟快速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浅议公益诉讼的原告 民众法律意识的提高不仅仅体现在对私人利益的关注,更多的应该表现在对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上.目前,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案件诸如环境侵权案.违法悬挂国旗案.国有资产流失案等时有发生.而此类案件之结果往往是以法院不予受理为终或是以原 ...

  • 中西方文化比较
  • 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 期末作业 题目:中西方思想差异的初探 姓名:张丹 班级:规划081 学号:[1**********] 指导老师:赛尔江·哈力克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 摘要内容:文化,我认为它是指人类的文明化,也就是说人类从野蛮时代走入文明时代之后,我们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文化所制约的活动.大而言之 ...

  •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期末试题整理
  •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期末试题整理 一.判断题(10*2) 二.简答题(4*10) 1. 社会福利思想与社工的关系 奠定了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对社会工作具有理论导向作用.主要体现在:(1)社会福利思想是一种人类理想的表达,能为社会政策的制定.福利选择和社会服务的实施提供价值依据.它帮助社会工作建立行动的基 ...

  • 法社会学的思维方式
  • 作者:胡平仁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7年01期 中图分类号:DF0-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128(2006)05-0031-07 任何一门相对成熟的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即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而独特的视角.立场与方法. 笔者认为,法社会学的思维方式是在借鉴 ...

  • [为权利而斗争]读后感
  • 读完<为权利而斗争>后感触良多,让我对权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懂得了为权利而斗争是我们的职责和义务. 书中从法的起源.目标论证法是在斗争中形成的,法的生命在于斗争,法需要为自身生存而与不法行为进行顽强抵抗,让我认识到一个国家要繁荣富强就必须快速发展,而法则是他能否快速发展的根本,只有完善的 ...

  • 梁启超的公私观
  • 2007年9月史学集刊 CollectedPapersofHistoryStudiesSep.,2007 第5期 No15 ・博士论坛・ 梁启超的公私观 那 瑛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 要:,是 承袭传统与汲取西方文化的成果.,."私,从"朝廷为 公& ...

  • 法律信仰--内涵.渊源.培育与中国话语 | 品茗
  • 中国民商法律网 本文为中国民商法律网原创作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转载请联系小编获取授权.本文作者汪伊洋. 编辑:崔耀烨 图片:师文 李欣南 导语:"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法律缺乏信仰的支撑,将退化为僵死的教条".十八届四中全会围绕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对依法治国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