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16封信]阅读指导1

《爸爸的十六封信》阅读指导1

阅读推介

相逢,是那样偶然间的际遇

福州教育研究院 何捷

说起和《爸爸的16封信》相遇,纯属巧合。即便,她已经为无数孩子无数家庭送去温暖;即便,她带给无数父亲当头棒喝,让无视,忽视,轻视儿童的成年人汗颜;即便,她在儿童文学圈子里已经是明星级的读本,是不可计数的儿童与父母枕边的最爱……我和她的相遇,只是一次邀约。

福建少儿社引进了林良先生的诸多作品,其中就有《爸爸的16封信》。出版社约我参与共读沙龙,先期让我阅读。我清晰地记得第一次捧起她的时候,我没有丝毫的心理准备,我以一种“随手翻翻”的态度翻开了第一页,阅读第一封信。

未曾想,就这样被征服。

成长,有你相随即是幸福

成长中,儿童需要什么呢?先看看成长中儿童都遇到些什么吧。

人的成长,是从相对封闭,备受呵护的家庭走向开放的学校,迈入广袤的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儿童脱离了父母的呵护,要独立面对同伴,教师,各色各样的成年人,完成形形色色的任务。成长,就是在一次次面对,一个个经历,一场场伤痛中磨砺出来的。伴随着成长的,除了欢乐,更多时候是难以排解的忧虑,无法解决的困惑,压抑不住的冲动。

如果,在这样的时候,我们有一个父亲,有一封由信任的人亲笔在夜里写就,明晨醒来后即能阅读的书信,不能不说是幸运的。这就好像自己拥有了“机器猫叮当”一样,能解百忧;也像“圣斗士星矢”中遇险时的呐喊——“赐予我力量吧”一样管用。应该说,这就是传说中儿童的幸福。

来看这16封信——第1 封信 :为什么大家不理我?第2 封信: 专心的人是活神仙。第3 封信 :“乐观”使你万事如意。第4 封信 :从从容容 稳稳当当。第5 封信: 不敢站起来说话的人。第6 封信: 别人可以跟你“不同”。 第7 封信: 朋友就像一本一本的好书。第8 封信: 最不应该的行为。第9 封信: 谁都怕失败,但是…… 第10 封信: 也应该

替别人想想。第11 封信: 快乐的敌人——发脾气。第12 封信: 孔雀是不妒忌的。第13 封信: “一人”对“众人”。 第14 封信: 最受欢迎的人物。第15 封信 :“这是我应尽的责任”。 第16 封信: 人人都有自己的难题。

现在你知道了吧,幸福都是诞生于艰难困惑中的。所以,幸福来临时我们会感到温暖。再想想,假如小时候你也收到这样的一系列来自爸爸的信,你是不是感到你的童年别样精彩呢?

写信,一种久违的方式

《爸爸的16封信》就是林良先生给女儿樱樱写的私家信件。请注意,一个父亲给女儿写信,用这样的方式和女儿互动,表达关怀,是有些许无奈的。林良的工作那样繁忙,而女儿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又是迫在眉睫,历历在目。于是,简单而短暂的交流后,林良在工作之后的深夜,在劳顿之后的正午,在整个周遭的世界都静谧后的时光中,即辛劳又享受地承担着做父亲的责任。我几乎能看到林良先生在聆听樱樱陈述时的专注,不亚于《西游记》中的“谛听”,几乎能看到他在疲惫之后依然精神抖擞地书写,因为读信的是处于困惑中的女儿,是一颗让他牵挂到无法入眠的童心。

这个时代,几个父亲能给子女写信?几个父亲能给子女写一系列的信件,几个父亲能在信件中细心回答子女提出的问题,逐一分析在成年人眼中可能是毫不起眼的“大事件”?林良做到了。他没有沾沾自喜,因为他觉得这是父亲的天职。但这已经超越一个个肩负着天职的父亲。书信中,蕴含着我们这个时代欠缺的教育真谛。其一,源自父亲的关爱,通过书信中亲笔写下的字迹传递,更显温暖。这是何等的不易。时代让手机,微信做主,挤占了缓慢、温和、原始的沟通方式。不知道多少儿女而曾见过父亲写字,未曾收到父亲寄来的书信。甚至见面,也是在各自的刷屏中埋头擦肩……这不能不说是无言的悲哀。樱樱的幸福也在此显得那样让人羡慕。其二,源自成熟的思想,经过书信语言的重组变得更加醇美和完善。与儿女面对面交流,言语中我们少了一分思考后的沉稳,夹杂着临时迸发出来的随性和亲切。而以书信对话,在思维之后书写,在书写之中调整,在调整之后删改,在删改之后可能还有一次的誊写。过程中的每一步都蕴含着父亲的严谨与真诚。林良先生知道面对儿女,文字表达是容不得半点马虎的。其三,源自思考后的友善建议,以书信的方式定格,值得珍藏与不断复读回味。话,听一遍可

能会忘,或者在情绪的干扰下,可能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书信写就即是定格,在子女手中留存的就是一份父亲永恒的友善建议。时不时拿出来读一读,重温一遍,体会一遍,进步一点。书信,经过岁月的洗礼,依然为你保留着当初最为纯洁本初的印记。

文学评论关注作家,读者,环境,作品四个方面。《爸爸的16封信》在四个方面都能得到好评。作者是台湾儿童文学泰斗级大师林良,是个有良心,有爱心的温厚长者;读者是天下的子女,成长中的儿童,浅语让每个孩子都是可能的读者,每一个成年人都能产生强烈共鸣的读者;这些信件经过时间的考验,至今读来依然澄澈如水,甜美似泉。因此,这是经典的作品,值得珍藏于不断复读。

浅语,带着暖意的爱的文字

福州教育研究院 何捷

阅读林良先生的文字,像极了在冬日里的火炉边取暖。眼见得炉中的火苗低低矮矮地跳跃,平缓而持久不断地传递来温暖,直到身体,整颗心都暖起来,最后,灵魂都被温暖,被照亮。请不要试图寻找那些我们惯常欣赏的文字风景,林良的文字没有波澜壮阔的起伏跌宕,也没有绮丽曲折的迂回百转。平平常常,素素淡淡,就像品质优良的水存在唇齿之间,你不能牛饮殆尽,你可以含住,琢磨再琢磨,会品出甜来。

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浅语的艺术”。浅语,这一概念就出自林良先生本人,但是由林文宝教授最先为我们介绍。浅语,“并非低俗粗野的字句,而是孩子能读得懂的语言。”原来,在林良先生的写作目的中,有一条为同样创作儿童文学的作家们所忽视或者有意扭曲的目的——为儿童而作。儿童文学,就应该为儿童而作;为儿童而作,就要让儿童自能读懂。仅从浅语的艺术这一次层面看,林良先生就是有良心的儿童文学作家。良心,也可以看做是一种责任心,爱心,童心与谦和之心。浅语是艺术,因为其做到了“在晦涩难懂的字句当中抽丝剥茧,如剥笋子般,把最核心幼嫩的地方,留给孩子。”

这一点,在如今的热热闹闹的儿童文学原创圈中,是多么难得。儿童触手可及的灌之以“儿童文学”的读本,夹杂着连成年人都未必能看明白的文字,只在恍惚间觉得作家是“不明觉厉”,此外留下的,也许是各种惊悚,怪异,恶搞……文字中夹杂着和“儿童”“童年”“纯真”无法兼容的信息,不知道他们是否应该看看林良先生的文字。

千万不能无视语言的力量,特别是儿童文学领域。相对于内容而言,语言完成的是更为隐逸且影响深远的生命信念的传递。内容好看,吸引孩子,这毋庸臵疑是创作儿童文学的“王道”。但语言浅显有温度,儿童自能读懂,能领悟,这如同王者手中的“权杖”,是一种象征,信仰,精神支柱。以“浅语”描述儿童喜闻乐见的事物,展示充满童真、童趣的故事内容,让儿童在自主自能的阅读中,能自觉感受到文字间,内容里夹杂着那种言说不明,但又极有滋味的东西。这就是传播生命的信念。文学之所以能动容,动心,动情,就是信念成为源于文字又高于文字的精神符号被传递,被吸纳,被融合。林良先生创作《爸爸的16封信》,让自己的女儿樱樱从中汲养,获取成长中的“维生素”,对抗私欲,消除烦恼,获取快乐。作家的意图正在于此,浅语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儿童文学家都是点灯人,播种人。点亮的是儿童心灵中最善良最温暖的星火,播种的是人生路程上最顽强,最具生命力的精神种子。我坚信,林良先生是有大爱,博爱的。在创作《爸爸的16封信》,他的心里装着的不仅仅是樱樱,而是天下和樱樱一样的儿童。林良凭借着创作经验,清楚地知道:不仅仅是自己的女儿樱樱,统领的孩童们都有着一样的成长烦恼,有着一样的境遇困惑,同样需要面对成长中无数的未知。于是,他决定用“浅语”,让这十六封信让更多的孩童收益。这些信写就后,一直为樱樱保存。有一位出版人发现后希望集结出版,目的就是让所有的儿童都可以读到。樱樱请示爸爸,不但得到爸爸的同意,而且还亲自写了序言。书籍出版后,每一个阅读她的儿童都有一种感觉“这不就是为我而写的么?”可见,先生一直保有的是对普天下所有儿童的大爱,这份爱,在文字中透露出来。

《爸爸的十六封信》阅读指导1

阅读推介

相逢,是那样偶然间的际遇

福州教育研究院 何捷

说起和《爸爸的16封信》相遇,纯属巧合。即便,她已经为无数孩子无数家庭送去温暖;即便,她带给无数父亲当头棒喝,让无视,忽视,轻视儿童的成年人汗颜;即便,她在儿童文学圈子里已经是明星级的读本,是不可计数的儿童与父母枕边的最爱……我和她的相遇,只是一次邀约。

福建少儿社引进了林良先生的诸多作品,其中就有《爸爸的16封信》。出版社约我参与共读沙龙,先期让我阅读。我清晰地记得第一次捧起她的时候,我没有丝毫的心理准备,我以一种“随手翻翻”的态度翻开了第一页,阅读第一封信。

未曾想,就这样被征服。

成长,有你相随即是幸福

成长中,儿童需要什么呢?先看看成长中儿童都遇到些什么吧。

人的成长,是从相对封闭,备受呵护的家庭走向开放的学校,迈入广袤的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儿童脱离了父母的呵护,要独立面对同伴,教师,各色各样的成年人,完成形形色色的任务。成长,就是在一次次面对,一个个经历,一场场伤痛中磨砺出来的。伴随着成长的,除了欢乐,更多时候是难以排解的忧虑,无法解决的困惑,压抑不住的冲动。

如果,在这样的时候,我们有一个父亲,有一封由信任的人亲笔在夜里写就,明晨醒来后即能阅读的书信,不能不说是幸运的。这就好像自己拥有了“机器猫叮当”一样,能解百忧;也像“圣斗士星矢”中遇险时的呐喊——“赐予我力量吧”一样管用。应该说,这就是传说中儿童的幸福。

来看这16封信——第1 封信 :为什么大家不理我?第2 封信: 专心的人是活神仙。第3 封信 :“乐观”使你万事如意。第4 封信 :从从容容 稳稳当当。第5 封信: 不敢站起来说话的人。第6 封信: 别人可以跟你“不同”。 第7 封信: 朋友就像一本一本的好书。第8 封信: 最不应该的行为。第9 封信: 谁都怕失败,但是…… 第10 封信: 也应该

替别人想想。第11 封信: 快乐的敌人——发脾气。第12 封信: 孔雀是不妒忌的。第13 封信: “一人”对“众人”。 第14 封信: 最受欢迎的人物。第15 封信 :“这是我应尽的责任”。 第16 封信: 人人都有自己的难题。

现在你知道了吧,幸福都是诞生于艰难困惑中的。所以,幸福来临时我们会感到温暖。再想想,假如小时候你也收到这样的一系列来自爸爸的信,你是不是感到你的童年别样精彩呢?

写信,一种久违的方式

《爸爸的16封信》就是林良先生给女儿樱樱写的私家信件。请注意,一个父亲给女儿写信,用这样的方式和女儿互动,表达关怀,是有些许无奈的。林良的工作那样繁忙,而女儿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又是迫在眉睫,历历在目。于是,简单而短暂的交流后,林良在工作之后的深夜,在劳顿之后的正午,在整个周遭的世界都静谧后的时光中,即辛劳又享受地承担着做父亲的责任。我几乎能看到林良先生在聆听樱樱陈述时的专注,不亚于《西游记》中的“谛听”,几乎能看到他在疲惫之后依然精神抖擞地书写,因为读信的是处于困惑中的女儿,是一颗让他牵挂到无法入眠的童心。

这个时代,几个父亲能给子女写信?几个父亲能给子女写一系列的信件,几个父亲能在信件中细心回答子女提出的问题,逐一分析在成年人眼中可能是毫不起眼的“大事件”?林良做到了。他没有沾沾自喜,因为他觉得这是父亲的天职。但这已经超越一个个肩负着天职的父亲。书信中,蕴含着我们这个时代欠缺的教育真谛。其一,源自父亲的关爱,通过书信中亲笔写下的字迹传递,更显温暖。这是何等的不易。时代让手机,微信做主,挤占了缓慢、温和、原始的沟通方式。不知道多少儿女而曾见过父亲写字,未曾收到父亲寄来的书信。甚至见面,也是在各自的刷屏中埋头擦肩……这不能不说是无言的悲哀。樱樱的幸福也在此显得那样让人羡慕。其二,源自成熟的思想,经过书信语言的重组变得更加醇美和完善。与儿女面对面交流,言语中我们少了一分思考后的沉稳,夹杂着临时迸发出来的随性和亲切。而以书信对话,在思维之后书写,在书写之中调整,在调整之后删改,在删改之后可能还有一次的誊写。过程中的每一步都蕴含着父亲的严谨与真诚。林良先生知道面对儿女,文字表达是容不得半点马虎的。其三,源自思考后的友善建议,以书信的方式定格,值得珍藏与不断复读回味。话,听一遍可

能会忘,或者在情绪的干扰下,可能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书信写就即是定格,在子女手中留存的就是一份父亲永恒的友善建议。时不时拿出来读一读,重温一遍,体会一遍,进步一点。书信,经过岁月的洗礼,依然为你保留着当初最为纯洁本初的印记。

文学评论关注作家,读者,环境,作品四个方面。《爸爸的16封信》在四个方面都能得到好评。作者是台湾儿童文学泰斗级大师林良,是个有良心,有爱心的温厚长者;读者是天下的子女,成长中的儿童,浅语让每个孩子都是可能的读者,每一个成年人都能产生强烈共鸣的读者;这些信件经过时间的考验,至今读来依然澄澈如水,甜美似泉。因此,这是经典的作品,值得珍藏于不断复读。

浅语,带着暖意的爱的文字

福州教育研究院 何捷

阅读林良先生的文字,像极了在冬日里的火炉边取暖。眼见得炉中的火苗低低矮矮地跳跃,平缓而持久不断地传递来温暖,直到身体,整颗心都暖起来,最后,灵魂都被温暖,被照亮。请不要试图寻找那些我们惯常欣赏的文字风景,林良的文字没有波澜壮阔的起伏跌宕,也没有绮丽曲折的迂回百转。平平常常,素素淡淡,就像品质优良的水存在唇齿之间,你不能牛饮殆尽,你可以含住,琢磨再琢磨,会品出甜来。

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浅语的艺术”。浅语,这一概念就出自林良先生本人,但是由林文宝教授最先为我们介绍。浅语,“并非低俗粗野的字句,而是孩子能读得懂的语言。”原来,在林良先生的写作目的中,有一条为同样创作儿童文学的作家们所忽视或者有意扭曲的目的——为儿童而作。儿童文学,就应该为儿童而作;为儿童而作,就要让儿童自能读懂。仅从浅语的艺术这一次层面看,林良先生就是有良心的儿童文学作家。良心,也可以看做是一种责任心,爱心,童心与谦和之心。浅语是艺术,因为其做到了“在晦涩难懂的字句当中抽丝剥茧,如剥笋子般,把最核心幼嫩的地方,留给孩子。”

这一点,在如今的热热闹闹的儿童文学原创圈中,是多么难得。儿童触手可及的灌之以“儿童文学”的读本,夹杂着连成年人都未必能看明白的文字,只在恍惚间觉得作家是“不明觉厉”,此外留下的,也许是各种惊悚,怪异,恶搞……文字中夹杂着和“儿童”“童年”“纯真”无法兼容的信息,不知道他们是否应该看看林良先生的文字。

千万不能无视语言的力量,特别是儿童文学领域。相对于内容而言,语言完成的是更为隐逸且影响深远的生命信念的传递。内容好看,吸引孩子,这毋庸臵疑是创作儿童文学的“王道”。但语言浅显有温度,儿童自能读懂,能领悟,这如同王者手中的“权杖”,是一种象征,信仰,精神支柱。以“浅语”描述儿童喜闻乐见的事物,展示充满童真、童趣的故事内容,让儿童在自主自能的阅读中,能自觉感受到文字间,内容里夹杂着那种言说不明,但又极有滋味的东西。这就是传播生命的信念。文学之所以能动容,动心,动情,就是信念成为源于文字又高于文字的精神符号被传递,被吸纳,被融合。林良先生创作《爸爸的16封信》,让自己的女儿樱樱从中汲养,获取成长中的“维生素”,对抗私欲,消除烦恼,获取快乐。作家的意图正在于此,浅语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儿童文学家都是点灯人,播种人。点亮的是儿童心灵中最善良最温暖的星火,播种的是人生路程上最顽强,最具生命力的精神种子。我坚信,林良先生是有大爱,博爱的。在创作《爸爸的16封信》,他的心里装着的不仅仅是樱樱,而是天下和樱樱一样的儿童。林良凭借着创作经验,清楚地知道:不仅仅是自己的女儿樱樱,统领的孩童们都有着一样的成长烦恼,有着一样的境遇困惑,同样需要面对成长中无数的未知。于是,他决定用“浅语”,让这十六封信让更多的孩童收益。这些信写就后,一直为樱樱保存。有一位出版人发现后希望集结出版,目的就是让所有的儿童都可以读到。樱樱请示爸爸,不但得到爸爸的同意,而且还亲自写了序言。书籍出版后,每一个阅读她的儿童都有一种感觉“这不就是为我而写的么?”可见,先生一直保有的是对普天下所有儿童的大爱,这份爱,在文字中透露出来。


相关内容

  • 孙龙 汉修先生阅读指导
  • 泗洪县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优秀教学设计 参评稿件封面 题目: 始于"信" 成于"信" 课型: 阅读指导 姓名: 孙 龙 单位: 孙园小学 始于"信" 成于"信" --<亲爱的汉修先生>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适用年 ...

  • 亲爱的汉修先生
  • <亲爱的汉修先生>阅读指导课 内容简介 这本书完全可以换一个名字──<大作家和小读者的对话>.鲍雷伊是一个父母离婚的小学生,老师给他们布置了一个作业──给自己喜欢的一位作家写信.鲍雷伊为了完成作业,很不情愿地给作家汉修写了一封信.鲍雷伊后来又写了一封信给汉修先生,请教提高写作 ...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堂实录
  • 一.课前谈话 师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战争的资料,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战争的残酷,做认知和情感的准备. 二.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师:刚才我们交流了对战争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面对战争"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生:(齐读课题) 师:(在"呼声"下面标着重 ...

  • 2017-2018年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修改版)
  • 1 小蝌蚪找妈妈 教学目标 1.学会15个会认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会写10个生字.完成课后有关词句练 习.能说出趋向动词的不同用法. 2.理解课文内容,回答课后问题.初步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3.仔细看图,讲述图意,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表态能力.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 的能手,要保护青蛙. 4.分 ...

  • 我要做好孩子--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1]
  • <我要做好孩子>阅读指导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交流阅读感受,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2.采用"班级读书会"的形式,促使个性化阅读和合作性阅读的融合. 3.感受作品的人文魅力,增进家长.老师和孩子之间的彼此了解. 教学重点: 结合故事情节来理解作品的语言魅力,感受人物精神 ...

  • 父亲写给女儿的一封信
  • 父亲写给女儿的一封信 <知识是你最可信赖的> 亲爱的孩子: 爸爸并不认为自己有任何资格,可以给你有价值的人生忠告,相反,在守望着你长大的日日夜夜里,看着你成长的无言喜悦,看着你从蹒跚学步到亭亭玉立的变化,与你一起生活带来的启迪.挑战和思考,倒仿佛使我重新更清醒地经历了一遍童年,这是你带给 ...

  • 阅读理解-阳光很活泼
  • [西师大版第九册课文] 22阳光很活泼 为了给儿子一个满意的答复,做父亲的他起了个大早来到海边看日出. 太阳还没出来,但在那天与海的交界处已是一片绯红,像镶嵌了一道红边.他看得醉了.随后,他看见太阳微微露出一点,但很快又害羞似的闪了回去,然后再露出一点,露出一点--就这样,太阳像顽皮的小孩一样跳跃着 ...

  • 一封无法寄出的信 阅读训练及答案
  • 一封无法寄出的信 小时候,经常收到爷爷从农村老家寄来的信.记得开始的时候,信都是写给爸爸的,只要是来了信,晚上下班回来,爸爸就高兴地说,爷爷来信了.然后,从信封里轻轻抽出信来,笑着读给我和弟弟听,那里面总有对我们关爱.后来,到我上小学的时候了,爷爷寄来的信就厚了,里面有单独给我和弟弟写一封,有问候, ...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教学设计高久月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以维和.联合国军事观察员.牺牲.悲痛.呼吁.和平."这些词语为线索,概括文中主要内容,让学生学会有条理的梳理文本内容,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文意. 2.以"雷利为什么会发出强烈的呼唤?"为引领,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