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发展才是硬道理"

浅析 “发展才是硬道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摘要:1992年初,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鲜明地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十年后,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我们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就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关键词:发展 经济建设 党执政兴国 一、 历史经验的总结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明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至今仍为各国史学家所称道。但是从18世纪末期开始,由于封建统治者不顾时势,闭关自守,夜郎自大,安于现状,固步自封,导致生产力发展非常迟缓。而当清朝统治者沾沾自喜于“康乾盛世”的余辉时,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却乘着工业革命的东风,迅速发展起来,中国被甩在了后面。于是,这个衰落了的封建帝国,沦为侵略的对象。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大举进攻面前,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使一个拥有数千年灿烂文明的泱泱大国,长期陷于灾难的深渊。历史就这样无情地上演了一曲被马克思称为“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落后就要挨打”,这就是近代中国历史留给我们的辛酸回忆和沉痛教训!

在血的教训面前,无数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只有发展才能救亡图存。他们为了实现强国富民的理想,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和探索,虽历尽艰辛但始终无法使旧中国摆脱落后挨打的悲惨命运。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才为中国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开辟了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但后来,由于一度偏离了经济建设这个工作重心,使我们国家在经济方面与发达国家本已缩小的差距又进一步拉大。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牢牢抓住发展这个主题,坚持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不动摇,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933亿元,比1989年增长近两倍,年均增长

9.3%,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6位。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3]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更多的主动和优势,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现阶段,无论从我国的基本国情,现实的生产力发展状况,还是从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以及国际形势变化的特点来看,都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把经济搞上去。

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之一。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各国之间即竞争又合作,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合作中求发展,可以说发展经济已成为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无论大国还是小国都把发展经济作为头号任务。在这种形势下,发展中国家如果不能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必然会越来越大。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是保证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然要求,因此我国要把发展经济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低,发展还不平衡,与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还不能理直气壮的说我们比资本主义更优越。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为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奠定坚实的基础。[1]

加快发展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解决各种问题的关键所在。按照邓小平同志“三步走”的战略规划,我们已基本实现了前两个目标。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看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希望,部分人已过上了小康生活,他们希望国家保持经济的发展,以便为他们带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另一方面,随着改革的开放及深化、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也逐渐显露出来,特别是大中城市的就业压力增大,下岗人数增多,乡镇企业景气指数下降,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减慢,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增加投资、加快发展、扩大就业、提高收入、改善生活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我国之所以存在着大量的社会问题和矛盾,最根本的是因为经济比较落后生产力水平低,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全体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仅物质利益矛盾和问题直接根源于经济的相对贫穷,其他问题和矛盾也同社会

物质财富不充裕息息相关。发展中的问题归根结底要靠发展来解决。从长远来看我们要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穿衣问题、住房问题、就业问题、交通问题、人口问题、教育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等等,都离不开经济的发展。从当前来看,只有在提高效益的前提下保持经济较快增长,才有利于缓解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减轻就业压力,促进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才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防范金融风险,维护社会稳定。

总而言之,复杂的形势、艰巨的任务,赋予发展特殊重要的意义。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发展;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离不开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掌握国际斗争主动权,离不开发展;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离不开发展。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才能使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实际利益,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显示自己的优越性,人民群众才能从内心里更加拥护社会主义,才能最终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

三、靠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展望新的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既有过去积累起来的老问题,也有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但不论解决什么问题,最终都是要靠发展。发展是基础,发展是根本。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

从国际看,应对复杂多变的局势,战胜种种风险和考验,最终要靠发展。目前,我们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科技的优势,短期内不会改变。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中国实行遏制和“西化”、“分化”图谋,也不会改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创造条件,加快发展,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我们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

从国内看,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战胜各种困难,最终也要靠发展。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最大的特点就是经济不发达,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发展始终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些前进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只能通过加快发展来解决。

四、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第一,这是由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并将长期执政的历史地位决定的。我们党执政的目的始终着眼于发展,执政的任务始终致力于发展,执政的措施始终围绕着发展来制定,执政的成效始终要由实践来检验;

第二,这是科学总结其他执政党兴衰成败经验教训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最为深刻的教训,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关系到执政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

第三,这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要求的,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维护与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显得迫切;

第四,这是适应当代世界发展变化实际的,当今世界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非常迅猛,综合国力的竞争不断加剧,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唯一正确决策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

总之,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又面对世界范围内日趋激烈的竞争,能不能解决好发展的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国富民强都无从谈起。

五、可持续发展更是极其重要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国际上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观点,在所有的环境污染问题中,再没有比“贫穷污染”更为严重的问题了。一针见血,指出了国际社会存在的一个严酷现实,也从而划清了发达国家与发展国家两类不同的环境问题。因此,摆在发展中国家面前的紧迫要务是发展,为人民提供一个基本的生存和生活条件。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指导下,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经济建设高潮,社会生产力获得高速发展,国力不断加强,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不仅13亿人民满意,也得到国际社会一片赞誉之声。中国发展实践证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发展是硬道理”,是战胜“贫穷污染”最有力的武器。

在基本战胜“贫穷污染”之后,我国早已跨入了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在我们充分肯定30年来经济上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在我国的大多数地区,环境问题早已从发展不足的问题演变成发展不当的问题。面临快速发展中形成的严峻环境形势,我们应当作深刻的反思,重经济,轻环保、“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再也不能走下去了,希冀通过经济发展来自动治愈环境问题的想法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形势下,现在已经到了正确认识和解决环境与发展长期不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持续的时候了,应该旗帜鲜明地提出“可持续发展才是硬道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才是硬道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把环保事业推动起来,确保环保规划的如期实现,促进国民经济全面持续协调发展。

为了摆正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关键性和根本性措施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党中央和国务院多年前就对这种转变作出了决策部署。但是,实施力度不够,转变速度过于缓慢。如果说前些年对转变发展模式往往从经济角度考虑,似乎可以慢慢来,那末今天不同了,我国已向全世界宣布: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要从2005年基础上减排40-45%,这是一项极其繁重、又必须实现的承诺,靠一般的节能减排是很难完成的,必须从经济“转型”

上找出路。这是挑战,也是机遇。只要敢于制度创新,淘汰落后产能,积极采用新技术,“转型”是可以推动起来的。迟疑徘徊,困难重重;改革创新,海阔天空。

[4]

在发展方针政策方面,国家正积极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环境管理措施上,近年来实施“节能减排”政策措施,颇见成效,是一项政策创新,说明政府实行依法行政、强化环境管理是大有作为的。应该将这种做法坚持下去,不断扩大充实控制指标,并且将监督和考核办法严格一点,强化环境管理的措施就可以成为我国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突破口。政府对这种改革应更坚定、步伐更大一些。

六、历史不会忘记小平同志的“发展才是硬道理”

邓小平同志是继孙中山、毛泽东之后,影响中国历史发展最大的世纪伟人之

一。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70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是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中国人民军队的创建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留给中国人民乃到世界人民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七个字可谓字字千钧,每每想起都会让人激动不已。

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1992年1月29日,南巡途中的邓小平来到珠江冰箱厂,当听说这个乡镇企业小厂在7年间,产量增加了16倍,排名全国第一,并出口到东南亚一些国家,他高兴地说:“我们的国家一定要发展,不发展就会受人欺负,发展才是硬道理。”随后“发展才是硬道理”传遍祖国大江南北,成为家喻户晓的一句名言。事实上这句话不但成为中国发展的战略思想,而且,也因为它的深刻和朴素已成为很多中国人的信念。

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所以,经过建国6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极端重要性,因为“发展才是硬道理”,是解决当代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所以,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战略思想。我们要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要靠发展;我们要履行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责任,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也要靠发展。现在世界各国竞争激烈,都在发展,形势逼人,如果我们不加快发展,就会跟不上世界脚步。

因此,不断重复邓小平同志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可使我们头脑更加清醒,更加坚定自觉地坚持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用发展来解决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2]

特别是在当前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前进道路上还会有许许多多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和困难,我们只有让硬道理真正“硬”起来,通过加快发展积累更为雄厚的实力,才能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才能进一步增强应对风险和挑战的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才能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以,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坚守“发展才是硬道理”不动摇。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010年修订版

[2] 《“发展才是硬道理”为啥能家喻户晓?》 2009年8月19日《人民日报》

[3]《变化1990年——2002年中国实录》、《交锋》凌志军

[4]《可持续发展才是硬道理》 曲格平 2011年3月9日 《国际在线》

浅析 “发展才是硬道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摘要:1992年初,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鲜明地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十年后,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我们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就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关键词:发展 经济建设 党执政兴国 一、 历史经验的总结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明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至今仍为各国史学家所称道。但是从18世纪末期开始,由于封建统治者不顾时势,闭关自守,夜郎自大,安于现状,固步自封,导致生产力发展非常迟缓。而当清朝统治者沾沾自喜于“康乾盛世”的余辉时,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却乘着工业革命的东风,迅速发展起来,中国被甩在了后面。于是,这个衰落了的封建帝国,沦为侵略的对象。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大举进攻面前,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使一个拥有数千年灿烂文明的泱泱大国,长期陷于灾难的深渊。历史就这样无情地上演了一曲被马克思称为“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落后就要挨打”,这就是近代中国历史留给我们的辛酸回忆和沉痛教训!

在血的教训面前,无数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只有发展才能救亡图存。他们为了实现强国富民的理想,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和探索,虽历尽艰辛但始终无法使旧中国摆脱落后挨打的悲惨命运。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才为中国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开辟了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但后来,由于一度偏离了经济建设这个工作重心,使我们国家在经济方面与发达国家本已缩小的差距又进一步拉大。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牢牢抓住发展这个主题,坚持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不动摇,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933亿元,比1989年增长近两倍,年均增长

9.3%,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6位。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3]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更多的主动和优势,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现阶段,无论从我国的基本国情,现实的生产力发展状况,还是从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以及国际形势变化的特点来看,都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把经济搞上去。

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之一。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各国之间即竞争又合作,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合作中求发展,可以说发展经济已成为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无论大国还是小国都把发展经济作为头号任务。在这种形势下,发展中国家如果不能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必然会越来越大。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是保证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然要求,因此我国要把发展经济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低,发展还不平衡,与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还不能理直气壮的说我们比资本主义更优越。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为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奠定坚实的基础。[1]

加快发展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解决各种问题的关键所在。按照邓小平同志“三步走”的战略规划,我们已基本实现了前两个目标。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看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希望,部分人已过上了小康生活,他们希望国家保持经济的发展,以便为他们带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另一方面,随着改革的开放及深化、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也逐渐显露出来,特别是大中城市的就业压力增大,下岗人数增多,乡镇企业景气指数下降,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减慢,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增加投资、加快发展、扩大就业、提高收入、改善生活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我国之所以存在着大量的社会问题和矛盾,最根本的是因为经济比较落后生产力水平低,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全体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仅物质利益矛盾和问题直接根源于经济的相对贫穷,其他问题和矛盾也同社会

物质财富不充裕息息相关。发展中的问题归根结底要靠发展来解决。从长远来看我们要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穿衣问题、住房问题、就业问题、交通问题、人口问题、教育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等等,都离不开经济的发展。从当前来看,只有在提高效益的前提下保持经济较快增长,才有利于缓解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减轻就业压力,促进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才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防范金融风险,维护社会稳定。

总而言之,复杂的形势、艰巨的任务,赋予发展特殊重要的意义。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发展;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离不开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掌握国际斗争主动权,离不开发展;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离不开发展。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才能使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实际利益,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显示自己的优越性,人民群众才能从内心里更加拥护社会主义,才能最终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

三、靠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展望新的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既有过去积累起来的老问题,也有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但不论解决什么问题,最终都是要靠发展。发展是基础,发展是根本。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

从国际看,应对复杂多变的局势,战胜种种风险和考验,最终要靠发展。目前,我们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科技的优势,短期内不会改变。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中国实行遏制和“西化”、“分化”图谋,也不会改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创造条件,加快发展,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我们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

从国内看,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战胜各种困难,最终也要靠发展。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最大的特点就是经济不发达,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发展始终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些前进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只能通过加快发展来解决。

四、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第一,这是由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并将长期执政的历史地位决定的。我们党执政的目的始终着眼于发展,执政的任务始终致力于发展,执政的措施始终围绕着发展来制定,执政的成效始终要由实践来检验;

第二,这是科学总结其他执政党兴衰成败经验教训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最为深刻的教训,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关系到执政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

第三,这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要求的,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维护与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显得迫切;

第四,这是适应当代世界发展变化实际的,当今世界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非常迅猛,综合国力的竞争不断加剧,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唯一正确决策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

总之,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又面对世界范围内日趋激烈的竞争,能不能解决好发展的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国富民强都无从谈起。

五、可持续发展更是极其重要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国际上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观点,在所有的环境污染问题中,再没有比“贫穷污染”更为严重的问题了。一针见血,指出了国际社会存在的一个严酷现实,也从而划清了发达国家与发展国家两类不同的环境问题。因此,摆在发展中国家面前的紧迫要务是发展,为人民提供一个基本的生存和生活条件。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指导下,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经济建设高潮,社会生产力获得高速发展,国力不断加强,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不仅13亿人民满意,也得到国际社会一片赞誉之声。中国发展实践证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发展是硬道理”,是战胜“贫穷污染”最有力的武器。

在基本战胜“贫穷污染”之后,我国早已跨入了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在我们充分肯定30年来经济上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在我国的大多数地区,环境问题早已从发展不足的问题演变成发展不当的问题。面临快速发展中形成的严峻环境形势,我们应当作深刻的反思,重经济,轻环保、“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再也不能走下去了,希冀通过经济发展来自动治愈环境问题的想法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形势下,现在已经到了正确认识和解决环境与发展长期不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持续的时候了,应该旗帜鲜明地提出“可持续发展才是硬道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才是硬道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把环保事业推动起来,确保环保规划的如期实现,促进国民经济全面持续协调发展。

为了摆正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关键性和根本性措施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党中央和国务院多年前就对这种转变作出了决策部署。但是,实施力度不够,转变速度过于缓慢。如果说前些年对转变发展模式往往从经济角度考虑,似乎可以慢慢来,那末今天不同了,我国已向全世界宣布: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要从2005年基础上减排40-45%,这是一项极其繁重、又必须实现的承诺,靠一般的节能减排是很难完成的,必须从经济“转型”

上找出路。这是挑战,也是机遇。只要敢于制度创新,淘汰落后产能,积极采用新技术,“转型”是可以推动起来的。迟疑徘徊,困难重重;改革创新,海阔天空。

[4]

在发展方针政策方面,国家正积极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环境管理措施上,近年来实施“节能减排”政策措施,颇见成效,是一项政策创新,说明政府实行依法行政、强化环境管理是大有作为的。应该将这种做法坚持下去,不断扩大充实控制指标,并且将监督和考核办法严格一点,强化环境管理的措施就可以成为我国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突破口。政府对这种改革应更坚定、步伐更大一些。

六、历史不会忘记小平同志的“发展才是硬道理”

邓小平同志是继孙中山、毛泽东之后,影响中国历史发展最大的世纪伟人之

一。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70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是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中国人民军队的创建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留给中国人民乃到世界人民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七个字可谓字字千钧,每每想起都会让人激动不已。

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1992年1月29日,南巡途中的邓小平来到珠江冰箱厂,当听说这个乡镇企业小厂在7年间,产量增加了16倍,排名全国第一,并出口到东南亚一些国家,他高兴地说:“我们的国家一定要发展,不发展就会受人欺负,发展才是硬道理。”随后“发展才是硬道理”传遍祖国大江南北,成为家喻户晓的一句名言。事实上这句话不但成为中国发展的战略思想,而且,也因为它的深刻和朴素已成为很多中国人的信念。

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所以,经过建国6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极端重要性,因为“发展才是硬道理”,是解决当代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所以,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战略思想。我们要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要靠发展;我们要履行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责任,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也要靠发展。现在世界各国竞争激烈,都在发展,形势逼人,如果我们不加快发展,就会跟不上世界脚步。

因此,不断重复邓小平同志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可使我们头脑更加清醒,更加坚定自觉地坚持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用发展来解决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2]

特别是在当前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前进道路上还会有许许多多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和困难,我们只有让硬道理真正“硬”起来,通过加快发展积累更为雄厚的实力,才能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才能进一步增强应对风险和挑战的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才能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以,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坚守“发展才是硬道理”不动摇。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010年修订版

[2] 《“发展才是硬道理”为啥能家喻户晓?》 2009年8月19日《人民日报》

[3]《变化1990年——2002年中国实录》、《交锋》凌志军

[4]《可持续发展才是硬道理》 曲格平 2011年3月9日 《国际在线》


相关内容

  • 浅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物理道理
  • 浅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物理道理 山东省泗水县高峪初级中学 张辉臣 邮编:273212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千里长的大堤,由于小小的一个蚂蚁洞而溃决.比喻小事不注意,就会出现大问题.该词本意也符合工程实际,可以用液体压强知识解释. ...

  • 浅析加强基层工会工作的重要性
  • [摘 要]基层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基层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基层党组织联系基层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基层工会在组织职工.引导职工.服务职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本文浅论了加强基层工会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基层工会:重要性:必要性:建议 ...

  • 浅析小学语文的教学改革的趋势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小学语文的教学改革的趋势 作者:胡喜凤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14期 [摘 要]随着目前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地深化,各大的校园也都拿出了自己的措施来满足一些改革的方案,在这些方案的指导下,目前的小学语文教育已经有了非 ...

  • 浅析王阳明心学的思想精髓
  • 摘 要:阳明心学作为中国哲学史.伦理学史上一个重要学派,其心学观念.良知与致良知.知行合一理论是其心学的核心和精华部分.本文通过对王阳明心学的心学观念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核心理论的阐述,追溯阳明心学的学术思想,回归于现代社会的理解与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致良知 中图分类号: ...

  • 浅析营养与健康的关系
  • 浅析营养与健康的关系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观念也发生了变化.由以前的只注重吃饱,解决温饱的问题到现在的不仅注重吃好,而且要关注营养健康问题.饮食营养与健康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身体的发育成长需要我们日常的饮食来维持, ...

  • 陶行知先生德育思想浅析
  • 陶行知先生德育思想浅析 马坝初中 李必成 陶行知先生是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也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他一生追求真理,坚持教育救国并勤于实践,给后人留下丰富而宝贵的教育思想精神财富.其出中尤其是先生对品德教育的意义和方法的真知灼见对今天的我们如何做好德育工作依然有着莫大的启迪作用.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爱 ...

  • 浅析[一地鸡毛]
  • <一地鸡毛>赏析 小说<一地鸡毛>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只是一对小夫妻日常生活的描述.虽说都是小事儿,可这对平凡人来说却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大事.<一地鸡毛>耐人寻味,平常的人物,一些生活当中很常见的小事,小事后面虽没有什么大道理,但是却给人留下很大想象空间. 作 ...

  • 浅析当今幼儿园教师的角色定位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当今幼儿园教师的角色定位 作者:陈庆云 来源:<幼儿教学研究>2013年第09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育越来越重视,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要求我们对教师角色进行全新定位,以适应新形势下幼儿及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要 ...

  • 浅析信息传递在信息化战争中的重要性
  • 浅析信息传递在信息化战争中的重要性----以伊拉克战争为例宋洋101507给排水专业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0092摘要:古往今来,在人们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信息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这一点在战争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战争中,信息传递效率高的一方往往能够取得战场形式的主动.无论是在冷兵器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