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主要知识点

曹刿论战主要知识点

作者介绍:左丘明所写的《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梁谷传》《公羊传》并称“春秋三传”,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编年体史书。

重点词语

伐:讨伐 请:请求 见:拜见 乡人:乡邻 肉食者: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谋:谋划 何:何必 间:参与 鄙:目光短浅 远谋:深谋远虑 何:什么 以:靠 安:养 专:个人专有 必:一定 以:把 惠:恩惠 徧:通遍;普及 从:服从 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 帛:布匹 加:虚报 信:实情 信:信用 孚:为人所信服 福:赐福,保佑 狱:案件 虽:即使 察:明察 以:根据 情:实情 忠:尽力做份内的事 之:这 属:类 可以:能够凭借 从:跟随 乘:同坐一辆车 鼓:名作动,击鼓 败绩:大败 驰:驱逐 辙:车轮碾出的痕迹 轼:车的横木 遂:于是 既:已经 克:战胜 故:缘故 夫:句首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在句子开头 作:振作 再:第二次 衰:衰弱 竭:完尽 彼:对方 盈:充满 测:推测估计 惧:害怕 伏:埋伏 靡:倒下

相关成语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比喻称劲头大把事做完。

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振作起来

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

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丧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分析理解

论战直接原因:十年春,齐师伐我 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三问三答

一问 求信于臣——民弗从也

二问 求信于神——神弗福也

总结:不可以战

三问 求信于民——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三问三答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君主应做到公平公正,使之政治上的准备要能取信于民 鲁庄公 目光短浅

曹刿 深谋远虑

乡人 冷漠自私

鲁庄公与曹刿对比,表现曹刿对统治阶级的鄙视,体现出自己的自信,深谋远虑。 乡人与曹刿对比,反衬出曹刿对国家大事关心,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体现敏锐洞察力爱国 鲁庄公缺:粗鲁,莽撞,不冷静,冒进,无能,急功近利,不懂军事,急躁,缺乏政治才能 优:虚心,善待百姓,善待臣民,忠于职守,能听取他人的意见,知人善任 注意:鲁庄公不是昏君。

曹刿:爱国主义精神,高度责任心,政治上有远见。懂得抓住时机

理解默写

选那时击鼓的原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选那时进攻的原因:夫大国,难测也,具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取信于民的原句(可以一战的先决条件、忠之属的具体):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009年辽宁省十二市 阅读甲、乙两选文,回答8—10题。(10分) 【甲】十年春,齐师

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

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

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

王①,帝②第五子元杰也。尝作假山,召僚属③置酒,众皆褒美,坦④独俯首。王强使视之,坦曰:

“但见血山,安得假山。”王惊问故,坦曰:“坦在田舍时,见州县督税,上下相急,父子兄弟鞭笞

苦楚,血流满身。此假山皆民租所出,非血山而何!”时帝亦为假山未成,闻之亟毁焉。 [注]

①王:指益王赵元杰。②帝:宋太宗。③僚属:下属官吏。④坦:指姚坦。 8.解释下列

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又何间焉?( ) (2)小大之狱,虽不

能察,必以情。( ) (3)众皆褒美,坦独俯首。( ) (4)尝作假山。( ) 9.翻

译选文中画“ ”的句子。(4分)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译文:

(2)此假山皆民租所出,非血山而何!译文: 10.从

甲、乙两文可以看出,鲁庄公与宋太宗在对待人民的态度上有何相同之处? (2分) 答:

曹刿论战主要知识点

作者介绍:左丘明所写的《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梁谷传》《公羊传》并称“春秋三传”,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编年体史书。

重点词语

伐:讨伐 请:请求 见:拜见 乡人:乡邻 肉食者: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谋:谋划 何:何必 间:参与 鄙:目光短浅 远谋:深谋远虑 何:什么 以:靠 安:养 专:个人专有 必:一定 以:把 惠:恩惠 徧:通遍;普及 从:服从 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 帛:布匹 加:虚报 信:实情 信:信用 孚:为人所信服 福:赐福,保佑 狱:案件 虽:即使 察:明察 以:根据 情:实情 忠:尽力做份内的事 之:这 属:类 可以:能够凭借 从:跟随 乘:同坐一辆车 鼓:名作动,击鼓 败绩:大败 驰:驱逐 辙:车轮碾出的痕迹 轼:车的横木 遂:于是 既:已经 克:战胜 故:缘故 夫:句首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在句子开头 作:振作 再:第二次 衰:衰弱 竭:完尽 彼:对方 盈:充满 测:推测估计 惧:害怕 伏:埋伏 靡:倒下

相关成语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比喻称劲头大把事做完。

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振作起来

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

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丧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分析理解

论战直接原因:十年春,齐师伐我 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三问三答

一问 求信于臣——民弗从也

二问 求信于神——神弗福也

总结:不可以战

三问 求信于民——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三问三答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君主应做到公平公正,使之政治上的准备要能取信于民 鲁庄公 目光短浅

曹刿 深谋远虑

乡人 冷漠自私

鲁庄公与曹刿对比,表现曹刿对统治阶级的鄙视,体现出自己的自信,深谋远虑。 乡人与曹刿对比,反衬出曹刿对国家大事关心,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体现敏锐洞察力爱国 鲁庄公缺:粗鲁,莽撞,不冷静,冒进,无能,急功近利,不懂军事,急躁,缺乏政治才能 优:虚心,善待百姓,善待臣民,忠于职守,能听取他人的意见,知人善任 注意:鲁庄公不是昏君。

曹刿:爱国主义精神,高度责任心,政治上有远见。懂得抓住时机

理解默写

选那时击鼓的原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选那时进攻的原因:夫大国,难测也,具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取信于民的原句(可以一战的先决条件、忠之属的具体):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009年辽宁省十二市 阅读甲、乙两选文,回答8—10题。(10分) 【甲】十年春,齐师

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

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

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

王①,帝②第五子元杰也。尝作假山,召僚属③置酒,众皆褒美,坦④独俯首。王强使视之,坦曰:

“但见血山,安得假山。”王惊问故,坦曰:“坦在田舍时,见州县督税,上下相急,父子兄弟鞭笞

苦楚,血流满身。此假山皆民租所出,非血山而何!”时帝亦为假山未成,闻之亟毁焉。 [注]

①王:指益王赵元杰。②帝:宋太宗。③僚属:下属官吏。④坦:指姚坦。 8.解释下列

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又何间焉?( ) (2)小大之狱,虽不

能察,必以情。( ) (3)众皆褒美,坦独俯首。( ) (4)尝作假山。( ) 9.翻

译选文中画“ ”的句子。(4分)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译文:

(2)此假山皆民租所出,非血山而何!译文: 10.从

甲、乙两文可以看出,鲁庄公与宋太宗在对待人民的态度上有何相同之处? (2分) 答:


相关内容

  • 世纪回眸:中国现代哲学思潮
  • 文章来源:教育热点论文网 文章编辑:EduHot 发布时间:2006-05-28 20世纪已成过去,此时对其间所发生的"哲学"事件及其意义进行一番回顾审视是必要的,这将有助于我们"中国哲学"的未来开展.本文试对中国现代哲学思潮作一个客观的描述和简单的勾勒,这或 ...

  • 台湾乡土文学论战的历史真相
  • 作者:樊洛平 <文艺报> 2001年09期 乡土文学论战之今昔 从历史上看,发生于1977至1978年的乡土文学论战,是台湾光复以来未曾有过的一次大规模的文化论战.它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其影响又远远超出了文坛论战的范围.面对70年代台湾遭逢外交变局.钓鱼岛事件等严峻现实,面对台湾 ...

  • 中国近现代史思想论战及启示
  • 中国近现代史思想论战及启示 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是1898年维新派与顽固势力的论战,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是1905年-1907年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解题过程] 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是1898年维新派与顽固势力的论战,论战内容有: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变教育制度. ...

  • 浅析鲁迅与梁实秋翻译论战
  • 摘 要:本文拟从鲁迅与梁实秋关于翻译的论战入手,对比分析鲁.梁不同的个人经历政治立场,通过对鲁.梁关于"硬译"论战的追述,来阐释鲁.梁的翻译思想不同的原因,以期更好的理解鲁迅与梁实秋的翻译观. 关键词:鲁迅:梁实秋:硬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

  • 孙歌:鲁迅的绝望与历史
  • 孙歌:鲁迅的绝望与历史 摘要:鲁迅的绝望一直是鲁迅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如何理解鲁迅绝望的内涵,涉及到如何理解鲁迅特有的战斗精神.对于鲁迅而言,绝望是一种"抗战"的状态,而这"抗战"的对象,却是终于不能证实其为实有的黑暗与虚无.鲁迅强烈的沉潜欲,构成了他最具战斗性 ...

  • 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式的发展2
  • 3.2 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式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同盟会的建立及其政治纲领: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其意义: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的内容和作用:同盟会成立后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2.能力要求:(1)通过对三民主义及其评价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

  • 中国近代史多选题
  • 23.19世纪70年代以后,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的代表人物有( ). A王韬 B薛福成 C马建忠 D郑观应 24.<天朝田亩制度>方案要建设的理想社会是( ). A有田同耕,有饭同食 B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C无处不均匀 D无人不饱暖 25.天平天国后 ...

  • 张东荪:书生问政的风雨历程
  • 张东荪(1886―1973),本名万田,字圣心,浙江省钱塘县人,民国时期著名政论家,曾任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内务府秘书.抗战期间他以燕京大学教授身份为中共地下党输送情报.药品,遭日本宪兵逮捕.解放战争时期,他出面调解,促成了北平的和平解放.然而,晚年的张东荪由于坚持"中间路线&qu ...

  • [第11讲]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论战
  • 2011-12-28 11:26| 发布者:远航一号| 查看: 194| 评论: 0|原作者: 马克思主义100讲|来自: 新浪博客 摘要: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思想理论界主要围绕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究竟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问题展开的学术争论.论战的焦点是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