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产生

【教材说明】《声音的产生》是青岛版小学《科学》教科书五年级上册《光与声》单元的第四课。本课活动内容是按照“制造声音,获得感性认识,提出猜想——设计方案,进行探究实验,得出结论”的思路编写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而归纳概括出声音产生的原因。教材安排

一课时完成。 【设计理念】《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围绕“科学探究”这一主线展开:提出问题——进行预测——试验探究——得出结论——指导实践。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过程,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产生科学探究的热情。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声音产生的实验;经历“假设---实验验证”这一科学的探究过程。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究过程中,有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体会到科学探究中要尊重事实;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

3、科学知识目标: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搜集各种能发声的物体。

2、教师准备:课件、小鼓、大镲、水槽、烧杯、钢锯条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件礼物,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认真听,然后告诉大家,你听到了什么? (播放一段交响曲)

师:你听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大家听的很认真。这么多声音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支美妙、动听的交响曲。在生活中你还听到过什么声音? (学生回答生活中熟悉的声音。)

师:是啊,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每天,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风声雨声流水声,诉说着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同学们的欢声笑语读书声,倾诉着大家的幸福和快乐,这一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的奥秘。(板书:声音)

【由学生熟悉的声音导入课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唤醒学生和本课有关的已有知识储备。】 师:你想知道关于声音的什么问题?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合并简单板书)

师:学贵有疑,你们真是些爱动脑筋的孩子,对于这些疑问,只要大家积极地去探究,一定会有很多收获。那么,根据我们现在的知识和条件,课堂上探究哪个问题比较合适?

生: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

生: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师:我们比较一下这两个问题,应该先研究哪一个?

生:先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因为它是研究声音传播这个问题的基础。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完成课题板书。)

二、探究活动

1、了解学生对该问题的认知水平。

师:根据你的知识经验,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教师做到心中有数,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以学定教。】

(学生动脑思考后发言。)

师:现在各小组看着桌子上自己搜集的材料,包括你的文具盒和眼前的桌子,想办法让他们发出声音,我们看哪个小组的办法多?

(学生制造声音。)

师:各小组介绍自己所用的办法。

(学生交流让物体发出声音的办法。)

2、提出自己的猜想。

师:现在再来猜一猜,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教师对学生的猜测进行简单板书)

师:(结合板书)同学们认为对物体施加一种外力,物体就发出声音。但你用力扯橡皮筋时,橡皮筋发出声音了吗? (教师演示)

生:没有。

师:这说明同学们刚才的结论正确不正确?

生:不正确。

师:那声音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想不想继续探究?

3、实验探究。

师:现在再让你桌上的材料发出声音,观察发声前后物体有什么不同。探究声音产生的根本原因。

【使学生会进行细致的、深层次的观察,注意力不再停留在对物体施加外力这一因素,而对物体本身的变化进行关注。】

师:在动手实验之前,我想问一下大家,实验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讲一讲在探究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发放科学探究记录表,学生自主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进行探究时,教师参与到各小组的活动中,并且适时给予指导,使学生的玩法能为本课所研究的问题服务,防止发生偏离。】

师:哪个小组先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记录表,阐述各自的结论。)

师:你们都是细心的孩子。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物体在抖动、哆嗦,在震动等。在科学上,我们说物体在“振动”。 (板书:振动)

师:振动是指物体做快速的来回运动,这是声音产生的根本原因。

(板书:声音)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补充、质疑,让相互之间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整合,对结论进行概括提升,上升到科学的层面。】

师:知道了声音是如何产生的,那你能想办法让声音停下来吗?大家亲自动手做做看。

(学生动手做。)

(交流时选择不同的材料让学生进行演示。)

师:同学们看到了,振动停止了,声音也随之停止,这又从反面证明了我们刚才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在科学上这叫反证法。

三、拓展活动

师:现在老师这儿有一组声音,仔细听,分辨一下是什么声音?

(播放一组声音,让学生分辨。)

师:同学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很轻松地就分辨出来了,你能不能露一手,模仿一种声音?

(学生模仿各种声音。)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模仿出了这么动听、可爱的声音,那你知道人发声时是哪儿在振动吗?

(学生进行猜测。)

师:是我们的声带在振动。请用手摸摸声带,感受发声时声带的振动。

(学生动手感受。)

师:声带振动人就能发出声音,如果声带坏了人就不能发出声音。同学们要保护声带,不要大声喊叫。

【“猜声音”和“模仿声音”活动的设计,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思维,使学生扩展到本课所学内容之外的知识。为后面的提问题做好铺垫。】

师:学到这里,我想问一问,对于声音,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说出自己心中还存在的疑问。)

师:看来在声音王国里,还有很多秘密,希望同学们继续观察生活,关注声音,继续探究声音里面的“为什么”,老师期待着你们的精彩发现!

【体现了科学课“由问题开始——到问题结束”的轮回特点。使学生意识到对科学的探究是无止境的,今天所学的知识,又成了研究下一个问题的基点。】

【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

敲、打

锯、弹

摩擦振动声音

碰撞

【教学点评】

《声音的产生》一课在执教时,通过优美的乐曲带领学生步入奇妙的声音王国,这不仅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而且引出了本课所要探究的问题。

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想探究声音产生的兴趣,并通过学生的制造声音实验、使物体发声实验,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从学生制造声音到探究声音产生的实验,把选择制造声音的材料和方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实验中,人人有任务,人人都参与,教学中尽量给学生创造和提供机会,突出学生的参与性与主体性。在制造声音的基础上,让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做出假设。假设不是凭空猜想,而是从观察和收集资料出发,经过整理和分析产生的想像和概括。假设应该有一定的事实根据,建立假设后应用多种方法对其进行验证。

探究活动的设计,体现了科学课标中的“科学探究既是科学教学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手段”。学生在亲自动手做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并且探究过程的设计具有层次性,例如在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时,先设计了一个学生动手制造声音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再一次猜想声音产生的原因。交流时发现学生的注意力停留在对物体施加外力这一因素上,及时加以引导后,再放手让学生探究,学生的注意力由外力转移到发声物体的变化这一根本原因上来,也就是由现象到本质,交流时对于结论“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得出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秋季星空 教学目标:

1.能提出对秋季星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作出书面观察计划;在制订观察计划的过程中乐于感知、交流与讨论,可以产生新想法,乐于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用图画描述出北斗七星(或仙后座)和“我的星座”的形态特征。

2.能参与探究四季星空的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并获得研究星座的乐趣。

3.知道北斗七星、仙后座组成的形状,认识秋季里北斗七星、仙后座在天空中的位置及变化特点;了解秋季的其他星座。

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

北斗七星在天空中的形状和位置,北极星的位置,会辨认东西南北方向。

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

1.在家长的帮助下找到北斗七星或仙后座,观察它们的形状和在天空中的位置。

2.在天空中选择几颗特别的星星组成一个有趣的图形,建立一个“我的星座”。

教师准备:观星箱制作材料、自制的秋季星空投影片及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描述:

一、展现美丽星空,引出探究学习的主题

1.欣赏星空图片。

在银幕或天花板上投影出璀璨的星空,浩瀚的苍穹繁星点点,若隐若现,悠扬的轻音乐在教室内飘荡,让学生仿佛置身星河。

2.师生对话,引出探究学习的主题。

神秘而美丽的星空,曾经给我们带来无限的遐想,你想像科学家那样去解开星空之谜吗?同学们在课前的观星活动中肯定会有一些收获,不论是文字还是图片,欢迎你展示出来与大家共享,也肯定会有一些困惑与问题,请你提出来,让我们共同来探讨。

3.学生交流收获,提出问题。

4.师生共同梳理,明确探究主题:我们如何观察星空呢?

【导入环节创设一种直奔探究主题而又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看星星、数星星,这是每个人孩提时代都曾经做过的事情,但每个人心中也都留下了很多的星空之谜,此时让学生交流课前观星活动的收获与问题,也正顺应了学生想知道、想探究的心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进行观察星空的方法指导

1.投影秋季星空中的显著星座──大熊座和仙后座,让学生自主描述大熊座中北斗七星及仙后座五颗亮星的形状特征。

(学生描述后阅读资料卡:人们为了便于观察和研究星星,把星空划分成很多区域,这些区域称为星座。全天共分为88个星座。其中仙后座是秋季星空中一个耀眼的星座,这个星座中的五颗亮星构成一个“M”形或“W”形,好像一位美丽的王后坐在宝座上;大熊座是北方天空中最醒目、最重要的星座,大熊座中的七颗亮星组成一个勺子的形状,这就是著名的北斗七星,俗称勺子星。)

2.讨论与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北斗七星或仙后座的?如何描述它们在天空中的方位?

(学生交流后汇报)

3.教师讲解:观察星座时确定方位很重要,我们常常把头顶的方向称为“天顶”,天顶以北称为“北天”,天顶以南称为“南天”。仙后座和大熊座都是北天比较容易找到的显著星座。在纸上画星座时,应先在纸上定出方位,一般应与

5.观察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每位同学坚持长期观察两个以上的星座。

2)每一次观察时,一定要选择一个固定的参照物(如建筑物、树木等),便于观察星座位置的变化。

(3)要选择安全、开阔、固定的观察地点,最好有家长陪同。课后,老师会发给每位同学一份《致家长的建议书》,让家长协助我们共同完成观察活动。

【制订星座的观察计划,对学生来说还比较生疏,为此需要教师加以引导,首先引导学生对照太阳、月亮的运行规律对星座的形状及位置是否会发生变化作出假设,再提供三个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达到制订计划有据可依的目的。并在学生自主制订观察计划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提出修改建议,对各自的计划进行补充完善,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还有值得一提的问题是观察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为确保活动安全,教师给每一位学生家长印发了《致家长的建议书》,让家长协助学生共同完成观察活动,让家长参与进来,使此次科学探究活动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由此可见,关注教学细节,对科学教师来说更为难能可贵!】

四、自由活动:制作观星箱

1.教师展示自制的观星箱,讲解、演示制作过程,并提示使用方法:选择一个合适的观测点,放置好观星箱,观察时观星箱的位置要固定,不能随意变动。

2.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制作观星箱,并试用观星箱来观测某一物体。

五、动员学生课后坚持中长期的观察活动

同学们,星空之谜等待我们去解开,老师真诚地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拿到打开宇宙之门的金钥匙,请你们利用观星箱坚持不懈地观察北斗七星及自己选定的星座,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有所发现。老师也会参与到你们的观察活动中去,和你共同交流观察中的发现。

【简短而富有激情的话语,足以调动起学生课后观察的热情,尤其最后一句话,暗示学生:老师会和你在一起进行观察活动,更增强了学生坚持观察的信心。】

体会与反思:

观察星座是比较典型的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和保持学生的探究热情,显得尤为重要,课堂只是开展探究的准备课,是一次“战前动员会”,必须做好引导和“动员”,为此我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努力和尝试:

一、学生唱主角

本课从活动准备到观察星空的方法指导,再到制订观星计划及至课后中长期的观察活动的开展,自始至终都是学生在唱主角。课前引领学生自主找到北斗七星或仙后座,建立“我的星座”;课堂上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想探究的问题;在独立制订观星计划的基础上通过互相交流、互相借鉴对制订的计划进行修改、补充;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制作观星箱;以真诚、信任的态度激励学生坚持中长期的观察活动,处处都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二、教师做表率

要求学生坚持中长期的室外观察活动,学生做起来往往是有头无尾,不能持之以恒,一直是困惑教师的难题,这就需要教师做出表率:其一,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我精心绘制了秋季星空图,录制了儿歌《小星星》,制作观星箱,准备了大量的图片资料供学生欣赏等,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知道老师为上好这一课,是做了认真准备的;其二,与学生共同坚持长期观察,并定期了解学生的观察情况,与学生交流观察中的发现和体会,让学生感受到搞科学应有的恒心与毅力,应具有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

三、安全作保障

主要注意三点:一是制订观察计划时,教师特别强调要选择安全、开阔、固定的观察地点;二是每晚的观察时间定在19:00---20:30之间,不会因观察太晚而影响学生休息;第三,由于观察星空的独立性较强,必须考虑安全问题,我起草并打印了《致家长的建议书》,其中详细阐明了观察星座活动的意义与注意事项,力求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达到了预期目的。

四、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认知领域

教师运用星空图激发学生探究星空的兴趣,直观再现各个星座的形态特征,诱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活动搭建了“脚手架”。

五、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例如制订星座的观察计划,对学生来说还比较生疏,但是又不能包办代替,为此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处理这一环节时教师提供了三个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并在学生自主制订观察计划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提出修改建议,对各自的计划进行补充完善,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因此说当学生自主活动遇到困难时,教师适当的引导和提示是非常有必要的。

金 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常见金属的种类,了解不同金属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金属,通过实验研究不同金属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

各种类型的金属段,实验用的相关材料。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也是本单元的一个次级研究主题,主要引导学生探究金属这一类物质的共同性质特征。在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为什么使用该种金属的问题来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探究金属的性质部分是本课最重要的活动内容,要求学生逐一进行操作和观察,以揭示金属的共同性质。教师一定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先动脑再动手,知而后行,才是科学的研究。学习科学是为了服务于生活中,所以在了解了金属的性质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启发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述:在我们生活中的常见材料,除了我们前面认识和研究的纸和布外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和研究一种材料:金属。(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了解身边的金属制品。

1、谈话:我们周围许多物体都是金属制成的,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我们周围有哪些物品是金属制成的?人们为什么用金属制作它们?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

4、讲述:用金属制作的物品有厨房用具、高压电线、奖杯、常用工具等,因为它们比较耐用、可以导电、有光泽、锐利,所以用金属制作这些东西。用金属来制作是利用了金属的一些特性,如坚固耐用、坚硬锐利等,那金属的性质究竟有哪些呢,我们接下来研究研究。

(二)、研究金属的性质。

1、研究金属的光泽度。

(1)、选择铁钉、粗铝丝、粗铜丝等材料;

(2)、用砂纸摩擦它们表面;

(3)、比一比,摸一摸,说说有什么发现。(变光亮,有热度)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总结:摩擦变亮、摩擦生热。

2、研究金属的导热性。

(1)、把铝勺、塑料棒、木筷放在热水里,过3分钟后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塑料棒有一点热,木筷没有感觉,铝勺很烫)。

(2)、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3)、总结:铝勺导热快。

3、研究金属的延展性。

(1)裁剪一段5厘米长的粗铝丝放在钢板上;

(2)用铁锤敲打它,把圆形敲成扁形的;

(3)用尺子量一量,有什么变化?(变宽、变长)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总结:金属在受到外界压力时,形状可以发生变化,具有向外扩散的延展性。

4、总结金属的性质。

(1)、提问:通过以上的实验活动,我们知道金属有哪些性质?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总结:轻重、硬度、延展性、导热性。

(4)、讲述:金属的性质还很多,我们在以后的学习探究中会逐步学习到。

三、拓展应用:

1、谈话:想一想,根据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结合书本的资料,如果要制作锅、易拉罐、首饰,你会选择哪种金属?为什么?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3、教师总结。

4、课后学生搜集有关金属的的资料阅读。

参考资料:

人类应用的最早的金属:

铜是人类认识并应用最早的金属之一,我国是最早使用铜器的国家之一。到目前为止,被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是出自新石器时代后期,相当于中原夏代的一些文化遗产中。商代早期遗址中也出土了较大型的青铜器。

商代青铜器的应用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近一个世纪来,各地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不断增多,精美绝伦的铜工艺品、种类繁多的铜日用品、逐渐成为礼器祀具的青铜彝器、抽象变形令人眼花缭乱的铜器纹饰、庞大建筑群的铜构件和铜饰物、金声玉振的音乐演奏及持干戈而舞的铜像,都显示出那个时代文明的灿烂辉煌。

金属的物理性质:

由于金属单质都属于金属晶体,因此决定某些相同的物理性质:

状态:常温下为固体(汞除外)。

颜色:大多数为金属光泽——银白色,少数有特殊色(金是金黄色、铯略带金黄色),块状金属有金属光泽,有些粉末状金属呈黑色或暗灰色(银屑为黑色)。

特性:大多数有延性和展性,延性最好的是铂,展性最好的是金;具有良好的传热导电性,导电性最好是银。

密度:除锂、钠、钾较水轻外,其余密度均较大,最轻的是锂。

熔点:一般均较高,但差异较大,最难熔的金属是钨,熔点最低是汞。

硬度:一般较大,但差别较大,最硬的是铬,除汞液态外,最软的金属是铯,碱金属均可用小刀切割开。 不锈钢:

钢铁的最大弱点是容易生锈,全世界每年约占总量三分之一的钢铁制品由于生锈而变成废品。在克服钢铁生锈这一致命弱点上,不锈钢立下了奇功。

不锈钢是合金钢的一种,它的合金元素是铬和镍,含碳量较低。常用的不锈钢有铬不锈钢和铬镍不锈钢两类。顾名思义,不锈钢不易生锈。也就是说,它具有抵抗空气、水、酸、碱或其他介质腐蚀的能量。 除具有抗腐蚀能力外,不锈钢还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工艺性能,因此它的用途极为广泛。例如,不锈钢广泛用于化工生产容器、管道、制造医疗器械、建筑装饰材料以及日常生活用品、炊具的制造。

凝 结

一、教学目的要求

1、认识凝结,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2、能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小水珠的成因,巩固对比实验的方法。

3、渗透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自然观。

4、愿意合作与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难点:设计对比实验。

三、课前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相同烧杯 2个、金属盘2个、热水、酒精灯、试管夹、火柴。

演示材料:相同烧杯2只,金属盘2个,热水

学生:镜子

四、教学过程:

一 、 教学引入

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一起探究了蒸发现象、沸腾现象,谁知道什么是蒸发现象?哪些地方有蒸发现象?水在蒸发过程中会怎样?生答

师:江河湖海,动植物体,只有有水的地方,就存在蒸发现象,自然界中的水日夜不停地吸收周围的热量,变成水蒸气,发散到了空气中,因此空气中存在大量的水蒸气。

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探究大自然中另外一种很有趣的现象,下面我们从一个小游戏开始。对着镜子哈气,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请同学们边哈气,边观察,边思考,开始。

生实验。汇报现象。

二、 学习新课

1、提出问题:联系刚才哈气时看到的现象,你有什么问题?

生:水珠是怎样产生的?

2 .学生猜想。

(可能是呼出的(热)气中含有水蒸气,水蒸气遇到镜片变成了水珠。)水蒸气真的能变成水吗?我们做个实验验证一下。这里有个烧杯,倒入一些温水,盖上一个金属盘,你猜一猜,会有什么现象?

教师:这些水珠是怎样“跑”到杯盖上去的?

学生讨论。启发他们推想:杯内的水变成水蒸气飞散到杯盖上去。

小结:杯盖内的小水珠是由杯内的水蒸气变成的。

板书:水蒸气 水

看来,镜片上的水珠就是由我们的呼出的水蒸气变的。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能变成水呢?

生猜想:

在什么季节更容易看到刚才的现象?

为什么在冬季容易看到?

冬季的气温比较低,那镜片的温度也比较低。

可能是遇到冷的物体容易变成水。

3 .实验验证

(1)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

(2)如果老师给你提供材料,你能否证明水蒸气是遇到热的物体还是遇到冷的物体能变成水吗?

老师给你们提供的实验材料有:两个同样的烧杯,大小形状相同的金属盘,试管夹、火柴、酒精灯、热水、冷水 下面请小组讨论一下,如何进行探究。

你们打算怎样实验。找同学边演示,边讲解。

(我们想要研究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我们先要制造出这种现象,利用我们的实验材料,你能制造出水蒸气并使它变成水吗?[小学教学设计网-www.XXJXsj.cn]

想要知道遇到冷的还是热的物体更容易变成水,应如何证明呢

引生说:要用对比实验,两组同样的烧杯,热水,水量,盖子,时间

不同的条件,盖子的温度

在两个相同的玻璃杯内,倒入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热水,在两个杯口同时分别盖上冷金属片和烧热的金属片,过一会儿,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怎样找到热的杯盖,加热时应注意什么?)

教师对学生回答进行梳理:出示投影。

学生看一看。注意事项。

学生: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实验中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学生思考讨论:( 杯子相同、水多少相同、水的温度相同、玻璃片相同、盖玻璃片的时间相同。有一个条件不相同:一个金属盘冷、一个金属盘热。 )

教师:列表比较:

如果在两个实验中看到了不同的现象,这两个实验的其他条件完全相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那么这个不同的条件可能就是发生不同现象的原因。根据这个道理,你认为小水珠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

学生:小水珠是在水蒸气受冷的条件下形成的。

教师: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板书课题: 凝 结

我们可以用箭头和简单文字来表示这种变化。

教师:生活中有哪些凝结现象 ?

学生举例:初冬早晨在门窗的玻璃上看到的水珠,浴池顶上的水珠,草叶上的水珠等等。

请小组讨论:尝试解释以下现象。

汇报时,每个小组可任选一个来交流。

四、拓展活动

思考:冬季汽车玻璃内壁上常结有小水珠,影响司机叔叔的视线,想办法防止它的出现。

板书设计:

凝 结

凝结:水蒸气--遇 冷-→ 水

声音的产生

【教材说明】《声音的产生》是青岛版小学《科学》教科书五年级上册《光与声》单元的第四课。本课活动内容是按照“制造声音,获得感性认识,提出猜想——设计方案,进行探究实验,得出结论”的思路编写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而归纳概括出声音产生的原因。教材安排

一课时完成。 【设计理念】《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围绕“科学探究”这一主线展开:提出问题——进行预测——试验探究——得出结论——指导实践。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过程,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产生科学探究的热情。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声音产生的实验;经历“假设---实验验证”这一科学的探究过程。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究过程中,有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体会到科学探究中要尊重事实;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

3、科学知识目标: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搜集各种能发声的物体。

2、教师准备:课件、小鼓、大镲、水槽、烧杯、钢锯条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件礼物,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认真听,然后告诉大家,你听到了什么? (播放一段交响曲)

师:你听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大家听的很认真。这么多声音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支美妙、动听的交响曲。在生活中你还听到过什么声音? (学生回答生活中熟悉的声音。)

师:是啊,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每天,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风声雨声流水声,诉说着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同学们的欢声笑语读书声,倾诉着大家的幸福和快乐,这一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的奥秘。(板书:声音)

【由学生熟悉的声音导入课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唤醒学生和本课有关的已有知识储备。】 师:你想知道关于声音的什么问题?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合并简单板书)

师:学贵有疑,你们真是些爱动脑筋的孩子,对于这些疑问,只要大家积极地去探究,一定会有很多收获。那么,根据我们现在的知识和条件,课堂上探究哪个问题比较合适?

生: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

生: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师:我们比较一下这两个问题,应该先研究哪一个?

生:先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因为它是研究声音传播这个问题的基础。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完成课题板书。)

二、探究活动

1、了解学生对该问题的认知水平。

师:根据你的知识经验,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教师做到心中有数,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以学定教。】

(学生动脑思考后发言。)

师:现在各小组看着桌子上自己搜集的材料,包括你的文具盒和眼前的桌子,想办法让他们发出声音,我们看哪个小组的办法多?

(学生制造声音。)

师:各小组介绍自己所用的办法。

(学生交流让物体发出声音的办法。)

2、提出自己的猜想。

师:现在再来猜一猜,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教师对学生的猜测进行简单板书)

师:(结合板书)同学们认为对物体施加一种外力,物体就发出声音。但你用力扯橡皮筋时,橡皮筋发出声音了吗? (教师演示)

生:没有。

师:这说明同学们刚才的结论正确不正确?

生:不正确。

师:那声音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想不想继续探究?

3、实验探究。

师:现在再让你桌上的材料发出声音,观察发声前后物体有什么不同。探究声音产生的根本原因。

【使学生会进行细致的、深层次的观察,注意力不再停留在对物体施加外力这一因素,而对物体本身的变化进行关注。】

师:在动手实验之前,我想问一下大家,实验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讲一讲在探究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发放科学探究记录表,学生自主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进行探究时,教师参与到各小组的活动中,并且适时给予指导,使学生的玩法能为本课所研究的问题服务,防止发生偏离。】

师:哪个小组先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记录表,阐述各自的结论。)

师:你们都是细心的孩子。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物体在抖动、哆嗦,在震动等。在科学上,我们说物体在“振动”。 (板书:振动)

师:振动是指物体做快速的来回运动,这是声音产生的根本原因。

(板书:声音)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补充、质疑,让相互之间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整合,对结论进行概括提升,上升到科学的层面。】

师:知道了声音是如何产生的,那你能想办法让声音停下来吗?大家亲自动手做做看。

(学生动手做。)

(交流时选择不同的材料让学生进行演示。)

师:同学们看到了,振动停止了,声音也随之停止,这又从反面证明了我们刚才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在科学上这叫反证法。

三、拓展活动

师:现在老师这儿有一组声音,仔细听,分辨一下是什么声音?

(播放一组声音,让学生分辨。)

师:同学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很轻松地就分辨出来了,你能不能露一手,模仿一种声音?

(学生模仿各种声音。)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模仿出了这么动听、可爱的声音,那你知道人发声时是哪儿在振动吗?

(学生进行猜测。)

师:是我们的声带在振动。请用手摸摸声带,感受发声时声带的振动。

(学生动手感受。)

师:声带振动人就能发出声音,如果声带坏了人就不能发出声音。同学们要保护声带,不要大声喊叫。

【“猜声音”和“模仿声音”活动的设计,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思维,使学生扩展到本课所学内容之外的知识。为后面的提问题做好铺垫。】

师:学到这里,我想问一问,对于声音,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说出自己心中还存在的疑问。)

师:看来在声音王国里,还有很多秘密,希望同学们继续观察生活,关注声音,继续探究声音里面的“为什么”,老师期待着你们的精彩发现!

【体现了科学课“由问题开始——到问题结束”的轮回特点。使学生意识到对科学的探究是无止境的,今天所学的知识,又成了研究下一个问题的基点。】

【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

敲、打

锯、弹

摩擦振动声音

碰撞

【教学点评】

《声音的产生》一课在执教时,通过优美的乐曲带领学生步入奇妙的声音王国,这不仅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而且引出了本课所要探究的问题。

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想探究声音产生的兴趣,并通过学生的制造声音实验、使物体发声实验,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从学生制造声音到探究声音产生的实验,把选择制造声音的材料和方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实验中,人人有任务,人人都参与,教学中尽量给学生创造和提供机会,突出学生的参与性与主体性。在制造声音的基础上,让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做出假设。假设不是凭空猜想,而是从观察和收集资料出发,经过整理和分析产生的想像和概括。假设应该有一定的事实根据,建立假设后应用多种方法对其进行验证。

探究活动的设计,体现了科学课标中的“科学探究既是科学教学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手段”。学生在亲自动手做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并且探究过程的设计具有层次性,例如在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时,先设计了一个学生动手制造声音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再一次猜想声音产生的原因。交流时发现学生的注意力停留在对物体施加外力这一因素上,及时加以引导后,再放手让学生探究,学生的注意力由外力转移到发声物体的变化这一根本原因上来,也就是由现象到本质,交流时对于结论“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得出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秋季星空 教学目标:

1.能提出对秋季星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作出书面观察计划;在制订观察计划的过程中乐于感知、交流与讨论,可以产生新想法,乐于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用图画描述出北斗七星(或仙后座)和“我的星座”的形态特征。

2.能参与探究四季星空的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并获得研究星座的乐趣。

3.知道北斗七星、仙后座组成的形状,认识秋季里北斗七星、仙后座在天空中的位置及变化特点;了解秋季的其他星座。

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

北斗七星在天空中的形状和位置,北极星的位置,会辨认东西南北方向。

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

1.在家长的帮助下找到北斗七星或仙后座,观察它们的形状和在天空中的位置。

2.在天空中选择几颗特别的星星组成一个有趣的图形,建立一个“我的星座”。

教师准备:观星箱制作材料、自制的秋季星空投影片及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描述:

一、展现美丽星空,引出探究学习的主题

1.欣赏星空图片。

在银幕或天花板上投影出璀璨的星空,浩瀚的苍穹繁星点点,若隐若现,悠扬的轻音乐在教室内飘荡,让学生仿佛置身星河。

2.师生对话,引出探究学习的主题。

神秘而美丽的星空,曾经给我们带来无限的遐想,你想像科学家那样去解开星空之谜吗?同学们在课前的观星活动中肯定会有一些收获,不论是文字还是图片,欢迎你展示出来与大家共享,也肯定会有一些困惑与问题,请你提出来,让我们共同来探讨。

3.学生交流收获,提出问题。

4.师生共同梳理,明确探究主题:我们如何观察星空呢?

【导入环节创设一种直奔探究主题而又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看星星、数星星,这是每个人孩提时代都曾经做过的事情,但每个人心中也都留下了很多的星空之谜,此时让学生交流课前观星活动的收获与问题,也正顺应了学生想知道、想探究的心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进行观察星空的方法指导

1.投影秋季星空中的显著星座──大熊座和仙后座,让学生自主描述大熊座中北斗七星及仙后座五颗亮星的形状特征。

(学生描述后阅读资料卡:人们为了便于观察和研究星星,把星空划分成很多区域,这些区域称为星座。全天共分为88个星座。其中仙后座是秋季星空中一个耀眼的星座,这个星座中的五颗亮星构成一个“M”形或“W”形,好像一位美丽的王后坐在宝座上;大熊座是北方天空中最醒目、最重要的星座,大熊座中的七颗亮星组成一个勺子的形状,这就是著名的北斗七星,俗称勺子星。)

2.讨论与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北斗七星或仙后座的?如何描述它们在天空中的方位?

(学生交流后汇报)

3.教师讲解:观察星座时确定方位很重要,我们常常把头顶的方向称为“天顶”,天顶以北称为“北天”,天顶以南称为“南天”。仙后座和大熊座都是北天比较容易找到的显著星座。在纸上画星座时,应先在纸上定出方位,一般应与

5.观察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每位同学坚持长期观察两个以上的星座。

2)每一次观察时,一定要选择一个固定的参照物(如建筑物、树木等),便于观察星座位置的变化。

(3)要选择安全、开阔、固定的观察地点,最好有家长陪同。课后,老师会发给每位同学一份《致家长的建议书》,让家长协助我们共同完成观察活动。

【制订星座的观察计划,对学生来说还比较生疏,为此需要教师加以引导,首先引导学生对照太阳、月亮的运行规律对星座的形状及位置是否会发生变化作出假设,再提供三个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达到制订计划有据可依的目的。并在学生自主制订观察计划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提出修改建议,对各自的计划进行补充完善,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还有值得一提的问题是观察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为确保活动安全,教师给每一位学生家长印发了《致家长的建议书》,让家长协助学生共同完成观察活动,让家长参与进来,使此次科学探究活动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由此可见,关注教学细节,对科学教师来说更为难能可贵!】

四、自由活动:制作观星箱

1.教师展示自制的观星箱,讲解、演示制作过程,并提示使用方法:选择一个合适的观测点,放置好观星箱,观察时观星箱的位置要固定,不能随意变动。

2.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制作观星箱,并试用观星箱来观测某一物体。

五、动员学生课后坚持中长期的观察活动

同学们,星空之谜等待我们去解开,老师真诚地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拿到打开宇宙之门的金钥匙,请你们利用观星箱坚持不懈地观察北斗七星及自己选定的星座,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有所发现。老师也会参与到你们的观察活动中去,和你共同交流观察中的发现。

【简短而富有激情的话语,足以调动起学生课后观察的热情,尤其最后一句话,暗示学生:老师会和你在一起进行观察活动,更增强了学生坚持观察的信心。】

体会与反思:

观察星座是比较典型的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和保持学生的探究热情,显得尤为重要,课堂只是开展探究的准备课,是一次“战前动员会”,必须做好引导和“动员”,为此我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努力和尝试:

一、学生唱主角

本课从活动准备到观察星空的方法指导,再到制订观星计划及至课后中长期的观察活动的开展,自始至终都是学生在唱主角。课前引领学生自主找到北斗七星或仙后座,建立“我的星座”;课堂上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想探究的问题;在独立制订观星计划的基础上通过互相交流、互相借鉴对制订的计划进行修改、补充;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制作观星箱;以真诚、信任的态度激励学生坚持中长期的观察活动,处处都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二、教师做表率

要求学生坚持中长期的室外观察活动,学生做起来往往是有头无尾,不能持之以恒,一直是困惑教师的难题,这就需要教师做出表率:其一,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我精心绘制了秋季星空图,录制了儿歌《小星星》,制作观星箱,准备了大量的图片资料供学生欣赏等,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知道老师为上好这一课,是做了认真准备的;其二,与学生共同坚持长期观察,并定期了解学生的观察情况,与学生交流观察中的发现和体会,让学生感受到搞科学应有的恒心与毅力,应具有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

三、安全作保障

主要注意三点:一是制订观察计划时,教师特别强调要选择安全、开阔、固定的观察地点;二是每晚的观察时间定在19:00---20:30之间,不会因观察太晚而影响学生休息;第三,由于观察星空的独立性较强,必须考虑安全问题,我起草并打印了《致家长的建议书》,其中详细阐明了观察星座活动的意义与注意事项,力求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达到了预期目的。

四、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认知领域

教师运用星空图激发学生探究星空的兴趣,直观再现各个星座的形态特征,诱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活动搭建了“脚手架”。

五、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例如制订星座的观察计划,对学生来说还比较生疏,但是又不能包办代替,为此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处理这一环节时教师提供了三个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并在学生自主制订观察计划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提出修改建议,对各自的计划进行补充完善,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因此说当学生自主活动遇到困难时,教师适当的引导和提示是非常有必要的。

金 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常见金属的种类,了解不同金属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金属,通过实验研究不同金属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

各种类型的金属段,实验用的相关材料。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也是本单元的一个次级研究主题,主要引导学生探究金属这一类物质的共同性质特征。在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为什么使用该种金属的问题来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探究金属的性质部分是本课最重要的活动内容,要求学生逐一进行操作和观察,以揭示金属的共同性质。教师一定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先动脑再动手,知而后行,才是科学的研究。学习科学是为了服务于生活中,所以在了解了金属的性质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启发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述:在我们生活中的常见材料,除了我们前面认识和研究的纸和布外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和研究一种材料:金属。(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了解身边的金属制品。

1、谈话:我们周围许多物体都是金属制成的,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我们周围有哪些物品是金属制成的?人们为什么用金属制作它们?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

4、讲述:用金属制作的物品有厨房用具、高压电线、奖杯、常用工具等,因为它们比较耐用、可以导电、有光泽、锐利,所以用金属制作这些东西。用金属来制作是利用了金属的一些特性,如坚固耐用、坚硬锐利等,那金属的性质究竟有哪些呢,我们接下来研究研究。

(二)、研究金属的性质。

1、研究金属的光泽度。

(1)、选择铁钉、粗铝丝、粗铜丝等材料;

(2)、用砂纸摩擦它们表面;

(3)、比一比,摸一摸,说说有什么发现。(变光亮,有热度)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总结:摩擦变亮、摩擦生热。

2、研究金属的导热性。

(1)、把铝勺、塑料棒、木筷放在热水里,过3分钟后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塑料棒有一点热,木筷没有感觉,铝勺很烫)。

(2)、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3)、总结:铝勺导热快。

3、研究金属的延展性。

(1)裁剪一段5厘米长的粗铝丝放在钢板上;

(2)用铁锤敲打它,把圆形敲成扁形的;

(3)用尺子量一量,有什么变化?(变宽、变长)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总结:金属在受到外界压力时,形状可以发生变化,具有向外扩散的延展性。

4、总结金属的性质。

(1)、提问:通过以上的实验活动,我们知道金属有哪些性质?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总结:轻重、硬度、延展性、导热性。

(4)、讲述:金属的性质还很多,我们在以后的学习探究中会逐步学习到。

三、拓展应用:

1、谈话:想一想,根据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结合书本的资料,如果要制作锅、易拉罐、首饰,你会选择哪种金属?为什么?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3、教师总结。

4、课后学生搜集有关金属的的资料阅读。

参考资料:

人类应用的最早的金属:

铜是人类认识并应用最早的金属之一,我国是最早使用铜器的国家之一。到目前为止,被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是出自新石器时代后期,相当于中原夏代的一些文化遗产中。商代早期遗址中也出土了较大型的青铜器。

商代青铜器的应用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近一个世纪来,各地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不断增多,精美绝伦的铜工艺品、种类繁多的铜日用品、逐渐成为礼器祀具的青铜彝器、抽象变形令人眼花缭乱的铜器纹饰、庞大建筑群的铜构件和铜饰物、金声玉振的音乐演奏及持干戈而舞的铜像,都显示出那个时代文明的灿烂辉煌。

金属的物理性质:

由于金属单质都属于金属晶体,因此决定某些相同的物理性质:

状态:常温下为固体(汞除外)。

颜色:大多数为金属光泽——银白色,少数有特殊色(金是金黄色、铯略带金黄色),块状金属有金属光泽,有些粉末状金属呈黑色或暗灰色(银屑为黑色)。

特性:大多数有延性和展性,延性最好的是铂,展性最好的是金;具有良好的传热导电性,导电性最好是银。

密度:除锂、钠、钾较水轻外,其余密度均较大,最轻的是锂。

熔点:一般均较高,但差异较大,最难熔的金属是钨,熔点最低是汞。

硬度:一般较大,但差别较大,最硬的是铬,除汞液态外,最软的金属是铯,碱金属均可用小刀切割开。 不锈钢:

钢铁的最大弱点是容易生锈,全世界每年约占总量三分之一的钢铁制品由于生锈而变成废品。在克服钢铁生锈这一致命弱点上,不锈钢立下了奇功。

不锈钢是合金钢的一种,它的合金元素是铬和镍,含碳量较低。常用的不锈钢有铬不锈钢和铬镍不锈钢两类。顾名思义,不锈钢不易生锈。也就是说,它具有抵抗空气、水、酸、碱或其他介质腐蚀的能量。 除具有抗腐蚀能力外,不锈钢还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工艺性能,因此它的用途极为广泛。例如,不锈钢广泛用于化工生产容器、管道、制造医疗器械、建筑装饰材料以及日常生活用品、炊具的制造。

凝 结

一、教学目的要求

1、认识凝结,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2、能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小水珠的成因,巩固对比实验的方法。

3、渗透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自然观。

4、愿意合作与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难点:设计对比实验。

三、课前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相同烧杯 2个、金属盘2个、热水、酒精灯、试管夹、火柴。

演示材料:相同烧杯2只,金属盘2个,热水

学生:镜子

四、教学过程:

一 、 教学引入

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一起探究了蒸发现象、沸腾现象,谁知道什么是蒸发现象?哪些地方有蒸发现象?水在蒸发过程中会怎样?生答

师:江河湖海,动植物体,只有有水的地方,就存在蒸发现象,自然界中的水日夜不停地吸收周围的热量,变成水蒸气,发散到了空气中,因此空气中存在大量的水蒸气。

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探究大自然中另外一种很有趣的现象,下面我们从一个小游戏开始。对着镜子哈气,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请同学们边哈气,边观察,边思考,开始。

生实验。汇报现象。

二、 学习新课

1、提出问题:联系刚才哈气时看到的现象,你有什么问题?

生:水珠是怎样产生的?

2 .学生猜想。

(可能是呼出的(热)气中含有水蒸气,水蒸气遇到镜片变成了水珠。)水蒸气真的能变成水吗?我们做个实验验证一下。这里有个烧杯,倒入一些温水,盖上一个金属盘,你猜一猜,会有什么现象?

教师:这些水珠是怎样“跑”到杯盖上去的?

学生讨论。启发他们推想:杯内的水变成水蒸气飞散到杯盖上去。

小结:杯盖内的小水珠是由杯内的水蒸气变成的。

板书:水蒸气 水

看来,镜片上的水珠就是由我们的呼出的水蒸气变的。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能变成水呢?

生猜想:

在什么季节更容易看到刚才的现象?

为什么在冬季容易看到?

冬季的气温比较低,那镜片的温度也比较低。

可能是遇到冷的物体容易变成水。

3 .实验验证

(1)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

(2)如果老师给你提供材料,你能否证明水蒸气是遇到热的物体还是遇到冷的物体能变成水吗?

老师给你们提供的实验材料有:两个同样的烧杯,大小形状相同的金属盘,试管夹、火柴、酒精灯、热水、冷水 下面请小组讨论一下,如何进行探究。

你们打算怎样实验。找同学边演示,边讲解。

(我们想要研究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我们先要制造出这种现象,利用我们的实验材料,你能制造出水蒸气并使它变成水吗?[小学教学设计网-www.XXJXsj.cn]

想要知道遇到冷的还是热的物体更容易变成水,应如何证明呢

引生说:要用对比实验,两组同样的烧杯,热水,水量,盖子,时间

不同的条件,盖子的温度

在两个相同的玻璃杯内,倒入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热水,在两个杯口同时分别盖上冷金属片和烧热的金属片,过一会儿,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怎样找到热的杯盖,加热时应注意什么?)

教师对学生回答进行梳理:出示投影。

学生看一看。注意事项。

学生: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实验中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学生思考讨论:( 杯子相同、水多少相同、水的温度相同、玻璃片相同、盖玻璃片的时间相同。有一个条件不相同:一个金属盘冷、一个金属盘热。 )

教师:列表比较:

如果在两个实验中看到了不同的现象,这两个实验的其他条件完全相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那么这个不同的条件可能就是发生不同现象的原因。根据这个道理,你认为小水珠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

学生:小水珠是在水蒸气受冷的条件下形成的。

教师: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板书课题: 凝 结

我们可以用箭头和简单文字来表示这种变化。

教师:生活中有哪些凝结现象 ?

学生举例:初冬早晨在门窗的玻璃上看到的水珠,浴池顶上的水珠,草叶上的水珠等等。

请小组讨论:尝试解释以下现象。

汇报时,每个小组可任选一个来交流。

四、拓展活动

思考:冬季汽车玻璃内壁上常结有小水珠,影响司机叔叔的视线,想办法防止它的出现。

板书设计:

凝 结

凝结:水蒸气--遇 冷-→ 水


相关内容

  • 科学教案第二课
  •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湘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声音>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通过第一课<听听声音>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 ...

  •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声音的产生> 教学设计 海阳市留格庄镇中心小学 孙晓宁 [教材说明]<声音的产生>是青岛版小学<科学>教科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秘密>单元的第10课.本课活动内容是按照"制造声音,获得感性认识,提出猜想--设计方案,进行探 ...

  • [声音的产生]教案
  • <声音的产生>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过程与方法 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做假性解设,提出自己的猜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想知道,爱提问,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有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 ...

  • [声音的产生]案例及分析
  • <声音的产生>教学案例与评析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奇妙的声音王国>单元的第一课.声音是自然界非常普遍的现象.至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一般都没有留心去思考过.基与学生这样的实际现状,教者设想从学生非常熟悉的问题人手,让学生经历"倾听声音&qu ...

  • 小学四年级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B
  •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 十堰市茅箭区三堰小学 景坤成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科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 第二节的内容.在第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声音产生的 本质,本节课是学生认识声音的最基础的内容,也是今后 进一步 ...

  • 1 声音的产生
  • 第二单元 奇妙的声音王国 课题:10.声音的产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一系列的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 (2)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不振动就不会发出声音. 2.过程与方法: (1)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 (2)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 ...

  •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 7. 声音的产生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 [教学目标] 1. 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做假性解设,提出自己的猜想. 2. 在探究过程中,有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让学生体验合作交流的快乐. 3. 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声音 ...

  •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 > 班级:20131212 姓名:高顺勇 学号:2013121238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4.记住15℃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 5.了解回声是怎样形成的. 二. ...

  • 第1课声音的产生
  •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奇妙的声音王国 第1课 声音的产生 一 预期学习结果 1 能用扩散性思维设计出各种制造声音的方法. 2 通过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状态,抽象概括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 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4 能够通过亲身感受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

  •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
  •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单元分析 在本单元,学生将探索一些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振动的频率与音高.声音的振幅与音量的关系的基本规律.在本课中,学生探索了由不同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会得到初步的理解. 2.课与课的关系 本课是认识声音是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