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教学设计

燃烧教学设计

一、前期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燃烧”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氧气和氧化”。《空气和生命》这一单元是综合性很强的一个主题,涉及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宇宙与空间科学这几个框架的内容,而“氧气和氧化”这节课分为3个课时,本节课为第三课时的内容,教材之前已经对空气的组成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的分析,学习了氧气的相关性质,在小学科学的学习中也已经学习了相关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将学习燃烧与灭火的相关知识,连接了以前学习的知识,同时也为以后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做了铺垫。本节课主要内容为燃烧、特殊的燃烧——爆炸、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与方法这四部分。它在内容编排上贴近生活实际,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通过小学《自然科学》的学习和日常生活的经验,学生对燃烧、灭火的相关知识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获得了一定的经验,之前的对于空气组成与氧气性质的学习也为这节课的学习垫下基础,总之这节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可是,对于燃烧的具体条件等知识,学生并不了解。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儿童向青少年的过渡期,他们对自然界的好奇心越来越强,并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全面,理论分析和推理能力不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需要借助具体形象的材料来支持、感知和体验。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燃烧的定义与条件,灭火的技能

教学难点:燃烧的三个条件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日常生活中燃烧的事例能说出燃烧的定义,知道爆炸是特殊的燃烧 通过实验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

能说出着火点的概念

理解自燃是由缓慢氧化引起的

2、过程与方法

会准确判断不同的火灾应采用的灭火方式

学会火灾中应变及逃生的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燃烧条件与灭火方法的比较,以及燃烧和爆炸利弊的分析,明白事情具有两面性,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

4、STS

通过燃烧与爆炸在生活的应用,了解科学对社会带来的贡献与利用不当时潜在的危害。

三、教学方法

我将采用多媒体图片、科教短视频等对火灾进行演示,展示出它们的主要特征,结合讲述法、实验观察法、讨论法归纳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采用鼓励与表扬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新课导入

课件放映视频与若干火灾图片,让学生了解火灾带来的严重危害,在引起学生的安全用火意识的同时导入新课。“虽然火灾给我们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可是我们的生活中仍处处要用到火,火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是数不尽的,我们都知道物质燃烧就会产生火焰,那么,什么是燃烧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燃烧的相关内容。”

板书:§ 2.2 燃烧与灭火

2、燃烧的概念

让学生仔细回想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现象,判断哪些是燃烧。学生提出事例,提问学生这些事例都具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导学生分别从发光、发热、剧烈这三个方面进行归纳。

总结并板书:燃烧:可燃物质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剧烈的氧化反应。

课件演示爆炸的图片,提问:“那么这些是不是燃烧呢?”让学生根据爆炸是否符合燃烧的三个条件这方面思考判断。

总结并板书:爆炸:特殊的燃烧

3、燃烧的利弊

“燃烧与爆炸虽然会给人们带来灾难,但它们也能为人类服务,同学们能举出这方面的例子吗?”学生举例,老师补充。

4、燃烧的条件

“燃烧这一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屡见不鲜,那么大家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判断一下,是否所有的的物质都能燃烧?”引导学生举例论证:物质必须是可燃物才可以燃烧。

板书:条件:(1)可燃物

“燃烧必须是可燃物,除此之外,还需要其他什么条件吗?”

演示书上的实验:

(1)、取一直铁质啤酒盖固定在一水槽中,瓶盖中装入一小粒白磷,立即用钟罩罩住,你发现 。

(2)用一根弯曲的玻璃导管从钟罩下不伸入罩内,通入氧气,你发现 。

(3)小心地向水槽中加60—80摄氏度左右的热水,你发现 。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从实验现象中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可燃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有氧气参与,也就是要有助燃剂;二是要达到一定的温度。一般情况下,物质着火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着火点。每种物质的着火点是不同的,如白磷的着火点为40摄氏度。

并板书:(2)温度达到着火点,即物质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3)要有助燃剂

“我们都知道物质缓慢氧化时会放出热量,如果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失,会怎么样呢?”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再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过程是否符合燃烧的三个条件。得出结论:物质缓慢氧化时放出的热量如果不能及时散失,物质就会自发的燃烧起来,这种有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叫自燃。图片演示森林中长期堆积的枯枝落叶,粮食、麦秆、煤炭、棉纱等堆放不合理,空气不流通引发的自燃。

5、灭火与火灾自救

在自然界里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都可导致火灾,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防火措施,一旦发生火灾就要迅速采取灭火措施,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得出灭火的方法。课件演示各种火灾图片,让学生回答分别应该用哪些方法来灭火。

6、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教师再次带领同学们对本节课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和梳理,由学生交流本节课在知识上有哪些收获,通过交流、回顾来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并由教师解答同学们提出的疑惑。

7、课堂作业、作业布置

给出本节课的练习题目,以检验和巩固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学习。然后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以便课下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巩固,并安排同学们预习下节课要讲的内容,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踏着下课铃声,结束这节课的教学。

五、形成性评价

1、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任何发光、发热的变化都可以叫燃烧

氧化反应都伴随着燃烧现象

呼吸作用是燃烧现象

燃烧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

能发生缓慢氧化的物质,都能发生自燃

爆炸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所有物质着火后,都可以用水来灭火

六、板书设计

§ 2.2 燃烧与灭火

1、燃烧:可燃物质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剧烈的氧化反应。

2、爆炸:特殊的燃烧

3、条件:

(1)可燃物

(2)温度达到着火点,即物质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3)要有助燃剂

灭火: 隔离可燃物降低温度 隔绝氧气

燃烧教学设计

一、前期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燃烧”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氧气和氧化”。《空气和生命》这一单元是综合性很强的一个主题,涉及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宇宙与空间科学这几个框架的内容,而“氧气和氧化”这节课分为3个课时,本节课为第三课时的内容,教材之前已经对空气的组成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的分析,学习了氧气的相关性质,在小学科学的学习中也已经学习了相关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将学习燃烧与灭火的相关知识,连接了以前学习的知识,同时也为以后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做了铺垫。本节课主要内容为燃烧、特殊的燃烧——爆炸、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与方法这四部分。它在内容编排上贴近生活实际,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通过小学《自然科学》的学习和日常生活的经验,学生对燃烧、灭火的相关知识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获得了一定的经验,之前的对于空气组成与氧气性质的学习也为这节课的学习垫下基础,总之这节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可是,对于燃烧的具体条件等知识,学生并不了解。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儿童向青少年的过渡期,他们对自然界的好奇心越来越强,并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全面,理论分析和推理能力不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需要借助具体形象的材料来支持、感知和体验。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燃烧的定义与条件,灭火的技能

教学难点:燃烧的三个条件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日常生活中燃烧的事例能说出燃烧的定义,知道爆炸是特殊的燃烧 通过实验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

能说出着火点的概念

理解自燃是由缓慢氧化引起的

2、过程与方法

会准确判断不同的火灾应采用的灭火方式

学会火灾中应变及逃生的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燃烧条件与灭火方法的比较,以及燃烧和爆炸利弊的分析,明白事情具有两面性,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

4、STS

通过燃烧与爆炸在生活的应用,了解科学对社会带来的贡献与利用不当时潜在的危害。

三、教学方法

我将采用多媒体图片、科教短视频等对火灾进行演示,展示出它们的主要特征,结合讲述法、实验观察法、讨论法归纳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采用鼓励与表扬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新课导入

课件放映视频与若干火灾图片,让学生了解火灾带来的严重危害,在引起学生的安全用火意识的同时导入新课。“虽然火灾给我们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可是我们的生活中仍处处要用到火,火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是数不尽的,我们都知道物质燃烧就会产生火焰,那么,什么是燃烧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燃烧的相关内容。”

板书:§ 2.2 燃烧与灭火

2、燃烧的概念

让学生仔细回想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现象,判断哪些是燃烧。学生提出事例,提问学生这些事例都具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导学生分别从发光、发热、剧烈这三个方面进行归纳。

总结并板书:燃烧:可燃物质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剧烈的氧化反应。

课件演示爆炸的图片,提问:“那么这些是不是燃烧呢?”让学生根据爆炸是否符合燃烧的三个条件这方面思考判断。

总结并板书:爆炸:特殊的燃烧

3、燃烧的利弊

“燃烧与爆炸虽然会给人们带来灾难,但它们也能为人类服务,同学们能举出这方面的例子吗?”学生举例,老师补充。

4、燃烧的条件

“燃烧这一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屡见不鲜,那么大家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判断一下,是否所有的的物质都能燃烧?”引导学生举例论证:物质必须是可燃物才可以燃烧。

板书:条件:(1)可燃物

“燃烧必须是可燃物,除此之外,还需要其他什么条件吗?”

演示书上的实验:

(1)、取一直铁质啤酒盖固定在一水槽中,瓶盖中装入一小粒白磷,立即用钟罩罩住,你发现 。

(2)用一根弯曲的玻璃导管从钟罩下不伸入罩内,通入氧气,你发现 。

(3)小心地向水槽中加60—80摄氏度左右的热水,你发现 。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从实验现象中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可燃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有氧气参与,也就是要有助燃剂;二是要达到一定的温度。一般情况下,物质着火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着火点。每种物质的着火点是不同的,如白磷的着火点为40摄氏度。

并板书:(2)温度达到着火点,即物质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3)要有助燃剂

“我们都知道物质缓慢氧化时会放出热量,如果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失,会怎么样呢?”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再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过程是否符合燃烧的三个条件。得出结论:物质缓慢氧化时放出的热量如果不能及时散失,物质就会自发的燃烧起来,这种有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叫自燃。图片演示森林中长期堆积的枯枝落叶,粮食、麦秆、煤炭、棉纱等堆放不合理,空气不流通引发的自燃。

5、灭火与火灾自救

在自然界里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都可导致火灾,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防火措施,一旦发生火灾就要迅速采取灭火措施,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得出灭火的方法。课件演示各种火灾图片,让学生回答分别应该用哪些方法来灭火。

6、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教师再次带领同学们对本节课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和梳理,由学生交流本节课在知识上有哪些收获,通过交流、回顾来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并由教师解答同学们提出的疑惑。

7、课堂作业、作业布置

给出本节课的练习题目,以检验和巩固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学习。然后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以便课下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巩固,并安排同学们预习下节课要讲的内容,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踏着下课铃声,结束这节课的教学。

五、形成性评价

1、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任何发光、发热的变化都可以叫燃烧

氧化反应都伴随着燃烧现象

呼吸作用是燃烧现象

燃烧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

能发生缓慢氧化的物质,都能发生自燃

爆炸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所有物质着火后,都可以用水来灭火

六、板书设计

§ 2.2 燃烧与灭火

1、燃烧:可燃物质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剧烈的氧化反应。

2、爆炸:特殊的燃烧

3、条件:

(1)可燃物

(2)温度达到着火点,即物质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3)要有助燃剂

灭火: 隔离可燃物降低温度 隔绝氧气


相关内容

  • "燃烧学"课程建设与探讨
  • 摘要:介绍了东华大学热能动力类专业新设"燃烧学"课程建设的心得和体会,对"燃烧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经过教学实践,在提高教师教研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燃烧学:课程建设: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作者简介:邓 ...

  • 飞机发动机--燃烧室技术
  • --燃烧室:传热学:热力学:燃油喷嘴:火焰筒:冷却技术:燃烧室试验技术 --发动机:燃烧室: 定义与概念: 主燃烧室是航空发动机三大部件之一,位于压气机和涡轮之间,用来将燃油中的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将压气机增压后的高压空气加热到涡轮前允许温度,以便进入排气装置内膨胀作功.对燃烧室的主要要求是:燃烧效率 ...

  • 浅谈科学探究的宽度和深度_以蜡烛燃烧的化学探究教学为例_曹玉民
  • 2012年第5期 化 学 教 育·7· 新课程天地 浅谈科学探究的宽度和深度 ---以蜡烛燃烧的化学探究教学为例 曹玉民 )河北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石家庄 050024 ( 摘要 科学探究的宽度是指科学探究活动所包含的科学探究要素的多少,科学探究的深度是指科学探究活动所获得的科学知识的多少和 ...

  • 课题"火"引发的思考--燃烧的条件.现象及控制
  • 第七单元 课题一 <燃烧和灭火> 南京市清水亭学校 陈倩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一般条件. 2.知道一些影响燃烧的外部因素. 3.掌握一些常见的灭火的方法和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使学生掌握对获得的事实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通过解决一 ...

  • [燃烧和灭火]的课堂教学反思
  • ┈┈┈┈┈┈┈┈┈┈┈┈┈┈┈┈┈┈┈┈┈┈┈┈┈┈┈┈┈┈┈┈┈┈┈┈┈┈┈┈┈┈┈┈┈┈┈┈┈┈┈┈┈┈ 中学教学参考 2015年6月 总第233期 <燃烧和灭火>的课堂教学反思 )福建浦城县水北街中学(353417 李 斌 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q ...

  •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
  •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重难点分析 石家庄第二外国语学校 欧阳贵宝 一.教材分析 关于燃烧现象的产生并维持燃烧的一般知识,在小学自然或科学课程中同学们已经接触过.此外从日常生活和社会事件中,都为学生提供了比较丰富的有关燃烧现象的感性认识.学习过程中应该避免与小学科学课程和生活常识的简单重复,在 ...

  • 初中化学燃烧与灭火
  •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教材分析<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七单元课题一的内容.在生活中, 同学们熟悉燃烧的现象:在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学习中,同学们认识了燃烧的 本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意义进行 ...

  • 加热炉燃烧器技术改造
  • 加热炉燃烧器技术改造 (南阳赞誉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摘要:某润滑油加氢装置3台加热炉均采用扁平型附墙火焰气体T型喷头结构形式的燃烧器,实际生产运行过程中发现燃烧器火嘴极易结焦堵塞,而清火嘴时热量流失严重且炉膛局部温度偏低,导致加热炉热效率降低.同时,燃料气重组分含量高,燃烧不充分.采用灯塔型燃烧器系 ...

  • [热机的效率]教学设计1
  • 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 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 第二节<热机的效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热机的效率 (2)了解提高效率的途径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实例让学生知道环保重要性,培养学生重视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