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之境与王维山水诗

2007年06月

筮墅鲞筮呈翅

』盟趔建k墨笪幽!她蛔堡丝№!趔熊笪(墅生墅鲤笪2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帆2007

巡:翌№:呈

无我之境与王维山水诗+

王亚慧

(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00)

(摘要]无我之境是中国特有的诗歌理论,它最能体现中国诗歌的艺术精神,是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王雏在总结和提升前人的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凭借自身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天赋,采用以物观物的审美观照方式,创造出大量优秀的山水诗。这些山水诗选到了无我之境,代表着唐代山水诗的最高成就。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无我之境

(中图分类号】匕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一0215(2007)03—0058—04

唐代山水诗以其真情的绝唱、隽秀的神韵、灵动的色彩,卓然自立,独擅诗坛,闪耀着璀璨夺目的艺术光彩。在唐代山水诗创作群体中,王维又因其多才多艺,风华超群,被誉为“天下文宗”,中国传统的山水诗在其笔下获得了总结和提升。正如苏轼所言:“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我们在欣赏王维山水诗作的同时,也在欣赏着一幅幅空灵迷朦、意象玲珑的山水匦。王维在继承前人的哲学思想、审美方式及诗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以他卓越的艺术才华和个人修养,创作了许多堪入“神品”的山水诗。这些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在这些诗中他心情的闲寂和大自然的空幽融为一体,刨作出物我两忘、心灵和自然契合

无问、蕴涵山水清音的意境,在诗苑中独树一帜,将山水诗这种审美艺术的创作推向了高峰。

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自树立耳。”(2】他的所谓的“无我之境”,具体地说,就是“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从而使“境”与“意”逐步达到浑然—体的意境。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诗作正是诗人孜孜追求这种主客元闯、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的结果。这里所谓的无我并不是说纯客观地模拟自然,丝毫不介入诗人的主观情思,而是说这种主客两方的统一或结合达到了浑然一体状态,在诗中很难分清“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一切景语

皆情语”。【2j在一切景物身上,都有作者人格的烙印,精神的

孕含,情感的寄托,是人化了的自然——它显示着人,折射着人或象征着人。作者的人格精神借助所描绘的景物展示出

意境是我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充分地体现了艺术美。特别是在诗歌艺术的创作、欣赏和批评中,人们更是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艺术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这是因为从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的民族特质来看,我国传统美学和艺术更着重于从主客体的统一中去把握现实。诗的意境正是诗人的主观世界(思想、感情)和作品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生活、景物)相互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意与境的和谐统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系统地总结了诗歌的意境理论,他把诗人的观物方式,即主体对客体的把握方式划分为“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1】虽然他没有明言二者的优劣,但从他的论述中还是流露了对无我之境的偏尚和激赏。“有有无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

来,达到了自然美和人格美的和谐统一。

诗词中最高的境界当是“无我”。它要求的是诗词创作过程中,诗人一方面调动其情与意,另一方面又要避开其主观性,而做到“以物观物”,只有在“以物观物”的情况下,诗人的情与意才不会是个人主观性的,才会做到与物同体,才是真正的物我交融。

首先,在创作主体的人格修养方面、情与意的调动上。“无我”即创作主体通过个人长期的心性修养,“涤除玄鉴”、“虚壹而静”,最后达到“淡然无极”的境界,即《庄子・逍遥游》中所谈到的“无己”、“至人”【3]的境界,而这种“无我”的状态或境界的获得不可能靠上天赋予,更不能瞬间的调整、转换,只能通过长期的修养、陶冶才能获得。《庄子・达生》中的梓

・[收稿日期]2006—10—25

(作者简介]王亚慧(1982一),女,内蒙古赤峰人,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2004级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58・

独立、自由、自主的境界,其创作个性才能充分显示,艺术才结构。就是说,王维在对于自然山水的审美观照和创造时,

能才可以彻底展示,写出非凡的诗歌作品。王维正是如此。

排除了理性干扰而保持了直觉活动所具有的感性顿悟性质,

隐居乡野,长期置身于秀美山川,远离喧嚣都市,忘却了社

不拘形式,但求从形象意趣中获得美感。海外学者叶维廉也会、政治、经济、人际等各种忧伤烦恼,王维意志松弛,心灵空曾评价过王维的山水诗:“王维的诗,景物自然兴发和演出,静,人格精神排除了其他因素的束缚,处于完全彻底的自由

作者不以主观的情绪或知性的逻辑介入去扰乱眼前景物内独立的状态,宇宙问仿佛只有自己和自然山水。他可以释放在生命的生长与变化的姿态。”[12]叶说的不以情绪和知性的

全部人格精神力量,去观察、体验和表现自然山水之神韵,创“介入”,并不是不要主体的自我,而是必须剔除刻意经营用

作“诗中有画”的优美篇章,王维的山水诗之所以能在唐代诗

心思索的自我,即如道家的“心斋”和“丧我”的态度对景物

坛独树一帜,主要在于他能以平和的心态,独立自由的人格作凝神的注视,这是脱离了种种思想累赘之后的观照,以物精神,全身心地观察、欣赏、体验自然山水,把握其神韵,并力

观物,达到“万物归怀”的意识状态。在王维的诗中,审美主求完美地表现之。

体隐逸不见,独见物象。物中有我,物象也在潜移默化为意

首先,他对山水景物的心灵观照和体悟,是以主观的生

象。这里的诗歌技巧在于“物”的选取并入诗,取物过程也即

动气韵灌注万物,他追求“物我两忘”、“不知何者为我,何者审美主体在创作活动中所体悟到的人诗之物、境所造成的象

为物”的超然境界。他的《辛荑坞》从他的“物我两忘”的审美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艺术效果,使物象不停留于物象本身,而观照中,获得审美的喜悦和适意。诗中写道:“木末芙蓉花,是向意象飞跃。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7】‘‘木末芙蓉花,山出惊山鸟,时呜春涧中。【7】诗中的“桂花”、“夜”、“春山”、中发红萼”,本是生机勃勃的动态自然景象,然而,在王维看“月”、“山鸟”等物象排列于一首诗中,但是王维以物观物,生

来,却是“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荑花默默地开放,又成景外之景,他在诗中激活了物象,“人闲桂花落”中“闲”与默默地凋谢。既不需要人们赞赏它的美丽清新,也不需要人“落”共生,好象人与桂花的凋落有什么联系,使桂花自然意

们对它的凋零表示惋惜同情。没有生的欢乐,也没有死的悲化;“月出惊山鸟”中“月亮”出来了,惊动了“山鸟”;“静”与哀。它们得之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听不到一丝心灵的震“空”的对比映衬出背景之静与空旷等等,这些艺术方法造成颤,仿佛连时空界限也已经泯灭,没有物我、时空之分,远离了物境,也就是物象得以存在的具体环境。物象之间的联系人世的喧嚣,何计世态凉热,以极其平淡的心态随岁月流逝,密切,并生成诗的意蕴空间——意境。再如“大漠孤烟直,长与大自然同在。正如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河落日圆。”在“大漠”与“长河”、“孤烟直”与“落日圆”的对所说的:“这正是由于主体已不再仅仅是个体的,而已是认识比中,在“大”、“长”、“孤”、“落”、“直”、“圆”等物象表征的描

的纯粹而不带意志的主体了。这种主体已不再按根据律来写中,不仅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而且画外之意也悠悠面生。

推敲那些关系了。而是栖息于、沉浸于眼前对象的亲切观审在物境的营造上,心境掩藏起来,但是潜伏的心境也间接地中,超然于该对象和任何其他对象的关系之外。”同样,李泽体现于物境的营造中,这里的“心境”就是“性情”。“性情”的厚先生也说:“一切都是动的。非常平凡,非常写实,非常自本质在于主体对客体的倾心关怀和热爱,但不是浮躁地浏览然。但它所传达出来的意味。却是永恒的静,本体的静……

事物表象,而是以心体察,步人事物,达到物我互通之境。因

自然是多么美啊,它似乎与人世毫不相干,花开花落,鸟鸣春

此,物中有意,象中有意,立象以尽意。

涧,然而就在这自然的片刻直观中,你却感到了那不朽者的再次,王维以物观物的审美方式表现为对自然万物的描

存在……那不朽,那永恒似乎就在这自然风景之中,然而又写具有客观写实性,并融主观意识于写实性中。我即是景,似乎在这自然风景之外。”(10】所以诗人隐居,常乘兴而动,畅景即是我,达到了“人境合一”;另一方面,王维所描绘的自然意而行,或远行,寻幽探秘;或独坐,心静似水,体验山水之精万物又都是诗人情感心境客观投影,具有一种泛我象征。妙。“兴来每独往,胜事空白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

身处深山,人迹罕至,此时,诗人精神已全部融入山水之中,苔上”【73;《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

自成天籁,忘我忘返。“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人深明月来相照”;[7】《莘荑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林,复照青苔上”。诗歌画面静寂清远又不失生气,诗人的精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在这些诗中,没有尘世的喧嚣,没有神也早已融化在空山深林里那缕缕阳光之中,创造出身与物

纷扰,甚至于没有自我,光自明灭,风自凉热,花自开落,可谓化的无我之境。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了,这种物的“泛我化”与人的“泛物其次,侧重于“心”不侧重于“物”,兴会妙悟的审美心理

化”的有机的统一,是王维无念无欲、委任运化的主体意识外

结构。韩国唐诗专家梆晟俊曾这样评价王维的山水诗:“观向释放的结果。再如:《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

王维的山水诗,自谢灵运开创山水诗以来,为最善于变化者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也。大谢之山水诗,多以客观处之,描写自然景物,取其清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L7】心静而山空,王维极喜以“空”语奇。然王维之山水诗,则以直观之情感反映于景物中,是以写景观,借以物以映照内心,对应情感,物我合之于一拍,去情人景,为主观之诗人。”【11]也就是说王维的审美心理结构雾封罩的深山古寺,全是其情感色调。幽咽冷寂,深远静谧。

侧重于“心”而不像谢侧重于“物”了,乃兴会妙悟的审美心理

又如:《归嵩山作>“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

・60

无我之境与王维山水诗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王亚慧, WANG Ya-hui

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00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SOCIAL SCIENCES)2007,33(3)

参考文献(12条)

1. 王志清 心物冥一中的庄禅精神--陶潜王维比较论 1995(06)2. 郭绍虞 中国历代文论选 19793. 杨文生 王维诗集笺注 20034. 四库全书 1987

5. 朱光潜 朱光潜美学文集 19826. 周锡山 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 20047. 陈鼓应 庄子今注今译 1983

8. 陈鸿祥 《人间词话》《人间词》注评 20029. 叶维廉 中国诗学 199210. 柳晟俊 唐诗论考 199411. 李泽厚 华夏美学 2001

12. 滕咸惠 《人间词话》刍议 1986(04)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徐世奎 王维:至真至纯的吟者[期刊论文]-教育界2011(9)2. 成晓辉 论王维山水诗的禅趣美[期刊论文]-船山学刊2004(2)3. 丁萍 浅论王维诗歌的意境[期刊论文]-社科纵横2001(6)

4. 雷文学 王维诗佛辩[期刊论文]-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4)

5. 高云龙. GAO Yun-long 大漠荒寒堪入画--兼以摄影美学解读《使至塞上》[期刊论文]-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7(5)

6. 王志清. WANG Zhi-qing 王维的生态观及其诗的生态形质[期刊论文]-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27(5)7. 白慧静 浅论王维诗画之"禅意佛性"[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10(34)

8. 李娜 恬淡清丽诗中有画——王维《山居秋暝》赏析[期刊论文]-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6(6)9. 付兴林 人生遭际与王维心境及诗境之关系[期刊论文]-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20(1)10. 丰晓流 谈王维山水诗的意境美[期刊论文]-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04(2)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nmgmzdxxb-shkxb200703015.aspx

2007年06月

筮墅鲞筮呈翅

』盟趔建k墨笪幽!她蛔堡丝№!趔熊笪(墅生墅鲤笪2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帆2007

巡:翌№:呈

无我之境与王维山水诗+

王亚慧

(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00)

(摘要]无我之境是中国特有的诗歌理论,它最能体现中国诗歌的艺术精神,是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王雏在总结和提升前人的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凭借自身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天赋,采用以物观物的审美观照方式,创造出大量优秀的山水诗。这些山水诗选到了无我之境,代表着唐代山水诗的最高成就。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无我之境

(中图分类号】匕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一0215(2007)03—0058—04

唐代山水诗以其真情的绝唱、隽秀的神韵、灵动的色彩,卓然自立,独擅诗坛,闪耀着璀璨夺目的艺术光彩。在唐代山水诗创作群体中,王维又因其多才多艺,风华超群,被誉为“天下文宗”,中国传统的山水诗在其笔下获得了总结和提升。正如苏轼所言:“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我们在欣赏王维山水诗作的同时,也在欣赏着一幅幅空灵迷朦、意象玲珑的山水匦。王维在继承前人的哲学思想、审美方式及诗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以他卓越的艺术才华和个人修养,创作了许多堪入“神品”的山水诗。这些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在这些诗中他心情的闲寂和大自然的空幽融为一体,刨作出物我两忘、心灵和自然契合

无问、蕴涵山水清音的意境,在诗苑中独树一帜,将山水诗这种审美艺术的创作推向了高峰。

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自树立耳。”(2】他的所谓的“无我之境”,具体地说,就是“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从而使“境”与“意”逐步达到浑然—体的意境。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诗作正是诗人孜孜追求这种主客元闯、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的结果。这里所谓的无我并不是说纯客观地模拟自然,丝毫不介入诗人的主观情思,而是说这种主客两方的统一或结合达到了浑然一体状态,在诗中很难分清“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一切景语

皆情语”。【2j在一切景物身上,都有作者人格的烙印,精神的

孕含,情感的寄托,是人化了的自然——它显示着人,折射着人或象征着人。作者的人格精神借助所描绘的景物展示出

意境是我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充分地体现了艺术美。特别是在诗歌艺术的创作、欣赏和批评中,人们更是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艺术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这是因为从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的民族特质来看,我国传统美学和艺术更着重于从主客体的统一中去把握现实。诗的意境正是诗人的主观世界(思想、感情)和作品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生活、景物)相互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意与境的和谐统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系统地总结了诗歌的意境理论,他把诗人的观物方式,即主体对客体的把握方式划分为“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1】虽然他没有明言二者的优劣,但从他的论述中还是流露了对无我之境的偏尚和激赏。“有有无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

来,达到了自然美和人格美的和谐统一。

诗词中最高的境界当是“无我”。它要求的是诗词创作过程中,诗人一方面调动其情与意,另一方面又要避开其主观性,而做到“以物观物”,只有在“以物观物”的情况下,诗人的情与意才不会是个人主观性的,才会做到与物同体,才是真正的物我交融。

首先,在创作主体的人格修养方面、情与意的调动上。“无我”即创作主体通过个人长期的心性修养,“涤除玄鉴”、“虚壹而静”,最后达到“淡然无极”的境界,即《庄子・逍遥游》中所谈到的“无己”、“至人”【3]的境界,而这种“无我”的状态或境界的获得不可能靠上天赋予,更不能瞬间的调整、转换,只能通过长期的修养、陶冶才能获得。《庄子・达生》中的梓

・[收稿日期]2006—10—25

(作者简介]王亚慧(1982一),女,内蒙古赤峰人,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2004级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58・

独立、自由、自主的境界,其创作个性才能充分显示,艺术才结构。就是说,王维在对于自然山水的审美观照和创造时,

能才可以彻底展示,写出非凡的诗歌作品。王维正是如此。

排除了理性干扰而保持了直觉活动所具有的感性顿悟性质,

隐居乡野,长期置身于秀美山川,远离喧嚣都市,忘却了社

不拘形式,但求从形象意趣中获得美感。海外学者叶维廉也会、政治、经济、人际等各种忧伤烦恼,王维意志松弛,心灵空曾评价过王维的山水诗:“王维的诗,景物自然兴发和演出,静,人格精神排除了其他因素的束缚,处于完全彻底的自由

作者不以主观的情绪或知性的逻辑介入去扰乱眼前景物内独立的状态,宇宙问仿佛只有自己和自然山水。他可以释放在生命的生长与变化的姿态。”[12]叶说的不以情绪和知性的

全部人格精神力量,去观察、体验和表现自然山水之神韵,创“介入”,并不是不要主体的自我,而是必须剔除刻意经营用

作“诗中有画”的优美篇章,王维的山水诗之所以能在唐代诗

心思索的自我,即如道家的“心斋”和“丧我”的态度对景物

坛独树一帜,主要在于他能以平和的心态,独立自由的人格作凝神的注视,这是脱离了种种思想累赘之后的观照,以物精神,全身心地观察、欣赏、体验自然山水,把握其神韵,并力

观物,达到“万物归怀”的意识状态。在王维的诗中,审美主求完美地表现之。

体隐逸不见,独见物象。物中有我,物象也在潜移默化为意

首先,他对山水景物的心灵观照和体悟,是以主观的生

象。这里的诗歌技巧在于“物”的选取并入诗,取物过程也即

动气韵灌注万物,他追求“物我两忘”、“不知何者为我,何者审美主体在创作活动中所体悟到的人诗之物、境所造成的象

为物”的超然境界。他的《辛荑坞》从他的“物我两忘”的审美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艺术效果,使物象不停留于物象本身,而观照中,获得审美的喜悦和适意。诗中写道:“木末芙蓉花,是向意象飞跃。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7】‘‘木末芙蓉花,山出惊山鸟,时呜春涧中。【7】诗中的“桂花”、“夜”、“春山”、中发红萼”,本是生机勃勃的动态自然景象,然而,在王维看“月”、“山鸟”等物象排列于一首诗中,但是王维以物观物,生

来,却是“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荑花默默地开放,又成景外之景,他在诗中激活了物象,“人闲桂花落”中“闲”与默默地凋谢。既不需要人们赞赏它的美丽清新,也不需要人“落”共生,好象人与桂花的凋落有什么联系,使桂花自然意

们对它的凋零表示惋惜同情。没有生的欢乐,也没有死的悲化;“月出惊山鸟”中“月亮”出来了,惊动了“山鸟”;“静”与哀。它们得之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听不到一丝心灵的震“空”的对比映衬出背景之静与空旷等等,这些艺术方法造成颤,仿佛连时空界限也已经泯灭,没有物我、时空之分,远离了物境,也就是物象得以存在的具体环境。物象之间的联系人世的喧嚣,何计世态凉热,以极其平淡的心态随岁月流逝,密切,并生成诗的意蕴空间——意境。再如“大漠孤烟直,长与大自然同在。正如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河落日圆。”在“大漠”与“长河”、“孤烟直”与“落日圆”的对所说的:“这正是由于主体已不再仅仅是个体的,而已是认识比中,在“大”、“长”、“孤”、“落”、“直”、“圆”等物象表征的描

的纯粹而不带意志的主体了。这种主体已不再按根据律来写中,不仅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而且画外之意也悠悠面生。

推敲那些关系了。而是栖息于、沉浸于眼前对象的亲切观审在物境的营造上,心境掩藏起来,但是潜伏的心境也间接地中,超然于该对象和任何其他对象的关系之外。”同样,李泽体现于物境的营造中,这里的“心境”就是“性情”。“性情”的厚先生也说:“一切都是动的。非常平凡,非常写实,非常自本质在于主体对客体的倾心关怀和热爱,但不是浮躁地浏览然。但它所传达出来的意味。却是永恒的静,本体的静……

事物表象,而是以心体察,步人事物,达到物我互通之境。因

自然是多么美啊,它似乎与人世毫不相干,花开花落,鸟鸣春

此,物中有意,象中有意,立象以尽意。

涧,然而就在这自然的片刻直观中,你却感到了那不朽者的再次,王维以物观物的审美方式表现为对自然万物的描

存在……那不朽,那永恒似乎就在这自然风景之中,然而又写具有客观写实性,并融主观意识于写实性中。我即是景,似乎在这自然风景之外。”(10】所以诗人隐居,常乘兴而动,畅景即是我,达到了“人境合一”;另一方面,王维所描绘的自然意而行,或远行,寻幽探秘;或独坐,心静似水,体验山水之精万物又都是诗人情感心境客观投影,具有一种泛我象征。妙。“兴来每独往,胜事空白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

身处深山,人迹罕至,此时,诗人精神已全部融入山水之中,苔上”【73;《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

自成天籁,忘我忘返。“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人深明月来相照”;[7】《莘荑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林,复照青苔上”。诗歌画面静寂清远又不失生气,诗人的精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在这些诗中,没有尘世的喧嚣,没有神也早已融化在空山深林里那缕缕阳光之中,创造出身与物

纷扰,甚至于没有自我,光自明灭,风自凉热,花自开落,可谓化的无我之境。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了,这种物的“泛我化”与人的“泛物其次,侧重于“心”不侧重于“物”,兴会妙悟的审美心理

化”的有机的统一,是王维无念无欲、委任运化的主体意识外

结构。韩国唐诗专家梆晟俊曾这样评价王维的山水诗:“观向释放的结果。再如:《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

王维的山水诗,自谢灵运开创山水诗以来,为最善于变化者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也。大谢之山水诗,多以客观处之,描写自然景物,取其清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L7】心静而山空,王维极喜以“空”语奇。然王维之山水诗,则以直观之情感反映于景物中,是以写景观,借以物以映照内心,对应情感,物我合之于一拍,去情人景,为主观之诗人。”【11]也就是说王维的审美心理结构雾封罩的深山古寺,全是其情感色调。幽咽冷寂,深远静谧。

侧重于“心”而不像谢侧重于“物”了,乃兴会妙悟的审美心理

又如:《归嵩山作>“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

・60

无我之境与王维山水诗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王亚慧, WANG Ya-hui

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00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SOCIAL SCIENCES)2007,33(3)

参考文献(12条)

1. 王志清 心物冥一中的庄禅精神--陶潜王维比较论 1995(06)2. 郭绍虞 中国历代文论选 19793. 杨文生 王维诗集笺注 20034. 四库全书 1987

5. 朱光潜 朱光潜美学文集 19826. 周锡山 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 20047. 陈鼓应 庄子今注今译 1983

8. 陈鸿祥 《人间词话》《人间词》注评 20029. 叶维廉 中国诗学 199210. 柳晟俊 唐诗论考 199411. 李泽厚 华夏美学 2001

12. 滕咸惠 《人间词话》刍议 1986(04)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徐世奎 王维:至真至纯的吟者[期刊论文]-教育界2011(9)2. 成晓辉 论王维山水诗的禅趣美[期刊论文]-船山学刊2004(2)3. 丁萍 浅论王维诗歌的意境[期刊论文]-社科纵横2001(6)

4. 雷文学 王维诗佛辩[期刊论文]-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4)

5. 高云龙. GAO Yun-long 大漠荒寒堪入画--兼以摄影美学解读《使至塞上》[期刊论文]-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7(5)

6. 王志清. WANG Zhi-qing 王维的生态观及其诗的生态形质[期刊论文]-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27(5)7. 白慧静 浅论王维诗画之"禅意佛性"[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10(34)

8. 李娜 恬淡清丽诗中有画——王维《山居秋暝》赏析[期刊论文]-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6(6)9. 付兴林 人生遭际与王维心境及诗境之关系[期刊论文]-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20(1)10. 丰晓流 谈王维山水诗的意境美[期刊论文]-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04(2)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nmgmzdxxb-shkxb200703015.aspx


相关内容

  • 禅意与自然观田园诗人王维与华兹华斯诗风之比较
  • 江西社会科学! 禅意与自然观:田园诗人王维与华兹华斯诗风之比较 !姚桂招 易 宁 姚耀飞 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王维与华兹华斯都是田园诗人的著名代表,都主张以田舍园林风光和农村耕作生活为题材,抒写隐居田园的生活和恬淡的心境,但两位诗人诗歌作品的风格却相异,王维的诗受佛教的影响,"静" ...

  • 禅意诗情入画境--论王维山水画中的意境体现
  • 2009年12月第八卷第4期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CHUZHOU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 Dec.2009V01.8No.4 禅意诗情入画境 --论王维山水画中的意境体现 李 凤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开封475000) 摘要:唐代文士的以 ...

  • 王维山水诗解读
  • 摘 要:王维具有文学.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才华,并且以儒家为核心,兼有儒.释.道三家杂糅的思想.他能以画入诗,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和"诗中有禅"的意境,使山水诗的成就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 ...

  •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文/笑红尘 倘若选择一位<红楼梦>中最喜欢的女子,你会选择谁?也许,一些人会选择娴 ...

  • 陶渊明.王维山水田园诗之比较
  • 语文教学 陶渊明 . 王鑣 水 广 西第 一 锜之比 较 工业 学 校 口 梁有 光 陶渊 明 去来 兮 > 之宗 " . . . 王 维都 是 隐逸 诗 人 < . 陶渊 明 在彭 蠡 隐 居 时 , " , 采菊 东 篱 下 , 悠 然见 南 山 , " ...

  • 陶渊明在唐代的地位及其与王维.孟浩然之关系
  • 第4卷第4期 大 连 民 族 学 院 学 报 Vol.4 No.42002年10月 JOURNAL OF 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Oct. 2002 ÃϺÆȻֹØϵ 高建新 (内蒙古大学 人文学院 陶渊明的地位是在唐代被确立的. 作为田园诗人的开创者 ...

  • 试论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 ! 总第$*期巢湖学院学报 +&,-./)&012/&2,3&))445,%&'#'(&)'$'! 64.4-/)74-8/)%&'$* !大学生论坛! 编者按:发表在这里的一篇文章是我校中文系! 我们并不指望用一学期的时间就能让所有的同学都能 ...

  • 理解型默写
  • 理解型默写 1.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告诫人们应该这样对待挫折和困难: , , ! . 2.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认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的原因是" ":" ,": &quo ...

  • 禅诗中的"留白"艺术
  • 摘 要:我国传统文化积淀与民族文化心理,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标准和理念,即重表现和含蓄,长于以有限表现无限.中国传统的绘画"留白"技法从形式上预留空白逐渐发展到思想感情表达上预留空白,诗画同源的传统,使得水墨之间的空白在文字间显示出趣味横生.璀璨多彩的独特艺术魅力.本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