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电影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科幻电影几乎在电影诞生之日起就已产生。100多年的历史科幻电影的发展经历了成长、成熟、衰落、繁荣复兴以及1970年之后的大制作、高科技阶段。科幻电影是科技与梦想结合的产物,然而这座桥梁究竟会通往何方?

科幻电影是科技与梦想结合的产物,然而这座桥梁究竟回通往何方?——《机械公敌》(I, Robot,2004)

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是科幻电影的成长期。19世纪末,带有科幻色彩的影片几乎和娱乐电影同时在法国诞生。《机器屠夫》可算作科幻影片的开山鼻祖。这部长约一分钟的影片向人们展示了未来工厂不可思议的景象:一头活生生的猪从机器的一端进去,就从另一端出来了火腿、香肠、排骨等猪肉食品。后来成为工业流水线上的现实,当年却真正是一种“科学幻想”。这之后的100多年里,关于机器的奇迹和恐惧的故事在科幻电影中层出不穷。虽然多数与科学想象相关的影片也许更像是在使用电影技术变魔术,但1902年法国人梅里爱推出的《月球旅行记》则标志着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影出现。该片首次动用了大量演员、特效和布景,上映后反映热烈,一举成为科幻电影的里程碑式作品,开创了到现在任然生机勃勃的“太空”题材。在整个1910年代,欧洲国家,尤其是法国和英国,都在拍摄有关外星人和未来战争的题材的科幻电影。后来,随着好莱坞制片厂制度的出现和发展,美国在科幻电影制作上奋起直追,生产了《科学怪人》(1910)、《化身博士》(1931)等影片,更值得一提的是1916年生产的一部长达105分钟的《海底两万里》(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它开创了水下摄影的先河。到了1920年代,美国科幻电影开始与欧洲科幻电影分道扬镳。与德国《大都会》(Metropolis,1927)等欧洲科幻片相比,好莱坞科幻片更注重传奇的情节、快捷的节奏、惊险的动作和高超的特技。这一时期好莱坞科幻电影代表作有《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和《神秘岛》(The Mysterious Island,1929)等。

《大都会》这部科幻电影塑造的未来城市的概念被后来的许多科幻电影成功地效仿利用,如《第五元素》。

1930-1940年代,科幻电影开始成熟。1930年代开始,好莱坞科幻电影开始偏爱带有恐怖、悲观和浪漫色彩的疯狂科学家主题,并且开始连篇累牍地拍摄科幻电影系列片(类型片对于高速制作同类型电影功不可没)。这一时期出品了《科学怪人》(Frankenstein,1931)、《科学怪人的新娘》(The Bride of Frankenstein,1935)和《科学怪人的儿子》(The Son of Frankenstein,1939),类似的还有《化身博士》系列和《飞侠哥顿》(Flash Gordon)系列。《隐身人》(The Invisible Man,1933)和《金刚》(King Kong,1933)都是当时的名作,它们延续并发展了好莱坞电影在特技运用和情节安排上的长处,并已经产生了独特的叙事模式。

《科学怪人的新娘》(Bride of Frankenstein,1935)

1950-1960年代则是科幻电影的繁荣期。1950年代一些科学家自称证明宇宙中确实存在外星人时,好莱坞及时掀起了以“飞碟”为描写对象的科幻电影热潮,大量涌现出反映外星人题材的科幻电影。《蝙蝠侠和罗宾》《不明之物》《火星入侵者》等都是代表性的作品。由于科幻电影的泛滥,1960年代前期,该类型逐渐跌入低谷,几乎成为“票房毒药”的代名词。但是,科幻电影最大的优势在于其依赖于科学技术思想不断进步而不断产生的创新性,陷入低谷的科幻电影类型在1968年随着《人猿星球》和《2001太空漫游》的诞生而宣告了好莱坞科幻电影的第三次浪潮的来临。《2001太空漫游》堪称科幻电影的一大里程碑:时空开阔,既场面宏大,又细致入微,达到空间站,小至太空厕所,无不摄入镜头。影片试图揭示人类的发展是由一种神秘力量所主宰,而这力量的象征是影片中反复出现的一块历尽沧桑的磐石。

1970年代开始,一大批具有卓越才华的优秀导演现身好莱坞,乔治·卢卡斯、史蒂芬·斯皮尔伯格、雷德利·斯科特等在此期间拍摄了科幻电影领域一系列重要的作品。如1976年《星球大战》、1982年《外星人》等等。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1977)、伍迪·艾伦的《傻瓜大脑科学城》(Sleeper,1973)、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的《第三类接触》(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1977)以及雷德利·斯科特的《异形》(Aliens,1979)无疑是1970年代最成功的科幻电影的范例。到了1980年代,好莱坞科幻电影的特技效果制作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神奇体验,而同时这些科幻电影在故事上也更加具有戏剧性的完美性。比如乔治·卢卡斯在1980年和1983年相继推出气势宏大的《星球大战之帝国的反击》(Star Wars: The Empire Strikes Back)和《星球大战之绝地武士归来》(Star Wars: Return of the Jedy),詹姆斯·卡梅隆的《终结者》(The Terminator,1984)以及罗伯特·泽米基斯的《回到未来》(Back to the Future,1985)等。

20世纪90年代,电脑特效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科幻电影的发展。美国好莱坞转向大制作、大场面、大营销、大市场的运作模式,好莱坞科幻电影开始大量依赖电脑合成影像(CGI)并将其发挥到极致,大量影片如《侏罗纪公园》《独立日》《黑衣人》《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等涌现影坛,成为席卷全球的高概念、大制作电影。好莱坞科幻电影从此坐上世界电影霸主之位。之后好莱坞出品了许多强力吸金的重磅炸弹,如《后天》(2004),《变形金刚》系列,《机器人总动员》(Walle,2008),《终结者4:救赎》(Terminator 4:Salvation,2009),《星际迷航》,《2012世界末日》(2009),《阿凡达》(Avatar,2009)等。尤其是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应该是人类电影史上又一里程碑,因为它开启了真正的电影3D时代。

除了美国的好莱坞之外,2000年以后,欧洲科幻电影也出现了新的增长趋势,法国电影《女神陷阱》(2004)、俄罗斯电影《守夜人》(2004)等都是优秀之作;而韩国的《怪物》(2006)显示了亚洲科幻灾难片达到的成就;日本的《我的女友是机器人》(2008)也取得了很好的口碑。

科幻电影几乎在电影诞生之日起就已产生。100多年的历史科幻电影的发展经历了成长、成熟、衰落、繁荣复兴以及1970年之后的大制作、高科技阶段。科幻电影是科技与梦想结合的产物,然而这座桥梁究竟会通往何方?

科幻电影是科技与梦想结合的产物,然而这座桥梁究竟回通往何方?——《机械公敌》(I, Robot,2004)

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是科幻电影的成长期。19世纪末,带有科幻色彩的影片几乎和娱乐电影同时在法国诞生。《机器屠夫》可算作科幻影片的开山鼻祖。这部长约一分钟的影片向人们展示了未来工厂不可思议的景象:一头活生生的猪从机器的一端进去,就从另一端出来了火腿、香肠、排骨等猪肉食品。后来成为工业流水线上的现实,当年却真正是一种“科学幻想”。这之后的100多年里,关于机器的奇迹和恐惧的故事在科幻电影中层出不穷。虽然多数与科学想象相关的影片也许更像是在使用电影技术变魔术,但1902年法国人梅里爱推出的《月球旅行记》则标志着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影出现。该片首次动用了大量演员、特效和布景,上映后反映热烈,一举成为科幻电影的里程碑式作品,开创了到现在任然生机勃勃的“太空”题材。在整个1910年代,欧洲国家,尤其是法国和英国,都在拍摄有关外星人和未来战争的题材的科幻电影。后来,随着好莱坞制片厂制度的出现和发展,美国在科幻电影制作上奋起直追,生产了《科学怪人》(1910)、《化身博士》(1931)等影片,更值得一提的是1916年生产的一部长达105分钟的《海底两万里》(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它开创了水下摄影的先河。到了1920年代,美国科幻电影开始与欧洲科幻电影分道扬镳。与德国《大都会》(Metropolis,1927)等欧洲科幻片相比,好莱坞科幻片更注重传奇的情节、快捷的节奏、惊险的动作和高超的特技。这一时期好莱坞科幻电影代表作有《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和《神秘岛》(The Mysterious Island,1929)等。

《大都会》这部科幻电影塑造的未来城市的概念被后来的许多科幻电影成功地效仿利用,如《第五元素》。

1930-1940年代,科幻电影开始成熟。1930年代开始,好莱坞科幻电影开始偏爱带有恐怖、悲观和浪漫色彩的疯狂科学家主题,并且开始连篇累牍地拍摄科幻电影系列片(类型片对于高速制作同类型电影功不可没)。这一时期出品了《科学怪人》(Frankenstein,1931)、《科学怪人的新娘》(The Bride of Frankenstein,1935)和《科学怪人的儿子》(The Son of Frankenstein,1939),类似的还有《化身博士》系列和《飞侠哥顿》(Flash Gordon)系列。《隐身人》(The Invisible Man,1933)和《金刚》(King Kong,1933)都是当时的名作,它们延续并发展了好莱坞电影在特技运用和情节安排上的长处,并已经产生了独特的叙事模式。

《科学怪人的新娘》(Bride of Frankenstein,1935)

1950-1960年代则是科幻电影的繁荣期。1950年代一些科学家自称证明宇宙中确实存在外星人时,好莱坞及时掀起了以“飞碟”为描写对象的科幻电影热潮,大量涌现出反映外星人题材的科幻电影。《蝙蝠侠和罗宾》《不明之物》《火星入侵者》等都是代表性的作品。由于科幻电影的泛滥,1960年代前期,该类型逐渐跌入低谷,几乎成为“票房毒药”的代名词。但是,科幻电影最大的优势在于其依赖于科学技术思想不断进步而不断产生的创新性,陷入低谷的科幻电影类型在1968年随着《人猿星球》和《2001太空漫游》的诞生而宣告了好莱坞科幻电影的第三次浪潮的来临。《2001太空漫游》堪称科幻电影的一大里程碑:时空开阔,既场面宏大,又细致入微,达到空间站,小至太空厕所,无不摄入镜头。影片试图揭示人类的发展是由一种神秘力量所主宰,而这力量的象征是影片中反复出现的一块历尽沧桑的磐石。

1970年代开始,一大批具有卓越才华的优秀导演现身好莱坞,乔治·卢卡斯、史蒂芬·斯皮尔伯格、雷德利·斯科特等在此期间拍摄了科幻电影领域一系列重要的作品。如1976年《星球大战》、1982年《外星人》等等。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1977)、伍迪·艾伦的《傻瓜大脑科学城》(Sleeper,1973)、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的《第三类接触》(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1977)以及雷德利·斯科特的《异形》(Aliens,1979)无疑是1970年代最成功的科幻电影的范例。到了1980年代,好莱坞科幻电影的特技效果制作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神奇体验,而同时这些科幻电影在故事上也更加具有戏剧性的完美性。比如乔治·卢卡斯在1980年和1983年相继推出气势宏大的《星球大战之帝国的反击》(Star Wars: The Empire Strikes Back)和《星球大战之绝地武士归来》(Star Wars: Return of the Jedy),詹姆斯·卡梅隆的《终结者》(The Terminator,1984)以及罗伯特·泽米基斯的《回到未来》(Back to the Future,1985)等。

20世纪90年代,电脑特效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科幻电影的发展。美国好莱坞转向大制作、大场面、大营销、大市场的运作模式,好莱坞科幻电影开始大量依赖电脑合成影像(CGI)并将其发挥到极致,大量影片如《侏罗纪公园》《独立日》《黑衣人》《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等涌现影坛,成为席卷全球的高概念、大制作电影。好莱坞科幻电影从此坐上世界电影霸主之位。之后好莱坞出品了许多强力吸金的重磅炸弹,如《后天》(2004),《变形金刚》系列,《机器人总动员》(Walle,2008),《终结者4:救赎》(Terminator 4:Salvation,2009),《星际迷航》,《2012世界末日》(2009),《阿凡达》(Avatar,2009)等。尤其是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应该是人类电影史上又一里程碑,因为它开启了真正的电影3D时代。

除了美国的好莱坞之外,2000年以后,欧洲科幻电影也出现了新的增长趋势,法国电影《女神陷阱》(2004)、俄罗斯电影《守夜人》(2004)等都是优秀之作;而韩国的《怪物》(2006)显示了亚洲科幻灾难片达到的成就;日本的《我的女友是机器人》(2008)也取得了很好的口碑。


相关内容

  • 科幻与未来结课论文--大学生与科幻
  • 科学幻想与人类未来 结课试卷及论文 中外科幻与大学生活 摘要:小时候的好奇心让我对科幻很感兴趣,通过课程的学习,使我产生了许多思考.对中外科幻发展情况的了解,展示出了中外科幻的差异.揭示了国内科幻的不足,特别是在科幻电影方面的劣势所在.最后从大学生活的角度分析了一下科幻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对待科 ...

  • 音乐剧在国内的发展历程,发展模式和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 [bakabird的回答(58票)]: 音乐剧在国内的发展历程: 1949年以前,中国整体是对外开放的,所以欧美的歌舞演出也有来到中国的时候,不过基本局限在上海地区演出,也没有什么大型的音乐剧制作来过,因为当时美国自己也没有几部当代风格的音乐剧,更遑论巡演了. 1949年后,我朝面向西方阵营闭关锁国 ...

  • 再议抗日战争题材电影
  • [摘要]我国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从20世纪30年代发展至今经历了三个大的转变.中国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电影从1937年开拍,至今已经有七八十年的历史.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是以抗日战争为故事背景,突出反映一个英雄人物或者集体事件,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本文介绍了抗日战争题材电影的发展历程,并对其多种类型解析,解 ...

  • 现实主义在今日之中国电影
  • 现实主义在今日之中国电影 周涌 2012-7-31 11:17:27 来源:电影艺术 "又是'现实主义'!" "看到这样的论题,或许多少会令人感到腻味." 温儒敏先生在撰写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研究的重要著作<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时,发此感慨.&quo ...

  • 小叛逆观后感
  • 飘>(gone with the wind)是一部出版于1936年的美国小说,作者为玛格丽特·米契尔, 在1937年获得普利策奖.这本小说是其作者在世时出版的唯一一部作品,也是美国史上最为 畅销的小说之一.<飘>的故事发生在一八六一年美国南北战争前夕.生活在南方的少女郝思 嘉从小深 ...

  • 因为担当,所以获得
  • 大约是三.四年前,建筑设计行业内突然间冒出了一个企业名字――栖城国际:之后.栖城之名在建筑媒介圈内屡被提及. 这是一个怎样的企业,在短短几年里,尤其在2008年这样的金融危机影响下,亦不曾停止扩张的步伐?是谁在领导着这个声名鹊起的栖城国际逆势而上,阔步向前?这一度成为媒介圈记者追逐的焦点. 终于,在 ...

  • 观[复兴之路]有感
  • 中国如何踏上的复兴之路 进入大学,在一个教室和同班同学一块活动的机会本来就不多,前天,借着这次观电影的机会,终于达成了这个梦想,我们班选择的是<复兴之路>.这部片子以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的重大事件为视角,应用生动详实的历史资料,向我们展示一幅幅振兴图强的全景画面,使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体味 ...

  • 论口碑营销对中国电影票房的影响 冯月
  • <论口碑营销对中国电影票房的影响> 一.概述 1. 什么是口碑? 所谓口碑是指有一定社会关系的一方向向另一方通过各种方式谈论的关于他所了解和经历过的产品,服务,活动,论点或公司等信息.口碑是一种信息,其沟通的过程是双向互动的.传统意义上的口碑主要是指非商业的相关个人间关于产品和公司的面对 ...

  • 一个堕落大学生的真实艰难悔改历程
  • 河北科大大四男生"悔过励志帖"引学子共鸣 一位大四男生,9岁时父母离异,22岁时父亲.爷爷相继去世.今年春节,作为独子的他发誓顶门立户,含泪在家过了只有一个人的除夕夜.想想即将到来的就业压力,他后悔自己蹉跎了很多大学时光,决心抓紧毕业前的几个月"充电".他把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