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公共政策主体及其能力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主体 2.公共政策主体能力

1.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2.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二、单项选择题

1.( C )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核心、并发挥独特作用的部分。

A.非政府组织 B.非营利组织

C.政府主体 D.社会公众

2.新型的公共政策理念视政策对象——公众为( D )。

A.被管理者 B.对立者

C.被统治者 D.伙伴

三、 多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核心主体包括( ABCD )。

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

C.司法机关 D.执政党

2.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 BCD )。

A.企业 B.准公共政策主体

C.社会公众 D.核心主体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主要包括( ABCED )。

A.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 B.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

C.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 D.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

E.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

四、问答题

1.简述公共政策主体体系。

答: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政府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和社会公众。这些政策主体对政策结果的影响各异。他们之间既非平起平坐的关系,也非从属关系。实际上,公共政策运作的整个过程就是多种力量相互博弈的过程,无论从纵向维度还是从横向维度上看,每个主体以及主体内部的各个层面都存在不同的利益,共同作用于公共政策的整个过程。

2.简述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内容。

答:(1)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作为特殊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在规范人们行为时,指出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能够做的,什么是不能够做的。通常,这些准则、规范来自于统治阶级的利益需求与价值偏好。公共政策主体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还常常在应对突发事件等危机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政策主体对社会成员行为的规制直接关系到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社会成员甚至是全人类的公共利益,体现出政策主体的权威性和号召力。

(2)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公共政策主体将哪些问题列入公共政策议程,直接决定了对公众观念和行为将产生什么样的引导。所以,公共政策主体首先要具有充分搜集公共问题信息、最大程度地一般了解把握公众意愿的能力,从而针对某些公共问题制定政策,以便更好地、更有成效地引导公众的观念和行为。公共政策主体引导公众观念行为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主体自身观念的影响程度以及行为的规范、模范程度。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和程度的提高以及多元化价值观思潮的影响,公共政策主体引导人们观念、行为的能力就显得更困难、更具挑战性,同时也更有必要、更不可缺少。

(3)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公共决策是公共政策主体为了实现有效管理选择一种主观最满意的方案的动态过程。这个为实现有效管理的过程也是对社会中的各种利益关系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公共政策主体选择哪些问题制定政策,就决定了对哪些利益关系进行调控,这要求政策主体以大局为重,尊重市场规律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平衡各种利益矛盾、实现社会稳定发展的原则,来调控社会的各种利益关系。其调控能力的强弱,表现在确定要调整哪些利益关系以及所优选的政策方案,是否能最大程度地解决公共问题、满足公众需求、平衡各种利益矛盾。

(4)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公共政策的本质决定了公共政策必须立足于解决对社会资源公平分配的问题。因为任何公共政策都必将取之于一些人而使另外一些人受益,所以社会中的个体都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需求出发来对待公共政策。思想观念的差别、知识水平的差别以及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别导致不同人有不同的、永无止境的利益需求。 “究竟把利益分配给谁、怎么分配、最佳分配是什么”就成为公平分配社会资源中的核心问题,如果解决得好,就说明公共政策主体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强。

(5)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除了政府这个核心公共政策主体外,执政党、利益团体、社会团体、第三部门等准公共政策主体以及公众、新闻媒体等共同构成一个公共政策系统。在整个公共政策体系中,各子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互动及整合能力也是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讲,它们的互动及整合能力将决定整个公共政策体系的能力。

一般来说,互动的范围越大、频率越高,越有利于公共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作为一个系统,在各主体相对独立、具备较高能力的情况下,公共政策体系有一种天然的整合能力和机制。

3.简述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性。

答:(1)从实践来看,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不足。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从实践来看,由于与政策相关的利益、素质和信息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明显不足。主要有:①不能积极有效地引导公众的观念和行为;②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不佳;③缺乏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

(2)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现状不能满足日益增加和多样化的公众需求。公共政策主体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进而提升引导公众观念行为、调控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和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和多样化的需求。

(3)入世新环境和经济全球化挑战公共政策主体能力。“入世”使我国经济与整个世界经济融为一体,入世后,我国公共政策主体能否应对新环境的挑战直接决定了公共政策质量的优劣,进而影响到公共管理的进程。这就要求公共政策主体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理念,对经济发展规律和市场机制有充分的认识和把握,以迎接入世新环境的挑战。

同时,经济全球化过程充满矛盾和问题,客观上要求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公共政策主体必须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以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在更广的视野和更长远的利益上制定政策,并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应对环境挑战的能力。

(4)知识经济要求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提升。人类社会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赖于以智力资源的占有与分配为特征的知识经济的兴盛与发达。无论是

在引导公众观念行为、调控社会利益关系方面,还是在公平分配社会资源方面,知识经济的发展都对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知识经济时代中的新技术革命正在建构一个数字化、电子化的新时代,这为建立灵活、高效、透明的政府以及其它公共政策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提供了可能,同时也对公共政策主体提出了新的要求。

4.简述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途径。

答:(1)公共政策主体转变政策理念。政策理念是指政策主体进行公共政策时所秉持的价值观。其实,思想观念是结果的真正决定者,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会做出与之相关的政策。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公共政策主体必须转变公共政策理念。这些理念包括:

1、视政策对象——公众为伙伴而不是对立者;

2、公共政策的出发点应是解决公共问题、保证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3、支持、鼓励准政策主体的发展;

4、要具有前瞻性,注重“预防”而非“治疗”,重点掌握政策主动权。

(2)改善和优化政策的外部环境。公共问题的层次性和多样性意味着公共政策的层次性和复杂性,要求公共政策主体的多元化,同时也要求政策环境的优化和改善。主要包括:

1、提倡公共道德,强调公共责任,使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公共文化氛围;

2、加强公共政策程序化、公开化的法制建设;

3、最大限度地吸纳公民参与,推进公共管理的社会化。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主体 2.公共政策主体能力

1.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2.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二、单项选择题

1.( C )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核心、并发挥独特作用的部分。

A.非政府组织 B.非营利组织

C.政府主体 D.社会公众

2.新型的公共政策理念视政策对象——公众为( D )。

A.被管理者 B.对立者

C.被统治者 D.伙伴

三、 多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核心主体包括( ABCD )。

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

C.司法机关 D.执政党

2.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 BCD )。

A.企业 B.准公共政策主体

C.社会公众 D.核心主体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主要包括( ABCED )。

A.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 B.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

C.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 D.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

E.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

四、问答题

1.简述公共政策主体体系。

答: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政府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和社会公众。这些政策主体对政策结果的影响各异。他们之间既非平起平坐的关系,也非从属关系。实际上,公共政策运作的整个过程就是多种力量相互博弈的过程,无论从纵向维度还是从横向维度上看,每个主体以及主体内部的各个层面都存在不同的利益,共同作用于公共政策的整个过程。

2.简述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内容。

答:(1)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作为特殊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在规范人们行为时,指出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能够做的,什么是不能够做的。通常,这些准则、规范来自于统治阶级的利益需求与价值偏好。公共政策主体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还常常在应对突发事件等危机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政策主体对社会成员行为的规制直接关系到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社会成员甚至是全人类的公共利益,体现出政策主体的权威性和号召力。

(2)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公共政策主体将哪些问题列入公共政策议程,直接决定了对公众观念和行为将产生什么样的引导。所以,公共政策主体首先要具有充分搜集公共问题信息、最大程度地一般了解把握公众意愿的能力,从而针对某些公共问题制定政策,以便更好地、更有成效地引导公众的观念和行为。公共政策主体引导公众观念行为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主体自身观念的影响程度以及行为的规范、模范程度。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和程度的提高以及多元化价值观思潮的影响,公共政策主体引导人们观念、行为的能力就显得更困难、更具挑战性,同时也更有必要、更不可缺少。

(3)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公共决策是公共政策主体为了实现有效管理选择一种主观最满意的方案的动态过程。这个为实现有效管理的过程也是对社会中的各种利益关系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公共政策主体选择哪些问题制定政策,就决定了对哪些利益关系进行调控,这要求政策主体以大局为重,尊重市场规律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平衡各种利益矛盾、实现社会稳定发展的原则,来调控社会的各种利益关系。其调控能力的强弱,表现在确定要调整哪些利益关系以及所优选的政策方案,是否能最大程度地解决公共问题、满足公众需求、平衡各种利益矛盾。

(4)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公共政策的本质决定了公共政策必须立足于解决对社会资源公平分配的问题。因为任何公共政策都必将取之于一些人而使另外一些人受益,所以社会中的个体都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需求出发来对待公共政策。思想观念的差别、知识水平的差别以及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别导致不同人有不同的、永无止境的利益需求。 “究竟把利益分配给谁、怎么分配、最佳分配是什么”就成为公平分配社会资源中的核心问题,如果解决得好,就说明公共政策主体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强。

(5)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除了政府这个核心公共政策主体外,执政党、利益团体、社会团体、第三部门等准公共政策主体以及公众、新闻媒体等共同构成一个公共政策系统。在整个公共政策体系中,各子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互动及整合能力也是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讲,它们的互动及整合能力将决定整个公共政策体系的能力。

一般来说,互动的范围越大、频率越高,越有利于公共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作为一个系统,在各主体相对独立、具备较高能力的情况下,公共政策体系有一种天然的整合能力和机制。

3.简述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性。

答:(1)从实践来看,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不足。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从实践来看,由于与政策相关的利益、素质和信息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明显不足。主要有:①不能积极有效地引导公众的观念和行为;②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不佳;③缺乏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

(2)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现状不能满足日益增加和多样化的公众需求。公共政策主体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进而提升引导公众观念行为、调控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和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和多样化的需求。

(3)入世新环境和经济全球化挑战公共政策主体能力。“入世”使我国经济与整个世界经济融为一体,入世后,我国公共政策主体能否应对新环境的挑战直接决定了公共政策质量的优劣,进而影响到公共管理的进程。这就要求公共政策主体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理念,对经济发展规律和市场机制有充分的认识和把握,以迎接入世新环境的挑战。

同时,经济全球化过程充满矛盾和问题,客观上要求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公共政策主体必须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以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在更广的视野和更长远的利益上制定政策,并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应对环境挑战的能力。

(4)知识经济要求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提升。人类社会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赖于以智力资源的占有与分配为特征的知识经济的兴盛与发达。无论是

在引导公众观念行为、调控社会利益关系方面,还是在公平分配社会资源方面,知识经济的发展都对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知识经济时代中的新技术革命正在建构一个数字化、电子化的新时代,这为建立灵活、高效、透明的政府以及其它公共政策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提供了可能,同时也对公共政策主体提出了新的要求。

4.简述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途径。

答:(1)公共政策主体转变政策理念。政策理念是指政策主体进行公共政策时所秉持的价值观。其实,思想观念是结果的真正决定者,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会做出与之相关的政策。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公共政策主体必须转变公共政策理念。这些理念包括:

1、视政策对象——公众为伙伴而不是对立者;

2、公共政策的出发点应是解决公共问题、保证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3、支持、鼓励准政策主体的发展;

4、要具有前瞻性,注重“预防”而非“治疗”,重点掌握政策主动权。

(2)改善和优化政策的外部环境。公共问题的层次性和多样性意味着公共政策的层次性和复杂性,要求公共政策主体的多元化,同时也要求政策环境的优化和改善。主要包括:

1、提倡公共道德,强调公共责任,使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公共文化氛围;

2、加强公共政策程序化、公开化的法制建设;

3、最大限度地吸纳公民参与,推进公共管理的社会化。


相关内容

  • 中国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及其争议
  • --环境公益诉讼主题研讨- [编者按]环境公害案件中,传统侵权案件中加害人与受害人之间的平等性.对立性及 特定性已荡然无存,环境公害案件的加害人往往为具有特殊经济能力及地位的企业,而受害人则常为欠缺专业知识与经济能力的老百姓.在地位及利益格局失衡的情况下,法律应彰显对 ,弱势主体及弱势利益的倾斜保护 ...

  • 第二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
  • 第二章 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 (一)公共政策的含义.类型与功能 1.公共政策的概念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公共政策的内涵: ①.公共政策是决定.决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具有决定.决策的一般特征: ②.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 ...

  • 2013_年广西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考试复习资料
  • 2014 年广西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 法的概念和特征 1.法的概念:法是指由国家专门机关创制的,以权利义务为调整机制并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它是意志与规范的结合,是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它应当是通过利益调整从而实现社会正义的工具. 2.法的本质 (一)法的本 ...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复习资料
  • 第一章 1.什么是资源配置及资源配置的方式? 需要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使得人类不得不在具有多种用途的资源与满足不同的需要之间进行 选择.选择就是如何利用既定的资源区生产量多质优的经济物品,以便更好的满足人类的需要.人类进行选择的过程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 资源配置的方式主要有计划配置方式和市场配置 ...

  • 行政法 整理笔记
  • 第一章 行政法的基本问题 (一)概念: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有私行政和公共行政之分.区别:1.主体及性质不同:2.目的不同:3.手段不同:4 .救济途径不同.私行政是指由私法所调整的,私人机构对其自身事务的管理活动:公共行政则指由公法所调整的,国家和其他公共组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行政法上仅指公共 ...

  • 北京林业大学-行政管理-公共行政学真题
  • 北京林业大学-行政管理-公共行政学真题 2013年公共行政学真题 一. 名词解释 1. 政治-行政二分法:政治是政策的制定,行政是政策的执行,政治与行政泾渭分明,各个政府的政治原则可以不同,但良好的行政原则在任何政府体制中都是相同的. 2. 中观公共行政生态: 3. 工作分析:是指通过一系列的程序和 ...

  • 第一章行政法的基本概念
  • 第一章 行政法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行政 行政:国家行政机关执行国家法律.政策,管理 管理国家内政.外交的活动. 管理 静态行政:被赋予相应职能的组织单位和个人,指行政机关.行政机构.行政人员. 动态行政:相应组织职能的运作,指行政活动.行政行为. 形式行政:根据主体的性质界定的行政,即只有国家行政机 ...

  • 论政策有效执行的合法性基础
  • 论政策有效执行的合法牲基础 丁 煌 (武汉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武汉430072) 摘要:作为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政策的作用能否有效的发挥,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 从根本上取决于政策执行的效率.政策的有效执行是以社会公众对所推行政策的 ...

  • 投资管理制度
  • 首联商业集团有限公司 对外投资管理制度 北大纵横咨询管理公司 二○○三年十月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 2 第二章 投 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