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堡特与人类语言学

2005年3月第37卷 第2期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For eign L anguage T eaching and Research (bimonthly) M ar. 2005Vol. 37No. 2

洪堡特与人类语言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姚小平

提要:有几个原因, 使得今人把威廉 冯 洪堡特视为人类语言学的先行者:他的研究综合起哲学、历史、社会、文化、民族、语言等多种视角; 他通过亲验实证获得巴斯克民族语言的一手材料, 很早就采用了现代所谓 田野工作 法; 他探讨过美洲印第安语言, 提出的 语言世界观 一说影响了美国人类语言学家博厄斯、萨丕尔、沃尔夫等人。看重民族文化和语言的相对价值, 追求大同而又不忽略个性和差异, 是洪堡特最可贵之处。

关键词:洪堡特、人类语言学、民族语言 [中图分类号]H0 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0429(2005) 02_0116 3

黑龙江大学举办 中国首届人类语言学研讨会 , 这在当代中国学术史上是一件值得书上一笔的事情, 是一门学科为完善自身的学术体制而做的努力。组委会邀我参会, 并且指定了发言的题目 洪堡特与人类语言学研究 。威廉 冯 洪堡特(Wilhelm von Hum boldt 1767 1835) 是语言学家, 这一点绝无疑问; 他对语言学的贡献, 大家也都了解, 不烦细说了。洪堡特是人类学家吗? 这个问题要琢磨一下, 才能回答。在洪堡特的时代, 人类学 这个名称已不生疏, 相应的学科研究也已起步。一个较大的领域是体质人类学, 这方面的研究洪堡特基本上不做。他更感兴趣的是种族和民族的起源、分布、特性等问题, 这一方面的研究当时称为 人种学 或 人种志学 (Ethnologie, Eth nolographie) (洪堡特1829: 21, 69) 。他也同样着力探讨人类生活的精神和文化层面。三十岁那年, 他写了一篇 比较人类学规划 (1797) , 想仿照比较解剖学的做法, 创建一门 比较人类学 (vergleichende Anthropologie) , 研究对象是

人类种群的特性, 尤其是民族性。他心目中的人类学, 应该囊括起与人类整体和全部个体有关的一切知识, 或者就叫 人的研究 (das Studium des M enschen) ; 这样的一种研究, 在洪堡特看来是最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所以, 如果把洪堡特称为人类学家, 那么他所设想的这门学科要比现代人类学涉及的面广得多, 在各学科中的地位也高得多。

洪堡特是人类语言学家吗? 这个问题也要想一想, 才能有个答案。在洪堡特的时代, 既没有 人类语言学 这个词, 也没有形成一门这样的学科, 所以, 称洪堡特是人类语言学家的话, 就有时代错位的嫌疑。但是, 类似今天人类语言学的探索, 那时已经有了, 而洪堡特本人就是这方面探索的先行者。根据W. A. Foley (2001:3 4) 的说法, 人类语言学是语言学的分支, 它关心的是 语言在广泛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所占的位置 , 要探讨 语言在构成、维持文化行为和社会结构方面所起的作用 。他又进一步区分社会语言学和人类语言学, 认为前者把语言看作一种社会建制(social institution) , 后者的核心概念是文化; 前者意欲揭示年龄、性别、

本文是作者在 中国首届人类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黑龙江大学, 2005 1 5 1. 8) 上的发言。

姚小平 洪堡特与人类语言学

阶级、种族等社会变量与语言行为的相关关系, 后者则探索语言行为的文化意义和制约因素。这样的划分当然不会很清晰, 也不必太清晰。在洪堡特的人文研究和语言研究中, 社会、文化、语言往往放在一起讨论, 不容易区分出什么是社会语言学的, 什么是人类语言学的, 什么又是纯语言学的。总的看, 他的研究大概可以叫做 社会文化 人类语言学 。这也是为什么十余年前热过一阵的 文化语言学 , 喜欢从洪堡特的著作里寻求理论支持的缘故。不过, 就洪堡特的每一篇具体作品, 或者一篇大作品里的各个章节来看, 因侧重各有不同, 取向也不大一样。比如 论汉语的语法结构 (1826) , 基本上是一篇纯语言学的论文; 论双数 (1827) 是一篇语言类型学论文, 但不乏人类语言学的解释; 巴斯克人 (1801) 是一部游记式的人类学著作, 附录的巴斯克语描述则可以视为人类语言学的一种尝试。而洪堡特后期的作品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 (1829) 和 卡维语导论 (即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 1836) , 综合起哲学、历史、文化、语文等多种视角, 我相信, 不论是来自理论语言学还是来自人类语言学或社会语言学的现代研究者, 读过之后都会有丰厚的收获, 承认洪堡特是这些领域当之无愧的先驱。

人类语言学家主张立足经验事实, 从案例入手上达理论, 尤其是身临实境, 通过踏勘调研而获得具体民族和语言的一手材料。这种亲验实证的倾向, 在洪堡特身上已很显见。而现代称作 田野调查 的方法, 洪堡特也已经在有意识地运用, 例如他对巴斯克民族及其语言的考察。当然, 这样的考察需要有相当的财力支撑, 而十八、十九世纪之交好像还没有科研基金组织, 获得政府或个人资助的可能性也极小, 所以那时候的科学考察几乎都是富人行为。好在洪堡特家境不错, 供得起他游学考察, 寻访民俗; 在相当一段时间里, 他对谋职和仕途不感兴趣, 只想做自己喜好的学问。顺便插一句, 他的弟

弟亚历山大 冯 洪堡特比他更甚, 把百万遗产都花在科学事业上, 包括那一次有名的美洲探险(1799 1804) 。不久前我还写过一篇文章纪念这件事(姚小平2004) 。在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 里(1829: 23) , 洪堡特曾提到, 亚历山大不但给他带来了印第安语言的材料, 还使他得以跟那里的学者建立起联系。这指的是美国的印第安语研究者, 洪堡特与他们中的一两位通信交流过研究心得。由于洪堡特有多语种的知识背景, 又有一套关于语言结构反映人类认知的理论, 他就印第安语发表的看法便很受美国同行重视。后来美国人类语言学家博厄斯、萨丕尔、沃尔夫在研究印第安语言的基础上提出 语言相对论 , 从对象到观点与洪堡特都有渊源关系。刚才Parks 教授在报告中讲述了美国人类语言学的历史, 起点是19世纪中叶美国本土学者对印第安语言的分类研究。而再往前寻溯的话, 这方面的研究就主要是欧洲人的事情了。

人类语言学强调文化的相对价值, 尤其珍视每一种具体文化的独特性, 不贬抑任一民族和语言。这种尊重各民族语言文化的立场, 在洪堡特身上也已形成, 其深层的思想基础是人类大同论, 把整个人类当作一个亲密无间、情同手足的大部族, 而不考虑宗教、族籍和肤色的差异 (1829: 4) 。但是, 大同不等于消除差别。正相反, 洪堡特认为, 世界必须由多个民族构成, 人类语言必须保持多样性, 因为这是 人类精神的内在需要 (1811: 4) , 就像大自然必定多姿多彩、倾向于排斥雷同一样。对于那些已经消亡的语言, 洪堡特多少有点惋惜, 因为每一语言的死亡都意味着一种独特的民族精神从此湮灭不存。不过, 那时几乎没有保护濒危语言的意识, 洪堡特也只是把语言的衰亡看作自然和必然的进程。 语言就像人和民族一样, 会产生, 也会死亡 , 除非语言之间永世隔绝, 不相往来。在他眼里, 一种语言的死亡并不可怕, 因为它并非真的失去生命, 而是融入了另一语言, 而 通过混合, 也产生了新的语言, 使得那些从前孤立存在的语言也变得普遍起来 , 于是,

2005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2期

一般而言的语言, 即把人类语言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的语言, 以及每一具体的、在历史发展的更高阶段出现的语言, 就因此而壮大起来 。其实, 从整个人类的发展史来看, 转化为语言的世界和事物的总量在不断增长, 参与共同理解的个性日益丰富多样 , 所以, 我们不必担心某些语言的消亡会破坏人类语言的丰富多样。(均见洪堡特1829: 5)

另一方面, 洪堡特受到德意志古典哲学的影响, 深信人类语言始终在朝着同一方向发展, 力求达到一个纯粹、完满的 理念 (可比于黑格尔的国家理念) , 而由于历史、地理、社会诸因素的限制, 各种语言在进展程度上便显出了差别。历史上, 有些语言比较接近这一 理念 , 有些语言则离开很远, 而不论哪种语言, 都只能尽可能接近而不可能完全达到终极理念。正是出于这一认识, 洪堡特得出了某些语言比其它语言更为完善的结论。这是他的局限所在, 也是十八、十九世纪人类语言学的不足。关于一种语言是否完善、有无缺陷的问题, 后来变得很敏感, 人类语言学家通常避开不谈。但是, 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 任何语言都有必要自我改进, 以满足不断扩大和深化的表达需要, 就这一点来看, 一种语言完善与否不但是可以讨论的问题, 也是应该讨论的问题。任何一种现有的语言, 能够存活到今天, 供一个或一些民族用于认识世界、形成思想、传达感情, 就是因为这种语言始终在有意无意地优化结构, 包括改善句法, 添加词汇等等。我们只需想一想, 汉语的句子结构由古及今发生了多大的变化, 就会明白这一点。

洪堡特思想的活力经久不衰。我们读洪堡特的作品, 读得越多, 就越能感觉到其学说的深度和力度。他的许多言辞已成为相关学科的经典表述, 在学界广为流传。例如, 关于语言与民族的关系, 他说: 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 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 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人们的任何想象 (1836/1997:50) 。关于语言

的创造性, 他说: 语言绝不是产品, 而是一种创造活动 (同上, 54) ; 语言必须无限地运用有限的手段 (同上, 114) 。关于语言对思维的影响, 以及怎样克服这种影响, 他说: 每一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 人从自身中造出语言, 而通过同一种行为, 他也把自己束缚在语言之中; 每一种语言都在它所隶属的民族周围设下一道樊篱, 一个人只有跨过另一种语言的樊篱进入其内, 才能摆脱母语樊篱的约束 (同上, 70) 。类似的精彩表述, 还可以举出很多, 而此时此地, 我最欣赏的一句话是:

即使在纯语法研究的领域里, 我们也决不能把

语言与人、把人与大地隔绝开来。大地、人和语言, 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 (1829: 67)

我想, 这句话道出了洪堡特语言研究的终极意图, 同时也从宏观的角度指明了人类语言学的根本目的。

参考书目

洪堡特, 1797, 比较人类学规划[A ]。收于C. M enze

(ed. ) , 1979,

W ilhelm von H umboldt. Bildung

und Sp r ache (洪堡特论教育和语言文集) [C].Paderborn:Ferdinand Schoeningh.

洪堡特, 1811, 普通语言学论纲 [A]。汉译见 洪堡特

语言哲学文集 [C], 姚小平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1年。

洪堡特, 1829,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 [M ]。汉译见

姚译 洪堡特语言哲学文集 。

洪堡特, 1836,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

神发展的影响 [M ]。姚小平译, 商务印书馆, 1997年。

姚小平, 2004, 亚历山大 冯 洪堡美洲归来二百年, 中

华读书报 2004年11月10日20版。

Foley, W. A. 1997. A nthr op ological L inguistics :A n

introduction [M ].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Bei jing:FLT RP. 2001. ) 收稿日期:2005 1 14

通讯地址:100089北京外国语大学169信箱

2005年3月第37卷 第2期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For eign L anguage T eaching and Research (bimonthly) M ar. 2005Vol. 37No. 2

洪堡特与人类语言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姚小平

提要:有几个原因, 使得今人把威廉 冯 洪堡特视为人类语言学的先行者:他的研究综合起哲学、历史、社会、文化、民族、语言等多种视角; 他通过亲验实证获得巴斯克民族语言的一手材料, 很早就采用了现代所谓 田野工作 法; 他探讨过美洲印第安语言, 提出的 语言世界观 一说影响了美国人类语言学家博厄斯、萨丕尔、沃尔夫等人。看重民族文化和语言的相对价值, 追求大同而又不忽略个性和差异, 是洪堡特最可贵之处。

关键词:洪堡特、人类语言学、民族语言 [中图分类号]H0 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0429(2005) 02_0116 3

黑龙江大学举办 中国首届人类语言学研讨会 , 这在当代中国学术史上是一件值得书上一笔的事情, 是一门学科为完善自身的学术体制而做的努力。组委会邀我参会, 并且指定了发言的题目 洪堡特与人类语言学研究 。威廉 冯 洪堡特(Wilhelm von Hum boldt 1767 1835) 是语言学家, 这一点绝无疑问; 他对语言学的贡献, 大家也都了解, 不烦细说了。洪堡特是人类学家吗? 这个问题要琢磨一下, 才能回答。在洪堡特的时代, 人类学 这个名称已不生疏, 相应的学科研究也已起步。一个较大的领域是体质人类学, 这方面的研究洪堡特基本上不做。他更感兴趣的是种族和民族的起源、分布、特性等问题, 这一方面的研究当时称为 人种学 或 人种志学 (Ethnologie, Eth nolographie) (洪堡特1829: 21, 69) 。他也同样着力探讨人类生活的精神和文化层面。三十岁那年, 他写了一篇 比较人类学规划 (1797) , 想仿照比较解剖学的做法, 创建一门 比较人类学 (vergleichende Anthropologie) , 研究对象是

人类种群的特性, 尤其是民族性。他心目中的人类学, 应该囊括起与人类整体和全部个体有关的一切知识, 或者就叫 人的研究 (das Studium des M enschen) ; 这样的一种研究, 在洪堡特看来是最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所以, 如果把洪堡特称为人类学家, 那么他所设想的这门学科要比现代人类学涉及的面广得多, 在各学科中的地位也高得多。

洪堡特是人类语言学家吗? 这个问题也要想一想, 才能有个答案。在洪堡特的时代, 既没有 人类语言学 这个词, 也没有形成一门这样的学科, 所以, 称洪堡特是人类语言学家的话, 就有时代错位的嫌疑。但是, 类似今天人类语言学的探索, 那时已经有了, 而洪堡特本人就是这方面探索的先行者。根据W. A. Foley (2001:3 4) 的说法, 人类语言学是语言学的分支, 它关心的是 语言在广泛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所占的位置 , 要探讨 语言在构成、维持文化行为和社会结构方面所起的作用 。他又进一步区分社会语言学和人类语言学, 认为前者把语言看作一种社会建制(social institution) , 后者的核心概念是文化; 前者意欲揭示年龄、性别、

本文是作者在 中国首届人类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黑龙江大学, 2005 1 5 1. 8) 上的发言。

姚小平 洪堡特与人类语言学

阶级、种族等社会变量与语言行为的相关关系, 后者则探索语言行为的文化意义和制约因素。这样的划分当然不会很清晰, 也不必太清晰。在洪堡特的人文研究和语言研究中, 社会、文化、语言往往放在一起讨论, 不容易区分出什么是社会语言学的, 什么是人类语言学的, 什么又是纯语言学的。总的看, 他的研究大概可以叫做 社会文化 人类语言学 。这也是为什么十余年前热过一阵的 文化语言学 , 喜欢从洪堡特的著作里寻求理论支持的缘故。不过, 就洪堡特的每一篇具体作品, 或者一篇大作品里的各个章节来看, 因侧重各有不同, 取向也不大一样。比如 论汉语的语法结构 (1826) , 基本上是一篇纯语言学的论文; 论双数 (1827) 是一篇语言类型学论文, 但不乏人类语言学的解释; 巴斯克人 (1801) 是一部游记式的人类学著作, 附录的巴斯克语描述则可以视为人类语言学的一种尝试。而洪堡特后期的作品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 (1829) 和 卡维语导论 (即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 1836) , 综合起哲学、历史、文化、语文等多种视角, 我相信, 不论是来自理论语言学还是来自人类语言学或社会语言学的现代研究者, 读过之后都会有丰厚的收获, 承认洪堡特是这些领域当之无愧的先驱。

人类语言学家主张立足经验事实, 从案例入手上达理论, 尤其是身临实境, 通过踏勘调研而获得具体民族和语言的一手材料。这种亲验实证的倾向, 在洪堡特身上已很显见。而现代称作 田野调查 的方法, 洪堡特也已经在有意识地运用, 例如他对巴斯克民族及其语言的考察。当然, 这样的考察需要有相当的财力支撑, 而十八、十九世纪之交好像还没有科研基金组织, 获得政府或个人资助的可能性也极小, 所以那时候的科学考察几乎都是富人行为。好在洪堡特家境不错, 供得起他游学考察, 寻访民俗; 在相当一段时间里, 他对谋职和仕途不感兴趣, 只想做自己喜好的学问。顺便插一句, 他的弟

弟亚历山大 冯 洪堡特比他更甚, 把百万遗产都花在科学事业上, 包括那一次有名的美洲探险(1799 1804) 。不久前我还写过一篇文章纪念这件事(姚小平2004) 。在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 里(1829: 23) , 洪堡特曾提到, 亚历山大不但给他带来了印第安语言的材料, 还使他得以跟那里的学者建立起联系。这指的是美国的印第安语研究者, 洪堡特与他们中的一两位通信交流过研究心得。由于洪堡特有多语种的知识背景, 又有一套关于语言结构反映人类认知的理论, 他就印第安语发表的看法便很受美国同行重视。后来美国人类语言学家博厄斯、萨丕尔、沃尔夫在研究印第安语言的基础上提出 语言相对论 , 从对象到观点与洪堡特都有渊源关系。刚才Parks 教授在报告中讲述了美国人类语言学的历史, 起点是19世纪中叶美国本土学者对印第安语言的分类研究。而再往前寻溯的话, 这方面的研究就主要是欧洲人的事情了。

人类语言学强调文化的相对价值, 尤其珍视每一种具体文化的独特性, 不贬抑任一民族和语言。这种尊重各民族语言文化的立场, 在洪堡特身上也已形成, 其深层的思想基础是人类大同论, 把整个人类当作一个亲密无间、情同手足的大部族, 而不考虑宗教、族籍和肤色的差异 (1829: 4) 。但是, 大同不等于消除差别。正相反, 洪堡特认为, 世界必须由多个民族构成, 人类语言必须保持多样性, 因为这是 人类精神的内在需要 (1811: 4) , 就像大自然必定多姿多彩、倾向于排斥雷同一样。对于那些已经消亡的语言, 洪堡特多少有点惋惜, 因为每一语言的死亡都意味着一种独特的民族精神从此湮灭不存。不过, 那时几乎没有保护濒危语言的意识, 洪堡特也只是把语言的衰亡看作自然和必然的进程。 语言就像人和民族一样, 会产生, 也会死亡 , 除非语言之间永世隔绝, 不相往来。在他眼里, 一种语言的死亡并不可怕, 因为它并非真的失去生命, 而是融入了另一语言, 而 通过混合, 也产生了新的语言, 使得那些从前孤立存在的语言也变得普遍起来 , 于是,

2005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2期

一般而言的语言, 即把人类语言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的语言, 以及每一具体的、在历史发展的更高阶段出现的语言, 就因此而壮大起来 。其实, 从整个人类的发展史来看, 转化为语言的世界和事物的总量在不断增长, 参与共同理解的个性日益丰富多样 , 所以, 我们不必担心某些语言的消亡会破坏人类语言的丰富多样。(均见洪堡特1829: 5)

另一方面, 洪堡特受到德意志古典哲学的影响, 深信人类语言始终在朝着同一方向发展, 力求达到一个纯粹、完满的 理念 (可比于黑格尔的国家理念) , 而由于历史、地理、社会诸因素的限制, 各种语言在进展程度上便显出了差别。历史上, 有些语言比较接近这一 理念 , 有些语言则离开很远, 而不论哪种语言, 都只能尽可能接近而不可能完全达到终极理念。正是出于这一认识, 洪堡特得出了某些语言比其它语言更为完善的结论。这是他的局限所在, 也是十八、十九世纪人类语言学的不足。关于一种语言是否完善、有无缺陷的问题, 后来变得很敏感, 人类语言学家通常避开不谈。但是, 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 任何语言都有必要自我改进, 以满足不断扩大和深化的表达需要, 就这一点来看, 一种语言完善与否不但是可以讨论的问题, 也是应该讨论的问题。任何一种现有的语言, 能够存活到今天, 供一个或一些民族用于认识世界、形成思想、传达感情, 就是因为这种语言始终在有意无意地优化结构, 包括改善句法, 添加词汇等等。我们只需想一想, 汉语的句子结构由古及今发生了多大的变化, 就会明白这一点。

洪堡特思想的活力经久不衰。我们读洪堡特的作品, 读得越多, 就越能感觉到其学说的深度和力度。他的许多言辞已成为相关学科的经典表述, 在学界广为流传。例如, 关于语言与民族的关系, 他说: 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 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 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人们的任何想象 (1836/1997:50) 。关于语言

的创造性, 他说: 语言绝不是产品, 而是一种创造活动 (同上, 54) ; 语言必须无限地运用有限的手段 (同上, 114) 。关于语言对思维的影响, 以及怎样克服这种影响, 他说: 每一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 人从自身中造出语言, 而通过同一种行为, 他也把自己束缚在语言之中; 每一种语言都在它所隶属的民族周围设下一道樊篱, 一个人只有跨过另一种语言的樊篱进入其内, 才能摆脱母语樊篱的约束 (同上, 70) 。类似的精彩表述, 还可以举出很多, 而此时此地, 我最欣赏的一句话是:

即使在纯语法研究的领域里, 我们也决不能把

语言与人、把人与大地隔绝开来。大地、人和语言, 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 (1829: 67)

我想, 这句话道出了洪堡特语言研究的终极意图, 同时也从宏观的角度指明了人类语言学的根本目的。

参考书目

洪堡特, 1797, 比较人类学规划[A ]。收于C. M enze

(ed. ) , 1979,

W ilhelm von H umboldt. Bildung

und Sp r ache (洪堡特论教育和语言文集) [C].Paderborn:Ferdinand Schoeningh.

洪堡特, 1811, 普通语言学论纲 [A]。汉译见 洪堡特

语言哲学文集 [C], 姚小平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1年。

洪堡特, 1829,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 [M ]。汉译见

姚译 洪堡特语言哲学文集 。

洪堡特, 1836,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

神发展的影响 [M ]。姚小平译, 商务印书馆, 1997年。

姚小平, 2004, 亚历山大 冯 洪堡美洲归来二百年, 中

华读书报 2004年11月10日20版。

Foley, W. A. 1997. A nthr op ological L inguistics :A n

introduction [M ].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Bei jing:FLT RP. 2001. ) 收稿日期:2005 1 14

通讯地址:100089北京外国语大学169信箱


相关内容

  • 萨丕尔_沃尔夫假说的欧洲渊源
  • 2009年第7期 总第244期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eignLanguagesandTheirTeaching2009,№7 Serial№244 ・版权所有 文责自负・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欧洲渊源 孟宏党 (盐城工学院,江苏盐城 224000) 摘 要: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包含了语言相对论和语言决 ...

  •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述评
  • 摘 要:"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自问世以来影响巨大,争议不断,本文在对其作大致客观的描述和整合国内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得出一种中立的.较为合理的观点,即语言与思维(思想.逻辑.理性)至少不是平行时空下两条互不相交的直线,而是以一种至今还未明朗的关系紧紧交织在一起,语言并不仅仅是思 ...

  • 洪堡基金会相关介绍-陕西师范大学人事信息网
  • 洪堡基金会相关介绍 洪堡基金会是为纪念德国伟大的自然科学家和科学考察旅行家亚历山大"冯"洪堡于1860年在柏林建立的.亚历山大"冯"洪堡和他的兄长.普鲁士教育改革家及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于1809年创立了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q ...

  • 19世纪洪堡教育模式及其影响
  • 19世纪洪堡教育模式及其影响 摘要:近代大学始于19世纪初期德国柏林大学的建立及其教育 体制改革.在改革中,德国大学极其注重人文学科多元化发展和自 然科学研究,使整个德意志民族由思想领域到科学领域迅速崛起. 威廉?洪堡所创立的"柏林大学模式"使德国高等教育率先走出了 " ...

  • 蔡建国简介
  • 蔡建国.海外学人中的佼佼者 蔡建国说,有人预测下一个世纪是亚洲的世纪,这里面不能仅仅是经济发展的含义.我们当前的一个首要任务,就是要将具有五千年历史的灿烂的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精华有机融合,使其成为世界文化中的多彩篇章. 他认为,能否在世界上确立中国文化大国的格局,关系到中国在未来世界居于何种地位. ...

  • 共生性: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 什么是语文?什么是语文课?这是我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一直欲言而不敢言的一个问题. 读了2011年<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第3期胡根林.庄溎芬两位老师的文章<关于台湾国文教学的笔谈>,过去一直思考的问题,一些已有的想法又涌上心头,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庄溎芬老师在 ...

  • 全球留学费用最低国家,德国入围前五!
  •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出国留学.出国留学,不仅是为了增长知识,也是为了开拓视野,丰富人生经历.以往,许多人选择到英语国家留学,因为我们有着良好的英语基础.然而,英语国家的学费也是相当高昂的,这对于许多工薪家庭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但是,英语国家并不是留学的唯一选择,海外留学也并不直接等同 ...

  • 读[所有可能的世界:地理学思想史]
  • 读<所有可能的世界:地理学思想史> 正如一句名谚"地理学就是地理学家所做的事"所揭示,地理学家之间,地理学与地理学家之间形成了一种互相补充和促进的关系.杰弗里·马丁通过提供了古代.中世纪以及现代西方主要国家与地区的地理观念的演变史,并且介绍了它们的地理学与地理学者的概 ...

  • 02-09[高等教育学]试题答案
  • <高等教育学> 一.单项选择题 l."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 创造性 ). 2.著名的"威斯康辛思想"明确地把大学的主要职能由单纯培养专门人才和发展 科学拓展到( 服务社会 ). 3.一般认为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和适龄人口相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