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环境重点

第一单元 森林植物概述

名词解释

林层(林相):是指乔木树冠的垂直配置所构成的层次。

郁闭度:是指林冠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它可以反映一片森林中林冠彼此衔接的程度或是林冠遮盖地面的程度。

立地质量(立地条件):是对影响森林生产力的所有生境因子(包括气候、土壤、地形、生物等)综合评价的一种量化指标。

生活因子:生态因子中有一些是森林植物所必需的,没有这些因子植物便不能生活,这些因子称为生活因子。

填空

1. 根据树种组成,可将森林划分为单纯林和混交林

2. 森林的层次通常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植物层3个基本层次

3. 按照林层或林相一般可将森林分为单层林和复层林

4. 森林中生长着一些没有固定层次的植物,如藤本植物、寄生植物和腐生植物等,称其为层间或层外植物

5. 按照森林的起源,可将森林分为天然林和人工林两类

6. 森林按年龄结构的不同,可以区分为同龄林和异龄林

7. 通常将生物因子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五大类 判断题

1.大量树木聚合在一起就是森林。( × )

2.森林是受环境强烈影响的,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森林。( √ )

3.人工林有较规则的株行距,林木分布比较均匀整齐,树种较单纯,多为单纯林。( √ )

4.北方寒冷的地区易于形成复层林,温暖湿润的南方易形成单层林。( × )

5.天然林不含人工林采伐后萌生形成的森林。( √ )

6.林分密度大,其郁闭度也大,但郁闭度大的林分,其密度有时并不大。( √ )

7.不同树种,龄级期限的长短是不同的,主要是根据树木生长的快慢确定年龄范围。( √ )

8.在相同年龄时,林分越高,说明立地条件对该树种越适合,林地的立地条件越好,林地生产力越高。( √ )

9.一般按林分平均高(H )和林分年龄(A)来确定森林的地位级。( √ )

10.树种的生态学特性与各种生态因子之间,存在有规律的联系和统一。( √ )

11.有垂柳生长的地方,常常指示其生长环境的土壤水湿,表示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 × )

单项选择题

1.( A )的树干,一般高大、通直、圆满,自然整枝良好,枝下高长,树冠较

小,且多集中于树干上部。

A. 林木 B. 孤立木 C. 下木 D.灌木

2.森林已不单纯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自然体,而是与人类息息相关的以( B )为主体的生物生态系统和环境生态系统。

A. 草本植物 B. 木本植物 C. 菌类植物 D.藻类植物

3.在林业生产实践中,森林的组成,主要就是指( D )的组成。

A. 灌木 B. 草本植物 C. 蕨类植物 D. 乔木树种

4.单纯林(或称纯林)是指仅由单一树种组成的森林。在森林经营中常将虽有几个树种组成,但某一树种占绝对优势,其它树种所占比重不足( A )的森林也称为单纯林。

A. 一成 B. 二成 C. 三成 D. 四成

5.森林的层次是指森林中各种植物成分所形成的( B )。

A. 水平结构 B. 垂直结构 C. 混合结构 D.营养结构

6. 郁闭度在( A )为疏林地。

A. 0.1~0.19 B. 0.2~0.4 C. 0.41~0.69 D. 0.7以上

7.一般按林分( C )和林分年龄来确定森林的地位指数。

A. 平均胸径 B. 平均基粗 C. 上层高 D. 平均高

8.每一个生态因子都是在与其它因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起作用,在生态环境中,既没有孤立存在的生态因子,也没有单一生态因子的环境。这是生态因子的( A )规律。

A. 综合作用 B. 主导作用 C. 阶段作用 D.指示作用

1. 天然林和人工林有什么特点?

答:天然林通常没有规则的株行距,林木分布不均匀,没有规则的树种结构和比例,林下植物种类较多,林内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

人工林通常有较规则的株行距,林木分布比较整齐,树种较单纯,多为单纯林,或几个树种在林地上的分布具有某种明显的规律性;同时树木年龄基本相同,一般为同龄林,林下植物也较为单一。

4. 森林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答:1)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2)生态因子的主导作用3)生态因子的同等重要和不可替代性

4)生态因子的可调节性和可补偿性5)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6)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7)生态因子作用的统一性8)生态因子作用的指示性。

5. 森林的三大效益是什么?

答:1)经济效益2)生态效益3)社会效益

6. 森林环境的特点有哪些?

答:1)森林环境的多样性2)森林环境的时空性3)森林环境的有限性4)森林环境的可塑性5)森林环境的公益性

第二单元 光与森林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

光周期现象:植物开花受白天与黑夜,光照与黑暗的交替及时间长短影响的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

填空

1. 太阳辐射光谱按其波长分为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3个光谱区

2.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由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两部分组成

3. 光对数木的生态作用主要表现在光谱成分、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日照时长)3个方面

4. 根据树种的耐荫程度,可将树种分为喜光树种、耐荫树种和中性树种3个主要生态类型

5. 根据植物光周期反映的不同,可将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日照中性植物3个主要生态类型,其中长日照植物接受的光照时间越长,开花越早;而短日照植物在一定范围内,接受黑暗的时间越长,开花越早

6. 太阳高度角(h)越大,太阳直接辐射大,散射辐射也大

7. 可见光中对植物生理活动最有效的光是红橙光和蓝紫光,而生理无效光是绿光

8. 城市里路灯下的植物在春天萌动早,秋天休眠晚,主要因为日照时间增长,生长期增长

9. 一般,耐荫树种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均低,而喜光树种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均高

10. 单向光会使树木发生偏冠现象,即出现树木向光面枝叶生长茂密,背光面枝叶生长稀疏

判断题

1. 通常,在太阳高度角一定时,大气透明度越大,太阳直接辐射越强,散射辐射也越强。( × )

2. 阴天时,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仅由散射辐射组成。( √ )

3. 在北半球,夏半年可照时数随着纬度的增高而增长。( √ )

4. 植物的光合作用总是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 × )

5. 紫外线能促进植物的节间增长,引起植物徒长。( × )

6. 耐荫树种属林冠下更新的树种,而喜光树种是迹地、空旷地更新的树种。( √ )

7. 充足的光照,能促进苗木根系的生长,形成较大的根茎比率。( √ )

8. 耐荫树种的叶片往往为阴生叶,而喜光树种的叶片往往为阳生叶。( × )

9. 森林中的光照时间明显缩短。(光谱成分改变,光强变弱)( √ )

10. 短日照植物由南方向北方引种时,往往出现生长期延长,发育推迟的现象。( √ )

11.林内光照中生理辐射显著增加,且绿光占的比例较大。( × ) 选择题

1. 短日照有利于植物( A )。

A 、秋季落叶,促进休眠 B、生长,延长生长期 C、不一定

2. 通常生长在湿润温和的气候条件下,树木比较( A )。

A 、耐荫 B、喜光 C、不变

3. 冬半年(秋分至春分)可照时数小于12h ,并且随纬度的增高而( B )。

A 、延长 B、缩短 C、延长

4. 太阳高度角一定时,海拔越高,太阳直接辐射越强,散射辐射( B )。

A 、越强 B、越弱 C、不确定

5. 短日照植物多是在( B )季节开花

A 、昼长夜短 B、昼短夜长 C、昼夜长短相等

6.长日照植物是指每天的光照时间超过( C )才能形成花芽开花的植物

A 、8h B、10h C、12-14h D、16h

3. 光谱成分对林木的生长发育有哪些影响?

答:光谱对某些植物的种子萌发有促进或者抑制作用;植物能利用太阳辐射光谱中的部分光能;不同波长的光对光合作用的产物的成分也有影响;对诱导植物形态形成,向光性以及色素形成等方面不同波长的光作用也不同。

5. 树种的耐荫性除受自身遗传性影响外,还受到哪些因子的影响?影响的情况如何? 答:树木在幼苗阶段比较耐荫,随着年龄的增加需光量逐渐增加,开花时最多。生长在湿润温和的气候条件下,树木比较耐荫,而在干燥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则多趋向喜光。生长在肥沃湿润土地上耐荫性较强,生长在干燥瘠薄土壤上树木耐荫性较弱。纬度越高,海拔越高,树木喜光性越强;反之,耐荫性越强。

8. 试述林内光照的基本特点。

答:强度减弱,光质改变,分布不均,日照时间缩短。

9. 试述提高林木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答:1)合理密植,混交和林农间作2)调整光合产物的积累和消耗3)加强水肥管理4)科学育苗5)选育良种

第三单元 温度与森林

积温:之树木完成其生活周期或某一生长发育阶段所需的一定温度总量。

有效积温:指树木完成其生长发育期或整个生长发育期内超出生物学最低温度的温度值总和,或可表示为某一时期内的平均气味减去生物学最低温度。

温周期现象:植物对温度昼夜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物候:植物长期适应于一年死机温度的节律性变化,形成于此相应的生育节律,称为物候。 填空

1. 土壤的容积热容量和导热率随水分的增加而增大,随空气的增加而减少

2. 一般,温度日较差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温度年较差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据海越远的

地方,温度日较差和温度年较差越大

3. 温度25℃的正确读法25摄氏度

4. 我国的气温日较差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增大,“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

瓜”的农谚正是我国西北地区气温日较差大的真实写照

5. 日平均气温在0℃以上的持续时期为温暖期,0℃以下的持续时期为寒冷期

6. 生物学三基点温度指生物学最高温度、生物学最适温度、生物学最低温度

7. 通常,发生在0℃以上的低温危害称为寒害,发生在0℃以下的低温危害称为冻害

8. 不同植物或同一种植物的不同生长发育期能忍受最低温度的能力不同。一般来说,休眠

期抗寒能力最强,营养生长期居中,生殖期最弱

9. 初霜冻和终霜冻对植物危害最大,因为春季正值林木萌芽,秋季苗木或新木尚未木质化

10. 按照树种对温度的要求程度,可把树种分为耐寒树种、喜温树种和半耐寒树种

11. 温周期对树木的有利作用,是因为白昼适当高温有利于光合作用,夜间适当温度使呼吸

作用减弱,从而使净积累增多

判断题

1. 潮湿紧密土壤的昼夜温差大于干燥疏松土壤的。( × )

2. 土壤表面的温度日较差最大,越往土壤深层温度日较差越小。( √ )

3. 空气的绝热冷却是空气在绝热上升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 √ )

4. 平流逆温是由于冷空气流经暖的下垫面上而形成的。( × )

5. 只要平均温度能满足林木生长发育的需要,林木就可正常地生长发育。( × )

6. 最低温度表的游标离球部近端的示度就是前一段时间内曾经出现过的最低温度。( × )

7. 在夏季炎热的日子里,08时观测后,将地面最低温度表收回,放于阴凉处,到20时观测前重新调整后安放回原处。( √ )

8. 背风坡的平流霜冻比迎风坡严重。( × )

9. 霜冻对树木的危害并非霜的本身,而是低温所引起的伤害。( √ )

10. 在北方的冬季,树干的南面尤其是西南面常易发生树干冻裂现象。( √ )

11. 最低温度表酒精柱中的游标在温度降低时不移动。( × )

12. 最高温度表中的测温液柱(水银柱)在温度降低时不下降。( √ )

13.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昼夜温差值愈大,植物的产量愈高。( √ )

选择题

1. 日灼多发生在( B )。

A 、树皮粗糙树种的成年树上 B、树皮光滑树种的成年树上 C、A 和B

2. 抗寒能力较弱的果树和苗木可种植在( C )。

A 、谷地 B、山顶 C、山坡中部和靠近水体边的地方 D、洼地

3. 原产于热带、亚热带的喜温树种不能在温带栽种的主要原因是( A )。

A 、低温的限制 B、高温的限制 C、长日照的限制 D、短日照的限制

4. 最高温度表调整后放回原处时,应( B )。

A 、先放表身,后放球部 B、先放球部,后放表身 C、不分先后顺序

5. 一般,( D )以上的持续期为树种的生长期。

A 、20℃ B、15℃ C、10℃ D、5℃

6. 当下垫面的热量差额为正值时,下垫面就( A )。

A 、增热升温 B、冷却降温 C、不变 D、不确定

7. 日射型的土温垂直变化特点是( C )。

A 、土温随深度的增加不变 B、土温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C 、土温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1. 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各有何特点?

答:日变化:1)土壤地面温度的最高值和最低值2)土壤温度日较差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3)土壤日最高温度和日最低温度出现的时间随着深度的增加而推后

年变化:1)土温年较差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这是因为太阳辐射的年变化是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2)土温的年变化是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的3)一年中,土温最热月和最冷月出现的时间也随深度的增加而落后

4. 极端温度对树种分布有何影响?

答:高温会使树木呼吸作用加强,光合作用减弱,代谢平衡失调以及树木在高温地区缺少必要的低温刺激而不能开花结果。而低温限制主要表现为代谢失调组织结冰,导致机械组织损伤。

9. 极端低温对林木危害的种类有哪些?

答:1)霜冻2)冻害3)寒害&冷害4)冻拔或冻举5)冻裂6)生理干旱

10. 预防霜冻的措施有哪些?

答:1)合理的栽培管理和管理技术措施2)物理方法(应急措施)-熏烟法 灌水法 覆盖法

11. 一个地方有山地,有谷地,点烟防霜的烟堆应该放在什么地方?为什么?

答:晚上,上风口。因为山谷地形山脚霜冻最重,山中端最轻,山顶只有轻的平流霜冻。

12. 极端高温对林木的危害的种类有哪些?可以采取哪些预防措施?

答:1)日灼或皮伤 预防措施:注意造林树种的选择和混搭交配,加强浇灌,为树木树干涂白。2)根颈倒伏或根颈灼伤 预防措施:早晚喷灌浇水,地面覆草,局部遮阳,适当早播。

计算题

1. 已知某植物的生物学最低温度为10℃,某苗圃3月20日播种,到 3月27日出苗,在这8天里的日平均气温是16℃。请计算该植物从播种到出苗所需要的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

解:已知X 0=10℃,X=16℃,Y=8天

那么,该植物从播种到出苗所需要的活动积温A=X﹒Y=16×8=128℃

有效积温K=(X- X0). Y=(16-10) ×8=48℃

第四单元 水分与森林

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露点温度:当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不变且气压一定时,通过降低气温,使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简称露点。

1. 一般,气温愈高,相对湿度越小

2. 在我国季风气候区,夏季相对湿度较大,冬季相对湿度较小

3. 霜是当近地气层温度在低于0℃时出现的水汽凝结物,而露是近地气层温度在高于0℃

时出现的水汽凝结物

4. 按降雨的性质,可把雨分为连续性降雨、阵性降雨、毛毛状降水三种

5. 根据水的物理形态以及水分子在土壤中所受吸力,并考虑被植物利用的关系,土壤水分

可分为吸湿水、膜状水、毛细血管水、重力水和地下水五种类型

6. 年平均降水量在400mm 以上才有茂密的森林分布

7. 树种对水分的适应性是树种对土壤水分条件的要求

8. 根据树种对土壤水分的适应性,可把树种分为旱生树种、湿生树种和中生树种。其中,

中生树种的种类多,数量大,分布最广

9. 树木对水分的需要量通常用蒸腾量和蒸腾系数表示,其中蒸腾系数可以反映水分在树木

体内的有效利用程度

10. 土壤水分的有效范围在萎蔫系数和田间持水量之间

11. 按性质,可把干旱分为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旱;按发生季节,又可把干旱分为春旱、夏旱

(伏旱)和秋旱

判断题

1. 酸雨是指PH 值小于4的降水。( × )

2. 由于湿生树种控制蒸腾的组织很弱,所以叶片采摘下来后常常迅速凋萎。( × )

3. 对水分需要量多的树种必然要求在湿度大的土壤上生长。( × )

4. 吸湿水是土壤中的无效水分,而毛管水是土壤中最有效的水分。( √ )

5. 在实际大气中,空气经常处于未饱和状态,所以干球温度常高于湿球温度。( √ )

6. 相对湿度能直接反映出空气的干湿程度,相对湿度越大,表明空气越干燥;相对湿度越小,表明空气越潮湿。( × )

7. 从露点温度的概念可知,,露点温度时的饱和水汽压就是当时空气的实际水汽压。( √ )

8. 对于水分充足的土壤,应通过中耕松土切断毛细管来阻止蒸发,以减少土壤深层水分的损失。( √ )

9.在有植被的地方,既有土壤蒸腾,又有植物蒸发。蒸发与蒸腾之和,称为蒸散。( × )

选择题

1. 暴雨的标准是24h 内的降水量在( C )。

A 、150.0mm 以上 B、100.0mm 以上 C、50.0mm 以上 D、25.0mm 以上

3. 通常,干湿球差值越大,空气湿度( B );干湿球差值越小,空气湿度( A )。

A 、越大 B、越小 C、不确定

4. 饱和水汽压随温度的升高而( A )。

A 、增大 B 、减小 C 、不变

5. 土壤水分调节的措施有哪些?

答:1)深耕改土,增施有机肥料2)中耕松土时结合除草3)合理灌溉4)排水方式5)遮阳覆盖6)应用土壤保湿剂和有机水

6. 旱生、湿生和中生树种各有何特点?

答:旱生树种:细胞渗透压高、根系发达、具有控制蒸腾作用的结构,或者叶器官不发达退化。湿生树种:根系不发达,分生根少,根毛少,部分树种生长着板状根和气生根,细胞液浓度低,渗透压小,叶片大而薄,控制蒸腾作用的组织弱。中生树种:介于湿生和旱生树种之间。

7. 干旱和洪涝对树木各有何危害?怎样预防?

答:干旱会造成植物体内水分平衡收到破坏卖淫缺水而使植物的生长受到抑制,引起叶片枯萎甚至整株植物死亡。 洪涝对树木的危害主要是淹水情况下,土壤毛细管中充满了水,使土壤严重缺氧,导致根部呼吸作用减弱,阻碍根部呼吸和养分的释放,使根部中毒腐烂,长期会导致树木窒息死亡。 预防措施:1)兴修水利2)营造水土保持林和农田防护林3)采取有效的农业技术措施4)人工降雨

8. 水分异常对树木有哪些影响?

答:会造成植物体内水分平衡收到破坏卖淫缺水而使植物的生长受到抑制,引起叶片枯萎甚至整株植物死亡。使土壤严重缺氧,导致根部呼吸作用减弱,阻碍根部呼吸和养分的释放,使根部中毒腐烂,长期会导致树木窒息死亡。

第五单元 大气环境与森林

干洁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杂质的整个混合气体。

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是指自然界及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的各种有害物质,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超过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净化能力,打破了生态平衡,足以对生物及人类的正常生存造成危害的现象。

季风:一年中大范围地区盛行风向随季节而改变的风叫做季风。

小气候:所谓小气候是指在局部地区内,因下垫面条件的影响而形成与大气候不同的贴地气层和土壤上层特殊的气候。

1. 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大部分组成

2. 二氧化硫是目前存在最普遍、危害最大的大气污染物

3. 大气污染物主要是从叶片气孔侵入树木体内,对树木造成危害,所以植物受害症状一般

首先在叶面表现出现

4. 大气污染物对树木危害可以分为急性危害、慢性危害和不可性危害3种情况

5. 通常树木的抗毒性夜间大于白天

6. 树木对大气污染物的抗性可分为抗性强、抗性中等和抗性弱3级

7. 防风林带的结构类型分为紧密结构、疏透结构和透风结构,其中防风效果最好的是疏透结构,因为它既有防风距离又有风速降低

8. 按预报内容来划分,可把天气预报分为天气形势预报和气象要素预报;按天气预报时效来划分,可分为短期预报、中期预报和长期预报

9. 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和人类活动4个

10. 入侵我国的寒潮路径有寒害与冻害、雪害和风害3条,其中风害势力最强

判断题

1. 臭氧层是地球生物的保护伞,因为它可以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伤害。( √ )

2. 目前,我国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是煤烟型污染物。( √ )

3. 同一树种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其抗性也有差异,其中开花期的抗性最强。( × )

4. 等压面上的各点气压相等,但高度不一定相等 ( √ )

5. 在山区,通常白天吹山风,夜间吹谷风 ( × )

6. 低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低 ( √ )

7. 焚风是在山的迎风坡产生的又干又热的风 ( × )

8. 一般在高压范围内,其中下层有明显的辐散下沉运动,常为晴朗天气 ( √ )

9. 时效1~5天的天气预报为短期预报。( × )

10. 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是夏多冬少,并且愈向高纬度夏雨愈集中,冬雨愈稀少。( √ )

选择题

1. 我国降水具有( C )等特点。

A 、平原多于山地,迎风坡多于背风坡 B、平原多于山地,背风坡多于迎风坡

C 、山地多于平原,迎风坡多于背风坡 D、山地多于平原,背风坡多于迎风坡

2. 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天气以及华南早春的阴雨天气都与( D )

A 、第一型冷锋静止锋 B、第二型冷锋 C、暖锋 D、静止锋

3. 使用轻便风向风速表测定风向风速时,观测者应手持仪器高出头部,并且站在仪器的( B )。

A 、上风方向 B、下风方向 C、A 或B 都可以

4. 在沿海地区,,当天气晴稳时,白天吹( A ),夜间吹( B )

A 、海风 B、陆风 C、山风 D、谷风

5. 一般,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 B )。

A 、升高 B、降低 C、不确定

6. 常见的温室气体有( D )。

A 、CO 2、CH 4、O 3、N 2O 和O 2 B、CO 2、CH 4、O 3、N 2O 和N 2等

C 、CO 2、CH 4、O 3、N 2O 和Cl 2等 D 、CO 2、CH 4、O 3、N 2O 和水汽等(水汽可以吸收太阳辐射)

3. 优良的检测树种必须具备哪些特点?

答:1)受害症状明显,干扰症少。2)生长期长,能不断抽生新枝,新叶。3)栽植、管理和繁殖容易。4)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

4. 大气污染对树木的伤害程度与气象和地形等环境条件有何关系?

答:1)风2)光照3)降水和大气相对湿度4)地形

5. 森林净化空气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森林能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持大气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平衡2)森林能吸纳粉尘,减少粉尘污染。3)森林能吸收有毒气体,降低有毒气体的浓度。4)森林有杀菌作用

5)森林能减弱噪音。

10. 全国的寒潮标准是什么?本省的寒潮标准是什么?

答:全国的寒潮标准:受冷空气影响24小时内气温剧烈下降10℃以上,或者48小时气温剧烈下降12℃以上,同时最低气温降至5℃以下。我省的寒潮标准:???????

11. 寒潮对林木有何危害?如何防御?

答:1)寒害和冻害2)雪害)3风害) 防御:1)小面积的育苗地,可采用温室、冷床、暖床、风障和覆盖等措施2)大面积防御就要掌握当地气候变化,注意收听天气预报,科学安排生产活动。

12. 了解常见天气符号图形的含义。

答: 第六单元 地形与森林

1. 地形也称地貌。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

2. 我国陆地地貌的基本类型通常分为平原、山地、丘陵、盆地和高原

3. 山地按其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的不同区分为极高山、高山、中山和低山

4. 秦岭山脉海拔高2000m 左右,对我国南部地区有良好的屏障作用,成为我国亚热带和 暖温带的天然分界线

5. 山地地形因子有海拔高度、坡向、坡位、坡度和沟谷宽度

6. 山脉走向对气候的影响较大,对温度和降水量的影响尤为显著

7. 在山地海拔每升高100m ,年平均气温下降0.6℃。在一定范围内,空气湿度和雨量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

8. 海拔高度是山地地形变化最明显,对树木生活影响最大的因素

9. 达到一定海拔高度后,由于温度太低,风力太大,而不宜于树木生长,所以高山上存在着树木分布上界,即高山树木线

10. 由于光照条件差异,南坡的温度高于北坡,湿度低于北坡,蒸发量高于北坡,同时土壤较北坡干燥、贫瘠。因此,南坡的植被多是喜光、喜温、耐旱的种类;北坡则多是耐寒、耐荫、喜湿的种类

11. 根据阿略兴提出的植物先期适应法则,可以认为南坡是南方树种的北界,北坡是北方树种的南界

12.坡位的变化实际上是光照、水分、养分和土壤的变化

13.凡沟谷的宽度大于深度,两谷坡的坡度较平缓,谷底较宽阔的称为宽谷;而沟谷的宽度小于深度,两谷坡的坡度较陡。谷底狭窄的称为峡谷

单项选择题

1.在引种造林时,南种北移,栽在南坡上,北种南移栽在( B )。

A. 南坡 B. 北坡 C.东坡 D.西坡

2.杉木、枫香、马尾松、樟树、棕榈等树种的天然分布只限于秦岭( A )地区。

A. 以南 B. 以北 C. 以东 D.以西

3.湿热的海洋季风能沿着河谷( C )深入影响我国大陆腹地。

A. 自北而南 B. 自南而北 C. 自东而西 D. 自西而东

4.通常所说的林线常常( B )树线。

A. 高于 B. 低于 C. 等于 D.相当于

第七单元 生物与森林

生物化学作用(异株克生):是指一些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能产生某些化学物质,并释放到环境中,对其他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抑制或者促进作用。

1. 地衣对空气污染非常敏感,当空气中含有极微量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时,就会逐渐死

亡,可用作大气污染监测指示植物

2. 裸子植物的叶多为针形、条形或鳞形(稀为其他形状),所以把这类树木又称为针叶树

3. 森林中的植物根据其所处的地位可以分成森木、下木、幼树、活地被物和层外植物

4. 林木指森林植物中的全部乔木或称立木

5. 优势树种对群落的形态、外貌、结构及对环境的影响最大,故又建群种

6. 下木指森林中的灌木和不能长到乔木层的小乔木树种

7. 森林植物间的直接关系主要有树冠摩擦和树干挤压、附生关系、寄生关系、共生关系、

根系连生和缠绕作用

8. 附生植物是借助于吸根着生在附主植物表面,它们与附主在生理上无任何关系,完全属

自养植物

9. 森林给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并且是动物栖息、繁衍、隐蔽的场所

单项选择题

1.( A )是植物界中发展到最高等的类型,是适应陆地生活条件最完善的一类植物。

A. 被子植物 B.菌类植物 C.蕨类植物 D. 苔藓植物

2.( A )多半生活在水中或潮湿的环境。

A. 低等植物 B.被子植物 C.苔藓植物 D.裸子植物

3.( C )是高等植物中最原始的陆生类群,是由水生向陆生过渡的类型。

A. 低等植物 B.被子植物 C.苔藓植物 D. 蕨类植物

4.过多的附生植物标志着森林已经过熟和林内湿度( B )。

A. 过小 B.过大 C.中等 D. 不确定

5.森林植物的层次结构,是森林植物间相互( D )的最好例证。

A. 共生关系 B.附生关系 C.寄生关系 D.依存关系

论述题:结合本地实例阐述哪些措施可以调节森林动物间的关系?

答:1)本地区林为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2)森林是动物的避难所3)森林中有丰富的食物,为动物提供丰富的植物性和动物性食料4)森林为动物繁殖、孵化、育雏提供安静的场所5)森林中的动物间所存的“食与被食”关系,维持森林中生物间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6)动物以植物为食,有些动物也可以起到传播种子、传粉和疏松土壤的作用7)动物的粪便能改良土壤,增加肥力和增强地力8)动物能防治森林病虫害的大发生

第八单元 土壤与森林

土壤肥力:即土壤能为植物生长不断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有机质:土壤中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土壤空隙度:指土壤中孔隙的容积占土壤总容积的百分数。

阳离子交换量:指在一定的PH 时(一般为7)每千克烘干土所吸附的全部交换性离子的厘摩尔数,又称阳离子的吸附容量。

盐基饱和度:土壤交替所吸附的盐基离子占吸附性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复合肥料:指同时含有氮、磷、钾三要素或只含其中任何两种元素的化学肥料。 追肥:是在苗木或树木生长发育期间施用的肥料。

1. 岩石按其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2. 岩石风化过程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3. 影响土壤形成的自然的因素是母质、生物、气候、地形和时间

4. 土壤分类的原则有统一性原则、发生学原则、肥力特征原则

5. 目前,林区多采用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和土型五级土壤分类系统

6. 土壤分布的地带性规律表现为水平地带性分布和垂直地带性分布

7. 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类型是腐殖质

8. 根据形态和生理特点,土壤微生物可分为细菌、真菌、放线菌和藻类四类

9.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可分为有机质矿化过程和腐殖质化过程

10. 壤土类是农林业生产上最理想的土壤质地类型,改良土壤质地的根本措施主要有密土

法、引洪法、生物还原法

11. 团粒结构是最优良的土壤结构类型

12. 土壤孔隙的类型有毛管孔隙、非毛管孔隙和无效孔隙

13. 土壤胶体类型有无机胶体、有机胶体和有机无机复合胶体

14. 土壤酸度类型有活性酸度和潜性酸度

15. 根据森林树种对土壤酸碱度的反应,可将林木分为酸性土树种、钙质土树种、中性土

树种和盐碱土树种四种类型

16. 根据植物吸收营养元素的难异,可将土壤氧分区分为速效养分和持效养分

17. 肥力按其来源和成分可分为有机肥料、无机肥料和微生物肥料三大类

18. 目前肥料的发展趋势是朝着高产、优质、长效、环保和培肥发展

选择题

1.在我国现行的土壤分类系统中,( C )是高级分类单元中的主要分类单位。

A.土纲 B.亚纲 C.土类

2.自然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是( A )。

A.高等绿色植物残体 B.动物残体 C.微生物残体

3.在下述不同的土壤质地组合类型中,肥力特性最优良的是( A )。

A.上沙下黏型 B.上黏下沙型 C.沙黏夹层型

4.山区黏重土壤上含有少量砾石是有益的,但不宜超过( C )。

A.10% B.15% C.20%

5.土壤胶体的主要类型是( C )。

A.无机胶体 B.有机胶体 C.有机无机复合胶体

6.阳离子代换量可以反映土壤( B )的能力。

A.供应养分 B.保持养分 C .供应和保持养分

7.同一土壤中,水解性酸度常( A )交换性酸度。

A,大于 B.等于 C.小于

8.( B )是森林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

A.岩石矿物 B.森林凋落物 C.施肥

9.( B )是常见化学氮肥中最适宜作根外追肥的肥种。

A.碳酸氢铵 B.尿素 C.硝酸铵

10.( A )在生产中常作为温床上的发热材料来使用。

A .马粪 B.牛粪 C.羊粪

11. 绿肥翻压的最佳时期( B )

A. 孕蕾期 B. 盛花前期 C. 结果期

1. 土壤形成过程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说生物在土壤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答: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综合统一形成了土壤。因为生物是土壤形成的动力,植物群落可以吸收并集中养分,加速了营养物质的循环,微生物和根系改善土地的理化性质和肥力,促进土壤的形成和发展。

4. 土壤有机质对提高土壤肥力有什么作用?如何调节土壤有机质状况?

答:作用:1)植物营养的重要来源2)提高土壤的蓄水保肥和缓冲能力3)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4)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5)促进植物生长发育。

调节:1)增施有机肥料2)保存森林残落物3)调节土壤的水气热状况4)调节碳氮比(C/N)

5. 试述黏土、沙土、壤土等三类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点和农林生产性能的特点。 答:黏土:水多气少,肥效迟缓,土温变幅小。生产特点:保肥力强,肥效长,耐涝不耐旱,干板结,湿泥泞,耕作困难。 沙土:通气缺水,养分不足,土温变幅大。生产特点:土质疏松,耕作容易,养分释放快,保肥保水能力弱。 壤土:通气又透水,蓄水保肥,水气分配适当,土性温和,养分分解较快,保肥性能好(兼有沙土和黏土的特点) 生产特点:水肥气热状况协调,耕性好,适种范围广,农林生产最理想的土壤。

6. 为什么说团粒结构是肥沃土壤的标志之一?如何培育土壤的良好结构?

答:团粒结构作为肥沃土壤的标志之一,是因为:1)解决水气矛盾(有良好的空隙构造)2)土质疏松,利于耕作与出苗,耕性好,苗木生长好3)多孔性和水稳性4)能协调土壤内部许多矛盾。

培育土壤良好结构:1)重视绿肥培育2)深耕结合施用有机肥料3)合理耕作4)应用结构改良剂

9. 生产中如何调节土壤酸碱度?

答:改良酸性土施用石灰,石灰粉和碱性,生理碱性肥料;改良碱性土用石膏,黑矾,明矾。

10. 为什么说无机肥料和有机肥料要配合施用?

答:无机肥料营养成分单一但含量高,肥效快速,有机肥料营养成分全面但含量低,肥效缓慢,二者配合施用能互相填补自身缺点。

11. 根外追肥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喷洒应该在傍晚气孔未关闭而且空气又较湿时为宜。

12. 发展绿肥有何意义?结合本地实际举两例绿肥种植的方式。

答:绿肥具有固氮作用,富集深层土壤养分。在山区采取绿肥翻耕既能增加养分,也能形成大量腐殖质,有利于形成团粒结构,改良土壤质地。

培肥

13. 菌根对林木有何意义?如何使林木形成菌根?

答:菌根形成以后,可以明显地增加植物对各种营养元素的吸收,如磷、锌、铜、氮、钾、锰、硫等元素的吸收,提高抗旱性、抗病性,促进生长,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2)

思考题:1. 根据土壤对森林的作用,理解合理选择搭配树种、适地适树的重要意义 答:1)适应土壤不同,质地不同,树种不同、酸碱、水分

土壤质地、保水性能,通透性,温度变化规律

酸碱度、营养元素、有机质、微生物

2. 结合本地区实际,试述提高森林土壤肥力的措施

答:1)本地区营造混交林2)施肥、松土(调整土壤结构)3)以小肥引大肥

4)抚育间伐(可降低林分郁闭度增加林光照,提高地温,促进微生物的生命

活动)5)提高森林集约化经营程度6)林粮间作和种植绿肥植物

第九单元 我国森林植被的分布

1. 森林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主要有水分规律和温度规律

2. 水平地带性包括随热量变化的纬度地带性和距离海洋远近的水分变化而形成的经度地

带性

3. 我国森林分布表现在东部湿润适于森林生长,西部干旱区地带性植被类型是半干旱和干

旱,只在山地一定海拔高度和河流沿岸才出现森林

4. 我国东南半湿润的气候条件下,森林类型有高纬度到低纬度依次分布有寒温带针叶林、

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热带雨林

5. 中国的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森林植被类型,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中亚热带)、北部为常绿落叶阔叶林、南部为季风常绿阔叶林

6. 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是我国主要用材林区,本区域的地带性植被为针阔叶混交林,最主要

特征是由红松为主构成的针阔叶混交林

7. 森林植被的分布主要受气候条件的支配,特别是热量和水分,以及二者的配合状况

8. 山地森林最显著的特征是随海拔升高,更替着不同的森林植被类型,这就是森林植被的

垂直地带性

9. 山地森林垂直地带依次出现的具体顺序,称为森林植被的垂直带谱

10. 森林分布垂直地带性是以纬度地带性为基础的,其规律是水平植被带为山地垂直带的基

11. 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寒冷干燥。大面积分布着灌丛草甸、草原和荒漠植被

单项选择题

1.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是( B )

A. 热量和光照 B.热量和水分 C. 水分和土壤 D.热量和土壤

2.常绿阔叶林的分布区域是( C )

A. 温带 B.热带 C. 亚热带 D.寒温带

3.森林植被沿海洋向内陆成带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森林分布的( A )。

A. 经度地带性 B.纬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 D.高原地带性

4.不同纬度起点,山地垂直带谱数目不同,只要有足够海拔高度,低纬度高山上,森林垂直带谱数目( A )高纬度的高山。

A. 多于 B.少于 C.等于 D.不等于

5.我国东部森林区域和西部草原荒漠区域的分界线基本上和我国年降水量( B )mm 线一致。

A.200 B. 400 C.600 D.800

6.森林分布的纬度地带性,除水分的配合外,主要是地球表面的( D )差异造成的。

A. 土壤 B. 大气 C.水分 D. 热量

7.我国热带季雨林树种丰富,常见的落叶树种主要有( A )。

A. 木棉科的木棉 B.龙脑香科的望天树 C.松科的云南松 D.樟科的香樟

第十单元 森林群落

森林群落:自然界中群居在一起的植物种有规律地聚集成一个有机整体,成为一个有规律的植物种的组合叫森林群落。

生活型:植物对于不良环境条件的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植物类型,称为植物的生活型。

林木分化:在森林生长发育过程中,同一树种邻近的相同年龄的植株在形态上和生活能力方面的差异,称为林木分化。

森林群落演替:在一定地段上,一个森林群落相继被另一个森林群落所替代的现象称为森林群落的演替。

1. 森林群落种类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也是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最基本标志

2. 所谓表现面积是指能够包括绝大多数的植物种类和表现出该群落一般结构特征的最小

面积

3. 森林中由高大乔木树冠所组成的层次是乔木层

4.表示某物种在一个群落内的丰富程度,常用丰富度。

5.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率,叫投影盖度。

6.林业上常用郁闭度来表示乔木层的盖度。

7.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群落在水平方向的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

8.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指群落垂直分化现象。

9.在林业生产实践中是以龄级来表示林分的年龄阶段的。

10.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内涵十分广泛的重要概念,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11.森林群落的发生一般要经历森林植物的迁移、定居和竞争三个阶段。

12.森林植物的迁移是靠繁殖体来实现。

13.定居能否成功,首先决定于种子的发芽力和发芽条件。

14.森林植物间竞争的结果是适者生存。

15.森林群落的发生是指在一定地段上,森林群落从无到有的变化过程。

16.最先进入新环境的物种,仅有少数能幸存下来,这些适应能力较强的植物称为锋植物

17.森林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关系与外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18.引起森林群落发生演替的主要外因是人类活动。

19.旱生演替系列一般经历地衣植物阶段、苔藓植物阶段、草本植物阶段和木本植物阶段

20.水生演替系列一般经历沉水植物阶段、浮水植物阶段、直立水生植物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和木本植物阶段

21.次生演替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群落的退化(逆行演替),一是群落的复生(进展演替)。

22.群落演替的实质是群落中建群种的替代过程。

23.热带雨林被破坏后形成稀树灌丛的演替过程,从方向而言属于逆行演替。

24.原生森林群落遭受破坏后,一旦引起破坏的外力作用消失,次生植物群落仍然可复生(进展演替),趋向于恢复到破坏前原生群落的类型。

判断题

1.组成森林群落的种类成分愈多,生长型愈复杂,其结构也愈复杂。( √ )

2.高位芽植物的过冬芽位于离地面较高的位置, 如乔木和大灌木。( √ )

3.物种多样性越丰富,则群落越稳定。( √ )

4.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环境梯度变化有关。( √ )

5.组成群落的植物种类愈多,群落的最小面积相应地愈大。( √ )

6.同龄林通常具有垂直郁闭的特点,异龄林表现出水平郁闭的形式。( × )

7.大粒种子,贮存营养丰富,传播能力很强。( × )

8.在自然界,大部分的树木种子会因不能及时发芽和保存而死亡。( √ )

9.群落的形成和发育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一个群落发育的末期,也就孕育着下一个群落发育的初期。( √ )

10.在新地方最初发生的种类,一定就是将来复杂的竞争中的胜利者。( × )

11.只有当一个种的个体在新的地点上能繁殖时,才算定居过程的完成。( √ )

12.在演替的后期,早期生长缓慢的树种容易被早期生长快的树种所代替。( × )

13.先锋树种最终代替基本成林树种而形成较稳定的森林群落。( × )

14. 次生裸地是光秃秃的地方,所有土壤和原生群落中的繁殖体均已彻底消失。( × )

15.原生裸地上森林群落的形成快于次生裸地。( × )

16.单元顶极理论认为一个气候区内只有一种顶极群落。( √ )

17.多元顶极理论认为,一个气候区内可以有多个顶极群落,有气候顶极,土壤顶极等。( √ )

18.在红松阔叶林被皆伐后的迹地上形成桦木,山杨林,是逆行演替。( × )

19.原生演替过程始终是进展演替。( × )

20.“封山育林”这一营林措施是根据森林群落逆行演替的特点提出的。( × )

21.如原生群落受破坏的强度愈大,破坏持续的时间愈长,则恢复到原生群落的速度愈慢,过程愈长。( √ )

22.人类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各种次生群落产生的主要原因。( √ )

选择题

1.在我国东南半部,植物种类最多、结构最复杂的森林群落是( C )。

A 、寒温带针叶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热带雨林、季雨林 D、温带针阔混交林

2.植物的形状类别称为( B )。

A 、生活型 B、生长型 C、生态型 D、生境型

3.乔木树种的生活型为( D )。

A 、地面芽植物 B、地上芽植物 C、地下芽植物 D、高位芽植物

4. ( A )是森林群落中属于同一生活型和相似生态要求的植物种的组合

A 、层片 B、层次 C、林层 D、林种

5. 甲群落中有100个个体,其中90个属于种A ,另外10个属于种B 。乙群落中也有100个个体,但种A 、B 各占一半,那么( A )

A 、甲群落的均匀度比乙群落低 B、甲群落的均匀度比乙群落一样

C 、甲群落的均匀度比乙群落高 D、甲群落的均匀度比乙群落没有可比性

6.若X = 某一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目/全部样方数目 × 100%,则X 是( B )。

A 、多度 B 、频度 C 、密度 D 、优势度

2在森林的经营管理当中,把森林群落划分为哪几个发育阶段?各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答:1)幼龄林时期,生长慢适应力弱,常被大量淘汰,形状和特点都不是很稳定,容易发生变化。

2)壮龄林时期,树高生长迅速,林分的结构和外貌都已基本定型,有明显的森林特点,林木个体间分化现象特别显著,自然稀疏强烈。

3)中龄林时期,森林外貌已经定型,树高生长显著减退,直径生长持续旺盛,材积生长达到最高峰,林木普遍开花结果,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4)近熟林或成熟林时期,树木的高生长几乎停止,直径生长缓慢,林分蓄积量最大,林下有较多幼树,林木结实的能力仍旺盛。

5)过熟林时期,林木生长已经停止,结实减弱,无性生殖能力接近丧失活着完全丧失,有大量病虫感染,树木常枯死或风倒,林分呈现枯梢死亡的衰退现象,林下幼苗幼树越来越多。

3. 森林群落演替的种类有哪些?

答:森林群落的原生演替1)旱生演替系列2)水生演替系列 森林的次生演替3)逆行演替

4)进展演替

4. 森林群落演替的原因有哪些?

答:外因:群落外的环境条件如气候、地貌、土壤、风灾火灾、病虫害、冰川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内因:不同物种之间争夺有限的资源环境产生竞争,优胜劣汰;群落内部的建群种对生境有改变作用,改变原来的生境,促进了其他生物的定居和自身的消亡,导

致了群落演替。

5. 举例次生演替的过程。

答:假设某一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被全部伐除,其演替过程为:采伐迹地→草,灌木植物群落→阳性针叶林或阳性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

6. 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例,简要示意在森林被全部伐除(退化)以后其复生过程经历的阶段

答:

第十一单元 森林生态系统

1.地球上最庞大、最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即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2.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是由生物和非生物两部分组成。

3.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是由初级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构成。

4.根据食物链中食物传递特点,可将食物链分为草木链、 腐屑链和寄生链三种类型。

5.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两种类型。

6.森林生态系统是以乔木为主体的植物群落。

7.生态系统依生境的不同,分为水体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

8.生态金字塔包括生物量金字塔、生产量金字塔、数目生态系统金字塔三种类型。

9.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依其功能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10.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从一个营养级转移到下一个营养级的比率约为10%。

11.森林生态系统中养分的生物循环包括吸收、存留和归还三个过程

12.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才能源源不断地输入森林生态系统,再被其它生物利用。

13.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维持平衡的最大限度叫阈值。

单项选择题

1.下列生物不属于生产者的生物是( D )。

A. 杉木 B.藻类 C.光合细菌 D.蝉

2.最可能出现倒金字塔的生态金字塔是( C )。

A. 能量金字塔 B.生物量金字塔 C.数目金字塔 D.不出现倒金字塔

3.杨树——蝉——螳螂——黄雀——蛇——鹰是一条( A )。

A. 草牧食物链 B.腐生食物链 C.寄生食物链 D.混合食物链

4.能量在两营养级之间传递时,通常损失为( A )。

A.10% B.20% C.80% D.90%

5.营养级划分的依据是( B )。

A. 生物的大小 B.生物的食性 C.生物的种类 D.生物的密度

6.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主要是( A )。

A. 绿色植物 B.草食动物 C. 肉食动物 D.杂食动物

8.生产力和生物量最大的生态系统类型是( B )。

A. 草原 B.森林 C. 农田 D.海洋

9.森林中以( A )的净生产力最高。

A. 热带雨林 B. 常绿阔叶林 C. 落叶阔叶林 D.针阔叶混交林

10. 生物量同生产力的区别在于,生产力仅是生物量的一部分,即( )的生物量

A 、一年 B、二年 C、三年 D、多年

11.g/(m平方乘a) 是( C )的单位

A 、现存量 B、生物量 C、生产力 D、生产量

6. 生态系统平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什么原因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

答:1)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2)食物链结构完整3)生物种类和树木保持相对稳定4)生态系统是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

失衡原因:1)物种改变造成生态平衡的破坏2)环境因子改变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3)信息系统改变引起生态平衡破坏

第一单元 森林植物概述

名词解释

林层(林相):是指乔木树冠的垂直配置所构成的层次。

郁闭度:是指林冠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它可以反映一片森林中林冠彼此衔接的程度或是林冠遮盖地面的程度。

立地质量(立地条件):是对影响森林生产力的所有生境因子(包括气候、土壤、地形、生物等)综合评价的一种量化指标。

生活因子:生态因子中有一些是森林植物所必需的,没有这些因子植物便不能生活,这些因子称为生活因子。

填空

1. 根据树种组成,可将森林划分为单纯林和混交林

2. 森林的层次通常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植物层3个基本层次

3. 按照林层或林相一般可将森林分为单层林和复层林

4. 森林中生长着一些没有固定层次的植物,如藤本植物、寄生植物和腐生植物等,称其为层间或层外植物

5. 按照森林的起源,可将森林分为天然林和人工林两类

6. 森林按年龄结构的不同,可以区分为同龄林和异龄林

7. 通常将生物因子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五大类 判断题

1.大量树木聚合在一起就是森林。( × )

2.森林是受环境强烈影响的,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森林。( √ )

3.人工林有较规则的株行距,林木分布比较均匀整齐,树种较单纯,多为单纯林。( √ )

4.北方寒冷的地区易于形成复层林,温暖湿润的南方易形成单层林。( × )

5.天然林不含人工林采伐后萌生形成的森林。( √ )

6.林分密度大,其郁闭度也大,但郁闭度大的林分,其密度有时并不大。( √ )

7.不同树种,龄级期限的长短是不同的,主要是根据树木生长的快慢确定年龄范围。( √ )

8.在相同年龄时,林分越高,说明立地条件对该树种越适合,林地的立地条件越好,林地生产力越高。( √ )

9.一般按林分平均高(H )和林分年龄(A)来确定森林的地位级。( √ )

10.树种的生态学特性与各种生态因子之间,存在有规律的联系和统一。( √ )

11.有垂柳生长的地方,常常指示其生长环境的土壤水湿,表示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 × )

单项选择题

1.( A )的树干,一般高大、通直、圆满,自然整枝良好,枝下高长,树冠较

小,且多集中于树干上部。

A. 林木 B. 孤立木 C. 下木 D.灌木

2.森林已不单纯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自然体,而是与人类息息相关的以( B )为主体的生物生态系统和环境生态系统。

A. 草本植物 B. 木本植物 C. 菌类植物 D.藻类植物

3.在林业生产实践中,森林的组成,主要就是指( D )的组成。

A. 灌木 B. 草本植物 C. 蕨类植物 D. 乔木树种

4.单纯林(或称纯林)是指仅由单一树种组成的森林。在森林经营中常将虽有几个树种组成,但某一树种占绝对优势,其它树种所占比重不足( A )的森林也称为单纯林。

A. 一成 B. 二成 C. 三成 D. 四成

5.森林的层次是指森林中各种植物成分所形成的( B )。

A. 水平结构 B. 垂直结构 C. 混合结构 D.营养结构

6. 郁闭度在( A )为疏林地。

A. 0.1~0.19 B. 0.2~0.4 C. 0.41~0.69 D. 0.7以上

7.一般按林分( C )和林分年龄来确定森林的地位指数。

A. 平均胸径 B. 平均基粗 C. 上层高 D. 平均高

8.每一个生态因子都是在与其它因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起作用,在生态环境中,既没有孤立存在的生态因子,也没有单一生态因子的环境。这是生态因子的( A )规律。

A. 综合作用 B. 主导作用 C. 阶段作用 D.指示作用

1. 天然林和人工林有什么特点?

答:天然林通常没有规则的株行距,林木分布不均匀,没有规则的树种结构和比例,林下植物种类较多,林内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

人工林通常有较规则的株行距,林木分布比较整齐,树种较单纯,多为单纯林,或几个树种在林地上的分布具有某种明显的规律性;同时树木年龄基本相同,一般为同龄林,林下植物也较为单一。

4. 森林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答:1)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2)生态因子的主导作用3)生态因子的同等重要和不可替代性

4)生态因子的可调节性和可补偿性5)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6)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7)生态因子作用的统一性8)生态因子作用的指示性。

5. 森林的三大效益是什么?

答:1)经济效益2)生态效益3)社会效益

6. 森林环境的特点有哪些?

答:1)森林环境的多样性2)森林环境的时空性3)森林环境的有限性4)森林环境的可塑性5)森林环境的公益性

第二单元 光与森林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

光周期现象:植物开花受白天与黑夜,光照与黑暗的交替及时间长短影响的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

填空

1. 太阳辐射光谱按其波长分为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3个光谱区

2.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由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两部分组成

3. 光对数木的生态作用主要表现在光谱成分、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日照时长)3个方面

4. 根据树种的耐荫程度,可将树种分为喜光树种、耐荫树种和中性树种3个主要生态类型

5. 根据植物光周期反映的不同,可将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日照中性植物3个主要生态类型,其中长日照植物接受的光照时间越长,开花越早;而短日照植物在一定范围内,接受黑暗的时间越长,开花越早

6. 太阳高度角(h)越大,太阳直接辐射大,散射辐射也大

7. 可见光中对植物生理活动最有效的光是红橙光和蓝紫光,而生理无效光是绿光

8. 城市里路灯下的植物在春天萌动早,秋天休眠晚,主要因为日照时间增长,生长期增长

9. 一般,耐荫树种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均低,而喜光树种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均高

10. 单向光会使树木发生偏冠现象,即出现树木向光面枝叶生长茂密,背光面枝叶生长稀疏

判断题

1. 通常,在太阳高度角一定时,大气透明度越大,太阳直接辐射越强,散射辐射也越强。( × )

2. 阴天时,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仅由散射辐射组成。( √ )

3. 在北半球,夏半年可照时数随着纬度的增高而增长。( √ )

4. 植物的光合作用总是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 × )

5. 紫外线能促进植物的节间增长,引起植物徒长。( × )

6. 耐荫树种属林冠下更新的树种,而喜光树种是迹地、空旷地更新的树种。( √ )

7. 充足的光照,能促进苗木根系的生长,形成较大的根茎比率。( √ )

8. 耐荫树种的叶片往往为阴生叶,而喜光树种的叶片往往为阳生叶。( × )

9. 森林中的光照时间明显缩短。(光谱成分改变,光强变弱)( √ )

10. 短日照植物由南方向北方引种时,往往出现生长期延长,发育推迟的现象。( √ )

11.林内光照中生理辐射显著增加,且绿光占的比例较大。( × ) 选择题

1. 短日照有利于植物( A )。

A 、秋季落叶,促进休眠 B、生长,延长生长期 C、不一定

2. 通常生长在湿润温和的气候条件下,树木比较( A )。

A 、耐荫 B、喜光 C、不变

3. 冬半年(秋分至春分)可照时数小于12h ,并且随纬度的增高而( B )。

A 、延长 B、缩短 C、延长

4. 太阳高度角一定时,海拔越高,太阳直接辐射越强,散射辐射( B )。

A 、越强 B、越弱 C、不确定

5. 短日照植物多是在( B )季节开花

A 、昼长夜短 B、昼短夜长 C、昼夜长短相等

6.长日照植物是指每天的光照时间超过( C )才能形成花芽开花的植物

A 、8h B、10h C、12-14h D、16h

3. 光谱成分对林木的生长发育有哪些影响?

答:光谱对某些植物的种子萌发有促进或者抑制作用;植物能利用太阳辐射光谱中的部分光能;不同波长的光对光合作用的产物的成分也有影响;对诱导植物形态形成,向光性以及色素形成等方面不同波长的光作用也不同。

5. 树种的耐荫性除受自身遗传性影响外,还受到哪些因子的影响?影响的情况如何? 答:树木在幼苗阶段比较耐荫,随着年龄的增加需光量逐渐增加,开花时最多。生长在湿润温和的气候条件下,树木比较耐荫,而在干燥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则多趋向喜光。生长在肥沃湿润土地上耐荫性较强,生长在干燥瘠薄土壤上树木耐荫性较弱。纬度越高,海拔越高,树木喜光性越强;反之,耐荫性越强。

8. 试述林内光照的基本特点。

答:强度减弱,光质改变,分布不均,日照时间缩短。

9. 试述提高林木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答:1)合理密植,混交和林农间作2)调整光合产物的积累和消耗3)加强水肥管理4)科学育苗5)选育良种

第三单元 温度与森林

积温:之树木完成其生活周期或某一生长发育阶段所需的一定温度总量。

有效积温:指树木完成其生长发育期或整个生长发育期内超出生物学最低温度的温度值总和,或可表示为某一时期内的平均气味减去生物学最低温度。

温周期现象:植物对温度昼夜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物候:植物长期适应于一年死机温度的节律性变化,形成于此相应的生育节律,称为物候。 填空

1. 土壤的容积热容量和导热率随水分的增加而增大,随空气的增加而减少

2. 一般,温度日较差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温度年较差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据海越远的

地方,温度日较差和温度年较差越大

3. 温度25℃的正确读法25摄氏度

4. 我国的气温日较差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增大,“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

瓜”的农谚正是我国西北地区气温日较差大的真实写照

5. 日平均气温在0℃以上的持续时期为温暖期,0℃以下的持续时期为寒冷期

6. 生物学三基点温度指生物学最高温度、生物学最适温度、生物学最低温度

7. 通常,发生在0℃以上的低温危害称为寒害,发生在0℃以下的低温危害称为冻害

8. 不同植物或同一种植物的不同生长发育期能忍受最低温度的能力不同。一般来说,休眠

期抗寒能力最强,营养生长期居中,生殖期最弱

9. 初霜冻和终霜冻对植物危害最大,因为春季正值林木萌芽,秋季苗木或新木尚未木质化

10. 按照树种对温度的要求程度,可把树种分为耐寒树种、喜温树种和半耐寒树种

11. 温周期对树木的有利作用,是因为白昼适当高温有利于光合作用,夜间适当温度使呼吸

作用减弱,从而使净积累增多

判断题

1. 潮湿紧密土壤的昼夜温差大于干燥疏松土壤的。( × )

2. 土壤表面的温度日较差最大,越往土壤深层温度日较差越小。( √ )

3. 空气的绝热冷却是空气在绝热上升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 √ )

4. 平流逆温是由于冷空气流经暖的下垫面上而形成的。( × )

5. 只要平均温度能满足林木生长发育的需要,林木就可正常地生长发育。( × )

6. 最低温度表的游标离球部近端的示度就是前一段时间内曾经出现过的最低温度。( × )

7. 在夏季炎热的日子里,08时观测后,将地面最低温度表收回,放于阴凉处,到20时观测前重新调整后安放回原处。( √ )

8. 背风坡的平流霜冻比迎风坡严重。( × )

9. 霜冻对树木的危害并非霜的本身,而是低温所引起的伤害。( √ )

10. 在北方的冬季,树干的南面尤其是西南面常易发生树干冻裂现象。( √ )

11. 最低温度表酒精柱中的游标在温度降低时不移动。( × )

12. 最高温度表中的测温液柱(水银柱)在温度降低时不下降。( √ )

13.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昼夜温差值愈大,植物的产量愈高。( √ )

选择题

1. 日灼多发生在( B )。

A 、树皮粗糙树种的成年树上 B、树皮光滑树种的成年树上 C、A 和B

2. 抗寒能力较弱的果树和苗木可种植在( C )。

A 、谷地 B、山顶 C、山坡中部和靠近水体边的地方 D、洼地

3. 原产于热带、亚热带的喜温树种不能在温带栽种的主要原因是( A )。

A 、低温的限制 B、高温的限制 C、长日照的限制 D、短日照的限制

4. 最高温度表调整后放回原处时,应( B )。

A 、先放表身,后放球部 B、先放球部,后放表身 C、不分先后顺序

5. 一般,( D )以上的持续期为树种的生长期。

A 、20℃ B、15℃ C、10℃ D、5℃

6. 当下垫面的热量差额为正值时,下垫面就( A )。

A 、增热升温 B、冷却降温 C、不变 D、不确定

7. 日射型的土温垂直变化特点是( C )。

A 、土温随深度的增加不变 B、土温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C 、土温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1. 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各有何特点?

答:日变化:1)土壤地面温度的最高值和最低值2)土壤温度日较差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3)土壤日最高温度和日最低温度出现的时间随着深度的增加而推后

年变化:1)土温年较差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这是因为太阳辐射的年变化是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2)土温的年变化是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的3)一年中,土温最热月和最冷月出现的时间也随深度的增加而落后

4. 极端温度对树种分布有何影响?

答:高温会使树木呼吸作用加强,光合作用减弱,代谢平衡失调以及树木在高温地区缺少必要的低温刺激而不能开花结果。而低温限制主要表现为代谢失调组织结冰,导致机械组织损伤。

9. 极端低温对林木危害的种类有哪些?

答:1)霜冻2)冻害3)寒害&冷害4)冻拔或冻举5)冻裂6)生理干旱

10. 预防霜冻的措施有哪些?

答:1)合理的栽培管理和管理技术措施2)物理方法(应急措施)-熏烟法 灌水法 覆盖法

11. 一个地方有山地,有谷地,点烟防霜的烟堆应该放在什么地方?为什么?

答:晚上,上风口。因为山谷地形山脚霜冻最重,山中端最轻,山顶只有轻的平流霜冻。

12. 极端高温对林木的危害的种类有哪些?可以采取哪些预防措施?

答:1)日灼或皮伤 预防措施:注意造林树种的选择和混搭交配,加强浇灌,为树木树干涂白。2)根颈倒伏或根颈灼伤 预防措施:早晚喷灌浇水,地面覆草,局部遮阳,适当早播。

计算题

1. 已知某植物的生物学最低温度为10℃,某苗圃3月20日播种,到 3月27日出苗,在这8天里的日平均气温是16℃。请计算该植物从播种到出苗所需要的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

解:已知X 0=10℃,X=16℃,Y=8天

那么,该植物从播种到出苗所需要的活动积温A=X﹒Y=16×8=128℃

有效积温K=(X- X0). Y=(16-10) ×8=48℃

第四单元 水分与森林

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露点温度:当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不变且气压一定时,通过降低气温,使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简称露点。

1. 一般,气温愈高,相对湿度越小

2. 在我国季风气候区,夏季相对湿度较大,冬季相对湿度较小

3. 霜是当近地气层温度在低于0℃时出现的水汽凝结物,而露是近地气层温度在高于0℃

时出现的水汽凝结物

4. 按降雨的性质,可把雨分为连续性降雨、阵性降雨、毛毛状降水三种

5. 根据水的物理形态以及水分子在土壤中所受吸力,并考虑被植物利用的关系,土壤水分

可分为吸湿水、膜状水、毛细血管水、重力水和地下水五种类型

6. 年平均降水量在400mm 以上才有茂密的森林分布

7. 树种对水分的适应性是树种对土壤水分条件的要求

8. 根据树种对土壤水分的适应性,可把树种分为旱生树种、湿生树种和中生树种。其中,

中生树种的种类多,数量大,分布最广

9. 树木对水分的需要量通常用蒸腾量和蒸腾系数表示,其中蒸腾系数可以反映水分在树木

体内的有效利用程度

10. 土壤水分的有效范围在萎蔫系数和田间持水量之间

11. 按性质,可把干旱分为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旱;按发生季节,又可把干旱分为春旱、夏旱

(伏旱)和秋旱

判断题

1. 酸雨是指PH 值小于4的降水。( × )

2. 由于湿生树种控制蒸腾的组织很弱,所以叶片采摘下来后常常迅速凋萎。( × )

3. 对水分需要量多的树种必然要求在湿度大的土壤上生长。( × )

4. 吸湿水是土壤中的无效水分,而毛管水是土壤中最有效的水分。( √ )

5. 在实际大气中,空气经常处于未饱和状态,所以干球温度常高于湿球温度。( √ )

6. 相对湿度能直接反映出空气的干湿程度,相对湿度越大,表明空气越干燥;相对湿度越小,表明空气越潮湿。( × )

7. 从露点温度的概念可知,,露点温度时的饱和水汽压就是当时空气的实际水汽压。( √ )

8. 对于水分充足的土壤,应通过中耕松土切断毛细管来阻止蒸发,以减少土壤深层水分的损失。( √ )

9.在有植被的地方,既有土壤蒸腾,又有植物蒸发。蒸发与蒸腾之和,称为蒸散。( × )

选择题

1. 暴雨的标准是24h 内的降水量在( C )。

A 、150.0mm 以上 B、100.0mm 以上 C、50.0mm 以上 D、25.0mm 以上

3. 通常,干湿球差值越大,空气湿度( B );干湿球差值越小,空气湿度( A )。

A 、越大 B、越小 C、不确定

4. 饱和水汽压随温度的升高而( A )。

A 、增大 B 、减小 C 、不变

5. 土壤水分调节的措施有哪些?

答:1)深耕改土,增施有机肥料2)中耕松土时结合除草3)合理灌溉4)排水方式5)遮阳覆盖6)应用土壤保湿剂和有机水

6. 旱生、湿生和中生树种各有何特点?

答:旱生树种:细胞渗透压高、根系发达、具有控制蒸腾作用的结构,或者叶器官不发达退化。湿生树种:根系不发达,分生根少,根毛少,部分树种生长着板状根和气生根,细胞液浓度低,渗透压小,叶片大而薄,控制蒸腾作用的组织弱。中生树种:介于湿生和旱生树种之间。

7. 干旱和洪涝对树木各有何危害?怎样预防?

答:干旱会造成植物体内水分平衡收到破坏卖淫缺水而使植物的生长受到抑制,引起叶片枯萎甚至整株植物死亡。 洪涝对树木的危害主要是淹水情况下,土壤毛细管中充满了水,使土壤严重缺氧,导致根部呼吸作用减弱,阻碍根部呼吸和养分的释放,使根部中毒腐烂,长期会导致树木窒息死亡。 预防措施:1)兴修水利2)营造水土保持林和农田防护林3)采取有效的农业技术措施4)人工降雨

8. 水分异常对树木有哪些影响?

答:会造成植物体内水分平衡收到破坏卖淫缺水而使植物的生长受到抑制,引起叶片枯萎甚至整株植物死亡。使土壤严重缺氧,导致根部呼吸作用减弱,阻碍根部呼吸和养分的释放,使根部中毒腐烂,长期会导致树木窒息死亡。

第五单元 大气环境与森林

干洁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杂质的整个混合气体。

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是指自然界及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的各种有害物质,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超过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净化能力,打破了生态平衡,足以对生物及人类的正常生存造成危害的现象。

季风:一年中大范围地区盛行风向随季节而改变的风叫做季风。

小气候:所谓小气候是指在局部地区内,因下垫面条件的影响而形成与大气候不同的贴地气层和土壤上层特殊的气候。

1. 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大部分组成

2. 二氧化硫是目前存在最普遍、危害最大的大气污染物

3. 大气污染物主要是从叶片气孔侵入树木体内,对树木造成危害,所以植物受害症状一般

首先在叶面表现出现

4. 大气污染物对树木危害可以分为急性危害、慢性危害和不可性危害3种情况

5. 通常树木的抗毒性夜间大于白天

6. 树木对大气污染物的抗性可分为抗性强、抗性中等和抗性弱3级

7. 防风林带的结构类型分为紧密结构、疏透结构和透风结构,其中防风效果最好的是疏透结构,因为它既有防风距离又有风速降低

8. 按预报内容来划分,可把天气预报分为天气形势预报和气象要素预报;按天气预报时效来划分,可分为短期预报、中期预报和长期预报

9. 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和人类活动4个

10. 入侵我国的寒潮路径有寒害与冻害、雪害和风害3条,其中风害势力最强

判断题

1. 臭氧层是地球生物的保护伞,因为它可以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伤害。( √ )

2. 目前,我国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是煤烟型污染物。( √ )

3. 同一树种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其抗性也有差异,其中开花期的抗性最强。( × )

4. 等压面上的各点气压相等,但高度不一定相等 ( √ )

5. 在山区,通常白天吹山风,夜间吹谷风 ( × )

6. 低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低 ( √ )

7. 焚风是在山的迎风坡产生的又干又热的风 ( × )

8. 一般在高压范围内,其中下层有明显的辐散下沉运动,常为晴朗天气 ( √ )

9. 时效1~5天的天气预报为短期预报。( × )

10. 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是夏多冬少,并且愈向高纬度夏雨愈集中,冬雨愈稀少。( √ )

选择题

1. 我国降水具有( C )等特点。

A 、平原多于山地,迎风坡多于背风坡 B、平原多于山地,背风坡多于迎风坡

C 、山地多于平原,迎风坡多于背风坡 D、山地多于平原,背风坡多于迎风坡

2. 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天气以及华南早春的阴雨天气都与( D )

A 、第一型冷锋静止锋 B、第二型冷锋 C、暖锋 D、静止锋

3. 使用轻便风向风速表测定风向风速时,观测者应手持仪器高出头部,并且站在仪器的( B )。

A 、上风方向 B、下风方向 C、A 或B 都可以

4. 在沿海地区,,当天气晴稳时,白天吹( A ),夜间吹( B )

A 、海风 B、陆风 C、山风 D、谷风

5. 一般,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 B )。

A 、升高 B、降低 C、不确定

6. 常见的温室气体有( D )。

A 、CO 2、CH 4、O 3、N 2O 和O 2 B、CO 2、CH 4、O 3、N 2O 和N 2等

C 、CO 2、CH 4、O 3、N 2O 和Cl 2等 D 、CO 2、CH 4、O 3、N 2O 和水汽等(水汽可以吸收太阳辐射)

3. 优良的检测树种必须具备哪些特点?

答:1)受害症状明显,干扰症少。2)生长期长,能不断抽生新枝,新叶。3)栽植、管理和繁殖容易。4)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

4. 大气污染对树木的伤害程度与气象和地形等环境条件有何关系?

答:1)风2)光照3)降水和大气相对湿度4)地形

5. 森林净化空气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森林能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持大气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平衡2)森林能吸纳粉尘,减少粉尘污染。3)森林能吸收有毒气体,降低有毒气体的浓度。4)森林有杀菌作用

5)森林能减弱噪音。

10. 全国的寒潮标准是什么?本省的寒潮标准是什么?

答:全国的寒潮标准:受冷空气影响24小时内气温剧烈下降10℃以上,或者48小时气温剧烈下降12℃以上,同时最低气温降至5℃以下。我省的寒潮标准:???????

11. 寒潮对林木有何危害?如何防御?

答:1)寒害和冻害2)雪害)3风害) 防御:1)小面积的育苗地,可采用温室、冷床、暖床、风障和覆盖等措施2)大面积防御就要掌握当地气候变化,注意收听天气预报,科学安排生产活动。

12. 了解常见天气符号图形的含义。

答: 第六单元 地形与森林

1. 地形也称地貌。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

2. 我国陆地地貌的基本类型通常分为平原、山地、丘陵、盆地和高原

3. 山地按其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的不同区分为极高山、高山、中山和低山

4. 秦岭山脉海拔高2000m 左右,对我国南部地区有良好的屏障作用,成为我国亚热带和 暖温带的天然分界线

5. 山地地形因子有海拔高度、坡向、坡位、坡度和沟谷宽度

6. 山脉走向对气候的影响较大,对温度和降水量的影响尤为显著

7. 在山地海拔每升高100m ,年平均气温下降0.6℃。在一定范围内,空气湿度和雨量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

8. 海拔高度是山地地形变化最明显,对树木生活影响最大的因素

9. 达到一定海拔高度后,由于温度太低,风力太大,而不宜于树木生长,所以高山上存在着树木分布上界,即高山树木线

10. 由于光照条件差异,南坡的温度高于北坡,湿度低于北坡,蒸发量高于北坡,同时土壤较北坡干燥、贫瘠。因此,南坡的植被多是喜光、喜温、耐旱的种类;北坡则多是耐寒、耐荫、喜湿的种类

11. 根据阿略兴提出的植物先期适应法则,可以认为南坡是南方树种的北界,北坡是北方树种的南界

12.坡位的变化实际上是光照、水分、养分和土壤的变化

13.凡沟谷的宽度大于深度,两谷坡的坡度较平缓,谷底较宽阔的称为宽谷;而沟谷的宽度小于深度,两谷坡的坡度较陡。谷底狭窄的称为峡谷

单项选择题

1.在引种造林时,南种北移,栽在南坡上,北种南移栽在( B )。

A. 南坡 B. 北坡 C.东坡 D.西坡

2.杉木、枫香、马尾松、樟树、棕榈等树种的天然分布只限于秦岭( A )地区。

A. 以南 B. 以北 C. 以东 D.以西

3.湿热的海洋季风能沿着河谷( C )深入影响我国大陆腹地。

A. 自北而南 B. 自南而北 C. 自东而西 D. 自西而东

4.通常所说的林线常常( B )树线。

A. 高于 B. 低于 C. 等于 D.相当于

第七单元 生物与森林

生物化学作用(异株克生):是指一些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能产生某些化学物质,并释放到环境中,对其他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抑制或者促进作用。

1. 地衣对空气污染非常敏感,当空气中含有极微量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时,就会逐渐死

亡,可用作大气污染监测指示植物

2. 裸子植物的叶多为针形、条形或鳞形(稀为其他形状),所以把这类树木又称为针叶树

3. 森林中的植物根据其所处的地位可以分成森木、下木、幼树、活地被物和层外植物

4. 林木指森林植物中的全部乔木或称立木

5. 优势树种对群落的形态、外貌、结构及对环境的影响最大,故又建群种

6. 下木指森林中的灌木和不能长到乔木层的小乔木树种

7. 森林植物间的直接关系主要有树冠摩擦和树干挤压、附生关系、寄生关系、共生关系、

根系连生和缠绕作用

8. 附生植物是借助于吸根着生在附主植物表面,它们与附主在生理上无任何关系,完全属

自养植物

9. 森林给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并且是动物栖息、繁衍、隐蔽的场所

单项选择题

1.( A )是植物界中发展到最高等的类型,是适应陆地生活条件最完善的一类植物。

A. 被子植物 B.菌类植物 C.蕨类植物 D. 苔藓植物

2.( A )多半生活在水中或潮湿的环境。

A. 低等植物 B.被子植物 C.苔藓植物 D.裸子植物

3.( C )是高等植物中最原始的陆生类群,是由水生向陆生过渡的类型。

A. 低等植物 B.被子植物 C.苔藓植物 D. 蕨类植物

4.过多的附生植物标志着森林已经过熟和林内湿度( B )。

A. 过小 B.过大 C.中等 D. 不确定

5.森林植物的层次结构,是森林植物间相互( D )的最好例证。

A. 共生关系 B.附生关系 C.寄生关系 D.依存关系

论述题:结合本地实例阐述哪些措施可以调节森林动物间的关系?

答:1)本地区林为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2)森林是动物的避难所3)森林中有丰富的食物,为动物提供丰富的植物性和动物性食料4)森林为动物繁殖、孵化、育雏提供安静的场所5)森林中的动物间所存的“食与被食”关系,维持森林中生物间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6)动物以植物为食,有些动物也可以起到传播种子、传粉和疏松土壤的作用7)动物的粪便能改良土壤,增加肥力和增强地力8)动物能防治森林病虫害的大发生

第八单元 土壤与森林

土壤肥力:即土壤能为植物生长不断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有机质:土壤中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土壤空隙度:指土壤中孔隙的容积占土壤总容积的百分数。

阳离子交换量:指在一定的PH 时(一般为7)每千克烘干土所吸附的全部交换性离子的厘摩尔数,又称阳离子的吸附容量。

盐基饱和度:土壤交替所吸附的盐基离子占吸附性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复合肥料:指同时含有氮、磷、钾三要素或只含其中任何两种元素的化学肥料。 追肥:是在苗木或树木生长发育期间施用的肥料。

1. 岩石按其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2. 岩石风化过程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3. 影响土壤形成的自然的因素是母质、生物、气候、地形和时间

4. 土壤分类的原则有统一性原则、发生学原则、肥力特征原则

5. 目前,林区多采用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和土型五级土壤分类系统

6. 土壤分布的地带性规律表现为水平地带性分布和垂直地带性分布

7. 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类型是腐殖质

8. 根据形态和生理特点,土壤微生物可分为细菌、真菌、放线菌和藻类四类

9.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可分为有机质矿化过程和腐殖质化过程

10. 壤土类是农林业生产上最理想的土壤质地类型,改良土壤质地的根本措施主要有密土

法、引洪法、生物还原法

11. 团粒结构是最优良的土壤结构类型

12. 土壤孔隙的类型有毛管孔隙、非毛管孔隙和无效孔隙

13. 土壤胶体类型有无机胶体、有机胶体和有机无机复合胶体

14. 土壤酸度类型有活性酸度和潜性酸度

15. 根据森林树种对土壤酸碱度的反应,可将林木分为酸性土树种、钙质土树种、中性土

树种和盐碱土树种四种类型

16. 根据植物吸收营养元素的难异,可将土壤氧分区分为速效养分和持效养分

17. 肥力按其来源和成分可分为有机肥料、无机肥料和微生物肥料三大类

18. 目前肥料的发展趋势是朝着高产、优质、长效、环保和培肥发展

选择题

1.在我国现行的土壤分类系统中,( C )是高级分类单元中的主要分类单位。

A.土纲 B.亚纲 C.土类

2.自然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是( A )。

A.高等绿色植物残体 B.动物残体 C.微生物残体

3.在下述不同的土壤质地组合类型中,肥力特性最优良的是( A )。

A.上沙下黏型 B.上黏下沙型 C.沙黏夹层型

4.山区黏重土壤上含有少量砾石是有益的,但不宜超过( C )。

A.10% B.15% C.20%

5.土壤胶体的主要类型是( C )。

A.无机胶体 B.有机胶体 C.有机无机复合胶体

6.阳离子代换量可以反映土壤( B )的能力。

A.供应养分 B.保持养分 C .供应和保持养分

7.同一土壤中,水解性酸度常( A )交换性酸度。

A,大于 B.等于 C.小于

8.( B )是森林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

A.岩石矿物 B.森林凋落物 C.施肥

9.( B )是常见化学氮肥中最适宜作根外追肥的肥种。

A.碳酸氢铵 B.尿素 C.硝酸铵

10.( A )在生产中常作为温床上的发热材料来使用。

A .马粪 B.牛粪 C.羊粪

11. 绿肥翻压的最佳时期( B )

A. 孕蕾期 B. 盛花前期 C. 结果期

1. 土壤形成过程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说生物在土壤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答: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综合统一形成了土壤。因为生物是土壤形成的动力,植物群落可以吸收并集中养分,加速了营养物质的循环,微生物和根系改善土地的理化性质和肥力,促进土壤的形成和发展。

4. 土壤有机质对提高土壤肥力有什么作用?如何调节土壤有机质状况?

答:作用:1)植物营养的重要来源2)提高土壤的蓄水保肥和缓冲能力3)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4)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5)促进植物生长发育。

调节:1)增施有机肥料2)保存森林残落物3)调节土壤的水气热状况4)调节碳氮比(C/N)

5. 试述黏土、沙土、壤土等三类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点和农林生产性能的特点。 答:黏土:水多气少,肥效迟缓,土温变幅小。生产特点:保肥力强,肥效长,耐涝不耐旱,干板结,湿泥泞,耕作困难。 沙土:通气缺水,养分不足,土温变幅大。生产特点:土质疏松,耕作容易,养分释放快,保肥保水能力弱。 壤土:通气又透水,蓄水保肥,水气分配适当,土性温和,养分分解较快,保肥性能好(兼有沙土和黏土的特点) 生产特点:水肥气热状况协调,耕性好,适种范围广,农林生产最理想的土壤。

6. 为什么说团粒结构是肥沃土壤的标志之一?如何培育土壤的良好结构?

答:团粒结构作为肥沃土壤的标志之一,是因为:1)解决水气矛盾(有良好的空隙构造)2)土质疏松,利于耕作与出苗,耕性好,苗木生长好3)多孔性和水稳性4)能协调土壤内部许多矛盾。

培育土壤良好结构:1)重视绿肥培育2)深耕结合施用有机肥料3)合理耕作4)应用结构改良剂

9. 生产中如何调节土壤酸碱度?

答:改良酸性土施用石灰,石灰粉和碱性,生理碱性肥料;改良碱性土用石膏,黑矾,明矾。

10. 为什么说无机肥料和有机肥料要配合施用?

答:无机肥料营养成分单一但含量高,肥效快速,有机肥料营养成分全面但含量低,肥效缓慢,二者配合施用能互相填补自身缺点。

11. 根外追肥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喷洒应该在傍晚气孔未关闭而且空气又较湿时为宜。

12. 发展绿肥有何意义?结合本地实际举两例绿肥种植的方式。

答:绿肥具有固氮作用,富集深层土壤养分。在山区采取绿肥翻耕既能增加养分,也能形成大量腐殖质,有利于形成团粒结构,改良土壤质地。

培肥

13. 菌根对林木有何意义?如何使林木形成菌根?

答:菌根形成以后,可以明显地增加植物对各种营养元素的吸收,如磷、锌、铜、氮、钾、锰、硫等元素的吸收,提高抗旱性、抗病性,促进生长,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2)

思考题:1. 根据土壤对森林的作用,理解合理选择搭配树种、适地适树的重要意义 答:1)适应土壤不同,质地不同,树种不同、酸碱、水分

土壤质地、保水性能,通透性,温度变化规律

酸碱度、营养元素、有机质、微生物

2. 结合本地区实际,试述提高森林土壤肥力的措施

答:1)本地区营造混交林2)施肥、松土(调整土壤结构)3)以小肥引大肥

4)抚育间伐(可降低林分郁闭度增加林光照,提高地温,促进微生物的生命

活动)5)提高森林集约化经营程度6)林粮间作和种植绿肥植物

第九单元 我国森林植被的分布

1. 森林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主要有水分规律和温度规律

2. 水平地带性包括随热量变化的纬度地带性和距离海洋远近的水分变化而形成的经度地

带性

3. 我国森林分布表现在东部湿润适于森林生长,西部干旱区地带性植被类型是半干旱和干

旱,只在山地一定海拔高度和河流沿岸才出现森林

4. 我国东南半湿润的气候条件下,森林类型有高纬度到低纬度依次分布有寒温带针叶林、

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热带雨林

5. 中国的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森林植被类型,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中亚热带)、北部为常绿落叶阔叶林、南部为季风常绿阔叶林

6. 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是我国主要用材林区,本区域的地带性植被为针阔叶混交林,最主要

特征是由红松为主构成的针阔叶混交林

7. 森林植被的分布主要受气候条件的支配,特别是热量和水分,以及二者的配合状况

8. 山地森林最显著的特征是随海拔升高,更替着不同的森林植被类型,这就是森林植被的

垂直地带性

9. 山地森林垂直地带依次出现的具体顺序,称为森林植被的垂直带谱

10. 森林分布垂直地带性是以纬度地带性为基础的,其规律是水平植被带为山地垂直带的基

11. 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寒冷干燥。大面积分布着灌丛草甸、草原和荒漠植被

单项选择题

1.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是( B )

A. 热量和光照 B.热量和水分 C. 水分和土壤 D.热量和土壤

2.常绿阔叶林的分布区域是( C )

A. 温带 B.热带 C. 亚热带 D.寒温带

3.森林植被沿海洋向内陆成带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森林分布的( A )。

A. 经度地带性 B.纬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 D.高原地带性

4.不同纬度起点,山地垂直带谱数目不同,只要有足够海拔高度,低纬度高山上,森林垂直带谱数目( A )高纬度的高山。

A. 多于 B.少于 C.等于 D.不等于

5.我国东部森林区域和西部草原荒漠区域的分界线基本上和我国年降水量( B )mm 线一致。

A.200 B. 400 C.600 D.800

6.森林分布的纬度地带性,除水分的配合外,主要是地球表面的( D )差异造成的。

A. 土壤 B. 大气 C.水分 D. 热量

7.我国热带季雨林树种丰富,常见的落叶树种主要有( A )。

A. 木棉科的木棉 B.龙脑香科的望天树 C.松科的云南松 D.樟科的香樟

第十单元 森林群落

森林群落:自然界中群居在一起的植物种有规律地聚集成一个有机整体,成为一个有规律的植物种的组合叫森林群落。

生活型:植物对于不良环境条件的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植物类型,称为植物的生活型。

林木分化:在森林生长发育过程中,同一树种邻近的相同年龄的植株在形态上和生活能力方面的差异,称为林木分化。

森林群落演替:在一定地段上,一个森林群落相继被另一个森林群落所替代的现象称为森林群落的演替。

1. 森林群落种类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也是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最基本标志

2. 所谓表现面积是指能够包括绝大多数的植物种类和表现出该群落一般结构特征的最小

面积

3. 森林中由高大乔木树冠所组成的层次是乔木层

4.表示某物种在一个群落内的丰富程度,常用丰富度。

5.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率,叫投影盖度。

6.林业上常用郁闭度来表示乔木层的盖度。

7.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群落在水平方向的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

8.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指群落垂直分化现象。

9.在林业生产实践中是以龄级来表示林分的年龄阶段的。

10.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内涵十分广泛的重要概念,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11.森林群落的发生一般要经历森林植物的迁移、定居和竞争三个阶段。

12.森林植物的迁移是靠繁殖体来实现。

13.定居能否成功,首先决定于种子的发芽力和发芽条件。

14.森林植物间竞争的结果是适者生存。

15.森林群落的发生是指在一定地段上,森林群落从无到有的变化过程。

16.最先进入新环境的物种,仅有少数能幸存下来,这些适应能力较强的植物称为锋植物

17.森林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关系与外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18.引起森林群落发生演替的主要外因是人类活动。

19.旱生演替系列一般经历地衣植物阶段、苔藓植物阶段、草本植物阶段和木本植物阶段

20.水生演替系列一般经历沉水植物阶段、浮水植物阶段、直立水生植物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和木本植物阶段

21.次生演替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群落的退化(逆行演替),一是群落的复生(进展演替)。

22.群落演替的实质是群落中建群种的替代过程。

23.热带雨林被破坏后形成稀树灌丛的演替过程,从方向而言属于逆行演替。

24.原生森林群落遭受破坏后,一旦引起破坏的外力作用消失,次生植物群落仍然可复生(进展演替),趋向于恢复到破坏前原生群落的类型。

判断题

1.组成森林群落的种类成分愈多,生长型愈复杂,其结构也愈复杂。( √ )

2.高位芽植物的过冬芽位于离地面较高的位置, 如乔木和大灌木。( √ )

3.物种多样性越丰富,则群落越稳定。( √ )

4.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环境梯度变化有关。( √ )

5.组成群落的植物种类愈多,群落的最小面积相应地愈大。( √ )

6.同龄林通常具有垂直郁闭的特点,异龄林表现出水平郁闭的形式。( × )

7.大粒种子,贮存营养丰富,传播能力很强。( × )

8.在自然界,大部分的树木种子会因不能及时发芽和保存而死亡。( √ )

9.群落的形成和发育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一个群落发育的末期,也就孕育着下一个群落发育的初期。( √ )

10.在新地方最初发生的种类,一定就是将来复杂的竞争中的胜利者。( × )

11.只有当一个种的个体在新的地点上能繁殖时,才算定居过程的完成。( √ )

12.在演替的后期,早期生长缓慢的树种容易被早期生长快的树种所代替。( × )

13.先锋树种最终代替基本成林树种而形成较稳定的森林群落。( × )

14. 次生裸地是光秃秃的地方,所有土壤和原生群落中的繁殖体均已彻底消失。( × )

15.原生裸地上森林群落的形成快于次生裸地。( × )

16.单元顶极理论认为一个气候区内只有一种顶极群落。( √ )

17.多元顶极理论认为,一个气候区内可以有多个顶极群落,有气候顶极,土壤顶极等。( √ )

18.在红松阔叶林被皆伐后的迹地上形成桦木,山杨林,是逆行演替。( × )

19.原生演替过程始终是进展演替。( × )

20.“封山育林”这一营林措施是根据森林群落逆行演替的特点提出的。( × )

21.如原生群落受破坏的强度愈大,破坏持续的时间愈长,则恢复到原生群落的速度愈慢,过程愈长。( √ )

22.人类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各种次生群落产生的主要原因。( √ )

选择题

1.在我国东南半部,植物种类最多、结构最复杂的森林群落是( C )。

A 、寒温带针叶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热带雨林、季雨林 D、温带针阔混交林

2.植物的形状类别称为( B )。

A 、生活型 B、生长型 C、生态型 D、生境型

3.乔木树种的生活型为( D )。

A 、地面芽植物 B、地上芽植物 C、地下芽植物 D、高位芽植物

4. ( A )是森林群落中属于同一生活型和相似生态要求的植物种的组合

A 、层片 B、层次 C、林层 D、林种

5. 甲群落中有100个个体,其中90个属于种A ,另外10个属于种B 。乙群落中也有100个个体,但种A 、B 各占一半,那么( A )

A 、甲群落的均匀度比乙群落低 B、甲群落的均匀度比乙群落一样

C 、甲群落的均匀度比乙群落高 D、甲群落的均匀度比乙群落没有可比性

6.若X = 某一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目/全部样方数目 × 100%,则X 是( B )。

A 、多度 B 、频度 C 、密度 D 、优势度

2在森林的经营管理当中,把森林群落划分为哪几个发育阶段?各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答:1)幼龄林时期,生长慢适应力弱,常被大量淘汰,形状和特点都不是很稳定,容易发生变化。

2)壮龄林时期,树高生长迅速,林分的结构和外貌都已基本定型,有明显的森林特点,林木个体间分化现象特别显著,自然稀疏强烈。

3)中龄林时期,森林外貌已经定型,树高生长显著减退,直径生长持续旺盛,材积生长达到最高峰,林木普遍开花结果,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4)近熟林或成熟林时期,树木的高生长几乎停止,直径生长缓慢,林分蓄积量最大,林下有较多幼树,林木结实的能力仍旺盛。

5)过熟林时期,林木生长已经停止,结实减弱,无性生殖能力接近丧失活着完全丧失,有大量病虫感染,树木常枯死或风倒,林分呈现枯梢死亡的衰退现象,林下幼苗幼树越来越多。

3. 森林群落演替的种类有哪些?

答:森林群落的原生演替1)旱生演替系列2)水生演替系列 森林的次生演替3)逆行演替

4)进展演替

4. 森林群落演替的原因有哪些?

答:外因:群落外的环境条件如气候、地貌、土壤、风灾火灾、病虫害、冰川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内因:不同物种之间争夺有限的资源环境产生竞争,优胜劣汰;群落内部的建群种对生境有改变作用,改变原来的生境,促进了其他生物的定居和自身的消亡,导

致了群落演替。

5. 举例次生演替的过程。

答:假设某一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被全部伐除,其演替过程为:采伐迹地→草,灌木植物群落→阳性针叶林或阳性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

6. 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例,简要示意在森林被全部伐除(退化)以后其复生过程经历的阶段

答:

第十一单元 森林生态系统

1.地球上最庞大、最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即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2.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是由生物和非生物两部分组成。

3.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是由初级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构成。

4.根据食物链中食物传递特点,可将食物链分为草木链、 腐屑链和寄生链三种类型。

5.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两种类型。

6.森林生态系统是以乔木为主体的植物群落。

7.生态系统依生境的不同,分为水体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

8.生态金字塔包括生物量金字塔、生产量金字塔、数目生态系统金字塔三种类型。

9.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依其功能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10.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从一个营养级转移到下一个营养级的比率约为10%。

11.森林生态系统中养分的生物循环包括吸收、存留和归还三个过程

12.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才能源源不断地输入森林生态系统,再被其它生物利用。

13.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维持平衡的最大限度叫阈值。

单项选择题

1.下列生物不属于生产者的生物是( D )。

A. 杉木 B.藻类 C.光合细菌 D.蝉

2.最可能出现倒金字塔的生态金字塔是( C )。

A. 能量金字塔 B.生物量金字塔 C.数目金字塔 D.不出现倒金字塔

3.杨树——蝉——螳螂——黄雀——蛇——鹰是一条( A )。

A. 草牧食物链 B.腐生食物链 C.寄生食物链 D.混合食物链

4.能量在两营养级之间传递时,通常损失为( A )。

A.10% B.20% C.80% D.90%

5.营养级划分的依据是( B )。

A. 生物的大小 B.生物的食性 C.生物的种类 D.生物的密度

6.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主要是( A )。

A. 绿色植物 B.草食动物 C. 肉食动物 D.杂食动物

8.生产力和生物量最大的生态系统类型是( B )。

A. 草原 B.森林 C. 农田 D.海洋

9.森林中以( A )的净生产力最高。

A. 热带雨林 B. 常绿阔叶林 C. 落叶阔叶林 D.针阔叶混交林

10. 生物量同生产力的区别在于,生产力仅是生物量的一部分,即( )的生物量

A 、一年 B、二年 C、三年 D、多年

11.g/(m平方乘a) 是( C )的单位

A 、现存量 B、生物量 C、生产力 D、生产量

6. 生态系统平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什么原因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

答:1)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2)食物链结构完整3)生物种类和树木保持相对稳定4)生态系统是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

失衡原因:1)物种改变造成生态平衡的破坏2)环境因子改变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3)信息系统改变引起生态平衡破坏


相关内容

  • 我国现在森林资料状况
  • 我国现在森林资料状况 我森林资源状况 1997我森林覆盖率仅13.9%均林面积仅1.7亩世界排120位根据外森林资源综合效益研究兼顾森林环境效益木材供应角度考虑家或区均拥森林面积5亩认木材自给自足条低界线按标准推算我需要森林面积扩65亿亩即全森林覆盖率应达45%且必须搞抚育管理保持良林相使林木良 我 ...

  • "十三五"重点项目-森林公园项目申请报告
  • "十三五"重点项目-森林公园项目 申请报告 编制单位: 根据国家发改委规定,凡是被纳入<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项目投资申报时必须编写项目申请报告.项目申请报告是针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核准制而规定的一个文体,拟建项目从规划布局.资源利用.征地移民.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影 ...

  • 全市城乡环境整治大会讲话
  • 在全市城乡环境整治暨"森林慈溪"建设 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提纲 施 惠 芳 (二○一一年十二月六日) 同志们: 为喜迎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市"两会"召开,今天我们专题召开城乡环境整治暨"森林慈溪"建设动员大会,对这两项工作进行大动员和再部署,引导 ...

  • 东莞市生态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 东莞市生态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的目标,以现代林业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生态宜居东莞为核心,以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为重点,完善林业管理体制,实施精细化管理,努力提供更多生态文 ...

  • 破坏森林资源犯罪立法缺陷与完善
  • [摘 要]在环境犯罪日益突出的情况下,生态法益迫使人们不得不加以重点保护,法治模式是保护生态法益的有效途径.传统刑法忽视生态法益,在刑法典中应当将环境犯罪独立成章:以破坏森林资源犯罪为例,在具体罪名中有些罪的定罪要件与司法认定上存在问题:在处罚方式上采用单一的刑罚处罚方法对恢复生态不利,应当增加非刑 ...

  • ---县林业局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要点
  • **林发„2010‟51号 ****县林业局"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规划要点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十一五"期间,****县的林业各项工作,在省.市林业主管部门一如既往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县各级党 ...

  • 人文与社会五年级上教案
  • 五年级<人文与社会>教材分析 一.学生知识现状分析经过四年的在校学习和生活,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相关已经有所了解和熟悉.知道了黑龙江的地理位置.风景名胜和民族人口的知识,也基本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他们渴望了解更多.更广的关于家乡的常识,这为进一步学习<人文与社会>打下了良好的 ...

  • 林业调研报告
  •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21世纪是生态世纪,树立新的生态意识,寻求新的发展战略,走生态化之路已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世纪之交,世界因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土地荒漠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无不使全球视点聚焦于生态上.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实施的两大战略之一,而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自然资源为基 ...

  • 破坏森林资源案件频发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 摘 要 利用刑罚的惩罚功能,对森林资源进行有效保护,是法制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我县目前破坏森林资源犯罪频发,森林资源遭到破坏,要实现我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森林资源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森林资源 刑事案件 法制观念 作者简介:田应武,剑河县人民法院,研究方向:民事审判. 中图 ...

  • 林业法律法规知识219个
  • 林业法律法规知识 1.森林分为哪些类型?森林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 2.什么是防护林?以防护为主要目的森林.林木和灌木丛. 3.防护林都包括什么林种?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 4.什么是用材林?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