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疆域极盛时

明朝的疆域极盛时,北控蒙古、西有西域、东北征服女真、西南管辖西藏、南方建立了交郡,其间又有郑和远航扬威于海外,号称 「四海咸宾」,实远逾于唐,而不逊于清。明朝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卫所制度和土司、土官制度,促进了中华多民族的统一和发展。

  

  -------------中国国际友谊博物馆馆长毛佩琦教授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

  首在文化成就的灿烂,为世界贡献良多;文明的悠久绵长,为现世唯一没有断绝的文明实体;历史记忆完整、史学传统丰厚,不断团结感化倾慕中国文明的有志之士,来维护中国、重建中国。而不在征服侵略、夸耀疆土广大。疆土广大仅仅是后来的既成事实而已。

  

  国家的力量和疆土不单讲求面积,明朝时候国家税收主要来自江南的苏州、松江、常州、镇江、杭州、湖州、嘉兴七个府,这七个府面积约不到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1%,耕地约占全国的17%,人口约占全国的15%,但是税收长年占全国的36%-50%。现在蒙古土地面积大,可它绝对是个小国。

  

  而明的文化疆土更是广大,影响遍及亚洲,这些"软实力",政治价值的吸引力、文化感召力等,像信用一样,蓄积起来需要很长的时间,但丧失则很快,沦为野蛮人的奴隶,华夏文明被压制的奄奄一息,充满病态,这些"软实力"已经丧失殆尽。

  

  以来在某些偏听偏信的人心里

  

  朱元璋搞定纳哈楚平定辽东的历史,是吹牛吹出来的。

  

  明成祖完全毁灭黄金家族的声威和蒙古首都和林,收复广大北方领土是吹牛吹出来的。

  

  

  明代在辽东废州县,立军卫制,修边墙,实行军垦,使辽东地区城镇林立,农业发达,工商业进一步发展。

    

  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伊始,便对辽东用兵。1370年元朝辽阳行省平章刘益投降明王朝,朱元璋下令设置辽东卫指挥司,任刘益为指挥同知。败走辽阳的元将洪保保不满,密谋刺死刘益,投奔元将纳哈出。同年明廷又建立辽东指挥使司,任马云、叶旺为定辽都卫指挥使,在老鸦山寨(辽阳东)击溃元将高家奴,先后占领辽阳、沈阳等地。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设立辽东都司,治辽阳,辖有二十五卫二州。辽阳是明朝统治辽东地区的军事重镇,又是辽东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以辽阳中心设有六个卫一个州。

    

  定辽前卫,洪武八年(1375年)置,治所今辽阳城东北。

    

  定辽后卫。洪武四年(1371年)置辽东卫,1375年辽东卫迁盖州后,改称定辽后卫,洪武九年(1376年)盖州卫成立后,定辽后

卫迁到辽阳,不久被裁撤。

    

  定辽左卫、定辽右卫,洪武六年(1373年)置于辽阳城内,其位置定辽左卫在都司西南,定辽右卫在都司西。

    

  定辽中卫,洪武十七年(1384年)置于辽阳城内,其位置在都司东南。

    

  东宁卫,洪武十三年(1380年)为安置内附的女真人、高丽人,设置东宁千户所。1386年置东宁卫,卫治在都司北。

    

  自在州,永乐七年(1409年)明朝为安置内附的女真人,在开原城设置。正统二年(1437年)迁到辽阳,置辽阳北城。

    

  明朝立国后,注意经营北方边防。在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长达万里的防御线上,设置了9个国防重镇,辽阳是其中之一的辽东镇。同时,还在东北各要塞修建了18座城池,辽阳城是其中最大的一座。据《辽东志》记载,辽阳城从洪武五年(1372年)至十六年,历时十余载,在旧城址的基础上,几经修筑和扩建而成为砖石结构,周长24里多的方城。

    

  当时辽阳6卫屯田5700多顷,对移民屯田实行10年后收租政策,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手工业、商业随之振兴。是明朝在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军事指挥中心。

    

  铁岭这个地方为什么叫铁岭?大概很多生活在铁岭或到过铁岭的人都这样问过。有人推测此地或有铁矿,因铁而得名。

    

  也有一些民间传说,例如说在铁岭城内钟鼓楼那的一条路坚硬如铁,别的路到春天时大多都翻浆,而唯有那条路从不翻浆,所以就把这儿叫做铁岭云云。其大抵是望文生义,并不确切。其实,现今铁岭一名与铁毫无关系。

    

  铁岭这个名字,很普通很平常;但在这个平常的名字之中,蕴含着的是铁岭的历史和文化。做为一个铁岭人,如果对铁岭这个名字无所了解,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铁岭是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古城。这个地方如果从置邑时候算起,应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以前这个地方不叫铁岭。以铁岭为名,是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而真正的铁岭也不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今天所以叫做铁岭,这既有偶然的历史机缘,也是明朝军事体制留下的纪念。

    

  明朝之前,这里曾先后有银州、新兴等名字。银州是辽代所设,《辽史》中有"银州本渤海富州,太祖以银冶更名"的记载;说的是银州之前曾名富州,但富州不在今辽宁而在黑龙江。银州是辽代将原在黑龙江流域的富州更名南迁的名字,其详可见本篇《富州与银州》一章。辽灭亡后到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中间经历金、元二个朝代。金朝

废银州改为新兴县(《金史·地理志》),金、元二朝这三百年间一直用新兴这一名字,新兴县亦被称为古银州。明朝建立之后的第26年,这个被称作"古银州"的地方开始有了铁岭这个名字。

    

  明朝为什么把古银州改成了铁岭?这须对明朝的军事体制稍加说明,因为铁岭这个名称主要缘于明朝的军事建置。

    

  铁岭原为"铁岭卫"的简称,如同天津原为天津卫、沈阳原为沈阳卫一样,原来都是明朝军事组织的名称。明朝的军事建制比较特殊, 它没有采用前朝如《水浒传》中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所在的那种"禁军"制,也没有采用更早时候的"左、右军"或"三军"那种军制形式。朱元璋创立了一种将屯田与防卫相兼的新军事体制,史称"卫所"制。

    

  "卫"和"所"都是军事单位,其中"所"又分为千户所和百户所。从人数上看,"卫"大约相当于现今的师,千户所大约相当于团,百户所大约相当连。按明初的编额定员,大致5600人为一卫,1120人为一千户所,112人为一百户所。通常,每卫辖五个千户所,每千户所下辖十个百户所,百户所下辖二总旗、十小旗;每总旗50人,每小旗10人。卫所设卫指挥、千户、百户等官。(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下册37页)

    

  卫所的军士全都别立户籍,且分有土地,称做军户。军户都是专职且世袭;一经签派为兵,就不能随意脱籍。平时,卫所以大部分军户种地,屯田自养,以少部分军户训练并担当防务。军饷大部由屯田所得自补。

    

  卫所之上设都指挥使司,通称都司;明初全国共设17个都司和3个行都司。中央设中、左、右、前、后五军都府专门管理都司和卫所。在五军都府之外有兵部,二者互为制衡。卫所中的指挥、千户、百户等官只负责平时操练和巡防,遇有战事,须听由兵部派出的总兵官指挥。这样,兵部、都府、总兵官、卫指挥等都不能独专军权。据《明史·兵志》载,洪武二十六年,全国设内外卫329个,单独的千户所65个;明建国之初,大约有军队180多万,这些军队全部都编制在卫所之中,铁岭卫就是其中之一。

    

  明朝收复东北的时间比关内晚。明朝建立於公元1368年,当时东北地区还在元朝辽阳行中书省平章刘益手中,洪武四年二月,刘益派人携辽东地图和钱、粮、马簿册,向明请降。明朝遂在辽阳置辽东卫指挥使司,委刘益为指挥同知,仍驻辽阳。这是明朝接管辽宁与在辽东置卫的开始(《明太祖实录》卷61)。

  不久,元朝旧部平章洪保保杀了刘益,后投元将纳哈出;朱元璋得知后,一面派人招降纳哈出,一面派

马云、叶旺二人领兵从山东渡渤海进入辽阳,将辽东都卫改为定辽都卫。洪武八年,明在全国变更体制,设都指挥使司,定辽都卫遂改为辽东都指挥使司,统领东北各地卫所。当时辽东都指挥使司辖境"东至鸭绿江,西至山海关,南至旅顺口,北至开原"(《明史·地理志》)。辽东都指挥使司的基本职能是"总辖辽东诸卫兵马,修治城池,以镇边疆"(《明太祖实录》卷67)。置铁岭卫就在这一时期。

  

  把奴儿干都司的设立过程介绍一下,东北地区的大小兴安岭,外兴安岭,乌苏里江以东,辽南等等同明朝的关系也就清楚了.

  

  明朝政府设置于黑龙江、阿速江(今乌苏里江)、松花江以及脑温江(今嫩江)流域的地方军政机构。全称为奴儿干都指挥使司。

    

  洪武年间,黑龙江下游奴儿干地区的元朝故臣多率部纳贡归降。永乐元年(1403),明朝派行人邢枢等往谕奴儿干,招抚诸部。二年,置奴儿干等卫,其后相继建卫所达一百三十余个(见都司卫所)。七年,明政府决定设置奴儿干都司,统辖各卫所。以东宁卫指挥康旺为都指挥同知,千户王肇舟等为都指挥佥事。九年,太监亦失哈等领官军千余、巨船二十五艘,护送康旺等官员至亨滚河口对岸的特林地方,正式开设奴儿干都司,是为明政府管辖黑龙江口、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都司的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管辖范围西起斡难河(今鄂嫩河),北至外兴安岭,东抵大海,南接图们江,东北越海而有库页岛。其境内的蒙古、女真、吉里迷、苦夷、达斡尔等族人民,多以渔猎为生。辖区内分置卫所,明朝政府还任命各族首领为各卫所都督、都指挥、指挥、千户、百户、镇抚等职,给予印信,仍其习俗,统其所属,以时朝贡。贡物有海青、貂皮、马匹等土特产品,相当于内地的赋税。明政府为使命往来、递送公文和输运贡品物资方便,在元朝驿站的基础上,恢复了奴儿干通往内地的驿传。

    

  主要干线是海西东水陆城站,北起都司治所特林之西的满泾站,中经四十五个驿站,南抵底失卜站(黑龙江双城县境内),经辽东都司直达北京,全长达两千五百公里。明政府在永乐、宣德年间,先后多次派太监亦失哈等人,率官军及各色能工巧匠,至奴儿干宣谕招抚,对当地的酋长授以官爵,颁以印信,宴以酒食,并以谷、布、纱和衣服、器用等物抚赏各族人民;或塑佛建寺,竖碑纪事,密切了奴儿干同明朝的政治联系、经济往来和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奴儿干境内卫所的数目,各书记载不一。

据《明史》记载,有卫三百八十四,所二十四,站七,地面七,寨一。都司治所特林在黑龙江下游东岸,下距黑龙江口约两百公里,上距吉林船厂约两千五百公里。明朝派到奴儿干都司的官员和驻防军都在这里。其遗址周约二三里,街道形迹宛然俱在,出土有辽金时期的钱币和瓷器。建于辽金时期的两座砖塔近旁的永宁寺及寺前的两块明代石碑,见于19世纪许多中外文献。石碑之一立于永乐十一年,正面竖刻正书《敕修永宁寺记》,碑文用汉语写成。碑阴则为正面碑文的蒙古文与女真文的节译。碑的两侧各刻有汉、蒙、藏和女真四体文字的佛教"六字真言"。另一碑立于宣德八年(1433),正面额题《重建永宁寺记》,仅有汉语碑文。二碑文均记录了明政府管理和经营奴儿干都司的事实。永宁寺早已堙废。清光绪十一年(1885)曹廷杰奉命至其地进行调查,在特林仍看到二石碑岿然并存,并拓下碑文,撰有《伯力探险记》一文,作为调查记录。

  

  明初西域向中央王朝称臣奉表的有七八十部之多。明代?西域的管?,一是在今喀什米??北和藏西?置俄力思?民元?府;1406年, 又?立哈密?,任用?地世族首??各?官吏???地?政事宜,?持中西商?通道安全,??西域其他地??施?縻控制。明洪武三年(1370年)察合台汗??亡後其後裔建?失八?,都城在?失八?(今吉木??北破城子),永?十六年(1418年)?都亦力把?(今伊?),明朝人即?它改??亦力把?。?境包括巴?喀什湖、塔什干以?和帕米?高原,自然伊吾(哈密)和???斯河、??古河 ?北地?除外。

  

  十六世纪後期,天山北部方瓦剌所占,其也分裂吉利吉斯(巴喀什湖南)、哈?克(伊黎河流域)、??羌(塔里木河流域)、土?番( 天山?南和甘?南部)?部,十七世?初,逐?形成?噶?、杜?伯特、和?特、土?扈特四部。

  

  清直到乾隆二十二年才建立在天山北路的统治,乾隆二十五年,才控制天山南路。

  其实准噶尔汗国控制了西藏领土面积比清还要大,立国100多年,兵威所向,打得中亚其他厄鲁特蒙古人,突厥人,西藏人,咯尔咯蒙古人全都不是对手,清征服它也足足用了67年(1690-1757)。为征服西域,满清就杀绝了准噶尔蒙古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在反抗已经停止、只剩妇女儿童后,伊犁将军兆惠仍然命令士兵一块水草一块水草地清剿,杀个干净。这个蒙古部落几十万人从此在他们的故乡刀间蒸发,只留下地理名词"准噶尔盆地"沿用至今。清准战争,实在不是中学历史书上说的平定"上层封建主

叛乱"。

  

  而后西北长期陷于叛乱,实际满清对之控制力十分薄弱而且相对汉地的严密控制根本也不重视西北。

明朝的疆域极盛时,北控蒙古、西有西域、东北征服女真、西南管辖西藏、南方建立了交郡,其间又有郑和远航扬威于海外,号称 「四海咸宾」,实远逾于唐,而不逊于清。明朝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卫所制度和土司、土官制度,促进了中华多民族的统一和发展。

  

  -------------中国国际友谊博物馆馆长毛佩琦教授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

  首在文化成就的灿烂,为世界贡献良多;文明的悠久绵长,为现世唯一没有断绝的文明实体;历史记忆完整、史学传统丰厚,不断团结感化倾慕中国文明的有志之士,来维护中国、重建中国。而不在征服侵略、夸耀疆土广大。疆土广大仅仅是后来的既成事实而已。

  

  国家的力量和疆土不单讲求面积,明朝时候国家税收主要来自江南的苏州、松江、常州、镇江、杭州、湖州、嘉兴七个府,这七个府面积约不到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1%,耕地约占全国的17%,人口约占全国的15%,但是税收长年占全国的36%-50%。现在蒙古土地面积大,可它绝对是个小国。

  

  而明的文化疆土更是广大,影响遍及亚洲,这些"软实力",政治价值的吸引力、文化感召力等,像信用一样,蓄积起来需要很长的时间,但丧失则很快,沦为野蛮人的奴隶,华夏文明被压制的奄奄一息,充满病态,这些"软实力"已经丧失殆尽。

  

  以来在某些偏听偏信的人心里

  

  朱元璋搞定纳哈楚平定辽东的历史,是吹牛吹出来的。

  

  明成祖完全毁灭黄金家族的声威和蒙古首都和林,收复广大北方领土是吹牛吹出来的。

  

  

  明代在辽东废州县,立军卫制,修边墙,实行军垦,使辽东地区城镇林立,农业发达,工商业进一步发展。

    

  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伊始,便对辽东用兵。1370年元朝辽阳行省平章刘益投降明王朝,朱元璋下令设置辽东卫指挥司,任刘益为指挥同知。败走辽阳的元将洪保保不满,密谋刺死刘益,投奔元将纳哈出。同年明廷又建立辽东指挥使司,任马云、叶旺为定辽都卫指挥使,在老鸦山寨(辽阳东)击溃元将高家奴,先后占领辽阳、沈阳等地。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设立辽东都司,治辽阳,辖有二十五卫二州。辽阳是明朝统治辽东地区的军事重镇,又是辽东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以辽阳中心设有六个卫一个州。

    

  定辽前卫,洪武八年(1375年)置,治所今辽阳城东北。

    

  定辽后卫。洪武四年(1371年)置辽东卫,1375年辽东卫迁盖州后,改称定辽后卫,洪武九年(1376年)盖州卫成立后,定辽后

卫迁到辽阳,不久被裁撤。

    

  定辽左卫、定辽右卫,洪武六年(1373年)置于辽阳城内,其位置定辽左卫在都司西南,定辽右卫在都司西。

    

  定辽中卫,洪武十七年(1384年)置于辽阳城内,其位置在都司东南。

    

  东宁卫,洪武十三年(1380年)为安置内附的女真人、高丽人,设置东宁千户所。1386年置东宁卫,卫治在都司北。

    

  自在州,永乐七年(1409年)明朝为安置内附的女真人,在开原城设置。正统二年(1437年)迁到辽阳,置辽阳北城。

    

  明朝立国后,注意经营北方边防。在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长达万里的防御线上,设置了9个国防重镇,辽阳是其中之一的辽东镇。同时,还在东北各要塞修建了18座城池,辽阳城是其中最大的一座。据《辽东志》记载,辽阳城从洪武五年(1372年)至十六年,历时十余载,在旧城址的基础上,几经修筑和扩建而成为砖石结构,周长24里多的方城。

    

  当时辽阳6卫屯田5700多顷,对移民屯田实行10年后收租政策,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手工业、商业随之振兴。是明朝在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军事指挥中心。

    

  铁岭这个地方为什么叫铁岭?大概很多生活在铁岭或到过铁岭的人都这样问过。有人推测此地或有铁矿,因铁而得名。

    

  也有一些民间传说,例如说在铁岭城内钟鼓楼那的一条路坚硬如铁,别的路到春天时大多都翻浆,而唯有那条路从不翻浆,所以就把这儿叫做铁岭云云。其大抵是望文生义,并不确切。其实,现今铁岭一名与铁毫无关系。

    

  铁岭这个名字,很普通很平常;但在这个平常的名字之中,蕴含着的是铁岭的历史和文化。做为一个铁岭人,如果对铁岭这个名字无所了解,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铁岭是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古城。这个地方如果从置邑时候算起,应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以前这个地方不叫铁岭。以铁岭为名,是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而真正的铁岭也不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今天所以叫做铁岭,这既有偶然的历史机缘,也是明朝军事体制留下的纪念。

    

  明朝之前,这里曾先后有银州、新兴等名字。银州是辽代所设,《辽史》中有"银州本渤海富州,太祖以银冶更名"的记载;说的是银州之前曾名富州,但富州不在今辽宁而在黑龙江。银州是辽代将原在黑龙江流域的富州更名南迁的名字,其详可见本篇《富州与银州》一章。辽灭亡后到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中间经历金、元二个朝代。金朝

废银州改为新兴县(《金史·地理志》),金、元二朝这三百年间一直用新兴这一名字,新兴县亦被称为古银州。明朝建立之后的第26年,这个被称作"古银州"的地方开始有了铁岭这个名字。

    

  明朝为什么把古银州改成了铁岭?这须对明朝的军事体制稍加说明,因为铁岭这个名称主要缘于明朝的军事建置。

    

  铁岭原为"铁岭卫"的简称,如同天津原为天津卫、沈阳原为沈阳卫一样,原来都是明朝军事组织的名称。明朝的军事建制比较特殊, 它没有采用前朝如《水浒传》中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所在的那种"禁军"制,也没有采用更早时候的"左、右军"或"三军"那种军制形式。朱元璋创立了一种将屯田与防卫相兼的新军事体制,史称"卫所"制。

    

  "卫"和"所"都是军事单位,其中"所"又分为千户所和百户所。从人数上看,"卫"大约相当于现今的师,千户所大约相当于团,百户所大约相当连。按明初的编额定员,大致5600人为一卫,1120人为一千户所,112人为一百户所。通常,每卫辖五个千户所,每千户所下辖十个百户所,百户所下辖二总旗、十小旗;每总旗50人,每小旗10人。卫所设卫指挥、千户、百户等官。(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下册37页)

    

  卫所的军士全都别立户籍,且分有土地,称做军户。军户都是专职且世袭;一经签派为兵,就不能随意脱籍。平时,卫所以大部分军户种地,屯田自养,以少部分军户训练并担当防务。军饷大部由屯田所得自补。

    

  卫所之上设都指挥使司,通称都司;明初全国共设17个都司和3个行都司。中央设中、左、右、前、后五军都府专门管理都司和卫所。在五军都府之外有兵部,二者互为制衡。卫所中的指挥、千户、百户等官只负责平时操练和巡防,遇有战事,须听由兵部派出的总兵官指挥。这样,兵部、都府、总兵官、卫指挥等都不能独专军权。据《明史·兵志》载,洪武二十六年,全国设内外卫329个,单独的千户所65个;明建国之初,大约有军队180多万,这些军队全部都编制在卫所之中,铁岭卫就是其中之一。

    

  明朝收复东北的时间比关内晚。明朝建立於公元1368年,当时东北地区还在元朝辽阳行中书省平章刘益手中,洪武四年二月,刘益派人携辽东地图和钱、粮、马簿册,向明请降。明朝遂在辽阳置辽东卫指挥使司,委刘益为指挥同知,仍驻辽阳。这是明朝接管辽宁与在辽东置卫的开始(《明太祖实录》卷61)。

  不久,元朝旧部平章洪保保杀了刘益,后投元将纳哈出;朱元璋得知后,一面派人招降纳哈出,一面派

马云、叶旺二人领兵从山东渡渤海进入辽阳,将辽东都卫改为定辽都卫。洪武八年,明在全国变更体制,设都指挥使司,定辽都卫遂改为辽东都指挥使司,统领东北各地卫所。当时辽东都指挥使司辖境"东至鸭绿江,西至山海关,南至旅顺口,北至开原"(《明史·地理志》)。辽东都指挥使司的基本职能是"总辖辽东诸卫兵马,修治城池,以镇边疆"(《明太祖实录》卷67)。置铁岭卫就在这一时期。

  

  把奴儿干都司的设立过程介绍一下,东北地区的大小兴安岭,外兴安岭,乌苏里江以东,辽南等等同明朝的关系也就清楚了.

  

  明朝政府设置于黑龙江、阿速江(今乌苏里江)、松花江以及脑温江(今嫩江)流域的地方军政机构。全称为奴儿干都指挥使司。

    

  洪武年间,黑龙江下游奴儿干地区的元朝故臣多率部纳贡归降。永乐元年(1403),明朝派行人邢枢等往谕奴儿干,招抚诸部。二年,置奴儿干等卫,其后相继建卫所达一百三十余个(见都司卫所)。七年,明政府决定设置奴儿干都司,统辖各卫所。以东宁卫指挥康旺为都指挥同知,千户王肇舟等为都指挥佥事。九年,太监亦失哈等领官军千余、巨船二十五艘,护送康旺等官员至亨滚河口对岸的特林地方,正式开设奴儿干都司,是为明政府管辖黑龙江口、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都司的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管辖范围西起斡难河(今鄂嫩河),北至外兴安岭,东抵大海,南接图们江,东北越海而有库页岛。其境内的蒙古、女真、吉里迷、苦夷、达斡尔等族人民,多以渔猎为生。辖区内分置卫所,明朝政府还任命各族首领为各卫所都督、都指挥、指挥、千户、百户、镇抚等职,给予印信,仍其习俗,统其所属,以时朝贡。贡物有海青、貂皮、马匹等土特产品,相当于内地的赋税。明政府为使命往来、递送公文和输运贡品物资方便,在元朝驿站的基础上,恢复了奴儿干通往内地的驿传。

    

  主要干线是海西东水陆城站,北起都司治所特林之西的满泾站,中经四十五个驿站,南抵底失卜站(黑龙江双城县境内),经辽东都司直达北京,全长达两千五百公里。明政府在永乐、宣德年间,先后多次派太监亦失哈等人,率官军及各色能工巧匠,至奴儿干宣谕招抚,对当地的酋长授以官爵,颁以印信,宴以酒食,并以谷、布、纱和衣服、器用等物抚赏各族人民;或塑佛建寺,竖碑纪事,密切了奴儿干同明朝的政治联系、经济往来和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奴儿干境内卫所的数目,各书记载不一。

据《明史》记载,有卫三百八十四,所二十四,站七,地面七,寨一。都司治所特林在黑龙江下游东岸,下距黑龙江口约两百公里,上距吉林船厂约两千五百公里。明朝派到奴儿干都司的官员和驻防军都在这里。其遗址周约二三里,街道形迹宛然俱在,出土有辽金时期的钱币和瓷器。建于辽金时期的两座砖塔近旁的永宁寺及寺前的两块明代石碑,见于19世纪许多中外文献。石碑之一立于永乐十一年,正面竖刻正书《敕修永宁寺记》,碑文用汉语写成。碑阴则为正面碑文的蒙古文与女真文的节译。碑的两侧各刻有汉、蒙、藏和女真四体文字的佛教"六字真言"。另一碑立于宣德八年(1433),正面额题《重建永宁寺记》,仅有汉语碑文。二碑文均记录了明政府管理和经营奴儿干都司的事实。永宁寺早已堙废。清光绪十一年(1885)曹廷杰奉命至其地进行调查,在特林仍看到二石碑岿然并存,并拓下碑文,撰有《伯力探险记》一文,作为调查记录。

  

  明初西域向中央王朝称臣奉表的有七八十部之多。明代?西域的管?,一是在今喀什米??北和藏西?置俄力思?民元?府;1406年, 又?立哈密?,任用?地世族首??各?官吏???地?政事宜,?持中西商?通道安全,??西域其他地??施?縻控制。明洪武三年(1370年)察合台汗??亡後其後裔建?失八?,都城在?失八?(今吉木??北破城子),永?十六年(1418年)?都亦力把?(今伊?),明朝人即?它改??亦力把?。?境包括巴?喀什湖、塔什干以?和帕米?高原,自然伊吾(哈密)和???斯河、??古河 ?北地?除外。

  

  十六世纪後期,天山北部方瓦剌所占,其也分裂吉利吉斯(巴喀什湖南)、哈?克(伊黎河流域)、??羌(塔里木河流域)、土?番( 天山?南和甘?南部)?部,十七世?初,逐?形成?噶?、杜?伯特、和?特、土?扈特四部。

  

  清直到乾隆二十二年才建立在天山北路的统治,乾隆二十五年,才控制天山南路。

  其实准噶尔汗国控制了西藏领土面积比清还要大,立国100多年,兵威所向,打得中亚其他厄鲁特蒙古人,突厥人,西藏人,咯尔咯蒙古人全都不是对手,清征服它也足足用了67年(1690-1757)。为征服西域,满清就杀绝了准噶尔蒙古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在反抗已经停止、只剩妇女儿童后,伊犁将军兆惠仍然命令士兵一块水草一块水草地清剿,杀个干净。这个蒙古部落几十万人从此在他们的故乡刀间蒸发,只留下地理名词"准噶尔盆地"沿用至今。清准战争,实在不是中学历史书上说的平定"上层封建主

叛乱"。

  

  而后西北长期陷于叛乱,实际满清对之控制力十分薄弱而且相对汉地的严密控制根本也不重视西北。


相关内容

  • [历史聚焦]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2
  • 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2 五.宋辽金时期 公元10世纪下半叶-13世纪下半叶,中国分裂为好几个政权,在中原的有宋.辽.金.夏,在边区的有大理.吐蕃和西州回鹘.哈汗国.西辽. 北宋因五代梁晋汉周之旧建都开封,太祖时先后消灭了割据南方的荆南. 湖南.后蜀. 南汉.南唐诸国.至太宗初,吴越.漳泉献地,太平兴国 ...

  • 中国古代疆域 (3)
  • 中国历朝版图大小 4305万平方公里(大蒙古帝国版图) 2848万平方公里(元朝版图) 2307万平方公里(唐朝极盛版图) 2342万平方公里(大清王朝极盛版图包括附属国) 1453万平方公里(清王朝本部) 1147万平方公里(中华民国) 960+340=1300(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 368万平 ...

  • 中国历代疆域面积变迁
  • 中国历代疆域面积变迁 秦朝的面积为:354.69万平方公里 西汉的面积为:666.37万平方公里 东汉的面积为:654.62万平方公里 西晋的面积为: 615.5万平方公里 唐(高)面积:1251.19万平方公里 唐(玄)面积:889.59万平方公里 北宋的面积为:450.56万平方公里 元朝的面积 ...

  • 中国历史上各朝代版图
  • 中国历史朝代版图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80万年前蓝田人生活在陕西蓝田一带 约20--7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000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5000--7000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4000--5000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 ...

  • 中国历代疆域面积考
  • 中国历代疆域面积考(修正版) 会员 华音阁主 发帖于 中国历史 2008-04-07 评论32条 浏览936IP 中国历代疆域面积 ● 前言 本文所说的面积,是指直属陆地疆域面积.海洋面积不算.藩属的面积也不算. 别看本文只是一个个枯燥的数据,但是可花费了小女子大量的心血噢- 这么说吧,一个简单的数 ...

  • 山西为什么称为三晋?
  • 山西为什么称为"三晋"? 先说晋字:山西在春秋时为晋国,故后世简称山西为晋.按,晋,西周侯国,姬姓.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传子燮父,因地邻晋水,改国名为晋.晋极盛时,疆域有今山西大部地区.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的一角.春秋后期六卿逐渐强大,国力日渐削弱,至公元前376年为韩. ...

  • 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展
  • 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展.txtcopy (复制)别人的个性签名,不叫抄袭,不叫没主见,只不过是感觉对了.遇到过的事一样罢了.[<TXT 论坛>www.txtbbs.com , 欢迎您来TXTBBS 推荐好书!] 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展(马大正) 2004年9月第14卷 第三期 中国边疆史地研 ...

  •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
  • 夏朝.这一张本来不太想传,因为夏朝是否存在争议很大.如果真有的话,大概就这么大了 商朝(商王武丁在位后期) 西周(周穆王在位时期) 春秋时期(在战争中壮大) 战国时期(意淫版),秦国和楚国还真搞得像"超级大国" 战国时期(真实版),我们可以看到一大半土地是空白,根本没开发.在意淫 ...

  • 清朝兴盛时中国的行政区划
  • 历史资料]清朝兴盛时中国的行政区划 清朝兴盛时中国的行政区划 清朝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国土面积在中国历史中数一数二.但自 1840 年 鸦片战争开始,向外国割地赔款,共损失土地 150 多万平方公里:其中,由沙 俄占领的土地占绝大多数. 乾隆二十四年(1759 年),清朝统一全国后的疆域是:北起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