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中国古代的人间"嫦娥"

文/越楚

人间“嫦娥”:张丽华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嫦娥,是一位美貌非凡的月宫仙子,民间流传的“中秋拜月”风俗便源自“嫦娥奔月”传说。

但传说毕竟是传说,而在陈后主陈叔宝的后宫,倒是真有一位居住“桂宫”(结绮阁),驯一白兔,被后主呼为“张嫦娥”的人间“嫦娥”仙子。

这位“张嫦娥”便是陈后主宠爱的贵妃张丽华。

据《南史》、《资治通鉴》等记载,张丽华家中世代为兵,原系龚贵妃的侍女,陈叔宝对她是一见钟情,并生下皇太子陈深。

张丽华端丽闲雅,飘逸若仙,“发长七尺,其光可鉴,性敏慧,有神采”,每当她顾盼凝视时,更显得光彩照人,映动左右,更让陈后主神魂颠倒。

至德二年(公元584年),陈后主于皇宫光昭殿前修筑临春、结绮、望仙三阁,阁高数十丈,连延宫室数十间,阁中所有窗门楣栏皆用名贵沉檀木制成,并用金玉、珍珠、翡翠加以装饰。楼阁门窗外都挂珠帘,室内是宝床宝帐,非常奢华。每当微风徐来,檀香飘出数里。阁下积石成山,引水为池,植以奇花异草。

陈后主居临春阁,张丽华居结绮阁,龚、孔二贵嫔居望仙阁,三阁以廊互通。

另据《烟花记》记载,张丽华所居结绮阁别称“桂宫”,陈叔宝“使张丽华恒驯一白兔,丽华被素褂裳,梳凌云髻,插白通草苏孕子,靸玉华飞头履,时独步于中,谓之月宫。”

陈叔宝每次来宴乐,“呼丽华为张嫦娥。”或许在陈叔宝眼里,这张丽华真是月宫下凡的“嫦娥仙子”。

于是,沉溺于声色的陈叔宝,便整日介于他的“嫦娥仙子”与嫔妃,游玩宴乐于皇宫后庭,还让一帮朝官、文士赋诗助兴,大家可不讲群臣礼仪,被称之为“狎客”。

陈叔宝选择其中艳丽的诗作,谱上新曲,让宫女千人习唱后分部演出。群臣饮酒酣歌,通宵达旦,成为常事。那首著名的《玉树后庭花》,便是赞美张丽华的。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花开花落不长久”,陈叔宝明知痴迷于这位“嫦娥仙子”,迟早会把江山玩丢,但却是难以自拔。故后世亦称《玉树后庭花》乃“亡国之音”。

张丽华还善于迎合陈叔宝,主动向他引荐貌美的宫女。因此后宫嫔妃、宫女都对她有好感,争相在陈叔宝面前赞美她。

张丽华又擅长祈祷鬼神的方术,常在后宫聚集女巫装神弄鬼。更有趣的是,陈叔宝还常靠着松软的靠垫,让他的“嫦娥仙子”坐在自己膝盖上,两人共同审批奏表,裁决朝政。

张丽华记忆力很好,看过的奏章能熟记于心,又通过各种渠道,掌握不少朝中情况。因此,陈叔宝每遇重要决策,总要征求她的意见。

明祯二年(公元588年),晋王杨广统领五十万隋军南下攻打建康,前线驰书告急,陈叔宝只顾饮酒作乐,竟把告急书封丢在张丽华床头,忘记启封。

清宗元鼎曾有诗云:“壁月庭花夜夜重,隋兵已断曲河中,丽华膝上能多记,偏忘床头告急封。”

次年,隋军破城,久慕张丽华美艳的杨广曾传令留下这位人间“嫦娥”,但时任隋军元帅长史的高颎却说:“昔太公蒙面以斩妲己,今岂可留丽华!”于是,将张丽华斩于青溪。

李白有诗道:“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

杜牧则曰:“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似乎是这位人间“嫦娥”招致陈朝亡国。

其实,张丽华貌似月宫嫦娥又何罪之有?

陈朝之亡,亡在君主荒唐,亡在气数已尽!(2011-10-31)

文/越楚

人间“嫦娥”:张丽华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嫦娥,是一位美貌非凡的月宫仙子,民间流传的“中秋拜月”风俗便源自“嫦娥奔月”传说。

但传说毕竟是传说,而在陈后主陈叔宝的后宫,倒是真有一位居住“桂宫”(结绮阁),驯一白兔,被后主呼为“张嫦娥”的人间“嫦娥”仙子。

这位“张嫦娥”便是陈后主宠爱的贵妃张丽华。

据《南史》、《资治通鉴》等记载,张丽华家中世代为兵,原系龚贵妃的侍女,陈叔宝对她是一见钟情,并生下皇太子陈深。

张丽华端丽闲雅,飘逸若仙,“发长七尺,其光可鉴,性敏慧,有神采”,每当她顾盼凝视时,更显得光彩照人,映动左右,更让陈后主神魂颠倒。

至德二年(公元584年),陈后主于皇宫光昭殿前修筑临春、结绮、望仙三阁,阁高数十丈,连延宫室数十间,阁中所有窗门楣栏皆用名贵沉檀木制成,并用金玉、珍珠、翡翠加以装饰。楼阁门窗外都挂珠帘,室内是宝床宝帐,非常奢华。每当微风徐来,檀香飘出数里。阁下积石成山,引水为池,植以奇花异草。

陈后主居临春阁,张丽华居结绮阁,龚、孔二贵嫔居望仙阁,三阁以廊互通。

另据《烟花记》记载,张丽华所居结绮阁别称“桂宫”,陈叔宝“使张丽华恒驯一白兔,丽华被素褂裳,梳凌云髻,插白通草苏孕子,靸玉华飞头履,时独步于中,谓之月宫。”

陈叔宝每次来宴乐,“呼丽华为张嫦娥。”或许在陈叔宝眼里,这张丽华真是月宫下凡的“嫦娥仙子”。

于是,沉溺于声色的陈叔宝,便整日介于他的“嫦娥仙子”与嫔妃,游玩宴乐于皇宫后庭,还让一帮朝官、文士赋诗助兴,大家可不讲群臣礼仪,被称之为“狎客”。

陈叔宝选择其中艳丽的诗作,谱上新曲,让宫女千人习唱后分部演出。群臣饮酒酣歌,通宵达旦,成为常事。那首著名的《玉树后庭花》,便是赞美张丽华的。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花开花落不长久”,陈叔宝明知痴迷于这位“嫦娥仙子”,迟早会把江山玩丢,但却是难以自拔。故后世亦称《玉树后庭花》乃“亡国之音”。

张丽华还善于迎合陈叔宝,主动向他引荐貌美的宫女。因此后宫嫔妃、宫女都对她有好感,争相在陈叔宝面前赞美她。

张丽华又擅长祈祷鬼神的方术,常在后宫聚集女巫装神弄鬼。更有趣的是,陈叔宝还常靠着松软的靠垫,让他的“嫦娥仙子”坐在自己膝盖上,两人共同审批奏表,裁决朝政。

张丽华记忆力很好,看过的奏章能熟记于心,又通过各种渠道,掌握不少朝中情况。因此,陈叔宝每遇重要决策,总要征求她的意见。

明祯二年(公元588年),晋王杨广统领五十万隋军南下攻打建康,前线驰书告急,陈叔宝只顾饮酒作乐,竟把告急书封丢在张丽华床头,忘记启封。

清宗元鼎曾有诗云:“壁月庭花夜夜重,隋兵已断曲河中,丽华膝上能多记,偏忘床头告急封。”

次年,隋军破城,久慕张丽华美艳的杨广曾传令留下这位人间“嫦娥”,但时任隋军元帅长史的高颎却说:“昔太公蒙面以斩妲己,今岂可留丽华!”于是,将张丽华斩于青溪。

李白有诗道:“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

杜牧则曰:“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似乎是这位人间“嫦娥”招致陈朝亡国。

其实,张丽华貌似月宫嫦娥又何罪之有?

陈朝之亡,亡在君主荒唐,亡在气数已尽!(2011-10-31)


相关内容

  • 29 古诗两首三年级下册
  • 29 古诗两首 1.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讲给别人听. 把学生带入想象的情境和画面,有滋有味地朗读,体会书中丰富的想象. 感受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1.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 ...

  • 日落黄昏后,月上柳梢头
  • 摘 要:在宋词中存在着明显的"趋月淡日"现象,主要表现为日.月意象在"意"的多样性."象"的多变性上以及数量上的差异,本文即通过对日月崇拜的兴衰变迁.日月神话的文化意蕴以及中华民族的审美传统三大方面来探析此现象的成因. 关键词:宋词 日意象 ...

  • 嫦娥奔月神话新探
  • 作者:胡万川 民间文学论坛 1997年12期 一 在华夏文化圈里,虽然文字的使用相当的早,但由于种种原因,神话从来不曾在文献传统上占有重要地位.许多古老的神话因为失于记录,或者就此失传,或者隐而不彰.虽然如此,从流传至后世的资料来看,有关日和月的神话,却还算是比较的丰富,比较的突出.毕竟日和月是天体 ...

  • 古诗词中的嫦娥形象初探
  • 古诗词中的嫦娥形象初探 嫦娥奔月,是我国人民非常熟悉的一段神话故事."昔嫦娥以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 奔月为月精."1这是有关嫦娥神话故事的最初记载.英国人类学家马林斯基说:"以原始 的活的形式出现的神话,不只是说一说的故事,乃是要活下去的实体."矛盾先生又把这 ...

  • 春节的起源
  • 春节的起源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传说早在新石器时期尧舜时就有过"春节"的风俗.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一种传说是: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兽."年",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特定的 ...

  • 中国文化中的"月亮"美学
  • 中国文化中的"月亮"美学 月亮与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从古代的传说到诗歌典籍记载中,单说月亮的别称就有"嫦娥"."婵娟"."金娥"."素娥"."素魄"."娥影"(喻 ...

  • 中秋团圆夜,喝茶赏月猜灯谜!你却不知这里还有最美的传说!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中秋由来 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

  • 中国从古到今的吉祥图腾有哪些
  • 中国从古到今的吉祥图腾有哪些? [麒麟献瑞] 麒麟--中国民众生活中永远的吉祥物 麒麟,亦作"骐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井居四灵之首位.<礼记•礼运>有"出土器车,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郊椰&quo ...

  •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 更多图片(2张) 此诗是唐朝时期的皮日休创作的七言绝句,记载于<全唐诗>卷六百十五.此诗运用了比喻,联想的修辞手法, 咏物现实,空灵含蕴,以中秋一事表达了中秋佳节赏月之情. 作品名称: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创作年代:晚唐 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作者:皮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