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屠呦呦的关注还能持续多久?

  新闻    2015年10月5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奖或医学奖。这是中国医学界目前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一时间,中国沸腾了,不仅各种有关屠呦呦的报道占据了主流媒体的头版头条,而且人们将诸多美誉加在了屠呦呦身上。屠呦呦则显得非常低调,还一再表示“获奖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    幸福总是来得这么突然,没有预告,也没有通知。2015年10月5日晚,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屠呦呦在家中得知自己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次日上午,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家门,但她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对于获奖,屠呦呦表示,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    获奖之后的几天,新闻的版面几乎都被屠呦呦占领了。特别是10月6日,也就是屠呦呦获奖的次日,几乎所有的主流媒体都把头版头条留给了屠呦呦。这不仅体现了人们对一个科学家的敬重,还传递了一种期许,那就是让科学家更有尊严,让科学更好地造福人类。    笔者觉得再多的版面留给屠呦呦都不为过。这几天,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屠呦呦和青蒿素,只是我们依然担心,人们对屠呦呦的关注能持续多久?会有一个月吗?会有三个月吗?这不是杞人忧天,而是在以前有着活生生的例子。    这两年,诺贝尔奖还是很给中国人面子的,又或者是我们的积累到了,已经水到渠成了。在此之前,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他也曾像屠呦呦一样持续占领了几天舆论的头条。在最热闹的时候,就有声音提醒:人们对莫言的集中关注并不代表持续关注,莫言的胜利也不代表文学的胜利。现在看来,这真是一语成谶,笔者很想问一声,短暂轰动后,有多少人认真读了莫言的作品?甚至又有多少人真正喜欢上了文学?我们分明看到,今天的文学依然“秋风秋雨愁煞人”。    繁华过后是落寞。对于舆论的集中关注,莫言不会在乎,屠呦呦也不会在乎。如果他们过分在乎身外之物,就不会站得那么高,也不会走得那么远。但我们在乎,因为对屠呦呦关注的持久度反映和影响着科学的未来。“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屠呦呦获奖并不能破解“钱学森之问”,反而是在大众对屠呦呦的关注中隐藏了破解的答案。    很多人纠缠于屠呦呦的“三无”――无博士学历,无院士头衔,无留洋经历。有人说这不是问题,没有必要因此而给一位科学家本人贴上或许她并不情愿的标签。其实,大众关心的不是一个屠呦呦,而是以屠呦呦为代表的所有科研人员能否赢得社会的足够尊重,有没有一个自由公平的学术环境,有没有灵活多元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一句“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曾经刺痛了无数人的心灵,我们真的已经过了那个阶段了吗?看看科学家所处的社会环境,想想科学家所在的学术环境,念兹在兹,无法欣慰。    提起艰苦岁月和付出的牺牲,屠呦呦一直没有抱怨,反倒充满怀恋,一位科学家的伟大人格就这么悄然绽放。从事科学是十分辛苦的,要有信仰要有毅力,但也永远不要忽视环境的影响。身在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和学术环境之中,科学家们浑身充满力量;相反,一个不好的社会环境和学术环境难免会对科学家们产生不良的影响。而且,科学研究充满着魅力也充满着偶然,有的科学家终其一生,只是证明了“此路不通”,而有的科学家则是幸运地站到了苹果树下。这就更需要一个多元化的支持和评价机制,让每一位科学家能在温暖中前行。    笔者很想问一声,人们对屠呦呦的关注还能持续多久?今天我们向屠呦呦祝贺,向屠呦呦致敬,然而,我们更应该构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学术环境,让千千万万个屠呦呦成长。如果做到了这一点,也就能告慰钱学森先生了,同时,更多的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就不是问题了。

  新闻    2015年10月5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奖或医学奖。这是中国医学界目前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一时间,中国沸腾了,不仅各种有关屠呦呦的报道占据了主流媒体的头版头条,而且人们将诸多美誉加在了屠呦呦身上。屠呦呦则显得非常低调,还一再表示“获奖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    幸福总是来得这么突然,没有预告,也没有通知。2015年10月5日晚,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屠呦呦在家中得知自己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次日上午,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家门,但她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对于获奖,屠呦呦表示,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    获奖之后的几天,新闻的版面几乎都被屠呦呦占领了。特别是10月6日,也就是屠呦呦获奖的次日,几乎所有的主流媒体都把头版头条留给了屠呦呦。这不仅体现了人们对一个科学家的敬重,还传递了一种期许,那就是让科学家更有尊严,让科学更好地造福人类。    笔者觉得再多的版面留给屠呦呦都不为过。这几天,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屠呦呦和青蒿素,只是我们依然担心,人们对屠呦呦的关注能持续多久?会有一个月吗?会有三个月吗?这不是杞人忧天,而是在以前有着活生生的例子。    这两年,诺贝尔奖还是很给中国人面子的,又或者是我们的积累到了,已经水到渠成了。在此之前,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他也曾像屠呦呦一样持续占领了几天舆论的头条。在最热闹的时候,就有声音提醒:人们对莫言的集中关注并不代表持续关注,莫言的胜利也不代表文学的胜利。现在看来,这真是一语成谶,笔者很想问一声,短暂轰动后,有多少人认真读了莫言的作品?甚至又有多少人真正喜欢上了文学?我们分明看到,今天的文学依然“秋风秋雨愁煞人”。    繁华过后是落寞。对于舆论的集中关注,莫言不会在乎,屠呦呦也不会在乎。如果他们过分在乎身外之物,就不会站得那么高,也不会走得那么远。但我们在乎,因为对屠呦呦关注的持久度反映和影响着科学的未来。“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屠呦呦获奖并不能破解“钱学森之问”,反而是在大众对屠呦呦的关注中隐藏了破解的答案。    很多人纠缠于屠呦呦的“三无”――无博士学历,无院士头衔,无留洋经历。有人说这不是问题,没有必要因此而给一位科学家本人贴上或许她并不情愿的标签。其实,大众关心的不是一个屠呦呦,而是以屠呦呦为代表的所有科研人员能否赢得社会的足够尊重,有没有一个自由公平的学术环境,有没有灵活多元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一句“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曾经刺痛了无数人的心灵,我们真的已经过了那个阶段了吗?看看科学家所处的社会环境,想想科学家所在的学术环境,念兹在兹,无法欣慰。    提起艰苦岁月和付出的牺牲,屠呦呦一直没有抱怨,反倒充满怀恋,一位科学家的伟大人格就这么悄然绽放。从事科学是十分辛苦的,要有信仰要有毅力,但也永远不要忽视环境的影响。身在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和学术环境之中,科学家们浑身充满力量;相反,一个不好的社会环境和学术环境难免会对科学家们产生不良的影响。而且,科学研究充满着魅力也充满着偶然,有的科学家终其一生,只是证明了“此路不通”,而有的科学家则是幸运地站到了苹果树下。这就更需要一个多元化的支持和评价机制,让每一位科学家能在温暖中前行。    笔者很想问一声,人们对屠呦呦的关注还能持续多久?今天我们向屠呦呦祝贺,向屠呦呦致敬,然而,我们更应该构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学术环境,让千千万万个屠呦呦成长。如果做到了这一点,也就能告慰钱学森先生了,同时,更多的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就不是问题了。


相关内容

  • 时评屠呦呦的成功
  • 时评:对屠呦呦的关注还能持续多久 毛建国 幸福总是来得这么突然.没有预告,没有通知,北京时间5日晚间,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屠呦呦在家中通过电视得知自己摘取诺奖的消息.6日上午,一直不愿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家门,但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对于获奖,屠呦呦表示 ...

  • 在市场面前,屠呦呦和黄晓明平等
  • <远东经济评论>杂志所说的那样:"真正让外国同行们刮目相看的是,中国研究人员在进行高尖端的科学实验时,使用的全都是西方国家早就弃之不用的落后仪器."据屠呦呦介绍,当年是"要什么没什么,只能买来7个大缸,在几间平房里用土法做提炼".但这也是当时中国科 ...

  • 2016诺贝尔医学奖屠呦呦作文素材集合
  • 2016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屠呦呦 人物阅读素材:是非·屠呦呦 (2015-10-05 23:34:24) 是非·屠呦呦 弓长 [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

  • 新作文素材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药学家屠呦呦
  • 新作文素材: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药学家屠 呦呦 中新网10月5日电综合报道,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5日中午11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聪大村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了该奖项.此 次奖项由三人共同获得. 据悉,屠呦呦是 ...

  • 吟到梅花句亦香第29辑作文训练材料作文屠呦呦pk黄晓明事件
  • 吟到梅花句亦香(第29辑) --镇海中学2015级学生阅读日知录 "理性表达·科学表达"议论文训练--关于"屠呦呦获奖与黄晓明豪华婚礼大家谈"时评七篇 2015年11月21日 农历十月初 星期日 阴有小雨 [老魏作文题第1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

  • 2012高考热点人物素材及运用
  • 2012最新热点人物素材及运用 1.袁隆平 经过一夜忐忑等待,"杂交水稻之父"袁 隆平领军的中国超级杂交稻今日成功通过亩产900公斤世界纪录大考.这位年过八旬的耄耋老者当日向媒体揭秘了令世界侧目的中国"超级种子". 2011年9月18日,由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 ...

  • 2012最新热点人物素材及运用 (1)
  • 2012最新热点人物素材及运用 1. 袁隆平 经过一夜忐忑等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领军的中国超级杂交稻今日成功通过亩产900公斤世界纪录大考.这位年过八旬的耄耋老者当日向媒体揭秘了令世界侧目的中国"超级种子". 2011年9月18日,由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 ...

  • 屠呦呦作文素材
  • 高考作文素材:中国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 中国的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和一名日本科学家及一名爱 尔兰科学家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疟疾治疗研究中取得的成就.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 ...

  • 屠呦呦获诺奖奖金是多少钱?屠呦呦获诺奖感言全文 
  • 时间:2015年11月19日 14:00 2015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奖金共800000000瑞典克朗(92000000美元),46000000美元是屠呦呦将获得奖金,另外两名科学家将共享奖金的另一半. 屠呦呦通过央视正式发表获奖感言 屠呦呦说,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