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文学史复习资料

【上古神话】

1 神话——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

2 西汉刘安【淮南子】中的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3 中国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 a深重的忧患意识 b厚生爱民 c反抗精神

4 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a以己观物、以己感物 b具体、形象的思维 c情感体验,隐喻和象征

5 神话的散失和演化 神话的历史化 神话的仙化

6 神话对后世的影响 a 直接影响后世文学创作的思维模式、表现方法 b 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

【诗经】

1 艺术特点 a 赋比兴手法 b 句式以四言为主 c 章法重章叠句

2 表现手法 a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即铺陈直叙 b 比:亦彼物比此物。即比方 c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即是触物兴词

3 类别 a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的乐调。包含十五国风 b 雅,即朝廷正乐,分大雅小雅 c 颂,即宗庙祭祀之乐。分周颂、商颂、鲁颂

4 诗经分今文的齐、鲁、韩三家诗和古文“毛诗”(鲁人毛亨、赵人毛苌所传)

5 诗经的影响 a 开创了抒情传统 b 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即“风雅精神”)直接影响后世诗人创作 c 在表现手法上,比兴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典范

【先秦历史叙事散文】

【左传】的叙事和记言 -——标志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1 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 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

2 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

3 以第三人称作为叙述角度,作者以旁观者的立场叙述事件、发表评论。

4 注重完整的事件过程和因果关系,突出的战争描写,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

*5 长于叙事,精于剪裁,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6 擅长写战争,同中见异,各具面目

7 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和神秘化的特点

8 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

9 记言文字主要是行文应答和大夫辞令

10 叙事语言简约含蕴、词约义丰。

【国语】

是一部国别史,分别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

1 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

2 以记言为主,所记多为朝聘、飨宴、讽谏、辨法应对之策

【战国策】西汉刘向编定

1 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2 突出表现了纵横家思想,反映了纵横家的人生观

3 主要思想价值在于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

4 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塑造

5 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

6 显示了由【左传】编年体向【史记】纪传体的过渡

7 运用大量寓言故事、轶闻掌故来增强辩词的说服力。如“画蛇添足”南辕北辙“ 8 长于铺张渲染

【春秋三转】:左丘明【左传】、公羊高【公羊传】、谷梁喜【谷梁传】

【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 为史传文学直接祖述

2 成为后世散文写作的楷模

3 奠定了小说的叙事传统

【先秦说理散文】

【孟子】的艺术特点

1 长于论辩

2 巧妙灵活地运用逻辑推理方法

3 长于譬喻 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

4 气势浩然 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

5【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

【庄子】的艺术特点

1 寓言为主 的创作方法,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奇特的形象世界

2 诡奇的想象。”寓真于诞,寓实于玄“

3 以丰富的寓言和诡奇的想象构成瑰伟的艺术境界,具有散文诗般的艺术效果

4 【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

【荀子】

1 说理清晰、论辩透辟、逻辑周密

2 大量运用许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譬喻,深入浅出,生动巧妙地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使深奥的理论浅显易懂。

3 大量运用排比句法,以增强气势

【韩非子】

1 丰富的寓言故事 如”郑人买履”、矛与盾、买椟还珠

2 题材平实、结构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

【先秦说理散文的影响】

1 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和形象化的说理方式

2 影响后世是创作风格

3 提供了丰富的语言范式

【屈原与楚辞】

1 【楚辞】——是指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是在楚文化的氛围中和楚地民族音乐的基础上诞生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诗歌,也包括那些模仿楚辞的作品 2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

3 【离骚】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遇到的不公平待遇飞哀怨

4 【离骚】的主旨是是 【爱国忠君】

5 美政理想与身世之感

6 【离骚】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个光辉形象

7 象征和意境:【美人】的意象一般别解释为比喻君王或自喻;【香草】作为一种象征物,一方面指品德高尚和人格高洁,另一方面与恶草相对,象征政治斗争双方

8 宋玉【九辩】抒发他因不同流俗而被谗见疏、流离失所的悲哀,批判了楚国黑暗的现实政治

9 楚辞艺术形式的影响:a 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 b 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 c 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

10 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

【吕氏春秋】

1 文章精炼短小,文风平实畅达,说理颇为生动

2 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

【贾谊的政论文】

1 专题政论文【过秦论】、政疏文【陈政事疏】、杂论

2 带有浓郁的战国策士遗风,语言纵横捭阖,以气势征服人

3 其浩荡的气势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以数量取胜,二是以感情驱动

【汉赋】(结合、两特点、源于、总称、典型)

1.是汉代新兴的一种独特文体,是诗歌和散文结合的文学形式,是诗歌的散文化和散文的诗歌化;2.赋既有诗歌讲求押韵和形式整饬的特点,又有散文句式自由、无严格的格律限制的特点,兼具诗歌和散文的表现功能,是两者的综合性文体 3.赋源于古诗、奠基与楚辞形成并兴盛于两汉

4.汉赋是汉代赋体文学的总称,包括骚体赋、汉大赋(新体赋)、抒情小赋,汉大赋是汉赋的典型

【骚体赋】(模仿、内容上、形式上)

1.骚体赋指的是模仿屈原【离骚】等楚辞作品而写成的一种赋;2.在内容上侧重人物抒情,且多为抒发哀怨之情,近于【离骚】的情调;3.在形式上也与楚辞接近,常用带有“兮”字

的赋句4.代表有贾谊的【鵩鸟赋】、【吊屈原赋】,司马相如【长门赋】,司马迁【悲士不遇赋】

【汉大赋】(内容、形式、艺术、劝百讽一)

1.汉大赋也叫新体赋,是汉赋的典型形式;2.在内容上以写物为主,以“润色鸿业”为目的,兼有讽喻讽谏;3.在形式上篇幅较长,结构宏达,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4.在艺术上采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和博富绚丽的辞藻,追求巨丽之美,绵密细致、富丽堂皇的风格特征;

5.枚乘【七发】标志汉大赋正式形成,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是典型作品

【抒情小赋】(内容上、形式上、艺术上)

1.抒情小赋在内容上侧重于抒写个人心志,或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也有针砭时弊之作;

2.在形式上篇幅较短,多有韵文,句式多样;3.在艺术上继承了大赋的铺排手法,但语言上较之大赋朴素得多,手法精巧灵活,风格多样,汉末的抒情小赋还有诗意化的倾向;4.代表作有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

【汉乐府】(机关、采集、演变)

汉乐府是古代音乐机关的名称。原指汉代的音乐机关,后来将乐府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称“乐府”,于是“汉乐府”就由汉代音乐机关的名称演变成一种诗体的名称。

【汉乐府诗歌】

由朝廷设立的音乐机关收集、整理和保存下来可以合集而歌的汉代诗歌。

【乐府诗集】

宋代郭茂倩所编。是我国保存乐府诗最多的一本诗集。把汉至唐的乐府诗搜集在一起,共分12类,如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歌谣辞等;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歌谣辞中,而以相和歌辞数量最多。

【两汉乐府诗】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1. 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苦与乐的深刻揭示、爱与恨的坦率表白、乐生恶死愿望的充分展现

2. 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生活镜头的选取、故事情节完整曲折、人物形象各具特色、叙事详略得当、寓言诗的创作

3. 叙事详略得当、简繁有法:/详于叙事而略于抒情/铺陈场面、详写中间过程而略写首尾始末/详写服饰仪仗而略写容貌形体

【古诗十九首】

1. 组诗名,汉代无名氏所作,非作于一时一地一人;由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合为一组,编入【文选】,并题为【古诗十九首】;形式都用【五言体】,语言朴素自然;内容多写夫妇之间的离情别绪,士子文人仕途的失意之感;游子之羁旅情怀、思妇之闺怨,充满感伤情调。

2. 艺术特点:/长于抒情,不径直言之,委曲婉转、反复低徊/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语言明白晓畅,不作深艰之语,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高度概括性,丰富表现力/多引用名言警句,哲理深诗意浓/

【史记】

1.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纪传文学的开端。

2.叙事没有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陈述,而是追根溯源,揭示出隐藏在深层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3.人物刻画方面:闾巷之人的入传;人物个性与共性的展现;采用多维透视和旁见侧出的方法,使笔下的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

3.风格特征:既有宏伟的画面,又有深邃的意蕴,形成了雄深雅健的风格,浓郁的悲剧气氛,强烈的传奇色彩。

【互见法】

旁见侧出法即互见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是【史记】选择、安排材料以反映表现人物的一种方法,可分为有无互见和详略互见: 对某些人物的某些材料,在本传中未写,在他传中写了就是有无互见; 对某些史实和某些人物的事迹在一片传中详写,在其他传中略写,这就是详略互见。采用互见法有时是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有时是为了表现人物性格、思想的多面性。

【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史记】与【汉书】的不同

1.【史记】最精彩的篇章是楚汉相争和西汉初期的人物传记;而【汉书】的精华则在于对两汉盛世的生动记叙。

2.【史记】的人物传记基本是以写单个人为主,很少全面叙述家族的兴衰史;而【汉书】则记叙了许多世袭官僚家族是历史。

3.【史记】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而【汉书】中悲剧人物没有【史记】中多。

4.【史记】的笔法疏当往复;而【汉书】则重视规矩绳墨,行文严谨有法。

赵晔【吴越春秋】

1.在体例上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史书特点,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雏形。

2.许多故事荒幻离奇,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

3.注重人物形象刻画,典型的如伍子胥。

【东汉政论文三大家】

王充【论衡】 王符【潜夫论】 仲长统【冒言】

王充【论衡】

1. 是论辩性著作,是一部“实论”型散文;

2. 用词朴实无华,不重雕琢,在当时文风日趋骈俪化潮流中独树一帜;

3. 以“疾虚妄”为宗旨。

【上古神话】

1 神话——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

2 西汉刘安【淮南子】中的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3 中国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 a深重的忧患意识 b厚生爱民 c反抗精神

4 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a以己观物、以己感物 b具体、形象的思维 c情感体验,隐喻和象征

5 神话的散失和演化 神话的历史化 神话的仙化

6 神话对后世的影响 a 直接影响后世文学创作的思维模式、表现方法 b 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

【诗经】

1 艺术特点 a 赋比兴手法 b 句式以四言为主 c 章法重章叠句

2 表现手法 a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即铺陈直叙 b 比:亦彼物比此物。即比方 c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即是触物兴词

3 类别 a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的乐调。包含十五国风 b 雅,即朝廷正乐,分大雅小雅 c 颂,即宗庙祭祀之乐。分周颂、商颂、鲁颂

4 诗经分今文的齐、鲁、韩三家诗和古文“毛诗”(鲁人毛亨、赵人毛苌所传)

5 诗经的影响 a 开创了抒情传统 b 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即“风雅精神”)直接影响后世诗人创作 c 在表现手法上,比兴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典范

【先秦历史叙事散文】

【左传】的叙事和记言 -——标志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1 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 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

2 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

3 以第三人称作为叙述角度,作者以旁观者的立场叙述事件、发表评论。

4 注重完整的事件过程和因果关系,突出的战争描写,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

*5 长于叙事,精于剪裁,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6 擅长写战争,同中见异,各具面目

7 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和神秘化的特点

8 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

9 记言文字主要是行文应答和大夫辞令

10 叙事语言简约含蕴、词约义丰。

【国语】

是一部国别史,分别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

1 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

2 以记言为主,所记多为朝聘、飨宴、讽谏、辨法应对之策

【战国策】西汉刘向编定

1 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2 突出表现了纵横家思想,反映了纵横家的人生观

3 主要思想价值在于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

4 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塑造

5 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

6 显示了由【左传】编年体向【史记】纪传体的过渡

7 运用大量寓言故事、轶闻掌故来增强辩词的说服力。如“画蛇添足”南辕北辙“ 8 长于铺张渲染

【春秋三转】:左丘明【左传】、公羊高【公羊传】、谷梁喜【谷梁传】

【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 为史传文学直接祖述

2 成为后世散文写作的楷模

3 奠定了小说的叙事传统

【先秦说理散文】

【孟子】的艺术特点

1 长于论辩

2 巧妙灵活地运用逻辑推理方法

3 长于譬喻 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

4 气势浩然 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

5【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

【庄子】的艺术特点

1 寓言为主 的创作方法,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奇特的形象世界

2 诡奇的想象。”寓真于诞,寓实于玄“

3 以丰富的寓言和诡奇的想象构成瑰伟的艺术境界,具有散文诗般的艺术效果

4 【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

【荀子】

1 说理清晰、论辩透辟、逻辑周密

2 大量运用许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譬喻,深入浅出,生动巧妙地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使深奥的理论浅显易懂。

3 大量运用排比句法,以增强气势

【韩非子】

1 丰富的寓言故事 如”郑人买履”、矛与盾、买椟还珠

2 题材平实、结构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

【先秦说理散文的影响】

1 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和形象化的说理方式

2 影响后世是创作风格

3 提供了丰富的语言范式

【屈原与楚辞】

1 【楚辞】——是指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是在楚文化的氛围中和楚地民族音乐的基础上诞生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诗歌,也包括那些模仿楚辞的作品 2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

3 【离骚】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遇到的不公平待遇飞哀怨

4 【离骚】的主旨是是 【爱国忠君】

5 美政理想与身世之感

6 【离骚】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个光辉形象

7 象征和意境:【美人】的意象一般别解释为比喻君王或自喻;【香草】作为一种象征物,一方面指品德高尚和人格高洁,另一方面与恶草相对,象征政治斗争双方

8 宋玉【九辩】抒发他因不同流俗而被谗见疏、流离失所的悲哀,批判了楚国黑暗的现实政治

9 楚辞艺术形式的影响:a 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 b 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 c 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

10 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

【吕氏春秋】

1 文章精炼短小,文风平实畅达,说理颇为生动

2 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

【贾谊的政论文】

1 专题政论文【过秦论】、政疏文【陈政事疏】、杂论

2 带有浓郁的战国策士遗风,语言纵横捭阖,以气势征服人

3 其浩荡的气势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以数量取胜,二是以感情驱动

【汉赋】(结合、两特点、源于、总称、典型)

1.是汉代新兴的一种独特文体,是诗歌和散文结合的文学形式,是诗歌的散文化和散文的诗歌化;2.赋既有诗歌讲求押韵和形式整饬的特点,又有散文句式自由、无严格的格律限制的特点,兼具诗歌和散文的表现功能,是两者的综合性文体 3.赋源于古诗、奠基与楚辞形成并兴盛于两汉

4.汉赋是汉代赋体文学的总称,包括骚体赋、汉大赋(新体赋)、抒情小赋,汉大赋是汉赋的典型

【骚体赋】(模仿、内容上、形式上)

1.骚体赋指的是模仿屈原【离骚】等楚辞作品而写成的一种赋;2.在内容上侧重人物抒情,且多为抒发哀怨之情,近于【离骚】的情调;3.在形式上也与楚辞接近,常用带有“兮”字

的赋句4.代表有贾谊的【鵩鸟赋】、【吊屈原赋】,司马相如【长门赋】,司马迁【悲士不遇赋】

【汉大赋】(内容、形式、艺术、劝百讽一)

1.汉大赋也叫新体赋,是汉赋的典型形式;2.在内容上以写物为主,以“润色鸿业”为目的,兼有讽喻讽谏;3.在形式上篇幅较长,结构宏达,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4.在艺术上采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和博富绚丽的辞藻,追求巨丽之美,绵密细致、富丽堂皇的风格特征;

5.枚乘【七发】标志汉大赋正式形成,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是典型作品

【抒情小赋】(内容上、形式上、艺术上)

1.抒情小赋在内容上侧重于抒写个人心志,或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也有针砭时弊之作;

2.在形式上篇幅较短,多有韵文,句式多样;3.在艺术上继承了大赋的铺排手法,但语言上较之大赋朴素得多,手法精巧灵活,风格多样,汉末的抒情小赋还有诗意化的倾向;4.代表作有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

【汉乐府】(机关、采集、演变)

汉乐府是古代音乐机关的名称。原指汉代的音乐机关,后来将乐府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称“乐府”,于是“汉乐府”就由汉代音乐机关的名称演变成一种诗体的名称。

【汉乐府诗歌】

由朝廷设立的音乐机关收集、整理和保存下来可以合集而歌的汉代诗歌。

【乐府诗集】

宋代郭茂倩所编。是我国保存乐府诗最多的一本诗集。把汉至唐的乐府诗搜集在一起,共分12类,如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歌谣辞等;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歌谣辞中,而以相和歌辞数量最多。

【两汉乐府诗】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1. 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苦与乐的深刻揭示、爱与恨的坦率表白、乐生恶死愿望的充分展现

2. 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生活镜头的选取、故事情节完整曲折、人物形象各具特色、叙事详略得当、寓言诗的创作

3. 叙事详略得当、简繁有法:/详于叙事而略于抒情/铺陈场面、详写中间过程而略写首尾始末/详写服饰仪仗而略写容貌形体

【古诗十九首】

1. 组诗名,汉代无名氏所作,非作于一时一地一人;由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合为一组,编入【文选】,并题为【古诗十九首】;形式都用【五言体】,语言朴素自然;内容多写夫妇之间的离情别绪,士子文人仕途的失意之感;游子之羁旅情怀、思妇之闺怨,充满感伤情调。

2. 艺术特点:/长于抒情,不径直言之,委曲婉转、反复低徊/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语言明白晓畅,不作深艰之语,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高度概括性,丰富表现力/多引用名言警句,哲理深诗意浓/

【史记】

1.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纪传文学的开端。

2.叙事没有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陈述,而是追根溯源,揭示出隐藏在深层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3.人物刻画方面:闾巷之人的入传;人物个性与共性的展现;采用多维透视和旁见侧出的方法,使笔下的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

3.风格特征:既有宏伟的画面,又有深邃的意蕴,形成了雄深雅健的风格,浓郁的悲剧气氛,强烈的传奇色彩。

【互见法】

旁见侧出法即互见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是【史记】选择、安排材料以反映表现人物的一种方法,可分为有无互见和详略互见: 对某些人物的某些材料,在本传中未写,在他传中写了就是有无互见; 对某些史实和某些人物的事迹在一片传中详写,在其他传中略写,这就是详略互见。采用互见法有时是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有时是为了表现人物性格、思想的多面性。

【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史记】与【汉书】的不同

1.【史记】最精彩的篇章是楚汉相争和西汉初期的人物传记;而【汉书】的精华则在于对两汉盛世的生动记叙。

2.【史记】的人物传记基本是以写单个人为主,很少全面叙述家族的兴衰史;而【汉书】则记叙了许多世袭官僚家族是历史。

3.【史记】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而【汉书】中悲剧人物没有【史记】中多。

4.【史记】的笔法疏当往复;而【汉书】则重视规矩绳墨,行文严谨有法。

赵晔【吴越春秋】

1.在体例上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史书特点,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雏形。

2.许多故事荒幻离奇,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

3.注重人物形象刻画,典型的如伍子胥。

【东汉政论文三大家】

王充【论衡】 王符【潜夫论】 仲长统【冒言】

王充【论衡】

1. 是论辩性著作,是一部“实论”型散文;

2. 用词朴实无华,不重雕琢,在当时文风日趋骈俪化潮流中独树一帜;

3. 以“疾虚妄”为宗旨。


相关内容

  •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先秦两汉散文史]练习题库及参考答案
  • <先秦两汉散文史>练习题库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我国最早的散文是 2.先秦历史散文文学成就最高的是 3."三表法"的提出者是. 4.两汉散文的主流是 5.贾谊.晁错是汉初 6.先秦散文中最早的一本书是 7.先秦诸子散文文学成就最高的一部书是 8."法& ...

  • 谈谈老子的思想及其对先秦两汉的影响
  • 谈谈老子的思想及其对先秦两汉的影响 西北大学 张艳芳 老子的思想,其核心是以"道"为本,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法自然",主张自然无为:轻物重生.先秦道家主要分为老子学派.杨朱学派.列子学派.庄子学派及黄老学派等.不同的学派思想重心不同,有的偏于治国,有的偏 ...

  • 中国古代寓言述论
  • 作者:干天全 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7年03期 中国古代寓言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其重要地位,在世界寓言史上也有显著地位.中国.希腊和印度被世界文坛公认为寓言的三大发祥地. 自先秦到清末,有许多寓言作品问世并产生深刻的影响.但被今人称为"先秦寓言"的一大批 ...

  •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
  •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1.神话 2.神话的历史化 三.填空 ...

  • 中国古代文学考研院校
  • 一,广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 01.先秦两汉文学研究02.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03.唐宋文学研究04.元明清文学研究初试科目 101政治理论(含法律硕士)201英语(含法律硕士)631文学综合838文学专业基础参考书目 01.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02.袁行霈 ...

  • 先秦两汉文学
  • 先秦文学名词解释 1. 神话:是古代人民以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口头创作的神异故事,是对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曲折反映和超现实的形象描述,表现了初民的原始理解力,是借助现象以征服自然力并使之形象化的艺术结晶.它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自然神话和神话了的英雄人物.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意义通常显示为对 ...

  • 从_列子_杨朱_看杨朱的思想
  • 第15卷第6期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No.6 Vol.15 2007年12月 Journal of Hulunbeier College Published in December.2007 从<列子·杨朱>看杨朱的思想 管宗昌 (大连民族学院文法学院 辽宁 大连 116605 中国人民大 ...

  • 国学的概念与入门提纲
  • 国学的概念与入门 一.含混的"国学":国学热.国学乱 (一)形形色色的"国学" 各色国学大师.老师.专家,如易经教育老师杨德武,国学企管专家谭小芳,国学应用专家翟鸿燊,国学教育老师邓卫东,国学企管专家乾泉,国学教育专家徐闯. 传统国学的当代价值,人大校长纪宝成 ...

  •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第一章 先秦两汉文学理论 基 本 知 识 1. 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内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