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沈从文

告别沈从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的生平及创作;

2.了解新闻稿(通讯)的相关常识;

3.理解课文诗思、诗性、诗情的特点。

教学重点

目标1、3

教学方法

阅读法、讨论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边城》视频片段,引出沈从文从而导入课文。

1.介绍沈从文。

(可穿插沈从文的逸闻趣事。)

沈从文(1902~1988),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原名沈岳焕,荒僻神秘的湘西凤凰县,有苗汉土家族的血统。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接触新文学后,他于 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两性关系的描写较浅,文学的纯净度也差些。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如蕤集》《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2.介绍《边城》。

《边城》是沈从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傩送。小城里的人提起他们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巧的是,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先傩送一步托媒人提了亲。兄弟两人都决定把话挑明了,于是老大就把心事全告诉了弟弟,说这爱是两年前就已经植下根苗的。弟弟微笑着把话听下去,且告诉哥哥,他爱翠翠也是两年前的事,做哥哥的也着实吃了一惊„„

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爷爷自然是晓得孙女的心事,却让她自己做主。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弟弟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大老唱的,大老讲实情讲出后便去做生意,几天后他听说老大坐下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码头的船总顺顺也忘不了儿子死的原因,所以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老船夫操心着孙女的心事,后终于耐不住去问,傩送却因天保的死十分怪责老船夫,自己下桃源去了。船总顺顺也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毕竟天保是因她而死。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爷爷说,翠翠莫怕,翠翠说不怕。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那雨声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吓得去找爷爷,却

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

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傩送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这部小说通过对湘西儿女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

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关于《边城》的主旨,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宁静的生活若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滚滚尘寰的“世外桃源”。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本质的“爱”。正因为这“爱”才使得川湘交界的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作者想要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翠翠与傩送这对互相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没有离经叛道的惊世骇俗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金钱和权势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这种情感像阳光下的花朵一样,清新而健康。作者不仅对两个年轻人对待“爱”的方式给予热切的赞扬,而且也热情地讴歌了他们所体现出的湘西人民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边城》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青山,绿水,河边的老艄公,16岁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龙舟中生龙活虎的傩送„„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疏通字词,初知文意。

2.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本文是一篇新闻稿。文章从沈从文先生的议题告别仪式写起,接着赘述了沈从文先生的文学成就,用形象的语言对先生的品格给予了高度的概括和评价,最后,文章用一副对联对先生的为人品格和为文成就作了精练的概括,同时也表达了对这位伟大作家的景仰之情,以及失去这位作家的沉痛之情。

三、合作探究

1.课文与普通的新闻稿件相比有何特点?

明确:这是一篇将事件和人物糅合在一起的新闻通讯,一改传统通讯或突出写人,或重点写事的模式。不仅如此,作者还用贮满诗情的语言,用生动的叙述和感人的场面来表现沈从文的为人,也借此表达对沈从文先生的无限怀念的情感,文章充满着诗思、诗情、诗性。

2.如何理解本文的诗思、诗情、诗性?

(1)诗思

诗思就是用诗性的想象来结构文章。

课文虽然叙述的是追悼会的场面,追忆的是先生的一声,但文章表现的却是先生的品格。

在具体的结构安排上,也充满着诗性的想象。

写追悼会的场面,作者并没有竭力铺陈其悲哀的场景,而是竭力描写追悼会场的气氛;写先生的一声通过概括性的叙述和细节的描写来表现,这样的表现方式既有面得铺陈也有点的拓展,既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也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2)诗情

诗情是作者情感在文章中的自然流露。作者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或缘景写情,或托物寄情。

(3)诗性

将挽联穿插在文章中,一方面可以增强文章的节奏和表现力,另一方面使得文章更具诗性的意味。

诗性是本文的又一特色。文章在语言的运用和结构的安排上都充分体现了诗性的原则。从解雇意义上,面得铺陈、点的挖掘使得文章结构具有跳跃性,许多表现不同内容的段落也就如同一个又一个跳跃性的诗节,充满着节奏感和韵律感,使得文章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更充溢着情感的张力和更强的表现力;而诗性语言进一步强化了诗性的表现力,文章表现出诗画同一的意境。

四、作业

课后进一步了解沈从文,有条件的可阅读《边城》整部小说。

附:板书设计

本文来自: 高中语文教学资源网(www.yuwen1001.com)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yuwen1001.com/wz_Show.asp?ArticleID=11863

告别沈从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的生平及创作;

2.了解新闻稿(通讯)的相关常识;

3.理解课文诗思、诗性、诗情的特点。

教学重点

目标1、3

教学方法

阅读法、讨论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边城》视频片段,引出沈从文从而导入课文。

1.介绍沈从文。

(可穿插沈从文的逸闻趣事。)

沈从文(1902~1988),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原名沈岳焕,荒僻神秘的湘西凤凰县,有苗汉土家族的血统。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接触新文学后,他于 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两性关系的描写较浅,文学的纯净度也差些。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如蕤集》《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2.介绍《边城》。

《边城》是沈从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傩送。小城里的人提起他们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巧的是,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先傩送一步托媒人提了亲。兄弟两人都决定把话挑明了,于是老大就把心事全告诉了弟弟,说这爱是两年前就已经植下根苗的。弟弟微笑着把话听下去,且告诉哥哥,他爱翠翠也是两年前的事,做哥哥的也着实吃了一惊„„

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爷爷自然是晓得孙女的心事,却让她自己做主。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弟弟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大老唱的,大老讲实情讲出后便去做生意,几天后他听说老大坐下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码头的船总顺顺也忘不了儿子死的原因,所以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老船夫操心着孙女的心事,后终于耐不住去问,傩送却因天保的死十分怪责老船夫,自己下桃源去了。船总顺顺也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毕竟天保是因她而死。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爷爷说,翠翠莫怕,翠翠说不怕。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那雨声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吓得去找爷爷,却

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

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傩送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这部小说通过对湘西儿女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

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关于《边城》的主旨,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宁静的生活若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滚滚尘寰的“世外桃源”。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本质的“爱”。正因为这“爱”才使得川湘交界的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作者想要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翠翠与傩送这对互相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没有离经叛道的惊世骇俗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金钱和权势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这种情感像阳光下的花朵一样,清新而健康。作者不仅对两个年轻人对待“爱”的方式给予热切的赞扬,而且也热情地讴歌了他们所体现出的湘西人民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边城》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青山,绿水,河边的老艄公,16岁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龙舟中生龙活虎的傩送„„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疏通字词,初知文意。

2.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本文是一篇新闻稿。文章从沈从文先生的议题告别仪式写起,接着赘述了沈从文先生的文学成就,用形象的语言对先生的品格给予了高度的概括和评价,最后,文章用一副对联对先生的为人品格和为文成就作了精练的概括,同时也表达了对这位伟大作家的景仰之情,以及失去这位作家的沉痛之情。

三、合作探究

1.课文与普通的新闻稿件相比有何特点?

明确:这是一篇将事件和人物糅合在一起的新闻通讯,一改传统通讯或突出写人,或重点写事的模式。不仅如此,作者还用贮满诗情的语言,用生动的叙述和感人的场面来表现沈从文的为人,也借此表达对沈从文先生的无限怀念的情感,文章充满着诗思、诗情、诗性。

2.如何理解本文的诗思、诗情、诗性?

(1)诗思

诗思就是用诗性的想象来结构文章。

课文虽然叙述的是追悼会的场面,追忆的是先生的一声,但文章表现的却是先生的品格。

在具体的结构安排上,也充满着诗性的想象。

写追悼会的场面,作者并没有竭力铺陈其悲哀的场景,而是竭力描写追悼会场的气氛;写先生的一声通过概括性的叙述和细节的描写来表现,这样的表现方式既有面得铺陈也有点的拓展,既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也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2)诗情

诗情是作者情感在文章中的自然流露。作者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或缘景写情,或托物寄情。

(3)诗性

将挽联穿插在文章中,一方面可以增强文章的节奏和表现力,另一方面使得文章更具诗性的意味。

诗性是本文的又一特色。文章在语言的运用和结构的安排上都充分体现了诗性的原则。从解雇意义上,面得铺陈、点的挖掘使得文章结构具有跳跃性,许多表现不同内容的段落也就如同一个又一个跳跃性的诗节,充满着节奏感和韵律感,使得文章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更充溢着情感的张力和更强的表现力;而诗性语言进一步强化了诗性的表现力,文章表现出诗画同一的意境。

四、作业

课后进一步了解沈从文,有条件的可阅读《边城》整部小说。

附:板书设计

本文来自: 高中语文教学资源网(www.yuwen1001.com)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yuwen1001.com/wz_Show.asp?ArticleID=11863


相关内容

  • 鲁人语文_第2单元_自读文本-告别沈从文_导学案
  • 即墨五中高一语文导学案 <告别沈从文> 编辑:迟明明 审核:蓝恭栓 时间:2011-10-8 编号: 学习目标: 1. 学习重点词语,理解挽联的含意 2. 认识沈从文的人格魅力,理解精品新闻的特点. 标题品韵: 本文是一则消息,题目揭示了中心事件--告别沈从文,即沈从文遗体告别仪式:同时 ...

  •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自读文本2 告别沈从文讲解与例题 鲁人版必修1
  • 自读文本2 告别沈从文 问题导学 1.文章除了回忆沈老传奇式的一生,还写了哪些内容? 2.赏析回忆先生的几个有代表性的细节. 3."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在文章结尾,引用张充和.汉斯夫妇的挽联,说一说引用挽联的作用. 自主探究 文章是一般的通讯吗?说说它为什么 ...

  •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试题及答案
  •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试题及答案 (1/10).试图呈现"河流上的人'千年不变无可记载'的历史"的,是下面哪个作品? (2分)  A.周作人<鬼的生长>  B.沈从文<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  C.周作人<水里的东西>  D.郁达夫 ...

  • 寻找1949之后的沈从文
  • 张新颖写<沈从文的后半生>,一开篇就是1949年,沈从文自杀――他"用剃刀把自己颈子划破,两腕脉管也割伤,又喝了一些煤油"――方式决绝惨烈,但因为家人发现得早,送医院抢救及时,沈从文活下来了. 这场他本想用来为生命画上句号的自杀,成了他后半生的起点,拉开了一场新戏的序 ...

  • 像沈从文那样不合时宜
  • 影响 像沈从文那样不合时宜 庄庆鸿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5月15日   10 版) 很多人被沈先生打动,都是由于一座城.我也不例外. 2006年7月22日的夜里,我坐着硬座火车去湘西.包里放着一本旧书<边城>. 去看沈先生笔下的凤凰小城,是我做了很久的一个虔诚的 ...

  •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
  • 经师易求 人师难得 中山大学名师吴宏聪逝世 一辈子爱生若子甘当人梯 镌刻中大中文系集体记忆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2011-08-18 A20版 作者:广州日报 编辑:王丽霞 发布时间:2011-08-18 09:14 "我是一个教书匠,这里并无褒贬的含意,只表明我一辈子都从事教书这个行业,我 ...

  • 浅析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的建构与呈现
  • 浅析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的建构与呈现 发表时间:2010-10-27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5月第3期供稿 作者:管青青 摘 要:沈从文的湘西世界的建构,有他内在的乡村经历,但不可忽略的是他从边地踏上都会后,在都市大社会里生存所面临的种种外部环境.从沈从文的湘西世界里,可以明显的看 ...

  • [转载]专题阅读:沈从文的凤凰城 孙立峰
  • 沈从文的凤凰城 孙立峰 一 新西兰知名作家路易·艾黎走遍了中国大陆的山山水水之后,发现新大陆似的,蓝眼晴一动,情深说道:哦,凤凰是中国两个最美丽的小城之一.这个精通中国的洋人以为,中国的另一个美丽小城是福建省的长汀镇. 1966年路易·艾黎讲这些话的时候,正好是文化革命爆发之际.当时由于湘西地处偏壤 ...

  • 现代文学史必读书目及参考文献
  •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评论节选 第二章鲁迅一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林纾<致蔡鹤卿太史书>蔡元培<答林琴南书><文学研究会宣言成仿吾<新文学的使命>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