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试题1

刑法总论试题集

1、属于我国刑法适用中最高原则的是( A ) A、罪刑法定原则 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C、适用刑法平等原则 D、明确性原则

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我国刑法中关于刑法适用空间效力的规定( D )

A、属地原则 B、属人原则 C、保护原则 D、从旧兼从轻原则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犯罪成立的必备要件(D) A、犯罪客体 B、犯罪主体 C、犯罪主观方面 D、犯罪时间、地点

4、下列不属于不作为的特定法律义务有(D)

A、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 B、职务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C、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 D、刑事政策规定的义务 5、完全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是(D)

A、13周岁 B、14周岁 C、15周岁 D、16周岁 6、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 B )负刑事责任

A、不 B、应当 C、可以 D、不一定 7、下列关于单位犯罪的表述中,错误的是(C)。 A.法律明文规定单位可以成为犯罪主体的犯罪才能成为单位犯罪

B.单位犯罪中的单位不包括几个自然人投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

C.高等院校也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D.对单位犯罪的两罚制是既处罚单位又处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负责人员

8、下列关于紧急避险的表述中,正确的是(C)。 A.紧急避险的前提条件是出现了不法侵害以外的危险 B.紧急避险必须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实施 C.紧急避险所造成的损害可以小于或者等于所保护的 利益

D.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主体范围一致

9、下列关于犯罪中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C)。 A.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预备犯罪过程中 B.犯罪中止只能发生在着手实行犯罪以后

C.犯罪中止只能发生在犯罪行为实行终了以前 D.出现了损害结果就不能成立犯罪中止

10、甲教唆乙杀文某,并指使丙为乙提供枪支,乙、丙按甲的要求实施了相应的行为。甲、乙、丙的犯罪属于( C )。

A.必要共同犯罪 B.特殊共同犯罪 C.简单共同犯罪 D.复杂共同犯罪

1、下列行为中,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人应当

负刑事责任的是( D )。 A、故意伤害罪 B、盗窃罪 C、诈骗罪 D、抢劫罪 2、间歇性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实施严重危害社会行为的( B ) A.应当负刑事责任 B.不负刑事责任

C.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待治疗痊愈后再追究刑事责任

3、消防队员甲在执行灭火任务中,担心被大火毁容,逃离火灾现场。甲的行为(C)。 A.属于紧急避险 B.属于紧急避险过当 C.不成立紧急避险 D.属于假想避险

4、甲明知自己的枪法很差,但为杀乙,置乙身边丙的生命安全于不顾,向乙射击。结果没有击中乙,却打死了丙。对于丙的 死亡,甲的罪过形式是(B)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5、下列犯罪中,应当认为在中国领域内犯罪的是( C )。

A.甲乘坐外国轮船从中国港口出发,当行至公海时实施犯罪

B.乙乘坐外国轮船前往中国,在公海上失手致中国公

民落水而亡

C.丙乘坐外国轮船前往中国,在公海上与同行的旅客斗殴,致其重伤,该旅客被送人中国医院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D.丁在其本国境内打猎,致正在该国旅游的中国公民死亡

6、下列关于犯罪客体的表述,错误的是 ( B )。 A.犯罪同类客体是建立刑法分则体系的主要依据 B.犯罪直接客体就是犯罪行为直接指向的人或物 C.犯罪直接客体是刑法所保护而被犯罪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

D.一个犯罪可以同时侵犯数个直接客体

7.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区别的关键在于行为人( A )。

A.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不同 B.对危害结果发生的认识因素不同

C.对危害结果发生是否积极追求 D.对危害结果发生是否知情

8、下列关于无期徒刑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B )。 A.对不满 16 周岁的人不得适用无期徒刑

B.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人在判决执行以前的羁押不得折抵刑期

C.对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人不得适用假释 D.对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人可以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10 年以上

9、下列关于没收财产刑的说法,正确的是(C)。 A.没收财产前犯罪分子所负的任何债务都不能以没收的财产偿还

B.对犯罪分子非法取得的财产应当适用没收财产刑 C.在判处没收财产刑时不得没收犯罪分子家属应有的财产

D.对犯罪分子在犯罪中使用的本人财物应当适用没收财产刑

10、下列行为中,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的是( C )。 A.甲为劫财而将受害人骗到预定地点 B.乙为劫财而埋伏在阴暗处等候被害人出现 C.丙为劫财而在被害人饮料中投放麻醉药 D.丁为劫财而购买了一把匕首

1、下列行为中,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是( D )。

A、故意伤害罪 B、盗窃罪 C、诈骗罪 D、抢劫罪 2、间歇性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实施严重危害社会行为的( B )

A.应当负刑事责任 B.不负刑事责任

C.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待治疗痊愈后再追究刑事责任

3、消防队员甲在执行灭火任务中,担心被大火毁容,逃离火灾现场。甲的行为(C)。

A.属于紧急避险 B.属于紧急避险过当 C.不成立紧急避险 D.属于假想避险

4、甲明知自己的枪法很差,但为杀乙,置乙身边丙的生命安全于不顾,向乙射击。结果没有击中乙,却打死了丙。对于丙的 死亡,甲的罪过形式是(B)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5、下列犯罪中,应当认为在中国领域内犯罪的是( C )。

A.甲乘坐外国轮船从中国港口出发,当行至公海时实施犯罪

B.乙乘坐外国轮船前往中国,在公海上失手致中国公民落水而亡

C.丙乘坐外国轮船前往中国,在公海上与同行的旅客斗殴,致其重伤,该旅客被送人中国医院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D.丁在其本国境内打猎,致正在该国旅游的中国公民

死亡

6、下列关于犯罪客体的表述,错误的是 ( B )。 A.犯罪同类客体是建立刑法分则体系的主要依据 B.犯罪直接客体就是犯罪行为直接指向的人或物 C.犯罪直接客体是刑法所保护而被犯罪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

D.一个犯罪可以同时侵犯数个直接客体

7.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区别的关键在于行为人(A )。

A.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不同 B.对危害结果发生的认识因素不同

C.对危害结果发生是否积极追求 D.对危害结果发生是否知情

8、下列关于无期徒刑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B )。 A.对不满 16 周岁的人不得适用无期徒刑

B.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人在判决执行以前的羁押不得折抵刑期

C.对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人不得适用假释 D.对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人可以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10 年以上

9、下列关于没收财产刑的说法,正确的是(C)。 A.没收财产前犯罪分子所负的任何债务都不能以没收的财产偿还

B.对犯罪分子非法取得的财产应当适用没收财产刑 C.在判处没收财产刑时不得没收犯罪分子家属应有的财产

D.对犯罪分子在犯罪中使用的本人财物应当适用没收财产刑

10、下列行为中,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的是( C )。 A.甲为劫财而将受害人骗到预定地点 B.乙为劫财而埋伏在阴暗处等候被害人出现 C.丙为劫财而在被害人饮料中投放麻醉药 D.丁为劫财而购买了一把匕首

1.下列说法哪一项是正确的? A

A.对犯罪人适用事后法因为违反罪刑法定原则,因此是绝对禁止的

B.由于立法解释是由立法机关本身对刑法条文所作的阐释和说明,所以,与司法解释不同的是,立法机关可以不遵循罪刑法定原则,进行类推解释

C.罪刑法定原则禁止类推解释与扩大解释,但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

D.罪刑法定原则尽管要求司法官对刑法条文严格遵守,但仍然允许司法官作出超出刑法条文字面含义的解释

2.下列关于中国刑法适用范围的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C

A.甲国公民汤姆教唆乙国公民约翰进入中国境内发展黑社会组织。如果约翰果真进入中国境内实施犯罪行为,对仅仅在境外实施教唆行为的汤姆也能适用中国刑法追究刑事责任

B.中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实施的犯罪行为,按照刑法规定的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也可以适用中国刑法追究刑事责任

C.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外侵犯我国国家或者公民利益的,即使所犯罪行按照我国刑法规定法定最低刑在3年以上,也有可能不适用我国刑法

D.中国公民赵某从甲国贩卖毒品到乙国后回到中国。由于赵某的犯罪行为地不在中国境内,行为也没有危害中国的国家或者国民的利益,所以,不能适用中国刑法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犯罪成立的必备要件(D)

A、犯罪客体 B、犯罪主体 C、犯罪主观方面 D、犯罪时间、地点

4.下列甲乙丙丁的行为,谁的行为是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 B)

A.甲有梦游症。一日晚睡在朋友张三家,梦游时将张三打伤

B.乙和张三有仇。一日,乙在公开场合对朋友李四说:“你看着吧!一个月内我非把张三弄死不可!”

C.张三以打算绑架丙的儿子(2岁)相要挟,要求丙三天内到银行窃取10万元。丙无奈,到银行窃得

10万元交给张三

D.丁是火车站扳道工。一日正要出门上班,遇到歹徒张三入室抢劫。张三将丁绑在柱子上。丁眼睁睁看着上班时间已到,未能扳道,导致进出站两辆列车相撞

5、甲教唆乙杀文某,并指使丙为乙提供枪支,乙、丙按甲的要求实施了相应的行为。甲、乙、丙的犯罪属于( D )。

A.必要共同犯罪 B.特殊共同犯罪 C.简单共同犯罪 D.复杂共同犯罪

6.一日晚,甲驾车在某地停车场停车时与另一驾驶员乙为争车位发生争执,随后双方发生拉扯。甲打了乙一耳光,乙未站稳,后仰倒在水泥地上。倒地时,头部先撞在自己驾驶的轿车车门上,然后着地。乙倒地后昏迷,后被他人送往医院抢救。经查,其脑组织挫裂和颅内出血。住院5天后死亡。甲对乙的死亡结果持何种心理态度?A

A.疏忽大意的过失 B.过于自信的过失 C.间接故意 D.意外事件

7.以下关于刑法因果关系的说法哪一项是正确的?C

A.甲在某堆满材料、极其混乱的建筑工地门口将乙砍成重伤,乙不久就因颅内出血,陷入昏迷状态(3小时后必死)。后来,由无法查明的第三人顺手拣起建筑工地的装修材料,击打乙的身体,导致其提前死亡。乙的死亡和甲的杀害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B.赵某因琐事与陆某(50岁)发生争执,向陆某的胸部猛推一把,导致陆某心脏病发作,救治无效而死亡。赵某的行为与陆某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是否承担刑事责任则应视赵某主观上有无罪过而定

C.王某向蔡某的茶杯中投放某种毒药2克。恰巧那天蔡某醉酒回家,喝下茶杯里的水后中毒死亡。经法医鉴定认为,该种毒药的致死量为5克,2克本不会致人死亡。但是在严重醉酒的作用下,会导致死亡。王某的行为和蔡某的死亡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D.黄某持刀追杀郑某,将其逼至某8层高的大楼顶楼。为逃避追杀,郑某无奈跳楼,当场摔死。黄某的行为与郑某的死亡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8、下列关于紧急避险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B )。

A.紧急避险的前提条件是出现了不法侵害以外的危险

B.紧急避险必须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实施 C.紧急避险所造成的损害可以小于或者等于所保护的利益

D.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主体范围一致 9、下列关于犯罪中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预备犯罪过程中 B.犯罪中止只能发生在着手实行犯罪以后

C.犯罪中止只能发生在犯罪行为实行终了以前 D.出现了损害结果就不能成立犯罪中止 10.关于缓刑,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C A.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不适用缓刑 B.拘役的缓刑考验期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个月

C.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内,遵守有关缓刑的规定,只要没有再犯新罪的,缓刑考验期满,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

D.虽然故意杀人罪的法定最低刑为3年有期徒刑,但只要符合缓刑条件,仍然可以适用缓刑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问题的规定。 解:从旧兼从轻。

2、简述特殊正当防卫的适用条件。

解:对正在进行的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

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

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

1、简述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的概念及区别

解:在意志要素上,故意是持希望或放任态度,过失

是抵触态度;在认识要素上,故意是明知的,过失是已经预见但轻信可以避免或根本没有预见

2、简述共同犯罪成立的条件

解:二人以上;共同故意;行为结成一个整体。共同

过失不成立共同犯罪故意内容不同不成立共同犯罪

三、论述题

1、请问降低刑事责任最低年龄的门槛有无必要?为什么?

解:不可以降低门槛,因为这是根据我国人口发展的

整体水平而确定的。

2、请问通过本学期的刑法学习,你对刑法有了哪些体会以及仍然存在的困惑?

解:对于刑法总则部份有一个基本认识,扫除了一定

的法律盲点

对于共同犯罪部份仍然不够清楚

1、缓刑的适用条件及其法律后果

解:被判处拘役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人;根据

犯罪人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

危害社会;必须不是累犯

2、犯罪未遂的概念、成立条件及处罚

解: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犯罪未得逞;犯罪未得逞是

由于意志以外原因。

一、 被告人梅俊超以借移动电话打电话为

由,骗得前同事谭杰飞将一台诺基亚3220型移动电话(价值1069元)交给他,后又借故到谭杰飞看不见的地方打电话,并趁机拿着手机离开现场。得手后,被告人梅俊超将该手机卖得450元。 后被告人梅俊超以相同的手段,分别骗得其同学梁志坤的女朋友周少玲、朋友梅杰强、前同事潘少虎手机各一台,价值分别为1555元、433元、1084元,借故在他们看不见的地方打电话,并趁机拿着手机离开现场。得手后,被告人梅俊超将手机卖给他人,共得赃款900元。 请问被告人梅俊超构成何罪?理由如何?

解:构成盗窃罪。因为本案中被告人梅俊超虽

然使用了虚构事实的方法致使被害人受骗而将手机借给其使用,但被害人只是将手机暂时借给被告人打电话,打完电话还要返还,被害人并没有因为受骗而将手机转移给被告人占有的处分行为与处分意思,被告人最终占有被害人的手机是因其趁被害人不备,秘密占有,故被告人梅俊超的行为构成盗窃罪而非诈骗罪。

一、 被告人李宪莲得知其丈夫徐某与饭店

服务员费某有不正当男女关系,制止不成,

遂对费某怀恨在心,蓄意报复。李宪莲找到被告人郭书信,让郭联系人对费某实施人身伤害,并约定支付的佣金。郭书信又找到被告人董法燕和王某(在逃),要求董、王二人进入费某住宅后,借抢劫财物为由对其实施人身伤害,以转移视线,并约定了佣金。2006年10月29日3时许,董、王二人持弹簧刀闯入费某租住的房屋内,向其索要现金、手机,费某请求不要伤害她,表示愿意交出现金和手机。董、王二人用刀将费某的脸部、臂部等处砍伤,并抢走其放在枕头旁的一部价值900余元的手机后逃离现场。经法医鉴定,费某的伤情构成轻伤。请分析本案。

解:构成故意杀人罪 本案中,被告人董法燕

与王某在被告人郭书信的指使下,实施犯罪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伤害费某,但为了转移视线,二人以实施抢劫来掩饰其伤害费某的真正目的。既要伤害费某,又要给费某造成图财抢劫的假象,均是行为人主观上希望实现的结果(假象也是客观实在)。因此,无论是伤害的真相,还是抢劫的假象,均应当在刑法上予以评价。但对二者均予评价,并不等于行为人的行为性质即是伤害加抢劫,因为真相事实与假象事实之间有可能存在着重合或者包容的关系。在对由董、王二人的行为所造成的伤害真相事实与抢劫假象事实进行刑法上的评价时,即出现了上述评价性法规竞合,在这种竞合情形下,应当以整体法即抢劫罪定罪处罚。

二、 试问以下C、D、E的罪责。并详述理

由。 (1) C自始无付钱意思,至某高级餐厅点菜吃

饭。当C将吃完时却突然大声说菜里有蟑螂,店老板怕影响生意,而赶紧向C道歉,宣布免单,并送C出门。

(2) 身体瘦弱的高中生D,某日拿小水果刀威

胁某彪形大汉,要他交出身上钱财,该大汉见其可怜,亦避免不必要之伤害,于是将1000元交给他。

(3) 鱼市场老板将鱼分许多箱,并在箱上标

上价格,不同鱼的不同价格。购鱼者E趁鱼老板不注意时将别箱的一些鱼放入

想购买的鱼箱中,而该老板并未注意,亦未重新过秤,仍以原价格卖给E。

解:C是敲诈勒索罪 D 抢劫未遂 E 盗

窃罪

(四)案情:赵某拖欠张某和郭某6000多元的打工报

酬一直不付。张某与郭某商定后,将赵某15岁的女儿

甲骗到外地扣留,以迫使赵某支付报酬。在此期间(共

21天),张、郭多次打电话让赵某支付报酬,但赵某

仍以种种理由拒不支付。张、郭遂决定将甲卖给他人。

在张某外出寻找买主期间,郭某奸淫了甲。张某找到

了买主陈某后,张、郭二人以6000元将甲卖给了陈某。

陈某欲与甲结为夫妇,遭到甲的拒绝。陈某为防甲逃

走,便将甲反锁在房间里一月余。陈某后来觉得甲年

纪小、太可怜,便放甲返回家乡。陈某找到张某要求

退回6000元钱。张某拒绝退还,陈某便于深夜将张某的一辆价值4000元的摩托车骑走。

问题:请根据上述案情,分析张某、郭某、陈某的刑事责任。

解:张某与郭某构成非法拘禁罪和拐卖妇女

罪,后者具有加重的量刑情节。

陈构成非法拘禁。收买被拐妇女的行为可以不处罚。另还构成盗窃罪

(一)[刺客列传案]燕太子丹对食客荆轲表明欲找刺客杀秦王政,荆轲原再三推辞,但最后终于被太子丹说服。太子丹遂尊荆轲为上卿,并许以美食、珍宝、车马及美女。后秦欲攻燕,太子丹遂催促荆轲上路,为求得秦王信任,荆轲要太子丹交出燕国督亢的地图及叛秦投燕的大将樊於期的首级。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要荆轲另求他法。荆轲遂私下找樊於期,表明欲借他的“头”作为刺杀秦王的诱饵,樊於期为报秦王政杀其父母宗族之仇,遂自刎以顺荆轲的刺秦计划。易水饯别后,带着17岁的勇士秦舞阳(以13岁时就曾杀

人不眨眼而闻名)远行至秦王宫殿,依计划是奉上樊於期的头颅及燕国督亢的地图,由秦舞阳到秦王面前展开地图,图穷匕首现时再由荆轲持匕首砍杀秦王。

但刺杀过程因秦舞阳怯场而不顺遂。荆轲在图穷匕首现后未刺中秦王,两人陷入拉扯、追逐的混战。殿上大臣一时不知所措,而带刀侍卫等又因没有诏谕不敢上殿来。此际,灵机一动的侍医夏无且提起手中的药

袋向砸向荆轲的要害,大臣左宥随即在旁叫喊“王负

剑”以提醒秦王将剑转到背后(剑太长,要背剑才拔

得出来),秦王恍然大悟遂背剑拔出并砍断荆轲左腿,

大势已定,秦王随即呼喊“来人啊,上来”侍卫吴勇

遂听命冲上殿砍死荆轲。荆轲断气后,胆怯武将马庇

才鼓起勇气上前乱砍荆轲数刀(改编自《史记·刺客

列传》)。试从我国刑法上共同犯罪的相关规定,分析

下列问题并附理由:1、就樊於期的死亡,荆轲是否犯

罪或所犯何罪?太子丹就此有无刑事责任?(10分)

2、就刺杀秦王未遂部分,请分析太子丹、秦舞

阳的犯罪类型及刑事责任。(10分)

3、就杀死荆轲部分,太医夏无且,大臣左宥、

侍卫吴勇、武将马庇各是正犯、帮助犯还是教唆犯?成立正当防卫否?如果成立对上述认定有无影响?(10分)

解:1、荆轲有责任,构成故意杀人罪的间接正犯,

太子丹没有刑事责任,因为其并不知情

2、太子丹与秦舞阳是共同犯罪,太子是主犯,秦是从犯。

3、夏无且与左宥是正当防卫。 吴勇是故意杀人罪。马庇是侮辱尸体罪

(二)学官两栖的大学教师甲,失意政坛,复无任何研究与著述。某日,甲在图书馆发现一书,书名为“葵花宝典”(图书馆珍藏之书,价值5万),于是从架上取出,从容走出图书馆。出口处,职员问是何书,甲答:“自己随身之书。”馆员不疑,任甲携出。越数日,甲访友人乙,出示葵花宝典。甲告诉乙,此书乃祖先所传,愿以合理价格转售。乙乃暴发户,出价二十万

购入。乙有一儿,S大法律系毕业,正积极准备国家司法考试。甲因而向乙推荐一套“法学经典”,说是国家司法考试委员共同编写,有益考试。又说,此书原价5000元,由其荐购,只售2000元。乙望子成龙,签下购书单,并即缴款。此书市价大约2000,但不适合考试;依书商广告,此书乃法学权威力作,饱含智慧,实则文字如幼儿学语,缠绕不清,内容则晦涩冷傲,不知所云。甲荐购此书,只为得出版社佣金。乙购书后,摆放客厅酒柜积淀尘土,装点文化气息。出版商因甲推销一套书,给了500元佣金。请分析甲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罪?(25分)

解:1、从图书馆取书成立诈骗罪。2

将书转售,成

立诈骗罪。3、推荐法学大全,成立诈骗罪;4、对于出版社,可能成立诈骗罪;、同种数罪并罚。

(三)甲男与乙男于2004年7月28日共谋入室抢劫某中学暑假留守女教师丙的财物。7月30日晚,乙在该中学校园外望风,甲翻院墙进入校园内。甲持水果刀闯入丙居住的房间后,发现房间内除有简易书桌、单人床、炊具、餐具外,没有其他贵重财物,便以水果刀相威胁,喝令丙摘下手表(价值2100元)给自己。丙一边摘手表一边说:“我是老师,不能没有手表。你拿走其他东西都可以,只要不抢走我的手表就行。”甲立即将刀装入自己的口袋,然后对丙说:“好吧,我不抢你的手表,也不拿走其他东西,让我看看你脱光衣服的样子我就走。”丙不同意,甲又以刀相威胁,逼迫丙脱光衣服,丙一边顺手将已摘下的手表放在桌子上,一边流着泪脱完衣服。甲不顾丙的反抗强行摸了丙的乳房后对丙说:“好吧,你可以穿上衣服了。”在丙背对着甲穿衣服时,甲乘机将丙放在桌上的手表拿走。甲逃出校园后与乙碰头,乙问抢了什么东西,甲说就抢了一只手表。甲将手表交给乙出卖,乙以1000元价格卖给他人后,甲与乙各分得500元。 问题:请根据刑法规定与刑法原理,对本案进行全面分析。(30分)

解:(一)1、 关于甲、乙二人行为

(1)甲、乙构成抢劫罪共犯。因二人有抢劫的共同故意和抢劫的共同行为。甲、乙的抢劫属于入户抢劫,因为丙的房间属于其生活的与外界相对隔离的住所;

由于乙与甲共谋入户,甲事实上也实施了入户抢劫行为,所以乙虽没有入户,对乙也应适用入户抢劫的法定刑。

综合本案主客观方面的事实,可以认定甲为主犯,乙为从犯,对于从犯乙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2). 甲、乙虽构成抢劫罪共犯,但二人的犯罪形态不同:

A甲的抢劫属于犯罪中止。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甲完全能够达到抢劫既遂,但他自动放弃了抢劫行为;由于抢劫中止行为没有造成任何损害,所以,对于甲的抢劫中止,应当免除处罚。 B乙的抢劫属于犯罪未遂。一方面,不能因为甲事实上取得了手表,就认定乙抢劫既遂,因为该手表并非甲抢劫既遂所得的财物;另一方面,乙并没有自动放弃自己的抢劫行为,甲的中止行为对于乙来说,属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根据刑法规定,对于未遂犯乙,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关于甲的行为

(1). 甲逼迫丙脱光衣服并猥亵丙的行为,成立强制猥亵妇女罪。

(2). 甲乘机拿走丙手表的行为,成立盗窃罪。因为拿走手表的行为完全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乘被害人不知时窃取,数额已达犯罪标准)。拿走手表已不属于抢劫罪中的强取财物的行为,即不属于因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压制或足以压制了被害人反抗而取得手表的情形。所以,不能将取得手表的事实评价在抢劫罪中,而应另认定为盗窃罪。 3、关于乙的行为

(1). 乙的行为不成立盗窃罪。乙客观上为甲盗窃手表起到了一定作用(望风),其望风是为帮助甲抢劫,此事实已评价在抢劫罪中,乙并不明知甲会盗窃财物,所以,乙并不与甲构成盗窃罪的共犯。

(2). 基于同样的理由,乙的行为也不成立强制猥亵妇女罪的共犯。

(3). 乙将手表卖与他人的行为不成立销售赃物罪。销售赃物罪是指代为销售他人犯罪所得的赃物,对于销售自己犯罪所得的赃物的行为并不成立销售赃物罪。乙虽在事实上销售了甲盗窃所得的财物,但乙误以为该手表为与甲共谋抢劫所得的财物,并不知道手表是甲单独犯罪所得的财物,所以,乙没有代为销售他人犯罪所得赃物的故意,不成立销售赃物罪

裴永磊Alan

刑法总论试题集

1、属于我国刑法适用中最高原则的是( A ) A、罪刑法定原则 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C、适用刑法平等原则 D、明确性原则

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我国刑法中关于刑法适用空间效力的规定( D )

A、属地原则 B、属人原则 C、保护原则 D、从旧兼从轻原则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犯罪成立的必备要件(D) A、犯罪客体 B、犯罪主体 C、犯罪主观方面 D、犯罪时间、地点

4、下列不属于不作为的特定法律义务有(D)

A、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 B、职务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C、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 D、刑事政策规定的义务 5、完全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是(D)

A、13周岁 B、14周岁 C、15周岁 D、16周岁 6、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 B )负刑事责任

A、不 B、应当 C、可以 D、不一定 7、下列关于单位犯罪的表述中,错误的是(C)。 A.法律明文规定单位可以成为犯罪主体的犯罪才能成为单位犯罪

B.单位犯罪中的单位不包括几个自然人投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

C.高等院校也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D.对单位犯罪的两罚制是既处罚单位又处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负责人员

8、下列关于紧急避险的表述中,正确的是(C)。 A.紧急避险的前提条件是出现了不法侵害以外的危险 B.紧急避险必须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实施 C.紧急避险所造成的损害可以小于或者等于所保护的 利益

D.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主体范围一致

9、下列关于犯罪中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C)。 A.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预备犯罪过程中 B.犯罪中止只能发生在着手实行犯罪以后

C.犯罪中止只能发生在犯罪行为实行终了以前 D.出现了损害结果就不能成立犯罪中止

10、甲教唆乙杀文某,并指使丙为乙提供枪支,乙、丙按甲的要求实施了相应的行为。甲、乙、丙的犯罪属于( C )。

A.必要共同犯罪 B.特殊共同犯罪 C.简单共同犯罪 D.复杂共同犯罪

1、下列行为中,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人应当

负刑事责任的是( D )。 A、故意伤害罪 B、盗窃罪 C、诈骗罪 D、抢劫罪 2、间歇性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实施严重危害社会行为的( B ) A.应当负刑事责任 B.不负刑事责任

C.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待治疗痊愈后再追究刑事责任

3、消防队员甲在执行灭火任务中,担心被大火毁容,逃离火灾现场。甲的行为(C)。 A.属于紧急避险 B.属于紧急避险过当 C.不成立紧急避险 D.属于假想避险

4、甲明知自己的枪法很差,但为杀乙,置乙身边丙的生命安全于不顾,向乙射击。结果没有击中乙,却打死了丙。对于丙的 死亡,甲的罪过形式是(B)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5、下列犯罪中,应当认为在中国领域内犯罪的是( C )。

A.甲乘坐外国轮船从中国港口出发,当行至公海时实施犯罪

B.乙乘坐外国轮船前往中国,在公海上失手致中国公

民落水而亡

C.丙乘坐外国轮船前往中国,在公海上与同行的旅客斗殴,致其重伤,该旅客被送人中国医院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D.丁在其本国境内打猎,致正在该国旅游的中国公民死亡

6、下列关于犯罪客体的表述,错误的是 ( B )。 A.犯罪同类客体是建立刑法分则体系的主要依据 B.犯罪直接客体就是犯罪行为直接指向的人或物 C.犯罪直接客体是刑法所保护而被犯罪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

D.一个犯罪可以同时侵犯数个直接客体

7.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区别的关键在于行为人( A )。

A.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不同 B.对危害结果发生的认识因素不同

C.对危害结果发生是否积极追求 D.对危害结果发生是否知情

8、下列关于无期徒刑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B )。 A.对不满 16 周岁的人不得适用无期徒刑

B.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人在判决执行以前的羁押不得折抵刑期

C.对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人不得适用假释 D.对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人可以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10 年以上

9、下列关于没收财产刑的说法,正确的是(C)。 A.没收财产前犯罪分子所负的任何债务都不能以没收的财产偿还

B.对犯罪分子非法取得的财产应当适用没收财产刑 C.在判处没收财产刑时不得没收犯罪分子家属应有的财产

D.对犯罪分子在犯罪中使用的本人财物应当适用没收财产刑

10、下列行为中,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的是( C )。 A.甲为劫财而将受害人骗到预定地点 B.乙为劫财而埋伏在阴暗处等候被害人出现 C.丙为劫财而在被害人饮料中投放麻醉药 D.丁为劫财而购买了一把匕首

1、下列行为中,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是( D )。

A、故意伤害罪 B、盗窃罪 C、诈骗罪 D、抢劫罪 2、间歇性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实施严重危害社会行为的( B )

A.应当负刑事责任 B.不负刑事责任

C.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待治疗痊愈后再追究刑事责任

3、消防队员甲在执行灭火任务中,担心被大火毁容,逃离火灾现场。甲的行为(C)。

A.属于紧急避险 B.属于紧急避险过当 C.不成立紧急避险 D.属于假想避险

4、甲明知自己的枪法很差,但为杀乙,置乙身边丙的生命安全于不顾,向乙射击。结果没有击中乙,却打死了丙。对于丙的 死亡,甲的罪过形式是(B)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5、下列犯罪中,应当认为在中国领域内犯罪的是( C )。

A.甲乘坐外国轮船从中国港口出发,当行至公海时实施犯罪

B.乙乘坐外国轮船前往中国,在公海上失手致中国公民落水而亡

C.丙乘坐外国轮船前往中国,在公海上与同行的旅客斗殴,致其重伤,该旅客被送人中国医院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D.丁在其本国境内打猎,致正在该国旅游的中国公民

死亡

6、下列关于犯罪客体的表述,错误的是 ( B )。 A.犯罪同类客体是建立刑法分则体系的主要依据 B.犯罪直接客体就是犯罪行为直接指向的人或物 C.犯罪直接客体是刑法所保护而被犯罪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

D.一个犯罪可以同时侵犯数个直接客体

7.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区别的关键在于行为人(A )。

A.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不同 B.对危害结果发生的认识因素不同

C.对危害结果发生是否积极追求 D.对危害结果发生是否知情

8、下列关于无期徒刑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B )。 A.对不满 16 周岁的人不得适用无期徒刑

B.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人在判决执行以前的羁押不得折抵刑期

C.对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人不得适用假释 D.对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人可以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10 年以上

9、下列关于没收财产刑的说法,正确的是(C)。 A.没收财产前犯罪分子所负的任何债务都不能以没收的财产偿还

B.对犯罪分子非法取得的财产应当适用没收财产刑 C.在判处没收财产刑时不得没收犯罪分子家属应有的财产

D.对犯罪分子在犯罪中使用的本人财物应当适用没收财产刑

10、下列行为中,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的是( C )。 A.甲为劫财而将受害人骗到预定地点 B.乙为劫财而埋伏在阴暗处等候被害人出现 C.丙为劫财而在被害人饮料中投放麻醉药 D.丁为劫财而购买了一把匕首

1.下列说法哪一项是正确的? A

A.对犯罪人适用事后法因为违反罪刑法定原则,因此是绝对禁止的

B.由于立法解释是由立法机关本身对刑法条文所作的阐释和说明,所以,与司法解释不同的是,立法机关可以不遵循罪刑法定原则,进行类推解释

C.罪刑法定原则禁止类推解释与扩大解释,但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

D.罪刑法定原则尽管要求司法官对刑法条文严格遵守,但仍然允许司法官作出超出刑法条文字面含义的解释

2.下列关于中国刑法适用范围的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C

A.甲国公民汤姆教唆乙国公民约翰进入中国境内发展黑社会组织。如果约翰果真进入中国境内实施犯罪行为,对仅仅在境外实施教唆行为的汤姆也能适用中国刑法追究刑事责任

B.中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实施的犯罪行为,按照刑法规定的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也可以适用中国刑法追究刑事责任

C.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外侵犯我国国家或者公民利益的,即使所犯罪行按照我国刑法规定法定最低刑在3年以上,也有可能不适用我国刑法

D.中国公民赵某从甲国贩卖毒品到乙国后回到中国。由于赵某的犯罪行为地不在中国境内,行为也没有危害中国的国家或者国民的利益,所以,不能适用中国刑法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犯罪成立的必备要件(D)

A、犯罪客体 B、犯罪主体 C、犯罪主观方面 D、犯罪时间、地点

4.下列甲乙丙丁的行为,谁的行为是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 B)

A.甲有梦游症。一日晚睡在朋友张三家,梦游时将张三打伤

B.乙和张三有仇。一日,乙在公开场合对朋友李四说:“你看着吧!一个月内我非把张三弄死不可!”

C.张三以打算绑架丙的儿子(2岁)相要挟,要求丙三天内到银行窃取10万元。丙无奈,到银行窃得

10万元交给张三

D.丁是火车站扳道工。一日正要出门上班,遇到歹徒张三入室抢劫。张三将丁绑在柱子上。丁眼睁睁看着上班时间已到,未能扳道,导致进出站两辆列车相撞

5、甲教唆乙杀文某,并指使丙为乙提供枪支,乙、丙按甲的要求实施了相应的行为。甲、乙、丙的犯罪属于( D )。

A.必要共同犯罪 B.特殊共同犯罪 C.简单共同犯罪 D.复杂共同犯罪

6.一日晚,甲驾车在某地停车场停车时与另一驾驶员乙为争车位发生争执,随后双方发生拉扯。甲打了乙一耳光,乙未站稳,后仰倒在水泥地上。倒地时,头部先撞在自己驾驶的轿车车门上,然后着地。乙倒地后昏迷,后被他人送往医院抢救。经查,其脑组织挫裂和颅内出血。住院5天后死亡。甲对乙的死亡结果持何种心理态度?A

A.疏忽大意的过失 B.过于自信的过失 C.间接故意 D.意外事件

7.以下关于刑法因果关系的说法哪一项是正确的?C

A.甲在某堆满材料、极其混乱的建筑工地门口将乙砍成重伤,乙不久就因颅内出血,陷入昏迷状态(3小时后必死)。后来,由无法查明的第三人顺手拣起建筑工地的装修材料,击打乙的身体,导致其提前死亡。乙的死亡和甲的杀害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B.赵某因琐事与陆某(50岁)发生争执,向陆某的胸部猛推一把,导致陆某心脏病发作,救治无效而死亡。赵某的行为与陆某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是否承担刑事责任则应视赵某主观上有无罪过而定

C.王某向蔡某的茶杯中投放某种毒药2克。恰巧那天蔡某醉酒回家,喝下茶杯里的水后中毒死亡。经法医鉴定认为,该种毒药的致死量为5克,2克本不会致人死亡。但是在严重醉酒的作用下,会导致死亡。王某的行为和蔡某的死亡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D.黄某持刀追杀郑某,将其逼至某8层高的大楼顶楼。为逃避追杀,郑某无奈跳楼,当场摔死。黄某的行为与郑某的死亡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8、下列关于紧急避险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B )。

A.紧急避险的前提条件是出现了不法侵害以外的危险

B.紧急避险必须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实施 C.紧急避险所造成的损害可以小于或者等于所保护的利益

D.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主体范围一致 9、下列关于犯罪中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预备犯罪过程中 B.犯罪中止只能发生在着手实行犯罪以后

C.犯罪中止只能发生在犯罪行为实行终了以前 D.出现了损害结果就不能成立犯罪中止 10.关于缓刑,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C A.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不适用缓刑 B.拘役的缓刑考验期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个月

C.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内,遵守有关缓刑的规定,只要没有再犯新罪的,缓刑考验期满,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

D.虽然故意杀人罪的法定最低刑为3年有期徒刑,但只要符合缓刑条件,仍然可以适用缓刑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问题的规定。 解:从旧兼从轻。

2、简述特殊正当防卫的适用条件。

解:对正在进行的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

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

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

1、简述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的概念及区别

解:在意志要素上,故意是持希望或放任态度,过失

是抵触态度;在认识要素上,故意是明知的,过失是已经预见但轻信可以避免或根本没有预见

2、简述共同犯罪成立的条件

解:二人以上;共同故意;行为结成一个整体。共同

过失不成立共同犯罪故意内容不同不成立共同犯罪

三、论述题

1、请问降低刑事责任最低年龄的门槛有无必要?为什么?

解:不可以降低门槛,因为这是根据我国人口发展的

整体水平而确定的。

2、请问通过本学期的刑法学习,你对刑法有了哪些体会以及仍然存在的困惑?

解:对于刑法总则部份有一个基本认识,扫除了一定

的法律盲点

对于共同犯罪部份仍然不够清楚

1、缓刑的适用条件及其法律后果

解:被判处拘役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人;根据

犯罪人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

危害社会;必须不是累犯

2、犯罪未遂的概念、成立条件及处罚

解: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犯罪未得逞;犯罪未得逞是

由于意志以外原因。

一、 被告人梅俊超以借移动电话打电话为

由,骗得前同事谭杰飞将一台诺基亚3220型移动电话(价值1069元)交给他,后又借故到谭杰飞看不见的地方打电话,并趁机拿着手机离开现场。得手后,被告人梅俊超将该手机卖得450元。 后被告人梅俊超以相同的手段,分别骗得其同学梁志坤的女朋友周少玲、朋友梅杰强、前同事潘少虎手机各一台,价值分别为1555元、433元、1084元,借故在他们看不见的地方打电话,并趁机拿着手机离开现场。得手后,被告人梅俊超将手机卖给他人,共得赃款900元。 请问被告人梅俊超构成何罪?理由如何?

解:构成盗窃罪。因为本案中被告人梅俊超虽

然使用了虚构事实的方法致使被害人受骗而将手机借给其使用,但被害人只是将手机暂时借给被告人打电话,打完电话还要返还,被害人并没有因为受骗而将手机转移给被告人占有的处分行为与处分意思,被告人最终占有被害人的手机是因其趁被害人不备,秘密占有,故被告人梅俊超的行为构成盗窃罪而非诈骗罪。

一、 被告人李宪莲得知其丈夫徐某与饭店

服务员费某有不正当男女关系,制止不成,

遂对费某怀恨在心,蓄意报复。李宪莲找到被告人郭书信,让郭联系人对费某实施人身伤害,并约定支付的佣金。郭书信又找到被告人董法燕和王某(在逃),要求董、王二人进入费某住宅后,借抢劫财物为由对其实施人身伤害,以转移视线,并约定了佣金。2006年10月29日3时许,董、王二人持弹簧刀闯入费某租住的房屋内,向其索要现金、手机,费某请求不要伤害她,表示愿意交出现金和手机。董、王二人用刀将费某的脸部、臂部等处砍伤,并抢走其放在枕头旁的一部价值900余元的手机后逃离现场。经法医鉴定,费某的伤情构成轻伤。请分析本案。

解:构成故意杀人罪 本案中,被告人董法燕

与王某在被告人郭书信的指使下,实施犯罪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伤害费某,但为了转移视线,二人以实施抢劫来掩饰其伤害费某的真正目的。既要伤害费某,又要给费某造成图财抢劫的假象,均是行为人主观上希望实现的结果(假象也是客观实在)。因此,无论是伤害的真相,还是抢劫的假象,均应当在刑法上予以评价。但对二者均予评价,并不等于行为人的行为性质即是伤害加抢劫,因为真相事实与假象事实之间有可能存在着重合或者包容的关系。在对由董、王二人的行为所造成的伤害真相事实与抢劫假象事实进行刑法上的评价时,即出现了上述评价性法规竞合,在这种竞合情形下,应当以整体法即抢劫罪定罪处罚。

二、 试问以下C、D、E的罪责。并详述理

由。 (1) C自始无付钱意思,至某高级餐厅点菜吃

饭。当C将吃完时却突然大声说菜里有蟑螂,店老板怕影响生意,而赶紧向C道歉,宣布免单,并送C出门。

(2) 身体瘦弱的高中生D,某日拿小水果刀威

胁某彪形大汉,要他交出身上钱财,该大汉见其可怜,亦避免不必要之伤害,于是将1000元交给他。

(3) 鱼市场老板将鱼分许多箱,并在箱上标

上价格,不同鱼的不同价格。购鱼者E趁鱼老板不注意时将别箱的一些鱼放入

想购买的鱼箱中,而该老板并未注意,亦未重新过秤,仍以原价格卖给E。

解:C是敲诈勒索罪 D 抢劫未遂 E 盗

窃罪

(四)案情:赵某拖欠张某和郭某6000多元的打工报

酬一直不付。张某与郭某商定后,将赵某15岁的女儿

甲骗到外地扣留,以迫使赵某支付报酬。在此期间(共

21天),张、郭多次打电话让赵某支付报酬,但赵某

仍以种种理由拒不支付。张、郭遂决定将甲卖给他人。

在张某外出寻找买主期间,郭某奸淫了甲。张某找到

了买主陈某后,张、郭二人以6000元将甲卖给了陈某。

陈某欲与甲结为夫妇,遭到甲的拒绝。陈某为防甲逃

走,便将甲反锁在房间里一月余。陈某后来觉得甲年

纪小、太可怜,便放甲返回家乡。陈某找到张某要求

退回6000元钱。张某拒绝退还,陈某便于深夜将张某的一辆价值4000元的摩托车骑走。

问题:请根据上述案情,分析张某、郭某、陈某的刑事责任。

解:张某与郭某构成非法拘禁罪和拐卖妇女

罪,后者具有加重的量刑情节。

陈构成非法拘禁。收买被拐妇女的行为可以不处罚。另还构成盗窃罪

(一)[刺客列传案]燕太子丹对食客荆轲表明欲找刺客杀秦王政,荆轲原再三推辞,但最后终于被太子丹说服。太子丹遂尊荆轲为上卿,并许以美食、珍宝、车马及美女。后秦欲攻燕,太子丹遂催促荆轲上路,为求得秦王信任,荆轲要太子丹交出燕国督亢的地图及叛秦投燕的大将樊於期的首级。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要荆轲另求他法。荆轲遂私下找樊於期,表明欲借他的“头”作为刺杀秦王的诱饵,樊於期为报秦王政杀其父母宗族之仇,遂自刎以顺荆轲的刺秦计划。易水饯别后,带着17岁的勇士秦舞阳(以13岁时就曾杀

人不眨眼而闻名)远行至秦王宫殿,依计划是奉上樊於期的头颅及燕国督亢的地图,由秦舞阳到秦王面前展开地图,图穷匕首现时再由荆轲持匕首砍杀秦王。

但刺杀过程因秦舞阳怯场而不顺遂。荆轲在图穷匕首现后未刺中秦王,两人陷入拉扯、追逐的混战。殿上大臣一时不知所措,而带刀侍卫等又因没有诏谕不敢上殿来。此际,灵机一动的侍医夏无且提起手中的药

袋向砸向荆轲的要害,大臣左宥随即在旁叫喊“王负

剑”以提醒秦王将剑转到背后(剑太长,要背剑才拔

得出来),秦王恍然大悟遂背剑拔出并砍断荆轲左腿,

大势已定,秦王随即呼喊“来人啊,上来”侍卫吴勇

遂听命冲上殿砍死荆轲。荆轲断气后,胆怯武将马庇

才鼓起勇气上前乱砍荆轲数刀(改编自《史记·刺客

列传》)。试从我国刑法上共同犯罪的相关规定,分析

下列问题并附理由:1、就樊於期的死亡,荆轲是否犯

罪或所犯何罪?太子丹就此有无刑事责任?(10分)

2、就刺杀秦王未遂部分,请分析太子丹、秦舞

阳的犯罪类型及刑事责任。(10分)

3、就杀死荆轲部分,太医夏无且,大臣左宥、

侍卫吴勇、武将马庇各是正犯、帮助犯还是教唆犯?成立正当防卫否?如果成立对上述认定有无影响?(10分)

解:1、荆轲有责任,构成故意杀人罪的间接正犯,

太子丹没有刑事责任,因为其并不知情

2、太子丹与秦舞阳是共同犯罪,太子是主犯,秦是从犯。

3、夏无且与左宥是正当防卫。 吴勇是故意杀人罪。马庇是侮辱尸体罪

(二)学官两栖的大学教师甲,失意政坛,复无任何研究与著述。某日,甲在图书馆发现一书,书名为“葵花宝典”(图书馆珍藏之书,价值5万),于是从架上取出,从容走出图书馆。出口处,职员问是何书,甲答:“自己随身之书。”馆员不疑,任甲携出。越数日,甲访友人乙,出示葵花宝典。甲告诉乙,此书乃祖先所传,愿以合理价格转售。乙乃暴发户,出价二十万

购入。乙有一儿,S大法律系毕业,正积极准备国家司法考试。甲因而向乙推荐一套“法学经典”,说是国家司法考试委员共同编写,有益考试。又说,此书原价5000元,由其荐购,只售2000元。乙望子成龙,签下购书单,并即缴款。此书市价大约2000,但不适合考试;依书商广告,此书乃法学权威力作,饱含智慧,实则文字如幼儿学语,缠绕不清,内容则晦涩冷傲,不知所云。甲荐购此书,只为得出版社佣金。乙购书后,摆放客厅酒柜积淀尘土,装点文化气息。出版商因甲推销一套书,给了500元佣金。请分析甲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罪?(25分)

解:1、从图书馆取书成立诈骗罪。2

将书转售,成

立诈骗罪。3、推荐法学大全,成立诈骗罪;4、对于出版社,可能成立诈骗罪;、同种数罪并罚。

(三)甲男与乙男于2004年7月28日共谋入室抢劫某中学暑假留守女教师丙的财物。7月30日晚,乙在该中学校园外望风,甲翻院墙进入校园内。甲持水果刀闯入丙居住的房间后,发现房间内除有简易书桌、单人床、炊具、餐具外,没有其他贵重财物,便以水果刀相威胁,喝令丙摘下手表(价值2100元)给自己。丙一边摘手表一边说:“我是老师,不能没有手表。你拿走其他东西都可以,只要不抢走我的手表就行。”甲立即将刀装入自己的口袋,然后对丙说:“好吧,我不抢你的手表,也不拿走其他东西,让我看看你脱光衣服的样子我就走。”丙不同意,甲又以刀相威胁,逼迫丙脱光衣服,丙一边顺手将已摘下的手表放在桌子上,一边流着泪脱完衣服。甲不顾丙的反抗强行摸了丙的乳房后对丙说:“好吧,你可以穿上衣服了。”在丙背对着甲穿衣服时,甲乘机将丙放在桌上的手表拿走。甲逃出校园后与乙碰头,乙问抢了什么东西,甲说就抢了一只手表。甲将手表交给乙出卖,乙以1000元价格卖给他人后,甲与乙各分得500元。 问题:请根据刑法规定与刑法原理,对本案进行全面分析。(30分)

解:(一)1、 关于甲、乙二人行为

(1)甲、乙构成抢劫罪共犯。因二人有抢劫的共同故意和抢劫的共同行为。甲、乙的抢劫属于入户抢劫,因为丙的房间属于其生活的与外界相对隔离的住所;

由于乙与甲共谋入户,甲事实上也实施了入户抢劫行为,所以乙虽没有入户,对乙也应适用入户抢劫的法定刑。

综合本案主客观方面的事实,可以认定甲为主犯,乙为从犯,对于从犯乙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2). 甲、乙虽构成抢劫罪共犯,但二人的犯罪形态不同:

A甲的抢劫属于犯罪中止。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甲完全能够达到抢劫既遂,但他自动放弃了抢劫行为;由于抢劫中止行为没有造成任何损害,所以,对于甲的抢劫中止,应当免除处罚。 B乙的抢劫属于犯罪未遂。一方面,不能因为甲事实上取得了手表,就认定乙抢劫既遂,因为该手表并非甲抢劫既遂所得的财物;另一方面,乙并没有自动放弃自己的抢劫行为,甲的中止行为对于乙来说,属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根据刑法规定,对于未遂犯乙,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关于甲的行为

(1). 甲逼迫丙脱光衣服并猥亵丙的行为,成立强制猥亵妇女罪。

(2). 甲乘机拿走丙手表的行为,成立盗窃罪。因为拿走手表的行为完全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乘被害人不知时窃取,数额已达犯罪标准)。拿走手表已不属于抢劫罪中的强取财物的行为,即不属于因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压制或足以压制了被害人反抗而取得手表的情形。所以,不能将取得手表的事实评价在抢劫罪中,而应另认定为盗窃罪。 3、关于乙的行为

(1). 乙的行为不成立盗窃罪。乙客观上为甲盗窃手表起到了一定作用(望风),其望风是为帮助甲抢劫,此事实已评价在抢劫罪中,乙并不明知甲会盗窃财物,所以,乙并不与甲构成盗窃罪的共犯。

(2). 基于同样的理由,乙的行为也不成立强制猥亵妇女罪的共犯。

(3). 乙将手表卖与他人的行为不成立销售赃物罪。销售赃物罪是指代为销售他人犯罪所得的赃物,对于销售自己犯罪所得的赃物的行为并不成立销售赃物罪。乙虽在事实上销售了甲盗窃所得的财物,但乙误以为该手表为与甲共谋抢劫所得的财物,并不知道手表是甲单独犯罪所得的财物,所以,乙没有代为销售他人犯罪所得赃物的故意,不成立销售赃物罪

裴永磊Alan


相关内容

  • 试题1:我国刑法处罚的是()
  • 试题1:我国刑法处罚的是( ). A. 构成犯罪的行为 B. 一切违法行为 C. 造成了社会危害的行为 D. 触犯了刑律的行为 答案: A 试题2:制定刑法的法律根据是( ). A. 宪法 B. 民法 C. 行政法 D. 侵权法 答案: A 试题3:下列哪种刑罚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附加适用( ). ...

  • 电大刑法学-0004任务
  • 刑法学_0004 一.填空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1. .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妇女或者侮辱妇女的,构成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 试题满分:2 分 第 1 空. 满分:2 分 2. 重大损失的行为. 试题满分:2 分 第 1 空. 满分:2 分 3. 与其他部门法相比,刑法具有两个显 ...

  • 刑法总论试题2
  • 刑法学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每小题1 分,共20分) 1. 我国刑法规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 D ). A.可以从轻处罚 B.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2. 客观上不可能完成的某种犯罪,犯罪分子 ...

  • 刑法学总论试题A
  • 刑法学总论试题A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就刑法修改所作的说明,属于( ). A .立法解释 B .司法解释 C .学理解释 D .论理解释 2.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的规定,是采取( ). A .从新原则 B .从旧原则 C .从新兼从轻原则 D .从旧兼从 ...

  • 思修考试题(一)
  • 思修考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1 分,共 20 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 1 .犯罪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A .主观过错性: B .社会危害性: C .刑事违法性: D .应受刑罚惩罚性 2 .犯罪客体是指 A .犯罪人具体实施的危害行为: B .犯罪行为直接造成的危害结果: C .犯罪的 ...

  • 刑法学试题及答案
  •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小题1分,共2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下列行为中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是( ). A .走私毒品 B .贩卖毒品 C .决水 D .拐卖妇女.儿童 2.在下列犯罪构成的一般要件 ...

  • 刑法学试题
  • 刑法学试题 2004 年 2 月 21 日 一.填空: 1.我国刑法第 12 条规定的关于溯及力的问题,采用的是从旧兼从轻原则. 2.刑法中危害行为的基本表现形式可归纳为作为和不作为两种. 3.犯罪的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4 ...

  • 银行业金融机构内控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 银行业金融机构内控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第1题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建立并完善(D )制度及岗位分离.制约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单选] A. 统一授信.统一授权 B. 分级授信.分级授权 C. 分级授信.统一授权 D. 统一授信.分级授权 第2题 根据监管规定,哪项不属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自查发现案件的 ...

  • 刑法总论试题1
  • 1.万某于1996年12月2日,因投机倒把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缓期3年,万某未上诉.1997年10月1日新刑法生效后,万某以新刑法中取消投机倒把罪为由,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诉,要求依新刑法改判其无罪,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对万某的申诉法院应支持,因按刑法从旧兼从轻原则,万某应无罪. B.对 ...

  • 一手搜集的资料(清单上没有的)
  • 大连海事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2005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 专业名称:通信 考试科目:信号与系统 大连海事大学2006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 专业名称:通信 考试科目:信号与系统 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 专业名称:通信 考试科目:信号与系统 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