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第二课时

东北师大附中鄢霏

第二课时

分析郁达夫的秋天与秋天里的郁达夫。

一宏观:

1、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比较:

(1)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士卒。

(2)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2、不同文化之间的秋的共同性: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趣味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因其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二微观:

1、写景

(1)清晨院中的破屋残墙————————————有一点孤独,有一点安逸

(2)细数漏下来的日光—————————————有一点闲适,有一点落寞

(3)碧绿的天色————————————————有一点希冀,有一点压抑

(4)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枯黄的秋草——————有一点旷达,有一点颓败

(5)蓝、白,紫黑,淡红的牵牛花————————有一点清雅,有一点冷艳

(6)清秋佳日枣子初成与尘沙灰土的世界—————有一点惬意。有一点迷茫

2、 听声

(1)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有一种“家”的味道,但是消逝,与心境同构;

(2)秋蝉的衰弱的残声————生命走向衰落与作者的生活经历形成同构关系;

(秋蝉“衰弱”象征生命走向尽头,“残声”象征一种抗争与坚持,与有意识的抗争、摆脱但却无法抗争摆脱的迷惘的郁达夫的心理形成同构)

(3)息利索落的风雨声————风雨飘摇的秋声与动荡的时局同构;

(4)缓慢悠长闲话天凉————寒秋无法回避的叹惋与人生起伏的同构;

(5)落蕊微细柔软的触觉———美好事物被秋摧残与众生为时代动荡摧残命运的同构。

3、品味

(1)江南的秋,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以对比示选择;

(2)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以醉示秋意;

(3)说到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以色示心境;

(4)缓慢悠长的声调,微叹互答—————以调示况味;

(5)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以比较示倾向。

三、分析

1作者的行踪是从杭州——青岛——故都,从南方逆上北方,人们的做法是从北方逃向南方; 比较可得:人们是为了寻求活着而寻求活的空间,

作者是为了寻求活的意义而选择生存的方式;

2作者是“租”一椽破屋,时人是弃家南迁;

比较可得:时局动荡之下,人们无家可归,作者的“租”,写出了心的流浪漂泊的现实无依之感;

3作者说秋不是名花、美酒,而传统文化中秋日赏菊饮酒;

比较可得:文人雅士赏秋品花移情于酒寄兴感怀,昭示高洁人格修身以备入世治世之需; 迁客逐人读秋观草寄怀于醉遣悲悟离,抒发前路黯淡迷惘以示浊世乱世之感。

所以,作者是一个反传统的人,一个边缘化的人。他从青岛到北平的过程就是一个给自己的心寻找一个归宿与寄托的“家”的过程,是一次心的寻根之旅,所以笔下的秋景是破败、凋零、黯淡的,而作者要寻求的不只是秋景,更是要品一品秋的“清、静、悲凉”的秋味。而一个“租”暗示出了这种寻根的尝试的悲剧性结局,心的流浪无法终结。照应了拥有就是失去的哲学命题,也符合了即将失去而珍视的心理认知。

因此,说“故都的秋”是只属于郁达夫的秋天,是因为和他的经理、心境有关,即“清、静、悲凉”,他的矛盾与迷惘使得他选择这样一个“孤独的秋”,同时,在这样一个“孤独的秋”中我们也仿佛看到了一个追求清静,对秋充满眷恋,心中溢着淡淡的悲凉的孤独迷惘的郁达夫。

鄢霏

东北师大附中鄢霏

第二课时

分析郁达夫的秋天与秋天里的郁达夫。

一宏观:

1、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比较:

(1)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士卒。

(2)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2、不同文化之间的秋的共同性: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趣味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因其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二微观:

1、写景

(1)清晨院中的破屋残墙————————————有一点孤独,有一点安逸

(2)细数漏下来的日光—————————————有一点闲适,有一点落寞

(3)碧绿的天色————————————————有一点希冀,有一点压抑

(4)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枯黄的秋草——————有一点旷达,有一点颓败

(5)蓝、白,紫黑,淡红的牵牛花————————有一点清雅,有一点冷艳

(6)清秋佳日枣子初成与尘沙灰土的世界—————有一点惬意。有一点迷茫

2、 听声

(1)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有一种“家”的味道,但是消逝,与心境同构;

(2)秋蝉的衰弱的残声————生命走向衰落与作者的生活经历形成同构关系;

(秋蝉“衰弱”象征生命走向尽头,“残声”象征一种抗争与坚持,与有意识的抗争、摆脱但却无法抗争摆脱的迷惘的郁达夫的心理形成同构)

(3)息利索落的风雨声————风雨飘摇的秋声与动荡的时局同构;

(4)缓慢悠长闲话天凉————寒秋无法回避的叹惋与人生起伏的同构;

(5)落蕊微细柔软的触觉———美好事物被秋摧残与众生为时代动荡摧残命运的同构。

3、品味

(1)江南的秋,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以对比示选择;

(2)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以醉示秋意;

(3)说到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以色示心境;

(4)缓慢悠长的声调,微叹互答—————以调示况味;

(5)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以比较示倾向。

三、分析

1作者的行踪是从杭州——青岛——故都,从南方逆上北方,人们的做法是从北方逃向南方; 比较可得:人们是为了寻求活着而寻求活的空间,

作者是为了寻求活的意义而选择生存的方式;

2作者是“租”一椽破屋,时人是弃家南迁;

比较可得:时局动荡之下,人们无家可归,作者的“租”,写出了心的流浪漂泊的现实无依之感;

3作者说秋不是名花、美酒,而传统文化中秋日赏菊饮酒;

比较可得:文人雅士赏秋品花移情于酒寄兴感怀,昭示高洁人格修身以备入世治世之需; 迁客逐人读秋观草寄怀于醉遣悲悟离,抒发前路黯淡迷惘以示浊世乱世之感。

所以,作者是一个反传统的人,一个边缘化的人。他从青岛到北平的过程就是一个给自己的心寻找一个归宿与寄托的“家”的过程,是一次心的寻根之旅,所以笔下的秋景是破败、凋零、黯淡的,而作者要寻求的不只是秋景,更是要品一品秋的“清、静、悲凉”的秋味。而一个“租”暗示出了这种寻根的尝试的悲剧性结局,心的流浪无法终结。照应了拥有就是失去的哲学命题,也符合了即将失去而珍视的心理认知。

因此,说“故都的秋”是只属于郁达夫的秋天,是因为和他的经理、心境有关,即“清、静、悲凉”,他的矛盾与迷惘使得他选择这样一个“孤独的秋”,同时,在这样一个“孤独的秋”中我们也仿佛看到了一个追求清静,对秋充满眷恋,心中溢着淡淡的悲凉的孤独迷惘的郁达夫。

鄢霏


相关内容

  •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1
  •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黄健 黄山文峰学校 教学目标: 1.领悟作者通过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 2.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3.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 4.体会课文疏朗而又细腻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征,体会作 ...

  • 故都的秋教案4
  • 故都的秋教案 指导思想:贯彻"三主"思想,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 教学目的: ⒈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⒉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⒊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 自读--讨论--点拨式 教学构想 以歌曲& ...

  • 故都的秋教案
  •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 理解情景交融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寓的感情. 2. 联系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教学重点 1. 形散神聚的特点. 2. 散文的一般鉴赏. 3. 某些段落 ...

  • 故都的秋导学案
  •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语文必修二学案 <故都的秋> 人生像攀登一座山,而找寻出路,却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我们应当在这过程中,学习 稳定.冷静,学习如何从慌乱中找到生机.--席慕容 1 .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 ...

  • 高中语文评课稿范文
  • 篇一:语文听课评课稿 语文 评课稿 沭阳如东实验学校 徐银花 开学以来,我听了 杜主任.冒爱玉.杨正龙.张建华.孙茂洲.刘燕.周迎年.陈怀龙.顾汉吕.祁燕.周丽 娟.严主任等老师共21节语文课,收获颇丰. 整体来说每堂课都做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 结合.教学目标明确,并能在教学过程中鲜明地体现重点突出 ...

  • 上学期高一语文教学进度表
  • 2013-2014学年度英林中学上学期高一语文教学进度表 廖勇斌 教学进度安排: 必修一: 第二单元 2个周 <烛之武退秦师> 2课时 < 荆轲刺秦王> 4课时 <鸿门宴> 4课时 第一单元 1.5个周 < 沁园春长沙> 2课时 <诗两首> ...

  • 必修一想北平
  • 必修一<想 北 平>教 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⑴了解作者.背景,掌握本文重点字.词.句.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和"以小见大"的手法表达情感的技巧 ,把握老舍语言质朴通俗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品味,培养学生筛选,理解关键语句 ...

  • 辽宁教师资格证考试2013年语文试讲题目
  • 高中教师资格认定语文试题 1.<再别康桥>阅读欣赏课(一课时) 2.<雨巷>(戴望舒)阅读欣赏课(一课时) 3.<兰亭集序>第一课时 4.<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 5.<小狗包弟>阅读欣赏课(一课时) 6.<荷塘月色>阅读欣赏课( ...

  • 小学五年级秋天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 小学五年级秋天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主题单元标 题 作者姓名 秋天 学科领域(语文) 思想品德语文数学 体育 音乐美术 外语 物理 化学生物 历史 地理 信息技术科学 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 劳动与技术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所需时间 小学五年级 4课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本单元所选课文围绕秋天这一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