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新论

  由于世界经济连续几年处于低迷状态,在零售业飞扬跋扈发展的里程中也一路坎坷,零售业巨头濒临破产或倒闭的消息也不断传来,我们看到日本八佰伴一笑而过的遗憾,美国著名零售商沃德公司在拥有其128年历史的骄傲中也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还有近期日本最大的连锁超市集团大荣公司和曾经是美国第一大折价零售商的凯马特败走麦城的消息……

  那么,正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国零售业,前面等待它的又会是怎样的前景?带着这些问题,本刊日前专访了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黄国雄教授。黄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对中国零售市场的研究,并常以其独特的视角与一些非主流的观点来剖析零售业的发展态势。

  

  业态无周期

  

  《商业时代》:人们通常认为,零售业态是有生命周期的,而您的观点却是业态不存在生命周期,不会相互取代,其依据何在?

  黄国雄:业态是零售企业采取的经营形态,它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是流通的革命,业态的产生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以利润为目标。从这个角度来看,每种业态都有自己的生存条件,都有其特定的消费对象,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那么,任何业态的选择它本身是市场行为与企业行为,它的出现是适应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与客观需要的。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业态之间不存在生命周期,不存在一个相互取代的问题。任何业态都有自己的特定经营形式和特定的消费对象。比如百货商场的出现,它无法取代个体户、小商贩、夫妻店的作用;超市的产生也不能代替大型百货在市场的主导作用;今后电子商务的出现,网上交易也不可能代替传统商业在城市的作用。他们各有自己的经营形式,各有自己的消费群体,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存互补的关系,在呈现各自的经营特点的同时占据不同的市场地位,就如同大型百货卖时尚、卖品牌、卖信誉、卖环境、卖功能;超市卖生活、卖方便、卖价格,其连锁规模与低成本经营让顾客即方便又实惠;还有专业店卖品种;专卖店卖特定的品牌商品,卖信誉等等。同时,业态本身还在创新与发展,它们在零售市场的主体地位是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在小商品生产条件下,零售市场的主体是个体户和零售户;在发达的经营条件下,零售市场是以百货为主体;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便以超市为主体,并且随着经济形式的发展变化可能会出现新的业态。

  

  购物中心非心态

  

  《商业时代》:时下商业人士言行必谈购物中心,而且多将其视为一种新业态,而听说您却不赞同这种提法?

  黄国雄:购物中心是一种多业态的集合体,它是生产发达、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产物。实际上它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因为在这样的购物中心里面不仅仅只是购物的问题,更多的是要按照现代人的消费观念,适应消费者购物、娱乐、休闲的多层次需求,是集购物、休闲、旅游与社交于一体的多功能的综合场所。所以,它不是单一业态,而是多业态的集合体。可以说现代商业就是生活方式,像现在随着生活经济水平的提高,有车族的出现,人们居住郊区化、别墅化、独立化了,人与人之间隔离开了,那么市中心的作用逐渐地削弱,因此在城郊俱乐部,就出现了像购物中心这种新的商业形态,来适应这种消费趋势的发展需要,因为它本身里面就是一个多业态,包含着3个到5个的大型百货的主体店和几百个各种各样的专业店、专门店以及若干个多功能的商业服务设施,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具体地认识到购物中心的作用与它在城市的地位。

  其实我认为城市的发展不仅要研究企业经营的业态,还要重视商业形态的研究。这里所说的商业形态就是商业企业为了产生群体效益而采取的一种积聚形式与积聚的模式,集中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群体的效益,这样的作用在于:一是它可以减少群众所付出的时间;二是可以优势互补,形成一个多业态多功能的购物场所;第三是可以货比三家,保持适度的竞争,有利于消费者减少货币投入。那么,这种商业业态的原始形态是集市贸易、农贸市场、商品市场,而像商业街,购物广场、商业环岛、商业中心等应是它的发展形态;它的最高形态就是目前出现的购物中心。从城市的发展状况看,城市的商业结构应该以商业中心为主导,以社区商业为基础,以商业街为其特色而形成一个整体的商业结构,所以城市一定要注意它的主体是什么?基础是什么?特色是什么?三者形成一种立体的商业结构,这样就可能产生一种巨大的辐射力与凝聚力。

  

  流通业是基础产业,零售业是基础的基础

  

  《商业时代》:经过近几年的市场经济实践,人们逐渐改变了轻视流通的看法,但是,您提出应把流通业列为基础产业的看法,能得到政府的多大范围认同?

  黄国雄:在传统产业中,零售业附属于基础产业。但是,现在情形正在变化,目前流通业正在成为基础产业,而零售业更应是基础的基础。因为,在当前条件下,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产业都离不开流通业,这也是符合基础产业的特征:一、社会化。作为基础产业它能否为社会提高产品和服务,这是一个根本标志。事实说明,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产业都离不开流通,可以说能够有没有农业的城市,有没有工业的城市,但绝对不存在一个没有商业的城市,因为零售业必须为其提供必要的生存和生活资料。二、贡献率。作为一个基础产业对国家贡献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的重要标志。流通业贡献率一般都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左右,发达国家在12%以上,它在第三产业中,流通业又占40%~45%,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也越来越大。三、关联度。商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中介与桥梁,其关联度是基础产业的一个标志,没有一个产业和行业的经济运行状况不受流通业的影响,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它制约。四、就业比。目前,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率将大量地进入流通领域,因为它投资小,门槛低,进入容易,并且点多面广,可以大量容纳下岗人员和新就业创造发展机会。五、不可替代性。零售业作为基础性产业是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有其独立存在的基础与运行规律,流通业的核心是通过零售业来体现的,是最直接、最密切的经济联系,并成为国民经济生活的基础。因此,把零售业当作基础产业来发展已是迫在眉睫。

  

  民营商业为体

  

  《商业时代》:当前国有商业普遍不太景气,而民营商业却相对比较活跃,这种现象是否预示着未来中国市场的新格局?

  黄国雄:从中国零售市场的发展结构来看,应该是以国有商业为主导,民营商业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这样一个基本思路。国有商业要有进有退,以退为主,实现战略性转移,通过资产重组,实现重点经营规模发展,从而实现战略性的转变。着重从重点经营,规模经营,以多种业态混合进入,改变过去传统单一的销售模式,使小型百货个体化,中型百货超市化,大型百货多功能化的一个有秩的零售市场。目前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国有商业不行,但是存在着传统的国有商业也不行,这就涉及到了传统国有商业有面临着重新改造,重组创新和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作为一个国有商业来考虑,不在数量多少,在于素质的提高,发挥起在零售市场的主导与引导示范作用,扩大它的支配和影响力。在市场经济起示范和模范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应该要发挥国营的作用,重点发展大型商业集团、大型连锁企业、大型的仓储、物流配送中心等。

  二、作为这种国营的经营结构或者经营机制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国有商业,国有商业是以多种形式体现出来的,不仅表现为国有国营,应该还表现为国有民营、国有集体经营、国有承包经营以及国有合资、参股这些多种形式,国营的概念应该有一个新的认识。

  三、对整体的国有商业应加快改革,调整置换。所谓调整就是调整结构,资产重组突出重点,规模经营;置换就是置换身份、置换产权与置换机制,达到资产重组,机制重换,组织重构、形象重塑,继续发挥它在市场的主导作用。

  由于商业的点多面广、经营分散,所以更适合于民营企业的发展,从量上考虑,应树立起民营商业在市场的主体地位,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同时这种民营经济还能够容纳更多的就业人口,因为它投资资本小、门槛低,适合于个体经营,从这个角度来看它既是一个在产业结构当中劳动生产率低,又是新增的劳动力的一个主要渠道。

  

  经营无模式

  

  《商业时代》:在整个商业发展过程中,一些成功的零售企业常常被成为仿效的模式,而您为何认为这毫无可取之处?企业的发展应该注意什么?

  黄国雄:在商业发展中,要处理经营与管理,服务与商品四者的关系,那么我的观点是:成在经营、败在管理、活在服务、死在商品。市场无定式,经营无模式,成功在特色。特色经营就是它的优势,就是它的生命力与竞争力,就能够在市场上战胜对手,在不断提高竞争能力和市场生存率;而败在管理,则是内部管理涉及到人财物的协调,调动与提高,这是内在的条件,也是内力、实力的具体化。包括人才的使用问题,设备的发挥问题,商品的流动和资金的使用问题等,这一点弄不好就算经营再大也是不行的,所以管理跟不上去就会失败。因为经营的失败是局部的,是某一个时段的,但是管理却是长期的、是内在的、具有长期支配作用的。如果管理搞不好,企业就无法发展,人财物就不能充分利用,财物上就不能协调,那么企业就必死无疑;活在服务。服务是当前的中心,现在大家消费不仅要商品,更重要的要服务,所以服务本身也带动了商品销售,提高了市场的占有率。事实上服务本身也创造了价值,所以要扩大服务内容,增加服务项目,开展新的服务领域来提供更多的有效的商品服务来满足消费需要。而且,客流靠形象,商流靠服务,有不少企业之所以搞得红红火火关键在于重视服务,在于服务质量的提高,服务项目的开拓,服务领域的扩大,商业的职责就是服务,没有服务,商业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没有品种就没有竞争力,它包括了品质、品牌和新品种的开发都关系到了企业的发展和存亡。

  

  新变数

  

  《商业时代》: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中国加入WTO,外资企业的挥师涌入,商业竞争愈加激烈,如何做强做大已成论点与焦点,那么,你认为近年来我国零售市场发生了那些明显的变化?

  黄国雄:中国加入WTO,零售业是中国入世后开放最早、开放力度最大的行业之一。外资企业的挥师涌入,中外零售巨头争相圈地,使原来风浪迭起的零售业变数更多。从目前世界零售市场来看,至少有十大变化:一、经营规模化;二、业态混合化;三、组织规模化;四、设备现代化;五、消费层次化;六、服务系列化;七、管理网络化;八、竞争系统化;九、流通国际化;十、物流配送化。要把握未来中国市场必须把握这些新变化,并从中捕捉商机。

  从这十大变化来看中国市场的新形势,掌握现代市场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形势,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中国市场的变化主要是从五个方面考虑:

  第一,消费模式发生重大变革。人们的消费水平提高了,从求量到求质、从求品种到求品牌、从求生存到求发展到求享受都有一定的要求,并且几乎成为市场发展的主流,因为从网点的设置,业态的选择,经营的形式和服务的方式无处不在地制约和影响着群众的生活,也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的问题。

  第二,开放的程度发生变化。入世以后,流通业将过渡到2-3年的保护期,从试点的开放到全方位开放,从国家政策规定的框架开放到WTO的框架开放,从有限制的领域到全领域的开放,加入世贸组织,机会大于挑战,压力大于动力。

  第三,竞争的形势发生了变化。从单一的平面竞争转向多层次立体的竞争,最有效的竞争是低成本的竞争,从国内转向国际性竞争,同时也是国际竞争国内化。

  第四,科技环境发生了变化。以新科技、新材料的应用,电子技术的开发,不仅带来了我们如何提高开发的手段,同时,也要提高自身的经营和管理技术水平。

  第五,日常的业态结构发生了变化。以百货业为主体,多业态进入,这将给百货业发展带来新的问题、新思路和新挑战。

  

  无业不聚商

  

  《商业时代》:怎样理解有商才有业,无业不聚商?

  黄国雄:商与业的关系,是有商才有业,有业才能有商。商是城市的基础,所以从城市的角度来看,它应该是以城建市,以市兴城。“城”从“政”,“市”顺“民”,政治固然重要,作为城市,没有形象工程,没有一定规模的商业街,没有它的一个商业中心,那么城市的竞争能力,形象就无法树立起来,但是这些必须与商结合起来,因为仅有商如果没有业,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商人就走了,所以城市的建设第一要研究城与市的关系;第二要研究商与业的关系,业是基础,商是条件;第三个问题是任何一个商业都要注意它的适度规模。没有规模不行,过度规模也不行,这包含了整体规模和单体规模的问题。也就是说一定规模有一定效益,适度规模有适度效益,最佳规模有最佳效益,如果过度规模就可能出现零效益与负效益。所以任何一座城市的发展,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一定要注意规模与效益的问题,它也是城市发展当中当前应该注意的问题。

  由于世界经济连续几年处于低迷状态,在零售业飞扬跋扈发展的里程中也一路坎坷,零售业巨头濒临破产或倒闭的消息也不断传来,我们看到日本八佰伴一笑而过的遗憾,美国著名零售商沃德公司在拥有其128年历史的骄傲中也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还有近期日本最大的连锁超市集团大荣公司和曾经是美国第一大折价零售商的凯马特败走麦城的消息……

  那么,正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国零售业,前面等待它的又会是怎样的前景?带着这些问题,本刊日前专访了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黄国雄教授。黄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对中国零售市场的研究,并常以其独特的视角与一些非主流的观点来剖析零售业的发展态势。

  

  业态无周期

  

  《商业时代》:人们通常认为,零售业态是有生命周期的,而您的观点却是业态不存在生命周期,不会相互取代,其依据何在?

  黄国雄:业态是零售企业采取的经营形态,它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是流通的革命,业态的产生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以利润为目标。从这个角度来看,每种业态都有自己的生存条件,都有其特定的消费对象,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那么,任何业态的选择它本身是市场行为与企业行为,它的出现是适应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与客观需要的。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业态之间不存在生命周期,不存在一个相互取代的问题。任何业态都有自己的特定经营形式和特定的消费对象。比如百货商场的出现,它无法取代个体户、小商贩、夫妻店的作用;超市的产生也不能代替大型百货在市场的主导作用;今后电子商务的出现,网上交易也不可能代替传统商业在城市的作用。他们各有自己的经营形式,各有自己的消费群体,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存互补的关系,在呈现各自的经营特点的同时占据不同的市场地位,就如同大型百货卖时尚、卖品牌、卖信誉、卖环境、卖功能;超市卖生活、卖方便、卖价格,其连锁规模与低成本经营让顾客即方便又实惠;还有专业店卖品种;专卖店卖特定的品牌商品,卖信誉等等。同时,业态本身还在创新与发展,它们在零售市场的主体地位是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在小商品生产条件下,零售市场的主体是个体户和零售户;在发达的经营条件下,零售市场是以百货为主体;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便以超市为主体,并且随着经济形式的发展变化可能会出现新的业态。

  

  购物中心非心态

  

  《商业时代》:时下商业人士言行必谈购物中心,而且多将其视为一种新业态,而听说您却不赞同这种提法?

  黄国雄:购物中心是一种多业态的集合体,它是生产发达、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产物。实际上它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因为在这样的购物中心里面不仅仅只是购物的问题,更多的是要按照现代人的消费观念,适应消费者购物、娱乐、休闲的多层次需求,是集购物、休闲、旅游与社交于一体的多功能的综合场所。所以,它不是单一业态,而是多业态的集合体。可以说现代商业就是生活方式,像现在随着生活经济水平的提高,有车族的出现,人们居住郊区化、别墅化、独立化了,人与人之间隔离开了,那么市中心的作用逐渐地削弱,因此在城郊俱乐部,就出现了像购物中心这种新的商业形态,来适应这种消费趋势的发展需要,因为它本身里面就是一个多业态,包含着3个到5个的大型百货的主体店和几百个各种各样的专业店、专门店以及若干个多功能的商业服务设施,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具体地认识到购物中心的作用与它在城市的地位。

  其实我认为城市的发展不仅要研究企业经营的业态,还要重视商业形态的研究。这里所说的商业形态就是商业企业为了产生群体效益而采取的一种积聚形式与积聚的模式,集中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群体的效益,这样的作用在于:一是它可以减少群众所付出的时间;二是可以优势互补,形成一个多业态多功能的购物场所;第三是可以货比三家,保持适度的竞争,有利于消费者减少货币投入。那么,这种商业业态的原始形态是集市贸易、农贸市场、商品市场,而像商业街,购物广场、商业环岛、商业中心等应是它的发展形态;它的最高形态就是目前出现的购物中心。从城市的发展状况看,城市的商业结构应该以商业中心为主导,以社区商业为基础,以商业街为其特色而形成一个整体的商业结构,所以城市一定要注意它的主体是什么?基础是什么?特色是什么?三者形成一种立体的商业结构,这样就可能产生一种巨大的辐射力与凝聚力。

  

  流通业是基础产业,零售业是基础的基础

  

  《商业时代》:经过近几年的市场经济实践,人们逐渐改变了轻视流通的看法,但是,您提出应把流通业列为基础产业的看法,能得到政府的多大范围认同?

  黄国雄:在传统产业中,零售业附属于基础产业。但是,现在情形正在变化,目前流通业正在成为基础产业,而零售业更应是基础的基础。因为,在当前条件下,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产业都离不开流通业,这也是符合基础产业的特征:一、社会化。作为基础产业它能否为社会提高产品和服务,这是一个根本标志。事实说明,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产业都离不开流通,可以说能够有没有农业的城市,有没有工业的城市,但绝对不存在一个没有商业的城市,因为零售业必须为其提供必要的生存和生活资料。二、贡献率。作为一个基础产业对国家贡献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的重要标志。流通业贡献率一般都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左右,发达国家在12%以上,它在第三产业中,流通业又占40%~45%,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也越来越大。三、关联度。商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中介与桥梁,其关联度是基础产业的一个标志,没有一个产业和行业的经济运行状况不受流通业的影响,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它制约。四、就业比。目前,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率将大量地进入流通领域,因为它投资小,门槛低,进入容易,并且点多面广,可以大量容纳下岗人员和新就业创造发展机会。五、不可替代性。零售业作为基础性产业是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有其独立存在的基础与运行规律,流通业的核心是通过零售业来体现的,是最直接、最密切的经济联系,并成为国民经济生活的基础。因此,把零售业当作基础产业来发展已是迫在眉睫。

  

  民营商业为体

  

  《商业时代》:当前国有商业普遍不太景气,而民营商业却相对比较活跃,这种现象是否预示着未来中国市场的新格局?

  黄国雄:从中国零售市场的发展结构来看,应该是以国有商业为主导,民营商业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这样一个基本思路。国有商业要有进有退,以退为主,实现战略性转移,通过资产重组,实现重点经营规模发展,从而实现战略性的转变。着重从重点经营,规模经营,以多种业态混合进入,改变过去传统单一的销售模式,使小型百货个体化,中型百货超市化,大型百货多功能化的一个有秩的零售市场。目前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国有商业不行,但是存在着传统的国有商业也不行,这就涉及到了传统国有商业有面临着重新改造,重组创新和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作为一个国有商业来考虑,不在数量多少,在于素质的提高,发挥起在零售市场的主导与引导示范作用,扩大它的支配和影响力。在市场经济起示范和模范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应该要发挥国营的作用,重点发展大型商业集团、大型连锁企业、大型的仓储、物流配送中心等。

  二、作为这种国营的经营结构或者经营机制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国有商业,国有商业是以多种形式体现出来的,不仅表现为国有国营,应该还表现为国有民营、国有集体经营、国有承包经营以及国有合资、参股这些多种形式,国营的概念应该有一个新的认识。

  三、对整体的国有商业应加快改革,调整置换。所谓调整就是调整结构,资产重组突出重点,规模经营;置换就是置换身份、置换产权与置换机制,达到资产重组,机制重换,组织重构、形象重塑,继续发挥它在市场的主导作用。

  由于商业的点多面广、经营分散,所以更适合于民营企业的发展,从量上考虑,应树立起民营商业在市场的主体地位,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同时这种民营经济还能够容纳更多的就业人口,因为它投资资本小、门槛低,适合于个体经营,从这个角度来看它既是一个在产业结构当中劳动生产率低,又是新增的劳动力的一个主要渠道。

  

  经营无模式

  

  《商业时代》:在整个商业发展过程中,一些成功的零售企业常常被成为仿效的模式,而您为何认为这毫无可取之处?企业的发展应该注意什么?

  黄国雄:在商业发展中,要处理经营与管理,服务与商品四者的关系,那么我的观点是:成在经营、败在管理、活在服务、死在商品。市场无定式,经营无模式,成功在特色。特色经营就是它的优势,就是它的生命力与竞争力,就能够在市场上战胜对手,在不断提高竞争能力和市场生存率;而败在管理,则是内部管理涉及到人财物的协调,调动与提高,这是内在的条件,也是内力、实力的具体化。包括人才的使用问题,设备的发挥问题,商品的流动和资金的使用问题等,这一点弄不好就算经营再大也是不行的,所以管理跟不上去就会失败。因为经营的失败是局部的,是某一个时段的,但是管理却是长期的、是内在的、具有长期支配作用的。如果管理搞不好,企业就无法发展,人财物就不能充分利用,财物上就不能协调,那么企业就必死无疑;活在服务。服务是当前的中心,现在大家消费不仅要商品,更重要的要服务,所以服务本身也带动了商品销售,提高了市场的占有率。事实上服务本身也创造了价值,所以要扩大服务内容,增加服务项目,开展新的服务领域来提供更多的有效的商品服务来满足消费需要。而且,客流靠形象,商流靠服务,有不少企业之所以搞得红红火火关键在于重视服务,在于服务质量的提高,服务项目的开拓,服务领域的扩大,商业的职责就是服务,没有服务,商业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没有品种就没有竞争力,它包括了品质、品牌和新品种的开发都关系到了企业的发展和存亡。

  

  新变数

  

  《商业时代》: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中国加入WTO,外资企业的挥师涌入,商业竞争愈加激烈,如何做强做大已成论点与焦点,那么,你认为近年来我国零售市场发生了那些明显的变化?

  黄国雄:中国加入WTO,零售业是中国入世后开放最早、开放力度最大的行业之一。外资企业的挥师涌入,中外零售巨头争相圈地,使原来风浪迭起的零售业变数更多。从目前世界零售市场来看,至少有十大变化:一、经营规模化;二、业态混合化;三、组织规模化;四、设备现代化;五、消费层次化;六、服务系列化;七、管理网络化;八、竞争系统化;九、流通国际化;十、物流配送化。要把握未来中国市场必须把握这些新变化,并从中捕捉商机。

  从这十大变化来看中国市场的新形势,掌握现代市场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形势,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中国市场的变化主要是从五个方面考虑:

  第一,消费模式发生重大变革。人们的消费水平提高了,从求量到求质、从求品种到求品牌、从求生存到求发展到求享受都有一定的要求,并且几乎成为市场发展的主流,因为从网点的设置,业态的选择,经营的形式和服务的方式无处不在地制约和影响着群众的生活,也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的问题。

  第二,开放的程度发生变化。入世以后,流通业将过渡到2-3年的保护期,从试点的开放到全方位开放,从国家政策规定的框架开放到WTO的框架开放,从有限制的领域到全领域的开放,加入世贸组织,机会大于挑战,压力大于动力。

  第三,竞争的形势发生了变化。从单一的平面竞争转向多层次立体的竞争,最有效的竞争是低成本的竞争,从国内转向国际性竞争,同时也是国际竞争国内化。

  第四,科技环境发生了变化。以新科技、新材料的应用,电子技术的开发,不仅带来了我们如何提高开发的手段,同时,也要提高自身的经营和管理技术水平。

  第五,日常的业态结构发生了变化。以百货业为主体,多业态进入,这将给百货业发展带来新的问题、新思路和新挑战。

  

  无业不聚商

  

  《商业时代》:怎样理解有商才有业,无业不聚商?

  黄国雄:商与业的关系,是有商才有业,有业才能有商。商是城市的基础,所以从城市的角度来看,它应该是以城建市,以市兴城。“城”从“政”,“市”顺“民”,政治固然重要,作为城市,没有形象工程,没有一定规模的商业街,没有它的一个商业中心,那么城市的竞争能力,形象就无法树立起来,但是这些必须与商结合起来,因为仅有商如果没有业,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商人就走了,所以城市的建设第一要研究城与市的关系;第二要研究商与业的关系,业是基础,商是条件;第三个问题是任何一个商业都要注意它的适度规模。没有规模不行,过度规模也不行,这包含了整体规模和单体规模的问题。也就是说一定规模有一定效益,适度规模有适度效益,最佳规模有最佳效益,如果过度规模就可能出现零效益与负效益。所以任何一座城市的发展,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一定要注意规模与效益的问题,它也是城市发展当中当前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关内容

  • 终端推广的具体措施
  • 终端推广计划 一.终端建设 要做好市场的推广,就要对终端的建设高度重视.坚持对终端就坚持"四个一"的建设标准,即产品摆放在一个显眼的位置.有一个展示牌.一个台卡.和与终端一个良好的客情关系. 1.货架陈列.要求:靠消费者流动性强的路线.视线平等的地货架及柜台.临近知名度高的品牌及 ...

  • 让更多人读懂孔子--关于[新论语]的访谈
  • 让更多人读懂孔子(说书论道) --关于<新论语>的访谈 本报记者 张 健 < 人民日报 >( 2012年07月03日   20 版) <新论语>,钱宁重编:北京三联书店出版. 北京三联书店最近出版了学者钱宁重编的<新论语>,此书将<论语>的 ...

  • 毕业论文酒店管理专业1
  • 毕 业 论 文 题 目:浅析酒店餐饮管理人才培养策略 学 号: [1**********]8 姓 名: 许萍 学科专业: 酒店管理 指导教师: 王伯启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教务处制 2010年3月10日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专科生 毕业论文手册 系院专业班级 学生指导教师 毕业论文(设计) 任务书 专业班级 ...

  • 企业管理创新关键因素
  • 第11期(总第336期) 2011年11月 财经问题研究 ResearchonFinancialandEconomicIssues Number11(GeneralSerialNo.336) November,2011 中小企业管理创新关键因素研究 1 王晓辉,林 * 琳 2 (1.山东财经大学信息 ...

  • 申请推免加分学术论文答辩目录doc
  • 申请推免加分学术论文答辩目录 第一组 序号 作者姓名 申请加分 论文题目 期刊名称及 期刊分类等级 备注 1 王宇飞 10 "关键词"检索中的商标侵权问题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CSSCI来源期刊 08-09,10-11,12-13 第 ...

  • 世界市场行情复习要点
  • 简答题 1.什么是世界市场行情?其形态和形式有哪些? 答:行情是指在具体历史条件下,以市场表现的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具体发展变化. 行情包括经济行情和商品市场行情两大范围. 行情波动形态主要有: ① 交替扩展和收缩 ② 在每年固定月份或季节出现上升或下降 ③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上升.下降或持 ...

  • [严介和新论语〈做人先做事〉]读后感
  • <严介和新论语〈做人先做事〉>读后感 8月份,我认真阅读了严介和新论语第二部,<做人先做事>一书.提到严介和,自从办公室组织<每日信息专报>以来,严介和便是我格外关注的企业家之一.说到严介和其人,他的太平洋建设集团虽不被众人人所熟知,但有两个敏感的"最& ...

  • 最优传递矩阵法新论
  • 1999年10月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第10期 最优传递矩阵法新论 王计平 α (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部, 山西太原030024) 摘要: 对最优传递矩阵法提出异议, 并赋予它新的结论.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最优传递矩阵; 一致性检验中图分类号: O 223 A N ew Po in t of V i ...

  • 论[新唯识论]与[成唯识论]
  • 作者:陆沉 中国哲学史 2007年10期 海外学人陈荣捷将二十世纪中国佛教唯识学的发展情形区分为三次高峰:欧阳渐复兴的"严格"意义上的唯识学,太虚的法相唯识学,以及熊十力的新唯识学.① 无论如何,台湾学者周志煌认为,熊十力援佛入儒.扬儒抑佛而撰的<新唯识论>(以下简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