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类文章阅读

第三节 科普类文章阅读

(2009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进入21世纪后,质疑达尔文进化论的声音此起彼伏。

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以及与自然选择相关的生存竞争和渐变,所以达尔文一再宣称“自然界没有飞跃”。达尔文认为生物个体在长时间的演化中,经过自然选择,其微小的变异积累为显著的变异,于是形成新的物种或新的亚种。①在大量古生物化石发现的基础上,1972年,

美国古生物学家古尔德和埃尔德雷奇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生物进化理论“间断平衡论”,认为生物的进化是渐变与跃进交替的进化模式,是基因突变或地理隔绝造成新种出现的过程。该理论比较合理地解释了地球生物演化史上许多物种突然爆发式出现的现象,指出了生物界不但有渐进式进化,也有飞跃。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是达尔文进化论自然选择学说的前提和基础。②达尔文认为动植物界在十分剧烈的竞争下,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物种有利的变异将被保存下来,不利的变异则被淘汰,逐渐积累的有利变异结果就形成了新的物种。③但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科学研究表明,在自然界中,任何物种或生物个体,都处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内的生物个体、物种、群落的内部以及它们之间,它们与环境的关系,不但有竞争,更有协同发展。人们熟悉的一个例子是,昆虫在采集花粉的同时,也为植物完成了授粉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昆虫得到食物,花得以授粉,动物与植物彼此受益,相得益彰。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有时甚至协同进化出令人惊讶的结果。

地球上的生物物种经历了萌发、发展、壮大的过程之后,其最后归宿则是消亡。达尔文只承认渐灭,不承认突然绝灭。④达尔文之后的古生物发现与研究明确地表明,自然界不单存在着达尔文所主张的渐灭,还存在着达尔文所坚决否认的突然绝灭。⑤在较短的地质历史时期内,曾出现过生物大量、整体的突然灭绝,从距今5.4亿年的寒武纪以来,这种明显的生物突然大灭绝就发生过4次。

需要指出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的确存在着时代局限性,但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苛求他。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的达尔文进化论,其历史功绩是必须充分肯定的。

1.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没能合理解释地球上某些物种突然爆发式出现的现象。

B.20纪60年代以来的研究表明,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依赖是生物进化的推动力之一。

C.达尔文认为,在过去的地质历史时期内,从未出现过生物大量、整体突然灭绝的现象。

D.在昆虫采集花粉的过程中,昆虫得到食物,花得以授粉,这一事例证明了“间断平衡论”的正确。

【解析】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级)。D项昆虫采花粉这一事例证明的不是“‘间断平衡论’的正确”,而是生物之间“协同发展”的正确,据第三段后三句可知。

【答案】 D

2.以下文字是从原文中截取的,应还原至文中①②③④⑤的哪一处?(只答序号)

( )

他在《物种起源》中说:“确信通常的世代没有一次中断过,没有任何激变曾经使整个地球变为荒芜。”

【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C级)。所截文字说的是达尔文不承认突然绝灭。这层意思只有还原到文中④处,与上文衔接才能保持文章思路的畅通。

【答案】 ④

3.本文介绍的新的生物进化理论和研究,主要质疑的是达尔文的哪三个观点?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与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级)。文本第二、三、四段分别从不同角度质疑了达尔文进化论的三个观点,只要勾画出各段中心句即可正确解答。

【答案】 ①自然界没有飞跃。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③只承认渐灭,不承认突然绝灭。 科普说明文是介绍、普及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它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说明文,以传授一般科学知识为目的,要求有很强的科学性,严格遵循科学的原理,语言简洁、平实,浅显易懂;一种是科学小品文,多用文艺笔调介绍科学知识和阐述科学道理,在表达上经常凭借生动的比喻,有趣的联想,在讲清科学道理,使人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某种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

实用类文本阅读增加对“科普文章”的考查,但是没有表述为“科技文”,意图很明显,重在强调“普”字,而力求降低“技”的意味,结合考试说明中的“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等要求,不难看出,如果高考涉及自然科学方面的文章,也应该以科学小品文为主,如《斑纹》《南州六月荔枝丹》、法布尔的《蝉》、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序论》等能够体现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的作品,出题方式也以主观笔答为主。这是一种新的命题方式,应该进行针对性训练。在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中以后一种为主。此外,如果涉及自然科学方面的文章,也是从理论层面上照顾到了理科倾向的学生。

科学小品文的特点:它是说明文的一种,它与其它说明文的不同之处,是采用了某些文学的表现手法。文学是其手段,传播科学的知识才是其目的,所以,科学小品是文艺性说明文。它短小精炼,也可称千字文,一篇集中说明一个问题,资料可靠,数据确凿,力求知识的科学性;它玲珑活泼,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可叙述,可描写;它通俗生动,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把科学融于艺术之中,富有情趣,引人入胜。

一、(2010年济南统考)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基因密码与生命预测

在人体生命科学探索的历史中,没有比“基因”二字更具有震撼力了。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对基因一直采取拒绝承认的态度。直到70年代,经过科学家的努力,“基因”二字才被写进了科教书。现在基因已经被世界各国接受,人类基因组计划与曼哈顿原子弹、阿波罗登月计划并称为人类自然科学史上的三大计划。

为什么人对“基因”二字如此敏感,如此谨慎?除了其他原因之外,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怕染上“迷信”之嫌。在传统的观念里,生命不可预测。我们回想一下古代的相学和命理学就不难发现,相学和命理学是通过人的手纹、相貌及生辰八字来破译生命的奥秘和隐私。但由于手段落后,水平低劣,加之其他原因,很难给出准确的表述。

而基因的发现,是现代科学第一次向人类宣告了生命预测的可能性。据说用不了多久,如果法律允许,每个人都可以拿到一张自己的基因组图,这张图记录着一个生命的奥秘和隐私。假如是一个孩子,凭借这张图就可以知道这个孩子将来是什么性格,是不是色盲,会长多高,会不会秃顶,是胖是瘦,什么时候会患什么病,什么时候死亡,也就是说,基本可以知道这个孩子一生的命运。

基因是表现其遗传性状的物质基础。如不同人种之间头发、肤色、眼睛、鼻子等不同,是基因差异所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决定一个物种之所以是这个物种,是由它的遗传信息决定的。一个人会自杀,是因为他生命体内有自杀基因。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精神健康学家乔纳森·堤文博士和戴维·纳特教授找到了一种自杀的基因。并认为它能导致某些人发生自杀的行为。目前,科学家还不能定量测算出有“自杀基因”者就存在自杀的必然性。有“自杀基因”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自杀,但自杀者一定带有“自杀基因”。一个人是否长寿,也和基因有极大关系。法国科学家就发现了长寿基因。

他们研究了三万名长寿人,发现不少研究对象体内均带有两种基因的特定变体。这两种基因能帮助他们对抗致命的老年疾病,特别是心脏病和老年性痴呆症。这个研究组的负责人科恩博士说,带有这两种特定基因的人,颐享天年的机会比普通人高两倍。离婚问题也不完全是感情问题,还有基因在作怪。这是英国科学家最近对3 500名已婚者调查后得出的结论。他们认为,离婚因子先天就有。主持这项研究的维克多·约金博士发现,离婚原因的一大半取决于配偶的性格,而女人的性格比男人更有决定因素。他们发现,父母离婚的孩子结婚后,离婚的危险要比常人高出十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遗传基因在作怪。

人的一切外观和行为都是基因的外在表现。声音也不例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音色,正像每个人的长相、指纹不尽相同一样,即使孪生子,也是如此。人的声纹如同指纹一样,是长期稳定的密码。任何模仿者都不能逼真模仿他人的全部音色和其他要素。破译了基因也就破译了人的声纹。验声研究还表明嗓音和个人特征有密切关系,如身高体壮的大汉和瘦弱者的嗓音就有很大差别。此外,根据一个人的语音特征,就可以推断出他的身高、体型、年龄、长期居住地以及受过何种教育从事何种职业等一系列内涵,因为声音语言负载着人体基因信息。

知道了上述一切,就会明白长期以来困扰人类的生命预测不再是神话,可以说破译了生命基因也就破译了生命的全过程。

1.“在人体生命科学探索的历史中,没有比‘基因’二字更具有震撼力了”,能表明这样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基因的发现,使人类对生命的预测成为可能,一个人还可能拿到一张记录着自己生命的奥秘和隐私的基因组图。

2.人们因为什么对基因敏感、谨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除了其他原因之外,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怕染上“迷信”之嫌。

3.作者基于什么说出“而基因的发现,是现代科学第一次向人类宣告了生命预测的可能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人的一切外观和行为都是基因的外在表现。基因是表现其遗传性状的物质基础。而不久,人类将破译全部基因信息。

4.人能够完全掌握自己未来的全部信息吗?谈谈自己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可以。因为基因的破解。②不可以。人的生命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既有必然,又有偶然,基因信息只能是一种可能。

二、(2010年安徽合肥质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8题。

披头士乐队的经典歌曲《穿越苍穹》2月4日被美国宇航局发送向431光年外的北极星,科学家们希望那里的外星人——假如存在的话——能够听到。

此举引起了当时正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开会的一些科学家的争论,有人认为,这样做可能会让地球人在不怀好意的外星人面前暴露。持不同看法的科学家则表示,早在1974年人们就向太空发射过信号,外星人如果要知道的话早就知道了,不必杞人忧天。

这番争论是美国“搜寻地外智慧”(SETI)项目所召开的“寂静之声”研讨会中的一个插曲。SETI项目可以追溯到50年前,它一直在尝试通过无线电与外星智慧取得联络,然而50年过去了,人们得到的仅仅是毫无特点的无线电噪音。那么,外星智慧到底为什么如此沉默呢? 与外星人沟通,让人有一种无从着手的感觉。科学家知道,我们甚至于没有办法与自身进行有效的沟通。

1984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近代符号学的先驱托马斯·西比奥克写了一篇名为“沟通十个千年的通讯方法”的论文。这篇论文出于美国能源部为了警示一万年以后的人类而做的研究。今天人们将许多核废料深埋在地下,为了不让后人不慎再将它们挖出,美国能源部想要设计一种一万年以后的人类也能看懂的警示标志。

西比奥克在详细考察了各种思路和方案后,得出了一个令人沮丧的结论:所有的自然语言,所有的人类交流系统,都会随着时间而变化,一万年后的人类不可能理解我们今天所留下的警示。

在试图与外星人沟通的历史上,人们最初以为外星人可能就在月球或是太阳系的其他行星上。所以著名数学家高斯在19世纪提出的沟通方法是,在地球上利用森林或者撒哈拉沙漠,设法拼出巨大的图案,以便月球上的外星人能从月球上看到。

现在看来,这种想法多少有点滑稽,因为月球上根本就不存在任何生命。但在当时,人们还把这个方案想得相当周全:在森林中用树木拼出的图案可以让月球人在日间的半球看到,而用火油在撒哈拉沙漠中燃烧构成的图案则可以让月球人在夜间的半球看到。

后来人们知道了,不但月球上没有智慧生命,太阳系中的其他行星上也都是没有智慧生命的。所以科学家又将目光投向了太阳系之外。

在20世纪70年代,飞向太阳系之外的“先驱者”号和“旅行者”号探测器上,都被设计搭载了金属制成的人类名片,就好像是宇宙中的漂流瓶。

这种名片被认为是一种与外星人进行直接沟通的方法。因为在名片上,人类以图画的形式表示出了太阳系、地球所在的位臵,男人和女人的形象。人们希望当探测器在飞出太阳系后万一被什么外星智慧拾获,会发现我们的存在。

两架“旅行者”号探测器携带的信息比“先驱者”号还要丰富。 实际上,它们包含了与外星人沟通的两种不同方法。

它们除了携带金属名片外,还载有磁盘,上面记录了地球的照片和声音。这便是与外星文明沟通的间接方法,即需要外星智慧对信息进行解码的形式。外星人必须设法将磁盘中的内容

播放出来,才有可能进一步破解其中的信息。“旅行者”号在它们的金属名片上画出了如何读取磁盘。但愿外星人能看懂这一切。

在这些向外星人发送的信息中,什么内容才是最重要的?科学家最直接想到的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东西。比如说原子的结构或者生命所需物质的分子结构。这样,外星人有可能会注意到我们是一支拥有科学的文明,然后与我们取得联络。

但这种思路却遭到一些社会学家的质疑。他们怀疑,假如外星智慧是高度发达的文明,比地球人还要先进很多的话,当他们看到我们的这些信息,也许会认为我们太低等了——就像人类见到了猩猩一样。这可能导致外星人不屑于回复我们的信息。

(人民网科技2008.2.27)

5.下列对于“外星智慧”相关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对于与外星人沟通问题,让人有一种无从着手的感觉,因为,科学家知道,我们甚至于没有办法与自身进行有效的沟通。

B.在飞向太阳系之外的“先驱者”与“旅行者”号探测器上,搭载金属制成的人类名片,人们希望当探测器在飞出太阳系后万一被什么外星智慧拾获,会发现我们的存在。

C.SETI项目50年来一直在尝试通过无线电与外星智慧取得联络,但是人们得到的仅是毫无特点的无线电噪音,但在431光年外北极星上就可听到经典歌曲《穿越苍穹》。

D.“旅行者”携带金属名片与磁盘,上面有地球的照片和声音,但需要外星智慧对信息进行解码的形式,才有可能进一步破解其中的信息。

【解析】 C项表述错误。原文是这样说的:科学家们希望那里的外星人——假如存在的话——能够听到。

【答案】 C

6.联系全文,下列各项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

A.美国宇航局于2月4日向431光年外的北极星发送经典歌曲《穿越苍穹》,但无疑,这会使地球暴露在敌意十足的外星人面前。

B.美国“搜寻地外智慧”(SETI)项目所召开的“寂静之声”研讨会,对于外星智慧到底为什么保持沉默取得了大致相同的结论。

C.著名数学家高斯在19世纪提出在地球上利用森林或者撒哈拉沙漠设法拼出巨大的图案以便月球上的外星人能从月球上在夜间的半球看到。

D.在向太阳系之外的探求中,“先驱者”号和“旅行者”号探测器都被搭载了金属制成的人类名片,这种与外星人进行直接沟通的方法取得了部分成功。

【解析】 A项“敌意十足的外星人”不符合原文信息。B项“取得了大致相同的结论”不符合原文提供的信息。D项“直接沟通的方法取得了部分成功”不符合原文信息。

【答案】 C

7.“与外星人沟通,让人有一种无从着手的感觉。科学家知道,我们甚至于没有办法与自身进行有效的沟通”,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在内容上起到延伸及深化作用,由谈论“外星人”是否听到歌曲的争论到“外星智慧到底为什么如此沉默”的探究;②在结构上承上启下,过渡到对与外星人“沟通”的探讨;③与文章首尾互相应和,有伏笔照应功效。

8.联系全文,解释外星人保持沉默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人们无法有效地与外星人取得沟通,甚至无法与自身相沟通;人类的交流系统会随时间而变化,一万年后的将来人类不可能理解我们所留下的警示,外星人也是如此;与外星人有两种沟通方式,发送金属名片与磁盘,但需要外星智慧对其进行解码;外星智慧高,不屑于回复我们的信息。

高考科普类文章阅读的解题方法,主要包括关键词句突破法、信息追踪法、逻辑推演法、预识障碍法四种。

1.关键词句突破法

关键词句突破法就是结合语境解读科普文章中关键概念和重要判断性语句的方法。突破关键词句,首先要在文本中找到相关的区间,并在其间筛选出解说阐释词句的语言材料。然后从这些语言材料中概括出阐释词语内涵、解说句子判断的属性的词句。最后,按照下定义的语言格式,或遵从句子的语序对词句进行解说。

2.信息追踪法

信息追踪法就是将选项中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达在原文中找到对应的信息源,把信息源与选项表述进行比较、辨析、概括、筛选,以找出表达差异的解题方法。信息追踪在科普类文章阅读中是最为常见的阅读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关键是要找准、找全信息源,对于一个信息有许多个信息源的情况,要用信息整合的方法先进行整合,再辨明与选项表述的差异。

3.逻辑推演法

这种方法常见于推断试题之中,也见于对文本中科技原理和科学实验的解读中。推演时首先明确推理的依据,如演绎推理中的大前提、小前提,归纳推理中列出的科技事实,类比推理中的类比事实等。然后把握推理的结论。如上所述,检验结论正确与否,一看其是否切合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基本观点,二看其是否合乎科技常识。最后研究前提与结论的关联方式,思考是否合乎逻辑规则。在解读文本中的科技原理和科学实验时,也要从辨识概念入手,进而把握主要的判断,解析文本的推理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对科技原理和科学实验有一个深度的把握。

4.预识障碍法

预识障碍法是事先明了试题可能在什么位置设置障碍,阅读时定点突破障碍的解题方法。

第三节 科普类文章阅读

(2009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进入21世纪后,质疑达尔文进化论的声音此起彼伏。

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以及与自然选择相关的生存竞争和渐变,所以达尔文一再宣称“自然界没有飞跃”。达尔文认为生物个体在长时间的演化中,经过自然选择,其微小的变异积累为显著的变异,于是形成新的物种或新的亚种。①在大量古生物化石发现的基础上,1972年,

美国古生物学家古尔德和埃尔德雷奇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生物进化理论“间断平衡论”,认为生物的进化是渐变与跃进交替的进化模式,是基因突变或地理隔绝造成新种出现的过程。该理论比较合理地解释了地球生物演化史上许多物种突然爆发式出现的现象,指出了生物界不但有渐进式进化,也有飞跃。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是达尔文进化论自然选择学说的前提和基础。②达尔文认为动植物界在十分剧烈的竞争下,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物种有利的变异将被保存下来,不利的变异则被淘汰,逐渐积累的有利变异结果就形成了新的物种。③但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科学研究表明,在自然界中,任何物种或生物个体,都处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内的生物个体、物种、群落的内部以及它们之间,它们与环境的关系,不但有竞争,更有协同发展。人们熟悉的一个例子是,昆虫在采集花粉的同时,也为植物完成了授粉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昆虫得到食物,花得以授粉,动物与植物彼此受益,相得益彰。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有时甚至协同进化出令人惊讶的结果。

地球上的生物物种经历了萌发、发展、壮大的过程之后,其最后归宿则是消亡。达尔文只承认渐灭,不承认突然绝灭。④达尔文之后的古生物发现与研究明确地表明,自然界不单存在着达尔文所主张的渐灭,还存在着达尔文所坚决否认的突然绝灭。⑤在较短的地质历史时期内,曾出现过生物大量、整体的突然灭绝,从距今5.4亿年的寒武纪以来,这种明显的生物突然大灭绝就发生过4次。

需要指出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的确存在着时代局限性,但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苛求他。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的达尔文进化论,其历史功绩是必须充分肯定的。

1.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没能合理解释地球上某些物种突然爆发式出现的现象。

B.20纪60年代以来的研究表明,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依赖是生物进化的推动力之一。

C.达尔文认为,在过去的地质历史时期内,从未出现过生物大量、整体突然灭绝的现象。

D.在昆虫采集花粉的过程中,昆虫得到食物,花得以授粉,这一事例证明了“间断平衡论”的正确。

【解析】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级)。D项昆虫采花粉这一事例证明的不是“‘间断平衡论’的正确”,而是生物之间“协同发展”的正确,据第三段后三句可知。

【答案】 D

2.以下文字是从原文中截取的,应还原至文中①②③④⑤的哪一处?(只答序号)

( )

他在《物种起源》中说:“确信通常的世代没有一次中断过,没有任何激变曾经使整个地球变为荒芜。”

【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C级)。所截文字说的是达尔文不承认突然绝灭。这层意思只有还原到文中④处,与上文衔接才能保持文章思路的畅通。

【答案】 ④

3.本文介绍的新的生物进化理论和研究,主要质疑的是达尔文的哪三个观点?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与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级)。文本第二、三、四段分别从不同角度质疑了达尔文进化论的三个观点,只要勾画出各段中心句即可正确解答。

【答案】 ①自然界没有飞跃。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③只承认渐灭,不承认突然绝灭。 科普说明文是介绍、普及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它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说明文,以传授一般科学知识为目的,要求有很强的科学性,严格遵循科学的原理,语言简洁、平实,浅显易懂;一种是科学小品文,多用文艺笔调介绍科学知识和阐述科学道理,在表达上经常凭借生动的比喻,有趣的联想,在讲清科学道理,使人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某种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

实用类文本阅读增加对“科普文章”的考查,但是没有表述为“科技文”,意图很明显,重在强调“普”字,而力求降低“技”的意味,结合考试说明中的“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等要求,不难看出,如果高考涉及自然科学方面的文章,也应该以科学小品文为主,如《斑纹》《南州六月荔枝丹》、法布尔的《蝉》、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序论》等能够体现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的作品,出题方式也以主观笔答为主。这是一种新的命题方式,应该进行针对性训练。在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中以后一种为主。此外,如果涉及自然科学方面的文章,也是从理论层面上照顾到了理科倾向的学生。

科学小品文的特点:它是说明文的一种,它与其它说明文的不同之处,是采用了某些文学的表现手法。文学是其手段,传播科学的知识才是其目的,所以,科学小品是文艺性说明文。它短小精炼,也可称千字文,一篇集中说明一个问题,资料可靠,数据确凿,力求知识的科学性;它玲珑活泼,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可叙述,可描写;它通俗生动,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把科学融于艺术之中,富有情趣,引人入胜。

一、(2010年济南统考)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基因密码与生命预测

在人体生命科学探索的历史中,没有比“基因”二字更具有震撼力了。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对基因一直采取拒绝承认的态度。直到70年代,经过科学家的努力,“基因”二字才被写进了科教书。现在基因已经被世界各国接受,人类基因组计划与曼哈顿原子弹、阿波罗登月计划并称为人类自然科学史上的三大计划。

为什么人对“基因”二字如此敏感,如此谨慎?除了其他原因之外,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怕染上“迷信”之嫌。在传统的观念里,生命不可预测。我们回想一下古代的相学和命理学就不难发现,相学和命理学是通过人的手纹、相貌及生辰八字来破译生命的奥秘和隐私。但由于手段落后,水平低劣,加之其他原因,很难给出准确的表述。

而基因的发现,是现代科学第一次向人类宣告了生命预测的可能性。据说用不了多久,如果法律允许,每个人都可以拿到一张自己的基因组图,这张图记录着一个生命的奥秘和隐私。假如是一个孩子,凭借这张图就可以知道这个孩子将来是什么性格,是不是色盲,会长多高,会不会秃顶,是胖是瘦,什么时候会患什么病,什么时候死亡,也就是说,基本可以知道这个孩子一生的命运。

基因是表现其遗传性状的物质基础。如不同人种之间头发、肤色、眼睛、鼻子等不同,是基因差异所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决定一个物种之所以是这个物种,是由它的遗传信息决定的。一个人会自杀,是因为他生命体内有自杀基因。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精神健康学家乔纳森·堤文博士和戴维·纳特教授找到了一种自杀的基因。并认为它能导致某些人发生自杀的行为。目前,科学家还不能定量测算出有“自杀基因”者就存在自杀的必然性。有“自杀基因”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自杀,但自杀者一定带有“自杀基因”。一个人是否长寿,也和基因有极大关系。法国科学家就发现了长寿基因。

他们研究了三万名长寿人,发现不少研究对象体内均带有两种基因的特定变体。这两种基因能帮助他们对抗致命的老年疾病,特别是心脏病和老年性痴呆症。这个研究组的负责人科恩博士说,带有这两种特定基因的人,颐享天年的机会比普通人高两倍。离婚问题也不完全是感情问题,还有基因在作怪。这是英国科学家最近对3 500名已婚者调查后得出的结论。他们认为,离婚因子先天就有。主持这项研究的维克多·约金博士发现,离婚原因的一大半取决于配偶的性格,而女人的性格比男人更有决定因素。他们发现,父母离婚的孩子结婚后,离婚的危险要比常人高出十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遗传基因在作怪。

人的一切外观和行为都是基因的外在表现。声音也不例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音色,正像每个人的长相、指纹不尽相同一样,即使孪生子,也是如此。人的声纹如同指纹一样,是长期稳定的密码。任何模仿者都不能逼真模仿他人的全部音色和其他要素。破译了基因也就破译了人的声纹。验声研究还表明嗓音和个人特征有密切关系,如身高体壮的大汉和瘦弱者的嗓音就有很大差别。此外,根据一个人的语音特征,就可以推断出他的身高、体型、年龄、长期居住地以及受过何种教育从事何种职业等一系列内涵,因为声音语言负载着人体基因信息。

知道了上述一切,就会明白长期以来困扰人类的生命预测不再是神话,可以说破译了生命基因也就破译了生命的全过程。

1.“在人体生命科学探索的历史中,没有比‘基因’二字更具有震撼力了”,能表明这样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基因的发现,使人类对生命的预测成为可能,一个人还可能拿到一张记录着自己生命的奥秘和隐私的基因组图。

2.人们因为什么对基因敏感、谨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除了其他原因之外,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怕染上“迷信”之嫌。

3.作者基于什么说出“而基因的发现,是现代科学第一次向人类宣告了生命预测的可能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人的一切外观和行为都是基因的外在表现。基因是表现其遗传性状的物质基础。而不久,人类将破译全部基因信息。

4.人能够完全掌握自己未来的全部信息吗?谈谈自己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可以。因为基因的破解。②不可以。人的生命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既有必然,又有偶然,基因信息只能是一种可能。

二、(2010年安徽合肥质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8题。

披头士乐队的经典歌曲《穿越苍穹》2月4日被美国宇航局发送向431光年外的北极星,科学家们希望那里的外星人——假如存在的话——能够听到。

此举引起了当时正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开会的一些科学家的争论,有人认为,这样做可能会让地球人在不怀好意的外星人面前暴露。持不同看法的科学家则表示,早在1974年人们就向太空发射过信号,外星人如果要知道的话早就知道了,不必杞人忧天。

这番争论是美国“搜寻地外智慧”(SETI)项目所召开的“寂静之声”研讨会中的一个插曲。SETI项目可以追溯到50年前,它一直在尝试通过无线电与外星智慧取得联络,然而50年过去了,人们得到的仅仅是毫无特点的无线电噪音。那么,外星智慧到底为什么如此沉默呢? 与外星人沟通,让人有一种无从着手的感觉。科学家知道,我们甚至于没有办法与自身进行有效的沟通。

1984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近代符号学的先驱托马斯·西比奥克写了一篇名为“沟通十个千年的通讯方法”的论文。这篇论文出于美国能源部为了警示一万年以后的人类而做的研究。今天人们将许多核废料深埋在地下,为了不让后人不慎再将它们挖出,美国能源部想要设计一种一万年以后的人类也能看懂的警示标志。

西比奥克在详细考察了各种思路和方案后,得出了一个令人沮丧的结论:所有的自然语言,所有的人类交流系统,都会随着时间而变化,一万年后的人类不可能理解我们今天所留下的警示。

在试图与外星人沟通的历史上,人们最初以为外星人可能就在月球或是太阳系的其他行星上。所以著名数学家高斯在19世纪提出的沟通方法是,在地球上利用森林或者撒哈拉沙漠,设法拼出巨大的图案,以便月球上的外星人能从月球上看到。

现在看来,这种想法多少有点滑稽,因为月球上根本就不存在任何生命。但在当时,人们还把这个方案想得相当周全:在森林中用树木拼出的图案可以让月球人在日间的半球看到,而用火油在撒哈拉沙漠中燃烧构成的图案则可以让月球人在夜间的半球看到。

后来人们知道了,不但月球上没有智慧生命,太阳系中的其他行星上也都是没有智慧生命的。所以科学家又将目光投向了太阳系之外。

在20世纪70年代,飞向太阳系之外的“先驱者”号和“旅行者”号探测器上,都被设计搭载了金属制成的人类名片,就好像是宇宙中的漂流瓶。

这种名片被认为是一种与外星人进行直接沟通的方法。因为在名片上,人类以图画的形式表示出了太阳系、地球所在的位臵,男人和女人的形象。人们希望当探测器在飞出太阳系后万一被什么外星智慧拾获,会发现我们的存在。

两架“旅行者”号探测器携带的信息比“先驱者”号还要丰富。 实际上,它们包含了与外星人沟通的两种不同方法。

它们除了携带金属名片外,还载有磁盘,上面记录了地球的照片和声音。这便是与外星文明沟通的间接方法,即需要外星智慧对信息进行解码的形式。外星人必须设法将磁盘中的内容

播放出来,才有可能进一步破解其中的信息。“旅行者”号在它们的金属名片上画出了如何读取磁盘。但愿外星人能看懂这一切。

在这些向外星人发送的信息中,什么内容才是最重要的?科学家最直接想到的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东西。比如说原子的结构或者生命所需物质的分子结构。这样,外星人有可能会注意到我们是一支拥有科学的文明,然后与我们取得联络。

但这种思路却遭到一些社会学家的质疑。他们怀疑,假如外星智慧是高度发达的文明,比地球人还要先进很多的话,当他们看到我们的这些信息,也许会认为我们太低等了——就像人类见到了猩猩一样。这可能导致外星人不屑于回复我们的信息。

(人民网科技2008.2.27)

5.下列对于“外星智慧”相关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对于与外星人沟通问题,让人有一种无从着手的感觉,因为,科学家知道,我们甚至于没有办法与自身进行有效的沟通。

B.在飞向太阳系之外的“先驱者”与“旅行者”号探测器上,搭载金属制成的人类名片,人们希望当探测器在飞出太阳系后万一被什么外星智慧拾获,会发现我们的存在。

C.SETI项目50年来一直在尝试通过无线电与外星智慧取得联络,但是人们得到的仅是毫无特点的无线电噪音,但在431光年外北极星上就可听到经典歌曲《穿越苍穹》。

D.“旅行者”携带金属名片与磁盘,上面有地球的照片和声音,但需要外星智慧对信息进行解码的形式,才有可能进一步破解其中的信息。

【解析】 C项表述错误。原文是这样说的:科学家们希望那里的外星人——假如存在的话——能够听到。

【答案】 C

6.联系全文,下列各项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

A.美国宇航局于2月4日向431光年外的北极星发送经典歌曲《穿越苍穹》,但无疑,这会使地球暴露在敌意十足的外星人面前。

B.美国“搜寻地外智慧”(SETI)项目所召开的“寂静之声”研讨会,对于外星智慧到底为什么保持沉默取得了大致相同的结论。

C.著名数学家高斯在19世纪提出在地球上利用森林或者撒哈拉沙漠设法拼出巨大的图案以便月球上的外星人能从月球上在夜间的半球看到。

D.在向太阳系之外的探求中,“先驱者”号和“旅行者”号探测器都被搭载了金属制成的人类名片,这种与外星人进行直接沟通的方法取得了部分成功。

【解析】 A项“敌意十足的外星人”不符合原文信息。B项“取得了大致相同的结论”不符合原文提供的信息。D项“直接沟通的方法取得了部分成功”不符合原文信息。

【答案】 C

7.“与外星人沟通,让人有一种无从着手的感觉。科学家知道,我们甚至于没有办法与自身进行有效的沟通”,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在内容上起到延伸及深化作用,由谈论“外星人”是否听到歌曲的争论到“外星智慧到底为什么如此沉默”的探究;②在结构上承上启下,过渡到对与外星人“沟通”的探讨;③与文章首尾互相应和,有伏笔照应功效。

8.联系全文,解释外星人保持沉默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人们无法有效地与外星人取得沟通,甚至无法与自身相沟通;人类的交流系统会随时间而变化,一万年后的将来人类不可能理解我们所留下的警示,外星人也是如此;与外星人有两种沟通方式,发送金属名片与磁盘,但需要外星智慧对其进行解码;外星智慧高,不屑于回复我们的信息。

高考科普类文章阅读的解题方法,主要包括关键词句突破法、信息追踪法、逻辑推演法、预识障碍法四种。

1.关键词句突破法

关键词句突破法就是结合语境解读科普文章中关键概念和重要判断性语句的方法。突破关键词句,首先要在文本中找到相关的区间,并在其间筛选出解说阐释词句的语言材料。然后从这些语言材料中概括出阐释词语内涵、解说句子判断的属性的词句。最后,按照下定义的语言格式,或遵从句子的语序对词句进行解说。

2.信息追踪法

信息追踪法就是将选项中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达在原文中找到对应的信息源,把信息源与选项表述进行比较、辨析、概括、筛选,以找出表达差异的解题方法。信息追踪在科普类文章阅读中是最为常见的阅读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关键是要找准、找全信息源,对于一个信息有许多个信息源的情况,要用信息整合的方法先进行整合,再辨明与选项表述的差异。

3.逻辑推演法

这种方法常见于推断试题之中,也见于对文本中科技原理和科学实验的解读中。推演时首先明确推理的依据,如演绎推理中的大前提、小前提,归纳推理中列出的科技事实,类比推理中的类比事实等。然后把握推理的结论。如上所述,检验结论正确与否,一看其是否切合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基本观点,二看其是否合乎科技常识。最后研究前提与结论的关联方式,思考是否合乎逻辑规则。在解读文本中的科技原理和科学实验时,也要从辨识概念入手,进而把握主要的判断,解析文本的推理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对科技原理和科学实验有一个深度的把握。

4.预识障碍法

预识障碍法是事先明了试题可能在什么位置设置障碍,阅读时定点突破障碍的解题方法。


相关内容

  • 科普类阅读理解题的答题技巧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科普类阅读理解题的答题技巧 作者:张波 来源:<高中生·高考指导>2014年第10期 普类的阅读理解虽然在阅读时会有一些障碍,但其题目往往较简单,因此,同学们千万不要因为阅读有障碍便产生恐惧心理.同学们在阅读和答题时可采用以下方 ...

  • 2016高考英语科普类阅读理解怎么做?
  • 来源:环球网校2016-01-28 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一直以来是高考英语的重头戏,满分合计50分,占了120分总分的近一半.近年来,科普类的文章颇受考官的青睐,在2015年苏锡常镇二模英语试卷中,完形和阅读均为科普类说明文,共计32分,分值之大,所占比例之重引起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然而,科普文是 ...

  • 小学课本说明文
  • 篇一: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 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 小学教材入选的一些说明文,多是精美的科学小品文,不少写得形象生动,通俗活泼,让人 读也饶有趣味.说明文最大的魅力,在于它那科学的真知对人的吸引力.众所周知,兴趣是 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quo ...

  • 2015届科普文阅读的知识要点
  • 2015届科普文阅读的知识要点 一.科普文的含义及特点 (一) 科普文的含义 科普文是用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和原理的说明性文章. (二)科普文的类别 1. 科学说明文,以传授一般科学知识为目的,要求有很强的科学性,严格遵循科学的原理,语言简洁.平实.浅显易懂: 2. 科学小品,多 ...

  • 科普类阅读
  • 实用类文本阅读 ---------科普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论疾病 (美)刘易斯·托马斯 ①从远处看去,脑膜炎双球菌好像是整个人类的残酷无情的危险敌人.时疫席卷过军营,校园,有时危及整个整个城市的居民.那种微生物侵入血流,然后侵入脑膜间隙,结果便是脑膜炎.在有效的化学疗法出现 ...

  • 第九届初中生科普英语竞赛辅导材料
  • 第九届初中生科普英语竞赛辅导材料 科普类阅读答题方法及策略一 [题型说明]科普知识类文章的特点是科技词汇多,句子长且结构复杂,理论性和逻辑性又都较强,再加之文章所介绍的知识对于同学们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因此,同学们看这类文章觉得是雾里看花. [文章特点]科普类文章的主要特点: 1. 文章中词汇的意义比 ...

  • 科普文章阅读
  • 2011高考语文专题:科普文章阅读 一.科普文的含义 科普就是科学技术普及的简称.人类的科学和技术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二是科学技术的传播与人才培养.因此科普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普文就是把人类研究开发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化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通过多种 ...

  • 动物游戏之谜说课稿
  • <动物游戏之谜>说课稿 我所说课的题目是<动物游戏之谜>.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动物游戏之谜>是高中语文必修3第四单元的一篇科普说明文,这个单元的文章都属于科 ...

  • 严谨而不失趣味的科普类书籍推荐
  • 科学的严谨与奥妙让普通人无限憧憬却又望而却步:憧憬于科学所带来的新的生活方式和美好的生活愿景,却对科学本身所需要的复杂的假设.计算.推理.验证以及数十年如一日的严谨的科学精神与实践精神望而却步.科普的意义此时便显现出来,科普书籍让人既能一窥科学世界的美丽,又避免了大量的科学公式和枯燥的文字叙述,让人 ...